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命中注定要當官 生在滿洲正紅旗下

第一章 命中注定要當官

生在滿洲正紅旗下

不過,今天北京地區分別歸屬於海淀區和昌平區管轄的西三旗、西二旗、東三旗、東二旗等地名卻與滿洲的八旗制度無關,它們源於明朝的軍制。
八旗制度是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軍事政治制度。牛錄額真(「佐領」)既是生產的組織者又是戰鬥的指揮者,其所屬的每個成員都既是生產者又是戰鬥者。作為軍事制度,有前鋒、驍騎和護軍之分:前鋒披堅甲,持武器衝鋒在前;驍騎披輕甲,從后衝擊;護軍是精兵,相機行事。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普通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歲開始每三年可以參加考試,達標為守兵,享有軍餉;以後每三年可以參加晉級考試,考試合格升入高一級,增加軍餉。無論是馬兵、戰兵還是守兵等,都與他們所負責的具體工作無關,只是不同等級的職稱。除普通士兵外,八旗還設有官階和職務不同的軍官,如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最高長官「都統」;負責駐防旗之一旗軍政諸務的「協領」;以及其下的佐領、領催、驍騎校等。
康熙年間,無論是滿洲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的官兵,都開始居住在北京城外。
乾隆年間,無論是滿洲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官兵,都開始大規模地居住在北京城外。
滿洲人不但有八大姓,還有八旗制度。每一個滿洲人都應該是在旗的,和珅的家庭也不例外。
清軍入關以後,無論是滿洲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官兵,都居住在北京內城。
上三旗守衛皇城,挑取侍衛,皇帝外出時擔任扈從,是皇帝最倚重的親軍。下五旗除守衛京城外,還被大批派往各地駐防戍衛。聖祖幼年即位時,以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鰲拜(鑲黃旗)為四輔政大臣,均出身上三旗,這就說明上三旗人在參与政治方面也享有極大的優勢。
八旗本無高下之分。清朝入關以前,宗室亦分八旗,鑲黃旗屬於皇帝一人統屬。后皇權進一步加強,正黃旗亦歸皇帝統屬。代善(清太祖次子)統管正紅旗;庄親王舒爾哈齊(努爾哈赤之弟)的兒子濟爾哈朗統管鑲藍旗;清太祖十四子多爾袞與清太祖十二子阿濟格統領鑲白旗;清太祖十五子多鐸統領正白旗;代善長子岳托統領鑲紅旗;太祖五子莽古爾read.99csw.com泰掌管正藍旗。正藍旗歸皇太極親統后,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三旗便成了由皇帝親自統領的親兵,身份高貴,條件待遇優厚,稱為「上三旗」。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順治初年,多爾袞將當時親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多爾袞病逝后,順治也將正白旗納入上三旗,宗室王公皆分隸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撥入這五旗。此後清代八旗高下之分就成了定製。
清代八旗之一的滿洲正紅旗原來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的東部,屬於比較早就歸順了努爾哈赤的女真部族。滿洲正紅旗始建於大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為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屬於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牛錄的長官叫牛錄額真。5個牛錄為一個甲喇(漢語「隊」的意思),首領叫甲喇額真(漢語譯為「參領」)。5個甲喇為一個固山(漢語「旗」的意思),首領叫固山額真(漢語譯為「都統」)。每個固山設左右兩個梅勒額真(副都統)。一個固山即為一旗,八旗的最高統帥叫「汗」,先是努爾哈赤,后是皇太極,固山額真由其子侄擔任。努爾哈赤與各旗旗主都有精銳衛隊,叫「巴牙喇」。
和珅的家庭歸屬滿洲正紅旗二甲喇管轄,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是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人,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正紅旗的名人,除了我們這本書裏面講到的大貪官和珅及其家人外,還有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及其祖上。
八旗制度起源於牛錄製。其前身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權時期(1125~1234年)實行的「猛安謀克制度」。原始社會後期,征掠﹑圍獵時設軍事首領,隨後發展為固定的軍事組織,猛安謀克被作為軍事編製的單位。按女真語義,猛安本義為「千」;謀克本義為「族」。猛安、謀克有時作為女真人戶的代稱,《金史·兵志》記載:「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1114年,金太祖始定製,又以三百戶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
