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精英家庭的顯赫之路 大官的親戚不是那麼好認的

第一章 精英家庭的顯赫之路

大官的親戚不是那麼好認的

探訪劉灣村臨近結束了,遺憾的是沒能找到劉事衡信中提到的墓碑,但幾乎人人皆知的傳說和故事,又讓記者覺得,說此事「子虛烏有」又似乎缺乏說服力。劉事衡很肯定地說,有人見過那塊墓碑,上面寫的就是「大清宰相劉統勛」,為了「挖掘」這段歷史,他會繼續尋找。
不管2002年1月28日《平頂山晚報》上的這篇題為「劉統勛是咱寶豐人?」的文章的可信度如何,至少人家文章的題目還是抱著商榷的態度來的——至少該題目最後還是以問號結尾的嘛。我們再看來自2006年11月30日《中山日報》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是「劉墉:祖籍原是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溪角鄉龍瑞村」。全文內容如下:
還別說,這越笨的想法,很多地方的領導,就越相信。歷史上曾經活著過的人也就算了,咱還別管他這個曾經活著過的人到底是武大郎還是西門慶——您還別說,就連西門慶這樣的渾蛋加三級的人,都有兩省三縣的人在爭故里——現在,就連孫悟空、豬八戒這些小說里的半人半神的「人物」和觀音菩薩這類明顯屬於宗教裏面的神靈,在中國,也都有了言之鑿鑿的故里呢——觀音菩薩在中國的故里,居然也有四個呢!
……
那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的祖籍,到底在哪裡呢?
您說,生活在這個世界、生活在這個時候的全天下的人們,誰能比誰傻多少啊?就您這點兒智商,還想靠騙取天下人的錢財過日子?世界上哪兒有這麼好的事啊?
說完了這一點,您能告訴我,這劉子平到底是生活在哪個朝代的人嗎?
您說說,錯誤百出的觀點不但沒有被扼殺于謠言初起之時,反而是謬種流傳得越來越廣了!真是讓人頗有驚世駭俗之感覺!
我們先看來自2002年1月28日《平頂山晚報》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是「劉統勛是咱寶豐人?」。全文內容如下: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劉墉這個人的身份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如果從乾隆皇帝他的媽媽這方面來講,那劉墉這個人就是乾隆皇帝的乾弟弟;可是如果要從乾隆皇帝的親弟弟六王爺這兒來講,那劉墉又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
潘民中,河南省歷史學會理事、平頂山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平頂山歷史文化研究叢書主編。
話說到這裏的時候,肯定有讀者朋友會說,這如果不是該文作者的筆誤,就一定是該報編輯的筆誤。文章作者的意思非常明顯,應該是「元朝末年,在溪角鄉,劉少雄後裔繁衍到劉子平(1336年~1391年)」——也就是說,這個劉子平,應該是元末明初人氏!
認為劉統勛、劉墉的先祖是江蘇人的說法的人認為他們是證據確鑿的。為什麼呢?
您看看該文曾經說到過下面一句話,「明朝末年,在溪角鄉,劉少雄後裔繁衍到劉子平(1336年~1391年)」。您說說,這是哪兒和哪兒啊?明朝末年,那怎麼也得是公元1600年以後吧?可是生活在明朝末年的劉子平卻出生在公元1336年——那個時候是元順帝至元二年,若說是元朝末年倒是差不多;更離譜的是,這個劉子平的死亡時間居然是公元1391年——那個時候是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若說是明朝初年還差不多。
牛教授認為,劉統勛是寶豐人可能性不大。村民說發現有印,印側面刻有「總提督」,經查《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劉統勛是雍正二年二甲第十七名的進士,一生都是文職官九_九_藏_書員,而「總提督」乃是武職官銜,明顯二者沒有關係。如果真的有那塊墓碑,上面的確寫著「大清宰相劉統勛」,也疑點很大。因為古人十分重視名諱,在墓碑上不會直書其名,尤其是像劉統勛這樣的官員,其死後皇帝謚號「文正公」,其墓碑上應有「劉文正公」等字樣。
