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編 元明之部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 自唐至明之社會

第七編 元明之部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 自唐至明之社會

二、黃河——粟五十萬石,后歲漕益減耗,才運粟三十萬石。嘉佑四年詔罷之,以後惟漕三河。菽三十萬石。來自陝西,自三門、白坡轉黃河入汴。
三、惠民河——粟四十萬石,治平二年,二十六萬七千石菽二十萬石。來自陳、蔡,自閔河、蔡河入汴。
按:蘇州一府秋糧2,038,894石,超過湖廣以下任何諸省,而與浙江、江西二省相彷彿。松江、常州秋糧合1,546,180石,亦超過陝西、廣東、福建、四川、北直、廣西、雲南、貴州諸省,而與山西、河南兩省相彷彿。若蘇、松、常三府秋糧合計,則超過江西、浙江以下任何諸省矣。
以上南方。
萬曆六年十三布政司並南北直隸府州實征夏稅秋糧約數:
兌運者,民間但運至淮安、瓜州,兌與衛所官軍,運載至京,給與運費及耗米。初皆支運,后漸為兌運。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海運二百五十余萬石。其後累增至三百五十余萬石。文宗天歷二年為最高額。
元有浮梁磁局,見《元史·職官志》,專掌景德鎮磁器,世稱『樞府窯』。民間有宣州、臨川、南豐諸窯。明景德窯最盛。宜興陶業始萬曆間。
按:上表戶口比數,特見增進者,莫如東南,而西南次之。戶口比數特見凋落者,西北為甚,而東北次之。
按:此表北方各省折絹數乃過於南方,然折絹未必實納。正統八年,令各處不出蠶絲處所,每絹一疋,折銀五錢,解京支用。蓋唐以前北方輸絹,至是相承,僅為一種名色而已。如單論絲兩,則南北幾至八一之比。弘治十五年數與此大同。惟四川有荒絲633斤,而此無之。
以上南方。
地點數量(匹)
浙江139,140
江西15,477
湖廣26,478
福建273
四川、廣東、廣西、雲南四省
南直32,999
(內蘇州一府)(佔14,157)
總計214,367
范仲淹《十事疏》謂:「唐會昌中,河南府有戶一十九萬四千七百余戶,置二十縣。今河南府主、客戶七萬五千九百余戶,仍置十九縣。鞏縣七百戶,偃師一千一百戶,逐縣三等,而堪役者不過百家。請依後漢故事,遣使先往西京,並省諸邑為十縣。所廢之邑,並改為鎮。候西京並省,則行於大名府。」據是言之,北方政治區域,若以實際戶口衡之,在北宋盛時,其可省並者已多矣。又按:以主、客戶比數而言,諸路情形大率略似。客戶俱當主戶三之一乃至半數以上。獨兩浙、江南東及成都三路不然,客戶比數,只當主戶之四之一乃至五之一。又可見其經濟狀況之獨優矣。北方河東一路,客戶比數少。此恐有其特為貧瘠之故,不得與南方三路比。
四、廣濟河——粟十二萬石。治平二年,至七十四萬石來自京東,自五丈河歷陳、濟、及鄆。
南卷
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應天(直隸)、松江、蘇州、常州、鎮江、徽州、寧國、池州、太平、淮安、揚州,十六省府。廣德,一州。
55%
北卷
山東、山西、河南、陝西、順天(直隸)、保定、鎮定、河間、順德、大名、永平、廣平,十二省府。延慶、保安,二州。遼東、大寧、萬全,三都司。
35%
中卷
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瀘州、鳳陽、安慶,七省府。徐、滁、和,三州。
10%
宋元豐三年四京十八路戶口主客數目表:
元十一中書省:
這已在唐代晚年,南方地位已高,但並不能跨駕中原之上。
 
浙江1,542,408 (2)5,153,005 (6)
江西1,341,005 (4)5,859,026 (2)
湖廣541,310 (7)4,398,785 (9)
福建515,307 (9)1,738,793 (12)
四川262,694 (12)3,102,073 (11)
廣東530,712 (8)5,040,655 (7)
廣西218,712 (13)1,186,179 (14)
雲南135,560 (14)1,476,692 (13)
貴州43,405 (15)290,972 (15)
南直2,069,067 (1)10,501,651 (1)
總計7,200,18035,748,831
 
東京(開封,22縣)171,324主 295,912
客 85,180
212,493
京東(15州,78縣)(2)主 817,984
