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穿青布長衫的日子 第四節

第一章 穿青布長衫的日子

第四節

葉企孫大概對此心有所契,因此才特意抄錄下來。
1914年,也就是葉企孫再入清華的第二年,著名學者梁啟超來到清華講演,他演講的題目是《君子》,並以《周易》的「乾」、「坤」二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據,給清華題寫了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憑藉堅船利炮從戰敗的文明古國手中奪人財富,不管多麼巧言辯飾,終不免有強盜之嫌。發起戰爭,是上一屆總統任期內的事,羅斯福覺得他們的行止有些愚蠢。羅斯福是一個文化擴張主義者,他一直想尋找一條有別於前人的路徑,來達成堅船利炮所無法完成的預期。羅斯福還注意到了日本對華策略的變化。日本也是參戰國,但是,自中國洋務派張之洞提出勸學留日之後,日本人卻多有迎合之意。僅幾年的時間,日本就有中國留學生五萬餘人。1904年,中國政府還模仿日本教育制度,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並且聘請日本教習千餘人到中國任教。日本人何以如此行事?當時的駐華大使柔克義就說,日本企圖以精神層面影響和支配中國,進而達到商業上的利益。另一個在華美國教會教育會長史密斯的看法更深得羅斯福之心。他說,為了擴張精神上的影響而花些錢,即使只從物質意義上說,也能夠比用別的方法收穫得更多,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是比軍旗更為可靠。
民國之後的清華的未來卻缺少規劃。
在庚子賠款的使用上,在中國雖有興智辦學的美談,但緣起卻是因了西人的算計。美國人早就知道中國的賠償已經超索,只是對外緘默不語。在商議中國政府賠償是付金還是付銀時,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堅持付銀,聲言倘若付金,勢必增加租稅,加劇仇洋心理。美國前不久剛發生虐待華人事件,國內群情九_九_藏_書憤慨,掀起抵制美貨浪潮。如果再因賠償事引起時局動搖,將不符合美國在華的利益。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見梁態度懇切,聞言為之動容,「默然良久,乃謂庚子賠款原屬過多」。梁誠獲得美方關於庚子賠款超索的信息后,遂不再商談如何付款的話題,轉而索要超額款項,並在很短時間內與美國政府達成了口頭協議。
就在同年7月14日,外交部照會美國公使柔克義,同意中國學生去美國「分授高等教育」,「……前四年每年遣送百人至美留學……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必遣送五十人赴美留學,一直至該項退賠款用畢為止」。
不久,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外交部尚書兼會辦大臣。他命奉天巡撫唐紹儀遊說美駐瀋陽總領事史催得,請他代為活動美國國務院,將退款作為開發銀行資金。唐還向當時美駐京公使柔克義和美國鐵路大王哈里曼等提出此議。
羅斯福總統不再猶豫了,他說要做此事的機會是今天,而非明天。他很快發表了國情咨文,說明了美國退還超索賠款的善意,明確表態想把這筆錢用在協助中國教育上,使中國人儘快地適應現代化環境。而要完成這一構想最好的方式就是促進中國派遣留學生來美國大學讀書,並且呼籲美國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採取一致行動,完成此項工作。
這一想就想了若干年。
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尤非國學不為功。苟日專心於西學,而荒廢國學,雖留美數十百年,返國后仍不足以有為也。
1908年夏,袁世凱任命唐紹儀為外交部特使去美遊說,結果無功而返。
然而,民國之後的清華,路該怎樣走?
1913年夏天,葉鴻眷以葉企孫之名再考清華,再被錄取,經「甄試」編入戊午級,從此開始了他https://read.99csw.com為時5年的清華學習生活。
關於對留美學子的考選與管理許可權,當時的清廷曾多次與美方交涉。張之洞就多次主張應以中國人為留學生監督,主張由學部負責留學生的考選工作,並且提出考選時應中西學並重,不宜偏重西學,給當時的清華學堂注入了一縷民族氣息,這些都對清華學子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天,總統羅斯福在教堂里見到了從遙遠的中國回來的兩個傳教士。這兩個傳教士傳教的地點在長江之濱的武昌。大概是被那裡的歷歷晴川和萋萋芳草深深吸引的緣故,他們對當地的山川名勝人文景觀讚不絕口,順便也提了提他們愉快的傳教生活,並不失時機地予以了誇大。這本來是一件尋常小事,然而羅斯福卻從中捕捉到了非比尋常的信號。
變動只是人事方面的調整:游美學務處撤銷,總辦周自齊出任山東都督,會辦范源濂升任教育部部長,教務長張伯苓辭職。清華學堂改稱清華學校,學堂監督唐國安改稱清華校長,周詒春為教務長。
從超索之事的提出到最後用以教育的協議達成,梁誠起到了非同尋常的作用,這個有些執拗的南方人,冒著得罪頂頭上司的危險,以自己的頂戴花翎為賭注,終於智慧地完成了游美辦學的心愿。若從歷史的角度看,梁誠真應該算是清華辦學的第一個幕後功臣。
游美之路已經打開,到葉企孫這一屆,前面已送走4批「直接留美生」。這4批學生後來大多成為我國科技、教育界的頂尖人物,如梅貽琦、胡適、胡剛復、張子高、金邦正、金濤、竺可楨、趙元任等等,可謂雲蒸霞蔚,光彩四射。
然而,這個曾經寄託著帝國夢想的學校,現在僅僅沿著慣性向前行進而已。民國政府僅僅對學校人事上進行了調整,對於它的未來,並沒有清晰的設九-九-藏-書計。一個巨大的空白留待填補。
