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篇 論辯嚴密,無懈可擊 第十九章 辯論中的邏輯技巧

第五篇 論辯嚴密,無懈可擊

第十九章 辯論中的邏輯技巧

齊孝公哼了一聲:「不怕?魯國赤地千里,田裡連根青草也沒有,老百姓家無隔夜之糧,你們憑什麼不怕?」展喜把兩手一拱,尊敬從容地答道:「我們依仗的是周朝先王的命令。」
四、用情感兜圈子
孟子在這段論辯中就用了因勢利導的辯術,當他聽說國王喜愛音樂時,就從此下手,用一個個問句,一步一步疏導,最後得出結論:如果國王能和百姓一同娛樂,就可以使天下歸服了。從而達到了說服齊宣王與民同樂的目的。
但聰明伶俐的班婕妤沒有驚惶失措。傳訊中,班婕妤從容地回答說:「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壞事還能得到什麼呢?假使鬼神有知,它們就不會接受壞人的訴說;假使鬼神無知,向它們詛咒又有什麼好處呢?因此,我是不會那樣做的。」
★識破矛盾,贏得辯論
當年,劉邦為奪關中,9月領兵抵達蹺關(陝西蘭陽東南)。蹺關為蘭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為搶奪咸陽的東南大門,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秦軍派有十分精銳的兵力把守。而劉邦當時手下只有2萬人馬,如不順利地拿下此關,項羽就有搶先奪去關中的可能。劉邦心急如焚,想強行攻取。張良經過調查,認為秦兵勢強,如果妄動,不僅會消耗自己的實力,而且還會拖延入關時間。於是向劉邦提出智取之策:一方面虛張聲勢,在蹺關四周山上多張旗號,以迷惑守關秦軍,擾亂敵心;另一方面針對守關秦將喜好小利的特點,派人攜重金賄賂守關將領。果然,蹺關守將見劉邦軍兵聲勢浩大,甚是惶懼;同時又貪戀錢財,終於倒戈。劉邦引兵過關,向西挺進,兵叩咸陽。
在這個故事里,方尚書用「君無戲言」這個封建社會的「公理」進行巧辯的。皇帝自己也不得不帶頭維護這個公理,所以,方尚書給鄉親們送上了一份大禮。
發脾氣要有技巧,必須要發得幽默,處理得當,才能「化氣」,不會造成後遺症。
◎聲東擊西勸說別人
富爾頓向拿破崙建議成立一支由蒸汽機船組成的艦隊,被拿破崙所拒絕,因此,拿破崙失敗了。如果當年拿破崙採用了這個建議,拿破崙就可能勝利。現在我們建議趕在希特勒前面研製原子彈,跟當年富爾頓對拿破崙的建議相類似,所以,如果你不接受這個建議,就有可能像當年拿破崙那樣失敗,但如果你接受了這個建議,則有益於戰爭的勝利。
有一個科技公司對內部員工頒布了一項新規定:「凡本公司員工上班時間必須穿著制服,儀錶力求整潔。不得使用不當語言互相指責……」
◎層層遞進,攻擊對手
由於平時確實沒有好好想過這些問題,大家於是陷入了沉思。
很明顯,用沒付錢的咖啡換沒付錢的牛奶,還是等於沒付牛奶的錢。這位小夥子故意偷換沒付錢的牛奶和付了錢的牛奶之間的不同含義,違反了同一律,屬於詭辯。
◎層層遞進增強語言的力量
齊孝公問道:「你們魯國人是不是害怕了?」展喜回答:「那些沒有見識的人的確是害怕了,但是有識之士則不怕。」
對手言辭中同時肯定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對立的判斷,那必然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抓住這一點進行反擊就能駁倒對方。
總之,文成公主都要成為松贊干布的妻子。
「考試院部員張以寬,盛傳前日為學生架去重傷,茲據張自述,當時因車夫誤會,為群眾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並無受傷之事。至行政院某秘書被拉到中大,亦當時出來,更無失蹤之事。」而「教育消息」欄內,又記本埠一小部分學校赴南京請願學生死傷的確數,則雲:「中公死二人,傷三十人,復旦傷二人,復旦附中傷十人,東亞失蹤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蹤一人,傷三人,文生氏死一人,傷五人……」可見學生並未如國府通電所說,將「社會秩序,破壞無餘」,而國府則不但依然能夠鎮壓,而且依然能夠誣陷、殺戮。「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齊景公怒氣沖沖地說:「開始你說仲尼是聖人,現在又說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三、複雜構成的二難推理
一、定義法
這位教師的目的就這樣達到了。
由遠及近,由此及彼,依此類推,依此類比是辯論中經常用到的邏輯技巧,這也是邏輯連貫性的重要表現,是組織材料批駁對方經常使用到的一種手段。
古時候有個窮秀才,住在兩條河中間的一個地方。有一天,他請來風水先生,看看自己住的地方是否吉利。風水先生髮現秀才家境貧寒,便說:
轉移類比,指當一方以兩類事物進行類比,推出某一結論時,反駁方則轉換一個角度,同樣運用這兩類事物進行類比,推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是避開對方結論而直接觸及其實質。
法官答道:「這是英國倫敦出口的金錶。可是,這與本案有何關係呢?」
這天,張亮買來一份報紙,故意在幾條招聘廣告畫了些杠杠,擺在案桌醒目的位置上,果然引起了老闆的注意。老闆問報紙是誰的,張亮若無其事地回答說:「當然是我們。怎麼了,你想看?」
管仲反駁道:「人沒有哪個不愛惜自己身體的,他竟然自己毀壞自己的身體,他對自己的身體都不愛,他怎能真的對你好呢?」
大業年間,隋煬帝率軍與突厥作戰失利,被困於雁門關外。煬帝命人將詔書系在木塊上,投入汾水中,向下游郡縣告急,命他們募兵援救他。當時李世民在將軍雲定興帳前供職。李世民了解到前方的敵情之後,對雲定興說:「敵人膽敢圍困天子,是因為他們料定我主力無法及時增援。因此,如今我們如果將兵力分散,拉開數十里的行列,白天要讓敵人看得見旌旗,夜晚要讓敵人聽得見更鼓聲,敵軍不知虛實,一定會以為大批援兵迫近,這樣,就可以不戰自退。」雲定興聽從了李世民的意見,依計而行。突厥的偵察哨遠遠地看見隋朝大軍浩浩蕩蕩,連綿不絕,立刻飛報可汗。突厥可汗果然中計,連忙撤去了包圍隋煬帝的軍兵。李世民初入軍旅,便獻此虛張聲勢之計,兵不血刃,嚇退敵軍,解除了隋煬帝的危急,由此,他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唐高祖修披香殿,是朝廷的一件大事,蘇世長自然不會不知道,但他明知故問,勸諫得恰到好處。
層層遞進必須準確掌握對方心理,主動出擊,從對方比較容易接受的觀點著手,因勢利導,層層深入展開論辯。
魏徵層層遞進的方法一連舉出五個特殊性|事實,得出「不可封禪」這一結論,頗有一定的說服力,使得本來打算接受群臣奏請前往泰山封禪的太宗沉默不語。魏徵見說諫初步奏效,接著又說:「一個剛剛病愈的人,就讓他馬上扛上一石米日行百里,這樣做肯定是不行的。那麼,我們國家剛剛醫治好戰亂的創傷,元氣還沒有恢復,就急於向上天報告功績,當然是欠妥當的。」
每個事物不僅有著與其他事物不同的獨特個性,同時,又有著與其他事物相同或相似的屬性,也就是說,事物都存在著共性。類比論證法就是在考察兩類事物某些相同或相似屬性的基礎上,推斷出它們另外的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辯論方法。這種辯論方法靈活機動,變化無窮,能最大程度地表現一個人的辯論才能。
巴依啞口無言。
「小孩子,我們是靠賣書吃飯的,要看,就買回去看好了。」
一位作家對廚師說:「你沒有從事過寫作,因此你無權對我的作品提出批評。」廚師反唇相譏道:「豈有此理!我這輩子沒有下過一個蛋,可我能嘗出炒雞蛋的味道。母雞能嗎?」
古時有個國王,自吹聽遍了世上所有的故事。有一天,他向全國發了一道詔示:誰能講一個國王沒有聽過的故事,國王就把獨生女兒嫁給他,並賜給他很多錢。消息一傳出,天天都有人跑來給國王講故事,但國王總是搖搖頭說:「唉,早聽過了。」講故事的人無可奈何。
三、用模糊語言兜圈子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返鄉,過起了田園生活。鄉鄰中有個少年,很想在詩文上獲得成就。一天特地登門拜訪陶淵明,他恭恭敬敬地請教說:「老先生學識淵博,不知有什麼學習妙法?請指教一二。」陶淵明聽完后,哈哈大笑道:「天下哪有什麼學習妙法,真是荒唐,荒唐。」然後又對少年嚴肅地說:「學習絕無妙法,勤學則進,輟學則退,如此而已。」可是那個少年卻眨巴著眼睛,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陶淵明知其未懂,於是指著門前稻田中尺把高的禾苗說:「你蹲在禾苗前,聚精會神地瞧著,看它現在是不是在長高?」少年看了半天後說:「沒見他們長啊!」「真的沒見長嗎?那麼,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樣變成這尺把高的禾苗的呢?」少年還是搖頭不明白。陶淵明說:「這禾苗每時每刻都在長,只是短時間察覺不到。知識的增長也靠一點一滴的積累,有時連自己都不能察覺。哪裡會有什麼捷徑!」說著又從懷裡掏出一本書說:「讀書學習只要持之以恆,勤學不止,就會由知之甚少變為知之甚多。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卻每天有所長啊!」
