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後記

後記

再如,有人據《袁世凱日記》中說,要袁世凱圍頤和園軟禁慈禧及到天津殺榮祿一事與光緒帝無關,說光緒帝不知此事,是康梁一手所為,這也是對歷史資料應用錯誤的問題。
寇連材是個小人物,他只是一個小太監,一個卑賤的人。但他卻做出了驚天動地的事。為了憂國,他不惜以死相諫,他的死震撼了清朝也震撼了中國的大地。我深深地被他酌精神所感動。所以我流著淚創作了他夜別光緒帝及朝廷死諫的場面,真正再現了中華民族「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
《馬關條約》的簽訂,加深了中國的殖民化。
這是一個最有心計的女人。別的女人被送進宮大都哭哭啼啼,惟有她興高采烈。她原來是一個不起眼的蘭貴人,後來心生一計,用金錢買通了太監,在咸豐帝經過的路上用一曲江南小調勾引住了皇上,以後,母以子貴又從懿妃一路攀升為懿貴妃,最後被奉為聖母皇太后,競與慈安皇太后平起平坐,足見其手腕。
慈禧七十三歲生日後下痢日愈沉重,自知已不久於人世,於是更懼光緒帝活下去,就先在輿論上造光緒帝病重的聲勢,並取消了光緒帝參加重大活動從而讓天下知光緒帝已病入膏肓。又故意下詔讓全國督撫為光緒帝遍尋名醫,而實際上是刻意造聲勢,目的在於讓大家相信光緒帝已病入膏肓,從而絕了要慈禧歸政于光緒帝的望,所以她怎麼會真心讓名醫為光緒帝治好病呢。
一個太監為什麼能如此發達,如此超常?道理就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一般都認為李蓮英憑著他會梳頭,會按摩,會迎合而得到慈禧的寵愛。其實,會梳頭,會按摩……的何止李蓮英一人!那麼李蓮英靠什麼讓慈禧寵愛到了只要是李蓮英喜歡吃的菜她連筷子都捨不得動一下,就專給李蓮英留了下來?原因在於李蓮英是慈禧太后的一根得力的政治拐杖,又是慈禧太后的一隻耳朵。李蓮英生性機警狡黠,敏悟過人,加之長期在宮裡生活,經歷了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個朝代,對宮廷官宦風雲、官里宮外、朝野上下都十分諳熟,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必須依靠他去貫穿上下,了解四方,他的作用是任何一個大臣都取代不了的。
袁世凱告密,無疑是出賣戊戌變法。明擺著的是出賣,沒有必要進行爭議,不是出賣是什麼?他告密前是經過劇烈的思想鬥爭的,這個腳踏兩隻船、居心叵測的人把帝黨及后黨的方方面面周密權衡之後才作出一邊倒向慈禧的決定。
其實這隻是光緒帝長期抑鬱而發的狂症,雖然複雜卻非死症。
李鴻章確實有方,且有縱橫捭闔之才,所以談判桌上列強只認他不認別的人。當然他從政幾十年,也有讓人同情之處,如到日本去簽約時,日人為了恐嚇他,被人一槍擊中面部幾乎喪了命。簽訂《辛丑條約》時,他是抱病來京,在簽約前夕,嘔血而死。李鴻章的一生的確是勤政的一生,但由於骨子裡的軟弱及媚外,使他終於定格於與人民意願相違背的反動權臣之列。
他們都是改良派旗手,都是思想敏銳、目光遠大的激進派,一次次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他們再也忍耐不住了,救國圖存的決心,使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高舉變法維新的大旗,為中國的變革而拋頭顱灑熱血。
周景濤則開:乾桑椹二錢、甘枸札三錢、廣化皮四分、抱木神三錢、金石斛三錢
說也奇怪,我去故宮查閱的時候,天空尚晴朗,後來,當我查到光緒帝的《內起居注》時,天忽降大雪,沸沸揚揚的大雪把整個故宮都鋪白了,我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出來時,因衣服穿的少,一面抖縮著身子,一面在想,光緒帝的死的確有冤,難道老天也動了容……
中日甲午戰爭,是發生在1894年(光緒二十年)的中日戰爭,因時值甲午年,故又稱甲午戰爭。是日本先對朝鮮及中國挑釁,中國被迫對日宣戰而發生的中日戰爭。明治維新后的日本逐漸強大起來,對中國及其番屬國朝鮮早已垂涎三尺,后趁朝鮮東學黨起義出兵朝鮮,朝鮮遂向中國清朝政府求援。接著日兵對中國海陸突然襲擊,擊沉中方船艦,我兵士七百人殉難,8月1日中國被迫對日宣戰。由於清政府抵抗不力,中方海陸兩軍連連失利,日陸軍戰領了大連、旅順,黃海戰役我方艦隊又受重創。繼之,日軍又攻陷了我海防重地——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主將丁汝昌自殺。最後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並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及開放長沙、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我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就算1900年與八國聯軍簽訂的《辛丑條約》責任不在他李鴻章,因為這次是慈禧太后把他從兩廣調回簽約,他是被迫的,那麼1896年出使俄國,他卻接受了賄賂,最後與俄人簽訂了出賣主權的《中俄密約》,居然讓俄國在中國修鐵路。中法戰爭中,儘管我方在滇桂邊境已取得了重大勝利,他卻鼓吹「乘勝即收」的退讓政策,與法人簽訂了《中法新約》。這不是他的過又是什麼呢?
其中,在簽訂《馬關條約》時,光緒皇帝與翁同龢酌淚眼相對,光緒帝在天安門頒詔后二人熱淚盈眶,以及翁同龢被慈禧開缺回籍時,在皇宮門外的翁同龢,跪在地上向金鑾簾轎內的光緒皇帝淚眼凝望等場面,最為感人肺腑。
光緒帝雖貴為皇帝但嚴紀律己,從不淫|亂,尤其自心愛的珍妃死後更是不近女色,與那些有后官三千還淫|亂的亡國之君相比,光緒帝的人品實在是了不起。
第五,翁同龢是《千古絕戀》的重要人物。
我以為,把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誣唯物主義相結合就是量這個度的一把尺子。
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的愛國熱情,把他們推到前線,暗地裡又對他們進行鎮壓,義和團腹背受敵,很快便被鎮壓下去。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逃往西安,1901年9月清朝政府被迫與帝國主義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義和團余部終於認清了滿清政府的真面目,於是改換「扶清滅洋」為「掃清滅洋」的旗幟,繼續鬥爭下去。
誠然,如果慈禧太后的病比光緒帝輕,那就犯不著她下毒手,但分析結果,慈禧的病比光緒帝要嚴重得多,而且來勢兇猛,不斷惡化,加之又是老年人,按醫學觀點,瀉痢不止、高燒不止、痰喘不止、消渴不止,都是老年人的絕症,只有一條就夠要命了,何況慈禧四條同時爆發,所以從醫學的角度看應該是她先死,而結果卻是光緒帝先死,這其中緣由難道還不清楚嗎?難道還有理由說光緒帝是自然病死嗎?
