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四、劉志丹革命精神的當代啟示

一四、劉志丹革命精神的當代啟示

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陝西省委號召共產黨員到農村去,到軍隊中去,準備力量,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928年3月,省委決定在黨的力量強大、群眾基礎較好的渭華地區發動起義,以陝西東部為暴動區,成立中共陝東特委,省委常委劉繼曾兼任書記。省委書記潘自力到渭華地區布置檢查,準備在5月初組織農民起義。5月1日,在陝西省委和陝東特委的領導下,渭(南)華(縣)地區農民在渭華原上分片召開群眾大會,宣布舉行起義,建立了區、鄉蘇維埃政權及武裝力量陝東赤衛隊。5月10日,由陝西省委掌握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八路新編第三旅(旅長許權中),在唐澍、劉志丹等人率領下,由潼關開往渭華地區,參加渭華地區農民起義。在華縣高塘鎮起義部隊改編為西北工農革命軍,總司令唐澍,軍委主席劉志丹,政治委員劉繼曾,參謀長王泰吉,軍黨委書記吳浩然,總顧問許權中。全軍千餘人,設四個大隊和一個騎兵隊。工農革命軍與起義農民相結合,在很短時間內,渭華地區武裝鬥爭風起雲湧,很快形成了以華縣高塘、渭南塔山為中心,東至少華山,西到臨潼,北接渭河,南連秦嶺,約200平方公里的紅色割據區,蘇維埃政權在華縣、渭南、五一(民國初期縣治,今屬渭南市臨渭區)三個縣48個區、村建立。雖然起義僅僅堅持了50多天,但其特點及為後來建立陝甘根據地的貢獻值得總結和研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中國民主革命的實質是農民問題,武裝鬥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農民為主體的新式農民戰爭,特別是大革命失敗后,敵強我弱,敵人長期佔據中心城市,農村敵人力量相對薄弱,黨的工作重心在農村。對於這一基本國情和革命特點,陝西省委和劉志丹的認識比較早,實踐上也走在全國前列:第一,將起義地點選擇在農村,方向正確。這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開始在城市或進攻城市不同。第二,在全國開黨領導的軍隊與農民相結合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建立革命政權的先河。這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開始要麼是黨領導的軍事力量,要麼是黨領導的軍事力量和工人武裝及工人運動相結合不同。第三,渭華起義為在西北地區探索中國革命勝利道路作出了貢獻。渭華起義失敗后,劉志丹又為創建根據地奮鬥了七年之久,與其他同志一起,創建了陝甘革命根據地,最後與陝北根據地統一為西北根據地,成為紅軍萬里長征后黨中央和各路主力軍的落腳點和中國革命勝利的出發點,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地。我認為,對於這些還應該進一步總結和研究,使之成為陝西的「特色」和「名片」。
現在有些人不願意談,甚至迴避「革命」這段歷史,我認為這是不符合中國歷史事實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在革命戰爭年代,談不上物質條件,革命勝利主要靠的是革命精神,最主要的是犧牲奉獻精神。劉志丹的革命精神是多方面的,我想結合當今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談談劉志丹的革命精神的深刻啟示。
為了革命事業,劉志丹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下,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避體,鑽山洞,住叢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生活;受到敵人多次通緝追捕,家中房屋被燒、財產被搶、親人被殺、祖墳被挖、家人無處避身,他甚至沿途討飯;他所走的是一條充滿荊棘與坎坷的革命道路,雖幾九-九-藏-書經挫折,出生入死,多次蒙冤,身陷囹圄,但卻信念更堅,鬥志更旺,銳氣更足;冒著生命危險,出生人死,利用各種關係與矛盾,在陝甘地區的軍閥部隊中舉行過大大小小几十次兵變,雖然均遭失敗,但他從不氣餒,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百折不撓的革命氣概。

