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二章 爭持不下 戰俘問題

第二十二章 爭持不下

戰俘問題

差不多整個秋天,辯論繼續在華盛頓進行,參与的各方(參謀長聯席會議、洛維特、艾奇遜)立場頻繁變化。參謀長聯席會議最初認為,如果聯合國為那些不願返回中國或北朝鮮的共產黨士兵提供了庇護所,這有可能是宣傳上的一大成功。但是他們也承認,把戰俘當成「意識形態鬥爭」的一部分會使共產黨方面中斷會談,並拒絕交還聯合國軍戰俘。迪安·艾奇遜採取了合乎法律的觀點,他呼籲「恪守《日內瓦公約》的條款」。洛維特希望進行全體對全體的交換,以避免「同我們自己戰俘的福祉討價還價」。
共產黨在被迫解釋早先宣布的俘虜數字與正式名單不一致時,提出了各式各樣的理由:許多戰俘因病或因戰俘營遭到轟炸而死亡;另外一些戰俘已在前線釋放,他們願意回家而不願再去打仗。聯合國軍對這些說法不予置信,把共產黨的名單稱作是「欺詐和不誠實的」,並對釋放13萬名共軍戰俘以交換不到12 000名聯合國軍士兵這一前景大為憤怒。共產黨的回答是要求釋放37 000名「重新歸類」的韓國人,這些人曾經加入過他們的軍隊。共產黨談判人員爭辯說,釋放戰俘不應當是一種「奴隸貿易」;聯合國軍是想把一部分戰俘移交給在大韓民國的「可靠朋友」,把另一部分移交給在台灣的「另一位朋友」。
相反地,聯合國軍的名單中包括了132 474個名字——95 531名北朝鮮人,20 700名中國人,還有16 243名原韓國人,他們先是被俘虜,然後被迫加入敵軍。(另外37 000多名原韓國人如前所述,已接受甄別並重新歸類。)
對李奇微來說,更苦惱的事情是,在美國反對強行遣返的「堅定」立場中,出現了進一步妥協的跡象。1952年1月15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告訴他,經杜魯門總統批准的美國「最後」立場是,「只要不要求進行強行遣返戰俘」,聯合國軍將同意進行全體對全體的交換。但是在把這一立場拿到談判桌上https://read.99csw.com去之前,聯合國軍談判人員必須確定已經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性。參謀長聯席會議警告說,如果以失去將近3 000名聯合國軍戰俘,來換取「我們手中的數量不明的共產黨戰俘的幸福」,「我們面臨的壓力可能還會增加」;在此情況下,可能有必要進一步改變談判策略。李奇微可以體會到其言外之意:杜魯門政府——也就是總統和迪安·艾奇遜——是如此急於從戰爭中脫身,只要共產黨繼續不妥協,美國就會一步步地放棄其談判目標。李奇微實際上是在哀求盡量不要公開談判情況。每次只要共產黨在報紙上看到「華盛頓決策高層」進行了討論的報道,他們總是毫無例外地等待著進一步的讓步。李奇微希望不要再有來自華盛頓的所謂「據權威人士推測」的說法。
大體說來,自1951年11月,共產黨開始第一次表示有興趣討論戰俘問題時,聯合國軍面臨的複雜形勢就是如上所述。
用一句也許過於簡單的話來說,這個問題就是:在停戰之後,什麼樣的戰俘應當在什麼環境下釋放給什麼人。從表面上看,國際法是很清楚的:1949年《日內瓦公約》第118條(美國立刻就簽署了,但是一直到1951年中才批准)說得很明白:「交戰停止后,戰俘當毫無拖延地遣返回國。」這一條款旨在直接防止重新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很久,共產黨還把成千上萬的戰俘羈留在勞改營中的這種情況。這一條款的起草者並未預見到大量戰俘可能不願意被遣返回國這一情形。朝鮮戰爭開始后不久,三個主要交戰國,即美國和兩個朝鮮政府都宣稱他們將恪守《日內瓦公約》。實際上,在戰爭頭幾個月中,兩個朝鮮政權都經常違反對待戰俘的規定。南朝鮮人照例射殺北朝鮮戰俘,而不願自找麻煩來照應他們;北朝鮮人也如法炮製,他們捆綁並殺死大批美國士兵。北朝鮮人還把《日內瓦公約》關於交換戰俘名單的明文規定置於不顧,只提供了11read.99csw.com0名聯合國軍人的姓名,而他們的戰俘營里關押著超過6.5萬名聯合國軍戰俘。
