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丹東歲月 三、春風得意在丹東

第四章 丹東歲月

三、春風得意在丹東

1957年,參加遼寧省老劇目展覽,由她主演的全部《楊排風》又榜上有名;
近幾年,張正芳梳理了自己在丹東25年間,先後演出的劇目。
遼寧省京劇院院長、京劇《雁盪山》的編導徐菊華,看到張正芳的《楊排風》后,當即就打算將她借調到遼寧省京劇院,重新編排《楊排風》,並用省京劇院最好的班底集中力量陪她打磨這齣戲,進京彙報演出。此事似乎已板上釘釘,反「右傾」開始了,徐菊華被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下放到遼寧省戲校去當教務主任,他關於《雁盪山》的理想就都無法實現了。那時30歲的張正芳,原本也想抓住這可貴的機會,進京彙報新編《楊排風》,然而,一場運動也打斷了她的美好設想。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徐菊華被迫害致死。張正芳知道后萬分難過。不僅因為他是戲曲界的傑出人才,也因為張正芳和他們一家都曾有過很深的交往。徐菊華的妹妹徐菊芬在當時也是一個很有名的旦角演員,「肚囊非常寬綽」,會的戲多,還身材苗條、扮相漂亮,張正芳到了丹東之後,她倆就成了默契的舞台搭檔。《紅娘》里她扮演鶯鶯、《牛郎織女》她反串牛郎、《百花贈劍》她扮演江花佑、《小放牛》她扮演牧童……張正芳說:「有她陪我演戲,我心裏非常托底。」徐菊芬的丈夫趙英群,是小生演員,最先邀請張正芳去丹東的就是他。徐菊華的大女兒徐楓,是遼寧省戲校的學生,後來拜張正芳為師,成為吉林省京劇院第一主演。張正芳說:「如今這二位兄嫂已經過世,可是他們的子女巧媛、巧榮,還像我的子女一樣。」
整理、改編、創作的劇目有:《新編楊排風》《雙玉蟬》《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梁山伯與祝英台》《春香傳》《伊帕爾汗》《山鄉風雲》《紅色種子》《向秀麗》《楊娥刺奸》《桃花扇》《劉三姐》《劉介梅》《零點一》《松骨峰》《亂點鴛鴦譜》《紅石鐘聲》《黛諾》《江姐》《白毛女》《紅燈照》《龍女牧羊》《百歲挂帥》《鋼鐵顯神威》《千萬不要忘記》《送肥記》《王老九-九-藏-書虎搶親》《年青一代》《牛郎織女》《老少換妻》《韓秀芬》等。
1958年,被禁劇目重新放開演出,張正芳主演的《大劈棺》又獲獎;
首屆「團帶班」之後,1957年、1958年、1960年等年份,都陸續舉辦、招生。在有進有出的人員淘汰和招收機制配合下,這種教學模式給劇團源源不斷地帶來了新鮮血液。

