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柳傳志 世界失去「聯想」,人類將會怎樣? 「40后」經歷的革命洗禮

四、柳傳志 世界失去「聯想」,人類將會怎樣?

「歷史給了我機會,這是千真萬確的,我改變了歷史,是遠遠談不上的。」
他是一個被傳媒無數次地報道過的人,一個總是與IT、尖端等等話語聯繫在一起的人,一個被認為「引起了中國科技界觀念徹底改變」的人。然而,時間改變的不僅是科技和企業,還有那些改變科技和企業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這位主人公是我們衡量和理解這個時代的一個標尺。
那一年的冬日還沒隱退,猶如一聲春雷,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一錘定音。2004年12月8日上午,聯想宣布收購IBM全球PC業務,實際交易價格為12.5億美元。這場長達13個月的馬拉松式的收購過程,在人們震驚、歡喜、詫異、疑惑多種情緒交雜之中落幕。
這一年,聯想20歲,柳傳志也迎來了自己的花甲之年。
這一刻,柳傳志宣布自己將退居幕後。這位被譽為中國IT企業教父的旗幟人物,並未就此停下自己的腳步,他轉身進入投資行業,繼續著屬於自己的輝煌業績。他笑著回應關於他即將退休的傳言:「根本沒有的事。我還要再干6年,直到2014年,那一年正好是聯想30年。」64歲的柳傳志依舊激|情洋溢。

