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一個反覆向上的長周期牛市 多個預測模型

第八章 一個反覆向上的長周期牛市

多個預測模型

根據以上判斷和近些年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做出如下假定:本世紀第一個10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長7.5%,以後每十年減少1個百分點,即2011-2020年,年均增長6.5%;2021-2030年,年均增長5.5%;2031-2040年,年均增長4.5%;2041-2050年,年均增長3.5%。2050年以後,年均增長3.0%。
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於什麼樣的水平?按匯率法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何時才能趕上和超過以上5個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已有許多經濟學家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問題進行過研究。
按匯率法計算的經濟規模對比。2000年,世界GDP達到31.5萬億美元。其中,高收入的發達國家GDP達24.9萬億美元,佔79.2%;中等收入國家5.5萬億美元,佔17.5%;低收入國家僅1.0萬億美元,佔3.3%。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京文教授等人利用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結合模型對2000-2050年50年的經濟增長情況進行了預測,得出以下基本結論:中國50年的經濟增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0-2010年,經濟增長保持平均8%的高速度;第二階段是2010-2030年,經濟增長保持在平均6%的水平;第三階段是2030-2050年,經濟增長維持在平均4%-5%的水平上,中國經濟規模和實力邁入世界前列。
從表8.4可以看出,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200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3年平均匯率計算,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260億美元,是2000年2.1倍;2020年達到41783億美元,是2000年的3.9倍;2030年達到71372億美元,是2000年的6.6倍;2040年達到110839億美元,是2000年的10.3倍;2050年達到156349億美元,是2000年的14.5倍;2060年達到210120億美元,是2000年的近20倍;2100年達到685420億美元,是2000年的63.5倍。中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得知,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5年將達到15505億美元,超過法國(14554億美元);在2006年將達到16668億美元,超過英國(16391億美元);在2012年將達到25248億美元,超過德國(25150億美元);在2056年將達到186689億美元,超過日本(186429億美元)。
按照表8.1所列經濟增長速度,預計2000年中國的GNP約等於1990年的243%,按基準年匯率計演算法算,中國1990年的GNP為10288萬億美元(1990年美元下同);2000年中國的GNP約為2.5萬億元;2010年5.4萬億美元;2020年為10.6萬億美元;2030年GNP為19.6萬億美元;2050年的GNP為52萬億美元。預計中國在2020-2030年期間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俄國、德國、日本和美國,在世界上居於首強地位。
3、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及發展前景預測
郭道麗在美國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3%,中國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8%的假定下,得出以下結論: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在47年後趕上並超過美國。
從表8.3還可以看出,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日本經濟表現為長期的低速增長,1973-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81%,與高速增長時期的9.22%的年平均增長率形成極大的反差。這一時期情況最好的年度也只有6%左右的增長率,並且出現了兩個年度的負增長,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僅略高於1%。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省則仍然保持了7%、5%和6%以上的較高年平均增長率。只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才表現較低的增長率或出現負增長。香港經濟增長率位於上述兩種情況之間。read•99csw.com筆者認為中國經濟能夠避免像日本經濟那樣,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後長期陷於低速增長區間,因為同樣經歷高速增長的亞洲四小龍都沒有陷入這樣嚴重的困境。同時,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不同,中國的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技術上的差距較大;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美元,僅相當於同年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828美元)的2.3%,新加坡(23063美元)的3.7%,韓國(9728美元)的8.8%,中國香港(23323美元)的3.7%。這些方面既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同時,中國具有潛在的廣闊市場。這些因素都說明中國經濟具有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因此,筆者認為,除非發生極為特殊的歷史性|事件,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會經歷一個逐步減速的過程,但不會陡然減速。而且,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樣比例的經濟增長率所代表的經濟數量和質量是上升的,因此經濟增長率的逐步降低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量和生活質量上升幅度的逐步減少。
分國別(地區)看,盧森堡以人均國民收入42060美元居第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1倍;列支敦斯登第二;瑞士第三,為38140美元;百慕大第四;日本第五,為35620美元;美國第七,為34100美元;德國第十七,為25120美元;俄羅斯第114位,為1660美元;中國第141位,為840美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2%;印度第159位,僅為450美元。
分國別(地區)看,美國達96127億美元,仍居第一,但比匯率法減少了2.3%,佔世界GDP總額的21.4%,降低了10個百分點;中國高達50194億美元,躍居第二,比匯率法提高了4.6倍,佔世界GDP總額的11.2%,提高了7.8個百分點;日本降為33944億美元,居第三,比匯率法下降了30%,佔世界GDP總額的7.6%,降低了7.8個百分點;印度提高到23954億美元,躍居第四,是匯率法的5.2倍,佔世界GDP總額的5.3%,提高了4個百分點;居第五到第十位的依次是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巴西和俄羅斯,其中俄羅斯達12194億美元,是匯率法的4.9倍,從第十七位躍居第十位。
