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揚帆于滔滔學海 第四節

第五章 揚帆于滔滔學海

第四節

幾經勸阻,李政道終於被說服了。
「重質不重量」教育思想的提出,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20世紀的中國,關於如何進行大學教育,還是一片混沌。大學的教育目標是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也大都還在摸索之中。1903年,京師大學堂的《奏定學堂章程》第一次提出了大學的教育目標,但亦屬一個虛擬的大學理想,而非針對中國社會的實際需要。1929年4月26日,《中華民國教育宗旨》頒布,7月26日頒行《大學組織法》,提出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目標。但這些目標的提出,既對當時社會狀況缺乏了解,又對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缺乏深入調查研究,只是生吞活剝式地照搬西方大學教育的理念,一般性地提出口號而已。對於一個政府來說,如果僅僅是表面地提提政策原則,而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現狀缺乏宏觀認識,對本國科學實況的種種問題缺乏具體認知,對目標的達成缺少方法和步驟,有時提出目標不但難以達成,反倒會對科學與教育造成戕害。
由此可看出這些高中生的思想境界和知識面,他們查閱文獻、進行社會調查,理論聯繫實際,通過這些社會活動,得到全面發展,許多人後來成為著名科學家、教育家。
該章程草案是他附在7月31日寫給同學劉樹墉的信后,與劉君商議組織「科學會」一事。
多年之後,毛澤東接見李政道時,李政道已是聞名世界的大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當毛澤東問李政道所得獎項是不是一項發明創造時,李政道回答說:我們沒有什麼發明,就是通過實驗得出結果,通過結果求得了解,又想能不能另外做一些新的實驗來校正原來的想法。實驗的結果又修改想法,反覆不斷地進行。從實驗開始,引出理論,進行解釋和猜想,又進行實驗。(《中國科技的基石》,第349頁)
培養高科技人才,需要資金投入,需要人力物力,在國勢貧弱的情況下,不可能走「普及型」的全民教育,而只能「重質不重量」,培養科技精英,讓他們像「火種」一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葉企孫知道李政道要來問卷,早已展卷等候。
由於缺乏完整而又正確的辦學思路,社會上各樣辦學理念可謂五花八門。蔡元培與黃炎培根據青年普遍失業的情形,認定社會需要職業教育,於是提出教育內容務必重視職業教育,一切均應養成職業化。而朱家驊則主張模仿蘇俄,提倡依國家需要,大學應培養專門人才。陳果夫則更加激進,主張10年內依國家建設計劃所需農、工、醫等專門人才數目,分別指定各專門以上學校培養訓練,而文、法、藝術等學科則10年內不許招生。梅貽琦則認為大學不適合培養專門人才,只適於通才教育,大學4年其志在通,在博,不在深,而從事高深之學術研究者在研究院。
葉企孫推薦的正是李政道。
於是他就來到了西南聯大物理系。
我於1945年到西南聯大,聽葉師的電磁學課。他既重視理論,又重視實驗。記得大考時他出了好幾道題,我寫了好幾張考試紙,得99分。他對我說,你實驗不行(實驗另打分),若實驗不行,則理論分數絕不給100分。葉師這番話給我的印象極深。
李政道一下子被感動了。
作為「科學會」主要組織者的葉企九九藏書孫老師,則從此以後一直積极參加和組織各種志在科教興國的社會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我們的模範。
一次考試,牢記終生。
秋季開學后,葉師邀集1918級同學10人於9月18日成立一社團,定名為「科學會(science club of 1918)」,選劉樹墉為社長,通過了章程。1916年1月15日,改選葉企孫為社長。從葉師日記可看到,從1915年10月至1916年3月,共舉行了討論會11次,社員演講的題目有:幾何學之基礎,何謂力,天演學說之證據,關於森林衛生,蘋果之接種,生物與其環境之關係,廢物利用,中國造紙法及歷史,江西之磁業,湖南水口山之鉛鋅礦……