四、學習劉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強化開拓創新意識

一、學習劉志丹的革命精神,強化理想、信念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提高,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三位,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升三位居世界第3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人均國民總收入」步人中等收入國家。但在社會財富極大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係數越過警戒線,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在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使群眾得到應該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要使群眾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不斷有所增加。這樣才能使群眾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祖國的富國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自覺地為之共同奮鬥。正如胡錦濤指出的:「群眾利益無小事。」「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做到心裏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這樣,我們黨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會生機勃勃。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確實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但也應該看到還面臨著許多挑戰性問題。最近,《人民論壇》雜誌進行了「未來十年十個最嚴峻挑戰」問卷調查,「腐敗問題突破民眾承受底線」,居十大問題之首;「貧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激化社會矛盾」,成為第二大挑戰。腐敗問題和貧富差距拉大問題二者密切相關,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後果極其嚴重。懲治腐敗是我們黨的一貫立場和方針,而且懲治腐敗的力度逐年加大,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但毋庸諱言的是,腐敗劉志丹革命精神的當代啟示並未得到有效遏制,在某些時期、某些地方、某些領域甚至還呈蔓延之勢,主要表現在犯罪的人數越來越多,職務越來越高,金額越來越大,腐敗的「出生率」大於「死亡率」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人民相信、支持、擁護、熱愛劉志丹,是因為劉志丹代表的是共產黨,心裏只有人民。劉志丹無論在地方還是在部隊,都非常重視時時處處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與戰士的利益。部隊沒收土豪劣紳的財物首先分給勞苦大眾,然後才是部隊。部隊分配東西時,先分給戰士,然後才是幹部,有次只剩下了一條女人穿的花棉褲分給劉志丹,他就翻過來穿。他的一雙布鞋白天穿在腳上,晚上枕在頭下。群眾慰問送來的豬、羊肉、白read.99csw.com面等,先分給先鋒連和義勇軍,然後按數量多少分給各部隊。行軍作戰命令,由他自己親手起草;每晚的口令也是由他自己擬出;每到一地宿營,只要有空必定親自做飯。他既沒有勤務員,也沒有警衛員,只配有一匹馬、一個馬夫兼炊事員,他的馬經常是傷病員騎,自己步行。他九死一生、百折不撓創建革命軍隊和根據地,時時處處為群眾和戰士利益著想,自己卻一生清貧,犧牲時遺物只有幾份文件和幾支香煙!這就不難理解劉志丹為什麼在西北根據地內享有這麼高的威信和他領導的革命具有那麼強的吸引力。正如林伯渠所說的:「志丹一生獻身革命,對黨、對自己所熱愛的人民,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所創造起來的邊區,是和他的血肉分不開的……」

二、學習劉志丹的革命精神,強化宗旨意識

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西北地區革命鬥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是他立於不敗之地的精神武器,也是他能夠駕馭各種複雜鬥爭局面和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理論旗幟。在革命鬥爭中,劉志丹很善於總結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在經過無數的失敗挫折與成功后,劉志丹形成了適合西北地區軍隊和根據地建設的許多重要思想,如軍隊建設思想、軍事戰略戰術思想、建立革命根據地思想、建立統一戰線思想等。
黨的十七大強調指出:「我們黨白誕生之日起就勇敢擔當起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為了完成這個歷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無數革命先烈獻出了寶貴生命。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繼承承擔好這個歷史使命。」劉志丹就是為了實現這一歷史使命而為之流血犧牲、獻出寶貴生命的一位。我們今天紀念他,就是要學習他的這種使命意識,完成他未競的事業。
(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當代中國,強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強調做好本職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利觀、地位觀、利益觀;尤其是共產黨員必須確立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為民族竭盡全力地工作的意識。敬畏使命、忠誠使命、獻身使命,就像劉志丹那樣,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始終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始終做到拒腐蝕、永不沾,經受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群眾是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之本和力量源泉,是決定黨的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共產黨人的最高行動準則。毛澤東稱讚劉志丹是「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志丹二十齣頭就成為陝北出名的革命家、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熱烈擁護,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及其領導的紅軍時時處處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胡錦濤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嚮導。」理想決定行動,有共同的理想,才會有共同的步調。劉志丹出身於秀才之家,但自從選擇了革命的正確道路以後就從未動搖過。青少年時期的劉志丹,在進步思想的熏read.99csw.com陶下,萌發了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願望。劉志丹在榆林中學求學期間,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教育,確立了堅定的人生信念,對共產主義產生了深刻的信仰。對祖國表示出的強烈熱愛與憂患之情,是他信念堅定不移的根源所在。劉志丹的理想信念一經確立,就堅如磐石,始終如一。從在革命的洪流中加人中國共產黨之日起,他就把一切都獻給了黨,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對自己的選擇沒有懷疑過,對自己的信念沒有動搖過。他堅定地表示:「入黨就是要為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作為一個人來說,奮鬥到底,就是奮鬥到死。」