1951年期間,敵方几乎沒有表現出有興趣來討論戰俘的處置。這個問題引發了國際法與人道主義之間不同要求的衝突。就此而言,對這樣一位熱衷於不停提出節外生枝的新問題,以此來拖延談判的對手來說,這顯然是正中下懷。
但是令喬伊大為驚訝的是,聯合國軍代表團接到指令反對蘇聯擔任委員會成員,並不是出於它在戰爭中支持北朝鮮這一理由,而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有著共同的邊界線。參謀長聯席會議對李奇微說,宣布聯合國軍認為蘇聯不是中立國,這是「不妥當的」,因為蘇聯參戰的證據「將很難證實」。李奇微在答覆中抱怨說,華盛頓不願說明把蘇聯排除在委員會之外的真正理由,這將使共產黨方面能夠任意地進行讚美蘇聯的宣傳說教,而使他無法加以駁斥。使喬伊委屈的是,共產黨一次又一次奚落他的代表團:「你們為什麼拿不出正當的理由來反對偉大的、熱愛和平的蘇聯作為中立國的一員?你們拿不出理由來,因為你們沒有理由。你們無法否認蘇聯在朝鮮衝突中是真正的中立國。」甚至經過多年反思之後,喬伊還是「不能理解如此怯懦的原因究竟何在。……」在他看來,共產黨堅持要接受蘇聯人作為「中立國」是在耍「障眼法」,意在轉移對其他事務的注意力,並迫使聯合國軍做出讓步。喬伊和其他官員還不想讓蘇聯觀察員在檢查運進南朝鮮的物資時,竊取美國設備的技術秘密。喬伊說:「任何國家要是把它最關鍵的軍事機密暴露在敵人眼前,這完全是匪夷所思。」但是共產黨堅持一定要如此,於是一無所獲的討價還價又延續了好幾個月。
共產黨軍隊在朝鮮戰爭中使用的槍炮、飛機、坦克、水雷、彈藥、燃料、卡車和軍事顧問都來自蘇聯。當我的高級聯絡官在開城第一次同共產党進行接觸時,曾在配有俄國機槍的哨所被扣留,並乘坐一輛俄國吉普車被送往read.99csw•com會晤地點,他們甚至還送給他一瓶伏特加。
1951年初,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聯合國軍司令部曾討論過對待這一問題的許多辦法。從一開始起,具有吸引力的一個主意就是「依法辦事」,讓戰俘們選擇他們願意被遣返的地方。這一主意是陸軍心理戰首腦羅伯特·A.麥克盧爾准將提出來的。在7月5日致勞頓·柯林斯將軍的一份備忘錄中,麥克盧爾提議,把那些原是國民黨人,以及那些害怕因投降而受共產黨懲罰的中國戰俘送到台灣去。台灣在法律上還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共產黨政府所強烈堅持的立場),這一計策可以保證美國至少在法律意義上是遵守《日內瓦公約》的,也可以避免強行把戰俘送往一個他們所不願居住的國家或地區去。麥克盧爾甚至覺得,一些中國戰俘會願意被秘密地送往大陸登陸,然後回到自己的家園或國民黨游擊隊佔領區去。
共產黨很快就證實了李奇微的預言。12月9日,他們的談判人員堅持,停戰簽字后,雙方應立即釋放全部戰俘。在要求得到聯合國軍戰俘名單的催逼之下,共產黨在12月18日申報關押了4 417名聯合國軍戰俘(其中3 198名是美國人),以及7 142名韓國戰俘,總共11 559名。聯合國軍談判人員認為這些數字不可信。戰爭最初幾個月,共產黨電台曾報道俘虜了65 000人。美國情報界估計,這一名單隻包括了實際被扣押的美國戰俘人數的一半左右。但是參謀長聯席會議告訴李奇微,不要對新聞界透露任何關於名單的消息,「以免激起這裏(美國)的感情風波,並避免出現任何一方都無法後退的局面」。
