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上了高幹學校的窮學生 咸安宮裡的求學路

第二章 上了高幹學校的窮學生

咸安宮裡的求學路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旗學,為八旗子弟的學校,包括旗官學、八旗教場學、八旗蒙古官學、盛京(瀋陽)官學、咸安官學、景山官學、八旗義學等。最初八旗各有自己的旗學,康熙、雍正時,先後設立了景山官學、咸安宮官學,皆隸屬於內務府管理,專收內務府的八旗子弟入學。
宗學是為宗室子弟開的學校。順治十年開始,學制5年,教習從滿、漢人中選拔,讀滿書、漢書,兼習武藝。學生可以殿試授官。光緒三十四年宗學撤。
像這類的事,和珅經歷得、見得多啦。他是怎麼看待這些事的呢?
一、教館(或稱坐館),請老師到家裡教學。
咸安宮官學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負責管理學校的官員必須是翰林,學校內的普通老師也大多是翰林,極少數不是翰林的,也都是當時那個時代享有盛名的飽學之士。
咸安宮官學是當時京城最好的學校。這所學校實際上是一所國家高級幹部培訓學校,實際上是一所官員後備學院。
清朝私塾形式有:
清入關以前,整個滿族的民族文化是比較落後的。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開始,統治者就特別重視八旗子弟的教育。據《清太宗實錄》記載,皇太極在位時曾針對八旗子弟的教育下令:「自今凡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者俱令讀書。」從愛新覺羅家族到整個八旗的子弟,對滿、漢文化都是非常重視的。清入關以後,對皇族和八旗子弟的教育日臻完善,于宮中設立上書房,選擇學問和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讀書。曾於軍機處任職的趙翼在其所著的《檐曝雜記》中寫道:「本朝家法之嚴,既皇子讀書一事,以炯絕千古。余內值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內府蘇喇數人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依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既入書房,作詩文,每日皆有課程,未刻畢,則又有滿洲師傅教國書、習國語、騎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則文學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嫻熟!宜乎皇子孫不唯詩文書畫無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敗理亂已瞭然于胸中。」可見上書房制度之嚴。
皇族子弟在上書房讀書,其他閑散宗室和覺羅(遠支)也要分別在八旗官學、左右翼宗學、八旗覺羅學和八旗義學中學習。嚴格的文化教育在八旗子弟之間造就了許多在學術、藝術等方面的棟樑之材,如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滿洲正黃旗人納蘭性德等。
府學、州學、縣學是府、州、縣設立的學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學稱教授,州學稱學正,縣學稱教諭,各1名;副教官是訓導,員額不定。學生是童生經過入學考試,取得生員(秀才)資格再經過考試,根據成績分三等:廩膳九*九*藏*書生,成績最好,有一定名額,發給月米;其次是增廣生,也有一定名額,沒有月米;再次為附學生(附於諸生之末故有此稱)。府學、州學、縣學的課程教育內容為培養官僚而設置,有法律課,講解清律;政治課,讀卧碑;文化教育課,讀《四書》、《御纂經解》、《性理大全》、《詩》、《古文辭》、《大學衍義》、《文章正宗》等。課程少,重點放在考課上。考課有月考、季考與歲考。
其實,他上這所學校還真沒用別人幫忙。這裡有一個時間上的巧合——他上咸安宮官學在先,他父親死在他上咸安宮官學之後,兩件事只是在同一年而已。和珅的父親死後,他的外公、曾經擔任過總督江南河道提督軍務的嘉謨出錢繼續供養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在此讀書——那個時候,不是大家族嘛,家族的觀念還是很強的,和珅上學的錢還是有人給出的。
要說起來,一開始上學的時候,和珅還真的有一些不太適應,還真的是有些不懷好意的人經常地欺負他。他經常遇到類似下面這樣的事情:
北宋真宗皇帝趙恆的《勵學篇》恰恰反映了當時和珅的內心世界。
需要說明的是,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就應該是咸安宮官學從年久失修的尚衣監處搬至尚衣監西邊的新校舍這一過程的親歷者。
有一天,和珅的一個同班同學——一位大官的孩子,他寫了一首詩,這個詩是罵老師的詩,諷刺挖苦老師的,他寫完這首詩以後,在詩的下面提筆寫道:和珅作。這個同學不但說這首詩是和珅寫的,而且還掉頭找到了老師——老師剛一來上課,他馬上就從座位上下來,告訴老師說:「老師,給您,這張紙上的打油詩是我親眼看見和珅寫的,他寫詩罵您呢!」老師一看紙上的打油詩,當然是很生氣啦。於是老師不容和珅分辯,拿起戒尺就朝和珅的手上、身上一通亂打,調查都不調查。
