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成為一個陽謀高手 功德圓滿早點功成身退

第四章 成為一個陽謀高手

功德圓滿早點功成身退

劉墉在承德街上曾有過府邸。據民間傳說,早年,在熱河都統衙門南衚衕口(即省公署的南衚衕口)東側,有處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從北向南說,先是高大房間的正廳,全是用大青方磚鋪地、小青瓦起脊、卧磚到頂、四梁八柱的瓦房。東、西尚有配房數間,周圍尚有整齊的圈牆。民國年間,這裏曾是王法堂家祖輩的民居住宅。在日偽統治承德的年代,這處正廳高大的房舍曾為日商經營的大阪屋服裝店佔用。承德解放后,此地曾經是承德市副食品公司中華路煙酒門市部的門店。在那時候還能辨認出這處古式的房舍的模樣來。1988年擴建市區東大街馬路,加之而後改建竹林寺小區,新建起大批的樓房,就使這處古老的府邸房舍全部消失了。
「俗,太俗!另從孝字打頭開。」
志在報國,何必分漢人滿人。
聯中的「皇」指三皇,「帝」指五帝,「仙君」指泰山供奉的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
劉墉不慌不忙地對道:「話山東皇帝仙君震環天。」
據《天咫偶聞》記載:「劉文清公故第在驢市衚衕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北一宅改為食肆,余幼時屢過之,屋宇不甚深邃,正室五楹,階下青桐一株,傳為公手植。街南牆上橫石,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今屋皆易主,北宅久坼,橫石亦亡矣。」
乾隆皇帝對老人說:「這麼說,這就是劉愛聊的家了。」老人點頭說:「劉墉正是老夫的重孫。這孩兒性情直憨,恐有不周之處,還望皇上海涵。」乾隆皇帝說:「正是因為劉墉秉公正直,我才如此器重他呀!」這時已是正午,老人說:「已到午飯時刻,臣無備,請皇上賞光,就在寒舍用膳。」乾隆皇帝點頭答應了。只聽鐘聲一響,端來了飯菜。皇上還以為是山珍海味呢,沒想到是一個盤子里盛著個玉米面窩頭,還有兩碗青菜湯。老人把窩頭切成四塊,遞給皇上一塊。乾隆皇帝勉強吃下半塊窩頭,就再也咽不下去了,剩下那三塊老人全吃光了。乾隆皇帝看著老人吃得是那樣香甜,斷定他是粗茶淡飯、勤儉度日慣了的人,心想:這與和珅家那種花天酒地的生活,是無法相比的。乾隆皇帝南巡返回北京后,對劉墉更加賞識、更加信任了,相反,對和珅卻增加了幾分疑慮。
村姑一聽,又甩出一絕句:「傳山西鬼君竊師揚四海。」
劉墉有才也重才,他一生選拔賢才,不遺餘力。在任安徽江蘇學政時,他革除科場弊端,獎勵勤奮好學、有真才實學的士子。在任期間上疏:「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既畏九_九_藏_書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實屬闒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時弊,深受乾隆皇帝的賞識,乾隆皇帝贊其為「知政體」。對於有才華的人,劉墉都十分愛惜。他選中的解元(省級第一名)就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他發現的英和、潘世恩等人,后都成為軍機大臣。在民間故事中,還有一個「劉墉山西認義女」的故事,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劉墉識才的能力。
「這……」劉青一聽直撓頭皮,張口結舌沒詞了。
諸城劉氏在乾隆時期由第八世孫宰相劉統勛開始撰修族譜,名叫《東武劉氏族譜》,共三卷。到今天,諸城劉氏已傳到始祖劉福的第十五六代,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諸城故地。
劉墉打心裏佩服姑娘的才智,當場認作了干閨女,又把她許給了劉青。隔了幾年,劉墉抬舉劉青做了呂梁山左一路副將,繼之調任山東督台府總兵官,那村姑一躍成了三品誥命夫人。