同一時期,清室開始營建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先是在已荒廢的明武清侯李偉的清華園基礎上興建起暢春園(在北京大學校園西邊),作為康熙皇帝和皇太后九九藏書避暑休閑的場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在暢春園北修建圓明園,並賜予皇四子胤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后,雍親王胤禛繼位,改元雍正。此後以至乾隆年間,又大規模地擴建圓明園,並在東側水磨村增建長春園,將圓明園東南牆外的以交輝園為主的幾家私園歸併改造,改名為綺春園。這樣一來,由緊相毗連的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就構成有「萬園之園」盛譽的優美輝煌的皇家離宮——圓明三園。自雍正以後,歷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幾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圓明園居住幾個月,並上朝理政,圓明園遂成為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座皇宮。
說起八旗制度,我們的讀者並不陌生。影視劇中八旗子弟以服飾顏色為劃分,各自為營,給觀眾以鮮明的印象。
順治年間,鑲黃旗居安定門內,正白旗居東直門內,鑲白旗居朝陽門內,正藍旗居崇文門內,該四旗稱為「左翼」。正黃旗居德勝門內,正紅旗居西直門內,鑲紅旗居阜成門內,鑲藍旗居宣武門內,該四旗稱為「右翼」。當時,分居於北京內城的清八旗官兵,形成明顯但不甚規則的圈層結構,其中滿洲八旗分居於皇城四周,為最內一圈層,其外為蒙古八旗,再外為漢軍八旗。這種狀態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對不同族屬的官兵信任程度的差異。
努爾哈赤創建了滿洲八旗,皇太極又發展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一共有二十四旗。以後又將達斡爾、鄂倫春等少數民族,編入「布特哈八旗」,也就是打勝八旗。但是,這些都通稱八旗。入關后,八旗成為軍事組織,並分為京師八旗與駐防八旗,分給土地,發給兵餉。八旗士兵的待遇,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物質上,都要比綠營士兵優越得多。
為了破除上三旗人與下五旗人的隔閡、鼓勵下五旗人建功立業,皇帝特別建立了「抬旗」制度。由滿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謂之抬旗。「抬」意即由下往上升,也算是給下五旗人一個向上「晉級」的途徑。其本支子孫准一同抬旗,同胞兄弟仍隸屬於原旗。皇太后、太後母家在下五旗的均准予抬旗。如「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她原本是鑲藍旗人,后被抬入鑲黃旗。
滿洲人前身為女真人,他們出兵或打獵,亦設有首領。出兵或打獵時按族、黨、屯、寨進行,每人出一支箭,十https://read•99csw.com人為一牛錄(漢語「箭」的意思),其中設一首領,叫「牛錄額真」(漢語譯為「佐領」)。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黃、白、紅、藍四旗,分別打黃旗、白旗、紅旗、藍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擴大為八旗。原四旗名稱冠以「正」,另四旗名稱以黃、白、紅、藍冠以「鑲」,即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新增的四旗的旗子,鑲黃旗的旗子在黃色旗上鑲紅邊,鑲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鑲紅邊,鑲紅旗的旗子在紅色旗上鑲白邊,鑲藍旗的旗子則在藍色旗上鑲紅邊。
為了護衛圓明園的安全,于雍正二年(1724年)始設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在圓明園周圍修建營房八所,每所營房建有官房一千五百余間,並有垣牆圍繞,從北京城內的滿洲八旗中挑選部分官兵前往駐紮。其中,鑲黃旗營房在圓明園后樹村西,正白旗營房在樹村東,鑲白旗營房在長春園東北,正黃旗營房在圓明園西北角外的蕭家河村北,正紅旗營房在北安河橋西北,鑲紅旗營房在玉泉山東北,正藍旗營房在海淀東,鑲藍旗營房在清漪園(頤和園)南藍靛廠。除正白旗另有一處小營房外,其他各旗都集中駐紮一處。每處營房駐有官兵四五百名,按照軍職高低分配住房,多者十三間,少者三兩間。清朝滅亡之後,這些圓明園八旗營房都無一例外地演變成村落民居,散佈於圓明園遺址周圍,只有藍旗營、鑲白旗、正黃旗、鑲紅旗等地名宣示著這些村莊的來歷。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在香山設立一營「特種兵」,專門訓練官兵爬雲梯、攻城池的技藝戰法,名為健銳雲梯營。健銳雲梯營的官兵都是此前征剿大小金川戰役中的精銳之旅,驍勇善戰。當時有八旗官兵千余名,分為左右兩翼,左翼有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有正黃、正紅、鑲藍、鑲紅四旗。