在上海戲校時,張正芳曾學會新編歷史劇《楊娥刺奸》,圖為1962年國慶節在丹東演出時,張正芳飾演楊娥。
在演出實踐中,一個問題逐漸顯現,如何才能保證有足夠數量的年輕演員能繼續充實到劇團的演員隊伍中,如何去培養和發現青年中的京劇人才?張正芳1955年冬天,從牡丹江、白城子、長春等地演出回來后,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她看到在1950年代初期的丹東市京劇團,主要演員都來自舊社會時的科班。比如,丹東當地在解放前曾有一個叫「詠風社」的京劇科班,解放後部分學員進入東北戲校繼續深造,部分學員則進入遼東省京劇團當演員;再如,當時京劇團的副團長吳寶森等演員,則來自解放前山東的一個科班。
這個想法在1955年年底變成了現實,機制很靈活,招收的學員沒有學制、時間等要求,進班后一切學雜費用基本全免,但直到能上台演出了,劇團才會發給一定的演出補助和工資。「團帶班」的老師由劇團演員義務擔任,學員能上台演出后,根據學員水平付給老師一定的酬勞。在此過程中,成績優秀的學員便能留在劇團成為正式職工;由於天賦、個人努力等各種原因無法勝任演出工作的學員,則在一兩年內就會被淘汰,離開劇團。張正芳自己也帶過不少學員,如於小妹、司永梅、路翠容等,其中於小妹後來成為團里非常優秀的青年演員之一,能獨read.99csw.com立演出全部《玉堂春》;其他老師帶教的王新義、李鈺銘、孫祥永等學員,後來也都留在劇團,成為主演。
傳統劇目包括:《全部楊排風》《玉堂春》《紅娘》《擂鼓戰金山》《辛安驛》《勘玉釧》《花田錯》《霍小玉》《紅樓二尤》《金玉奴》《卓文君》《杜十娘》《寶蓮神燈》《百花贈劍》《葉含嫣》《扈家莊》《十三妹》《大英節烈》《巴駱和》《樊江關》《譚記兒》《貴妃醉酒》《春香鬧學》《打花鼓》《大劈棺》《得意緣》《釵頭鳳》《拾玉鐲》《血手印》《四郎探母》《霸王別姬》《秋江》《小放牛》《打櫻桃》《叭蠟廟》(反串楮彪)等。

1964年,張正芳與王宇鳴合作演出《松骨峰》劇照。
她想到,自己曾在南方看到過許多並非科班出身的演員,戲演得不錯,滿足了劇團各層次的人才需求。所以,她以藝委會主任的名義提出建議,希望也能嘗試用「以團帶班」形式,培養一批非科班出身的青年後繼人才。
在丹東的演出,不僅是量多,更給張正芳帶來了不少榮譽。

1962年張正芳在瀋陽與朱斌仙先生、呂香君合演《紅樓二尤》后合影。左起:張正芳飾尤三姐,朱斌仙飾秋桐、呂香君飾尤二姐。
1961年春夏之交,張正芳正式擔任丹東市京劇團副團長,主管業務。

1998年重返丹東,與當年「團帶班」學員合影留念。左起:司永梅、張正芳、吳寶森、賈志強。
九-九-藏-書
1962年,周恩來路過瀋陽,而當時張正芳正好在瀋陽參加一個活動,於是便被邀請去參加為總理舉辦的專場演出,演出中,她表演了京劇《打焦贊》。結束后,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的周恩來、時任東北局第一書記的宋任窮等領導上台親自接見。周總理握著張正芳的手說:「祝你演出成功。」此後,東北局但凡有重要活動,宋任窮都會說:「讓丹東的張正芳來演出!」

1965年瀋陽東北大區匯演期間張正芳(左四)為東北三省青年演員說戲。左一楊梅枋,左三唐桂苓。
張正芳為丹東市京劇團帶來了上海戲校、紅旗青年京劇團和張正芳京劇團時期的「一棵菜」精神。也就是在舞台上,任何人不分主次,相互取長補短。這些今天看來簡單的道理,在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京劇界,要實現起來卻並不容易。解放前戲班裡一切為了角兒,一切以角兒為重的慣例,依舊在國營劇團有著一定的約定俗成的力量。為了做好這一點,張正芳私下裡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去搞好同志之間的團結,讓大家既能相互尊重,又願意相互幫助。當然,這也成為了丹東市京劇團在1950年到1960年期間,湧現出一批優秀京劇演員的重要基礎。
1959年,劇團參加「建國十周年」東北大區匯演,張正芳參与新編並主演的《楊排風》,一舉囊括所有獎項,震動整個匯演,也驚動了京、津、滬等地,張正芳被譽為「活排風」,從此不僅張正芳自己「名聲大噪」,同時也為丹東市京劇團爭得了榮譽。
在張正芳的努力下,丹東市京劇團竟能形成與當初紅旗青年京劇團、張正芳京劇團一樣的氛圍:大家不爭頭牌,一齣戲的主角也甘願在另一齣戲里跑龍套,大家共同的目的就是把每齣戲演好,讓觀眾滿意。這九*九*藏*書在當時全國的各大劇團中,也是不常見的。
「在丹東叫座的戲,比如《楊排風》、全部《玉堂春》《紅娘》《寶蓮神燈》《百花贈劍》《葉含嫣》《雙玉蟬》等,可以說就是我這輩子的代表作。」丹東給了張正芳一個巨大的舞台。一些傳統戲,如《四郎探母》《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在上海戲校時由於角色分配,曾是顧正秋的戲,因而張正芳沒有機會施展,但在丹東的起初十年裡,張正芳幾乎都演全了。