客 552,817
(5)1,660,903
885,774
(2)957,554
565,693
京西(14州,79縣)(11)383,226
268,516
(14)644,757
458,130
(14)400,740
269,623
河北(23州,104縣)(7)765,130
219,065
(9)1,473,683
407,501
(9)773,891
205,467
陝府西(26州,118縣)(8)697,967
264,351
(4)2,015,436
746,368
(3)1,067,936
425,651
河東(14州,73縣)(14)383,148
67,721
(16)752,301
138,358
(16)372,390
77,462
淮南(18州,69縣)(4)723,784
355,270
(7)1,393,555
637,326
(4)1,320,306
152,300
兩浙(14州,79縣)(1)1,446,406
383,690
(2)2,605,484
618,215
(1)1,629,562
298,027
江南東(7州,48縣)(5)902,261
171,499
(8)1,609,612
289,843
(6)1,019,134
186,027
江南西(6州,47縣)(3)871,720
493,813
(3)2,010,646
1,065,201
(7)884,329
380,798
荊湖南(7州,33縣)(9)456,431
354,626
(10)1,153,872
674,258
(11)622,933
322,546
荊湖北(9州,45縣)(12)350,593
238,709
(12)702,356
509,644
(15)285,526
207,624
福建(6州,45縣)(6)645,267
346,820
(6)1,368,594
674,438
(5)790,719
560,230
成都(12州,58縣)(10)574,630
196,903
(1)2,789,225
864,523
(10)685,020
270,724
梓州(11州,49縣)(16)261,585(11)885,501
528,214
(13)374,669
305,529
利州(9州,39縣)(15)179,835
122,156
(17)402,874
245,992
(17)195,387
144,591
夔州(9州,31縣)(18)68,375(18)215,595
252,472
(18)149,070
171,017
廣南東(14州,40縣)(13)347,459
218,075
(13)812,147
322,512
(8)735,747
262,059
廣南西(24州,60縣)(17)163,418
78,691
(15)584,641
470,946
(12)273,674
419,316
總計北 4,591,249
南 9,952,016
9,564,303
23,687,686
5,328,900
12,646,834
https://read.99csw.com
此有關於天然界之出產者:如鹽、茶為唐以後國利兩大項,鹽以兩淮為主,茶則均產於南方。茶飲至唐始盛,茶稅始唐德宗時。銅鐵礦冶,亦南盛于北。漁業尤為南方所獨擅。此亦至清代猶然。礦課,北方惟山西一省,南則湖南、兩廣、雲、貴。茶課,北惟甘肅一省,南則江西、兩湖、四川、雲、貴、江蘇、安徽、浙江。(據《戶部則例》,乾隆建十省歲辦茶引數,均當於南十北一之比。)漁課,北惟奉、吉,南則蘇、皖、贛、閩、浙、兩湖、廣東、四川、雲、貴。
按:此表北直額數,其中實多南人。又兩廣、雲、貴西南人文之激進,亦可注意。
地點人數備註
江南35 
浙江32 
江西26 
直隸20 
湖廣13 
山東13 
河南11 
四川10 
福建10 
山西7 
廣東5 
陝西2 
廣西2 
雲南1貴州無。不知籍貫者一人
宋代在全國統一的局面下,國家財賦,始正式大部偏倚在南方。南宋歲收,轉更超出於北宋之上。
五代河南北皆表散蠶鹽斂民錢。石晉尚能歲輸契丹絹三十萬匹。
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賴江南,當時遂創始有海運。海運自秦已有,唐仁亦轉東吳粳稻以給幽、燕,(見杜詩)惟僅以給邊而已。
一、汴河——米三百萬石,景德中至四百五十萬石。至道初,至五百八十萬石。大中祥符初,至七百萬石。大率以六百萬石為常。菽一百萬石。來自江南、浙東西、淮南、荊湖南北,自江入淮,自淮入汴。