聽到這裏,齊孝公臉上繃緊的肌肉放鬆了些,卻又多了一點尷尬的神情。
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多。再看下面一例:
從前,有一個地主閑著沒事,常出些難題刁難人,來顯示自己的本領。一天他戴著眼鏡,身穿長衫,手撐涼傘,出外遊山玩水,被一個正在耕地的農民看見了。農民對著牛狠狠地罵道:「瘟牛,東晃西盪不走正道,眼瞎啦!」說著就是一鞭子。
「那麼,我哪一天來取咧?」
公元前634年夏天,齊孝公親率戰車二百乘,士卒萬餘人,向齊魯邊境進發,準備攻打魯國。
在一次外交場合,原蘇聯霸權主義者曾說:「中國反對緩和世界局勢。」周恩來總理駁斥道:「你那麼想緩和世界局勢,為什麼不做一兩件事情,比如從捷克斯洛伐克或者蒙古撤退軍隊,歸還日本北方四島,來證明你的誠意呢?……」
這裏,馬克·吐溫承認「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婊子養的」是「錯」的,這是以「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婊子養的」為前提的。馬克·吐溫就是利用了事物之間的關係。
展喜悄悄覷了齊孝公一眼,只見他臉上現出了一絲笑意。於是,繼續說道:「對於您這次駕臨,魯國並不認為是來攻打我國,大家都說:難道他即位剛剛9年,就會拋棄周朝先生的遺命?就會廢棄諸侯固有的職責?如果這樣,怎麼對得起齊國的先君太公和桓公呢?我和魯國其他人一樣,認為您一定不會這樣做的。我國的有識之士正是依仗這一點而不感到害怕。」這時,齊孝公的笑容中,似乎又有些難為情,他沉默了片刻,然後高興地向展喜說道:「大夫言之有理。」接著,他吩咐左右收了展喜帶來的犒勞物品,命令齊軍離開齊魯邊境,回歸齊國都城臨淄。
一些巧妙的提問本身就蘊含著一定的答案。巧設前提,也許能引出你想要的答案。這種方法也是辯手經常使用的方法。
從一個方面去考察,舌頭的確是最好的;而從另一方面去考察,它又是最壞的,舌頭正是「好」與「壞」的統一體。伊索正是把握了「舌頭」這一事物的矛盾屬性進行辯論,從而征服了對手,同時留給了人們以深刻的理性思考。
在論辯中,遇到對方強攻時,可以躲避其論題,攻擊其內部,使其自顧不暇,由此達到解救自己的目的。
運用小中見大術,一定要選准突破口,集中兵力攻其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最易擊破的一點,繼而擴大戰果。重要的是,小中見大術,其中的「小」必須與「大」有必然的聯繫,不然就會犯以偏概全或推理不當的錯誤。
定義法是論辯中最常用的一種策略,在辯題對己方明顯不利的情況下尤其適用。比如辯題「金錢萬能」,正方明顯處於被動地位。如果正方把「萬能」理解成全稱命題,幾乎是無理可辯,無話可說。只能對「萬能」做出符合於己方的巧妙的定義,並通過一些事例佐證,才能站穩腳跟,出奇制勝。
「蜻蜓捕食蟲子,自以為很安全,卻不知道小孩子用粘膠捕捉它,一不留神就會成為螞蟻的食物。黃雀俯啄白米,仰棲高枝,自以為無患,誰知公子王孫將要把它射下,調成佳肴。天鵝直上雲霄,自以為無患,誰知射手要把它射下來,把它做成食物。蔡靈侯南遊高丘,北登巫山,飲茹溪之水,食湘江之魚,左手抱了年輕的美女,右臂挽著寵幸的姬妾,不以國政為事,哪知道子發受了楚王之命要把他殺掉。大王您左邊有個州侯,右邊有個夏侯,御車後跟著鄢陵君和壽陵君,食封地俸祿之米粟,用四方貢獻的金銀,同他們馳騁射獵于雲夢之間,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您不知穰侯正接受了奏王的命令,他們的軍隊要佔領我們的國家,把大王驅趕到國外去呢!」
南宋奸臣張俊,貪財好色,做盡壞事,但由於他有權有勢,誰也不敢惹他。一次宋高宗請大臣們喝酒,叫一班藝人來說笑取樂。其中一個藝人走上場來,說他能透過鐵錢的方孔,看出每個人是天上哪個星宿的化身。於是大家爭先恐後讓他看,他一一說出這些人是什麼星宿。輪到張俊了,藝人故意看了又看,然後裝出很認真的樣子說:「真的看不出是什麼星宿,只看見張老爺坐在錢眼裡。」眾人開始還不明白,後來忽然頓悟了藝人的用意,哄堂大笑起來。
風水先生前後所言判若兩人,真可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我們來看關於「治愚比治貧更重要」的辯論中的一段辯詞:
某公司幾位兼職的女職員言談不很高雅,甚至對主管也不放在眼裡。有一天,主管對一個已經任職兩三年的女職員說:「年輕人最近有點隨便,請你代我轉告一下好嗎?」
古希臘有個國王,想把一批囚徒處死。當時流行的處死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砍頭,一種是處絞刑。怎樣處死這批囚徒?他決定讓囚徒自己去挑選一種。挑選的方法是這樣的:囚徒可以任意說出一句話來,而且這句話是馬上可以驗證其真假的。如果囚徒說的是真話,就處絞刑;如果說的是假話,就砍頭。結果,囚徒或者因為說了真話而被絞死,或者因為說了假話而被砍頭,或者是說了一句不能馬上驗證其真假的話,而被視為說假話砍了頭,或者是因為講不出話來而被當成說真話處以絞刑。
這裏,劉紹棠沒有就「作家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進行抽象的爭論,而是把問題轉到「你為什麼不在學生證上貼長瘡的照片」這個具體事件上來。這樣,是非是直觀的、明顯的,然後再根據具體結論的明確,而把論辯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回到原來爭論的問題上,使女學生心服口服。這就是直觀類比的運用。
在論辯過程中緊扣論題,從一點切入,由小至大,由遠至近,由淺到深,由輕到重,逐層展開,直至揭示論題的本質,進而達到誘敵就範的論辯方法。恰當地運用層層剝筍術,可使我們的論證一步比一步深化,增強我們語言的雄辯力量。
◎其人之道,還制其身
學員乙:我也認為它是真的。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死的時候手腕與大腿流了許多血,現在我親眼看到它上面有斑斑血跡,可見它是真的了。
相傳,有一個人特別喜歡抬杠,人稱「杠鋪老闆」。這一天,他設擂台要和天下善辯的人士抬杠。
「您吩咐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備辦最好的菜肴,而舌頭是引領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哲學家來說,『舌頭宴』難道不是最好的菜肴嗎?」
在辯論中,辯論者不僅需要抽象邏輯思維,同時還需要具體辯證思維。這是因為,客觀世界是非常豐富和具體的,每一個具體的對象都包含著一定的差別和矛盾。要正確地認識把握客觀事物,取得辯論的勝利,就必須把握事物的差別和矛盾。這樣,在思維中包含著對立面的統一,包含著多樣性的統一,包含著差異性的同一,這就是辯證邏輯學的具體同一律。將同一律具體運用於辯論之中,就是具體同一術。要想在辯論賽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我們恰當地運用具體同一術。
所謂「簡單」,是因為這一推理的結論是一個簡單判斷(直言判斷);所謂「構成」,是因為在推理過程中運用了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由肯定兩個假言前提的前件而到肯定它們的後件。
在說辯中,由於對方思維的複雜性,對某一事物不理解,想不通,往往疑慮重重,非一點即通,而需層層遞進,窮追不捨,把理說透。說辯藝術中的這種循循善誘、絲絲入扣的方法,也就是遞進的方法。
張亮仍然平靜,輕描淡寫地說:「可不是。你這裏的活兒太累人了。我可是每天吃了人蔘來給你幹活的,否則,根本頂不下來!」
「什麼?」齊孝公有點摸不著頭緒:「先王的命令和你怕不怕有什麼關係?」
論辯時運用以「虛」克「實」,以「實」制「虛」法,可以左右逢源,主動、靈活。
從推理形式看,這個囚徒是在國王面前構造了一個「簡單構成式」二難推理:如果把他砍頭,那麼,會違背國王原來的決定;如果把他絞死,那麼,也會違背國王原來的決定;或者把他砍頭,或者把他絞死;總之,都要違背國王原來的決定。
◎尋找缺口,反駁對手
在明朝萬曆年間,海鹽縣有個女子還沒有出嫁,有個惡少想要娶她,她的父親不同意,惡少誣告說他已娶了這個女子為妻,而她的父親逼她再嫁人。縣令把女子叫到跟前,跟她談話,而後突然問惡少:「你既然是這個女子的丈夫,那麼你說說,你妻子手上的疤痕是在左手還是在右手?」惡少於是目瞪口呆,答不上一句話。
誰也沒有料到,遭此奇恥大辱的狄斯累里,居然面無慍色、不慌不忙、輕輕鬆鬆地說了這麼一句話。
