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篇 戰區雜記 我在印緬工兵營

第五篇 戰區雜記

我在印緬工兵營

這時正是1944年末,我軍的主力部隊正在繼續向南進攻八莫。八莫位於伊洛瓦底江畔,是滇緬公路由滇入緬第一大城。日軍在此據險頑抗,於是兩軍互相逐房爭奪展開巷戰,戰鬥十分激烈。相持了10餘日,敵方終於不支,於一個夜晚悄悄撤兵而去,直到第二天我軍進攻發現無人抵抗時,才知道敵軍已經逃跑。後來聽當地土著說,敵人還剩下100餘人,藏在江中漲水衝下來的大草垛下面,口含蘆管露出水面換氣順流而下逃命。由於沒有全殲敵人,主攻的112團團長趙狄還因此受到了撤職的處分。打了勝仗指揮官還被撤職,當時新一軍治軍之嚴可見一斑。與此同時,國內滇西部隊也展開了反攻,他們打通騰衝、龍陵、芒市,直到畹町。畹町是滇緬公路雲南邊境上的一個城市,隔著中緬交界的瑞麗江就是緬甸的南坎。這裏也被38師攻克,於是中印公路全部打通。
1944年1月底,工學院的布告牌上貼出了駐印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的公開信,徵召應屆畢業生土木系5人、機械系5人、電機系5人,共15人去軍中充當譯員。當時工學院院長施嘉煬先生即是孫立人九_九_藏_書在清華學堂的同級同學。在第一次緬戰期間,孫即從聯大要了一些同學去軍中當翻譯,所以聯大的同學們都格外關注緬戰狀況。看到徵召信,我和院里的同學們立即蜂擁至報名處。很快名額就滿了,於是便有人當場為我們辦理了入伍手續。
1945年1月,新一軍和國內部隊在南坎勝利會師。當時瑞麗江由美國工兵兩個連負責架設一座長440英尺的「貝雷弔橋」。貝雷橋是英國工程師貝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和設計的一種新的架橋方法:裝配式逐節架設。可由一岸向對岸推進,建造十分迅速。這座橋對部隊在戰爭中快速通過河川、順利前進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作為簡支梁式,跨徑可達200英尺,而弔橋式跨徑則可達400英尺。瑞麗江橋跨徑440英尺,超過了規範規定的最大限度,於是盟軍特調在北非戰場上建橋的貝雷先生助手卡瑞(Carey)上尉來指導。為便於工作,軍里便派我和另一位翻譯前去學習和協助卡瑞上尉。我們去時兩岸鋼塔已經建立起來,正在安裝主梁。主梁是由2米長、1米高的預製鋼桁架,一節節地用銷子連接九-九-藏-書從岸上推出的。這種梁隨橋跨大小可以作成橫向2排和3排、豎向2層和3層。我和另一位翻譯每天都和卡瑞上尉及美工兵少校營長一起,參与施工並探討貝雷橋的有關問題。卡瑞還送我們兩本軍用貝雷橋的規範:一本簡支梁的,一本弔橋的。簡支梁的那本後來他要回去了,因為上面記有他在各戰場上修建貝雷橋的經驗和遇到的許多問題,要回國后加以整理,以進一步改進設計。他答應回英國后再給我們寄一本新的來,可惜戰地部隊行蹤飄忽不定,以後再也沒有收到他寄來的書。至今,我手中一直保留著那本貝雷弔橋規範。
1944年5月,新38師沿緬甸西部向南反攻,同時,國內又空運30、50兩個師到印度,與美英盟軍和緬北土族克欽部隊共同襲擊緬北重鎮密支那。5月中旬,我們攻克密支那郊外機場。之後,由於互相之間聯絡失誤,日軍得以火速增援,於是形成了逐寸土地爭奪的膠著戰。直到8月初,才全部攻克密支那。事後聽在軍中任翻譯官的同學談起,密支那戰役中,他們在雨季的戰壕里蜷伏了將近100天,其艱苦難以盡述。
西https://read.99csw.com南聯大其實是北方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在抗日戰爭開始時,先在長沙、后在昆明聯合成立的一所大學。由於當時北大、南開都沒有工學院,工學院的人便幾乎全是清華同學。
1943年2月,中國駐印軍開始修建中印公路,同時鋪設中印油管。當時築路和鋪設油管工程主要由美國工兵進行,中國軍隊的主要任務則是打仗。為了聯繫順暢,軍隊里從營、團到師部都配有美軍聯絡官,中方則配有譯員,稱為翻譯官。一時間,為了與盟軍配合作戰,軍中需要大量譯員。於是,政府決定從後方徵召1944年度大學畢業生從軍當譯員。正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繫念書的我就在應徵之列。
1944年2月16日,我們15人同乘一架飛機,經過3個小時的飛行,越過「駝峰」到達印度雷多,再轉至新38師後方留守處接,受了兩個星期的戰地軍事訓練。隨即,我們乘汽車循剛建成的一段中印公路開赴前線,到達緬北密林深處的師指揮部。
我們在橋邊住了一個多月,橋的主梁很快就全部接通。大橋合龍后,我們從橋的這岸走到那岸,就從緬甸走九*九*藏*書回了中國。眼看中印和滇緬兩路即將打通,心情無比喜悅。 不久,我們就親自坐車過這座橋回到了雲南境內,回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隊。事後我還寫了一份長達30餘頁的技術報告寄回昆明西南聯大工學院土木系,介紹了我參与修建貝雷弔橋的情況和心得。在八莫,軍里又建了一處陣亡將士公墓,我因在南坎參加瑞麗江橋工程而未能參与。
(杜娟整理)
密支那戰役后,新38師和30師合編成新一軍,軍部設在密支那,下設翻譯室,主任是衣復得(清華大學教授,1933年留美,水利工程博士),我被調到了軍部翻譯室。在密支那時,我奉命在衣復得指導下勘查設計和修建了一座新一軍印緬戰役陣亡將士墓,可惜工程未竣便隨軍南下了。
王伯惠(中國駐印軍新38師翻譯)
部隊生活簡單,我無事時便常和老兵閑談,很快也就熟悉了部隊里的生活。師里有一個「鷹揚劇團」,是重慶一個有名的京劇團從軍后改編而成的。孟關攻克后,部隊臨時休整幾天,劇團奉命演幾九-九-藏-書天戲祝捷以慰勞官兵,各團、營便輪流前去觀看。劇場設在森林里的一片小開闊地上,就地砍伐一些竹子便搭成了戲台和板凳。我也隨工兵營官兵前去觀看,當時演的是《八大鎚》,即岳家軍大戰金兵的故事,十分精彩。原來孫立人將軍十分崇敬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常常以岳飛事迹教育部隊,勉勵大家奮擊日寇,拯救河山。當時軍內還辦了一份油印小報,就取名為《精忠日報》。傳說岳飛是大鵬下凡,新38師便以「鷹」作為軍徽,劇團也取名為「鷹揚劇團」。我在昆明當了四年窮學生,什麼戲也沒有看過,到了前線卻看到這樣高水平的京戲,自然十分喜歡。
第二天,大家列隊等候孫立人的接見。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孫立人將軍。他身著一套與我們一樣的暗黃色英式軍服,面龐清瘦,臉有鬍鬚,言語緩慢不多,看上去很親切。他除了囑咐我們到前線打仗必須服從指揮和注意安全之外,並徵求各人有何意見。我忍不住脫口而出:「我是學土木工程的,希望能有機會做一些工程工作。」第二天,我便被通知到師直屬的工兵營去做翻譯,以後,軍中的一些工程也都讓我去參与。看來,孫將軍是考慮了我的意見和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