再就元明兩代之行中書省及布政司之區分,列表如下:
洪武二十年,以北方學校無名師,生徒廢學,特遷南方學官教士于北,復其家。
木棉亦為宋后大利所在,而其種植,亦南盛于北。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置浙東、江西、湖廣、福建木棉提舉司,可見木棉省植於此諸處也。又邱濬〈大學衍義補〉謂:「漢、唐之世,木棉雖入貢中國,未有其種。民未有以為服也。宋、元間,世傳其種。關陝、閩、廣,首得其利。是關陝亦植木棉,惟不如南之盛。」
這一種趨勢,反映在社會文化上,亦可見北方人物在逐漸減少,而南方則在逐漸增多。此只就數量上論之。
唐太宗時十道(及轄州數)關內22
河東18
河南28
河北23
山南33
淮南14
江南42
隴右20
劍南26
嶺南68
玄宗時15道(及轄府軍州數)關內
京畿
河東
河南
都畿
河北
山南東
山南西
淮南
江南東
江南西
黔中
隴右
劍南
嶺南
宋太宗時15路京東23
京西19
河北39
河東25
陝西31
淮南23
江南20
荊湖南8
荊湖北12
兩浙16
福建8
西川29
陝西24
廣南東16
廣南西26
神宗時23路京東東
京東西
京西南
京西北
河北東
河北西
河東
永興
秦鳳
淮南東
淮南西
江南東
江南西
荊湖南
荊湖北
兩浙
福建
成都



廣南東
廣南西
北宋則南人考進士,人數又多,北人考明經,人數又少,顯分優劣。不得不限定南北名額以求平衡。詳見前。
道名\倉名正倉(石)義倉(石)常平倉(石)
關內1,821,5165,946,212373,570
河北1,821,51617,544,6001,663,778
河東1,589,1807,309,610535,386
河西702,065388,40331,900
隴右272,780200,03442,850
劍南223,9401,797,22870,710
河南5,825,41415,429,7631,212,464
淮南688,2524,840,87281,152
江南978,8256,739,270602,030
山南143,8822,871,66849,190
https://read.99csw.com
天寶八年諸道倉粟表:
 
山東1,372,206 (3)5,664,099 (3)
山西596,097 (6)5,319,359 (4)
河南633,067 (5)5,193,602 (5)
陝西394,423 (11)4,502,067 (8)
北直435,463 (10)4,264,898 (10)
總計3,421,25624,944,025
唐代全國各州郡貢絲織物數量,以定州為第一。品質列第四。
腹里今河北、山東、山西及內蒙等地2,271,449石
遼陽72,066 (8)
河南2,591,269 (2)
陝西229,023 (6)
四川116,574 (7)
甘肅60,586 (9)
雲南277,719 (5)
江浙4,494,783 (1)
江西1,157,448 (3)
湖廣843,783 (4)
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征東。
以上南方。
如以應科舉人數論。
亦有關於交通者:南方水利日興,舟揖之便遠超北地。亦有關於人工製造者:如前舉絲織、陶磁之類。《文獻通考》載宋熙寧十年以前天下諸州商稅歲額,四十萬貫以上者有三處,北占其二,南占其一。在蜀。二十萬貫以上者五處,皆在南方。皆在蜀。十萬貫以上者十九處,北得其一,南得十八。五萬貫以上三十處,北十二,南十八。五萬貫以下者五十一處,北得二十五,南得二十六。三萬貫以下者九十五處,北得四十五,南得五十。一萬貫以下者三十五處,北得二十,南得十五。五千貫以下者七十三處,北得十九,南得五十四。南北相較,已見北絀南贏。及明代有『市肆門攤稅』,共設三十三處,南得二十四,北得其九。南:應天、蘇州、松江、鎮江、淮安、常州、揚州、儀真、杭州、嘉興、湖州、福州、建寧、武昌、荊州、南昌、吉安、臨江、清江、廣州、桂林、成都、重慶、瀘州。北:順天、開封、濟南、濟寧、德州、臨清、太原、平陽、蒲州。
貞元八年陸贄奏:「輕者每年自江、湖、淮、浙運米百一十萬斛至河陰,留四十萬斛貯河陰倉,至陝州又留三十萬斛貯太原倉,餘四十萬斛輸東渭橋。今河陰、太原倉見米猶有三百二十余萬斛,京兆諸縣斗米不過直錢七十,江淮斗米直百五十錢,請令來年江淮止運三十萬斛。」文宗太和以後,歲運江淮米不過四十萬斛。宣宗大中時,裴休為轉運使,乃增至百二十萬斛。
宋中葉以後,南方便多,北人便少。