學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書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還有習字、習射。學生在低級班學習一年半,文理兼通則進入中級班,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則進入高級班。教學以科舉考試為中心,學生在監內要練習作八股文,以應付以後科舉考試。國子監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試積分,此法于順治十七年停。二是歷事制,即派監生到六部諸司歷練政事3個月,此制度康熙初年停。三是季考月課制,為培養監生的科舉考試能力,祭酒3月對監生一考,司業每月十五對監生考試,這個制度實行的時間比較長。國子監在雍正後有所發展,爭取到了較多經費,校舍也有所擴充。乾隆初年,對國子監的制度作了改革,嚴格了師生的選拔制度,加強了教學管理制度,增加了明經、治事科八股,監生肄業期滿敘用也得到保障。道光末年,國子監開始衰落,九*九*藏*書教學制度有名無實,住校人數只百餘人。同治二年,只40人。
1912年,咸安宮被火燒毀,后民國政府撥銀在咸安宮址上建造古物陳列所,名「寶蘊樓」,作為文物庫房。今僅存宮門3楹,南向開門,匾曰「咸安門」。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曰:「咸安宮見在空閑,著設立官學。」雍正七年(1729年),咸安宮內修理出了讀書房三所。當年夏天,咸安宮官學正式開學,一開始招收學生90人。此後,咸安宮成為了大清內務府在宮內為內務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之優秀者而開設的官學所在地和大清王朝培養人才的搖籃,后被稱為「咸安宮官學」。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學校分為漢書十二房,清(滿)書三房。課程的設置多樣、全面、正規,要求嚴格。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說,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文、武兩科。其中屬於文科的課程,主要有「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清文(滿文)與蒙古文、藏文;兼有詩詞、書畫等方面的培訓。屬於武科的課程,則主要有騎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等軍事課程。朝廷每年都要對學生進行考核,成績優異者授予相應的官職。
和珅是個有心計的人。他的心裏很明白,這樣的教師只敢在他這等學生身上發泄自己的怒火,無論如何也是不敢招惹大官的孩子的;他的心裏也很明白,自己在這所學校就只能忍著——我將來要出人頭地,我現在的任務是學習,我不能夠與這些人對抗;他的心裏更明白,我得笑——人家打我,我也得笑,否則的話,我怎麼改變自己的命運?
咸安宮位於西華門內。原址位於壽康宮后、長庚門內的咸安宮,為明代建築,原名咸熙宮,嘉慶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安宮。天啟年間,天啟皇帝的乳母、著名奸臣魏忠賢的相好客氏曾經居住在這裏(明朝習俗,宦官與宮中女性——主要是宮女,也包括像客氏這樣的婦女,暗中或公開結為名義上的夫妻)。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建。康熙皇帝在位時,曾經在此禁錮過廢太子胤礽。胤礽在咸安宮內生活安寧,衣食無憂,但心情焦慮又百無聊賴。他在這一人生階段中唯一的「亮點」是持續生育了13個子女。胤礽共有兒子12人,女兒14人,子女總計26人。在他被軟禁咸安宮的12年內,即39~51歲期間,相繼生育了6子7女,總計13人,恰是其子女總數的一半。雍正皇帝繼位以後不久,廢太子胤礽便去世了,他的家人被遷往德勝門外的鄭家莊,俗稱平西府。平西府也就成為有清一代僅有的一例建在城外的王府。當然,從此以後的咸安宮也被閑置了下來。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一時期,在咸安宮官學任教的教九九藏書師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有進士、舉人的身份。
話說到了這裏,我們便可以知道,學校辦到了紫禁城內,可見咸安宮官學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下面,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清朝的學校制度,以便增加對咸安宮官學重要性的理解。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像來源於和珅這樣家庭的「窮學生」,這所學校里還真的是很少能夠見到的。
學生來源於貢生和監生。監生有歲貢生(每年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恩貢生(逢國家大慶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拔貢生(乾隆七年開始,每隔12年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優貢生(學政任滿後會同督撫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例貢生(廩、監附生,納捐入監學習者)。監生有恩監生(為皇帝特許的監生者)、蔭監生(官員子弟憑祖、父功勞為監生者)、優監生(由附生選入國子監學習者)、例監生(通過捐納取得監生資格者)、舉監生(以舉人資格入監學習者)。
有的讀者就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和珅他在這樣一所富人學校裏面,他能否適應呢?別的富人家的孩子能不欺負他嗎?