對李奇微將軍來說,1952年1月是這場戰爭中最令人沮喪的幾個月份之一。共產黨顯然不想在遣返戰俘問題上討價還價,他們希望他們的每一個士兵都返回,而不論其原來國籍如何,並且不準備討論其他的變通辦法。李承晚總統由於和平在望,更為有力地堅持自己的主張——從1950年中以九-九-藏-書來,李承晚在戰爭中根本沒有起過決策作用——他對穆喬大使說,他並不反對吸收那些不願回去的北朝鮮戰俘,但是他希望能把大批的中國人送回去,他不想讓他們遙遙無期地待在韓國「只是白吃飯」。蔣介石對於接納中國戰俘到台灣也沒有熱情,雖然他批准他們可以選擇不回到共產黨控制之下去。蔣介石顯然不願冒險把成千上萬名忠誠難保的士兵納入他的武裝力量中。
先不談這些法律問題。聯合國軍扣押的大量「共產黨」戰俘以前都是韓國士兵或中國國民黨士兵,他們被迫加入北朝鮮軍隊服役。此外,成千上萬的中共士兵對盟軍審訊人員說,他們希望去台灣,而不是回中國。強行遣返這些士兵回國,意味著他們可能會淪為奴役,甚至死亡。一個必然的問題是:在戰爭的頭幾個星期,幾千名南朝鮮老百姓被北朝鮮軍抓去強迫當勞工。從法律意義上講,這些老百姓不是戰俘,但是他們身陷囹圄,不可忽視。
美國調查人員立即對戰爭爆發前居住在三八線以南的戰俘進行了審查,在幾天之內判明37 000人是被拘留的平民,並把他們安置在單獨的營房裡。在會議桌上,聯合國軍提出,在釋放戰俘之前,先由交戰國組成的「聯合小組」對所有戰俘進行甄別,那些不願被交換的戰俘將繼續留在俘獲一方的控制之下。但是李奇微仍然不相信共產黨會接受除了「全體對全體的交換」外的任何交換。他認為,敵方「根本不可能」同意「由個人選擇」的交換,這很可能會引起共產黨戰俘的大規模變節。他把「全體對全體的交換看成是最後的立場,其中也包括強迫交換那些不願回到共產黨控制下去的戰俘」。
1951年10月29日,杜魯門總統也加入了討論。他對於和談缺乏進展已感到越來越不耐煩,他認為,聯合國的談判者們在戰俘問題上必須立場堅定,儘管存在著履行國際法的義務。由於雙方關押的戰俘人數懸殊,全體對全體的交換是不公平的。如果把那些「自願向聯合國軍投降」的戰俘交還給共產黨,九_九_藏_書他們會「立即完蛋」。無論情況如何複雜,杜魯門都不接受全體對全體的交換,除非聯合國軍得到「某種重要讓步」,而且這種讓步以其他方式無法得到。他的立場已於11月底作為美國官方談判立場傳達給李奇微將軍。
然而李奇微認為這是「不現實的辦法」。他贊成一對一地交換戰俘,這將意味著在共產黨手中的聯合國軍戰俘將更早地交還。這一計劃會給聯合國軍帶來很大的數量優勢,因為它關押的戰俘遠比共產黨關押的要多。李奇微將先甄別,然後向韓國政府釋放被聯合國軍關押的大約4萬名南朝鮮人,其中大多數人是被迫加入北朝鮮軍隊的。在一對一的交換之後,仍被關押的戰俘將自行選擇他們的去向。但是一旦正式的和平協議簽訂之後,除了交還所有共產黨戰俘外,李奇微將別無選擇。其他的做法(即使動機是人道主義的)都會開創違反《日內瓦公約》的危險先例,可想而知在今後的戰爭中將阻止美國戰俘的遣返。
各種證據有力地證明了杜魯門的看法:蘇聯人不想讓會談取得進展。1952年2月初,談判人員討論了如何組成擬議中的「中立」機構的問題——該中立機構將保障停戰不遭到破壞。聯合國軍通過國務院提議挪威、瑞典和瑞士三國,並徵得了該三國的同意。共產黨在提議把該機構命名為「中立國監督委員會」之後,提名了蘇聯及其兩個衛星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代表團還若無其事地補充說:「如果蘇聯不能被提名為中立國,那麼世界上就根本沒有中立國了。」海軍上將特納·喬伊怒不可遏地叫喊說:
但是在哈里·杜魯門看來,和平的主要障礙並不在板門店,而在莫斯科。總統在他1952年1月27日的日記中寫道,他曾考慮要給蘇聯「一份限期10天的最後通牒」,除非蘇聯人敦促中國人達成和解,否則美國將轟炸「滿洲」的軍事基地、封鎖中國,如果有必要的話將同蘇聯打一場「全面戰爭」。杜魯門還同助手們討論了如果中國人違反任何停戰協議時使用原子武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