據上表,知天寶八年前,諸道米粟最盛者首推河南、河北,此則關內與河東,更次乃及江南、淮南。就此以推南北經濟情況,明明北勝於南尚遠。
以漕運一事而言,漢初只言漕山東粟給中都官。《漢書·食貨志》:「五鳳中,大司農耿壽昌奏言:『故事,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三國鼎立,乃至南北朝對峙,各自立國,不聞北方仰給南方。隋煬帝大開運河。大業九年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又引河通於淮海。四年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置洛口回洛倉,穿三千三百窖,窖容八千石,以納東南、東北兩渠所輸。

三、南北政治區域之劃分及戶口升降

全國商業,漸漸集中至長江下游與運河兩條線上。萬曆六年,各地商稅課鈔數,南直各府、州全數達一千三四百萬貫,殆佔全國四分之一。而淮安一府獨有二百余萬貫,浙江省有三百萬貫。可證當時全國經濟集中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而由運河貫輸到北方的大概。四川在宋代極盛,而元、明兩代則劇跌,亦由全國經濟狀態之變動。此種演進,直到清代,大體仍舊。據《清會典》,光緒十三年全國各省厘金冊報,南方各省幾佔北方之八倍。又據光緒二十九年戶部報告,則超過十二倍。
與政治區域相隨而可知者,最要為戶口之盈縮。
開元州郡等級,所謂「六雄」、陝、懷、鄭、汴、魏、絳「十望」虢、汝、汾、晉、宋、許、滑、衛、相、洛皆在北方。時望縣八十五,而南方只有二十縣。二十縣中在四川省占其九,江浙、荊襄近佔十一縣。
北 1,435,360
南 11,395,909
北 4,558,235
南 51,828,651
《博物要覽》載宋錦名目多至四十二種。陸遊《老學庵筆記》載:「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衣服花紋,皆四時景物,謂之『一年景』」。又載:「定州有刻絲煙霧紗。」靖康元年,金兵入汴,索絹一千萬疋,河北積歲貢賦為之掃地。浙絹悉以輕疏退回。
支運規定蘇、松、常、鎮、杭、嘉、湖諸地糧,撥運淮安倉。揚州、鳳陽、淮安撥運濟寧倉。以三千艘支淮安糧運到濟寧,以二千艘支濟寧糧運赴通州。自淮至徐以浙、直軍,自徐至德以京衛軍,自德至通以山東、河南軍,以次遞運。歲四次,可運三百余萬石,謂之支運。自后又浸增五百萬石。終明世,其定製為四百余萬石。
清代漕運額,亦定四百萬石。據清初《漕運例纂》規定,各省漕運原額,約為南四北一之比。惟據《清會典》乾隆十八年奏銷冊計之,則為南八北一。又據《戶部則例》,乾隆四十四年漕運額則為南十北一之比也。
至論海外殖民,其起當亦甚早。南海、象郡,已列于秦郡,而漢因之。東漢末季,中國士大夫浮海往交趾者,夥頤至多。東晉、南朝,交、廣海舶,目為利藪。《南史?王琨傳》:「南土沃實,在任者常致巨富。世雲:廣州河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梁書?王僧儒傳》:「海舶每歲數至,外國賈人以通貨易。舊時州郡以半價就市,又賈而即賣,其利數倍。」
而明代西南諸省之開發,以及南海殖民之激進,尤為中國國力南移之顯征,而為近世中國開新基運。
 明經進士明經隸名
國子監200人
舊350人
30200
宗正寺 20 
東監、同華、河中。5030 
鳳翔、山南東道、山南西道、荊南、鄂岳、湖南、鄭滑、浙西、浙東、宣商、鄜坊、涇邠、江南、江西、淮南、西川、東川、陝虢等道。2015 
河東、陳許、汴、徐泗、易定、齊德、魏博、澤潞、幽孟、靈夏、淄青、鄆曹、兗海、鎮冀、麟勝等道。1510 
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107 
明兩京十三布政司:
太宗八年,耶律楚材為元定製,每戶出絲一斤供官用,五戶出絲一斤給受賜貴戚、功臣之家。
景龍三年,宋務光疏:「自頃命侯,莫后墝塉,專擇雄奧。滑州地出縑紈,人多趨射。列縣為七,分封有五。」《唐六典》:開元時,絹分八等,宋、亳第一。二、三、四、五、等皆在黃河南北,不及淮水流域。六、七、八等皆在四川境內外。大江以南僅泉、建、閩三州,位居最末。由大中六年中書、門下奏:「州府絹價,出果、閬州外,無貴于宋、亳州。」
金泰和六年,尚書省奏:「茶,飲食之餘,非必用之物,商旅多以絲絹易茶,所用不下百萬。」又泰和八年,言事者以「茶乃宋土草芽,而易中國絲、綿、錦、絹有益之物,不可。」是其時中原絲織物尚有輸于江南者。唯恐多系民間粗品,不敵南宋政府歲幣所輸于金政府者遠甚矣。