不過袁世凱畢竟是在宮外,作案條件遠遠不及李蓮英及慈禧太后。
他們或者是昏君與美人,或者是英雄寫美女,惟獨光緒帝與珍妃是明君與賢妃,他們不是導致亡國的戀情,而是為了救亡強國,為這樣的愛而死是真正的生死戀,也才是真正值得歌頌的戀情。正因為光緒帝和珍妃的愛情是崇高的,所以我著重表現他們的憂國憂民,寫他們的大義凜然,而不是卿卿我我。
第十,李蓮英,也是本書重要人物之一。
另外,請讓我特別感謝中國文聯出版社及責任編輯張雅南主任及周浣淳先生,感謝他們對這部書出版的大力支持及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方以生脈飲(人蔘一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盡其善後。
而施煥則開:酸棗仁三錢浮小麥六分生龍齒八分海蛤粉三錢桑螵硝五錢肥玉竹二錢黑藝麻四錢枸杞根一錢五分火段龜極一錢引

四、關於愛情小說的創作

試看,這是瀕死病人的藥方嗎?
珍妃與光緒帝的愛情不同於唐玄宗和楊貴妃,唐玄宗愛楊貴妃是沉湎於聲色之中,達到了形體愛的頂點。而光緒帝愛珍妃則是振奮于政治見解的共同,他們的愛情和權力鬥爭交織在一起,使他們升華到了精神愛的顛峰。
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獨攬大權,光緒帝名存實亡,滿清政府愈加腐敗,軟弱。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中國,外國洋人教會趁虛而入,在中國橫行,引起了人民的不滿。於是在中國的山東、河南、天津湧現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
我覺得他很像安祿山,大頭大眼大嘴巴,貌似憨厚,其實是一個心懷叵測的人,以至於譚嗣同、光緒皇帝都上了他的當。本書我是通過他向榮祿告密前的心理活動來表現他的奸佞和狡詐。這段心理活動的描寫我的確是下了功夫的。
11.據《內起居注》記載十月十九日,光緒皇帝臨死前二九*九*藏*書天還親自去儀鸞殿向西太后請安,次日(二十日)即「上不豫」(皇帝病危)之載,第二天便咽了氣,「上遘病大漸,酉刻,龍馭上賓。」如果清官這一記載是真的,那麼問題就更明顯了。
慈禧太后也是一個心最毒、手最狠的女人。
明擺著是各自追述之事,又無旁證豈可為憑?
三是我的家就住在美麗的頤和園附近,二十多年來,經常到頤和園散步,更增濃了我對清史的興趣。
通過兩件決定國家命運和前途的事,充分反映了這位年輕皇帝的愛國精神,一是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帝不顧慈禧太后的反對及李鴻章的掣肘,積極抗日,戰爭雖然失敗了,但郝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反抗精神。二是《馬關條約》之後,光緒皇帝痛定思痛,堅決主張變法救國,震驚中外的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皇帝雖然被慈禧太后囚禁,但他變法圖強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閃光的一頁。
但病案上始終未見大口吐血及高熱不退,那就說明不是死於肺結核。至於遺精是光緒帝的慢性病也不可能因此病而死,關節炎、神經官能症等那就更死不了。那麼,一個年僅三十七歲,正值人生壯年的光緒帝究竟死於什麼原因?
翁同龢秉性剛正不阿,他非常不滿慈禧太后的專權,對光緒皇帝予以極大的同情。在中日甲午戰爭,他堅決支持光緒皇帝抗日,對李鴻章的退讓政策不滿,並鼓勵光緒帝拒簽《馬關條約》,從而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忌恨。
我的小說中,對光緒帝的死,是慈禧通過李蓮英對他進行營養限制或加以捂死、勒死而致死的。試想光緒帝是個皇帝,從小身體單薄,靠的是上等營養滋補,如一旦在營養飯食方面做手腳,那麼本來就體虛多病的人當然很快便虛贏而死。清官檔案光緒皇帝的醫案記載便可知是脈細如絲,陽散陰涸,衰竭而死,並非大咯血、高燒不退、喘咳痰阻而亡,這些都可以作為光緒帝不是死於疾病的鐵證。
清代多秘史:包括權臣仕途秘史、官場秘聞、宮廷政變秘史、宦官歷史……
這裏記錄著歷史的興衰。
變法維新他仍然站在守舊立場上,但不管怎樣,他在光緒帝與慈禧太后之間畢竟起到了斡旋作用,以致他死後,讓光緒皇帝感到悵然若失。我在小說中主要通過他的心路歷程的刻畫從另一個角度揭示清官權力鬥爭的冷酷。
翁同龢屬賢臣良相,他為政清廉,一人任兩朝帝師,又是狀元宰相,曾被授協辦大學士,官至戶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又是軍機大臣的中樞人物。他地位顯赫,但卻不卑不亢。他的一生最值得肯定的是中日戰爭及戊戌變法對光緒帝的支持,對此,本書給予了他充分的肯定。尤其突出了他們建立在愛國基礎上的師生情,並成為了本書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千古絕戀》創作談
要判斷人物的歷史觀,就必先對歷史事件進行判斷。
慈禧是最高權力者,李蓮英又是掌管監視光緒帝的人,所以兩人合謀害死光緒帝,還不是易如反掌之事。慈禧長年幽囚光緒帝于瀛台,本來就是置他于死地,她死前害光緒帝不過是加速他的死而已。
9.死時(二十一日),脈症不符合肺部感染而符合循環衰竭死亡。據清官光緒醫案,張仲元、金順、忠勛請得皇上脈息如絲欲絕,肢冷氣陷……
8.光緒帝死前頭二天脈象並無危在旦夕之症。尤其死前脈象不符合疾病發展惡化,相反死前頭天是「脈漸小」,「喘不甚而但覺氣短」,說明疾病已好轉,不符合肺炎死亡,且光緒帝死前並無心臟病也非心臟疾患而死。
譚嗣同最可貴之處在於他本可不死,他完全可以和梁啟超一齊逃往日本,但他堅決放棄了,為的是決心以他的流血喚醒更多的民眾參与變法。我被譚嗣同高尚的情操深深地感動了,所以寫菜市口六君子就義時,我含著淚突出揮灑了他的英雄氣概。
公元1644年,清人關后建都北京,僅人關后大清帝國就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等十個皇帝,在此期間既有康乾盛世也有晚清衰世,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歷史浪潮。清代,尤其是清末是中國封建王朝多事之秋的時代。
中毒嗎?沒有中毒癥狀諸如七竅出血、面黑、舌黑等,那光緒帝究竟死於何因?