但是,葉企孫並沒有看走眼。僅僅11年後,李政道就在美國與自己的師兄楊振寧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
葉師去世留下幾本日記,很有價值,茲從中舉出兩件小事:1915年7月26日他在清華學校讀完兩年(相當於今天的高中二年級)年方17歲,利用暑假到上海求新機器廠及同昌紗廠參觀。他在日記中敘述了兩廠的情況后,評論道:「噫!海通以來吾國人屢受巨創,振興實業以富國之說,固人人能言之,而確有事功者不數數覯。如朱君伯仲者,誠實業界中之鴻毛麟爪也。惜朱君有志有為而無識,經濟一門,更少有研究,故兩廠雖歷10餘年,而盈餘頗少,推源其端,厥有二端:(一)廠基不廣而分工太細,故費用多而利息少;(二)各種機械求新廠均能仿造而不能專精於一種,故材料人工不免濫用。此二端雖于言利,實于工業之盛衰有深系焉。蓋百工所以厚生,而厚生非利不可,苟無餘利,國家何必歲費巨金以建工廠哉。予參觀畢,心有所感,爰泚筆以記之,俾後人之欲建工廠者,可以覽於斯文。」
李政道不愧為葉企孫的得意弟子。當年葉師慧眼識金,使其成就凌雲志,而今,李政道又最懂老師,寥寥數語,概而括之,道出葉師思想的淵藪。葉企孫「重質不重量」
再說另一件事。當時清華學校很注重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不但要求學生功課必須及格,體育也必須及格,具體說如游泳,學校的游泳池長25米,每個學生都須游過去。
關於葉企孫與李政道的故事還沒有完結。
他的學生如王淦昌、施士元、周同慶、王竹溪、王大珩、趙九章、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彭桓武等等,無一不是先去高校教學,先實踐葉師的教育理念。
葉企孫洞察到這一點后,就找李政道談話。
與他們相比,葉企孫的辦學理念是在現實中去實踐,在實踐中去完成知行結合。與梅貽琦的著眼點一樣,葉企孫提出「重質不重量」,他的思想的根須紮根于科學救國和教育救國的政治理想,同時,又審時度勢,根據中國國情,作出準確的「戰略預案」和「戰術判斷」,不拘一格育英才。
葉企孫先生教育體系中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重質不重量」的思想,這個思想見諸文字的時間是他於1934年6月1日撰寫的《物理系概況》,文中寫道:「科目之分配,則理論與實驗並重,重質而不重量。每班專修物理學者,其人數務求限制之,使不超過約十四人,其用意在不使青年頹廢其光陰于彼所不能學者。此重質不重量之方針,數九-九-藏-書年來頗著成效……」
葉師1915年8月2日這頁日記上寫有他所擬定的關於「科學會」的章程,其中如:「(四)科學種類甚多,茲制定以下8種為本會研究之範圍:算數、物理、化學、生理、生物學、地文、應用工業、科學史。前6種本校所有,余如天文、地質、重力等本校所無,不便列入,蓋本會用意于已有科學加以課外之參考,非欲躐等以求高深也……(六)每星期六開會一次,會員輪流講……」
他並不主張學生多做習題,特別是難題怪題;他從不搞平均主義,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免去一般性課程;他常說學習好不一定是一個好的科學家,關鍵在於是不是有創造性……
莫斯萊是物理學界非常有名的人物,核物理中極為重要的定律「莫斯萊定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是一個英國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應徵入伍,戰死在土耳其蘇拉灣戰場上,年僅27歲。一顆子彈打中了他的頭顱。他本來可以給這個世界帶來許多美好的東西,他的奇思妙想本來可以照亮我們的夜空,但這一切全都無法實現了。莫斯萊的死亡之所以成為一個事件,就是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開始以此為訓,對那些卓有才華的青年科學家從此採取了保護政策。毫無疑問,李政道是一個天才型的科學人才,他身上顯露出的才華絕對不亞於莫斯萊,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就是「中國的莫斯萊」。因此,王淦昌一定要像當年葉師對待自己那樣勸阻李政道,使其免於莫斯萊那樣的悲劇。