宋、金分峙以後,宋歲幣以銀、絹分項。是絲織品又漸漸地要北仰于南之證。又按:宋、遼議和后,遼于振武軍及保州置搉場,歲以羊皮毛易南絹。
清乾隆丙辰詔舉博學鴻詞,先後舉者二百六十七人。滿洲五、漢軍二、直隸三、奉天一、江蘇七十三、安徽十九、浙江六十八、九九藏書江西三十六、湖北六、湖南十三、福建十二、河南五、山東四、山西三、廣東六、陝西四、四川一、雲南一。可見此種演進,至清無變。
明宰輔189人,此據《明史?宰輔年表》計南方佔了三分之二強。明江、淮以北,鼎甲甚不易得,蓋以科第影響及於仕宦。
其時則自江入河之漕運,尤為軍國重事。德宗時,緣江、淮米不至,六軍之士,脫巾呼于道。
再以商業情況而論,亦是南方日漸繁榮,北方日漸萎縮。
 洪武3洪熙1正統5景泰4嘉靖14嘉靖19嘉靖25
南京國子監並南直隸10080100135   
江西40506595   
浙江40456090   
福建40456090   
湖廣40405585 90 
廣東25405075   
四川 354570   
雲南 10203040  
廣西25203055   
貴州    25 30
交趾 10     
北京國子監並北直隸405080135   
河南40355080   
陝西40304065   
山西40304065   
山東40304575   
比數(北/南)200/310175/370255/485420/725   
如亳、如滑,皆為當時絲織要地。
元代一樣逃不出南盛北衰之象。蘇天爵《滋溪集》十四:「國家既以文藝取士,於是人人思奮于學,而中州老師存者無幾,後生或無從質正。」又曰:「江南三行省,每大比,士多至數十人,考官必得碩儒,士方厭服。」此記延佑、至治間事,南北學風盛衰皎然。
劉晏為肅、代時理財名臣,主要的便在能整理漕運。
 北(萬)南(萬)比率(北:南)
西漢元始二年
(據《漢書·地理志》)
9651119-:1+
晉太康元年
(據《晉書·地理志》)
149657:3
唐天寶元年
(據《新唐書·地理志》)
(又《舊唐書》《通典》)
4932576.5:3.5
宋元豐三年
(文獻通考畢仲衍中書備對)
4598303.5:6.5
明隆慶六年
(《續文獻通考》)
3446503.5-:6.5+
明列朝鄉試額數表:
北方人數南方人數
北直隸7南直隸66
山東7浙江48
山西4江西48
河南2福建31
陝西9湖廣8
  四川6
  廣東6
  廣西2
合計29合計215
洪熙元年,定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后復以百名為率,南北各退五卷為中卷,然中卷其實即南卷也。又北卷中順天額亦多南人,則北卷之見絀多矣。
然此乃一時政治形勢所致,北方經濟依然可以自立,其仰賴於南方者尚不甚大。
自漢迄明南北戶數增減簡表:
據上表,除江西外,其他自遼陽以下七地糧數總計,尚不及江浙一處,而江浙、江西、湖廣三處合計,又恰當其他六地之一倍。亦又超出於腹里及其他六地,即全國總數之上。

二、文化方面

地點名稱數量
浙江絲棉並荒絲2,715,047兩
農桑絲折絹3,509疋
江西絲棉折絹8,025疋
農桑絲折絹3,486疋
本色絲8,209斤
湖廣稅絲折絹22,890疋
農桑絲折絹4,997疋
福建絲棉折絹280疋
農桑絲折絹319疋
廣西本色絲148斤
南直絲棉折絹3,809疋
農桑絲折絹8,910疋
稅絲折絹16,976疋
稅絲102,478兩
九-九-藏-書
以上北方。
按:諸表中數字難盡精確,然取明大體之升降。
又如陶磁,亦是北方農民很早就發明的一種副業。唐代河南府有貢瓷,至宋,精美著名的陶業,尚多在北方。
就西晉時言,下游糧食多仰給於荊襄。至此則江浙遠超湖廣之上矣。又若以整個南方江浙、江西、湖廣、四川、雲南與北方比,則南北相差更遠。
明代海上交通日盛,而我民之貨殖海外,立家室、長子孫者乃日眾。成祖時,命太監鄭和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六十二,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通使海外。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暹羅、滿剌加、蘇門答河、錫蘭等三十余國。其第三次越過印度南境而抵波斯灣。其第四、第五次,且橫跨印度洋而至非洲之東岸。以較西方發現新地之甘馬與哥倫布等,鄭和遠跡,尚在彼輩數十年前也。