劉墉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太公叫劉子平,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是在廣東香山一帶,多年來一直想尋根,經多方打聽知道在香山溪角鄉有劉氏宗祠,宗祠內的的確確擺著劉子平公的牌匾。劉墉在山東考上了京城宰相后,發專函給當時的香山縣府,要求派家人到溪角鄉龍瑞村尋根拜祖。村民聽到京城宰相劉墉將要回鄉尋根后,一時間,族中長老們又驚又喜,因為村民知道,自從劉子平到了南京當官后,從未回鄉省親,也不知道他們的後裔有多少,分支到哪裡。於是族中長老們議論紛紛。有的講:「好呀,當朝宰相要回來謁祖,是一件好事,我們劉氏真是光宗耀祖了。」而一位族中鄉紳卻說﹕「各位長老,劉墉雖是當朝宰相,但是,俗話說『官封三代』,封不到我們,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弄不好要株連九族,連累我們的,這如何是好?但他真要回來祭祖,你也不能拒絕他呀,這又怎麼辦呢……」這時一位較年長的鄉紳說:「這樣吧,將劉子平公的牌匾改了它,如何改呢,就將劉子平公的牌匾陽刻字,用鑿剷平,然後將劉子平公第二子劉觀得公的牌匾覆蓋上去,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族中長老們一致同意這個做法,於是,連夜找來木匠,將劉子平公的牌匾陽刻字剷平,然後將同樣大小劉觀得公祠堂的牌匾覆蓋上去……也許是改匾時間太倉促,又聞說京城已派人到了香山縣城,正往溪角趕路,於是乎,工匠們竟然將牌匾油漆成黑底黃字,也沒有飾以金箔,乍一看很是刺眼。
亂吧?別管那些啦。咱們還是言歸正傳,說點兒正經的吧。首先繼續來回答大家的這個問題:那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的祖籍,到底在哪裡呢?是在河南嗎?是在廣東嗎?
我可以肯定地說,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的祖籍,既不在河南,也不在廣東!
可是,江蘇人、安徽人,甚至河南人、廣東人都不幹了!他們非得說,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本來應該是他們那裡的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不覺月余,劉墉家人劉張祿一行人,千里迢迢由京城趕到香山,從縣城又趕到溪角鄉,只見小村落雖然不是很大,但小而得體,青磚屋規整有序,張祿一行不露聲色,逐間查看祠堂和牌匾。但是,從早到晚,反覆查找只見有劉觀得公等的牌匾,就是沒有劉子平公的牌匾,而劉觀得公的牌匾是特別厚,是黑底黃字,其他牌匾多是紅底金字,張祿一行看不明白,但心裏總覺得有些蹊蹺,也不敢問村民,只好帶著一些疑問如實回京城向劉墉稟報,說:「我到溪角鄉后,反覆查找所有牌匾,未發現劉子平公的牌匾,但劉觀得公的牌匾很怪,房屋是舊的,牌匾是新的,且牌匾特別厚,像是兩塊合成一塊。另外,當地的祠堂牌匾都是紅底金字,只有劉觀得公的牌匾是黑底黃字,不知是何原因?」這時劉墉一聽就明白了,他是何等聰明之人,劉墉自言自語道:「劉觀得公的牌匾就是劉子平公的牌匾,看來他們是怕惹來麻煩,怕我萬一出事會株連九族,連累鄉親們,不想我回鄉了,而且朝中現在又有那麼多九_九_藏_書事情要辦,那我就不回去了。」劉墉欲想親自回溪角鄉祭祖一直未能如願。那塊覆蓋在劉子平公的牌匾上劉觀得公的牌匾,許多村民都看過,可惜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作為木料賣給粵中船廠,未能保存下來。
劉墉是溪角鄉人的說法在村民中流傳已久,最近才找到劉氏族譜查證,又經權威專家到山東諸城調查,長期研究后確認,終於將這個謎底揭開,還歷史原來的面目。查證的過程應從頭說起。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還要從明初的大規模移民活動談起。
話說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明朝屬於南直隸,被稱為徐州,清朝初年先後屬於江南省和江蘇省並被改稱為徐州府。徐州治下有個碭山縣——現在這個碭山縣不歸江蘇省徐州市了,已經劃歸安徽省了——那時的徐州碭山縣治下,有個大劉村。
劉墉(1719年~1804年),清朝一代著名宰相。在以往的歷史記載中,劉墉是山東諸城人。但經過多年的考古證實,這種說法將有改變,山東諸城只是劉墉的出生地,劉墉的根在中山,劉墉真正的祖宗是在廣東省中山市溪角鄉龍瑞村。
明朝末年,在溪角鄉,劉少雄後裔繁衍到劉子平(1336年~1391年),劉子平在南京當官,育有五個兒子,劉子平的第五子又離開南京到了山東諸城謀生,在山東繁衍後代,劉墉就是劉子平第五個兒子的孫子,在山東考上了京城宰相,劉墉是從山東赴京城任宰相。劉墉從政清廉,為人正直,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名揚天下。劉墉是從廣東中山移居至山東的後裔,然後在那裡開枝散葉繁衍後代,他真正的故鄉是中山溪角鄉龍瑞村。
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各地的劉姓後人都覺得劉統勛、劉墉父子是歷史上偉大的正面人物,都覺得如若自己是劉統勛、劉墉父子的後人或親戚,那該多好啊!於是乎,就胡亂地把本來與自家完全不相干的他人的祖先亂認作自己的祖宗,且不管自己真正的祖先到底是否願意。當然,這種想法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劉統勛、劉墉父子,是好人!
