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種桑長江邊 第二節

第十章 種桑長江邊

第二節

看著簡陋的兩間房子,丁文江說,這裏風景絕佳,但生活會非常清苦。來這裏工作的人的生活條件甚至比不上鷲峰寺里的僧尼。
儘管如此,他仍一眼就看中了李善邦。
他告訴李約瑟說,相比以前來說,北碚現在的條件應該是不錯的。
中國鷲峰地震台漸漸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翁文灝是近代中國地震研究的開創者。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時,翁任副會長,之後連任四屆會長。他曾多次率人去地震災區考察,在一次考察途中,因車禍差點失去性命。但強烈的使命感一直推動著他走在地震研究的前列。鷲峰地震台是中國人自己建的第一座地震台,從籌資、選址、備料、施工直到建成,都凝聚著他的心血。地震台建成了,但比建台更重要的是從事地震研究的人選。他對此非常挑剔。
葉企孫接過話茬,佛界冀望來世,而我們搞地震的則關注今生,這又像是道家所為。但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可我們卻不能無為。來這裏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天下蒼生謀平安幸福這是我們的初衷,不為一己趨利享樂這是我們的操守。要來的人必須具備佛家的慈悲心懷,還要有道家的清靜無為和儒家的心懷天下,對了,還要有專門知識,懂得地震學知識和物理學測量……現在想來,這個人才還真比選清華校長還難哩……
李善邦的名字也在中國漸漸響亮起來。
大家哄然笑出聲來。
葉企孫頷首答道:是的。
當李善邦出現在翁文灝面前時,寥寥數語,翁文灝就認定這正是他們要找的人。
葉企孫看李善邦一個人忙不過來,便從物理系實驗室調來賈連亨擔任他的助手。賈連亨年輕能幹,充滿活力,來到地震台之後成了李善邦的好幫手。也正是這個賈連亨,在抗日戰爭爆發后,曾擔任過葉企孫的秘密交通員,為抗日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后,北平淪陷,李善邦、秦馨菱去南京地質調查所,而賈連亨則留守鷲峰。此時北安河一帶皆有日軍駐守,九-九-藏-書為防不測,賈連亨在其父幫助下,又採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硬是在日本人的眼皮下一點一點將儀器和珍貴的研究資料轉移到了燕京大學物理系請其代為保存,因燕大是美國教會辦的,日寇不能隨意襲擾。一次,在通過日軍崗哨時,差一點兒被發覺,賈父因受驚嚇和勞累過度不久就去世了。抗戰勝利后,鷲峰地震台很快又得到了恢復,世界各地震台又得到了它發送的消息,一些學者紛紛來信祝賀。殊不知在其屹立不屈的背後,不僅有從事地震事業人們的汗水和勞動,還有他們親人的血汗和犧牲。
地震台建成時,翁文灝偕葉企孫、丁文江等人來參加竣工典禮。從北安河村一路攀登,到了鷲峰山頂,與一寺廟毗鄰而建的就是地震台。
接待他們的人叫李善邦。
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爬行,兩位科學家的話語也像兩株不同的藤本植物互相纏繞。
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李約瑟完全沒有想到一個預測巨大危險信息的機構竟是這樣的境況。對於一個人口大國,每次地震的襲擾,不亞於一場戰爭的發生,但是中國人卻把這樣的機構放在連英國的鍋爐房也不如的房屋裡。李約瑟唯一能想到的理由或許是戰爭。
現在,站在李約瑟和葉企孫面前的是北碚地震台的四勇士:李善邦、秦馨菱、賈連亨、劉慶齡。劉是秦的同學,因戰亂流亡到重慶,秦便把他推薦給李善邦,李把他安置下來,讓他開展地磁測量工作。從此,劉慶齡的足跡踏遍了雲、貴、川、湘地區,實地進行測量70餘處。他是我國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最早、範圍最大、測點最多的人。當這幾位衣衫襤褸,形容枯槁,背靠茅屋竹林,口中卻自然流瀉出熟練的英語和地震學的專業術語的地震學者出現在眼前時,李約瑟被深深震撼了。