斯二者,皆為明代南方繁榮之要征。西南開發之尤顯要者,則為湖廣、四川、貴州、廣西諸行省土司之設置。西南諸疆,雖早隸國土,然川、滇、湘、嶺嶠土之間,盤踞數千里,苗、蠻、僰、爨之屬,種類殊別,自相君長。秦漢以來,雖設郡縣,仍令自保。歷代相沿,宋謂之「羈縻州」至於明世,踵元故事,為設土官土吏,而視元益恢廓。分別司郡州縣,額以賦役,聽我驅調,漸次規置,為宣慰司者十,為招討司者一,為宣撫司者十,為安撫司者十九,為長官司者百七十有三。此為明代開發西南一大事。
宋初歲入千六百余萬緡,已兩倍唐代。熙寧時至五千余萬緡。南渡后,更增至六千余萬。地狹而賦轉多。

一、經濟方面

這是北方經濟情緒漸漸不如南方的顯征。換辭言之,亦可說北方農人的聰明精力,及其品性習慣,似乎在各方面都漸漸地轉變到不如南方。
唐代江南戶口日多,租、調日增,漕運遂幾成問題。
洪武二十六年各布政司並直隸府州夏稅絹數表:
至元明則最精美的瓷業,全轉移到江南來。
 夏稅小黍秋糧米
山東855,172石 (2)1,995,764石 (5)
山西591,951 (5)1,722,851 (7)
河南617,322 (4)1,763,437 (6)
陝西690,747 (3)1,044,943 (8)
北直178,639 (7)419,983 (12)
總計2,933,8316,946,978
至順二年,冠州有蟲食桑四十余萬株。元冠州于漢為館陶縣地,明屬山東東昌府。又按:金有徵蠶皮故紙錢者,明代遷安蓺桑甚盛,然皆剝皮造紙。惟遷安有蠶姑廟,是其先曾治蠶,而後稍廢耳。
唐代始有市舶之稅,然領以宦寺,尚不以為國家之正收。此如秦、漢初以山海池澤稅歸少府也。而宋市舶特設官司,乃為國家度支一要項。
《太平廣記》引《朝野僉載》:『定州何明遠資財巨萬,家有綾機五百張。』《續通鑒長編》四十三:『宋開封官綾錦院綾機四百張。』
明代北方情形較佳,但依然趕不上南方。
地點名稱備考
關內道賦絹、綿、布、麻。開元25年敕:「關輔既寡蠶桑,每年庸、調,折納粟米。其河南、河北不通水運州,宜折租造絹以替關中。」
河南道賦絹、絁、綿、布。貢紬、絁、文綾、絲葛。
河東道賦布、襴。(蒲州調以襴,余並用麻、布。) 
河北道賦絹、綿及絲。貢羅、綾、平紬、絲布、綿紬。
山南道賦絹、布、綿、紬。貢布、交梭白谷、紬紵、綾、葛、綵綸。
隴右道賦布、麻。貢白氎。
淮南道賦絁、絹、綿、布。貢交梭、紵、絺、熟絲布。
江南道賦麻、紵。貢紗、編、綾、綸、蕉、葛。
劍南道賦絹、綿、葛、紵。貢羅、綾、綿、紬、交綾、彌牟布、絲、葛。
嶺南道賦蕉、紵、落麻。貢竹布。
此後更是照著南進北退的趨勢進行。
唐武宗會昌五年限定各地應送明經進士額數表:
唐十道貢賦絲布織物表據《唐六典》,開元十道貢賦,擇其有關衣織者錄之。
以上南方。
明漕運凡五變:一、河運。兼用水陸,自淮入河,始永樂元年。二、海陸兼運。永樂四年。三、支運。九年開會通河,十三年始興支運。四、兌運。宣德六年。五、改兌。
大體論之,重要的蠶桑之作,在北不在南。
宋代北方戶口,即遠遜南方。
他把北齊、北周與南朝三分鼎足的形勢打通一氣。東南、東北,均興水運,並不是北方要仰賴南方粟。
江、淮所運謂之東河,亦謂里河。即第一線懷、孟等州所運,謂之西河。即第二線穎、壽等州所運,渭之南河,亦謂外河。即第三線曹、濮等州所運,謂之北河。即第四線
開元十八年裴耀卿言:『江南戶口多,而無征防之役,然送租、庸、調物,以歲二月至揚州,入斗門,四月以後,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淺。六、七月乃至河口,而河水方漲,須八、九月水落,使得上河入洛。而漕路多梗,船檣阻隘。江南之人不習河事,轉雇河師水手,重圍勞費。其得行日少,阻滯日多。可於河口置武牢倉,鞏縣置洛口倉。使江南之舟不入黃河,黃河之舟不入洛口。水通則舟行,水淺則寓於倉以待。則舟無停滯,物不耗失。』開元二十二年裴耀卿為江淮、河南轉運使,凡三歲,運米七百萬石。
史稱:「五代時,湖南民不事桑蠶,楚王殷用高郁策,命民輸稅以帛代錢,民間機杼大盛。吳徐知誥令稅悉輸谷、帛、紬、絹,匹直千錢,當稅三千。由是江淮間曠土盡辟,桑柘滿野。」知其時南方蠶事漸盛。
又明代之染局有浙江、杭州、紹興、嚴州、金華、衢州、台州、溫州、寧波、嘉興。江西、福建、福州、泉州、四川、河南、山東、濟南南直鎮江、蘇州、松江、徽州、寧國、廣德各處。
觀上表,即知自唐至宋的政治區分,大體上是南方愈見沖繁,故分割愈細。北方無分而有並。
元代北方尚見有大規模之種桑區域。