貞觀六年,唐代正處在太平盛世,群臣奏請太宗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以顯文治武功。唯獨魏徵一人反對,認為此時封禪不妥。於是,魏徵向唐太宗進諫,「陛下功業雖高,但恩澤尚未及全國;國家雖已太平,但物資還不豐富;外幫雖已臣服,但還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祥瑞雖多次出現,但法網還嫌繁密;年成雖說不錯,但倉庫還嫌空乏。所以,我以為不可舉行封禪。」
那個女職員答應了,結果主管也意想不到,那幾個兼職的女職員有所改善,而那個負責轉告的女職員最為小心翼翼。原因何在?恐怕是「年輕人」這句話讓那個女職員覺得自己也包括在內。
同向類比是取兩個在一系列屬性上相同的對象進行比較,由此類對象有某種屬性而推出彼類對象也有該種屬性。
「這座披香殿是隋煬帝修建的嗎?」
隋文帝楊堅不相信墓地風水之類的鬼話,他用自己家庭的具體事實來證明風水不可信。他是這樣論證的:「我家墓地,若雲不吉,我不當貴為天子;若雲吉,我弟不當戰死。」整理成邏輯推理形式則是:
毛拉去集市買毛驢,賣驢的地方擠滿了鄉下來的農民。有個衣冠楚楚的人經過那裡,說道:「這個地方不是農民,就是毛驢。」毛拉聽了,上去問道:「先生,您準是農民了?」衣冠楚楚者說:「不,我不是農民。」毛拉於是說:「那你是什麼呢?」衣冠楚楚者覺察出了毛拉話中有話,不禁窘態百出。
羅蒙諾索夫考察了搓擦雙手、敲擊石塊、錘擊鐵塊等發熱情況出現的不同場合。這些場合其他的情況都不相同,而只有一種情況相同,就是運動,於是他得出結論:運動是發熱的原因,運動可以產生熱。
管仲說:「我希望你能疏遠易牙、豎刁、公子開方、堂巫四人,他們將來對您對國家都很不利。」
鐵拐李答道:「來和你抬杠!」
◎虛而顯實,弱而示強
使用層層遞進法應根據論辯的需要而定:若開門見山難以奏效,可考慮採用此法,若單刀直入可以取勝,就不必使用此術,免得繞來繞去,使人半天不得要領。
一、用事實兜圈子
農民趕著耕牛過來了,快到地頭時,農民突然鬆了手上的犁,然後一手拉牢牛繩,一手抓起泥巴,使勁往牛屁股眼裡塞。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達到害人者害己的目的。這似乎是一種陰謀詭計,但是,只要我們運用得恰當,它仍然不失為一種可以採用的論辯方法。請君入甕后,就可以逼敵抉擇,提供若干可能情況給論敵,並要他從中作出選擇,從而制服論敵。
鐵拐李答道:「我葫蘆里裝的靈丹妙藥能醫治百病。」
王這時只好「顧左右而言他」了。
一天晚飯後,幾位青年人去拜訪某教授,而教授明天出差,要早點休息,但礙於情面,不置對方于尷尬的處境,不好直言辭客。談到夜深,教授接過青年人的話題,委婉得體地說:「你們提的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參加一個學術會,準備就這個問題找幾位專家一塊聊聊。」幾位青年都是聰明人,也是敬重長輩的人,立刻起身告辭,誠懇地說:「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還要出差,耽誤您休息了。」
用這種方法揭穿陰謀,可以做到一針見血。
戰國時期,齊威王有個怪癖——長夜喝酒放歌。每當夜幕降臨,星月爭輝的時候,他都喝得酩酊大醉。這樣混混沌沌地過日子,朝政一片昏亂。淳于髡總想找個機會,勸說國王徹底轉過彎來。
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情、特殊的興趣和不同的生活態度,因此,人際溝通常常會產生觀念上的衝突。所以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又能不否定他人的見解,實為現代社會一個重要課題。
革命的發生是由於人口太多的緣故嗎?古今中外有過很多的革命,都是由於人口太多麼?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很多次革命,也是由於人口太多麼?美國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於人口太多麼?艾奇遜的歷史知識等於零,他連美國的獨立宣言也沒有讀過。華盛頓、傑佛遜們之所以舉行反英革命,是因為英國人壓迫和剝削美國人,而不是什麼美國人口過剩。中國人民歷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為這些封建朝廷壓迫和剝削人民,而不是什麼人口過剩。俄國人之所以舉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為俄皇和俄國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而不是什麼人口過剩,俄國至今還是土地多過人口很遠的。蒙古土地那麼廣大,人口那麼稀少,照艾奇遜的道理是不能設想會發生革命的,但是卻早已發生了。
松贊干布的妙問,使文成公主左右為難,無法躲避,只得以身相許。
將軍說著,按鈴叫來了隨從:
在辯論中,我們要善於在對方的言辭中捕捉邏輯矛盾予以反擊,讓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地主聽后越想越不對味,這不明明是在罵我嗎?他站在地頭不走了,想等農民耕回來時狠狠地罵他一頓。
★巧設前提,隱含判斷
「那好啊,你穿上它!」
類比有很多種類型,常見的有下面幾種。
一、模仿臨近的事物
撲朔迷離的問題,可以經由層層剝筍而真相大白。周恩來由輕而重,由小而大,道理層層深入,感情層層深化,促人猛醒,明事曉理,可謂大家風範。
★詮釋辯題,確定論點
★首尾統一,前後完整
這種論述一提出,朝野喧嘩,信奉神佛的人紛紛起來非難范縝,可是卻沒有人能使范縝屈服。
「所有的共產黨人都攻擊我,你攻擊我,所以,你是共產黨人。」
孟子的反駁,拋開聖人有沒有過錯的論題,而是轉移到如何對待錯誤的問題上。從而抓住了實質,擊中了要害,使陳賈無言以對。
在一次大學生辯論會上,雙方就「中學生異性|交往利大於弊」展開了論辯。顯然,這個辯題不利於反方。面對被動,反方在戰略上對辯題進行了巧妙的限制,把原來的辯題改變成了「中學生異性|交往任其發展必定弊大於利」。這樣,就大大加固了己方的論辯基石,拓展了論辯領域。
公主或者能告訴松贊干布,或者不能告訴松贊干布;
在論辯中,可以運用此法化解對方犀利的話鋒,先順著對方的來勢,再借力使力,反戈一擊,讓對方措手不及。
「大胆刁民,九九藏書見了本官為何不跪?」
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愛打獵,非常喜歡養獵鷹。
子貢答道:「魯國的仲尼。」
你指桑罵槐,我也指桑罵槐。這樣罵起來,也算不失精彩。
◎指桑罵槐幾種方法的運用
由於羅文錦的出色辯護,原告在眾目睽睽之下,理屈詞窮。法庭最後則只好以威爾斯誣告罪,罰款5000元結案。
一、轉移類比
在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劇中,描述了鮑西婭巧用計謀戰勝夏洛克的故事。安東尼奧借了夏洛克3000金幣,夏洛克為了報復安東尼奧,提出條件:如果到期還不上,就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狠毒的夏洛克還要安東尼奧立下借據為憑。借期到了,安東尼奧無力償還夏洛克的錢,夏洛克執意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來,並告到法院。
正確地運用兩難法要注意:前提中條件命題必須真實;析取命題必須將某個方面的情況列舉完全;必須遵守條件命題、析取命題的有關推演規則。
◎小中見大
相愛的人之間不應該過於兜圈子。但是,人們不會輕易改變已經明確表示的態度和立場,為了達到說服人的目的,我們仍然不妨先把自己的觀點藏起來,再和對方兜兜情感的圈子,待到事理通暢明白,再稍加點撥。
◎二難推理的形式
辯論雙方立論,都有它的核心支柱,向對方進攻時,不能只傷皮毛,而應層層深入,步步遞進,直搗黃龍府,動搖論敵的根基。
對辯題做出巧妙的詮釋,方法有兩種。
使用這種發問方法,關鍵是要明明知道卻又裝作不知道,而且要盡量裝得像,所謂不知者不為罪,這樣有些十分難於說出口的問題也就很好開口了。
湯姆一本正經地說:「我沒問你呀,我問的是毛驢。」說完,他得意地一笑。
正在出恭的皇帝嚇了一大跳,解釋說:「寡人照字而念,非朕本意。」
朋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孟子又問:「假如一個國家政治搞得不好,那又該怎麼辦呢?」
國王臉色驟變,懊悔不迭。但他的許諾早已家喻戶曉,為了維護國王的威信,他只好把獨生女兒嫁給了農夫,並賜給農夫很多錢。
以實克虛法是指當論敵運用一些虛幻的、無法驗證的論題來為難我們時,我們反其道而行之,以一些具體的、實在的論題回敬之,從而取得論辯的主動權。