鷲峰地震台距北平40多公里,這裏荒無人煙。一條羊腸小道,一隻瘦弱的小毛驢,一架載人拉貨的平板車,李善邦就像螞蟻搬read.99csw.com家那樣不辭辛苦,整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訂購的德國維歇爾式機械地震儀送上了鷲峰,並完完整整地安裝起來。蓄電池的燈泡亮了,窗外的月亮突然被電燈光嚇跑了,對面的寺廟誦經的聲音停了,山下有牧童在驚叫,但那個要命的儀器卻對李善邦不理不睬,不管他怎樣按說明書調試,指針紋絲不動。
秦馨菱是葉企孫、任之恭兩位先生非常得意的學生。葉先生喜歡他有極強的動手能力,是實驗室的一把好手,任之恭賞識他精通無線電技術。畢業時,葉企孫動員秦馨菱去鷲峰地震台協助李善邦工作,並提出給他優惠待遇。秦馨菱答應了。但任之恭先生卻覺得秦學非所用,去地震所有些可惜。經過歲月之河的淘洗,人們漸漸明白了葉企孫的精心布局。
李約瑟因此對葉企孫充滿敬佩之情,為他的哲思,為他的識見,也為他的人品。他們保持了終生的友誼。在他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扉頁上,他用深情的口吻寫道:獻給葉企孫教授。
他無法不震撼。因為他還看到了一台即將完成的地震儀。這是完全靠土辦法自制的地震儀。他們沒有錢僱工人,就自己動手。沒有電,就自製石頭飛輪,一個人搖飛輪,另一個人做機加工。秦馨菱動手能力強的優勢在這裏得到充分發揮,整個地震儀就像他的一件雕塑作品,在他通靈般的雙手下,即使是沙石土灰也能一點點活起來,就像有生命附在上邊。別小看這個古樸的地震台,它是抗戰時期中國大陸唯一的地震台。由它編成的觀測信息發送至世界各地和國際地震中心(lsc)和古登堡等處交流,填補了歐亞大陸廣大地區的空白。然而,國際地震學界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切幾乎是石頭上刻出來的奇迹。
葉企孫在重慶的日子,值得大書一筆的就是他多次接待了英國學者李約瑟,並與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李約瑟當時是英國大使館的科學參贊,他告訴葉企孫說他想撰寫一部《中read.99csw.com國科學技術史》。一位外國人要為中國的科技作史,這使葉企孫內心又愧疚又佩服。因此他決計要幫助他,這是其一。其二,經過考察,他發現李約瑟是一位具有科學精神的科學家。李約瑟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深層動機是什麼?經過多次交談,葉企孫得知李約瑟有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中國創造了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這樣的創造力緣何近代卻隕落不見?藉此線索,用一部科學史查找癥結,就是李約瑟寫作此書的初衷。英雄所見略同,這個問題葉企孫早年就提出過,並且曾經進行過深入的探討。經過與李約瑟接觸,葉企孫認為李約瑟的科學精神體現在他的動機與出發點上,他不是褊狹的民族主義者,而是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度去發現問題。他在發現問題之後,用來研究和探討的方法具有豐富性、多元性的特點,其中包括運用現代科技成果來指導豐富自己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又能從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中獲取靈感等等。李約瑟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對中國思想與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他熱愛中國,卻對當時的國民政府非常失望,認為共產黨是中國未來的希望。在這一點上,葉企孫非常欣賞李約瑟,認為他是一個正直的受人尊敬的科學家。因此葉企孫竭盡全力支持李約瑟,多方聯繫圖書館為其查找資料,還把自己收集的科學史資料送給他,並且配上英文以利李約瑟查找。他的這些支持,超過了李約瑟的預想,在葉企孫身上,李約瑟發現了在西方同行身上難以找尋的哲人般的光芒。