不讓太監干政!
相反,慈禧自己病情加重卻不露聲色,依然主持朝政事務,當她已知大限將至時,便突然對光緒皇帝的醫療居食等進行嚴格監護,並派親信奕劻負責,凡進出瀛台的人必經奕劻嚴格監控,給光緒帝看病的醫生甚至由袁世凱推薦,難怪把光緒帝的醫案,從光緒二十五年(戊戌變法失敗)就寫得極嚴重,就像是在等死一樣。
仁壽殿是慈槽太后獨攬大權之處。
年事已高的慈禧自西逃返京后,身體狀況已大不如前,加之重新訓政后的操心,健康狀況每況日下。慈禧不能容忍光緒帝活在她之後,所以對光緒帝一直都是殘酷的虐待,不但伙食限制,而且還想把他凍死,內務府大臣楊立山實在看不過去,才派人將囚禁光緒帝的涵元殿的窗戶裱了裱,就差點丟丁腦袋。
第四,李鴻章是《千古絕戀》的又一重要人物。
一件是珍妃協助光緒帝理政,被慈禧太后降為貴人,並被處於杖罰;二件是慈禧發起戊戌政變,生死關頭,珍妃為光緒帝申辯。
翁同龢出身官宦書香人家,是同治及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他的父親翁心存是同治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父子與光緒皇帝的父宗一醇親王奕最是世交,翁同龢與光緒皇帝有二十多年的師生情,兩人實為師生,情如父子。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早年在曾國藩麾下供職編練淮軍,並深得其賞識。后升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之後繼曾國藩任欽差大臣,晚年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01873年被授武英殿大學士。
第十一,關於恭親王奕祈。
可見,姑且認為這些正史醫案是真的,也矛盾百出,處方用藥各吹各打不說,還或脈重葯輕,或脈輕葯重,且所到方子不像給危重病人開的,死前脈症也不符合危重病症發展規律。
光緒帝一生勵精圖治,一心一意要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為此,他甚至對慈禧太后表示「寧可退位也不當亡國之君」。
上述可見,寫歷史小說只有對歷史資料的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分析之,此二方一是治表,一是治里,不僅自相矛盾,各吹各打,且毫無病勢垂危的氣氛。
對梁啟超,我則以他的《時務報》以及他的著名議論文《變法通議》突出這位以文筆為戰鬥號角的改革家。梁啟超的文章如盛夏的洪水,洶湧澎湃一瀉千里,文柔的光緒帝看得熱血急涌,恨不能立即宣旨維新,足見其文筆的千鈞重力。
《千古絕戀》中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有三:
光緒帝被誰所害?當然,以慈禧太后、袁世凱、李蓮英等三人嫌疑最大。
光緒帝和慈禧的死,先後只二十小時,而且是光緒帝先死,看起來貌似巧合,然仔細分析疑團重重,這就提示我們寫歷史小說萬萬不可只信單方面資料,尤其官方資料,而應在歷史背景的前提下把握因果關係,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及辯證唯物主義的武器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歷史小說中的歷史人物形象與史書中的人物應該不一樣,就是說歷史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一定的藝術升華,也即歷史人物與文學人物有一個藝術升華的區別。但這個升華必須要有一定的度,就是說必須以尊重歷史事實為前提,既不能太美化,也不能太醜化。這是至關重要的。對人物的褒貶處理當否,是歷史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的關鍵。
2.所謂病入膏肓:
所以頤和園雖美,但卻遮不住當年爭權奪利者的醜惡。湖光山色雖然好,卻裝不盡幽囚皇帝的淚。
楊力
慈禧太后在這場運動中對義和團先利用后屠殺的卑劣手腕愈加暴露了她的反動和腐朽,也越加證實了她執政以來對內兇狠,對外妥協、求乞的反動賣國嘴臉。被幽囚中的光緒帝,在義和團運動中已經沒有實權,但他還向慈禧提出不願西逃,要求坐鎮京城與洋人周旋,對比之下,帝后之爭,孰是孰非便昭然若揭了。
慈禧臨死前也分秒必爭地降懿旨公布了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進宮準備繼位,並定載灃任攝政王。這一切準備好后,雖已奄奄一息、卻故作無事的慈禧便向光緒帝下毒手了:
本書就著九-九-藏-書重反映他在這方面的手腕。如他去竊聽光緒帝與軍機大臣商議時被光緒帝發現后給了他一個耳光,從此與光緒積怨更深。他經常給慈禧太后獻計出策,提醒指迷,這才是李蓮英的超人之處。這樣慈禧愈加離不開李蓮英,對他越發寵愛有加。所以財李蓮英我是通過一些小事來反映他的大心計。
清代從1644~1911年,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日慈禧太后七十三歲生日起,便開始下痢「水走腸間」,之後,在死前的十天之內,下痢一直持續不減。醫案記錄幾乎每日皆有「懶食作瀉」、「大便作瀉」、「渴瀉」、「水瀉」到死前三天瀉痢加重。十月十九日(光緒帝死前兩天)慈禧「便瀉不止」。並且從十月十四日(慈禧死前一周)開始「咳嗷、寒熱」,至死前「咳多涎痰,喉間有聲小痰涎浠壅」,說明肺部感染很嚴重,有併發肺炎的證據,尤其死前一天用了加味白虎湯及羚羊角退燒,說明正高燒不退。再從慈禧的醫案中有持續的「舌干口渴」、「煩熱」、「口渴思飲」、「煩躁口渴」、「口渴引飲」、脈弦數,「脈強勁鼓指」等,說明慈禧除患有嚴重下痢,併發肺炎之外,還可能有嚴重糖尿病、高血壓,所以可以判斷慈禧太后的病比光緒帝要嚴重得多,所以在她病重之際,下決心加速光緒帝的死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人們對清代感興趣的多就是這個原因。
袁世凱不但會出賣朋友,還會巴結上司,否則為什麼孿鴻章臨死前明明知道他的卑劣,公然還舉薦他繼任自己的重權。
頤和園實在讓人有太多的感受,每當走進玉瀾堂里看到那堤隔離的磚牆時,不禁又讓人想起這正是當年震驚中外的戊戌變法失敗后,六君子被殺,光緒皇帝被囚的見證。
4.從野史來看,也各說各唱。御醫杜鍾駿事後說:「死前四天,皇上氣促口臭,帶哭聲而言:『你有何法救我?』予曰:『皇上大便如何?』皇上曰:『九日不解,痰多氣急心空』……予案中有『實實虛虛,恐有猝脫』語。繼大臣曰:『你此案如何這樣寫法,不怕皇上駭怕么?』予曰:『此病不出四日,必危。』」(《德宗請脈記》)
兩個年齡相差三十七歲的政敵在近一日之內先後死去,這是巧合嗎?