羅斯福總統成功地將個人意志轉變為國家意志,同時他也期望中國能給予他相應的回應。然而,關於如何使用這筆錢,在清廷內部卻存在著諸多分歧。梁誠是主張把這筆錢用在教育上的。雖然美國人在確定退款時曾經討他的口風,問他中國政府如何使用這筆款項時他故作外交辭令說:「這是我們中國內政,無可奉告。」但他的心裏卻早已有了小九九。身為外交官,他對美國何以崛起而中國何以衰敗看得真切,悠悠萬事,當以教育為大,這樣既抓住了根本,也順合了美國的心意。不過,他只是一個外交官,權力有限,他只能在外交的罅隙間發揮有限的作用,還不能代表國家意志,所以他才如此委婉地對美國說那些莫衷一是的外交辭令。梁誠一方面將與美國周旋超款事向外交部報告,另一方面將自己的看法向國內的權臣進行滲透,在外交部和別的機構里都獲得了一定的支持。
就在這次演講會上,葉企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錄下樑任公的一段話:
正是梁任公的激|情填補,使學子們在迷惘時看到了自己身為中國學子的責任。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而厘經辨志、敬業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知類通達、化民易俗等育人理趣則全在學校完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特別是國之大學,通常是存放一個國家文化精魂和道德良知的地方。梁啟超、章太炎,包括後來入清華任教的王國維、陳寅恪,都清楚地意識到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責任,他們都以自己的不同風格影響著清華,使清華在中國化方面一直有著清醒的記憶。
斯時已是民國二年。經過辛亥革命后的清華園,似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彷彿一場普通的雷雨,經過短暫的傾注之後,這裏的物象僅有些淋九-九-藏-書漓水泡而已。還是令人遐想的「水木清華」,還是藤影荷聲交織的廳堂,只是荷花池間的蛙鳴唱得更響,月光之下荷花開得正盛而已。葉企孫以舊地重遊的心緒徜徉在對往事的懷想中,僅僅一年多工夫,帝國已去,民國已來,然在天地自然里,全然看不出一絲印痕。
葉企孫含著眼淚聽完了梁任公的演講。因為年紀小,個子矮,他集合站隊時總排在前頭。台上台下,他與梁任公只隔著幾米遠的距離,能清楚地看見花白的頭髮纏繞著梁任公的那顆碩大的奇特的頭顱。梁任公眼睛很亮,前額特別寬闊,因為禿頂的關係,汗珠如泉匯聚,不一會兒就奔流而下。講話時正值冬天,即使如此,也擋不住他熱氣騰騰大汗淋漓。他不時掏出一塊毛巾來擦臉擦腦袋,然而話語卻不曾停歇,如珠妙語不斷地從他口中迸射出來。他講的是廣東官話,聲音鏗鏘,情感豐富,激越時捶胸頓足涕淚滂沱。他深情地囑告大家: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深願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砥柱,則民國幸甚矣!
羅斯福眼前晃動的旗幟雖說比軍旗更可靠,但卻不甚清晰。美國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它對中國文化的優勢究竟有多大,他心裏沒有底數。但是,來自中國武昌的兩個傳教士給了他信心,他從他們的談話中獲得了一個清晰的判斷,這就是「基督教的教育可以同化中國」。這個判斷讓他有些喜不自勝。他渾身上下充斥著莫名的激動,就像聖徒頓時被靈光籠罩。他在一篇文章里說他看到了「中國的覺醒」,只要強調正義與教育,從此不再訴諸武力,中國人就會轉九九藏書變仇洋心理。羅斯福大聲疾呼,倘若要想在根本上捍衛美國的利益,必須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教育,「鼓勵一種正義的生活」,「如果我們止足不前……那麼,勇猛的、強大的人民將超越我們而過,勝利地控制這個世界」。
美國對決定歸還這筆款項雖然有了明確的態度,但如何歸還,或者說以什麼樣的方式歸還,美國人還沒有想好。
美國人不會放棄對清華的期望。他們幻想著把清華人培養成未來的領袖,培養成商界或經濟精英,這樣,美利堅合眾國的影響就會通過這些政界或商界明星來實現。為了實現美國夢想,他們就必須向清華學子灌輸強勢的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反之,此舉就是養虎為患。
然而,北洋大臣袁世凱獲悉梁誠來自美國的報告后,卻想把這筆錢用在東北三省的經濟建設上。他致函外交部和總理大臣,希望將這筆錢「用以整飭路礦,作為舉辦學務誠本,即以所獲餘利分別振興學校」。袁世凱不說不興辦教育,而是要把這筆錢先倒一下手,然後再用開辦路礦的利潤去辦學。袁世凱此時的用意是為對付日俄對東三省的覬覦,他想打經濟牌來振興東北經濟。但袁世凱的主張在總理大臣慶親王和主管外交部的會辦大臣瞿鴻那裡受到了冷遇。他們不軟不硬地對袁世凱說,你的想法或許不錯,但人家美國人未必能同意。袁世凱欲罷不能,他不斷給外交部施壓,並讓外交部給梁誠訓令,務必把超索款項要回。外交部對袁世凱採取既不得罪又不熱切的策略,指示梁誠說,你要「揆度情形」,如果不妨礙的話,你再提出袁的要求。而梁誠則對袁的話乾脆來個束之高閣,在與美交涉過程中,全然不提路礦事,很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氣概,使袁世凱毫無辦法。
這些留美學子學成后大都選擇了回國服務。他們是中國最早的「海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