清華大學從事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的朱恆源認為,在下個世紀中葉,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技術方面仍存在梯次結構,中國更主要的是作為一個市場與生產基地而參与世界經濟,技術產品將在中國企業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但核心技術可能仍來自發達國家,不會完全外溢到中國。同時,朱先生也認為,在一定的技術門檻之上,對於經濟發展成敗更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市場」。以計算機操作系統為例,WINDOWS系統在即書上並不比蘋果操作系統耕具有明顯優勢,其在全世界取得成功更主要地取決於其龐大的市場佔有率。鑒於此,由於中國在市場方面具有別國難以比擬的優勢,所以中國仍有可能佔據世界經濟發展的一極。前提是必須字保持國內穩定的大局的前提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在儘快完成資本及勞動力市場化的同時,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現市場化原則的法律制度。同時通過改革瓦解消除目前阻礙市場化進程的一些重要因素。果能如此,朱認為經過30年,中國大體上可以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市場化體系,並在下個世紀中葉,成為與美國、歐盟、日本並存的世界經濟一極。
目前,世界銀行計量世界各國CDP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圖集法(Atlas Methodology,為便於理解,以下簡稱匯率法),根據各國連續三年的匯率和本國與美、日、德、英、法5國的通貨膨脹指數折算而來;二是購買力平價法(PPP法)。
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的王小魯博士根據過200147年經濟增長的要素貢獻和制度貢獻分析,對2001-2020年的經濟增長進行了模擬分析,模擬的基本結果之一是:未來20年中國年平九九藏書均經濟增長率為6.4%,其中,2001-2010年為6.58%,2011-2020年為6.22%。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許憲春在《經濟研究》上以實際匯率變化發現,1960-2000年,世界一些主要貨幣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都分別上升了213%、13%、30%、109%和47%,平均上升了82%。1960-1996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也都是上升的,分別上升了240%、51%、87%、140%和77%,5個國家和地區平均上升119%。1960-1996年上述5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匯率之所以普遍高於1960-2000年,是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實際上都發生了貶值情況。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同處於亞洲,中國目前正在經歷著這些國家和地區曾經經歷過的經濟增長過程。根據這些國家和地區上個世紀後半葉實際匯率的變化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50年左右,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將是上升的,並且上升的比率不會低於50%。根據上面的分析和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勢,許憲春做出以下兩種假定,第一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維持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2011-2050年提高100%,並且每年增長幅度相同;第二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與第一種假定相同,2011-2050年上升200%,並且每年增長幅度也相同。第二種假定的實際匯率增長幅度接近於日本20世紀后40年的水平。第一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18.92%;第二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31.61%。在任何兩種假設中,中國經濟於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都是沒有問題。但相對於美國和日本來說,在第一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2030年達到10093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98105億美元),在21世紀中國經濟趕不上美國經濟;在第二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2026年達到8940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88879億美元),將於2048年達到414459億美元,超過美國經濟(408382億美元)(參見表8.5)。
在價格和匯率不變的假定條件下,世界銀行公布的按美元表示的中國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和上述經濟增長率的假定,中國未來國內生產總值的預測值如表5.4所示:
2、主要經濟大國人均國民收入對比
第二,中國GDP的構成將發生重大的變化。比如信息產業、機電工業、金融服務業等,對於經濟總量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萬元GDP的能耗和固定廢物排放量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高速增長,1978-2000年,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2%。這一增長率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年平均增長率大致相同。從表8.2可以看出,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都持續了20年左右,並且高速增長期內的年平均增長率也都比較接近,即都在9%左右。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之後,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都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也必然會出現減速的情況。事實上,最近1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表現出了這種趨勢。
中國科學院國情份析研究小組成員更是樂觀地預計中國的高速增長期將持續40年或更長些。他們利用投入佔用產出技術和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模型的計算結果,預測中國在1990-2020(205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平均增長率見表5.1。按照表上所列的增長速度,中國202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將等於1990年的10倍,203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將等於1990年的19九_九_藏_書倍。美國1990年GNP為54475億美元,1970-1980年美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2.8%,1980-1991年為2.6%,預計2002后30年內其年平均增長率將為2.5-3%。日本由於位於東亞,東亞經濟高速增長對日本將由促進作用,日本的國內儲蓄率和投資率(34%和32%)明顯高於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22%和21%),故日本的長期年平均增長率可達到3-4%,雖然目前日本經濟還沒有復甦。預計德國2002后每年平均增長率為2.5-3%;俄羅斯由於基礎小,人均GNP較低,其增長速度將較快,預計2002后的長期年平均增長率為3-5%。