可見死前頭一天,光緒帝的脈象轉小,且喘不甚而氣短突出屬病候體虛,且並無痰壅之症,如此,脈症不符合感冒轉肺炎的危症。
分析之,上方治表,此方治里,互為矛盾。假如光緒皇帝是死於上呼吸道感染,名醫辨症用藥豈能矛盾至此?!
一個園子和一個朝廷的關聯如此重大,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罕見的。所以一座頤和園完全可以說是一座清史博物院。
第十二,關於寇連材。
6.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官醫案(處方來源:《清官醫案研究》,陳可冀主編,中醫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分析之,光緒帝死亡頭三天葯證不符,用藥矛盾,有的開表葯,有的開里葯,但皆非危重病人的葯,如十九日,同樣為一天的葯,同樣為咳逆。
《馬關條約》引起了國內人民的極大憤慨,在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的影響下,他痛定思痛深感喪權辱國的恥辱,於是積極向光緒皇帝舉薦康梁,並熱情支持光緒帝實施變法維新,走強國富民的道路。因鼓勵光緒皇帝奪回應有的權力,從而遭到慈禧太后及頑固派的痛恨,於是在變法前夕被慈禧開缺回籍。戊戌變法失敗后,又被慈禧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制。1904年在老家鬱憤而死。
那麼,如何把握這個尺度呢?
歷史事件的歷史觀確定后,接著應進一步確定書中人物在這幾個歷史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歷史觀確定了,人物的褒貶才有歷史依據,如是,主題才能鮮明,人物刻畫也才能愛憎強烈。這就是歷史厚度。
二是我寫《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歷史卷、人物卷時,曾經對清代的歷史及歷史人物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尤其對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和珍妃及李鴻章、李蓮英等更是下了功夫。
在已限制光緒帝營養的基礎上,斷絕給光緒帝的飯食,將其身體本來虛弱的光緒帝活活餓死,或再輔以捂死、勒死,這樣豈不更好,可以不留下把柄,也跟醫生無關。難怪光緒帝臨死前的醫案上記載:「皇上脈息如絲欲絕,肢冷氣陷。」
光緒皇帝平時所患疾病主要是肺癆(肺結核)、遺精及關節炎,鬱症(神經官能症)等病。
翁同龢走後,光緒帝猶如正在高翔的蒼鷹突然被折了翅膀,本書以光緒皇帝化悲憤為力量,加快變法維新速度及翁同龢在長江邊對他的遙望,反映了他們高尚的師生情及君臣情。
這介辦法可謂天衣無縫,既用不著殺人滅口,也不怕開棺驗屍,最多就說他不思食,便可掩人耳目。
一部頤和園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晚清史。所以研究晚清史必須以頤和園的滄桑為重心,因為頤和園一度成為壓倒紫禁城的最高權力場。就是在這個權力場里,住著統治中國長達48年的慈禧太后,也就是在這個園子里曾是囚禁光緒皇帝的住所之一。
一是我從來對清代歷史及清官文化比較感興趣,喜歡看清代的史書。
以下幾點說明光緒帝純屬暴亡而非正常病死:
10.再從慈禧太后的病分析,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官醫案,慈禧十月十日七十三歲大壽後下痢不止,十月十四日大便泄又復加感冒咳嗽,併發上呼吸道感染,十月十九日便瀉不止,十月二十日大便泄,氣喘痰壅,十月二十一日大便尚泄,氣短痰阻,氣絕身亡。
中日甲午之戰,他只聽慈禧的退讓政策,對光緒帝主戰的旨意採取陽奉陰違的辦法而「疏於戰備」。他一味保全實力,因為不積極抵抗,夢想英俄出面調停,結果把北洋海軍葬送,而不得不去與日本簽約。就是說在簽約之前,他實際上已等於把國家主權拱手出讓了,他還有什麼可喊冤叫屈的呢!《馬關條約》還包括把台灣割讓給了日本,足見其罪過。
而李鴻章的過卻罪惡屢屢,他對內陰險狠毒,兇狠地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軍。對外委曲妥協,每以出賣主權,讓利失益與外國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其中,僅就《馬關條約》就足以定他的賣國罪。

一、寫作動機

「……陽散陰涸之象。」
珍妃是清代官吏長敘的女兒,生性活潑開朗,又長期在廣東生活,因為她的伯父長善,是清廷駐廣州的將軍,她長期隨伯父生活在廣州。廣州位居沿海比較開放,受其熏陶,所以她從小思想就比較開化,容易接受新事物。加之,她的老師文廷式是江西才子、哥哥志銳都是善於汲取外國先進思想的激進派,珍妃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當然對新事物、新知識比較敏感。人官后,又受翁同龢及文廷式的影響,很快便吸收了康、梁思想,並對光緒帝產生了重要影響。
尤其可貴的是即使在囚禁中,他也不忘記愛國,八國聯軍破城后,慈禧太后和王公大臣都忙著西逃,光緒帝卻不願當逃兵,他鄭重提出願留下來和八國聯軍談判,結果被慈禧斷然拒絕並將他挾走。
正史拚命宣傳光緒帝患病嚴重,早已病入膏肓,並日:「是時肝氣大發,以手扭太監頂戴,以足踢翻電燈,情勢日亟。」(《萇楚齋三筆》)
歷史就是這樣:讓人啼笑皆非。
變法期間他破例召見四品以下的康有為及平民梁啟起、譚嗣同等,並願廣開言路,他一貫親賢臣,遠小人,他始終躊躇滿志,如果不是處於慈禧太后的桎梏之下,那光緒帝決心維新變法后的中國或許能提早改變命運。
第二,戊戌運動是本書的主要歷史事件。
筆者分析光緒帝有可能死於謀殺,只不過手段比較高明而已。
寫到這裏,筆者深感中國歷史上變革道路之難,除了商鞅車裂、王安石開缺……清代又出了翁同龢被開缺回籍,六君子被殺珍妃、光緒帝被害死的悲劇。如是,珍妃、光緒帝都應列為戊戌君子之列。
清代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引人人勝的歷史時期,多年來清代創作熱久盛不衰,作家愛寫清代,人們愛看清代的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清代這樣有魅力?