二、家塾,老師在家裡辦學。
清朝的學校,分成以下幾類:
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慶祝乾隆皇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六十大壽,乾隆皇帝命將咸安宮改建為壽安宮,此後的壽安宮就成為崇慶皇太后和已經故去的雍正皇帝的其他活著的妃嬪們的居住之所。而原來的咸安宮官學卻被移至位於西華門內、武英殿西的尚衣監處。再後來,因為尚衣監年久失修,房屋傾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命人在尚衣監西邊為咸安宮官學新建校舍,門三間,門內影壁一座,內為三進院,每進院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共有房二十七間。新建校舍依官學的名稱仍命名為咸安宮。
像和珅這樣的八旗子弟在哪兒上學呢?和珅是在雍正年間設立的咸安宮官學求學。
咸安宮官學招生的對象是八旗官員子弟。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這所官學學習的學生,如果不是名門顯貴之後,那一定是達官子弟。
1759年前後,和珅和弟弟和琳在經過了幾年的私塾學習之後一起考上了當時京城最好的學校——咸安宮官學。當然,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能夠上私塾讀書,還是多虧了他們的外公、曾經擔任過總督江南河道提督軍務的嘉謨的資助。
這些私學從事啟蒙教育,教授識字、寫字和基本知識,學生基本上在5~20歲之間,以《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四書》為教材。在這些地方能學到一些東西,但這些私學強調死記硬背,而且體罰嚴重,嚴重地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私塾一直堅持到民國時期。
關於這一時期在咸安宮官學就讀的學生,我們僅以read.99csw•com乾隆元年(1736年)的情況為例做一個簡要說明:這年年初,乾隆皇帝親自下令,在內務府所管轄的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所屬「上三旗」的90名學生內,挑選出30名優秀者送咸安宮官學讀書;此外,再令八旗都統等,將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選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願讀書者,也可以在份額內准其入咸安宮官學讀書。凡在咸安宮讀書的學生,除了每年可以得到一份糧餉外,學習時間也不僅僅局限在10年之內(八旗官學的學生,必須10年內完成學業),一直到出任為官前,均可在校學習。當時在京師城內有許多學校,例如,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琉球官學、俄羅斯學、算學學、國子監南學、景山官學和咸安宮官學等。在這些眾多的學校當中,咸安宮官學是一所優秀的學校,清朝許多精英們都在該校讀過書。例如,大學士英和的父親德保、軍機大臣兼大學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後在該校學習過。他們都是在中了舉人或進士后才離開這所學校的。他們所學的各種知識,基礎十分紮實,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書五經」還能倒背如流。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咸安宮官學的學生絕非一般等閑之輩,他們都是從眾多的八旗子弟中經過仔細挑選、擇優錄取的;這些學生不但品學兼優,而且長相漂亮,個個都是一表人才。
戒尺一下下打在和珅的身上,也一下下打碎了和珅心中的良知。
由於官學是科舉的附庸,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嚴重脫離,教官迂腐,管理混亂,考試製度腐朽,月科、季考廢弛,學風敗壞,遂國子監取消坐監製度。晚清時期,官學已經名存實亡。
由這兩所學校的位置和它們所招收的學生來源可以看出,咸安宮官學的名聲要比景山官學高得多。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在當時,類似於咸安宮官學這樣的學校在北京的皇城裡還有一個,叫景山官學。景山官學同咸安宮官學一樣,也是因為其辦學位置在景山內而得名。在這裏面讀書的學生則與咸安宮官學不同,這裏的學生都是內務府的子弟。
