0%
第二部分 作品研究 國名系列的幾個關鍵詞

第二部分 作品研究

國名系列的幾個關鍵詞

罪犯布置複雜現場的原因是相當簡單的,就是掩蓋某些事實以獲得自保的機會,這個基本上不會有例外。但是,我們看到,在奎因的故事當中,作者始終在通過案件的破解去強調一種理念,那就是哪怕現象再複雜,解答都不能脫離絕對的合理性,他們不會去刻意追求「因為一個怪異的理由而去建立一個怪異的現場」這樣驚奇的構思,在我看來,同樣他們也不會抱定最終事實一定很簡單這樣的原則靠心理盲點去勝過讀者,他們的原則就是合理。所以大家都說奎因很公平,在這裏我們看到,在用華麗現場吊足讀者胃口的同時,他們依然不忘記作品的公平性。

多重解答

在奎因小說的閱讀筆記里我說,奎因幾乎把所有偵探小說的「噱頭」寫盡,也難怪後期的他們要換風格了,這差不多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在我看來,丹奈和李是兩位拒絕單調永不滿足的作家,克里斯蒂曾借奧利弗太太之口表達她寫偵探小說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稿費的想法,所以她可以接受對自己的一再重複,但奎因不是。在第一時期他們完成了對於純推理門類的所有嘗試之後,在第三時期他們開始轉向別的創作方向,比如對埃勒里本人形象地塑造,比如在作品當中加入更多的人文和社會意義,再比如,辦雜誌。不論這樣涇渭分明的轉變是否為大多數人接受和喜歡,至少,這樣的做法讓我們看到作家們的良苦用心,並·讓我們為之深深地感動。
這裏所說的開放式其實也是相對的,偵探小說寫到奎因那個時代,即便不是暴風雪山莊模式,也不大可能有純粹的開放式謀殺,否則公平性就很難保證了。我在這裏想要強調的只是奎因對於大場面描述的一種超強的功力。
從小說質量的層面上來說,《X之悲劇》要遠遠好過《孿生之謎》,read.99csw.com但是從臨終線索這個層面來看,《孿生之謎》要更加典型一些。原因是,在《X之悲劇》當中,小說的最後對於X的解說除了誘發讀者的一聲驚嘆之外,並沒有給雷恩先生太大的幫助,可以說,如果死者真的想表達什麼,他的這種表達方式由於有些晦澀而並不能夠稱其為成功。而在《孿生之謎》當中,從發現屍體,到第一個答案,到第二具屍體,再到最終的結論,幾乎全部圍繞著撲克牌做文章,書中沒有警察程序,沒有太多的線索,心理分析的作用也不大,奎因試圖從一個簡簡單單的題眼出發去破解整個謎題,這樣的寫作方式不說絕無僅有,至少也極少見。
當然,關於《中國橘子之謎》中的這個密室,向來爭論頗多。一方面,很多權威的評書者會把它排進所謂密室書單的十大,另一方面,由於機械密室相比於心理密室比較難以理解和想到,因此《中國橘子之謎》當中這個純粹的機械密室為很多人所不能夠認同。我想,大約卡爾的《三口棺材》當中那種以心理為主,融合部分機械原理的密室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既保證了讀者方面的易於理解,又不落俗套。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心理密室比較難於設計,而機械密室則是寫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看到的好的機械密室並不多,而在優秀的名單上,奎因的名字還是赫然在列。可以說,純機械密室作為奎因小說的一種嘗試,再一次印證了丹奈和李這兩位作家勇於和樂於嘗試新的創作手法的特點。
為什麼多重解答會出現在這部小說里?從偵探個人成長的角度,作家給出了一種解釋,他們把《希臘棺材之謎》安排為埃勒里走出大學校門之後破的第一個案子(儘管這本書的出版時間並不在先),讓他在早先錯誤的推理結論上栽足了跟頭九九藏書,以此讓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明白沒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輕易下結論的道理。作者在創作的早期其實並沒有太多地去關注埃勒里本身的性格和形象,所以我非常懷疑他們安排這樣的成長其實是為了合理的解釋在其他作品當中埃勒里在案件尚未水落石出時對他老爸的閉口不言,當然,這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當中了。
這個時候回過頭去想一想,在偵探小說里,通過現場的物證來揭示人物關係和謀殺動機似乎並不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做法,偵探們可能更多的會採取問問題的方式來達到目的。而奎因的專利便是用純粹推理的方式去發現哪怕是最最人性化的秘密。我想,把兇手帶離現場的物件作為這一類推理的起點未必是奎因刻意為之,只是,這反映了他們強調公平的寫作習慣和理念,甚至,可能被人忽略的東西埃勒里會特別的指出來,讀者不需要去分辨哪些人說的是真話哪些人說的是假話,只要認真地推敲埃勒里提出的這些線索,比如帽子和領帶,就可能達到正確推理的終點。
這應該屬於不可能犯罪一類的詭計,似乎深受奎因的喜愛,甚至有的時候會覺得特別奇怪,埃勒里特別喜歡去觀察現場少了什麼。比如說《羅馬帽子之謎》里的帽子,《美國槍之謎》里的兇器(兇器消失倒是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中國橘子之謎》里的領帶……
單純從案件的角度,我認為在這個案子當中安排這樣的一案四破是有其充分的合理性的。與大部分的奎因小說不同,這個故事的頭緒相當紛繁,我們看到在諸如《中國橘子之謎》、《弗蘭奇寓所粉末之謎》、《孿生之謎》等前期小說和大多數的後期小說中,偵探只要解決一到兩個問題就可以完成對整個案件的推理,但在《希臘棺材之謎》當中,得到最終的答案之前首先要通過表面現象推九-九-藏-書出一些鋪墊性的結論,把這些結論與之後得到的新的線索相結合又能得到更加接近真相的新結論,如此環環相扣,需要很長的路才能夠準確無誤地確定兇手地指向。而所謂鋪墊性的結論,全部產生於前面失敗推理中的正確部分。這樣,本來可能會全部集中在故事最後的案情分析就被分散在了故事的不同階段當中。可以想象,對這樣一部規模宏大的小說,如果把所有的分析全部壓到最後,勢必會造成頭緒太多不知從何說起的局面,而「一案四破」的安排無疑是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讀者的新鮮感和故事本身的整體感也得到了保持。