以謬制謬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對對方的邏輯和結論不做正面反駁,而是把它作為前提加以演繹和引用,引到一個顯而易見的荒謬的結論上去,再由結論的荒唐從反面證明對方的荒唐。第二便是模仿對方的推理方法,使荒謬升級,從而達到制服對方的效果,例如:
喬治在卡其樂公司當職員,他為人正直,主持正義,愛說公道話。他的朋友勸他:「你何必如此?批評了老闆,老闆恨你;批評了僱員,僱員恨你。你無論批評老闆,還是批評僱員,總會有人恨你。」
★以此類推,以此類比
從實質上講,這個問題同「您是個法西斯分子」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樣的,而轉化了角度和說法的提問,可以會使採訪對象放鬆警惕,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
在這裏,這位農民巧妙利用與地主某些行為有相似性的「牛」為罵的對象,表面是在罵牛,實質上是罵地主,使得對方有口難言,哭笑不得。
管仲反駁說:「從人的感情來說,沒有哪個人不愛自己的親生骨肉,而易牙連自己的親生骨肉都不愛,蒸給別人吃,他對你有什麼用呢?」
俗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它具有言簡意賅、說理透徹、通俗易懂等特點。正方在這裏引用俗語再次證明己方觀點是十分明智的。其力之勁猛,一步到位,收到了相當直觀的反對抗效果。
這位聰明的旅客將經理兩難推論中兩個條件命題後件的位置互換了一下,並分別予以否定,這樣就得出了與經理截然相反的結論,有力地駁斥了經理的謬論。
有一位美國參議員對美國邏輯學家貝爾克里說:
收到禮物,李縣官非常高興,特意叫人把這塊大金匾掛在縣衙的大廳上。
在一次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問一位參与者:「二加三在什麼情況下不等於五?」參与者略加思忖,回答說:「如果一加二不等於三,那麼二加三不等於五。」主持人肯定了這個巧妙的答案,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張亮於是說:「我在廣東干過三年車工,現在跟福州一家工廠聯繫了。」
雙刃術是針對詭辯者錯誤的二難推理,駁論者不是直接以正確的推理來回擊對方的錯誤推論,而是另外再去構造一個同樣錯誤、同樣不合理的與該二難推理相反的二難推理,然後以包括對方的推論在內的兩個「二難推理」為理由來反駁對方。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叫它雙刃術。
保持同一、首尾貫一是指在辯論中辯論者的思想觀點必須具有確定性和首尾一貫性。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展開辯論,就必須遵守同一律。而辯論中思想的確定性、首尾一貫性正是同一律對辯論者的最基本的要求。
桓公又說:「公子開方是衛國人。衛國並不遠,可他侍奉我有15年沒回去看望自己的雙親,他還不好嗎?」
從論證的角度來分析,以上5位神學院學員的議論中,只有學員丙的論證方法是正確的,而其他人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所使用的是條件推演方法,但學員甲的條件命題的前提就是假的,而學員乙、丁、戍使用的則是條件推演中的肯定後件的錯誤形式。
席間,齊威王端起酒杯問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
如果死者無知,那麼為什麼白白地將自己生前所愛的人用來給死人陪葬呢?故不應讓魏丑夫陪葬;如果死者有知,太后照顧先王還來不及,哪有功夫去私愛魏丑夫呢?也不應讓魏丑夫陪葬。
以虛克實,才能出奇制勝。虛而顯實,弱而示強,兩者交相輝映,能達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境界。
三、自相矛盾的概念
◎由遠及近,由此及彼
當時,有名的政治人物格萊斯頓曾對另一位有名的政治人物狄斯累里,展開猛烈的攻擊,揭發了足以毀滅對方的隱私內幕。
當時,闖進屋子的國民黨軍官們流下了淚水,立即跪下來向周恩來認錯請罪。
如果公主能告訴松贊干布一個可以難倒她的問題,那麼,松贊干布就可以用這個問題難倒文成公主,使文成公主成為松贊干布的妻子;
墨子故意說:「現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殺了他。事成之後,我送您一千兩黃金。」
班長反駁道:「假如有這樣一個小偷,他一天偷了人家10個錢包,被抓住后發誓要改正,於是第二天只偷了9個錢包,第三天又減少到8個。我們是否應該對這個小偷的『進步』加以表揚呢?如果他減少到一天偷一個,是不是應該對他大加讚賞,以表彰他飛速的『進步』呢?」趙楠無言以對。
「二難推理」是一種極為有力的辯論工具,善於使用的人可以使對方逃不出他的結論而陷入兩難境地。古今中外,辯論大師們都極善於使用「二難術」,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用「二難推理」令對方進退維谷的生動例子。
這裏,毛澤東同志列舉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對艾奇遜的「中國革命的發生是由於人口太多」的論題進行了徹底的反駁,由於有大量的事實作依據,因而反駁顯得非常有力。這裏使用的正是批駁論據的方法。
「那你說說,他是怎麼樣的聖人呢?」
這位藝人在與縣官的辯論中使用的就是二難制敵。他列舉了「演戲是真的」與「演戲是假的」兩種情況。如果是真的,則不能下跪;如果是假的,則不能審問他。弄得那個縣官左右為難。
雖然指桑罵槐是人們遇到不平和不快之事時的常有的事,但我們還是要盡量放寬胸懷,開寬眼界,努力避免使用這一「方法」。
羅律師在法庭辯論取勝使用的也是類比論證法,他將金錶與皮箱進行類比。他的推理過程是,金錶表面鍍金而內部不是黃金可以叫做金錶,而皮箱外部是皮革但內部支撐有木料,當然也可以叫做皮箱。由於他巧妙地使用了類比論證,在輕鬆、瀟洒之中一舉扭轉辯論局勢,大獲全勝。
假如我們的朋友或長輩不慎出現差錯,但又不便當眾指出,那就可以用這種聲東擊西的方式,用提醒四周人的方法,使朋友或長輩自己慢慢察覺和糾正自己的過失。
還有,在論述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應該屬誰時,毛澤東同志也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
在隋朝侯白的《啟顏錄》中有個「官學狗叫」的故事。
亞里士多德的反駁確實有力,他發現對方詭辯中包含著自相矛盾,用對方的一個判斷去否定另一個判斷,從而推翻了詭辯者的命題。
鐵拐李當時就無話可說,「杠鋪老闆」的確不是浪得虛名。
周恩來總理的駁斥,雄辯地做了這樣的推論:如果蘇聯霸權主義者真想緩和世界局勢,那麼就應該從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軍;如果蘇聯霸權主義者真想緩和世界局勢,那麼就應該歸還日本北方四島;既然蘇聯霸權主義者不肯從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軍,也不肯歸還日本北方四島,可見蘇聯霸權主義者不是真的想緩和世界局勢,而是在製造世界緊張局勢。
學員丙:我認為它是假的。據專家考證,細亞麻布直到2世紀才出現,而耶穌遇難是在公元1世紀,由此可見,這塊細亞麻布不可能是聖物。
戰國時,公輸般替楚國監造雲梯,並準備用它來進攻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就從齊國動身,走了10天10夜,到了楚國的郢都,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為楚國造雲梯去攻打宋國。
賽場論辯,論辯雙方是臨場抽籤的。一旦確定辯題,就要對其做出有利於己方的解釋。確定己方論點,論辯時才可展開攻擊,先發制人,攻守得體,遊刃有餘。
高玉寶的小說《高玉寶》里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惡霸地主周扒皮在長工們辛辛苦苦地為其幹了一年之後,要想得到工錢,就必須回答三道題。三道題答對了發給工錢,答不對,按數扣除。其實,他是無理取鬧,故意刁難。其一是讓長工到牆頭上去種地,如不能種就扣除三分之一工錢,其二是把屋裡的地搬出去曬一曬,辦不到扣三分之一工錢,而其三更為荒謬,問問他的腦有多重?答不上來也要扣除三分之一工錢。就這樣,他多年來不知算計了多少老實巴交的窮苦人。
這種「以迂為直」的策略,在正面「強攻」不下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靈活有效的辦法。因為它把明確的目的性與戰術的靈活性結合起來,避對方所長,攻對方所短;進攻的路線又帶有隱秘性,並符合對方的心理需求,所以容易在對方戒備不嚴的情況下,逐步誘使其不知不覺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請問,這是什麼表?」
