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三章 最後的大師 第四節

第十三章 最後的大師

第四節

按有關方面要求,葉企孫逝世的消息,所有報刊均不予刊登。即使是今天,若查閱葉企孫的生平,也只寥寥幾字而已:「葉企孫(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男,漢族,物理學家,教育家,上海人。」
有人說,葉企孫是一條大河,一條流淌著純凈人性又澎湃著激|情熱血的大河,一條默默滋潤萬物而又絲毫不圖索取的大河。他的一生平靜而不乏傳奇,雄渾而不失旖旎。他在風刀霜劍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並且無怨無悔!面對自己79年走過的路,他是平靜的;面對自己無比熱愛的中華民族,他是無愧的。
即使是這樣幾個字的評價,也已是社會進步的結果。
但是,葉企孫無怨無悔。他以自己一生的實踐,證明了科學救國在中國九_九_藏_書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在完全忘掉生死榮辱的情況下,科學救國的思想會放射出奇異的絢麗光華。這條道路是漫長的。以尖端科學中的標誌性成果原子彈爆炸成功和衛星上天為例,其主創人員王淦昌、鄧稼先、姚桐斌、錢三強、郭永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程開甲、彭桓武等23位「兩彈一星」功臣,他們大部分都是葉企孫的弟子。從葉企孫1925年開創清華物理系培養科技人才始,到1964年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1號」衛星上天,其間共走過45年曆程。1986年葉企孫逝世9年之後,由他的弟子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九九藏書墀聯名上書黨中央提出《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受到鄧小平的高度重視,這就是我國著名「863計劃」,它對我國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動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高技術領域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縮短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發揮了重大作用。目前,我國直接從事「863計劃」的科學家已達兩萬人,一大批青年科學家也從中脫穎而出,它標志著我國在高科技領域擁有了相當可觀的後備力量……葉企孫先生終於藉助自己的學生完成了他科學救國的夙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從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當下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在我國這棵科學大樹生長的每圈年輪里,都會發現葉企孫九*九*藏*書和他的弟子們在其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從葉企孫當年的希冀到今天願望的蔚然達成,從完成時間上計算,真可謂百年大業,稱得上是一個世紀的接力長跑。「科學救國」的實現,不是靠個人的單打獨鬥,而是有賴於一個前仆後繼的集體。這個集體排斥個人化,私人化,這個集體里的成員血管里始終流淌著沸騰的血。他們目光遠大,能穿透一個世紀的迷霧,目標一旦確定就堅定不移。他們吃苦耐勞,勇於接受命運的挑戰,艱辛備嘗卻無怨無悔。他們從不知奢華為何物,視富貴如浮雲,糞土人間萬戶侯。他們以國家民族利益為終極服務目標,除此之外別無所求……葉企孫先生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
一代大師,乘風而去,陰陽兩隔,黯然神傷。1977年九九藏書11月30日,吳有訓因動脈血管瘤突然破裂猝然去世,遙追他的摯友而去!
因為葉企孫原本是被社會拋棄的人,遺忘是這個時代對他的饋贈。
1977年1月19日,八寶山公墓舉行了葉企孫先生追悼會,由於歷史的原因,在那個小規模的追悼會上,悼詞隻字未提葉企孫在我國科學事業和高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巨大貢獻,更未洗刷葉企孫先生生前所蒙受的屈辱,作為葉企孫摯友的吳有訓先生憤而退場,以示抗議。
有人說,那些堪稱大師的人,才是中國真正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這個稱謂,在中國僅有不到百年的歷史。前人不可追,後人不堪說。葉企孫——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也是中國最後一位大師,一位我們知道得最晚、被時代拋棄得最遠的大師。
葉企九*九*藏*書孫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為我們貢獻了一套完整的科學救國的思路和方法。記得毛澤東說過,取得革命政權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這就是說,取得革命政權並不是革命的全部,它只是一個階段目標的達成。而以後的路程則更長,還包括建設一個新國家,包括實現「四個現代化」強國,包括使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等等。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段,也是一項輝煌壯麗的事業。正是由於葉企孫的遠見卓識,一支科技新軍在他的麾下雪藏多年,直到革命政權塵埃落定,新中國進入全面建設時期,這個團隊才盡數登場展露才華。而正是這股科技力量的介入,中國才真正改寫了自己的歷史……
1977年1月13日,葉企孫在醫院因搶救無效,平靜辭世,終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