結語

或許,在例行的警察搜身結束以後,謀殺嫌疑又會縮小到那麼幾個人身上,調查又會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或許,對大場面和其中觀眾百態的描寫對於探案本身並無助益。但是,盛大場面在奎因小說中是一個頗受歡迎的看點,它不僅是作者寫作功力的反映,同時,當作者刻意帶著讀者走進古典推理小說中極少涉及的公共場所,它也帶給人們這樣的訊息,丹奈和李是兩個熱愛創新、想法不落窠臼的推理小說作家。
在國名系列里,出現密室這個最令人心馳神往的不可能犯罪元素的小說只有一部———《中國橘子之謎》,此外比較著名的大概就是《王者已逝》了。
我想,如果真的用一個關鍵詞對奎因的小說進行一個總結,那麼,應該是,超越。
於是我們看到了《中國橘子之謎》中被倒置的房間和屍體,《西班牙披肩之謎》中一|絲|不|掛的死去的帥哥,還有《弗蘭奇寓所粉末之謎》中經典的商店櫥窗驚現恐怖女屍。我前面提到有相當一部分奎因小說是通過解決一到兩個問題來完成推理,這一點在這類擁有奇特現場的案子中是相當典型的,而偵探所要解決的問read.99csw.com題,就是破解這個現場的含義所在。

消失的線索

除了奎因,我看得最多的是克里斯蒂的書,兩相比較有一個相當鮮明的不同點,克里斯蒂寧願在藏書室女屍這樣最最老套的題材上發掘新的犯罪手法,也絕少動腦筋去想奇特的犯罪現場,而在奎因筆下,有些罪犯是很喜歡費心費力製造出讓人眼花繚亂的奇怪現場,哪怕是冒著要花去很多時間,被人抓住的風險,他們也絕不願意把兇器一扔指紋一擦就簡簡單單地離開。

密室

在這裏,我們是多麼充分地體會到了純粹理性的埃勒里·奎因,他可以拋開一切的人性因素,假設一下,即便偵探完全不知當事人的身份和關係,他也可以照樣推出兇手。於是,極易落入俗套的臨終線索,就這樣在奎因的筆下跳出了一切的模式,自成一家。
多重解答常常是偵探作家想要刻意營造的一種「噱頭」,它是小說結構的主導,很多時候小說中的其他因素必須為它服務。而在《希臘棺材之謎》中,它對於故事情節的推動反而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奎因的功力可見一斑。

臨終線索

奇特現場

剛剛讀完《中國橘子之謎》的時候寫小結,猛然間發現奎因在國名系列里似乎已經把古典推理小說當中可以想得起來的詭計全部寫盡。相比于卡爾終生在不可能犯罪這一個題材上的深度挖掘,丹奈和李這兩兄弟似乎著意要在推理門類的廣度上下功夫,所以我們在有限的9部小說里看到了多重解答、密室、消失的線索、無面屍……如許多的引力因子被奎因一個一個純熟的寫過來,其中頗有些登峰造極之作,在這裏,我把它們歸為國名系列中的關鍵詞。
ppg/文

開放式的謀殺

read.99csw.com
在我看來,奎因是生來具有描寫大場面的天賦的,即便被人提及最多的是後期的《九尾怪貓》,並以此拿來作為作家寫作技巧日趨成熟的佐證,但是,在丹奈和李創作的第一部小說《羅馬帽子之謎》當中,他們就讓整個羅馬劇院的幾百號觀眾都成為了嫌疑犯。隨著奎因警官指揮著對現場的細緻搜查,我們看到作者描寫的筆觸就好像警官手下的警探們一樣對業務頗為嫻熟。幾年以後,《美國槍之謎》里,在馬術表演的競技場中,又是在上萬名觀眾的眼皮子底下發生謀殺,這次,還是兩宗謀殺。
具體來說,同是消失詭計,但在不同的作品當中側重點也各有不同。《美國槍之謎》中的兇器,消失的方式可能是偵探最關心的問題,而類似於·子領帶這一類本不起眼的物品,它們消失的原因就成為了破案的關鍵,它們可以揭示動機、死者身份等一系列的問題。
個人認為,臨終線索作為所謂驚險或間諜小說中的常用伎倆,如果用得不好,很容易落入俗套。比方說,克里斯蒂的《七面鍾之謎》《懸崖上的謀殺》,都是被害者在將死而未死之時被陌生人發現,然後吐出幾個莫名其妙的字,在來不及解釋之時再成功地死去,大家見得太多了。而在奎因的筆下,他們絕不讓死者開口說話,而是採用所謂的物證:一張臨終的撲克牌幾乎支撐了《孿生之謎》的整個框架,而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大概還是《X之悲劇》當中死者臨終的那個手勢。
看到這個名詞無疑就會明白所指———《希臘棺材之謎》。這個案子是整個奎因系列小說當中推理段落所佔最多的一部,所以大家會看得很過癮,而一案四破,就是大段推理得以形成的最大功臣。
1952年,我們終於在《王者已逝》里看到了心理密室。你看,奎因把兩種密室也都寫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