出殯的排場更是空前奢華,皇親國戚,滿朝文武幾乎都出動了,前面是森嚴的儀仗隊,後面及兩側是威武的禁衛軍,中間才是由一百零八人抬肩的慈禧酌官槨。吹吹打打,浩浩蕩蕩,行時七天七夜方到達陵地,又舉行了隆重的祭儀才下葬,花費白銀高達一百二十萬兩。其生前死後都奢華富貴至極。真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皇read.99csw.com后之最。
被囚禁的十年中,他忍辱度日,刻苦學習英文,學習史鑒,努力研究別國成功的經驗,苦盼著慈禧死後他重新掌政,重新以列強方法改變中國的那一天。心愛的珍妃死了,他之所以還願活下去,就是為了這一天。可惜他未能如願,他的政敵——慈禧太后怎麼會讓他活到自己之後呢?於是在慈禧死前二十小時,光緒帝神秘地死了,至今死因無定論。他的死留下了千古遺恨,也留下了千古疑案。
而李蓮英因為對光緒帝及珍妃的作惡多端,他當然明白老佛爺沒了,光緒帝將會怎樣收拾他。
第三,庚子事件是義和團運動。
5.據惲毓鼎《崇陵傳信錄》載:「帝聞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太后曰:「我不能先爾死。」表明慈禧太后決心要光緒死在她之前。這是慈禧太后要光緒帝先死的重要動機。
光緒帝和珍妃的愛情因為是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緊密聯繫的生死戀,所以是不朽的愛情絕唱。自古帝妃戀情突出的並不少見,如紂王與妲己,幽王與褒姒,項羽與虞姬,唐玄宗與楊玉環、順治皇帝與董鄂妃……但都不如光緒帝與珍妃的崇高和悲壯。
又御醫杜鍾駿《德宗請脈記》載光緒帝臨終前一日,宮內並未傳醫請脈,而清官光緒醫案中,又載他人診云云,足見其自相矛盾,正野不一。
第七,關於袁世凱。
對此,我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申請查閱了光緒三十四年內閣內起居注,結果使我萬分震驚,起居簿上記載的清清楚楚,光緒帝從慈禧太后七十三歲生日十月十日至十九日之間,每天必到儀鸞殿向慈禧太后請安,並陪侍慈禧早膳及晚膳,還接連數日陪她看生日賀戲。到二十日突然病危,二十一日死亡。由此可見,十九日是一個關鍵的日子。為什麼這一天後,光緒帝就突然病危?其中之謎何在?從慈禧太后十九日的病情可以解開這個謎。
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的一場反帝愛國的運動,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喚起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並進一步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珍妃是光緒皇帝志同道合的伴侶,也是封建專制社會的一對叛逆。她曾與光緒帝一起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及長年被囚禁的考驗,她曾積極地鼓勵光緒帝抗日,支持光緒帝變法,反對慈禧把光緒帝挾走西逃,最終被慈禧太后害死。

五、關於光緒皇帝死因的新看法

慈禧太后認為她是女人中獨一無二的,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今後,要做到沒有能超過她的,除非規定兩條,於是慈禧太后臨終遺言竟是:
在她統治期間,簽訂了三次喪權辱國的條約,包括震驚中外的《馬關條約》及《辛丑條約》。在她統治期間,她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及義和團。在她統治期間,她發動了兩次宮廷政變,第一次辛酉政變,屠殺及監禁咸豐帝指派的載垣、端華、肅順等議政八大臣,第二次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殺了珍妃及殺了譚嗣同等六君子。
按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偶然性存在於必然性之中,沒有孤立的必然性,也不存在孤立的偶然性。
歷史雖然翻過了一頁,但頤和園卻記錄著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榮辱興衰。所以遊覽頤和園就像在讀中國歷史一樣。因此,頤和園也應改名為與故宮博物院齊名的頤和博物院。
第一,本書主角是光緒皇帝。
歷史要靠後人評說,這是常識,儘管慈禧時代的正史對她竭盡頌揚,然而歷史是無情的,不管正史對她如何歌頌,也逃不脫歷史對她的否定。對外喪權辱國、媚外求和,對內鎮壓農民起義,扼殺變法維新,幽禁皇帝,殺害戊戌六君子及珍妃的罪惡,是將她永遠釘入歷史恥辱柱上的鐵證。
如何確定人物的歷史觀?
光緒帝及翁同龢等自始至終堅決主戰,並在拒籤條約方面與主和派展開了鬥爭,表現了他們的愛國精神。而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則是主和派,他們掌握著重兵卻對主戰派掣肘,夢求德俄洋人調和,因為不積極抵抗,結果導致全紱慘敗。最後,又積極與日人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他們是十足的投降派。
我通過三件事表現珍妃的光輝形象,即珍妃三次冒死跪在慈禧太後面前為光緒帝求情。
當然也不能排除輔以捂死、悶死或毒死的手段,這隻有靠屍檢才能斷言。但筆者可以肯定地說光緒帝絕非正常病死。而是被慈禧直接害死,光緒帝沉冤百年的冤案應該得到昭雪。如此,那些認為光緒皇帝是正常病死的文章可以休矣。
3.所謂「調治已久,尚無大效」(光緒朝《東華錄》),這是出於戊戌失敗后,光緒帝被囚瀛台,慈禧故意製造光緒病重假象以便廢掉他的皇位。無疑是慈禧奪權的借口,能相信光緒早已病危重了嗎?
正史是官方編的,對人物的褒貶,當然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進行的。如清正史有收入《二十六史》的《清史年稿》,是關於清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屬斷代史,包括實錄、國史、詔書、典志、紀事、人物傳記等六方面,此外,還有《清實錄》、《清史列傳》等。野史則是自由撰寫,未經官方審定,流人民間的史書。野史一般敢於陳述己見,大胆評說,所以研究歷史應將正史、野史,綜合參考,整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看法而避免偏見。
光緒皇帝衝破阻撓於1898年6月11日在天安門發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進行改革。慈禧太后則於9月21日發動政變幽囚了光緒帝,把珍妃打人冷宮。殺害了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戊戌六君子,通緝已逃至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並宣布取消有關新法的一切變法,維新變法失敗。慈禧太后宣布「訓政」,中國從此又退落到慈禧太后專權的封建專制社會的深淵中去。
又如十月十八日,同樣為咳逆,呂用賓方葯:霸桑葉二錢、炒枳殼五分、桑螵蛸一錢五分、枇杷葉二錢、苦杏仁二錢、覆花一錢五分、川貝母二錢、地骨皮二錢、黑大豆三錢、雲茯苓三錢
另外,把本書的兩個稱呼問題說明一下,一是關於珍妃的稱呼問題:由於她的稱呼變化較大,有嬪、妃、貴人、妃、貴妃、皇貴妃等,為了方便讀者,於是在小說中統稱珍妃,特此說明。二是關於光緒帝對慈禧太后的稱呼問題:在旗人,稱父親為阿瑪,稱母親為額娘,慈禧太后要光緒帝稱她為親爸爸,我認為太嗲氣,於是在小說中統稱皇阿爸,特此說明。
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運動,八國聯軍從天津進攻北京,義和團及愛國清軍與敵人進行了浴血奮戰。
慈禧太后是本書刻畫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我通過大量的政治衝突,以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將其鎖定為阻擋歷史前進的反動人物之列,並以大量的內心矛盾,充分揭示這個統治中國四十八年的無冕女皇的內心活動,無遮地再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統治者的靈魂。
顯然,慈禧太后的病從十月十四日加劇,既泄痢又重感冒,后又併發肺炎,這在七十三歲的老年人來說卻是大忌,所以十九日起,她的病更加惡化,便對光緒皇帝嚴加監「治」,並不奇怪。對比之下,慈禧的病症比光緒帝重的多,且給光緒帝看病的醫生是走馬燈式的變換著,一天要變換幾個醫生,而慈禧太后的醫生就只專用一二個,死前十天固定是張仲元及戴家瑜,偶爾加上一個呂用賓。慈禧太后的居心可以見矣!