1、經濟總量對比
第三,人均GDP是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標誌。即使到2050年,中國GDP躍居第二位,由於人口基數較大,中國人均GDP與發達國家仍然有差距。這說明了加快發展的艱巨性、長期性和緊迫性。但儘管這樣,從趨勢上看,中國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的步伐將越來越快。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正逐步向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邁進。
許憲春認為,第二種假定是一種過於樂觀的假定,上個世紀后50年,只有日本、瑞士等極少數國家的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上升了200%。相對來說,第一種假定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些。所以,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中國經濟趕上並超過日本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是可能的,但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到本世紀末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可能性也不大。
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對比。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即使是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GDP數額,但由於發展中國家人口相對較多,人均水平仍然不高。2000年,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世界人均國民收入為7410美元,高於匯率法43.3%。其中,高收入的發達國家人均國民收入為2777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比匯率法減少了1.7倍;中等收入國家為568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6.7%;低收入國家人均國民收入為1980美元,是匯率法的4.8倍,與發達國家相比,比重從1.5%上升到7.1%,提高了5.6個百分點。
分國別(地區)看,美國以98828億美元居第一,佔世界GDP總額的31.2%;日本第二,為46771億美元,佔15.4%;德國第三,為18701億美元,佔6.0%;英國第四,為14134億美元,佔4.5%;法國第五,為12863億美元,佔4.1%;中國第六,為10800億美元,佔3.4%,超過義大利,躍居世界第六位(參見表8.2)。若加上港澳台地區,達15592億美元,佔5.0%。表5.1列示了按匯率法計算的位於世界前十位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及有關的比重情況,居第七到第十五位的分別是義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西班牙、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荷蘭,俄羅斯2511億美元,居第十七位。
第一,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需要辯證看待。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會有一個緩慢減速的過程。但是,同樣比例的經濟增長率所代表的經濟數量是上升的,而且增長的質量將不斷提高。
但是,必須看到:
但是,從人均國民收入來比較,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2000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2%、中等收入國家的42.6%、發達國家的3%,分別為盧森堡的2%、日本的2.4%、美國的2.5%、德國的3.3%、英國的3.4%、法國的3.5%。預計到2020年,假設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平均增長6%,上述發達國家增長2.5%,則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將上升到美國的4.8%、日本的4.6%、德國的6.5%,基本上沒有大的改善;到2050年,如果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平均增長5.5%,發達國家平均增長2.5%,則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將上升到美國的10.4%、九九藏書日本的10.0%、德國的14.1%,差距仍然相當大。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解三明博士等人利用生產函數和計量經濟模型對中國「十五」及2006-2015年的經濟增長潛力和實際經濟增長率進行了預測,得出以下基本結果:「十五」期間中國實際經濟增長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間,可實現7%或略高的經濟增民。
「國際大循環」理論的作者、現中國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建認為,按照目前改革進程,再經過幾個五年計劃時期的補充和完善,中國到21本世紀初會有一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經濟體制雛形出現。國際資本由於在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處於飽和狀態轉而投向呈高速經濟擴張的中國。因此,若結合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經驗,可看到21世紀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前景模式。中國經濟發展將再次進入重工業化階段,大約會給中國帶來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期,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將長期維持在10%上下。以此推算,到2010年時,中國國民生產總值規模將達到38350億美元,屆時中國14億人口,人均產值為274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產值達到2500美元,是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的重要標誌。此時,居民的物質消費可基本滿足,需求轉向勞務,由此推動服務產業的發展,即進入所謂「后工業化社會」。而農村人口工業化進程更將持續到2020年。
按匯率法計算的經濟差距及發展預測。根據常用的匯率法,2000年中國GDP為世界GDP總額的3.4%,分別為美國的11%、日本的22.3%、德國的57.7%、英國的76.3%、法國的83.4%。21世紀后30年或20年來看,這美國、日本和德國3個國家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的差距並不顯著,都在2.5%左右。預計到2020年,如果中國GDP平均保持7%的增長速度,上述發達國家平均保持2.5%的增長速度,中國的GDP將上升到美國的25.9%、日本的52.7%、德國的1.4倍、英國的1.8倍、法國的2倍,從而超過德、英、法而居世界第三位;到2050年,如果中國經濟平均保持6.5%的增長速度,發達國家平均保持2.5%的增長速度,則中國的GDP規模將上升到美國的74.4%、日本的1.5倍、德國的3.9倍,從而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