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對咸安宮官學的生源進行了一些改變:除了繼續供內務府官員的優秀子弟就讀外,還大量招收八旗官員優秀子弟入學,也就是放寬了招生條件。關於這個問題,嘉道時期曾經做過雲貴總督和翰林院編修的吳振在其所著《養吉齋叢錄》中有下面一段具體的描寫:「咸安宮官學,在大內西華門內,為八旗官員子弟讀書處。總裁以滿、漢翰林各二員充。其後由掌院派充,滿二員,漢四員。按日稽課,西配殿讀滿洲書者,則滿總裁稽之。」
三、義學(義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廟辦學,教窮人家子弟。
下面來介紹一下咸安宮官學。
清朝的時候,在京師設立國學,以為全國最高學府。國九*九*藏*書學亦稱太學、國子監。國子監是全國最高學府,是培養官僚的地方,設於京師崇仁里成賢街,隸屬禮部。主官為祭酒,滿漢各1人;次官為司業,蒙、滿、漢各1人。另設監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學官。講學的有博士、助教、學錄。教學管理有「五廳」(繩衍廳、博士廳、典籍廳、典簿廳、掌饌廳)、「六堂」(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前三為低級班,中二為中級班,后一為高級班)。
除上述官學、私學外,清代還有一種非正式的官學,叫書院。書院以往為私人創辦,有的由士紳開辦,設於名勝之地。清初,因為統治者害怕堅持民族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利用書院宣傳抗清思想,乃明令禁止,到雍正十一年才重新允許辦書院。由於國家的支持,清朝的書院發展很快,由省發展到州、府、縣,大約有4000所左右。書院的領導是山長,學生是已進宮學的生員和尚未進宮學的童生,選拔首先通過各州縣的考查,再經過省道員和布政司的考查。清朝書院絕大多數成為科舉考試的預備學校,但乾嘉時期,部分書院成為樸學講研之地,在經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貢獻。從乾隆後期開始,書院開始衰落。山長濫竽充數,但向學生索取束脩,月課不行,濫用講席……光緒二十二年後,山西、江西一些書院開始裁減詩文教學,增加近代科學文化課程。禮部要求各省效仿。光緒二十七年,清廷下令全國書院完全改為學校。
有的讀者心中會有疑問,和珅的家庭不是已經破落了嗎?他的父母不是已經都去世了嗎?他怎麼能有資格上這麼好的學校呢?難道這所學校是當時大清朝專門為家庭貧困而又刻苦好學的孩子舉辦的嗎?他是怎麼上了咸安宮官學這所當時京城最好的學校的呢?按照他們家當時的條件,即使托關係恐怕也上不成這麼好的學校吧?誰還肯為一個無父無母、將來對自己一點用也沒有的窮孩子幫忙啊?
覺羅學是為覺羅子弟開的學校,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滿洲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覺羅指努爾哈赤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孫,覺羅學學生從8歲以上30歲以下的覺羅子弟中挑補,每人每月給銀3兩、米3斗及紙張筆墨,並且冬天給炭、夏天給冰,待遇優厚。學生學成之後,與旗人一同應歲科考試及鄉試、會試,並可考用中書、筆帖式、庫使等官。覺羅學與宗學均由宗人府管理。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經翰林院侍讀寶熙奏准,將宗室、覺羅、八旗等官學改併為中、小學堂,均由管學大臣管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裁撤八旗覺羅學等,改設八旗高等學堂及左右翼高等小學堂、初級小學堂。
此時的和珅知道,只有知識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要想最終翻身,現在還沒有到時候,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而不是與富家子弟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