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附錄 包公故事

附錄

包公故事

「還銀以何為證?」
接著又來了一個送禮人,那人一身鹽味,雙手抱著一盆花繁葉茂,精精神神,人稱月月紅的月季,包興問尊姓大名,那人說叫趙錢孫李張王陳。包興笑道那有叫這樣的名字,那人說:「我姓趙、左鄰姓錢、右舍姓孫、對門姓李、巷頭姓張、巷中姓王、巷底姓陳,包老爺生日,大家讓我送月月紅。」包興一聽就明白鹽工的心意,本想收,但包公的忠告難違,只好叫他說出理由,那人想了片刻,衝口說了四句「鹽花生來自帶咸,多鏟好鹽最相關。但願老爺鐵面在,勤為百姓除贓官。」包興代筆把他寫在紙上送給包公。不一會包公親自出來了,雙手接過那盆月月紅,說了四句「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見民情,一日三餐捫心問,報國忠心月月紅」,這月月紅大禮,飽含著民意,包公怎能拒絕呢?
此案一出,朝野震驚。宋仁宗接到范祥的奏摺后,立即派三司戶部使包公從陝西路(今西安市)晝夜趕赴解州,從破案入手,給破壞推行「鈔引法」的舊鹽務官吏,豪商列紳以置命打擊。解鹽事,主鹽政,強行推行「鈔引法」。
包公「不持一硯歸」之說,在《宋史·包拯傳》中確有記載,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無私,為群眾所讚頌,連端硯也增添了身價。
包公巧斷案,清名世代傳。
「今春三月可曾向胡明禮借過白銀?」
「石頭怎麼會說話?」
清官包拯,坐鎮解州主管鹽政,真是愛民如子,深得人心。他快要到生日這一天了,皇帝念他功勞之重,非要叫他過過不可,他一面謝絕,皇帝不依,只好遵命,但他吩咐家人包興,一概不收禮,執意要送者,需要說明理由,如有說不通的就稟告於他。
宋仁宗康定元年,清官包拯(人稱包公)被調來端州做地方官。他到任不久,便聽說歷任地方長官借進貢端硯為名,盤剝百姓,硯工苦不堪言的事。為了弄個究竟,有一日包公特意穿上便服,約了當地一名開明紳士徐樂天,一起前往硯工最集中的黃崗村,了解硯工的生活情況。他們進了村,就聽到從一間小茅棚里傳來叮叮噹噹的聲音。走近一看,只見硯工們三三兩兩,正在聚精會神地鑿硯坯、刻圖紋。包公瞥了一眼,只見茅棚破破爛爛,不堪風雨,硯工們個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這時一個老藝人邊雕刻邊嘆氣,埋怨官府要硯多而付錢少。有的年輕藝人還大罵官府沒良心,不管硯工死活。他們的話,包公一一記在心裏。回到衙門,包公立即派包興去找經辦貢硯的書吏張考文。這個張考文|做了10年書吏,專用端硯孝敬上司,博取主子的歡心。他一聽包公問起端硯的事,頓時眉飛色舞,以為包公同他的前任是一樣貨色,便阿諛奉承地奉上一個優質硯台,並討好他說:「今年上邊要的貢硯我已準備好了,大人交往需用的,我也心中有數。這塊硯請大人收下,其餘的我將陸續送上。」包公一聽,心裏全明白了。本來上面規定,端州每年只送十塊九九藏書貢硯(據宋元豐王存著《九域志》稱,「端州歲貢硯十」),而地方官吏層層加碼,擴大貢硯數目。這沉重的壓榨剝削,害苦了硯工,中飽了私囊。他越想越氣,臉色鐵青,把張考文送上的端硯「砰」的一聲摔在地上,嚇得張考文頓時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鐵面無私,於是跪地叩頭求饒。包公讓張考文把歷年經辦貢硯的情況作個說明。張考文不敢隱瞞,便一五一十地把貪官、劣紳借進貢端硯為名貪污勒索、加重硯工負擔的實情招認出來。包公針對這種弊病,專門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員、士紳不得任意擴大貢硯數目,不準向硯工攤分工錢。這份告示,反映了群眾的心愿,開明士紳也表示擁護。經此一事,「包青天」的威名便傳之百里以外。
「我賣油條得的錢不見了,嗚——嗚。」
「可曾歸還?」
「你怎麼知道的?」
第二天一大早,包公和幾個隨從人員輕車簡從到解州周圍的北門灘、硝池灘、七郎埝、黑龍潭和附近村莊的幾戶農家進行了察勘和訪問,確定了一些線索和疑點。下午包公等人乘小船從伍姓湖順姚暹渠逆水而上,繼續尋找線索。行至三里橋旁,看見一老嫗正在拆洗一新棉被。包公產生了疑慮「即不逢年又不過節,嶄新的棉被,為何拆洗。」馬上命人從水中把棉被的表裡一起拿上船來共同看過。只見棉被裡子上血跡斑班,雖經大水沖洗,還隱隱約約的能看見血印。包公問老嫗道:「棉被上的血跡怎樣來的?」老嫗驚慌失措,支支唔唔,前言不搭后語。包公命手下等將老嫗帶回潞村衙門詢問,老嫗方供出她的小兒子受人誘惑,參与移屍,方分得一床新棉被。
「真的」包公再問「還銀多少?」

