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快樂的知識 思想界的起義

第一章 快樂的知識

思想界的起義

「現代的理念」也是這次北歐的農民起義的重要內容,這次起義反抗冷漠、曖昧、懷疑的南歐思想——將自己那碩大無朋的紀念碑建造在基督教會內的南歐思想。最後,我們還不應忘記,比之「國家的政權」,教會是什麼?它首先是一種統治機構,它保障統治階級和上層建築,它信任思想的力量,認為沒必要動用暴力手段。因而,教會不管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要比國家政權顯得高尚。
我們歐洲人正處在一片混沌的荒原世界中,這裏雖然有些事物還是高高矗立的,但多數都已經是坍塌倒下的,進而腐爛,形貌可怖。這景緻就像圖畫一樣,到哪兒去尋找比這還要美的廢墟——四處野草雜生的廢墟呢?
大家請猜想一下,他必須得擁有什麼東西才能使自己有著超過精英們的虛無的優越感呢?才能為自己、至少是為自己的想象產生了報復之後的歡愉呢?他需要擁有的是道德,除此無他——我敢打賭!他需要道德的詞彙,需要像咚咚作響的鼓聲奢侈地談論正義,需要智慧、神聖和美德,需要奉行禁欲主義(禁欲主義把人們沒有的東西隱藏得多麼巧妙啊……),需要高明的偽裝的是緘默、友善、溫柔敦厚,這些都是人們稱為理https://read•99csw•com想主義者的偽裝,不可救藥的妄自菲薄者及其虛榮心便在這偽裝下大行其道。
對於路德宗教改革所帶來的影響,今天大體上是可以做出判斷和評價的;可是,又有誰能幼稚地據此而對他做一個簡單的評價呢?對於這一切,他是沒有任何責任的,他不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然而,不容懷疑的是,歐洲的尤其是北歐的粗淺鄙陋的思想以及這思想的「善意化」——假使人們還樂意聽這樣一個道德字眼的話——因為路德的宗教改革而前進了一大步。同時,宗教改革所引發的思想界的動蕩,對獨立的渴求和對自由權的信仰,使思想「和自然統一」。當人們承認宗教改革畢竟為我們現在所尊崇的「現代的科學」作了準備並推進這一價值的時候,也應補充說明一點,即宗教改革和現代學者的態度是起到了負面作用的。對於宗教他們缺乏崇敬、廉恥和深度,對於整個知識界卻是天真爛漫的忠誠和老實,簡單地說來,思想界的平民主義也是他們影響的惡果。平民主義是近來兩個世紀的特點,直到現在,悲觀主義也沒能使我們逃離平民主義的桎梏。
大家認為替道德辯護的最危險、最狡九*九*藏*書詐的律師在什麼地方呢?這兒有一位缺乏教育的人,這個人才華有限,體會不到思考的樂趣,但他畢竟受過一定的教育,所以他是知道這種樂趣的;他百無聊賴、疲憊懶散、妄自菲薄。由於繼承了一點財產,所以騙到的最後一個自我安慰是「勞動的賜予」,在所謂的「每天的工作」中忘卻了自我。他對自己的存在是感到羞恥的,或許也隱瞞一些小的陋習。他只得讀一些他理解不了的書,參加一些他無法領悟的思想界的交流,以此來博得虛榮,放縱自己。他全身中毒,因為對他來說,思想、教育、財富、寂寞統統都是毒劑,以至於他定然會滋生習慣性的復讎心態和意志……
於是,馬丁·路德的工作就是重建羅馬教會的願望僅僅變成了一項破壞性的工作,這並不是他的初衷,也是絲毫未有察覺的。他懷著老實人的滿腔仇恨,用力撕著那隻老蜘蛛費盡心思、花了很長時間編織的網。他將教會的神聖典籍發給每個人,這些書落入了那些語言學家的手裡,而他們是要消滅一切建立在書本之上的信仰。他破壞「教會」的概念,以拋棄神靈撫慰這一信念的方式,他很清楚,只要那些創立教會的所謂神諭或神靈啟示思想https://read•99csw•com,繼續在教會中存在並在大廈的建設中起到作用,那麼,「教會」就能維持其力量。