◎指桑罵槐的作用
當然,如果在娘家面對親生母親,這位年輕的媳婦就大可不必兜圈子。
在這個故事中,十疤子之所以只有一句解釋就達到了自己預期的效果,原因就在於它使用了公理論證的辯論方法。他以當地人常說的「樹大蔭死百草,根深吃瘦四方」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作為論據,推導出「樹大根深」是暗指新縣官貪贓枉法、搜刮四鄰百姓的結論。剛好碰上這個愚蠢的縣官,一句便激怒了他,使他輕易相信了十疤子的「歪理」,並懲罰了李百萬。
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完成霸業。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前往看望。齊桓公說:「你的病看來已經很嚴重了,你有什麼話要吩咐我嗎?」
運用對方的話語結構來批駁對方,往往讓對手無力還擊。在說辯中,對於模仿術的運用,是制敵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怎樣模仿才能最有效果呢?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松贊干布知道后,思考了好幾天,決定用「二難術」逼其就範。於是松贊干布去見文成公主,他坦然懇切地對文成公主說:「請問公主,為了使您成為我的妻子,我應提什麼問題才能難倒您?」聰慧的文成公主聽后,什麼話也沒有說,就應下了婚事。
十疤子說:「你知道『樹大根深』的意思嗎?我們這地方有句人人都愛說的話:『樹大蔭死百草,根深吃瘦四方!」』
◎二難推理的應用
侯白答道:「您剛到此地,民間有些事情,要向您請示。您到任之前,此地盜賊甚多,我建議您下令讓百姓各家養狗,讓它們見了生人就驚叫,這樣盜賊自然便會平息。」
面對那些對蔣介石憤怒異常、言辭激烈的軍官,周恩來劈頭就是一句反問:「殺他還不容易,一句話就行了!」
這裏,陶淵明開導少年的方法,就是運用循循善誘、層層遞進的方法。第一步,以禾苗的生長為例,先說明「勤學則進」的道理。其中,他並不是直接亮出答案,而是讓少年先觀察禾苗,后思考,再提問啟發,爾後又由此及彼,把禾苗的生長與讀書學習有機地聯繫起來,最後順理成章地闡明其中的道理。第二步,又用磨刀石磨損來形象地說明「輟學則退」的道理。中間又引而不發,讓少年深入思考,然後再指點一番,使少年恍然大悟。陶淵明所舉的兩個例子一正一反,形象生動,恰到好處,相輔相成,頗能說明問題。
在案例中,恩格斯指出了杜林的自相矛盾:如果是無限的,那它就是不可以計算的;如果是可以計算的,那它就不是無限的。杜林把「無限序列」和「可以計算」生拉硬扯在一起,只能創造出如同「方的圓形」、「木製的鐵」一類荒唐的自相矛盾的概念來。在辯論中,如果抓住了對方言辭中自相矛盾的概念,就可以攻擊對方。
魏徵採用類比推理,以病初愈之人的一些屬性同剛剛醫治好戰亂創傷的唐王朝作類比,由病初愈之人不可扛上一石米日行百里,得出元氣還未恢復的唐王朝不可急於向上天報告功績的結論,使太宗進一步動心。於是,魏徵緊接著說:「再說,東封泰山,萬乘千騎,要耗費大量資財,若再遇上災荒,風雨驟變,不明事理的人橫生是非,那更是悔之莫及!」
這個南轅北轍的人的議論,是地地道道的遁詞詭辯。人家和他談的是:你到楚國去,為什麼朝北走?他對此避而不談,卻大談什麼「我的馬好」,「我的路費多」,「我的車夫本領高」,這些都與原論題毫無聯繫。
克拉底魯認為:「我們對任何事物所作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假的。」亞里士多德反駁說:「克拉底魯的命題等於說『一切命題都是假的』,這一說法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如果一切命題都是假的,那麼,『一切命題都是假的』這一命題本身也應當是假的;如果認為『一切命題都是假的』這個命題並不包括克拉底魯的命題在內,那就承認有了例外,這樣,『一切命題都是假的』這一命題也就不能成立了。」
「先生,你還沒付賬!」
拿破化和秘書關於永垂不朽的對話中,拿破崙之所以認為自己的秘書問得好,原因就在於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秘書知道拿破崙肯定不知道亞歷山大的秘書是誰,但卻不好直接指出拿破崙的錯誤,就巧妙地使用了一個問句。
「別說了,殺人兇手就是你!」偵察員厲聲說。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酒會上答記者問時說:「美國國會中的有些議員是婊子養的。」這句話雖然有些粗俗,但卻表達了作家對某些卑鄙無恥的政客的義憤之情。但是,此話一出,華盛頓的議員們就紛紛要求馬克·吐溫公開道歉,否則,就要將作家告上法庭。為了不受刑罰之苦,馬克·吐溫不僅當面對某些議員發表了「道歉講話」,而且還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與道歉講話內容一致的「道歉聲明」:
20世紀30年代,美國費城電氣公司的威伯到一個州的鄉村去推銷用電。他來到一位老太太門前沒想到吃了個「閉門羹」,威伯再次叫門,門勉強開了一條縫,威伯說:「對不起打擾您,我這次並不是來推銷用電,而是來買幾個雞蛋」。
魏徵的三段諫詞,層層深入,步步遞進,環環入扣,最後得出毋庸置疑的結論。唐太宗三思后,欣然接受了他的進諫,停止了封禪。這裏,充分顯示了魏徵運用的剝筍術在說辯中的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一位牧師向一位美國黑人領袖提出詰難:
話音剛落,整個議堂頓時爆出一陣笑聲,震動屋宇,餘音繞梁,久久不散。
侯白的朋友們在門外聽了,皆掩口而笑。侯白看到自己已經贏得了一桌酒席,便對官說:「我知道了。以後我一定要出去尋訪善叫的狗。」說完便向官告辭。
圍魏救趙是一個典故,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救援,齊威王派田忌、孫臏帶兵救趙。孫臏沒有直接進兵邯鄲,而是以重兵圍攻魏國的都城大樑,使魏國軍隊不得不回兵大樑,趙國之危自解。
伊索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在與對手的交鋒中,我們駁倒了對方的論據或論證,並不能就此斷定對方的論題是必然虛假或者必然錯誤的,這時候只能說明對方的論題不可靠。要將對方徹底駁倒,還必須對對方的論題進行徹底反駁才行。這就如同打仗一樣,如果將賊首擒獲,敵人便會潰不成軍;否則,就不能說戰鬥已經結束。而「擒賊擒王、直接破的」的方法則正是通過對對手的觀點直接進行反駁藉以駁倒對手的方法。可以說,在反駁對方時,這是一種最便捷的方法。
巧設條件是一種強有力的雄辯絕招,要靈活自如地運用它,就必須善於把握事物之間的必然條件聯繫,並且根據這種條件聯繫、巧妙地設定條件。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具備聰明的才智和臨場應變能力。
「你怎麼知道他脖子上有兩處傷口?」偵察員接著問。
◎設置兩難左右夾擊
這藝人說張俊的那句話就是雙關語,表面上是說張俊坐在錢眼裡,實際上罵張俊貪財才是藝人真正的意思。
這裏,魯迅先生舉確鑿的事實,直接反駁了國民黨政府的謬論,非常有力。
巧設條件就是通過設定某種條件,然後對事物情況做出斷定,以取得論辯勝利的方法。
張亮說:「你也該仔細看看,她是洗碗的,能和我這廚師比嗎?何況我是經過業務培訓的,有等級證書哩!」
孟子立即接著說:「那麼,就讓我和你談談欣賞音樂和娛樂的道理吧!假使國王在這兒奏樂,老百姓聽到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聲音,卻感到頭痛,愁眉苦臉地議論紛紛,我們的國王這樣愛好音樂,為什麼我們苦到這般地步呢?這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因為國王只圖個人的快樂而不和百姓一起快樂的緣故;假使國王在這兒奏樂,老百姓聽到了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聲音,全都眉開眼笑地互相告訴:我們的國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麼夠奏樂呢?……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國王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如果國王能和百姓一同娛樂,就可以使天下歸服了。」
在生活中,很多人利用此法來進行詭辯或為人設立圈套,讓人左右為難,對此要擦亮眼睛,認真識別其詭計。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如果概念自相矛盾,那麼,整個思維過程就必然有錯誤之處。