三、學習劉志丹的革命精神,強化使命意識

蘇聯共產黨喪失政權的歷史教訓警示我們:任何一個政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的,每個執政黨必須有憂患意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政治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事實證明,腐敗導致民心喪失,最終喪失政權。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
毛澤東曾經指出,人是需要一種精神的。沒有這種精神,就是行屍走肉。精神支柱是民族的力量源泉。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動力,而且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精神動力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更大。和革命戰爭年代相比,當代中國發展所處的世情、國情、黨情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劉志丹和成千上萬革命先烈所鑄造的革命精神卻具有長遠的價值和永久的意義。
劉志丹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使窮苦民眾從得到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中看到了共產黨確實是他們的代表者。土生土長的群眾領袖劉志丹是一位非常艱苦樸素、密切聯繫群眾的領導人。他的著裝與陝北群眾一樣:穿著沒面的羊皮襖和粗布衣,頭上扎著陝北「虎頭包」式的白毛巾,長年奔走在一年四季只能身披老羊皮,連內衣都沒有的窮苦百姓中間,成為陝北的「活地圖」。他雖然擔任著師長、軍長、主席等重要領導職務,但群眾戰士見了他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咱們的老劉」。他就像一團火,無論到哪裡,都以強烈的革命熱情,感召著周圍的每一個人,使他們從具體的實踐中認識革命,投身革命,支持革命,形成團結戰鬥的集體和無堅不摧的力量。劉志丹能在陝北屢挫屢起,就是因為有一批批窮苦民眾始終跟他鬧革命,並把爭取生存、溫飽和解放的希望寄託於他舉起的紅旗。
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因素。廣泛地擁有和牢牢地掌握絕大多數人民群眾,這是一個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和選民基礎。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廣泛地擁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才會在與時俱進的歷史發展中選擇共產黨做他們的代表,共產黨才能長期執政。在這方面,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蘇共是一個有88年歷史、執政74年的老黨、大黨,在歷史上曾寫下無數輝煌。當這個黨有20萬黨員的時候,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有200萬黨員的時候,打敗了希特勒;但當它擁有2000萬黨員的時候,卻喪失了政權。為什麼呢?原因很多,其中一個九_九_藏_書根本原因就是失去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蘇聯,85%的人都認為蘇共代表的不是他們的利益,而代表的是黨的官僚和國家機關幹部的利益。正是蘇聯黨群關係的首先解體,才導致了蘇共和蘇聯解體的悲劇。蘇聯劇變后的進程證明,最大的贏家不是黑市倒爺,甚至也不是持不同政見者,而是過去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成員,他們搖身一變成了今天俄羅斯的新顯貴。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到1996年蘇聯官員出身的人員,在總統周圍佔75%,政黨領袖中佔57.1%,地方精英中佔82.3%,政府中佔74.3%,經濟領域精英中佔61%。美國一個專門研究俄羅斯問題小組的負責人弗蘭克·奇福德說:「蘇聯共產黨是唯一一個在自己的葬禮上致富的政黨。」可以說,搞垮蘇共的主要力量並不是反共分子,而是蘇共黨內的腐敗分子。據俄國學者估計,勃列日涅夫時期蘇共內部形成的「特權階層」有50萬~70萬人,加上他們的家屬,共有300萬人之多,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5%。蘇共的垮台和社會主義蘇聯的解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蘇聯既得利益集團的「自我政變」。
歷史傑出人物之所以傑出,就在於他們是在實現國家、民族、大眾的社會價值中去升華個人價值。唐太宗弔唁魏徵時痛哭失聲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今天紀念劉志丹,其目的意義在於學習他的革命精神,保持黨的先進性,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劉志丹和成千上萬革命先烈的遺願。
劉志丹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樹立了光輝榜樣。當今中國,全國各族人民更需要能有效凝聚各個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應該看到,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由於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黨內和社會上出現了共同理想信念弱化、動搖,尤其是部分黨政幹部忽視思想理論素養的提高,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存在著偏差和誤區,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漠,把實現個人價值和建設小康之家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這違背了共產黨人應有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