葉企孫知道了這個學生的來歷,他是從十萬大山走出來的,是王淦昌的學生。從他的學習程度上可以清晰看出自己學生的教學成果。但這個學生的薄弱處是,理論高於實驗,數理能力優於動手能力,或許這正是他要轉學的原因。因為在顛沛流離中,浙江大學物理系的各種實驗室形同虛設,而缺乏實驗室的大學,就像折斷一隻翅膀的鷹,無論如何也難展翅高飛。
李政道原以為葉師是批評他。以葉師在中國磁學界開山鼻祖的地位,他的課誰能略聽一二就言稱已經掌握要義,那不真正是班門弄斧嗎?但看看先生的表情,似乎沒有任何戲謔、玩笑的成分。
時間一天天過去。終於有一天,葉企孫發現班上有一個學生總是低頭看書,似乎並未聽他講課。然而,若提問題,他卻總有出色表現。於是就對這個學生格外留意。拿來他看的參考書,分明是畢業年級的課程。但觀察他的實驗課,卻發現明顯薄弱。
這就是大師。大師沒有任何巧飾的虛偽,他們最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他們最真實,既不會巧言令色,也不會夸夸其談。不管對上還是對下,他們總是表裡如一,磊磊落落。因為他們懂得科學,尊重科學,一生都按科學規律辦事。
一天,李政道所在班級進行電磁學考試。考題是葉先生所出。
1946年春,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三教授受政府委託,分別推薦數學、物理、化學方面優秀研究生去美國深造,其中物理兩名。吳大猷從西南聯大物理系助教中推薦朱光亞一人,尚缺一人他無法確定,就找當年任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的葉企孫老師,葉企孫老師破格地推薦當時只是大學二年級學生的我去美國做博士生。當時葉師侄子葉銘漢住在其叔父的隔壁,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所以沒有葉師https://read.99csw.com和吳大猷教授,就沒有我後來的科學成就。葉師不僅是我的啟蒙老師,而且是影響我一生科學成就的恩師!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出生於上海書香門第。其父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其母繫上海啟明女子中學畢業生。李政道少小聰慧,4歲識字,竟能背誦詩文、演算數學題。
思想的根須深扎在中國社會土壤的深處,絕不是一時之興,偶爾所得。這一思想很早就與他科學救國的報國之志緊密關聯,兩相連理,枝葉相交,兩相映照,彼此生輝……
李政道沒想到老師竟這樣說話,不禁有些語塞:「這……這……」
由於「重質不重量」,葉企孫的教學總是顯得與眾不同。考試時,他幾乎沒有出過統一的試題,常常是因人而異,每人領到的考題都不相同。一次,考統計物理學時,葉企孫給王大珩出了一道題,他先給了王大珩一本德文版的統計物理學專著,讓王大珩先看完這本專著,然後讓他根據這本專著中的論點寫出自己的見解。王大珩領受了葉師的任務後有點犯憷,他在中學時僅僅接觸過一星半點德文,平時用得最多的是英文。但葉師讓他看德文版的專著,自有他的深意,況且這是考試,和學分聯繫在一起,自然不能去跟老師討價還價,只得硬著頭皮看下去。他那些天就像著了魔似的,每天抱著德文字典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就像戰士消滅敵人火力點似的,一個難點一個難點去攻克,竟然把專著從頭到尾啃了下來,並且給了葉師一份令他滿意的答卷。通過這次考試,王大珩不僅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自己的德語水平。當時世界光學研究的中心在德國,這對日後搞光學研究的王大珩具有重要意義。
於是就見到了曾被自己恩師稱之為恩師的葉企孫、吳有訓們。
李政道終於有幸聽大師講課了。然而一開課,李政道才知這一課程在浙大時已聽王淦昌講過。但是,礙於面子,他只得跟全班的課程走,誰讓自己是轉學生呢?