齊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據實而說:「我並不是愛好古代音樂,只是愛好一般的流行音樂罷了。」
年輕的湯姆嘴尖舌薄,常常以愚弄他人來取樂;傑克遜大爺厚道得很。一天早晨,湯姆站在門口啃著麵包,忽然看見傑克遜大爺騎著毛驢哼哼呀呀地走了過來,於是喊道:「喂,吃塊麵包吧?」
鄧小平駁斥說:「如此說來,美國實際上有三個政府——國會、內閣、法院。叫人家究竟同哪一個政府打交道才好?如果說美國人有權向我們索取賠償,那麼我們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蒙受了那麼大的損失,難道不可以判你們都來賠償?」
在下例中,丘吉爾對直仿術的運用,與馬克·吐溫有異曲同工之妙。
舒爾茨解釋:美國的司法制度是獨立的,政府無權過問。起訴的幾個美國人,無非是索取一些賠償,並非製造事端。
這天,齊威王大擺宴席,席間邀淳于髡陪酒。淳于髡認為機會來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少年時,也曾用虛張聲勢之計,嚇退敵軍。
陶淵明進一步引導說:「這是農夫們天天在這裏磨刀,年復一年磨損而成的,絕不是哪一天就磨出這個樣子來的啊!」少年似乎還沒有完全明白,陶淵明看出了這一點,又接著說:「從這磨刀石上,我們可以悟出另一個學習的道理來,輟(中止)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卻每天有所虧。」少年聽完,有所領悟。
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考察,貝爾克里反駁對方觀點使用的是演繹法。
淳于髡說:「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這兩條河把你家的風水都沖走了。」
「你去叫上校帶上槍到這兒來。」
在這一例中,反駁者的反駁確實非常有力。這是因為反駁者抓住了這個克里特人的自相矛盾之處:一方面說所有克里特人的話都是謊話,另一方面又要宣揚他自己這個克里特人說的話是真話。思維敏捷的反駁者發現了他辯論中的矛盾,用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了他語言中的矛盾之處,駁倒了這個克里特人。
蔣子龍略加思索,便回答說:「您怎麼放進去的,我就怎麼拿出來。您顯然只憑嘴一說,就把雞裝進了瓶子,那麼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
在古希臘,智者派代表人物克拉底魯常常搞一些詭辯。亞里士多德在駁斥他時,就使用了反矛盾律技巧。
運用小中見大法,關鍵是要注意造的「小」須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小則實,短則精,細則宏,博則深,片言以居要,一目能傳神。只有選中有代表性的「小」,才能「見一葉落而知歲將暮。」
◎層層遞進往往更能被人們接受
兩難法,是指窮盡所有可能(通常是兩種可能),令對手無論承認哪一種可能都必然失敗的論辯方法。運用兩難法,常常令對手進退不得。兩難法在日常論辯實踐中使用的頻率很高,但很多人在運用此法時沒有達到自覺的程度,故而不嚴密、不規範,易遭反駁。正確地運用這種方法要儘可能多地把握介入論辯中的各種信息以及對方較為全面的思想觀點,憑藉高強快速的綜合能力,抓住要害布置好嚴密的埋伏圈。
文成公主之所以沒說話就答應了婚事,是因為松贊干布的問話里已經設下了「陷阱」,不論她怎樣回答,都將陷入兩難的境地。
有一次,拿破崙對他的秘書說:「布里昂,你也將永垂不朽了。」布里昂迷惑不解,拿破崙提示道:「你不是我的秘書嗎?」布里昂明白了他的意思,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反問他:「那麼請問,亞歷山大的秘書是誰?」拿破崙答不上來,便高聲喝彩:「問得好!」
★其人之道,制其自身
遁詞和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有所不同。偷換論題是已經對論題進行了論證,而在論證過程中用其他論題偷換了原論題;遁詞則是一開始就避開原論題。
「狄斯累里先生,我對你平日的言行頗不以為然。先不提別的,根據可靠的消息說,你得了性病,可有這回事嗎?」
「當然不是。」旁聽者同聲議論。
學者:「因為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微弱的光線下看清周圍的障礙物。」
學者:「也許它有異常的夜視能力。」
鄭板橋早年家貧,一年除夕賒了一隻豬頭,剛下鍋,又被屠戶要了去轉手賣了高價。為此他一直記恨在心。直到後來到山東范縣做官,還特別規定殺豬的不準賣豬頭,自己吃也要交稅,以示對屠戶的懲罰。夫人感到不妥,一天,她把一隻老鼠吊在房裡。夜裡老鼠不住地掙扎,鄭板橋一宿沒睡好覺。他埋怨夫人,夫人說她小時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被老鼠啃壞了。鄭板橋聽后笑了:「興化的老鼠啃壞了你的衣裳,又不是山東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說:「你不是也恨范縣的殺豬的嗎?」
「後來,齊桓公——」展喜兩手又拱了一下,表示敬重齊桓公:「與諸侯結盟,幫助他們解決彼此的分歧,彌合他們之間的裂痕,從而將他們從戰爭的災難中拯救出來。齊桓公這樣做,表明他正在履行太公開始的輔佐周王室的固有職read.99csw.com責。」
一個叫做翟永令的人,認為一味念經,對於一個人靈智的開發是沒有用處的,而他的母親卻一味念經不止。有一天,翟永令「娘,娘,娘——」不停地喊他的母親。母親沒有答應,翟永令於是就「娘娘娘」地叫個不停,把他的母親都喊生氣了。這時,翟永令才對他的母親說:「我叫您幾聲,您就厭煩了,您一天到晚一直念著『南無阿彌陀佛』,菩薩爺難道就不煩嗎?」一言既出,他的母親就悟出了許多道理。
「既然你知道演戲是假的,為什麼還要把我傳來審問?」
在論辯中設置兩難,其推理要嚴密,不能給對方任何縫隙,否則,不但無法駁倒對方,自己反倒會一敗塗地。這就要求在一開始即堵死對方回答問題的幾個可能路口,使他無論如何都必須按照你的意願掉進「陷阱」而無路可逃。
「你是怎麼知道?可靠嗎?」財主問劉伯的小兒子。
正確使用這一方法是辯論中邏輯關係運用的基礎。
聲東擊西,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直接從這個目的的正面去說,而是從相反的方面入手,實則說的是正面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我們在有口難言之時的開口方法和技巧。
動身之前,收拾書籍行李時,方尚書無意間看到一張湖南地圖。於是,他有了一個好辦法。
◎邏輯中矛盾的幾種表現形式
《戰國策·秦策》中,有一則庸芮營救魏丑夫的故事。秦國宣太后非常喜愛魏丑夫,太後患了重病,臨死前下令:「我死了以後,魏丑夫必須為我殉葬!」
由於某種原因不願意或不便於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給對方,這時就可以用模糊語言來應對。
威伯以迂為直,解除老太太戒備,智取說服成功。
說話兜圈子,明知故問,這些都屬於迂迴進攻。講話者都有自己的目的,有的時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採用迂迴進攻的方法來破除障礙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
清代大學者紀曉嵐自幼勤奮好學,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經常跑到書攤上去看書。掌柜見他光看不買,就不耐煩了,對他說:
「我付什麼賬?」
因勢利導才能水到渠成。誘導對方否定自己,才是對自己的肯定。
「此話怎講?」李縣官聽了大吃一驚,連忙問道。
開席時,主人大吃一驚,問:「這是怎麼回事?」
使用層層遞進法應根據論辯的需要而定:若開門見山難以奏效,可考慮採用此法,若單刀直入可以取勝,就不必使用此術,免得繞來繞去,使人半天不得要領。
上例中,班長就是仿擬趙楠的說辯形式,選擇一個謬誤性極強的喻例,採用反問的口氣設難,從而使狡辯者理屈詞窮。這種技巧的特點是喻例較多,隨手可取。運用喻例要注意使他們既能「同步」,又能「互補」,表述喻仿既要注意使它們層次清晰,又語氣連貫。
金斯伯格說:「你是第一個猜中這個謎語的人。」
二難引申法通常是將對方的二難法中兩個條件命題後件的位置互換,然後分別予以否定。
學員丁:我無法肯定它是真是假,最好用「碳14同位素」測定一下它的年份,如果確實是公元1世紀的織品,那就可以肯定它是聖物。
「既然你們都說對方的財產分得多,現在把你們的財產交換一下,雙方都應感到滿足了吧!」
