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活在世代為官的榮光之下 什麼都大不過上級的信任

第二章 活在世代為官的榮光之下

什麼都大不過上級的信任

劉統勛出生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清王朝的所有邊疆地區,已經完全處在了康熙皇帝的掌控之下。也就是說,大清王朝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當時大清王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北岸,東北到庫頁島,陸地總面積超過1300多萬平方公里。
清因明制,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從二品,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之長,其他翰林官設置多因明制。自康熙時起,掌院學士歷由殿閣大學士兼領,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而與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較多接近機會,多蒙優待厚遇。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師制度,文脈與人脈相互交織,使翰林影響延伸至各個領域。翰林在知識界享有崇高聲望,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南書房,清官署名,在北京故宮乾清宮西南(南書房在乾清門西側,北向;上書房在乾清門東側,北向),本康熙帝讀書處,俗稱「南齋」。南書房設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值班的地方。清代士人視之為清要之地,能入則以為榮。康熙皇帝為了與翰林院詞臣(文學侍從之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在乾清宮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書房」。在翰林等官員中,「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稱「南書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還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撰述諭旨」。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康熙帝親政以後,朝廷的權力一則受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國家大事需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而這些滿洲王公貴族地位較高,有時與皇帝意見發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則內閣在名義上仍是國家最高政務機構,控制著外朝的權力,康熙帝為了把國家大權嚴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決定以南書房為核心,逐步形成權力中心。自雍正朝軍機處建立后,軍機大事均歸軍機處辦理,南書房官員不再參与機務,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於入值者常能覲見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書房亦被長期保留,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撤銷。
還有一個司是管「樂」,「樂」這個司,它的機構叫驗封司。什麼意思呢?如果說這個官員死了,那麼就會出現什麼呢?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東西,給你們家多少錢,補貼、撫恤金。還有,這個官員他有好多兒子,兒子沒死。他這個兒子怎麼當官?用科舉考試嗎?不用,看你的官位的大小,你不用考試可以直接當官,劉墉就是這麼當官的。劉墉九九藏書一生就考過一回進士,秀才沒考過,舉人沒考過,為什麼?他直接過,就因為他爸爸是這個官。這個驗封司就是管發錢的、管按印的,所以這個司就叫「樂」。
左春坊職官有大學士(正五品)、左庶子(正五品)、左諭德(從五品)各一人;左中允(正六品)、左贊善(從六品)、左司直郎(從六品,后不常設)各二人;左清紀郎(從八品,不常設)一人;左司諫(從九品,不常設)二人。
在擔任左庶子期間,劉統勛主持過湖北、河南鄉試,並任尚書房師傅,官至詹事府詹事。
其實,劉統勛與乾隆初年的糧食案其實沒有多大的關係。電視劇《天下糧倉》把這筆老賬算到了一些貪官頭上,也是冤枉了這些人。
剛剛繼位時的康熙皇帝只有八歲。康熙六年(1667年),十四歲的康熙皇帝親政。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1669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駐防雲南、兼管貴州的平西王吳三桂發動反清叛亂,迅即得到駐防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駐防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響應。歷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正式爆發。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三藩之亂」最終被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夏,康熙皇帝又派大將施琅一舉收復台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兩次在雅克薩用兵,徹底擊敗了多次入侵、並一直盤踞在我國黑龍江流域的沙俄殖民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解決了中俄雙方東段邊界問題。之後,康熙皇帝騰出手來,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次親征,平定了沙俄殖民者支持的蒙古族準噶爾部噶爾丹發動的叛亂。
翰林院編修主要是做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的工作,實際上,其重要作用在於培養人才,類似於現在的實習生。
愛新覺羅·福臨繼位后,大清王朝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1644年(大明崇禎十七年,大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率領的明末農民起義軍佔領了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滅亡。在原明朝東北邊關大將吳三桂的引導之下,大清王朝的實際掌權者、攝政王多爾袞迅速率領清軍入關,一舉擊潰了李自成的軍隊。隨後不久,順治皇帝宣布定鼎北京。隨後的十幾年間,大清王朝的八旗軍隊揮師全國,先後平定了包括各地的南明小朝廷和原來的各路明末農民起義軍。到順治皇帝去世的1661年(順治十八年),大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已經基本穩定下來。
瞧出來了吧?劉統勛的官兒,可是越當越好了。無論從官位上講,還是從皇帝的信任度上講,在劉氏家族中應該說沒有人能夠得到皇帝如此空前絕後的器重和信任。看看,劉統勛當上了三個部(工部、刑部和吏部)的尚書,九-九-藏-書擔任了尚書房總師傅,還擔任了兩個官職,一個叫東閣大學士,還有一個叫軍機大臣,又擔任了一個官職叫翰林院的掌院學士。
不過,話說回來。咱們還沒有講到劉統勛的青少年時代,咋就講到了劉統勛的中年時期了呢?還是回過頭來看看劉統勛是如何走上這大清王朝的官場之路的吧!