當時葉師只是高二學生,就如此關心國家之發展,且能注意到辦廠的經濟效益問題,可見他日後成為一代名師,絕非偶然。
葉企孫看見李政道有些緊張,兀自笑了:「以後再有我的課,你可以不來聽了,我批准你免課。但是,實驗你必須做,絕對不許缺課!」
考試成績公布了,李政道僅得了83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李政道有點摸不著頭腦,就找葉先生詢問。
而葉企孫是一個懂得科學奧秘的人,更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
葉企孫問:「你能看懂這本教材嗎?」李政道一時有些慌亂,但立刻又鎮靜下來:「能。快看完了。」「你能看懂這本書,還來聽我的課,不純粹是浪費時間嗎?」
葉企孫先生是個惜字如金的人,在數百字的本系概況中,關於「重質不重量」的闡述竟構成了該文的主體,從立論到實證,相當完整地勾勒出了這一思想的輪廓,簡潔而又厚重。我們從這一文本透露的信息中可以判讀出這樣一個歷史事實:「重質不重量」大概是葉企孫先生從建系伊始就實行的一種教育思想,並且經過實踐證明,已經成為清華大學物理系乃至理學院的一條成功經驗。
李政道很快做完了考卷。他是個極其認真的人,末了,他把題細細地檢查了一遍,又把考題抄到草紙上,回去逐題查對了一番。這次,李政道認為十拿九穩能得100分,最https://read.99csw.com差也能得95分以上。李政道早有耳聞,葉先生是要求極嚴的人,他的考試,很少有人得高分,更不要說滿分了。據說有個叫汪德熙的學兄,一次考試時因粗心寫錯了一個符號,這或許在別人看來是極平常的事,扣去幾分就是了,但在葉先生這裏,不僅把這位學兄整道題分數全部扣掉,還把他叫去狠狠批評了一番,之後,又在班上點名批評,讓大家引以為戒。因此,要想在葉師這裏得到高分,本身就是一個挑戰。但李政道就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加上他又是一個轉校生,葉先生又特許免課,這樣的事清華大學物理系史上可謂少之又少,許多學生或許都在熱切旁觀呢。李政道本人更想證明自己的實力,因而,他才格外期待考試成績。
另外清華學校還重視學生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自己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如科學討論會,一般會員每學期1分,主持者可得3分。
在「重質不重量」的指導思想下,清華大學物理系從1929年至1938年10年間畢業生僅73人,整個理學院也才有361人。據資料顯示,因尺度嚴苛,要求極高,清華大學從1928年到1931年,每年淘汰率都在19%以上,而理學院則是其中淘汰率最高的……
去美深造,所學乃博士生課程,因此,政府明文要求必須是「優秀研究生」才有資格去讀。而此時的李政道,一個19歲的大二學生,連本科也沒畢業,竟被葉師和吳大猷破格推薦為留美博士生,一時成為西南聯大的重大新聞。
葉企孫首先是一位科學家,他在構建這個理論的同時,更多考慮它的可操作性、系統性、完整性。同時他又是實幹家,因此他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總是努力地去實踐它,精細地打磨它,不斷地去豐富它。
李政道、楊振寧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葉企孫。
同樣對葉師的考試風格記憶猶新的,還有李政道先生。
為了轉移李政道的注意力,更多的時候,王淦昌去找李政道聊天。浙江大學因避戰亂,從杭州一路走來,鑽進廣西、貴州的大山裡,歷經宜山、貴陽、遵義、湄潭、永興、花溪等地。王淦昌經常給李政道講自己的母校,講起物理系的趣聞軼事,講起自己的恩師葉企孫、吳有訓等等,他們如今就在這山水相連的雲南昆明。李政道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決定走出十萬大山,轉學西南聯大,去尋找「天外」的新天地。
李政道聽葉師這樣一說,立時心服口服。
許多年後,王大珩對葉師的這種別具一格的考試仍記憶猶新。
1998年6月12日,李政道特意從美國專程回到上海,參加了敬業中學紀念葉企孫百歲誕辰大會。在會上,李政道發表了《恩師典範永存》的講話。筆者認為,李政道先生這篇講話,正是葉企孫「重質不重量」教育思想最好的註腳——葉師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他在科學上有很大成就,尤其是關於磁學和金屬物理學,是我國近代物理的開創者。在教育上,他創辦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不到10年就成為全國一流,清華大學今日的成就是與當年葉企孫老師的貢獻分不開的。
在引進師資的環節上,他的指導思想是「重質不重量」。在招生環節上,他的指導思想是「重質不重量」。在日常教學中,他的指導思想仍然是「重質不重量」。
1946年春,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九*九*藏*書三位教授受政府委託,分別推薦數學、物理、化學方面的優秀研究生去美國深造,其中物理系有兩個名額。吳大猷當時推薦了已留校任助教的朱光亞,還有一個名額沒有定下來,就去找葉企孫先生商議。此時的吳有訓已去中央大學任校長,葉企孫再度出任理學院院長,因此,吳大猷去找葉企孫定奪。
今天我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在葉師少年時期的母校——上海敬業中學參加葉師百歲誕辰紀念會暨銅像落成典禮,懷念葉老師。葉老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典範將永存!
