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一章 深思:未來的挑戰和難題 風口浪尖上的抉擇

第十一章 深思:未來的挑戰和難題

風口浪尖上的抉擇

個人魅力型領導的轉型

華為積極向全球擴張,通過有效的政府公關、運營商採購、低價銷售以及售後服務等,雖然在海外擁有了眾多客戶,成了諸如全球最強大的運營商沃達豐、英國電信等的提供商,但在那裡仍然是思科、EMC、IBM等巨頭的天下。
最優秀的企業家,必須把人格魅力與企業制度和文化區別開來,用制度傳承理想和雄心。任正非在華為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可是英雄也得打算長遠。他要帶領華為實現穩健轉型,逐漸淡化個人魅力,保障企業長久不衰地發展,使華為真正成為「百年老字號」。
松下幸之助談到員工的價值時說:「造人先於造物」。李嘉誠也曾經談到過,「是員工養活了公司」。企業的成功要靠員工的共同努力,因此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是企業保持活力的關鍵,成為企業長盛不衰的基石。
但是,任正非並沒有完全放手,在一些重要項目上,管理執行團隊還是不能做出最後抉擇,而要等著老闆最後敲定,他們只是提供建議。

按照國際化辦事

任正非常說:「亞洲企業的國際化本來就難,我國在封閉了幾十年後,短短二十年的發展,還不足以支撐國際化。在西方國家為主導的當代世界,在巨頭聳立的電信業界,我們要看到華為公司國際化的異常難度,但如果不能克服這些困難,華為也可能是曇花一現。」
進入新世紀,全球電信設備巨頭重組整合的浪潮此起彼伏,愛立信兼并馬可尼,阿爾卡特與朗訊合併、諾基亞與西門子合併,寡頭與寡頭結盟,整個電信業呈現更強的競爭態勢,將本來縮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華為周旋的餘地越來越小,而且越來越成為「巨頭們」的「眼中釘」,將面臨更強勁的打壓,這時它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被「獅子」吃掉,要麼長成「獅子」。
華為,作為一個後起之秀,已經異軍突起。華為在國際化進程中越走越遠,但是華為面臨的競爭對手就越強大。如何技高一籌,華為在風口浪尖上要做出抉擇。
所以,任正非強調,在海外堅九九藏書決不打價格戰,把對手當做友商,不做市場規則的破壞者。「通信行業是一個投資類市場,僅靠短期的機會主義行為是不可能被客戶接納的。因此,我們拒絕機會主義,堅持面向目標市場,持之以恆地開拓市場,自始至終地加強我們的營銷網路、服務網路及隊伍建設。」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飽經滄桑,經濟技術落後,貧窮是現實。當時國門打開,外國公司蜂擁而來,紛紛佔領有著無限商機的中國市場,那些經過了幾百年發展的商業老手技術先進、實力雄厚,很快就壟斷了中國市場。
華為要想成長為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主流市場獲得更大的成功,需要實現從「土狼」向「獅子」的躍進。在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成本優勢越來越小,利潤越來越薄,華為向目標的躍進也越發艱難。「土狼」向「獅子」躍進要實現一個大的跨越,不僅需要技術的躍進,更需要制度、管理和人的躍遷。華為要逐步擺脫獨裁和專制,逐漸與國際接軌,實現平等對話。