葉企孫對李約瑟的妙想表示支持。他說,和西方科學家相比,中國科學家更注重生活的藝術化。在西方人看來,有就是有,無就是無。但我們不這樣看,有不一定是有,無也不一定是無。這或許就是老子的「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就像中國畫里的空白,裡邊實際上充滿想象。正因為有這樣的思維,所以才培養了中國科學家對待生活的態度。read•99csw•com等你到了我們的地震研究所,你就會看到什麼叫「無中生有」了……
李善邦原是葉企孫在東南大學物理系的學生。1925年畢業後幾度失業,最後不得不回到廣東農村老家種田度日。葉企孫一直記掛著這名勤奮努力的學生,即使他離開了東南大學之後,師生之間仍保持著通信聯繫。這期間,葉企孫的好友翁文灝在北平香山鷲峰建了一座地震台,因翁本人此時既是地質調查所所長,又是北京大學地學系教授,分身乏術,需要一個能代替他進行有關地震觀察測量的人才,於是,葉企孫便向翁文灝介紹了李善邦。
自李善邦之後,葉企孫又相繼把清華大學物理系第六級畢業生翁文波和第九級畢業生秦馨菱吸收進地震研究室。翁文波是翁文灝的堂兄弟。準備畢業論文時,葉企孫建議他選擇地震學領域的課題,並親自任指導老師。他要求翁文波去鷲峰實地考察、觀測、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再動手寫作。翁文波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到這裏實習,半年之後寫出了題為《天然地震預報》的一份高質量的畢業論文,他本人也從此與地震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有一天,李約瑟打來電話,想了解中國地震學方面的研究情況。葉企孫很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二人結伴來到位於重慶市郊幾十公裡外的北碚。
地震研究所的「無」確實超出李約瑟的想象。幾間低矮的平房,幾台破舊的儀器,還有四五個一臉菜色的人。北碚地區大多是丘陵,地震研究所建在一處地勢稍高的山坡上,茂密的竹林環繞著它,讓人聯想到王羲之的蘭亭之美。
李善邦趕回清華大學求助。此時翁文灝已被葉企孫聘為地學系教授,但他和地質調查所的人都沒有見過這樣複雜的儀器。李善邦找到葉企孫,葉此時正以校務會議主席的身份主持校政,他只得將此事託付給吳有訓先生。吳有訓隨李善邦來到鷲峰,仔細看過說明書後,對李善邦說,這不是太精密的儀器,也不必步步按說明書操作,可以反覆調試,不會九*九*藏*書出現問題的。經過先生這樣一說,李善邦的膽子大了起來,左擺弄右擺弄,儀器指針果真動起來了……
李約瑟談起了藝術。他說,雲霧纏繞的重慶經常讓他想起他的童年居住地倫敦。同樣是濃霧籠罩的城市,用藝術手法反映在畫面上卻那麼不同。在西方畫家看來,神似似乎遠比形似高級。但這個問題中國人似乎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中國畫家的寫意筆法。你看,若畫窗外霧鎖山嶺……中國畫就可以用潑墨對比留白想象來處理,這樣靈動的思維不知對中國的科學家有沒有啟發?
1930年9月20日13時02分02秒,鷲峰地震台第一次接收到地震的記錄,自這一天起,一份叫做《鷲峰地震研究室地震專報》的資料便進入地震研究人員的視線。相對世界各地的地震學雜誌來說,這是一道來自古老東方的新鮮音訊。雖然微弱簡單,但卻給研究者帶來諸多信息。當然,除了專業的啟示外,人們還會發現信息發送者的一份執著和堅忍。
為了讓李善邦儘快掌握有關地震學的知識,翁文灝特意送他去上海徐家匯地震台學習。這是當時法國人辦的國內唯一一家地震觀測台,它是為在上海的外國人服務的。當有中國人走進地震台,即使是翁文灝這樣有名的科學家介紹來的,那個叫龍相齊的義大利人仍對李善邦多方設防,把他當成了聽差使喚,卻不教他觀測知識。翁文灝知道內情后,利用義大利人特別愛慕虛榮的弱點,去農商部為他弄來一個顧問的頭銜送他。龍相齊喜出望外,馬上就轉變了對李善邦的態度。掌握了地震觀測的入門知識之後,李善邦便回到了北平鷲峰地震台。
在中國科學家們的創造面前。李約瑟深深地折服了。
對於李善邦的表現,翁文灝大喜過望。他旋即將鷲峰地震台擴充為地震研究室,任命李善邦為主任,並將他的妻子從廣東老家接來,將其妥善安排。就這樣,中國地震事業開始從鷲峰艱難起步,逐漸發展起來……
這些都是您的學生?李約瑟愕然問葉企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