第二,珍妃是清代著名妃子,她是光緒皇帝的愛妃,也是本書第二主要人物。
光緒皇帝是一個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按理,他是人民的對立面,但是,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他是歷史人物,他處於中國的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也即是處於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衰世之君。他的命運既幸運也悲慘,慈禧太後為了握權方便,看中了他的年齡,於是四歲的光緒就被立為皇帝。光緒當了三十一年皇帝,卻都是有名無實的皇帝,只有他親政至被囚禁之前的十年是他一生惟一能行使一點權力的時期,也只有這一段是他最有作為的時候。
慈禧太后是典型的賣國賊。對內她堅決鎮壓,決不手軟;對外奴顏媚骨竭盡討好,且不說其他條約,僅就《辛丑條約》的簽訂就足以暴露她的醜惡01900年與八國聯軍簽約時,為討好洋人,她在逃往西安的路上,下令鎮壓曾被她利用去打八國聯軍的義和團。
楊力
在我的小說中,對康有為,我是通過《公車上書》引起的震動突出他的號召力,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五大九_九_藏_書臣對他的發難表現他的辯才,並通過光緒皇帝同他長達兩小時的召見,反映他對光緒帝的感染力,所以對康有為我是重點刻劃這位造反領袖的鼓動性。
清代多疑案:包括孝庄皇太後下嫁疑案、順治皇帝出家疑案、雍正繼位疑案、雍正被刺疑案、風流天子乾隆的身世疑案、慈安皇太后暴崩疑案及光緒皇帝猝死疑案、順治帝英年早逝疑案、雍正皇帝暴死謎團、康熙皇帝的死疑案……
十月十九日,慈禧「便瀉不止」及高燒不退,說明她的病情轉重,自知大限將至,所以不得不對光緒帝下毒手了。這就是為什麼從十九日開始慈禧對光緒就嚴加監控,二十日傳出光緒病重,二十一日暴死的緣故。
我筆耕了大半輩子,真切感受到寫科技書、歷史文化書主要是傷腦,腦子傷夠了,書也就有分量了。而寫小說則是傷心,心傷透了心說也就成功了。我從寫科技書到歷史文化書,又到文學書,深感中國五千年思想文化的淵博,驚嘆中華民族歷史人物的傑出,真是越寫越愛我的祖國。我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浩浩長空中翱翔了幾十年,我想我還要繼續下去,要用我的這支筆,盡抒祖國的美,力頌中華人物之傑。要用我的這支筆伸張正義,鞭笞邪惡,總之,要用我的這支筆以文藝小說的形式向中國及世界再次展示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燦爛輝煌。這也許要付出我的畢生,所以,從此我將結束亦醫亦文,決心走魯迅、郭沫若的道路:棄醫從文。一改醫人的形體而為醫人之靈魂。
過去對光緒皇帝的看法是不夠客觀的,只說他是傀儡,說他軟弱無能,其實,光緒皇帝是一位難得的英主,他勵精圖治,奮發有為,他血性方剛愛國圖強,歷史對光緒皇帝應重新估價。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極悲壯的一幕,我早就準備以光緒皇帝和珍妃的愛情絕唱來反映這段歷史,只是因為忙於完成我的《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叢書而往後推延了,直到我的這部耗時二十年的歷史文化著作出版了,我才有時間來完成我的歷史小說,好在,我寫歷史文化著作為寫歷史小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寫起歷史小說就顯得底氣充足。
尤其是戊戌變法中的重要人物,就是他把袁世凱的密告及呈帝的密詔連夜從天津送到頤和園。也是他和慈禧太后密謀,準備在天津閱兵時廢掉光緒皇帝,他和慈禧共同掌管著大清朝軍政大權。其實在袁世凱尚未告密前他已暗中調動軍隊,把北京包圍了起來,包括袁世凱的部隊也雎出他的鐵圍。戊戌政變后也是他建議立大阿哥以準備取代光緒帝。
2002年1月1日于北京
這裏記錄著國家的榮辱。
結果珍妃被打人冷宮。第三件是八國聯軍破了北京,慈禧西逃前珍妃請求皇帝不能走,請讓皇帝留下來和洋人談判。結果珍妃被慈禧太後下令推入井中。所以珍妃的慘死及她在戊戌變法中的作用,珍妃理所當然地應列為戊戌君子。

二、關於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

查光緒帝死亡頭天夜裡開的葯,並非急救重危之劑。如海蛤殼一兩、石決明五錢、甘枸杞三錢、鹽烏梅三枚、酸棗仁三錢、金石斛五錢、廣化皮五分、白石英三錢、左牡蠣一兩
其中,袁世凱因告密出賣變法,光緒將他恨之入骨,以至被囚時經常畫一個袁賊,然後用飛刀戳他,光緒臨死前還念念不忘嚴懲袁賊,所以袁世凱知道慈禧太后一死,光緒帝將會怎樣的懲罰他。
仁壽殿還是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袁世凱的地方。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頤養天年的地方,也是她和榮祿策劃政變的處所。
而名醫屈桂庭則說:皇上臨死前三天「在床上亂滾,並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黃黑』……此系與前病絕少關係。」(《診治光緒帝秘記》載《逸經》29期。)
第三,本書第三個人物是慈禧太后。
裝殮慈禧屍體用的是金棺玉縷,棺內的珠冠玉衣、裝飾裝填的珍寶、珠玉數以千萬顆計,棺內外的翡翠、瑪瑙、珊瑚、玉雕做的稀世珍寶,金尊佛像皆價值連城,應有盡有,地宮內棺下井穴內奠放的珍寶諸如玉如意、雕夔龍、金尊玉佛、玉珠念珠、纓絡東珠……不計其數。
第八,至於隆裕皇后,她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后,卻又是一個不幸的女人。
為了讓洋人把她從罪魁禍首的清單中抹掉,她竟傳令給李鴻章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意即只要洋人答應簽約,那就不惜付出一切財物。慈禧也同意過辦洋務、搞變法,但有一條,必須在不影響她的權力的前提下才行。足見其賣國行為。
所以我寫他們的愛情重點不在歌舞昇平、卿卿我我,而是突出他們的愛情與國家命運、民族存亡緊密相關的特點。重點集中在三次國難面前,突出表現他們愛情經受的考驗,藝術地、真實地再現了他們生死戀的高尚和凄美,從而把愛情的精神美揮灑到了頂點,這就是《千古絕戀》中愛情寫法的特點。
