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當個大官不容易 不得不信特殊關係

第三章 當個大官不容易

不得不信特殊關係

我們剛才說到劉墉,他不是這個六王爺的女婿,也不是皇太后的乾兒子,這是真的,但是有一個問題是不可否認的,就是劉墉他們家和皇上的家族關係非常密切,這個可是真的。
我們知道,他們修清史的時候,中國正處在什麼狀態?中國正處在戰亂、軍閥割據的狀態。一方是北洋軍閥政府,另外一個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南方的革命政府,他們在不斷地作戰。而北洋軍閥政府,他們內部又分成直、皖、奉三系,也是不斷地交戰。所以,這就給清史的修撰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他們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去修史。一個前後只存在了18年的北洋軍閥政府就換了很多很多任總統。可是,他們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還在堅持寫這本書。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所屬的故宮博物院就接收了這撥人,就接收了這本書。拿過這本書,他們印出來一看,就給他們定了19項大罪。這19項大罪的第一項就是反革命罪,第二項是反民國罪,第三項是史實錯誤罪,第四項是藐視先烈罪……給定了19項大罪,所以這本書就立即被查封了,被查封為禁書。
據專家們考證,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政治觀點不對;二是體例不一,前後體例不能互相照應;三就是中間詳略不得當。
我們中國向來就有后一代、后一個王朝為前一個王朝修史的傳統,比如說兩宋、遼、金滅亡以後,元朝的統治者就由宰相脫脫(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親自來組織一批文人,組織一批寫作班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編寫了《宋史》、《遼史》、《金史》這三本正史,其中《宋史》是我們中國二十四史中的最厚的一本,一共有一千多萬字。等到元朝滅亡以後,明朝又按照慣例,組織了一整套的寫作班子來為元朝修史。等到明朝滅亡了以後,清朝的統治者也依然如此,依照慣例組織了一批寫作班子給明朝修史。
中間這一點跟我們百姓沒有關係,對我們來講就是兩個方面的大問題,一個方面就是我們說的政治觀點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這本書的內容詳略也不得當。有些我們人所共知的人物,比如孫中山,你去《清史稿》查,沒有孫中山的傳記;秋瑾,1907年就死了,秋瑾應該在《清史稿》那裡有傳記吧?也沒有;很多為了推翻清王朝做出很九*九*藏*書大貢獻的人物在《清史稿》裏面一點兒都沒提到,你哪怕把他們作為貳臣、叛臣提到呢?在過去都是應該提到的。當然,這既是政治觀點不對的表現,也是內容詳略很不得當的表現。
但是《清史稿》這本書沒有做到這一點。《清史稿》這本書,它修史的這300多人,無一例外都是清朝的遺老遺少,都是清朝的堅定的支持者。儘管清王朝滅亡好多年了,他們仍然堅定地支持清王朝,所以他們不光是把李自成、張獻忠叫賊,把黃興、孫中山、秋瑾這些人,也叫賊、叫寇。
弘曕被革職后,閉門家居,抑鬱不歡,一病不起。病危時,乾隆皇帝親臨視疾,弘曕在衾褥間叩首謝罪。乾隆皇帝被手足之情所感動,嗚咽失聲,拉著弘曕的手說:「我因你年少,故而稍加處分,以改變你的脾氣,想不到你會因此得這樣重的病。」之後乾隆下令恢復弘曕郡王的封爵,遺憾的是,弘曕不久就過世了,年33歲,謚曰恭。弘曕死後,乾隆皇帝極為悔痛,為其製作了詩文,流露出了對這個弟弟的喜愛和痛惜。
他們的關係很不一般,也就是說,劉墉他們家絕不是普普通通的漢人的官宦之家,絕不是普普通通的家庭。
另外,很多我們知道的很有名氣的人物,在這個《清史稿》裏面的文字也非常之少。比如我們前面講的和珅,你查《清史稿》,兩千字不到,沒了;和琳,兩百字就解決了。這還是多的呢!很多人還都沒有傳記呢!有的人就是一筆帶過,包括我們現在談到的劉統勛和劉墉,在那裡面提到的字數也是非常少的。
這本書經過14年,修成了536卷,一共有八百多萬字,上面承1616年努爾哈赤起兵,下面一直寫到1912年清王朝滅亡。有些1912年以後的事它也寫了,比如說它寫到了1917年的張勳復辟,甚至寫到了1927年的王國維這個人,寫他在昆明湖跳湖自殺,這些事它都寫了。因為這兩個人都趕巧了,都是清王朝的遺老遺少。所以說,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基本的了解清史的素材,它寫得非常豐富。寫這本書,依據的是清朝很多很多的檔案材料。清朝的時候就有檔案,比如說《清會典》、《太宗實錄》、《太祖實錄》。那個時候皇帝每說一句話,身邊都要有一個翰林院的翰林去記錄,後來編成的書就叫作「https://read.99csw.com實錄」。每一個皇帝都有《實錄》,就根據這些《實錄》、《會典》,還有檔案材料,編成這麼一本書。
所以這就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我們要想研究這個人,不能只看這本書,還要看別的書。