徐文學
劉志丹的一生始終堅持把黨的事業作為自己的事業,除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他給我們留下的是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和楷模形象,在當今社會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毛澤東曾經說過,劉志丹「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與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劉志丹在其為革命奮鬥的短短十多年裡,曾先後三次被捕,多次被錯誤地降職和無端指責,但他都能堅持真理,決不隨波逐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多次被降職,並錯誤地受到處分,但他從沒有怨言,更不計較職務地位高低,不論在上面,還是在基層,都照樣努力工作。在身陷逆境的情況下,他始終維護團結,顧全大局,對黨毫不動搖,忠心耿耿。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使劉志丹深受其害。劉志丹寧願自己被捕也想方設法保護前線的同志。劉志丹在獄中戴著手銬和腳鐐,面對隨時都有可能被活埋、槍斃的危險,卻泰然處之,並向同獄九*九*藏*書的同志說:「我們死也不能說假話。黑雲總遮不住太陽。」保持了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氣節。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劉志丹重返革命隊伍后,還多次強調:「革命利益高於一切,要識大體顧大局。要絕對服從中央領導,聽從中央調遣。」正如周恩來評價劉志丹時所指出的:「志丹同志對黨忠貞不貳,很謙虛,最守紀律,他是一個正真具有共產主義品質的共產黨員。」黨中央也指出:「劉志丹等同志所堅持的政治路線和立場是正確的。」「當陝北『肅反』問題未徹底弄清楚時,他們一貫地把握了布爾什維克立場和態度,這是值得我黨同志們學習和效法的。」
劉志丹從1925年春加人中國共產黨到1936年4月犧牲的十多年裡,始終以黨的奮鬥目標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為革命赴湯蹈火,百折不撓,越斗越勇,直至英勇獻身。1943年朱德代表黨中央和八路軍在延安公祭劉志丹的大會上致辭說:「劉志丹自大革命起直到為黨犧牲,均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以不同方式組織革命軍隊,雖屢遭失敗,但他百折不回,至死不變,垮了再來,再垮再來,這種精神和毅力是建軍的基本條件。如果有人要問共產黨員是什麼樣子,那麼就請看看劉志丹同志。」
保持黨的先進性和全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體現在個人身上,就是要有更高尚、更美好的人生追求。在革命戰爭年代,就是要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鬥;在當代,就是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把我們的共同理想都集中在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上。一個高尚的人,就在於他能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作為精神支柱,從而能夠進行高尚的思維和做出高尚的事迹,那就要像劉志丹等同志一樣始終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始終明確自己為什麼而活著。一個人如果只是為自己、為家庭而活著,意義是很有限的。只有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為集體、為他人的利益,盡心竭力地工作,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義,才是光榮的人生、閃光的人生。
劉志丹在領導創建陝甘紅軍和根據地過程中,堅持把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指導工作。他的革命膽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來自於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理解,來自於他敏銳深邃的洞察力和實事求是的作風,來自於他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和對敵人的無比仇恨。劉志丹胸懷寬廣,身居叢林窯洞,心想全國革命和人民的解放事業,工作實事求是,又善於在實踐中學習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是他能夠堅定地為理想信念奮鬥的根本條件。
在這裏,我想著重談談劉志丹關於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和渭華起義的特殊意義。劉志丹比較早地認識到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他強調:「一個革命軍隊沒有根據地就如同一個人沒有家一樣,就難免處於困境,甚至遭受失敗。」他認為,在革命力量暫時還很弱小的情況下,根據地只能建立在反革命力量薄弱的地方。他每到一地,就開展地方工作,找當地黨政同志談話,派軍隊人員幫助建立黨政機關。依靠群眾,開展土地改革,進行根據地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
使命意識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一定階級、階層或政黨的成員對其所肩負歷史使命的深刻認同進而產生的一種要為完成這一使命而獻身的自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