馬丁·路德還把和女人性|交的權利交還給牧師。民眾,尤其是民間女性對牧師所持的崇敬態度大多是因為他們相信,在性上面特殊的人在別的方面也特殊,於是,民眾對在人群里存在超人、神奇和拯救人的上帝深信不疑,而且這信念覓得了最高雅和最難於應付的律師的辯護。馬丁·路德在給牧師送去女人之後,又剝奪牧師聆聽教徒懺悔的權利,在心理學方面看這是正確的,但也同時就取消了牧師本身,因為牧師存在的最大作用就是作神的耳朵,那耳朵是一口沉默不語的井,一座幫教徒隱瞞懺悔秘密的墳墓。路德提出的「人人都是自己的牧師」的口號,這具有著農民的狡黠的格言的後面隱藏的是他對「上等人」和他們統治的一種銘肌銘骨的仇恨。他粉碎了一個自己知道無法實現的理想,同時憎惡它蛻變的形式,並和它做最堅決的鬥爭。實際情況是,這個永不可能成為僧侶的人對教會統治是持排拒態度的,他在教會組織的內部做事情,做的恰恰是他在國家組織中萬死不辭地通過鬥爭而實現的「農民起義」。
但願人們能朝著正確的九-九-藏-書方向理解我的話吧:從這類思想的對立面中產生了一批怪人,他們被民眾認為是聖者、智者並大加推崇;滋生了那些嘈雜不已地在創造歷史的道德猛獸,聖奧古斯汀即是屬於這一類。對思想有恐懼的心理,對思想報復——啊,這些作為驅動力的惡習就往往成了道德的發端甚至道德本身!即使那種在地球上某些地方曾經出現過的要求,即哲學家對智慧的要求(最蠢笨、最驕矜的一種要求)難道至今在印度和希臘不也主要是一種掩飾嗎?有的時候,這要求許多謊言要假藉著教育而神聖化,好像是為了要精心地照顧到年輕人似的,年輕人必須通過崇拜某些人物(通過被誤導)才能約束自己並得以保護……
大多數的情況之下,哲學家的掩飾是為了自我救贖,把自己從疲憊、年邁、冷漠無情中拉出來,這是一種垂死的情感,也是動物瀕臨死亡時的本能智慧——它們會孑然獨處,無聲無息,甘守寂寞、爬進洞穴,變得智慧起來……什麼?難道智慧就是哲學家對思想的一種掩飾嗎?
教會就像一座破敗的城池。我們親眼看見了基督教的根基已經動搖了,上帝的形象也在人們的心中轟然倒塌,對基督教禁欲主義理想的信奉正日薄西山、氣若遊絲。是的,像read.99csw.com基督教這樣一座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構築精心的大廈,這最後的羅馬建築,百年壘之,非一朝能毀去得。然而,地震的震撼、各種思想的啃嚙、挖掘、鑿擊、濕潤必然讓它的坍塌加速。最令人驚異的還是,曾經竭盡全力維護和支撐這座大廈的人恰恰成了竭盡全力地摧毀它的人,這就是德國人啊!看來,德國人似乎對教會的本質沒有搞清楚,難道是他們智商不夠高嗎?或者是信仰太脆弱?南歐人的自由和自由思想是教會大廈的奠基,還有南歐人對大自然、人和靈魂的懷疑,就是說,是與北歐人迥異的人生體驗和認識。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從整體來看,就是「單純」對「複雜」的義憤,說得嚴謹一點,這改革不過是一場誤解而已,是值得原諒的、粗鄙卻又誠實的誤解——人們並不理解一個有著諸多成績的教會的特徵,僅僅是只看見了它腐朽的那一面;每一種勝利的、自信的強權所許可的懷疑被人們誤解了,誤解了它的寬容雅量……今天,人們總是很友善,不會和馬丁·路德在一些諸如強權的主要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災難性的短視、膚淺和輕率做斤斤計較,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他來自民眾,因為民眾和統治階級離得太遠,缺乏奪取政權的本能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