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經濟差距及發展預測。根據購買力平價法,2000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2.7%,為發達國家的20.6%,分別為美國的11.5%、日本的14.5%、德國的15.7%、英國的16.6%、法國的16.1%,比匯率法提高了不少。預計到2020年,如果人均國民收入增長速度與GDP增速相同,假設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增長6%,上述發達國家增長2.5%,則中國的入均國民收入雖有上升,但仍不到主要發達國家的1/3,分別為美國的22.5%、日本的28.3%、德國的30.8%、英國的32.6%、法國的31.4%;到2050年,如果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平均增長5.5%,發達國家平均增長2.5%,則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將上升到主要發達國家的2/3左右,分別為美國的48.6%、日本的61.2%、德國的66.6%、英國的70.4%、法國的67.9%,仍有相當的差距。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經濟規模對比及對發展中國家的高估。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世界GDP高達44.9萬億美元,比匯率法的GDP高出42.6%。但是,購買力平價法的估算極不平衡,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規模被大大高估,而發達國家的相對規模大大降低。根據購買力平價法,低收入國家的GDP為4.9萬億美元,是匯率法的4.7倍,相應地,低收入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達到了11%,提高了7.7個百分點;中等收入國家提高到了15.5萬億美元,是匯率法的2.8倍,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了34.5%,比匯率法提高了17個百分點;但發達國家的GDP下降到2.5萬億美元,減少了0.5%,佔世界經濟的比重下降到55.2%,減少了24百分https://read.99csw.com點。
中國國務院和國家計委委託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從經濟的綜合分析、人口、資源、環境等10個方面對未來2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行了預測,得出的結論是,1996至2000年(九五期間),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2000-2010年是7-8%,2010-2020年是6-7%,25年平均增速為7-8%。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認為,儘管增長速度呈現遞減趨勢,但還是在世界經濟增長的高位上,從而保證中國經濟總量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指出,2002后1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平均經濟增長率至少不會低於7.5%,到2010年,中國國民經濟整體規模將位居世界第3位,並將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在眾多預測模型中,國家統計局核算司司長許憲春的預測模型也許是最為中性,也較為合理。在對中國和美國等5個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歷史資料、經濟增長因素等方面情況的分析和未來情況的判斷的基礎上,他試圖對中國經濟何時趕上並超過美國等5個發達國家的問題做出個人預測。
對中國和目前經濟總量世界排名前五位國家的未來經濟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進行了預測,許憲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於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本世紀中葉,有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在本世紀內很難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205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2000年的水平。
按匯率法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對比。2000年世界人均國民收入(GNI)5170美元。其中,高收入的發達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2768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4倍;中等收入國家為197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低收入國家僅為410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9%,僅為發達國家的1.5%。
分國別(地區)看,盧森堡以人均國民收入45470美元仍居第一;列支敦斯登第二;美國第三,為34100美元;日本降到第12位,下降了7位,為27080美元;德國居第20位,為24920美元;俄羅斯居第79位,提高了35位,達8010美元;中國居第124位,提高了17位,為3920美元;印度居第153位,僅提高了6位,為2340美元。
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認為,美國能長期維持3%的增長速度已經是相當不錯,而中國經濟則可以再維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長。因此,下個世紀中葉前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最有實力的經濟。2林毅夫的這一觀點是建立在他對「技術進步」及「東亞發展經驗」的研究之上。在決定經濟增長的諸要素(生產要素的增加、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技術進步)中,林毅夫認為「技術進步」對於2002后的經濟增長至為重要。由於發達國家處於技術前言,必須靠自行投資開發新的技術,因而具有投資大、成功率低、商業利用率更低的特點。中國由於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技術差距,因而可以通過摹仿、購買等方式迅速地實現技術進步,並將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經濟增長。利用這一優勢,日本經濟從50年代開始到80年代維持了將近40年的快速增長,亞洲四小龍從60年代起也快速增長了將近40年。中國從1978年底開始走上快速增長之路,那時中國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更大,所以,林認為,單單利用這一差距,中國經濟就能維持近50年的快速增長。
上述研究結果中的研究目都各不相同:王小魯博土和解三明博士只預測了經濟增長率,沒有預測經濟總量,並且涉及的時間較短,不足以回答中國經濟何時能夠趕上幾個發達國家的問題。李京文教授只預測了按人民幣計算的中國經濟總量,沒有預測按美元計算的中國經濟總量,也沒有預測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因此沒有進行經濟總量的具體比較。中國科學院國情份析研究小組成員、林毅夫教授和郭道麗等的估計過於樂觀,中國經濟再維持30年或更長時間8%及以上的快速增長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