光緒帝死後不足二十小時,慈禧便戲劇般的死了。
如何應用好歷史資料是寫好歷史小說的關鍵,但歷史資料的豐缺隨朝代不同而異。清代屬近代史離現代較近,所以歷史資料保存的較多,但良莠不齊,毀譽參半,這就要靠作者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及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自己去分析、判斷。
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就是用科學的歷史觀對歷史人物進行評析。具體就是要用歷史的觀點看待問題,包括評析歷史人物。只有對歷史人物能作出正確的評價后才談得上藝術升華。所以,塑造歷史人物的形象,就必須首先把歷史人物「吃」透。如《千古絕戀》中的三個主人翁,光緒皇帝、珍妃、慈禧太后。只有把歷史「吃」透才能把他們三人「吃」透。
即使有作案動機也奈何不得。
國更加面臨列強的瓜分,挽救民族存亡迫在眉睫。中國人痛定思痛,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中國的知識分子發起了變法維新救國運動,得到了開明君主光緒皇帝的堅決支持,開始了決心從體制方面實行改革的維新變法運動,但卻遭到了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頑固派的竭力阻撓。
慈禧太后也是本書的主要角色,她是中國的無冕女皇,是繼武則天之後的中國又一個實際上的女皇帝。她控制著同治、光緒二朝皇權,統治中國達四十八年之久。在她專政的半個世紀中,由於她的奢華,腐朽和保守,沒有給中國帶來興盛,而是把中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慈禧太后一生以權欲為至高無上,誰要犯了干擾她的這一條,都沒有好結局。不是嗎?慈安太后的暴死、阿魯特皇后的慘死、珍妃的慘死及光緒皇帝的猝死,難道和她沒有千系?
因為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因而被慈禧推上了皇后的寶座。可是由於她和光緒皇帝不是一條心而被終生冷淡,她的婚姻是悲劇性的,可她的政治生涯卻是幸運的。慈禧臨死前還下遺詔要朝廷大事必須問過隆裕太后。她也想步姑母慈禧太后的後塵,也來垂簾聽政,只可惜時代不同了,封建皇帝很快便被掃入了歷史的墳墓,隆裕太后也未能做成垂簾聽政的夢。但她卻把大權拱手交給了袁世凱,袁對她感恩戴德,以致她死後,被袁尊為國母並舉行了極為隆重的國葬,給她帶來了本不該有的殊榮。
張仲元開:生桑皮六錢地骨皮六錢生甘草一錢五分肥知母四錢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是侵略的一方,是非正義的,中國是抵抗侵略的一方,所以是正義的一方。
不許婦人干政!
第九,榮祿也是《千古絕戀》的重要人物。
本書通過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及袁世凱告密兩個情節表現他的賊骨。他後來威脅孫中山讓位,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及公然,稱帝等一系列惡行,也證實了這個軍人篡權的醜惡嘴臉。
李鴻章是近代史上爭議比較大的人物。歸納之無非就是對他的功過問題的評價。其實李鴻章的功過並非難論。李鴻章所謂的功,無非是為滿清訓練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淮軍及建立了中國第一支海軍艦隊,可惜這支淮軍最大的功績卻是鎮壓了太平天國及捻軍起義。他的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戰爭不是積極打日本鬼子,而是被動挨打,終致全軍覆沒。惟有「洋務事業」李鴻章積極修鐵路,開礦山,辦廠、謾郵電,建海軍,儘管收效甚微,但總是從國家富強著想,所以「辦洋務」這一條憑良心說倒是應該在功勞簿上給他記一功。但也就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功。
慈禧是一個葬送江山的無冕女皇,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九_九_藏_書《馬關條約》及《辛丑條約》,使中國從此負債纍纍,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慈禧又是一個有謀殺兩個皇后(慈安皇后、阿魯特皇後母子)一個妃子(珍妃)一帝(光緒皇帝)嫌疑的最狠毒的女人,慈禧還是一個最有政治手腕,最有心計的鐵女人,更是雙手沾滿了太平天國、捻軍、義和團……鮮血的人。
首先,清代有三多,即傳奇多、疑案多、秘史多,其中僅康熙、乾隆微服暗訪、七下江南就留下了眾多的傳奇故事,而其中的風流韻事就更留下了說不清道不完的故事。
光緒皇帝儘管沒有康熙、乾隆那樣顯赫的政績,但卻無疑是一位愛國的、有作為的皇帝。這就是本書主角光緒皇帝的歷史觀。
當然,完美的愛情應該是形體愛和精神愛的完美統一。所以,在我寫他們精神愛的同時也盡量揮灑了他們形體的愛,但在封建社會深宮中,形體的愛是受到約束的,本書已經最大限度地作了發揮。但我認為無論突出哪一種愛,寫形體的愛都一定耍把握好分寸,否則不但易落於俗套,弄不好還會跌入淫穢肉麻的泥坑。所以如何寫好愛情小說,關鍵在於把握好神愛與形愛的統一,切忌形愛發揮太過。
關於歷史人物:
李鴻章是晚清漢臣,也是晚清重臣。
我選這部題材,原因有三:
其實如果分析作者寫日記的背景就不難發現,翁同龢被慈禧太后開缺回老家后,令地方官嚴加看管,他怕被進一步加害性命,所以在「日記」中將他與康梁的關係刪掉和修改,這是可能的,這也是出於他不幸的處境,怎麼就能據此而說翁同龢與康梁有矛盾,開缺翁同龢不是慈禧而是光緒呢?得出這樣的爭議顯然是對歷史資料、歷史背景的分析缺當所致。
其實袁世凱這樣做,名則保光緒皇帝,實則為自己開脫出賣皇帝罪名。所以不進行歷史的綜合分析只憑一兩份歷史資料就作判斷未免輕率。尤其是當事入的資料,就更應全面分析。

三、關於寫歷史小說如何應用歷史資料的體會

他與慈禧非親非戚,如果只是一般君臣關係不可能如此信任,所以在我的小說里,只好採用隱隱約約的暗示,任讀者自己去體會吧。
第六,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三人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也是本書的主要人物之一。