左翼建有四層碉樓十四座,三層碉樓十八座;右翼建有五層碉樓二座,四層碉樓十座,三層碉樓二十四座,供訓練官兵爬雲梯、登城頭的技能使用。健銳雲梯八旗官兵后又增加千余名。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到香山靜宜園時,專門賜健銳雲梯營軍士飯食,以示犒賞和關懷。後來,乾隆皇帝多次到香山健銳營檢閱練兵九_九_藏_書狀況,並大加讚揚。如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在他所寫的《御制閱武詩》中就描述道:「八旗子弟兵,健銳此居營。聚處無他誘,勤操自致精。一時看斫陣,異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師頗著名。」由此可知,在乾隆皇帝平定新疆回部時,健銳雲梯營的官兵發揮了威力,「所至奮勇先登,屢奏攻堅陷陣之捷,遂成大功」。而香山健銳雲梯營八旗的營房就散布在香山東麓。這就是今香山公園前為什麼有團城、閱武樓和鑲黃北營、鑲黃西營、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等村莊與地名的緣故。
八旗制度還是一種經濟制度。各種行政經費是按牛錄為單位分攤的。每個牛錄派男丁10人和牛10頭在空地上種糧食,收穫的物品都要歸公。
至清末,正黃旗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鑲黃旗的規模是下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正白旗的規模為下轄86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鑲白旗的規模是下轄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正藍旗的規模是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鑲藍旗的規模是下轄87個整佐領又1個半分佐領,約2·7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鑲紅旗的規模是下轄86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以後,隨著時局的發展,抬旗的方式也多樣化了。上三旗的漢軍可以抬入同一旗下的滿洲旗。聖祖生母孝康皇后一家,佟佳氏,原隸鑲黃旗漢軍,后抬入鑲黃旗滿洲,后族抬旗自此始。另外,包衣旗人也可以拔出內務府抬入滿洲旗。不同形式的「抬旗」,成為清代滿、蒙、漢軍旗人間,上三旗人與下五旗人間,正身旗人與非正身旗人間,成分流通的一種特殊途徑。
西三旗、西二旗、東三旗、東二旗幾個村莊的形成與得名,是明代有部分軍隊在這一帶牧馬的結果。明代的軍制是在一些要害之地設置衛或所,以盡保家衛國之責。一般地說,一個衛有5600人,一個千戶所有1120人,一個百戶所有112人九_九_藏_書。每個所統領2個總旗,10個小旗。每個小旗有10名兵卒,每個總旗有50名兵卒。可見,明代軍隊的編製,最基層單位也稱為「旗」,猶如今天的「班」。明代為了抗禦蒙古勢力捲土重來,在大規模修築長城的同時,還在長城沿線設置了九個鎮,也稱「九邊」,統領大批衛所官兵保衛邊防。為了供給沿邊駐軍所需的戰馬,在內地設立了許多牧馬草場和馬房,抽調部分官兵專門牧馬、養馬,甚至民間也承擔了繁重的為官府養馬的任務。有明一代,北京地區的牧馬草場和馬房很多,其中在西三旗東邊的黃土店就有一處,稱為黃土店馬房。那時候,在黃土店周圍沒有幾個村莊,到處是青草茂盛的空曠之地,被分派到黃土店馬房牧馬、養馬的官軍,按照所編的小旗散布其間牧馬。西三旗、西二旗、東三旗、東二旗等村莊就是明代牧馬的各小旗官軍的駐地,後來演變成村落,並以當時小旗的編號和所處方位命名。在今清河鎮東邊、清河北岸有個村莊名為「馬房」,則是明代清河馬房的遺存。而在昌平小湯山的南邊、溫榆河北岸也有一個「馬房」村,則是屬於小湯山馬房的範圍了。明代北京地區馬房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八旗制度還是一種行政制度。各級大小官員除是生產的組織者、戰鬥指揮員外,還是行政官員,也就是說,八旗充當了國家機構。
每旗原則上應該包含25個牛錄,每個牛錄有300人,共計7500人。但是實際上,每旗的牛錄數量都是不一樣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隨時可以按照皇帝個人的愛好而不斷變更的。如努爾哈赤在位時期的八旗牛錄數量按從多到少大致是這樣分佈的:正黃旗45個牛錄,鑲藍旗33個牛錄,鑲紅旗26個牛錄,正紅旗25個牛錄,正白旗25個牛錄,鑲黃旗20個牛錄,正藍旗21個牛錄,鑲白旗15個牛錄。
入關后,八旗逐漸有了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指鑲黃、正白、正黃三旗,上三旗為「天子自將」,歸皇帝自領,地位高貴,人多勢眾,構成了八旗的核心;其他下五旗,是諸王、貝勒、貝子等宗室貴族的分封之地,發展到後來,旗主權力被削弱,八旗全歸皇帝統領。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分治造成了正身旗人社會地位事實上的差別,這是八旗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是以皇權為代表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的明顯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