劉氏祠堂建地一畝二分,祠堂正堂為三間,磚木結構,重梁掛柱。祠堂正面懸挂橫匾一塊,上面五個燙金大字——「御賜清愛堂」。祠堂正中安放著劉墉神位,寫著「吏部天官劉墉之位」。祠堂正門檐下分別懸挂著御賜紗燈一對,光澤照人,整個祠堂富麗堂皇,引人起敬。
乾隆皇帝思索了一會兒,覺得有點兒好笑,心想:普天之下,除了愛新覺羅氏這一支,有誰敢來妄稱什麼天下第一家呢?他想知道個究竟,就去叩門。隨著敲門聲,走出來一位黑鬍子老頭兒,約有五六十歲。乾隆皇帝問他:「請問,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釋?」黑鬍子老頭兒搖搖頭說:「這事還得問我父親。」
劉鐶之的兒子劉喜海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和藏書家。他當官二十多年,從不貪婪,每到一地,卻儘力于搜求收集古籍珍本和金石文字。他的「味經書屋」是清代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他還留意朝鮮等海外金石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促進清末中朝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受到中朝文化界的稱譽。有《朝鮮書目》、《海東金石苑》、《東古文存》等行世。
「傻樣兒,姑娘早把波羅蜜泡好了,快領那位大爺隨我來……」
關於劉墉的後代,他自己沒有兒子,從劉紱焜的第六個兒子處過繼了次子劉錫朋為自己的兒子。劉錫朋有兩個兒子,長子劉光海,次子劉耀海。
清咸豐二年(1852年)刊刻的《長安獲古編》卷二有這樣一段記載:西安知縣劉喜海甚好古銅,對有銘文https://read.99csw.com的古銅器加價收買,而無銘文之器卻一件不收。因此,西安一帶的古董商設法在銘文的真器上鏨刻偽字,以投劉氏所好。從此,在真器上刻偽銘之風便在西安興盛起來。如此看來,劉喜海對古銅器也頗為熱衷。
劉墉立即對道:「齊魯大地一山一水一聖人。」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劉墉于北京驢市衚衕家中逝世,享年86歲。去世的當天,他還曾到南書房當值,晚上還開宴會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嘯亭雜錄》記載,劉墉死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暗合佛語中的善於解脫之意。不管怎樣,劉墉可算得上是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功德圓滿。
「咋啦,還得花錢不成?」 劉青問。
乾隆皇帝跟著白鬍子老人來到堂屋,他已經對大門上的橫批有了點兒理解,但還是問道:「請問,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釋?」那老人捋了捋尺把白鬍子,慢慢地說:「我家自秦漢以來,宗族興旺,枝蔓繁盛,遍及天下各府州縣,算起來總共出了八十個翰林,三個狀元,十二個宰相,成百個王侯。如今老夫我是五世同堂,全家共有人丁一百單八個。」說著,他從櫃櫥里取出一卷黃綾來。打開一看,寫的是「天下第一家」,下署康熙某年御筆,印有康熙皇帝的玉璽。
那麼,劉墉的後代都怎麼樣了呢?他們去哪兒了呢?
據現在43號院的居民介紹,這所大宅院一直保存相當完整、精緻,北京解放時,由部隊所接管,海軍使用。以後海軍司令部建在西郊,這所宅院輾轉交換,變成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個家屬宿舍。他們剛搬來時,大門對面的南牆,還有一個大影壁。院內分為幾重院落,二門的垂花門還都在。以後人口越來越多,住房越來越擠,太過佔地的垂花門被拆掉,院里也加蓋了不少小廚房等臨時建築,把第三重院落的抄手迴廊等也基本拆除了。現在則變成了一個大雜院,迄今有30多戶、近百人住在其中。據一位住了多年的老住戶介紹,緊鄰43號院東側,原來也是一個大四合院,相傳是劉墉之父劉統勛的故宅,可惜已經全部拆除,建成了六層大樓,舊蹤遺迹是再也尋覓不到了。