傳統中國幾千年的專制統治,總體而言,統治者的個人魅力對保證社會長治久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人把天下興亡的希望寄托在好皇帝身上,盼望清官能為他們鳴不平。長期的專制統治,家長制盛行,人們缺乏民主意識。說到底,就是中國長期以來人治色???濃厚,人們只希望統治者不要犯錯誤,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民營企業在最初技術底子薄、資金短缺,只有靠打價格戰來謀生。華為剛步入市場,也是這樣起家的。
華為的產品優勢在於高科技和低價格,這使華為迅速佔領了市場。華為邁向國際化,低價格的優勢迅速佔領了非洲、中東、俄羅斯和東南亞市場,並且還順利地在歐洲登陸。在開拓海外市場上,華為捷報頻傳。
實現世界級企業的夢想,華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000年以後,任正非明確提出,華為從一個「英雄」創造歷史的小公司,正逐漸演變為一個職業化管理的大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別是淡化https://read•99csw.com領導人的色彩,是實現職業化的必然之路。
任正非早就提出,華為要實現「無為而治」,實現自然傳承,意圖實現基業長青。以前他要跑遍各地辦事處視察工作,但現在他把這項任務交給了孫亞芳和其他副總裁,自己專門開始在海外尋找商機。
那麼,任正非這一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是什麼呢?可以說,這次運動是1994年集體大辭職的繼承和發展。如果說,1994年集體大辭職是任正非激活管理層的一步,為華為一次創業的圓滿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這次則是華為在二次創業過程中為增強企業活力進行的又一次改革。這次改革徹底取消了工號,不再以工齡論英雄,而是重新洗牌,依靠能力論高下了。
個人魅力型領導是洋溢著非凡魅力的「神」,具有超凡的能力……能感召所有赤誠的信徒為之奮鬥、為之獻身。但是,這種領袖的天賦才能是閃爍型的。為保證統治的相對穩定性,個人魅力型統治要隨之或轉化為傳統型統治、或轉化為法理型統治、或變為二者的某種混合物。
2007年「十一黃金周」剛剛過去,序幕便拉開了。凡1999年12月31日前入職的員工,在10月31日前必須提交辭職申請,辭職申請一簽字,當事人即辦理辭職手續,轉移資產。一周后,辭職員工再與各子公司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工號重新排,排序不再分先後,唯一變化的是,這次新簽訂的合同期限為4年。對於辭職員工,公司給予補償的標準是:工作年限(不滿6個月按6個月算)N+1,乘以當月工資(含上年年終獎的1/12),稅後計發,而且離職員工保留所持有的虛擬受限股資格。
但是,這一改革也會產生陣痛,如果處理不好,還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後果:骨幹精英流失,傷害員工感情等,造成軍心不穩,「賠了夫人又折將」。
中國加入WTO以後,國際化成為中國企業發展中無法繞過的門檻。隨著成本優勢越來越小,中國企業在進軍國際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艱難。打造持久的競爭力https://read.99csw.com是擺在每個中國企業面前的最緊迫的問題。