弘曕喜好積聚錢財,自己的行為放縱不檢,對待下屬卻很苛刻嚴厲,「居家尚節儉,俸響之銀,至充棟宇」。他還因開設煤窯而強佔平民產業。他恃寵自傲的種種作為,慢慢引起了乾隆皇帝的不滿。一次,他奉命前往盛京恭送玉牒,卻上奏要先去打獵,然後再去盛京。乾隆皇帝非常生氣,屢加訓飭。弘曕仗著御弟身份,以為這些是小事情,皇帝不能把自己怎麼樣。乾隆皇帝對他的不滿日積月累,終於在1763年這一年一併爆發。當時審理兩淮鹽政高恆替京師王公大臣販賣人蔘牟利一案,高恆供稱:弘曕因欠了商人江起鐠的錢,派王府護衛帶江起鐠到高恆處,托售人蔘,牟利以償還欠債。這件事大失御弟的身份,乾隆皇帝決心進一步查究,查出弘曕令各處遣關差購買蟒袍、朝衣、刺繡、古玩以及優伶,只給很少的價錢。
中華民國成立這個清史館來修撰清史,結果呢,在《清史稿》中記述的中華民國的這些開國領導人,無一例外都被寫成是賊和寇,這真是諷刺了。
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裏面說,劉墉的一個身份是六王爺的女婿。那麼六王爺是誰呢?
原籍山東的劉墉進京以後,首先做了六王爺的女婿,後來又拜皇太後為乾媽,也就是說,劉墉這個人,他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如果從乾隆皇帝他的媽媽這方面來講,那劉墉這個人是乾隆皇帝的乾弟弟;可是要從乾隆皇帝的親弟弟六王爺這兒來講,那劉墉又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
但是,風雲突變,到了1928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二次北伐成功,北洋軍閥政府的最高領導人張作霖在回師東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這件事就促成了清史館的迅速關張。他們就不能再繼續寫下去了,因為他們失去了收入的來源,沒有人再給他們資金的支持,也沒有人給他們物質上的保證,更沒有人給他們提供一個安寧的修史環境。所以這些人覺得非常痛惜,難道自己辛辛苦苦十四年,三百多人的成果,難道就這樣喪失殆盡了嗎?這本書還真的就沒有寫完,只是草稿剛剛完成,也九九藏書沒有訂正,也沒有校訂,從頭到尾都沒有看一遍。但是這些人還是覺得應該立即找一個出版社,咱們趕緊出版,別丟了,別散佚了。他們自己也非常清楚,自己修的這個《清史稿》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他們就不把這本書叫作《清史》,而是很謙虛地把這本書叫作《清史稿》。意思是,這隻是將來寫清史的一個基本的稿,不是定稿,所以它叫《清史稿》。
隨著弘曕漸漸長大,乾隆皇帝也開始對他委以重任。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曕剛滿18歲,乾隆皇帝就讓他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葯事房。又過了兩年,乾隆皇帝又讓他負責管理造辦處事務。繼父允禮作為乾隆皇帝的長輩和臣子,生前頗受皇帝的信任,乾隆繼位后,命他總理事務,賜親王雙俸。這樣,允禮「在諸王中較為殷富,弘曕既得嗣封,租稅所入,給用以外,每歲贏餘,不音矩萬」。允禮去世后,弘曕承襲了果親王,年輕位尊的弘曕漸漸有了一些浮躁,給自己造成了不可收拾的惡果。
看過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人,我們都知道,在《宰相劉羅鍋》里,曾經演過下面一段:
我們講清朝的大臣,經常會引用到一些史料。在引用史料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本書就是《清史稿》。
我們知道這本書有很多錯誤,但是我們研究清史,離開這本書又不行。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本書,首先是資料比較翔實,其次是史實比較恰當。但是它在修撰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弘曕是乾隆皇帝的弟弟,乾隆即帝位時他只有兩歲,乾隆皇帝對於這個幼弟非常喜愛。一次,小弘曕在圓明園內玩耍,乾隆皇帝看到了他,召他近前想和他說話,他卻害怕皇帝哥哥,一溜煙跑掉了。乾隆皇帝滿心不高興,不好責怪小孩子,把太監們罵了一頓。這些小事情並沒有影響乾隆皇帝對他的喜愛,乾隆皇帝特意請了名師來教導他。這位老師是著名的詩人沈德潛,沈德潛在乾隆初年已經聞名遐邇,乾隆皇帝早就聽說他的大名,非常仰慕他。有這樣的大師作為弘曕的老師,他終於學有所成,被譽為「詩宗歸於正音,不為凡響」的弟子。弘曕博學多知,收藏了很多書籍,他的書房可與怡王府的明善堂相媲美。
謙妃劉氏,管領劉滿的女兒,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雍正七年(1729年read.99csw.com)入宮,初為劉答應,雍正八年(1730年)晉為劉貴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生皇六子弘曕,封謙嬪。乾隆二年(1737年)晉尊皇考謙妃。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薨,年五十四。