智斷牛舌案

包公細把訴狀過目一遍,看胡掌柜也不是胡說之人,就立發傳票,傳邱貴張小能上堂,公差將邱張二人帶上堂來令兩邊跪定。包公審視二人一陣后覺得不是善茬,就問那年約四十的胖子「你可是邱貴?」胖子爬跪半步答道:「正是小人。」
「借過紋銀三百兩」
看熱鬧的人哄的笑起來了,唧唧喳喳地說:「石頭怎麼會偷錢?」
包公指著這個人說:「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賣油條得來的銅錢!」大家都覺得很奇怪,這是怎麼回事呀?包公說:「你們瞧,只有他丟下的銅錢,水面上浮起了一層油,他的銅錢一定是趁小孩睡覺的時候偷來的。」

包公審石頭

「上月十五一次還清。」
包公想了一想說:「我知道了,一定是這塊石頭偷了你的錢,我來審問這塊石頭,叫它把錢還給你。」人們聽說包公要審問石頭,覺得很奇怪,都跑來看熱鬧。包公對那塊石頭說:「石頭,石頭,小孩的銅錢,是不是你偷的?」石頭會說話嗎?不會。包公又問了:「石頭,石頭,小孩的銅錢,是不是你偷的?快說,快說!」石頭還是一聲不響,它不會說話呀。包公發火了:「石頭,九*九*藏*書石頭,你不說實話,打爛你的頭。」手下的人聽包公這麼一說,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頭來,一邊打,一邊喊:「快說,快說!」
半個時辰過後,兩人各從席筒里出來,捧出各自削成的蘿蔔元寶,包公讓擺在公堂上,讓人觀看,邱貴的是十兩的二十個、五兩的二十個。張小能的是十兩重的十五個,五兩重的三十個,都是三百兩。包公當眾質問「即是兩人同去還銀,為何數目和重量都不一樣?」回到座位,把驚堂木一拍怒聲而喝:「邱貴,張小能,本案已明,還不從實招來」
著名的耿介大臣包公來到解州后,不顧旅途辛勞,馬不停蹄,察勘了現場。認定黃慶霖是被人用絹帶勒死之後,由兇手移屍荒郊野外,用砍刀戮屍而成的。渾身被砍有12刀之多,最長最深一刀是用側刀砍傷的(當地老百姓鍘草的一種長刀),手段慘忍,動機險惡,明顯是一場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政治謀殺案。「此案不破,我誓不為官」,包公立下誓言。
那個小偷沒辦法,只好把一百個銅錢還給小孩。大家都說,包公真聰明。
生日前幾天,包興一直在堂門口上拒禮。送禮的頭一家是當今皇上,來人是六宮司禮太監遠道而來。這可把包興難住了,萬歲爺送的禮敢不收嗎?包興無奈,只好把包公的話講了出來,並拿出紅紙讓六宮司禮太監寫理由,那太監寫道「功勞於國管鹽政,日夜精誠無私情。今日皇上把禮送,拒之門外理不通。」包興派人將紅紙送給包公,包公在下邊添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念叨功。操心本是份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包興遞給六宮司禮太監一看,他搖搖頭無奈捧著禮返回去了。
太監剛走後不久,包公好友在京做官的同鄉張奎前來送禮,包興說明包公的吩咐,張奎說:「別人的禮可以不收,我送的禮得收下。」張奎在包興遞過的紅紙上寫了四句「同窗同師同鄉人,同科同榜同殿臣。無話不談肝膽照,怎能把禮拒堂門。」包公接到紅紙,也在下面寫下四句:「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膽相照心相印。生日薄酒促膝談,勝似送禮染俗塵」。張奎一看無話可言,只好笑著讓人把禮帶回去。
從前有個小孩,爸爸死了,媽媽病了,日子可不好過了。小孩每天一早起來,提著一籃油條,一邊跑,一邊嚷:「賣油條咯,賣油條咯:又香又脆的油條,兩個銅錢買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條全賣完了,坐在路邊一塊石頭上,把籃子里的銅錢一個一個的數了一遍,正好一百個。他賣油條,把一雙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數銅錢,把銅錢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著這些油乎乎亮閃閃的銅錢,可高興了,心想:「今天賣了一百個錢,可以給媽媽買葯了。」