「40后」經歷的革命洗禮

1976年,柳傳志32歲,他進入了計算機圈子,成為計算所第六研究室的一個磁記錄技術工程師。然而這卻完全出於偶然,他當時只是想找到一個機會攜妻女回到父母的身邊。至於計算機,他還是一無所知。他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已經誕生了個人計算機,他不知道微軟公司、蘋果電腦公司已經建立,並將開創美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計算機的新歷史。甚至,他連那時中國的計算機研究水平如何,也了解甚少。他只是心裏憋得慌,事實上那時候的他政治情結依然很大,即使是在30年後的今天,他還是會因為那時政治事件的跌宕起伏而激動得容光煥發。
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切換到20世紀50年代的柳傳志。他們全家定居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條衚衕里。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這個從小就對國家大事感興趣的孩子,已經從家庭的變故中感受到了時局的複雜。他任職于銀行系統的父親,由於喜歡給領導提意見而遭到警告,全家也因為父親的不順而瀰漫著壓抑的氣氛。
那時的柳傳志,正在把繳獲的美國雷達弄來,拆開研究,然後設法改進中國的雷達系統,對於此後大半輩子與他糾結在一起的計算機,他還是如此的陌生。幾個月後,中南海傳下號令,要求知識分子到農村去勞動,柳傳志被分配到了廣東一個靠近澳門的農場去種水稻,后又遷往湖南。他從西北到華南,再到中南,在輾轉半個中國后,回到了北京,被分配進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經歷了挫折的柳傳志,開始學習妥協,九九藏書學習涵養,學習傾聽別人說話,學習掩蓋自己的情感,學習綿里藏針的境界和技術,也要去學慣用極大的熱情做自己討厭的事。他意識到,這些學習都是必要的。
統計學家說,人一生一共有七次機會。第一次真正的機遇出現在二十幾歲,其後大約每七年出現一次。第一次機會出現時,很多人因為太年輕還不懂得把握機會。縱向來看柳傳志的一生,26歲的他走進中關村,這是他的第一次機會;幾年後,他正式開始進入計算機圈子,或許可以算為第二次機會;以此類推,1984年參与創辦公司,第三次……
警察開始搜尋與會的民眾,無數人被逮捕收監,柳傳志也被列入了黑名單。當他和調查人員百般周旋、死不認賬的時候,他們全家都捏了一把冷汗。柳傳志始終擺出清白無辜的樣子,加上研究室同事的掩護,他逃過了此劫。
從小熟讀《毛澤東選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政治、古典書籍的初二學生柳傳志,對環境的敏感強於同齡人。他發現身邊的同學已經不那麼單純,大家開始關注彼此的父親:誰是資本家、地主、職員、工人、幹部。孩子們之間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玩伴關係,大家開始了激烈的爭吵。
柳傳志回憶說:「剛到計算所的第三天早上,大喇叭廣播到大操場集合,揪『反革命分子』,一個禮拜抓一個,一個月抓好幾個,抓完就隔離,很森嚴很恐怖的氣氛。說錯了話、喊錯了口號都是非常大的罪,所以人們根本就沒動力。我們更多的read•99csw.com時間是拱豬,晚上打撲克,上班就是混倆鐘頭,工間操過後女的就趕緊回家,捅爐子、買菜;男的就找個屋子打撲克,工間操休息15分鐘,一打就打一個多鐘頭,都是那麼在混日子。」那時誰要是說點心裡話,不定什麼時候漏出去,就很危險。柳傳志說,後來終於有了兩三個非常好的朋友,大家關著門談論國事,就覺得舒服了不少。
那時的計算所已經佔據了中關村很大一塊地方,隊伍規模達到了好幾百人。所里研製成功的「104」在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這讓大伙兒鼓起了更大的信心。中南海把計算所從中國科學院的機構中抽離出來,歸屬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賦予他們一個軍隊的代號:「京字116部隊」。柳傳志就這樣成為了一名不|穿軍裝的軍人,也算是實現了自己先前的軍人夢。
經歷了風風雨雨,他開始信奉這樣一句話:「既要做點事,又要保護自己」,在他下海創業之後,這句話演變為他的一句格言——「不做改革的犧牲者」。
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倖存者」,如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美的的何享健、萬向的魯冠球,都生於20世紀40年代,用現在的話叫「40后」。他們見證了中國自解放以來的60年歲月風雲,更是改革開放30年彌足珍貴的「碩果」。
1961年,高中畢業的他滿懷憧憬地報考空軍飛行員。經過層層考核,柳傳志最終成為了全校唯一入圍的學生。然而老天似乎已經留九九藏書意到了這顆聰慧的種子,需要託付給他另一個使命——柳傳志因為舅舅是「右派分子」而落選,並於秋天進入西安軍事電子工程學院。同樣由於「政治不夠清白」,他不能接觸當時最熱門的原子能和導彈專業,只能選擇去學雷達。正是種種因緣,讓他不知不覺慢慢靠近了計算機之路。更沒有人會料到,這種種選擇,暗示著他日後將會開闢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事業。
法國後現代大師德里達說,「60年代發生的事,動搖、改變了世界的根基」。大西洋的另一邊,發達國家經過戰後20多年的迅速發展,先後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並開始醞釀第二次現代化。IBM已經佔據了計算機市場80%的份額,並且建立了商用計算機的標準。電子產品對於戰後出生的西方人而言,已經成為時髦的象徵。
事後,柳傳志把自己的詩稿和幾張現場的照片拿塑料紙一層層包好了,嚴嚴實實地藏在家裡廚房的油氈底下。
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是在「四清」、「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等一連串運動中度過的,所有人都陶醉在政治激|情和狂熱氣氛中,這樣的激|情甚至感染到了地球的另一邊。《毛澤東傳》的作者菲力普·肖特說,對於他們這一代成長於60年代、被革命激|情燃燒的歐洲人來說,遙遠的中國和轟轟烈烈的「文革」讓他們充滿嚮往與理想,儘管並不清楚那兒到底發生了什麼。他說:「這是60年代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刻下的烙印。」
1966年,「文化大革命」風潮湧動。22歲的柳傳志正在九九藏書為自己的畢業論文|做最後的潤色。躊躇滿志的他,立刻被毛澤東的號召鼓舞起來,成為第一批造反派中的一員。他口才好,說話有極強的煽動性,還善於抓住對手的漏洞,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這時的他,儼然已經具備了領導者的素質。但一段時間后,他開始懷疑眼前的一切,他意識到,自己不該做一個投機者、一個糊塗人,這條造反之路不正當,還很危險。1968年,柳傳志從學校畢業,到成都一個研究所做了研究人員。這一年的夏天,一個名叫費德里科·費金的年輕人,設法讓極其微量的硅披上一層絕緣氧化物的外衣,然後懸浮在晶體管的表面。他成功了,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開創了歷史,這一發明不單單使得其副產品——英特爾公司于當年7月16日成立,更重要的是——電子時代的基本邏輯從此改變了。
儘管當時的中關村還是一片荒蕪之地,但計算所已經是中國最重要的計算機科學聖殿。在軍事目標的推動下,大批資金不斷湧入計算所,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歷了「電子管時代」和「晶體管時代」,柳傳志加入這個行列時,中國的計算機技術已經開始了第三代。
回顧柳傳志的成長曆程,我們可以看到,經歷了那個特殊時代洗禮的「40后」代表,經歷了那麼久的顛沛流離,他已經善於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在危機中知道怎樣從有力量的人那裡獲得幫助,當然,他也具備了作為一個實業家應該具備的關鍵素質——不屈不撓和不斷挑戰的精神。他在忍受了種https://read•99csw.com種不平和殘忍后,由一個夢想家變成了一個超級現實主義者。下一個10年正在召喚他,他將在一個叫中關村的地方,造就未來的中國電腦王國。
柳傳志說:「當時搜查得很厲害,抓住就被當做『反革命』。我心裏是很希望讓後人知道當時是怎麼回事,所以當時有種豁出去的想法。即使抓到我,為了最後一點尊嚴,為了為之奮鬥的事,我也絕不會低頭。今天回憶起來,我在1966年就能把事看得比較透,這樣的人很少,到了1976年大多數人都看透了,尤其是在科學院,真不明白的就是糊塗蛋。所以打倒『四人幫』時,我就覺得也許中國的命運真的要扳過來,果然就扳過來了。」
柳傳志回憶說,70年代的中關村實際上是兩種地方的結合,一個是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還有一個就是農村,周圍一塊全都是農田。那時候,每到夏天,研究所的成員都要幫農民割麥子,叫雙搶。割麥子根本不用走多遠,就在研究所附近,用食堂的車運載糧食,吃食堂帶來的包子。
1976年的春天,在那個沉悶又激昂的年份,他參加了「天安門事件」,經歷了一次從「反革命」到「革命」的歷程。他在天安門廣場高聲朗誦了一首悼念周恩來的悼詞。
歷史的時鐘指向1970年4月,這一年柳傳志26歲。
這個年代的世事變遷對於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也必然會留下更多的烙印。十幾歲的柳傳志擁有區別於同齡人的冷靜,但在那個夢想與激|情充斥的年代,他也先後加入了鍊鋼鐵、「除四害」的隊列中,經歷了那個時代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