清道光年間,為憑弔劉墉的公德,劉墉的族人出資在祖籍草澗建造了一座劉氏祠堂。祠堂坐落原村南始祖思源墓地東側,與思源公墓地依次排列,祖林古柏參天。林地東側一棵古槐,樹粗兩人合抱,樹高三丈有餘。林前有一塊幾千斤重的大白火石。祠堂院牆是用青磚砌成的花牆,院內有兩棵黃楊樹,分植在祠堂正九*九*藏*書門兩側,有三棵銀杏樹,其中兩棵大的直徑有六十多公分,高兩丈有餘,還有柏樹數株。祠堂內的儀仗是由劉墉家族的族長專程護送來的,皇帝御賜恩典的半副鑾駕陳列祠中。
劉青聽了連忙說:「好,俺對!」
這時候,第三道門已經打開,迎出來一位白鬍子老頭,約莫有百歲開外的年紀。他穿著一身素色衣服,手拄一根龍頭拐杖,乾隆皇帝趕緊上前施禮。老人連忙把乾隆皇帝攙扶起來,說道:「請萬歲免禮。」乾隆皇帝的隨從納悶兒了,乾隆皇帝是一國之君,為什麼向一個鄉下老人行禮呢?就聽乾隆皇帝對老人說:「我在年幼時,聽皇祖(康熙)對我說,他曾經把一根龍頭拐杖賞賜給濟南府的一位功臣,這根龍頭拐杖被敕『上打君,下打臣』,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我怎麼敢失禮呢?」白鬍子老人微微一笑,高聲喊道:「皇上駕臨敝舍,家人快來迎接。」這一聲好似洪鐘,傳遍幾層院落,不一會兒,全家百十來口人都跪在當院,拜見過了皇上,然後又都散去了。
「慢!你這人連聲招呼都不會打,這水隨便喝得嗎?」那村姑斥道。
劉墉見家將出醜,趕緊幫腔說:「俺來對。孝順爺娘高起天,後娘的孩子矮起地,無兒寡婦苦中苦,過門的新娘甜如蜜。」
建祠以來,每到春節和正月十五,劉氏族人扶老攜幼前來祠堂叩拜、祭奠、憑弔劉墉英靈,省內外一些始祖思源公的後裔也時常來此憑弔。
劉墉在北京也有他的府邸。按《天咫偶聞》記載,應該在今東四南大街禮士衚衕西頭。不知是作者誤記、筆誤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從現在的實際情況看,劉墉故居應在今東四南大街禮士衚衕的東頭。其中61號院的大宅門,現在人稱是劉墉故宅的一部分,當年為「轎房」,是轎班和管事們所住。再靠東的43號院,大致可以確定為劉墉故居的正房。其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大門兩邊各有一塊存留至今的漢白玉上下馬石。據悉,京城現今仍保留上下馬石的四合院已經不多,而漢白玉材質的上下馬石,則43號院為迄今發現的獨一份。
「錢不稀罕,討水先得對詩,對得上喝波羅蜜也不難!」
村姑微微一笑,連出四句:「哪樣東西高起天,哪樣東西矮起地,哪樣東西苦中苦,哪樣東西甜如蜜?」
「嘻嘻,您老人家鬍子一大把,學問還不淺,索性再考考你吧。聽著,我出個上句:呂梁山前一門獨戶三進士。」
總的看來,劉鐶之官做得甚大,也深得嘉慶皇帝寵信。但時局多變,朝廷上下實心幹事的人愈來愈少。劉鐶之也難脫俗,與其祖輩相比read.99csw.com,就平庸許多,這也是整個劉家衰落與時代衰敝叢生相互作用的結果。
我們看,劉墉與和珅都是皇帝十分看重的人才,與和珅比起來,劉墉真是一個大清官、大好人。但即使這樣,劉墉竟然也曾遭到過和珅的彈劾,彈劾他什麼?私吞公款!在劉墉的老家山東,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劉鐶之(1775年~1821年),字佩循,號信芳。三歲喪父,自幼由伯父劉墉撫養教育。18歲中舉,28歲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四年(1799年)出任浙江學政,十月遷詹事府詹事,誥授資政大夫。次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嘉慶六年(1801年)遷兵部右侍郎,七月轉兵部左侍郎。嘉慶九年(1804年)正月命提督江蘇學政,六月調吏部右侍郎,仍留學政任,誥授榮祿大夫。嘉慶十二年(1807年)任順天學政。嘉慶十五年(1810年)六月充浙江鄉試正考官,八月命提督江蘇學政。次年擢兵部尚書。嘉慶十八年(1813年)署刑部尚書兼順天府尹,兼任不久,大興人林清領導的起義,潛入北京,由太監接入皇宮,失察,應降職,皇帝加恩留任。嘉慶十九年(1814年)調任戶部尚書。嘉慶二十年(1815年)將伯父劉文清書法湊集出版。