1960年,張正芳與許繼嵐合作,首次演出從地方戲改編而來的京劇《百花贈劍》。
比如,劇團內一代名丑陳嘯翔、王賓亭、陸永宣之間的配合,就至今被人傳為佳話。陳嘯翔不愧是當時的知名演員,功底紮實、嗓音透亮,刻畫人物入木三分,在舞台上不搶不奪、不溫不火,恰到好處。他與張正芳合作《譚記兒》扮演的楊衙內,以及在《十五貫》中出演的婁阿鼠,都可以與大院團的演員媲美;在《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的「喬太守」亂點之後,那種自以為是的「明斷」,更用活靈活現的表演,逗得觀眾對台上這個「昏官」哈哈大笑。王賓亭則是老一代演員,不僅在醜行上有口皆碑,還是個多面手,他在《牛郎織女》中扮演的「舅舅」,一個上場,就能把趔趔趄趄的急迫心情表露無遺,贏得滿堂喝彩;陸永宣則是後起之秀,算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是武丑,功底過硬,一處《昭君出塞》的王龍堪稱一絕。三個知名的演員,又都是丑角,卻沒有發生過對於劇目、角色的爭執,都能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並都獲得觀眾的認可,不分伯仲、不分彼此。從中也可以看出張正芳作為業務副團長,在調派人員、安排角色上所下的功夫。

1962年,張正芳應邀在瀋陽為周恩來總理演出,她表演了《打焦贊》。結束后,周總理握著張正芳的手說:「祝你演出成功。」
read.99csw•com
1956年,劇團參加遼寧省「好劇目展覽」,張正芳參与編劇並主演的新編歷史劇《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獲得了一等獎,以及表演獎、導演獎、舞美獎,可以說全省轟動。
到1960年前後,建國后的戲曲學校畢業生陸續畢業,並成為各地國營劇團演員的主要來源,包括中國戲曲學校、北京市戲曲學校、上海市戲曲學校(與新中國成立前許曉初的「正字輩」上海戲校不是同一個)、天津市戲曲學校、東北戲曲研究院戲曲學校、遼寧戲曲學校等陸續畢業登台,有的擔當了主演。至此,京劇納入到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之中,與解放前私人辦校、藝人自生自滅的狀態截然不同。
從1955年到1965年,張正芳說,這是她人生最輝煌、也最順利的10年。這期間,有人曾為她計算過:演出現代戲劇目共48個,新編歷史劇50多個,共演出6000多場戲。張正芳自己算了算,說:「6000場啊,經常一天3場或4場,這數字,我想哪怕是我的同齡人,也很少能達到吧,更別說現在的演員了。」

1959年,張正芳參加遼寧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10周年好劇目匯演,她主演的劇目《楊排風》被專家們評價為「推陳出新的典範」和改編整理傳統劇目的範本,獲優秀表演獎。匯演期間,遼寧省文化廳組織各團青年演員學習該劇,使《楊排風》在遼寧省內「遍地開花」。
進入國營劇團后,張正芳不僅迎來了京劇生涯的又一個高峰,多演戲、演好戲;同時,她還為劇團,乃至丹東京劇事業作出了貢獻,成為丹東京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