劉統勛出生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此時,距清軍入關的順治元年(1644年)已經過了54年之久了。
1618年(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正式開始了與大明王朝決裂的進程。1619年(大明萬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春,努爾哈赤取得了薩爾滸大捷,一舉扭轉了后金在東北的劣勢,而大明王朝則在東北地區轉攻為守。1621年(大明天啟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1625年(大明天啟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1626年(大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在與明朝邊關大將袁崇煥的角逐中戰敗,不久因病死於叆雞堡(今遼寧省瀋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
明代是翰林院長足發展的黃金時期。將前代之翰林學士院正式定名為翰林院,而與雜流諸如方術、伎藝等供奉之事脫離干係。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皇帝顧問,主官為翰林學士,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修撰、編修、檢討等官,另有作為翰林官預備資格的庶吉士。明代將翰林院定為五品衙門,翰林官品秩甚低,卻被視為清貴之選。翰林若得入值文淵閣參与機密,則更是貴極人臣。明英宗之後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乾隆年間的糧食問題其實是人為造成的,它的直接責任者應該是乾隆皇帝本人。
我們可以看到,時間到了劉統勛這兒的時候,應該說劉家受到的重視可是異乎尋常了。我們的問題在於:劉統勛做了哪些工作,使得乾隆如此重視他呢?這還要從張廷玉說起。
其實那個時候的貪官還不是很多,為什麼呢?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此前的雍正皇帝下手很重,已經殺掉了很多貪官,這令很多官員只能是夾著尾巴做官,哪裡敢貪污呀。第二,乾隆皇帝剛剛上台不久,很多官員還在察言觀色、等待時機。大清朝的皇帝,有上任就殺掉一批前朝重臣以便確立自己皇帝權威的傳統,所以就連當時的清官都怕被砍頭,更別提貪官了。前者如康熙皇帝擒拿鰲拜,雍正皇帝殺掉年羹堯;後者如嘉慶皇帝殺掉和珅等。
說到劉統勛,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們都是從《天下糧倉》、《大清官》等電視連續劇裏面了解到的。說到他,我們就先說說歷史上乾隆年間的糧食問題究竟是怎麼造成的。
在此之前,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於1583年(大明萬曆十一年)憑藉父祖的十三副鎧甲正式開始了二度統一女真各https://read.99csw.com部的進程。(女真各部的第一次統一是由女真完顏部的英雄完顏阿骨打在公元1115年完成的。)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1616年(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再度完成女真統一大業的努爾哈赤在自己的家鄉赫圖阿拉(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自稱大汗,改元天命,並沿用「金」為國號,史稱「后金」。
隨後不久,劉統勛升任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猶文苑。翰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文學家揚雄的《長楊賦》。而以其名官,則始於唐代,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后,翰林分為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于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供職于翰林院。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翰林供奉則無甚實權。晚唐以後,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宋朝後翰林成為正式官職,並與科舉接軌。明以後被內閣等代替,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翰林地位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庶吉士,亦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目的是讓他們可以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研究生見習生。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能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雲,例如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清朝時漢人大臣中,亦多出於翰林庶吉士。
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勛署漕運總督;十二年(1747年)典順天鄉試;十三年(1748年)協辦山東賑務並勘察河道;十四年(1749年)遷工部尚書;十五年(1750年)調刑部尚書;十六年(1751年)主持會試並充軍機大臣;十八年(1753年)奉命察勘江南河工,並對其中的不少弊端進行了改革;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協辦陝甘總督事務,賜孔雀花翎;二十年(1755年),因查勘巴里坤、哈密駐兵事宜不利遭逮治,后得寬免;二十一年(1756年)授刑部尚書,署河道總督;二十二年(1757年)典會試,並受命查辦雲貴總督恆文壓價購置金爐案、山西布政使蔣洲侵蝕在冊錢糧案,均令乾隆很滿意,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1758年)遷吏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二十四年(1759年)任協辦大學士,負責查處西安將軍都齎剋扣兵餉案、山西將軍保德侵吞錢糧案;二十五年(1760年)負責查處江西巡撫阿思哈收取賄贈案;二十六年(1761年)再典會試,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兵二部,主持河南楊橋漫工工程、江南高寶河工程;二十八年(1763https://read.99csw.com年)充上書房總師傅;二十九年(1764年)兼管刑部,教習庶吉士,充國史館總裁;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往江南主持清理黃河入海口淤塞工程事宜。