「價格戰」不是長久之計

在經過了與思科那場殘酷的官司以後,任正非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按照國際化辦事。要成為國際化的大企業,就要按照國際化規則辦事。
華為在國外的競爭對手都是世界級的企業,華為的優勢其他企業也同樣有,甚至更強。華為要想跟它們競爭,直接在國外建立自己的銷售網路,它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成本。因為要在國外建一個類似競爭對手的組織,華為就不能像在國內那樣享受低價格,因此,它的成本優勢就體現不出來了。
經過一列的國際化努力,華為變成了一個被英國電信稱做「中國的美國公司」的華為,一個可以用同樣的「語言」從容應對國際商業博弈的華為。華為堅持走國際化的道路,引進與吸收相結合避免「兩張皮」,這樣華為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級的企業。
在風險面前,唯有膽略過人的任正非敢打出這張牌,這也許不是最優的選擇,但至少任正非為華為再次舉起了大刀闊斧。他明白,企業沒有活力,前面就只有死路一條。
傳統中國人「家」的意識濃厚,血脈相傳是大事。實際上,任正非把華為看成了自己的孩子,始終放不下心來,覺得華為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需要處處扶持。
任何硬幣都有兩面,有利必有弊。華為的價格優勢招來了「獅子王」思科的憤怒。它氣沖沖地把華為推上法庭,雙方對簿公堂。華為碰得頭破血流,還受到了制裁。至此思科把華為列為它在全球的競爭對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明爭暗鬥。
隨著華為的強大,任正非有機會更容易地頻繁接觸IBM、朗訊、摩托羅拉等世界級企業,他對華為文化的狹隘性和人的差距的體會就更加堅定了他的想法:獲得國際化的思維和國際化的人,是華為未來必須跨越的一道門檻。
任正非明白,一個沒有活力的企業是不會長久的,必須將「鯰魚效應」進行到底。為了保證華為人永遠保持旺盛的精力,任正非繼1994年「集體大辭職」后,在新的《勞動法》九*九*藏*書即將上馬之際又導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辭職。
工號在華為有著重要的意義。以2001年為界,2001年前進入的員工工號在「20000」以內,後來的員工則大都在「20000」以後,但這一差別,不僅代表著資歷,還代表著財富。許多老員工成為悠閑階層,待遇不用發愁,活力不夠;而新進來的拚命工作仍所得有限,進取心被削弱。正是在此情況下,為了保證二次創業的持續後勁,任正非採取了這一舉措。
這一舉措是任正非憂患意識的上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這是歷史規律。」為了華為不至於死掉,任正非時刻激活華為的活力。在新世紀激烈的競爭中,華為要成功實現二次創業,做成百年老字號,就必須永遠保持活力。
華為的這一行動一出台,迅速引起了一場轟動。許多人士認為,華為特意將大辭職安排在新的《勞動法》即將實施之際,是在鑽法律的空子,來規避風險;有人認為,這是華為對《勞動法》的誤讀;也有人認為,這次又是華為的「狼性」爆發,華為人性難以復甦……各種懷疑、猜測紛紛見諸報端,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
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大多數企業實行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工資待遇按照年頭平穩上漲,晉陞等也要論資排輩,差別甚微。然而,到了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泥潭,這一僵化的體制逐漸禁錮了企業體制改革,導致經濟回升乏力。為了擺脫困境,日本許多企業開始改革這一體制,效益有了很大起色。
現在在國際市場上,企業競爭靠的不是低廉的價格,而是品牌、技術、實力、服務等其他因素。價格戰不是長久之計,因此任正非要實現競爭方式的轉型。
任正非認為,企業要生存,就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想立足,就得勇敢地面對挑戰。只有與高手較量,方顯英雄本色。最終,華為選擇了難度很大的技術突圍之路,開始了與高手的較量。
華為國際化進展迅速,接連戰勝https://read.99csw.com了一系列對手。2003年,思科與華為經過激烈的較量后,高傲的錢伯斯也不得不承認,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華為在國際化道路上以加速度奔跑了。
雖然華為在海外贏得了一系列的大單,但是產品賣出去了並不等於企業走出去了。華為市場取勝依靠的是低利潤、高成本、高收入的戰略,雖然擁有技術,但絕不是最前瞻的,而是一種集合技術和整合技術。
任正非是華為的最高統帥,華為的一切活動都是直接或間接出於他的手筆。他依靠個人魅力一手打造了華為,現在華為也面臨著「轉彎」。任正非不僅要選擇接班人,還要保持華為的價值觀取得認同,實現華為的傳承。
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依靠個人魅力,「呼風喚雨」,艱難地完成了一次創業,現在許多人都到了退休年齡,面臨著二次創業,企業需要重新定位。為使企業擺脫「短命」,保證傳承,這種領導方式需要轉型。
任正非雄心勃勃,立志在未來的國際通信行業中,要有華為的位置。為此,他充分施展雄才大略,開始大胆地帶領華為走國際化的道路。

將「鯰魚效應」進行到底

其實,中國多數企業家由於個人的獨特魅力,始終難以真正轉型。柳傳志把權杖交給了楊元慶,還是不放心,事事都要親自過問敲定。倪潤峰一段時間曾退居幕後,但又迅速復出,取而代之。

「土狼」向「獅子」躍進

資本主義商業發展200多年,在管理流程方面的經驗已經成熟,因此他運用「拿來主義」請IBM公司做諮詢。與此同時,又聘請了普華永道、KTRF等專業公司建立了財務、IT系統等「美國式」運營支持體系,來解決華為「走出去」必須面對的和國際企業的「共同語言」問題。
任正非提出,華為在「未來3~5年的主要任務是與國際接軌;在20世紀末,我們要達到一個國際中型公司的規模和水平」。華為按照國際規則辦事,就要「在產品戰略研究系統上、市場營銷上、在生產工藝裝備及管理上,乃至在整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及經營管理上,全面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