畦戶鏟鹽完場和農戶的收秋種麥完畢之後,包公在解州東門口召開所有坐商、行商和農戶參加的宣判大會,對幾名罪犯做了應有處分。又重申了推行「鈔引法」的決定。
北宋慶曆六年(九_九_藏_書公元1046年),河東鹽池主理鹽政的太常博士范祥變鹽法,推行「鈔引法」,亦稱「鹽鈔法」。廢除舊鹽務管理體制,改革利益分配辦法,使坐商與行商分家,這就意味著產、硝趨向專業分工方向發展,後來竟成為全國通行的鈔法。「鈔引法」的推行得罪了舊時鹽務官吏和當地的豪商列紳、鉅賈富賈。他們把范祥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妄想置范祥死地而後快。
「別無他人。」包公追問「張小能,還銀約你作伴,你可知是何人送銀子給邱貴的?」張小能遲疑一下才回答「是胡記小學徒娃胡誠信」
包公一聽,當即命令書僮從速將硯取出。這塊端硯,外包黃布袱,硯身雕龍刻鳳,鴝鵒眼碧綠晶瑩,果然是方好硯。但包公一拿到手,連看也沒看一眼,隨手將端硯拋到江里。
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春,這年包拯三十九歲,赴京聽調,進京前寫了一首明志詩。詩曰:「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這就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銘。到京后不去拜權貴,立志廉潔奉公,正身立朝,立志做國家的棟樑。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的清官。包拯接詔命,便立即天長縣上任。剛到任,有個農民哭著到縣衙告狀,訴說壞人割了他家的的牛舌頭,請求捉拿兇手,給他申冤。這就是史書稱的「牛舌案」。這雖是一個小案,但影響農耕生產,保證詳細詢問后,認定是一件仇人報復性案件,思慮后,想出個「金鉤釣魚計」,對告狀的農民說:「牛舌被割,這頭牛必死,你回去殺掉賣肉賺錢吧。只是不要聲張,更不能說是本縣叫您殺的牛,案不難破。」那位農民一聽,嚇了一跳說:「包大人牛舌雖無,牛還未死殺耕牛是違法的。」包拯說:「本縣給你做主。」他只殺牛買肉。果然包拯神算,犯人見仇人宰殺耕牛,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到縣衙告狀了。
順藤摸瓜,根據絹帶的出處,查出了殺死黃慶霖的主謀是鹽務舊官吏潭榮培,他不甘「鈔引法」推行之後,已歸他盤剝的車費被奪走,遂勾結原官運車隊貼頭阮大成,乘黃慶霖回鹽場途中不備之機,用絹帶勒死,又收買無賴毛二等幾人移屍戮屍荒郊野外等犯罪事實。
「人家都說包公聰明,原來是個胡塗蛋!」包公聽了很生氣,就說:「我在審問石頭,你們怎麼說我的壞話。哼,你們每個人都得罰一個銅錢!」包公叫手下的人借來一隻盆子,倒上水,讓看熱鬧的人往盆子里丟一個銅錢。看熱鬧的人沒辦法,只好排著隊每人往盆子里丟一個銅錢,「撲通,撲通,撲通……」有一個人剛把銅錢丟進盆子里去,就給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那天一早,敲過升堂鼓之後,包公來到大堂辦公,不一會兒,就有一位皓首長髯的老者,氣喘吁吁進了大堂,雙膝慢慢跪下來連喊「包大人,我真好冤枉啊」包公抬頭一看,下跪的老者六十開外,福眉善眼九*九*藏*書,穿戴整齊,便問道:「老人家狀告什麼人,請站起來,喝點水,慢慢地講。」老者叩頭站起說:「我叫胡明禮,是十里鋪鹽店的掌柜。今年三月初八,我胞弟連襟邱家坡的邱貴,他要去陝西耀州城販瓷碗,沒有本錢,向我借紋銀三百兩,說好用三個月即還,我念他是拐彎親戚,便應諾解急。次日一早讓我店裡學徒娃湖誠信送三百兩銀子給他,也沒有拿回收據,眼看就八月底,還不見邱貴還銀,雖然已愈期近兩個月,念沾親帶故,不願上門催討。前幾天,街頭相遇,提及借銀一事,邱貴說他已還多月,並說是同解州鐵家巷張小能相伴來還的,我聽此話,簡直活見鬼了,猶如五雷轟頂,還銀不還銀不是大事,借銀再受訛詐,我受不起這個罪,今興訟公堂,請包老爺公斷。」說罷從袖筒里拿出訴狀呈上。
「何時誰約你?送銀給誰?」