三十四年(1769年)主持運河勘察並挑淤工作;三十五年(1770年)兼管吏部事務;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第四次典會試;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兼任首席軍機大臣,充《四庫全書》正總裁,十一月卒于任上。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劉統勛與他的哥哥劉煜一道考中舉人。其中,19歲的劉統勛獲順天府鄉試第三十六名,他的哥哥劉煜則為順天府鄉試第六十九名。
還有一個司叫「怒」,「怒」這個司,它的名字叫考工司。每年官員都得考核,一考核就有人淘汰,就有人受處分,所以這個司叫「怒」。
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出於備荒考慮,決定拿出銀兩採購糧食以充實國家糧庫。他當時甚至採取了禁止以糧造酒、落榜生員可用銀子買秀才等措施,但囤糧的效果卻並不理想,十年左右時間不過為國家糧庫增加了六百多萬擔糧食。由於乾隆皇帝忽視了糧食流通這一最基本的規律,使得地方糧價高漲,引發民變多起,饑民搶糧、抗租、抗糧的事時有發生。後來,乾隆皇帝只得放寬了糧食政策,糧食危機這才漸漸平息下來。
中進士之後的劉統勛,任翰林院庶吉士,正式步入仕途。
導致劉統勛對於此時朝廷內部發生的這諸多事情一無所知的原因在於:劉統勛的父親劉棨是長期在外地為官,基本上就沒有過在京任職的經歷。換句話說,北京四九城裡發生的那些事情,劉統勛的父親劉棨都了解甚少,就更遑論遠在山東諸城鄉下的劉統勛本人了。
詹事府是掌管皇后、太子家族(東宮)事務的機構。下轄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等部門,統府、坊、局之政事,置詹事(正三品)一人,少詹事(正四品)二人,府丞(正六品)二人。主簿廳主簿(從七品)一人,錄事(正九品)二人,通事舍人二人。
隨後不久,深受雍正皇帝信任的劉統勛再度升任左庶子。若就官制言,庶子為中國官職之一,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之輔助部門,品等為正五品。該官職主要從事皇子或內務服務以及文學侍從,通常設置於翰林院左右春坊,各有左、右庶子建制。
隨後繼位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病逝于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隨後繼位的愛新覺羅·皇太極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內政上,重本安民,加強集權統治;在對外擴張上,先用兵朝鮮和蒙古各部,解決了與明朝決戰的後顧之憂。1635年(大明崇禎八年,大清天聰九年)冬,皇太極發布改族名女真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1636年(read.99csw.com大明崇禎九年,大清崇德元年)夏,皇太極在瀋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1643年(大明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與大明王朝處在決戰最前夜的皇太極因腦中風病逝。
劉統勛出生以後的大清王朝皇室內部,諸位皇子之間圍繞著皇位繼承權問題,處在激烈的競爭傾軋之中。當然,朝廷里發生的這諸多事情,青少年時期劉統勛,那是萬萬不可能知道的——雖然劉統勛的父親劉棨長期為官。
比如說我們先說這個「喜」。「喜」這個司是什麼呢?它叫文選司,管官員的選拔,管官員的任命,這兒缺了一個官,讓你去吧,所以文選司一出章,人人都高興,選上我就高興,所以這個司叫「喜」。
右春坊的官員設置如左春坊。
還有一個司叫「哀」,主管丁憂,是稽勛司。你當的好好的官,結果你的父母死了,你回家歇著吧,這三年不許為官了。所以它一給你來電話,它一給你去信,那你們家就死人了,你就該回家了,所以你就得哭,這就是「哀」。
乾隆皇帝繼位后,再受寵信的劉統勛迎來了他人生的夏天。
尚書房(道光年間改為「上書房」)位於乾清宮院內,設立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諸位皇子們入學就讀的固定場所。因這裏與皇帝住處近,方便皇帝隨時稽查。尚書房師傅由經皇帝嚴格選擇的軍人及文人擔任。皇子們在尚書房師傅的督導下,學習漢語、熟讀經史子集、習作詩文;在滿蒙諳達的教習下,學習滿語、騎射。
司經局設有洗馬一人(從五品)、校書(正九品)、正字(從九品)各二人。清沿明制,于順治元年(1644年)設詹事府,為輔導東宮太子之機構,詹事府設詹事(正三品)滿、漢各一人、少詹事(正四品)滿、漢各一人,左、右庶子(正五品)滿、漢各一人,洗馬(從五品)滿、漢各一人、左、右中允(正六品)滿、漢各一人,左、右贊善(從六品)滿、漢各一人,主簿(從七品)滿、漢各一人,筆帖式六人。
隨後不久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去世。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整天沉迷於釋教、道教,並自稱「天下第一閑人」,與諸兄弟一直非常和氣,暗中則與年羹堯與隆科多密切交往,加強自己集團的勢力,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以贏得康熙的信任,最終繼位為雍正皇帝。
在劉統勛擔任的所有官職當中,就這個吏部最有意思。吏部下轄四個司,被老百姓統稱叫「喜、怒、哀、樂」四司,它原本的名字不叫這個,但是他們一出手就分別是「喜、怒、哀、樂」。
也就是說,此時的劉統勛,只能是踏踏實實地與他的諸位兄弟們一道,老老實實地讀書,認認真真地參加科舉考試,僅此而已。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劉統勛迎來了他人生的春天:在雍正二年(1724年)的會試中,26歲的劉統勛考中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殿試時則被雍正皇帝欽點為第二甲十七名進士——全國第二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