7.死亡頭天的藥方非急救危重病人的葯。
綜上所述,歷史小說的人物刻畫首先必須確定其歷史觀,在此基礎上作藝術升華,並把握其度,才能作好歷史人物與文學人物的統一。
愛情是文學創作永恆的題材,因為人類生活離不開愛情,本書主題是通過愛情寫政治、寫歷史興亡,不是為寫愛情而寫愛情。所以全書突出的不是寫形體的愛而是精神的愛。從來形體的愛好寫,而精神的愛難抒,因為,精神的愛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尤其認為翁同龢走後光緒的變法加快速度是因為踢開了障礙更是大錯特錯。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光緒帝頒布了變法開始的國詔后,加快了維新的步伐。所以,寫歷史小說,如果不能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分析就很容易誤人岐途。
例如,關於翁同龢的開缺回家問題,是因為慈禧及頑固大臣恨他向光緒引薦康有為、梁啟梁支持變法,故懲處他回家之故。這個問題應以正史記載為主,不能根據《翁同龢日記》所載就斷言翁同龢是光緒開缺走的。理由是「日記」中寫有翁同觫與康有為有矛盾,不承認向光緒帝引薦康有為等。
頤和園可以說,就是用犧牲海軍為代價換來的皇家行官,每當走到那陳列在湖西岸的當時的戰艦時,看著那銹跡斑斑的小兵艦,就不由得想起了北洋水師在中日海戰中全軍覆沒的慘狀,便禁不住熱血潮湧、感慨萬千。
而譚嗣同,本書則突出他在刑場上凜然大義的光輝形象,並突出他的那句名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光緒帝是慈禧最大的政敵,慈禧最恨他欲奪權,光緒帝曾經要派兵圍頤和園軟禁慈禧太后,所以她當然不能讓光緒帝活到她死之後,否則一旦光緒帝重新執政,就會把一切都翻了過來。
李鴻章並非不愛國,積極辦洋務事業,辦海軍、練陸軍是自強富國的表現,但真正到了敵人面前,他又採取退讓政策,對敵人他一讓再讓,而鎮壓農民起義軍卻決不手軟。這就是他複雜個性的兩面。所以,在我的小說中,集中通過心理矛盾的揭示,來突出他複雜的個性。
榮祿堅決反對戊戌變法,他對梁啟超發難說:「祖宗的家法不能變。」榮祿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軍機大臣,並被慈禧授予文淵閣大學士,權傾眾臣,只在慈禧一人之下。榮祿為什麼能成為慈禧太后的心腹,一是得力于「辛酉政變」護駕慈禧有功,以後便步步高升,從步軍統領至兵部尚書(國防部長)、軍機大臣,及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競與李鴻章在世時的官位齊。另一原因是傳聞他與慈禧的特殊關係,說他是慈禧進宮前那個蘭兒的情人。所以慈禧對他格外青睞,許多重大決策都是他和慈禧兩人密旨商定的。
總之,光緒皇帝不可能死於原患的慢性病如肺結核、遺精、關節炎、鬱症。因無肺結核吐血、喀血,也無高熱。至於遺精、關節炎、鬱症更不是猝死的原因,如死於上呼吸道感染轉肺炎之類,那死前應有高熱、脈數、咳喘痰阻、面青鼻扇之類危症,但光緒帝死前頭一天杜仲駿對皇帝診的脈症是三部脈較小,惟右關獨數,考脈書:「大則病進,細則病退,……秋虛之體,脈宜細不宜大也。今日恙情,火稍平而神益懣,喘不甚而氣覺短……」
綜上所述,光緒皇帝絕非正常病死,而有被人直接害死的重大嫌疑,害死他的人可能性最大的是慈禧太后指使李蓮英乾的,其手段可能與逼阿魯特皇后吞金前的伎倆——餓死的手段一樣。此手段簡單而不留後患,又只有慈禧太后和李蓮英二人知道,既不用滅口,又不會留下驗屍的麻煩,可謂比毒藥還毒。光緒帝身體素虛又久病在床,後來又患了感冒,一旦斷絕了飲食營養,當然很快就致其陰涸陽散氣絕身亡。
戊戌變法因為宗旨是救亡圖存,改新強國的運動,所以是一場救國運動,是進步的和光明的。發起這場運動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是愛國的,支持變法的光緒皇帝、珍妃也是愛國的和開明的,而殘酷地鎮壓這場運動,並屠殺譚嗣同等六人的慈禧太后之沆則是腐朽的和反動的,這就是戊戌變法運動的歷史觀。
1.慈禧有製造光緒帝病入膏肓的伎倆前科,早在光緒二十五年,戊戌變法后,光緒帝被慈禧囚禁,當時慈禧想廢帝就曾大造光緒帝病重的聲勢。現在慈禧下決心不讓自己死在他之前,當然更要製造光緒帝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的議論。這難道不是慈禧的一貫伎倆嗎?
他是清朝皇宮太監大總管,清朝的巨閹,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雖卑為太監卻勢傾朝野,且不說貴為軍機大臣的都怕他三分,就連皇帝頭上他都敢撒尿。僅兩件震驚朝野的事就足以表明他的權勢。一是光緒十四年(1888年)李蓮英在慈禧太后的授權下,一個太監居然當了監軍,陪同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奕最到天津閱兵。對此,有御史諫言提出非議還遭到了慈禧的貶職遣籍的結局。另一件事,是慈禧太后居然賜給他與李鴻章同譽的二品頂戴並賞黃馬褂。這難道不是對封建王朝的譏諷嗎?
據慈禧的醫案記錄:慈禧太后的病要比光緒帝的病嚴重得多。
《馬關條約》后,打開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渠道,從此中。
他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人物,辦洋務、辦總理衙門外交,都是他的功勞。年輕時,曾自動放棄皇位之爭,把皇位讓給哥哥奕詝,咸豐帝逃往熱河時把與英法談判的重任委託於他。可是,咸豐臨死時,又不讓他當顧命大臣,以致促使他和懿貴妃很快聯合在一起除掉了肅順等八大臣,幫助慈禧太后登上了垂簾聽政的寶位,這大概是咸豐皇帝始料不及的吧!辛酉政變后,奕祈被慈禧封為議政王,位高至一人之下,但很快他又被慈禧猜忌而借故把他閑置回家長達十年之久。慈禧過六十大壽時,甚至拒絕他朝賀。中日甲午戰爭又被光緒皇帝起用為軍機大臣領班,可是復出后,他卻又與慈禧太后一鼻孔出氣,站到求和派的行列,對光緒帝的主戰加以掣肘。
第一,關於中日甲午戰爭。
光緒皇帝之死,疑團很大,如果只看官方的醫案,得出的結果很容易認為是正常病死,但從前因後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並非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