包公收禮

包公感到事有蹊蹺,心想莫非手下人背著自己私受賄賂,藏於船上?他馬上命家人包興把隨行人員叫來身邊查問。他的隨從書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稟告,我們離開端州之前,紳士徐樂天特地送給大人端硯一個,因小的認為是小事,沒有啟稟,私下替大人收了,現放在船上。」
「是」。「張小能,你可知,作偽證要受重罰?」

包公不持一硯歸

「是邱貴說的」

包公巧斷賴銀案

邱貴到這個時候把案情全講出來。原來是張小能給邱貴出的賴銀主意,企圖從中漁利若干。事情大白,各責四十大板當堂判決,邱貴立即還清借銀三百兩,追加利息五十兩,張小能教唆犯罪,罰白銀一百兩交官,另罰勞役一年。
「送銀給胡,交銀時可有什麼見證人?」
「小的明白。」
河東鹽池鹽務當時由陝西轉運使兼管,黃慶霖到陝西巡視潞鹽行銷情況后,返回河東鹽場,路過解州被一夥不明身份的人團團圍住,砍刀置死,拋屍在解州黑龍潭旁邊,其狀慘不忍睹。
「有無用期?」
審理完畢包公退堂,此案審得明白,判得公正,後人有順口溜稱讚:賴銀不想還,受罰又挨板。
包公等人連夜到解州將老嫗的小兒子緝拿歸案,並供認參与移屍戮屍的無賴毛二、畦戶趙荃和提供側刀的劉擅園。
「原說三個月。」
據傳,包公離任時,端城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紛紛攜物相贈,都被包公一一謝絕了。官船在一片讚揚聲中解纜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峽。本來風和日麗,天色晴朗。但船過羚羊峽卻風雲突變,烏雲翻滾,濁浪排空。
「七月十五,邱貴約我攜銀送給十里鋪胡記鹽店胡掌柜。」
「誰偷了你的錢?」
「你們送銀,胡誠信可在?」張小能稍憂慮,邱貴接答「未見胡誠信。」包公驚堂木一拍「本職不曾問你,休要插話」看了冒虛汗張小能一眼「我再問你,你真的相伴邱貴還銀給胡掌柜」
「我約解州張小能一起送銀給胡掌柜的。read.99csw.com」包公沉思片刻,將訴狀再翻一遍,轉臉問張小能「你是張小能?」
包公當堂令手下人取來兩張席,一筐蘿蔔,兩把刀子,把邱貴張小能分別圍在堂下左右,各給幾條蘿蔔一把刀子,大聲宣布「邱貴,張小能,你二人各將還胡三百兩的銀子實數,按所還時的重量、數目,用蘿蔔切割成形,以供老爺核對。」
小孩跑了一個上午,可累壞了,他把頭一歪,靠在石頭上,就呼呼地睡著了,睡了好一會兒才醒來。「哎呀,我得趕快給媽媽買葯去了。」小孩站起來一看,糟了,籃子里的銅錢一個也沒有了。小孩又著急,又傷心,嗚嗚地哭了起來。這時候,正好包公帶了人馬打這兒走過。包公是什麼人呀?包公是個官,黑臉黑鬍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辦事公道,又很聰明。包公看見小孩哭得很傷心,就問他:「小孩,你為什麼哭呀?」