話說到這裏,就單憑這幾點(還別說劉子平第五個兒子和這個第五個兒子的兒子到底叫什麼名字,該文居然完全沒說),您還能確信該文所說的「劉墉的祖籍原是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溪角鄉龍瑞村」這一亂七八糟的觀點的正確性嗎?
您說說,《中山日報》發表的這篇題為「劉墉:祖籍原是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溪角鄉龍瑞村」的文章雖然不是很長,但是其中的錯誤實在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咱們也不知道是文章的作者水平有限呢?還是發表該文章的報紙的編輯水平有限呢?反正是,這篇文章裏面的錯誤實在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就更簡單了——是!
這裏,首先就有個問題需要我們來回答:那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真的是山東人嗎?
我可以肯定地說,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的祖籍,當然在山東!
牛建強,中國明史學會理事、河南省歷史學會理事,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東北師大歷史學專業明清史博士。
75歲的老人王保安講起劉統勛的故事,那戲詞就如泉水般汩汩湧出。據他講,村裡只有劉全海的祖上與劉統勛是一家,其他劉家都是後來從山西遷過來的。當年李自成造反后,曾下令殺過黃河以南二十多公里,不料接令的牛金星聽錯了,殺過了黃河以南二百多公九*九*藏*書里,該村村民也遭到屠殺,劉統勛的爹或爺爺就擔著他離開劉灣去了山東要飯吃,後來劉統勛當上了大官。他兒子劉墉曾來認過親,縣官怕株連沒有認成,劉全海的祖上聽說此事就到京城認下了親。
您的話我非常理解,因為,我當初也曾經是這麼想的。可再看到後來,我越發地糊塗了,因為,該文隨後又寫到,「劉墉就是劉子平第五個兒子的孫子」。
怕就有那麼一種實際上比任何人都傻得多的多的人,就偏想靠這些極為弱智的想法,去賺取本來不該屬於你的意外錢財!您說這種想法和做法,是不是太笨了?
劉統勛的墓地在哪兒呢?幾位村民熱心地領著記者來到村北的一塊麥田裡,但這裏已絲毫看不出墓地的痕迹,「就是這兒,當年有幾十個墳頭,劉統勛的墳頭較大,墳前豎著塊石碑。」一名老者指著墳地東側的一座小土丘和西側的一條河說:「劉統勛的墳選在這裡是很有講究的,你看,他頭枕鳳凰山,腳蹬凈腸河……」
劉灣村位於寶豐縣周庄鎮。2002年1月22日上午,記者跟隨市僑聯主席勵偉英等一道前往劉灣村。
幾位村民紛紛說道。一位叫劉玄生的村民告訴記者:「小時候就聽說村北有劉統勛的墓,還有碑。」
劉統勛、劉墉他們家的老祖宗,世代居住在哪兒呢?