您別說,《清史稿》這本書,還真是我們研究歷史,尤其是研究清史所必須看的一本書。因為,這本書記載了大清朝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一直到1912年清末帝溥儀宣布退位,記錄了這前前後後整整296年的歷史。那這本書是什麼人寫的?它就那麼可信嗎?由於後面要經常用到《清史稿》這本書,我在這兒多介紹兩句。
有的讀者發現,我會經常提到《清史稿》這本書。有的讀者就會想這麼一個問題:這個《清史稿》說的就是真的?就那麼可信?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是很困難,只要看看《清史稿》就可以了。
最終,乾隆皇帝給予了弘曕嚴厲的處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九月初四日,貝勒弘曕交罰銀一萬兩,九月初九日,廣儲司奏為銷毀親王金寶一顆。弘曕由郡王降為貝勒,罷免了所有官職,連弘晝亦因於皇太后前「跪坐無狀」,被罰王俸三年。
至於《宰相劉羅鍋》里說劉墉拜皇太後為乾媽一事,咱們還是算了吧,別討論這事了——根本不可能。
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裏面的六王爺,指的是愛新覺羅·弘曕,雍正皇帝的第六子,序齒排行為第十子,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弟弟。他生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母親是謙妃劉氏。
話說到這裏,您就應該知道,所謂的劉墉是六王爺的女婿一說,純屬子虛烏有之事。因為,劉墉出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六王爺出生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死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劉墉得到了多大年紀,才能熬到可以娶六王爺的女兒的時機啊?
所以等到清朝滅亡以後,中華民國政府也是依照慣例由袁世凱——中華民國的首任大總統袁世凱下令,組織了一批前後約有三百多人參加的這麼一個班子,前後用了十四年的時間,由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趙爾巽來領導,領導這三百多人就組成了清史館,專門負責撰寫《清史稿》這本書。當時這本書是由政府出資,在北京修撰。
我還真的給大家看了看《清史稿》這本書,我查了一下,沒有這方面的記錄,也就是說,從read.99csw•com歷史上來講,劉墉既不是乾隆皇帝的乾弟弟,更不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沒有這麼回事。
有的人就會覺得,后一個朝代給前一個朝代修史,會做到客觀嗎?您別說,基本上還是比較客觀的。
諸位想一想,這叫什麼事兒?所以這本書它的後來的命運也不會太好。
乾隆皇帝決定要懲戒這位放縱的幼弟,把他一切乖謬的行為揭發出來,算一筆總賬。弘曕的生母謙妃壽辰的時候,乾隆沒有加賜稱祝,弘曕忿激不滿,形之於色,向乾隆皇帝陳詞諷刺。乾隆反駁他:「坐擁厚,面侍奉母妃菲薄,反而常向母妃索取財物,為人子的能這樣做嗎?」還有一次,圓明園「九州清宴」失火,諸王都進園救火,弘曕住處離得最近,來得最晚,並且和皇子們嘻嘻哈哈,毫無關念之情。又一次,弘曕和弘晝一起,至皇太後宮中請安,在皇太後座旁膝席跪坐,該處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乾隆皇帝責備兩個弟弟「儀節借妄」。
以前歷朝修史,都是能夠做到比較客觀地修史。比如清朝人修史,他們會很客觀地去分析,明朝它為什麼能夠崛起,它為什麼能夠成功。最後滅亡的時候,也能夠有一個比較恰當的分析。因為修史的目的就是為後人提供借鑒的。
現在無論是大陸這邊,還是台灣那方,都沒有一本按照古代的二十四史這樣的正史體例的清史傳記著作,沒有一本是符合這樣的。所以我們在研究清史的時候,儘管《清史稿》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去看,還是要去參考。
弘曕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的繼子。允禮的第一個兒子在六個月的時候夭折,沒有子嗣。乾隆三年(1738年),庄親王允祿奏請把弘曕過繼給允禮,乾隆皇帝准奏,並命其承襲果親王。他幼時常住在圓明園,又被稱作「圓明園阿哥」。
它為什麼要給前朝修史呢?我們知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每一個王朝,它都希望自己的朝代長盛不衰,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一萬年、十萬年,能夠存在得越長遠越好。所以,如何保證自己的王朝能夠興旺發達呢?這就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注意,這就是他們能夠比較客觀地為前一個朝代修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話說回來,《清史稿》這本書後來經歷的磨難還真不少!
這裏,就有個問題需要我們來回答:歷史上劉墉的身份真的是這麼複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