包公管理河東鹽政,事事躬行,一點也不含糊,斷案如神,很受解州的百姓普遍愛戴,他巧斷賴銀案的故事,至今還在鹽湖周邊的百姓口中流傳著。
包公說:「原告被告,你們說的都是實話?」三人一一說是。
據說現在廣利鎮的「硯洲」和沙浦鎮的「黃布沙」就是這樣形成。硯洲和黃布沙離羚羊峽不遠,在廣州至肇慶必經水路上。

包公解州破命案

「有無借據」
後來包公當了監察御史兼任河東鹽池鹽務轉運使,主理鹽政。「解州鹽法率病民,拯往經度之,請一切通商販」。由於他的調理,頗有成效,後人感其政績,在解州東門外給他立了一座石碑,以示紀念。
「不知道。我靠在這塊石頭上睡著了,醒來一看,錢就不見了。嗚——嗚。」
包大人升堂,一拍驚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為何先割牛舌,又來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惡還不從實招供。」罪犯一聽,以為事已敗露,十分驚恐,又怕刑杖之苦,只好招供認罪。這就是包拯斷的第一個案件。
黃慶霖是范祥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積極倡導和推行「鈔引法」,在潞鹽行商銷售方面肩負著重要任務。舊官吏和商人暗中勾結,沆瀣一氣,軟磨硬抗,阻礙推行「鈔引法」的落實,受到黃慶霖的指責。他們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認為只有殺死黃慶霖,才能保住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失,范祥就無能為力,「鈔引法」就會半路夭折。
說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船開行不久,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掉進水裡,順流而下,一片黃光,後來也成為沙灘。
包公問胡明禮「胡掌柜,你一把年紀,怎不念親戚關係,興訟公堂,他們口口聲聲相伴還銀給你,這難道有假不成?」胡明禮聽了連喊「冤枉」就要下跪,包公示意阻止,胡明禮肯定地說「青天大老爺,他們確實沒有還銀給我。」邱張二人偷偷暗笑。
「足色三百兩。」包公轉向邱貴「是足色三百兩?」邱貴答「是」。
「因是親戚未立借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