李政道從中學起就遇戰亂,一路顛沛流離,竟全是為了讀書,從上海逃至浙江嘉興,又從嘉興轉入江西聯合中學,之後又從江西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此時王淦昌已從山東大學轉來,李政道正好投在他的門下。就像吳健雄投在施士元門下一樣,李政道一踏入大學門檻就遇到名師,這是這位少年才俊的一大幸事。當時浙江大學物理系有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教授,一位是王淦昌,另一位是束星北。李政道在他們的影響下,學業大進,不久就成了人人皆知的優秀生。王淦昌之於李政道,就如當年葉企孫之於王淦昌。李政道活脫一個當年的王淦昌,靈動,聰明,而且是一個熱血青年。剛入學不久,正是日寇發動「一號作戰」之時,日軍企圖打通中國南北以聯結東南亞戰場,自春季開始,長驅直入諸多未曾佔領過的地區,致使大西南民心驚悸。為了遏制日寇的進攻態勢,國民政府鑒於兵力不足的情狀,決定招募新軍,號稱「青年軍」,號召廣大愛國青年,特別是正在上學的大中學生踴躍報名。此時的李政道被抗日救國的愛國思想所鼓動,決定投筆從戎,報名參加青年軍。消息傳回了浙江大學,物理系主任王淦昌想起「莫斯萊事件」,想起當年葉師的教誨,急忙找來束星北教授,遂開始了搶救「中國的莫斯萊」之旅。
「你看,你的理論成績我給了58分,它的滿分是60分。這個分數在你們年級應是最高的。但你的實驗不行。如果實驗分數總分是40分的話,你僅得了25分。把理論成績和實驗成績兩項加起來,因此你的考試成績為83分。」
極目處,他是否看到了已隱入歷史煙雲中的恩師葉企孫?
在李政道的敘述中,實驗解釋了他一生的成功。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正是實驗把他送上了物理科學的頂峰。
葉企孫先生教的是電磁學。葉先生講得固然好,但李政道已經瞭然。他不想浪費寶貴的時間,只好把電磁學高年級的教材借來看。
搞社會革命,或許需要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需要打人民戰爭,需要得道多助,人多勢眾。但在科學研究領域,它不需要轟轟烈烈,不需要人山人海,它或許只需要小眾化,精英化,甚至是單兵作戰。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和民族若擁有一顆像愛因斯坦那樣的腦袋就夠了。這或許就是科學的奧秘。
葉先生又接著說:「你的實驗不行。如果實驗不行,則理論分數絕對不可能得滿分。我的意思你明白嗎?」
但是,凡是從清華大學理學院這個窄門走出的人,成才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
李政道連連點頭。平生第一次遇到像葉先生這樣的考試計算方法,而在這種計算方法的背後,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於一個物理科學家,缺失實驗這個環節,就像一隻斷翅的鷹,永遠飛不高。這就是葉師考李政道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