20年前,楊玉參加編寫了《寶豐縣誌》。他說,當年編寫縣誌時,聽到不少有關劉墉在寶豐為民除害、仗義疏財的傳說故事,但對劉灣村有關劉統勛的傳說故事了解得不多。既然劉灣村有這麼多傳說故事,至少說明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聯繫,這也正是他下一步想要研究的課題。
您說說,就這麼一個非常簡單的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的祖籍的問題,這河南人也爭、廣東人也搶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那麼,寶豐劉灣若真曾有一座寫著「大清宰相劉統勛」石碑的墓冢,當作何解釋呢?潘民中認為有三種可能:一種可能便是,劉灣的劉氏是從山東諸城遷來的劉統勛後裔的一支,他們為了便於祭祀自己的祖宗,封起了劉統勛的衣冠冢,並立了墓碑。二是劉統勛名聲顯赫之後,特別是《劉統勛私訪》一類戲劇廣為流傳之後,居於劉灣的劉氏為了壯大本族的聲勢,封起了劉統勛的衣冠冢,並認了祖宗。這些做法在民國以前宗親觀念比較濃厚的時代是不足為怪的。三是在《東武劉氏族譜》中,對於劉福之後的第二代記述模糊,那段時期也正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兵天下大亂之時,也有可能劉統勛祖上從劉灣逃難而走,而留下了與之並列的一支劉氏,即劉全海的祖上。但是,要證明其真實性,必須找到過硬的證據。
如今,我的家鄉,流傳著劉統勛還鄉認親的故事。相傳,劉統勛出生在寶豐縣劉灣村,他少時因家鄉鬧災荒而背井離鄉,逃往山東。劉統勛官居相位,但他仍沒有忘卻生他、養他的故鄉。於是,劉統勛就產生回寶豐縣劉灣村認親的想法。
那,我們為什麼又說劉統勛和劉墉是山東人呢?嗨,這劉統勛和劉墉的先祖不是又搬家了嘛!而且,前後一共搬了三次家呢!
眼下,電視劇《天下糧倉》正在熱播,一個鮮為人知的清代廉吏劉統勛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一時間家喻戶曉。正在此時,本報採訪部收到了一封署名「劉事衡」的來信,更引起記者對這位歷史人物的興趣。現將這封信節選如下:
「他的墳就在咱村。」
「文革」前,劉統勛的墓地有二十余棵翠柏,墓https://read•99csw•com地完美。「文革」中,樹被伐、碑拉倒,至今未修。
這是一塊已斷為兩截的石碑,幾位村民幫忙將兩截斷碑翻了過來,有人端來水,用布將碑擦拭乾凈。工整的楷書,字跡秀麗,除個別字磨滅外,大多可辨認。「大明國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汝州寶豐縣城東……至凈腸河迤東坊廊保一圖見……」落款時間是「大明崇禎」年間,看來在那時劉灣村就已存在了。可惜的是,這塊碑是當年為了表彰眾人捐資修建牛王廟而立的。
而這個被稱為大劉村的小村莊,就是劉統勛、劉墉家族自古以來的居住地,自先秦開始,劉統勛、劉墉他們家的祖宗就一直居住在這裏。這裏的劉姓族人,是生活于公元前19世紀的夏朝君主孔甲時代的劉累的後人,也是出生於公元前256年的漢高祖劉邦的後人。而這,就是江蘇人和安徽人所說的劉統勛和劉墉是江蘇人和安徽人的由來!
針對劉灣村流傳的「認親」等故事,牛教授認為,劉統勛弟兄十人,其後人的分支就更加龐大,有一種可能是這些分支中的某一支遊歷到了寶豐劉灣,所以這裏便出現了有關劉統勛的傳說、故事。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劉統勛任大學士時,曾到河南治過黃河決口之事,這期間他微服私訪,為百姓辦了不少事,當年的劉灣村人將他的故事進行記錄,加以炫耀,經過後人的演繹甚至嫁接,便繪聲繪色。但這一切都是推測,說劉統勛的確是劉灣人,要有家譜、文獻資料及祠堂等之類的證據,而這些現在都拿不出。不過,為何這些故事會在劉灣村流傳如此深遠?是從何時在劉灣開始流傳的?最早是哪些人講的?這倒十分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
「知道,知道,現在電視里不正在演嗎?」
上午9點多鍾,記者踏上劉灣村的土地,陽光正好,幾位村民正在村中的河邊聊天、曬太陽。記者向他們打聽起了劉統勛的事。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不容忽視的因素混淆其間,這就是利用名人的效應賺取本來不該屬於的意外錢財。只要歷史上我們這裏曾經出過名人,先蓋上幾間新房子,把新房子弄舊,再弄上幾個假的文物往那個假的房子裏面一放,這全天下的人,還不立馬全都來我這裏參觀訪問?