揭露矛盾,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揭露出對方前後出現的明顯矛盾,也可以揭露其論點隱含著的矛盾,還可做出一個真實的與論敵觀點相矛盾的命題。這些方法運用於論辯中可發揮批隙導款、摧枯拉朽的戰鬥力,令對方無可奈何。
①類比對象的共同點越帶有本質性,推出的結論就越可靠。
我們要特別注意,指桑罵槐術不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偶然的場合,比如為了對付敵人才可加以使用,如果濫用此術去攻擊同志和朋友,這隻能導致眾叛親離的惡劣後果。
陳賈:「他派他的弟弟管叔去監督殷國,結果,管叔卻帶領殷國反叛,這事有沒有?」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罵別人,聽話人當然很容易聽出來,如果說話人是利用會話隱涵來侮辱人,聽話人就更應注意了。聽話人不僅要善於聽出對方的惡意,而且必要時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對方一個含蓄的回去。
在《「友邦驚詫」論》中,魯迅先生為了反駁國民黨政府通電中加給請願學生的所謂「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攢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的種種罪名,特意在文章結尾引用《申報》的南京專電再反駁:
生物學教授:「蝙蝠能在陰暗的岩洞里準確無誤地飛行,這是為什麼?」
《戰國策·魏策四》中記載:
小中見大,窺局部而見整體,對事物的批駁也是如此,從對方的小謬誤入手批駁,然後在由小及大,批駁對手的整個論點。
直仿是直接模仿對方的語言形式,或襲句諷刺,或換詞反擊,或以謬制謬,造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效果。
◎模仿對方的話語結構批駁對方
◎繞遠路而求近路
有位主管交待屬下一個文案,可是屬下根本就不用心處理,主管發現呈上來的文案錯誤百出,於是就在旁邊批註:說明如何做才妥當。沒想到文案再度呈上來的時候,還是錯誤百出。那個屬下還洋洋得意地在第一次主管的批示旁邊畫了一隻「蟬」,表示「知了」。
旁敲側擊,在論辯中是指在正面攻擊難以收效的情況下,而採取的側面攻擊法。從旁邊敲打,從側面攻擊,既要講清道理,給對方點撥和震撼,又要給對手留有臉面,避免直接的激烈衝撞,使對方在無可奈何之下,終於同意己方觀點。
「這個推論實在妙極了,從邏輯上來看,它同下面的推論是一回事:所有的鵝都吃白菜,參議員先生吃白菜,所以參議員先生也是鵝。」
陳賈:「這麼說來,聖人有時也有過錯吧?」
義大利都靈大教堂內珍藏著一件聖物,據說這是耶穌遇難后包裹屍體的細亞麻布幅。600多年來,信徒們一直就其真偽問題爭論不休。有一年,神學院的5名學員來到這裏,他們看了這塊裹屍布后,各自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聽著,聽著,齊孝公臉上的肌肉不知不覺已全部放鬆下來。
在這裏,晏子使用的就是聲東擊西法,表面上好像是給燭鄒加罪,實際上是為燭鄒開脫;表面上是為齊景公說話,實際上是在批評他重鳥輕士。這就是說話之聲和意之所指的方向剛好相反。這樣,既避免了為燭鄒說情之嫌,又真正救出了燭鄒;既指出了齊景公的錯誤,又顧及了齊景公的面子。
與丘吉爾共事的保守黨喬因森希克斯在一次會上演講時,看到丘吉爾搖頭表示不同意,便說:「我想提請尊敬的議員注意,我只是在發表自己的意見。」丘吉爾馬上回答道:「我也想請演講者注意,我只是在搖自己的頭。」丘吉爾完全襲用了喬因森希克斯的句式,但卻一點不漏地把對方的話「彈」了回去,使議員處於無言以對的尷尬境地。
皇上的話音未落,就見方尚書從廁所角落裡躥了出來,跪到皇帝面前,恭恭敬敬地說:「謝主隆恩。」
於是,他們一起到衙門去,侯白進去見官,朋友們在門外看著。官說:「你又來見我,有什麼事嗎?」
—次,專門為景公養鷹的燭鄒不慎,讓一隻獵鷹逃走了,景公下令把燭鄒推出斬首。晏子為了救燭鄒,立即拜見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哪能就這麼輕易殺了呢?第一條,就是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走了;第二條,就是使大王為了鳥的緣故而殺人;第三條,就是天下諸侯都會責怪大王重鳥輕士。」齊景公聽了,只好說道:「不殺了,我懂你的意思了。」
然而,這一年又新來了一位長工,他照樣為周扒皮辛辛苦苦地幹了一年,過年了,想要領工錢回家,這時周扒皮又故伎重演,照樣提出了以上三個問題,這長工爽快地答應了。然後對周扒皮說:「好吧,上牆頭種地可以,不過你得先把牛給我牽上去,你若牽上去我就能種。」周扒皮聽了后,張了張嘴沒說出什麼。接著他又拎起鎬頭爬上了房,上房后就扒房子,周扒皮急了:「我讓你把屋裡的地搬出來曬一曬,你為什麼扒我的房子?」長工說:「不扒房子怎麼能曬地,你能搬的話給我做一做,讓我看看。」說著繼續扒房子。周扒皮急忙阻止:「算你對,算你對。」長工才停止扒房子。然而周扒皮還不甘心,馬上又搬出他的第三道題對長工說:「那你說我的頭有多重,說對了給你錢,若說不對,要錢,沒門。」這長工不慌不忙地說:「三斤六兩。」周扒皮狡猾地一笑說:「這你可錯了,明明是四斤二兩嘛,你怎麼說三斤六兩,這工錢不給了。」說罷洋洋得意地要走。這時,只見長工拿把菜刀,一下子把周扒皮拉過來說:「我說三斤六兩,老爺說四斤二兩,老爺不相信,割下來稱一稱。」說罷就要動手,這時周扒皮就像被捆宰的豬似地嚎叫起來:「算你對,算你對,給你工錢不就得了嗎。」於是,長工拿著工錢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年了。
在論辯過程中,有時有意避開對方的諱忌點,繞道而行,選擇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談起,從而消除對方的敵意和不滿,一見時機成熟,話題一轉,馬上拋出自己真正的命題,當對方跟著你走完一段路程的時候,對方已經不自覺地向你的觀點投降了,這樣解除對方戒備,能夠巧達說服目的。在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在北大首屆辯論賽中,國政系與歷史系就「倉稟實而知禮節」展開辯論。正方歷史系在論證物質與文化的關係時,提出:「在德國這樣經濟發達的國家,產生了巴赫、貝多芬、門德爾松等偉大的音樂家……」
四、用「指桑罵槐」對付「指桑罵槐」
當反方舉「好」和「妙」進行對抗時,正方束手無策了。其實,正方完全可以在反方的例證上做文章,做出反對抗:「妙」可以拆為「女」和「少」,「好」可以拆為「女」和「子」,從造字角度看,這都是兩個會意字,也就是「女」性「少」方為「妙」,「女」性得「子」才叫「好」。這豈不正表明了女性受壓抑的社會地位了嗎?
趙楠上班接二連三地遲到,班長批評他,他不僅不接受,還辯駁說:「你為什麼老是批評我?你沒有看到我是在進步嗎?我第一次遲到15分鐘,第二次遲到就只有10分鐘,今天才遲到5分鐘。這說明我在逐漸改正錯誤,不僅不應該批評,還應表揚我的進步。」
「剛才我走到一座橋上,被一樣東西絆了一下,跌到了河裡,幸好我會游泳,一會兒就爬上了岸。走到橋上仔細一瞧,那東西原來是個人,脖子上有兩條傷口,渾身是血。我摸摸他的身子,還有點微溫,估計他被害不久,我就趕來報案了。」
1983年,美國國務卿舒爾茨訪問我國,鄧小平會見了他。雙方在談到湖廣鐵路債券案時,鄧小平指出,湖廣鐵路債券案糾紛,不過是某些人荷包里裝著的東西,隨時可以拿出來在中美關係上製造麻煩,美國政府應該制止這種行為。
終於,老闆答應了給張亮增加一筆不菲的工資。
太后聽了,左右為難,只好收回前令,魏丑夫方免一死。
二、通過別人代轉來罵人
◎聲東擊西是智慧的表現
◎順水推舟,乘勢反擊
有時我們還可以接過論敵的話來要求論敵自己進行抉擇,這種方式別具魅力。應對的一種方法是高聲宣布「我既不是驢子,也不是騙子,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將髒水潑回到潑髒水者的身上。
魏丑夫知道后非常恐慌,就求庸芮救他。庸芮於是對太后說:「死者有知乎?」太后曰:「無知也!」庸芮又說:「若以太后神靈,明知死者之無知,為什麼白白地將自己生前所熱愛的人用來為沒有知覺的死人陪葬呢?如果死者真有知覺,那先王一定已經長期積怒在心了,太后連補救過失的時間都不夠,哪裡還有閑暇去私愛魏丑夫呢?」
實施批駁論據的方法,我們也可以通過實踐來檢驗對手的論點,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它也是檢驗某論題是否真偽的標準。在具體的辯論中,只要將對方的論題用實踐一檢驗,其虛假性自然就會暴露無遺。
東與西截然相反,聲東又怎麼擊西呢?原來,雖然東與西彼此相反,但它們又是相互聯繫的,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會對它周圍的事物產生影響,在其影響所及的範圍內形成一個影響場。所以,使用聲東擊西的論辯方法,應該特別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從前,有位財主召來在他家打長工的劉伯要他回答一問題,看天地之間有多長距離?如果答不出來就扣發一年的工錢。