耕、織為農事兩大宗,粟米與布帛亦為國家租、調雨大類。蠶桑事業,中國發明甚早,其先皆在北方。春秋時北方地名用「桑」字者,散見各處。漢代絲織物,在黃河流域,已有幾個著名的中心地點。如山東之臨淄、河南之襄邑。此已超過家庭手工業之上。故曰『兗、豫:漆、絲、絺、紵』。蜀錦亦極有名。惟江南則絕不見有蠶絲事業。
汴宋錦織,尤為有名。
安史亂起,唐室遂專賴長江一帶財賦立國。直至以後河北、山東藩鎮割據,租稅不入中央,唐室的財政命脈,遂永遠偏倚南方。
又洪武四年至萬曆四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五年間,每科狀元、榜眼、探花及會元,共計二百四十四人,其籍貫如次表。據陳建《皇明通紀》
然而蠶桑絲織事業之自北南遷,在大勢上終於不可挽。明初南北捐稅數,恰成三與一之比。
元海漕其利甚溥,其法亦甚備。船三十隻為一綱,大都船九百余只,漕米三百余萬石。船戶八千余戶,又分其綱為三十。每綱設押官二人。正八品行船又募水手,移置揚州,先加教習。領其事者則設專官,秩三品,有加秩,無易人。創議者朱清、張瑄,本海盜,自用事,父子致位宰相,弟侄甥婿皆大官,田園宅館遍天下,庫藏倉庫相望,巨艘大舶交番夷中。成宗大德七年,封籍其家資,拘收其軍器、船舶等,並命其海外未還商船,至亦依例籍沒。蓋二人仍皆營盛大之海外貿易也。
南糧 3,244,400石。內兌運米,即蘇州一府655,000石,超過浙江全省(60萬石)之上。松江一府203,000石,超過江西全省(40萬石)之半數。常州一府175,000石,超過湖廣全省(25萬石)之半數。蘇、松、常三府合計,佔南糧全數三之一。
按:有隋盛時,總江、浙、閩中不盈三十萬戶。自唐以來,浸以孳息,更五代至宋,增至五百余萬戶。而中原戶口之數,因五代亂亡相繼,周顯德六年,總簡戶僅二百三十萬九千八百一十二。宋熙、豐盛時,分天下為二十三路,淮、漢以北居其八,京西北路、京東兩路、陝西兩路、河北兩路、河東路,共八路淮、漢以南居其十有五。即東晉、南朝十五路之地。總天下戶千有六百五十萬,而淮、漢以北才當五百余萬戶,淮、漢以南,乃當千有百余萬戶。大率當天下三之二。不出東晉、南朝之地,而增十五倍之人。read.99csw.com
 夏稅小黍秋糧米
浙江152,863石 (8)2,369,764石 (3)
江西麥米 88,072 (10)2,528,269 (2)
湖廣131,976 (9)2,030,207 (4)
福建706 (14)850,447 (10)
四川309,892 (6)718,652 (11)
廣東6,122 (12)993,824 (9)
廣西2,494 (13)369,202 (13)
雲南35,567 (11)107,123 (14)
貴州266 (15)50,541 (15)
南直943,711 (1)5,068,145 (1)
總計1,671,66915,086,174
開元二十五年,始用「和糴法」,令江南諸州租並回納造布。可見當時中央賴北方粟已夠。《新唐書?食貨志》:「韋堅開廣運潭,歲漕山東粟四百萬石」,只雲山東,不言吳、越江南。
以上北方。
元代歲入糧數總計:
景泰初,禮部請「取士不分南北」,給事中李侃等奏,謂:「江北之人文辭質直,江南之人文辭豐贍,故試官取南人恆多,北人恆少。向制不可改。」后竟復分南、北、中卷,則分卷正為北人。由李侃等所言,以「江南」、「江北」為北,南北界線,較之宋歐陽、司馬爭論時,又見南移矣。
再就宰相籍貫言之,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唐宰相世系表,三百六十幾人,九十八族,十九皆北人。
明會試額數表:
社會南北文化經濟之升降,還可以政治劃分區域的大小繁簡來看。茲將唐、宋分道列一簡表如下:
(一)論漕運
唐初十道,南北各半。明十三布政司,南得其九,北僅得四。南佔一倍以上。即此已見南北經濟文化輕重之不平衡。元代南北戶口,成十與一之比。
定窯在河北定州,以宋政和、宣和間為最良。南渡后稱南定,北貴于南。汝窯在河南,柴窯亦在河南。惟昌窯即景德鎮在江西,龍泉窯、哥窯在浙江處州。
唐中葉以前,中團經濟文化之支撐點,偏倚在北方。黃河流域。唐中葉以後,中國經濟文化的支撐點,偏倚在南方。長江流域。這樣一個大轉變,以安史之亂為關捩。
李肇《國史補》:『初,越人不工機杼,薛兼訓為江東節制,乃募軍中未有室者厚給貨幣,密令北地娶織女以歸。由是越俗大化,更添風樣,綾紗妙城江左。』左思《吳都賦》有『八蠶之縣』。宋文帝亦極獎蠶麻。沈瑀令民每家植蠶十五株。南方蠶事,起源甚早。惟精進美盛,則在後也。
運船在天順以後,永樂至景泰,大小無定,為數甚多。定數萬一千七百七十隻,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更造。官軍十二萬人。以糧數比:成化八年定額