瞧見沒有?人家這2006年11月30日《中山日報》上題為「劉墉:祖籍原是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溪角鄉龍瑞村」的文章可是言之鑿鑿地肯定了劉墉家的祖籍是廣東了。
看過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人,我們都知道,在《宰相劉羅鍋》里,曾經演過下面一段:原籍山東的劉墉進京以後,首先做了六王爺的女婿,後來又拜皇太後為乾媽。
說起劉統勛、劉墉的先祖,劉統勛、劉墉這個「劉」,可是跟劉邦那個「劉」,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來。劉統勛、劉墉這個「劉」,跟劉邦的「劉」還真是一樣,他們是同鄉。不過不是劉統勛和劉墉,而是劉統勛和劉墉的老祖宗的時代。
當然,稍微有一點點兒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看出該文的混亂之處,都會完全否定該文的錯誤觀點。可是,就在這篇錯誤百出的文章出籠四年之後的2010年7月20日,《南方日報》還居然在這篇完全錯誤的考證基礎之上越走越遠。
潘民中介紹,《清史稿》、《清史列傳》中明確記載劉統勛是山東諸城人,其父劉棨康熙年間曾官至四川布政使。據劉統勛撰《東武劉氏族譜》凡例中稱:「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間,始祖諱福公,自江蘇碭山縣read.99csw.com遷山東諸城縣。」從始祖劉福算起,劉統勛是第八代。從以上情況來看,寶豐劉灣劉統勛墓及劉統勛生於此地,出走山東諸城的說法,尚有推敲的餘地。若劉統勛真是寶豐人,乾隆以後纂修的地方志,肯定會不遺餘力地大書特書的。而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年間所修《寶豐縣誌》、《汝州志》、《河南省志》對之均無一字記載。這就不能不令人疑惑。
劉統勛究竟是不是寶豐劉灣人?在探訪劉灣村時,村民們雖拿不出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但流傳幾輩子的傳說故事,足以使他們深信不疑。到底該怎麼解釋和看待這一事件,記者採訪了一些研究清史的專家。
前面我們說過,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是很困難。可是,江蘇人、安徽人都不幹了!他們非得說,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的祖籍,本來應該在他們那裡。
記者的探訪,在村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許多人都圍了過來,講起了小時候聽過的故事、戲詞,劉統勛的故事在該村流傳如此之深遠,這一點令記者十分驚異。
您不信?我就試著給您說上這最重要的一點兩點。
日月輪迴,曠日已久。劉統勛記憶中的村北部河上的青石橋已被淤土深埋在地下,河床向西北滾數十米遠,這是劉統勛沒認成親的第一個原因。其二,當時縣令怕劉統勛認親以後,官事難做,恫嚇百姓不可冒認官親,招殺身之禍。鑒於二者,劉統勛還鄉認親就泡了湯,他雖將認親之事委託當時縣令,但縣令以查無此事不了了之。
劉統勛雖未認到親,但仍有落葉歸根之想,他死後,還是在寶豐縣劉灣村建了一座自己的墓地,碑上書著:大清宰相劉統勛。
這樣一封信,引發了記者許多好奇:劉統勛真是寶豐人?如果是,為何歷史上並無記載?若是訛傳,為何這故事及細節如此栩栩如生?記者決定到寶豐縣劉灣村走一趟,探尋究竟。
這是記者在劉灣村聽到的比較完整的關於認親的故事,這一故事也有不同版本,有的說劉全海祖上是拿著家譜進的京城,回來時拿的不是紅燈籠,而是一封信。
劉邦的後裔繁衍給劉備,劉備後裔繁衍給劉少雄,相傳劉少雄的後裔由南雄珠璣巷遷居來到中山溪角鄉這個地方定居,是溪角鄉始祖。劉少雄的後裔有三個兒子:劉子芳、劉子忠、劉子平,不斷繁衍擴大,擁有今日的劉姓大家族。祠堂是族親繁衍世代的見證,可以說,祠堂本身就是一種維繫古今的族親文化。
楊玉,寶豐政協常委、《寶豐縣誌》主編、副編審。
該村有九百多口人,其中劉姓佔了一半以上。65歲的王福安曾見過那墓和碑,「碑不太高,青石座,上世紀70年代墳都給平了,碑也不知道誰給背走了。」他還告訴記者,有一年村裡有人從墳地旁邊挖出一個印章來,是紫銅色的,人們拿來讓他看,他只認得印章的側面刻有「總提督」字樣,後來那印被人賣了,都說那是劉統勛的印。
墳前的那塊石碑能否找到呢?一位村民說,村南頭的小河溝有塊很老的石碑,記者興奮地趕去。
您看明白了嗎?「劉墉就是劉子平第五個兒子的孫子」!劉子平出生於公元1336年,而他的重孫子,出生於公元1719年。長達383年的時間里,才四代人!四代人之內,一下子就越過了383年,到了公元1719年了。您說說,這樣的故事,您在哪裡可以看到?告訴您吧,就連咱們西藏里來的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轉世靈童制度,也完全無法與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