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嘉慶皇帝從熱河秋獵回京,鐶之入見,皇帝詰問:「為何奏事不多?」又問:「怎麼不及時捕教匪?」鐶之不能對。皇帝責其工作太不認真,降為侍郎候補。次年年底遷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管順天府尹。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任兵部尚書。道光皇帝嗣統,調任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次年卒于官,賜祭葬,謚「文恭」,《清史稿》有傳。鐶之居官清廉,卒后,道光皇帝謂其「明白敢言、深為悼惜」。
劉墉的弟弟劉堪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劉鐶之。劉鐶之有兩個兒子,長子劉喜海,次子劉華海。劉喜海後來也官至尚書。
說的是一年夏天,劉墉帶著家將劉青到山西私訪。這天到了一處鳥語花香的所在,毒日當頭,熱得駭人。二人感到大渴,便四處尋找水喝。正行間,見一村姑在井上打水,劉青樂得一步三顛地跑到井邊,摸出缽子就向桶里舀水。
那村姑聽完對句,知道碰上了「大學問」,不再發難,拎起水桶扭頭就走。劉青一看急眼了:「你等等,想打賴毛不成,快拿水來!」
祠堂正堂西南側有偏房兩間,是專供守祠人居住。據傳,過去凡是路過此地的清朝官吏,三里路之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到祠堂行大禮拜鑾駕。
心為大清,不要管劉九九藏書姓何姓;
聯中的「鬼君竊師」指鬼師張陵、君師趙中元、竊師時遷。
匾額:天下第一家
乾隆皇帝跟隨他進到二門,老頭兒敲了幾下門,又迎出來一位花白鬍子老頭,大約七八十歲。乾隆皇帝躬身施禮:「請問,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釋?」花白鬍子老人也搖搖頭說:「這事還得問我父親。」乾隆皇帝暗自琢磨:這兩位老者儀態高雅,舉止非凡,必然有點兒來歷,斷然不是一般人家。
一天,早朝已退,文武百官都各自散去,只有和珅跪在金鑾殿不走。乾隆皇帝問他:「愛卿沒有退朝,莫非有什麼要緊事嗎?」和珅說:「啟奏萬歲,我近日聽說,劉墉私持八旗公款,在他的山東老家大興土木,修建一座比御花園還要講究的園林。劉墉心存不軌,望皇上明察。」乾隆皇帝聽了一愣,皺起眉頭想,都說你劉羅鍋子為官清正,原來你也是個口是心非的貪官呀!於是決定趁南巡的機會,親自到劉墉的山東老家察看一番。
劉青嘻嘻一笑,慢悠悠地回答:「上有瑤池高起天,下有龍泉矮起地,唯有黃連苦中苦,菠蘿汁子甜如蜜。」
劉統勛、劉墉相繼做宰相后,諸城劉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同族兄弟子侄在乾嘉時代學有所成、入仕為官者竟多達64人之多,號稱「諸城劉家六十四弟子」。此後,諸城劉氏人文蔚起,英才輩出,又據《東武劉氏族譜》統計,僅清代就出了34個舉人、10個進士、4個翰林、6個知府、21個知縣。
我們說,乾隆皇帝還是比較喜歡劉墉的。作為乾隆皇帝的身邊重臣,劉墉曾多次伴駕熱河。據傳,在麗正門西側路西的熱河武廟(即關帝廟)曾有過劉墉的書齋,每日清晨起床劉墉都要到此書齋來揮毫潑墨。我曾聽到一位已經年過110歲高齡、現已謝世的孟次禮老人講,他年輕時,在一位朋友家曾見過劉墉的手書真跡,他們家祖輩是在清廷做過官的。劉墉隨乾隆皇帝來熱河多次,早年他來熱河就住在熱河武廟西跨院的書齋里,寫下的書法廢紙就堆滿了一間小屋。
除了收藏書籍,劉喜海還是一位著名的錢幣收藏家。他集錢達四十年之久,所蓄古錢精品甚夥。著有《古泉苑》一百零一卷,收錢圖四千六百多種、錢范圖數十幅,是當時輯圖最多的著作,惜未刊行。經後世錢幣學大家丁福保先生搜集整理,將劉喜海的《泉苑菁華》與戴熙的《古泉叢話》於1935年合刊問世。
這一天,乾隆皇帝南巡的一隊人馬,來到山東濟南府地界,老遠就見一戶民宅,楊柳成行,溪水環繞,真是一處風景幽雅的地方。走到跟前一看,門上寫著一副聯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