北糧 755,600石。
(二)論絲織業與陶業
至嘉靖七年,以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等省不善織造,令各折價,為浙江于南至每年征本色至二萬八千余疋。至清代,惟有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而兩稅盡納銀糧,亦無折絹名色。於是令人漸忘河域自古為絲織先進之區矣。
地點名稱數量
山東絲棉折絹22,165疋
農桑絲折絹32,825疋
稅絲2,089斤
山西農桑絲折絹4,771疋
河南稅絲352,901兩
農桑絲折絹9,963疋
陝西農桑絲折絹9,221疋
北直人丁絲折絹25,262疋
農桑絲折絹12,508疋
晏之辦法,大體仍是裴耀卿遺規,使江船不入汴,江南之運積揚州。使汴船不入河,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不入渭,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又史稱:『晏為河南、江淮以來轉運使,每歲運米數十萬石給關中,或至百萬余斛。』
以上北方。
北魏均田制,特有「桑田」,可證當時種桑養蠶、調絲織帛,為北方農民一極普遍之生業。《顏氏家訓》謂:『河北婦人織絍組紃之事,黼黻錦縤羅綺之工,大優於江東。』貴族如此,平民諒亦爾也。隋代以清河絹為天下第一。唐代桑土調絹絁,麻土調布。開元二十五年,令江南諸州納布折米,可見其時江南諸州尚不為桑土。又令河南、河北不通水利處,折租造絹。越人的機織,由北方傳授。
地點數量(匹)
北平32,962
山東23,932
河南17,226
山西、陝西二省
總計74,120
元初並有按戶稅絲之制。
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與鄭和奉使同行者尚有王景弘。其後有石顯,亦兩度奉使。皆宦者也。明之聲威既遠屆南海鍺國,亦會閩、廣商民,能自殖其勢力于海外,如南海人梁道明王據三佛齊,陳祖義亦為舊港頭目。其後閩人某亦據婆羅國而王之,皆見《明史》。又梁啟超《中國八大殖民偉人傳》,尚舉廣東人張漣王三佛齊,廣東人某王爪哇順塔國。潮州人鄭昭王暹羅,嘉應人吳元盛王戴燕,嘉應人羅大王昆甸。又嘉應人葉萊,為今英屬海峽殖民地之開闢者。風生勢長,不徒朝廷一使之力也。明中葉受倭寇之患,海外發展遂致頓挫。直至近世,南海殖民,仍為中國民族進展一大事。
又按:南直蘇州府戶600,755,口2,011,985。松江府戶218,359,口484,414。常州府戶254,460,口1,002,779,蘇、松、常三府合計,戶數超過於湖廣、福建、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山西、河南、陝西、北直諸省,口數超過於福建、四川、廣西、雲南、貴州諸省,其繁榮可見。又按:清代以江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為大省,順天(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四川、廣東為中省,廣西、雲南、貴州為小省。
京師八府二州、南京十四府四州、山東六府。、山西五府三州、陝西八府、河南八府一州、江西十三府、湖廣十五府二州、四川八府六州,及羈縻軍民等府、浙江十一府、福建八府一州、廣東十府一州、廣西七府及羈縻諸府、雲南五府及軍民羈縻等府、貴州八府及羈縻軍民等府州
蓋亦隨褚地經濟民戶之自然展擴而俱起。其間如播州、藺州、水西、麓川,皆動大軍數十萬,殫天下力而後剷平。下及清代,漸次「改土歸流」,而近世中國開發西南之大業,遂告完成。
萬曆六年各布政司並直隸州府夏稅絲絹數表:
明萬曆六年天下戶口南北計數:
北糧只及南糧五之一。地荒、人荒,遂為北方二患。《日知錄》卷十七整個的中央,幾乎全仰給於南方。而自南赴北之糧食運輸,亦成國家每年一次大耗費。
又明代商稅開始有「船鈔」,此見商業全走入水路交通。設關處所凡七:曰河西務,直隸。曰臨清,曰九江,曰滸墅,曰淮安,曰揚州,曰杭州。
宋都汴京,主要原因,即為遷都就漕運。石晉自洛遷汴,已為此。據當時定製,太平興國六年。漕運凡有四線。
改兌者,令里河官軍運赴江南水次交兌,而官軍長運,遂為永制。
明代亦定南北取士額。
以上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