一般來說,直言快語是人的真誠所在,是受歡迎的,但有時候的效果並不佳,在言來語去中會碰到各種釘子,輕者損害人際關係的和諧,重者造成不可預知的麻煩。這個時候便不能「直腸子」,而應該想辦法兜個圈子,繞個彎子,找個路子,避開釘子。
上則辯詞中,反駁者就是以小中見大戰術,抓住「感冒」和「開窗」這種生活中的小事,來形象地比喻開放與走私的關係,給人以啟發,有很強的說服力。
齊宣王說:「當然跟大家一起欣賞更快樂。」
論辯場上,唇槍舌劍,你來我往,難免會犯一些錯誤,存在一些紕漏,產生一些破綻,機智者常常可及時捕捉住對方的破綻,給以有力的回擊,這是展示言辯者知識水平、理論功底、邏輯能力與語言技巧的最佳時機。
有一位商人見到詩人海涅(海涅是猶太人),對他說:「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島,你知道在島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麼?」海涅說:「你說吧,是什麼?」商人說:「在那個島上呀,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海提回答說:「那好辦,要是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這裏商人把「猶太人」與「驢子」相提並論,顯然是暗罵「猶太人與驢子一樣,無法到達那個島」,而海涅則聽出了對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時話裡有話,暗示這個商人是個驢子,使商人自討沒趣。
在這段論述中,包含了兩個互相聯繫的類比推理。第一個類比推理的推論的具體過程是:桃樹以及樹上的桃子這對象,具有由栽桃人栽的並用水澆出來的屬性,同時,還具有應該由栽桃人和挑水人來摘這個屬性。而抗戰的勝利果實具有由解放區人民流血犧牲換來的這個屬性,而這個屬性與桃樹上的桃子具有由栽樹人栽種、挑水等辛勤勞動換來的這些屬性類似。於是,就可以根據桃子具有應該由栽桃人、挑水人來摘這個屬性而推知,抗戰勝利的果實也具有應當歸給人民的屬性。
服務小姐無言以答。
20世紀30年代中期,香港茂隆皮箱行由於貨真價實、買賣公平,生意十分興隆,於是引起英國商人威爾斯的嫉妒。這位狡猾的英國商人蓄意敲詐,就到茂隆皮箱行訂購了3000隻皮箱,價值港幣20萬元,合同寫明1個月交貨,過期不交或不按質按量交貨,由賣方賠償損失費的50%。到了交貨日期,茂隆皮箱行的經理馮燦如數交貨。但是,威爾斯卻說:「皮箱里有木料,就不是皮箱,合同上寫明的是皮箱。」因此,向法庭提出控訴,要求按合同賠償損失。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一塊磨刀石問:「你再看看那塊磨刀石,為何會出現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少年隨口答道:「那是磨損的呀!」「不錯。可是你知不知道它是哪一天被磨損成這個樣子的呢?」少年想了想說:「這我倒不知道,好像沒見過哪一天忽然被磨損的。」
這裏鮑西婭運用了以虛克實的方法制服了論敵。「一磅肉」是一個很實在的概念,割肉時如果不多不少,不出血地正好割下一磅那是不可能的,無論如何都會出現意外,而這「意外」是虛的,而這虛的總會存在。以虛克實使夏洛克陷入了進退不能的境地。
「仲尼是賢人嗎?」
在演繹推理中,最常見的類型就是由兩個直言判斷組成大、小前提推出結論的「三段論」。由於三段論是一種必然性推理,也就是說其結論是從前提中推導出來的,因此,三段論是一種很有力的辯論方法。我們知道,人們經常要對個別事物有所斷定。而對個別事物的斷定,最方便、最有效,同時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方法,就是引用一般原理作根據進行論證,這種引用一般原理來論證個別事物的演繹方法就是三段論法。
淳于髡說:「您在前面賜我佳肴美酒,卻命法官緊緊盯住我。我哆哆嗦嗦地在那裡趴著喝酒,頂多喝一斗就成爛泥了。可是如果碰上尊敬的客人,我捋起袖子,笑吟吟地給客人敬酒,我能喝上它二斗;如果老友重逢,話題如絲,我能喝五六斗;如果鄉里鄉親地聚集在一席,男女傾談,喝酒行令,我即使喝上八斗,可能也不過醉個二三分,如果喝到傍晚,酒快喝光了,大家又把剩餘的酒聚到一起,助興讓我喝,我那時就會喝得酩酊大醉,也就會失禮了——搞得杯盤狼藉,語言混亂,甚至男女互相踩著對方的腳,這就叫做酒極生亂,樂極生悲啊……而世間的萬事萬物,也都是一樣的道理啊!」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兩位著名的國民黨愛國將領手下的軍官一時衝動,堅決要殺掉蔣介石。受中共中央委託,周恩來親赴西安,力求事件的和平解決。
反方步步緊追:「那麼請問貝多芬是在哪一頓吃飽了之後才寫出《命運交響曲》的?」
對辯題做出有利於己方的詮釋通過論據的佐證,方可站穩腳跟,出奇制勝。
複雜破壞式的特點是:選言前提的兩個選言肢分別否定兩個假言前提的不同後件,結論的兩個選言肢分別否定兩個假定前提的不同前件。
論辯中,我們可以虛構一個與對方有相似性的東西為罵的對象,來達到譴責論敵的目的。
貝爾克里當即予以反駁:
辯論中,辯論者的思維和觀點表裡不一、前後不一,就會產生自相矛盾的混亂思維。而如果能夠抓住其混亂的思想,揭露其自相矛盾的地方,就能駁倒辯論者。
過去,某縣來了一個新縣官。當地一個財主李百萬聽說這個縣官也姓李,就想借同姓去巴結巴結他。他以為,有了李姓的縣官做靠山,就再也不怕十疤子這樣的窮鬼搗亂了。於是,他送了很多禮物給縣官,還送了一塊大金匾,上面寫著「樹大根深」四個字。
從前有個皇帝向全國宣布說:「如果有人能說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使我說出這是謊話,那我就把我的一半江山分給他。」人們聞訊,紛紛來到王宮,說了各種彌天大謊,結果都被皇帝一一駁回。這天,一個農民挾著一個斗,來到皇帝眼前,說:「萬歲欠我一斗金子,我是來拿金子的。」皇帝很惱怒,說:「一斗金子?我什麼時候欠的?撒謊!」農民不慌不忙地說:「既然是謊話,那就給我一半江山吧!」皇帝急忙改口說:「不!不!這不是謊話。」農民笑著說:「那就給我一斗金子吧!」
侯白回答說:「我家倒有一群新養的狗,不過它們叫的聲音與別的狗不同。」
由於這種方法使用時一般都把公理作為論據進行辯論,所以,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辯論者必須善於挖掘包含在複雜事物中的這些公理,因為大多數公理都是暗含的,都是涵蘊在具體的道理之中的。
財主出的難題是一個虛假的數,是不存在的,劉伯的小兒子聰明機靈,報它一個實數,並要財主自己去驗證,這著實給財主將了一軍。這樣也就有效地回答了財主的難題。
可到第二天開席時,上的菜依然全是舌頭。主人一見此狀,便大發雷霆。伊索鎮定地回答道:
★布設兩難,進退不能
陳賈:「周公是不是知道他要反叛才派他去的?」
齊宣王說:「這個道理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誘惑對方,肯定自己
層層深入的進攻手段,要求辯者有敏銳的反應能力,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高超的論證批駁能力;同時,辯者要自始至終高度關注,仔細聆聽對方的發言,捕捉對方的錯誤,歸納概括,找出論敵錯誤的內在聯繫,採用層層剝筍的方法,直至摧毀敵論的核心支柱,從根本上批倒敵論。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結果被蔣扣押。東北軍的一些軍官得知后,錯誤地把仇恨發泄到東北軍的高級將領身上,還錯誤地對共產黨沒有把張學良救回來很有意見。他們暗殺了幾名東北軍的高級將領,又殺氣騰騰地闖進了周恩來的住所。
孔子是子貢的教師,孔子是怎樣的聖人子貢當然不會不知道,他之所以說「不知道」,是想通過這種方法加深齊景公對自己老師的印象。所以,當齊景公勃然大怒時,子貢就巧用類比的方法,用戴天而不知天之高、踐地而不知地之厚、飲于江海而不知江海之深來類比就學于孔子而不知孔子是怎樣的聖人,這樣,既盛讚了孔子的偉大,又對自己剛才的「不知道」做出了圓滿的解釋。
◎針對兩難的反擊戰術
有一位年輕的姑娘與一位小夥子相愛,姑娘的好朋友善意地勸她說,那位小伙長相平常,不夠理想。姑娘笑著回答說:「謝謝你對我的關心,你講的是事實,但是我欣賞這樣的一句話:『憎恨常常和美貌住在一起,不要太草率地追求著美貌。』恩格斯說,愛情要以互愛為前提。」
張齊賢把他們的意思都記錄下來,讓他們簽名畫押。然後說:
「你看了多少書,難道就沒有一本好的?」
有道是「有理不在聲高」。有時候,在辯論的過程中,聲嘶力竭的高呼未必就能起作用,而心平氣和、娓娓道來的常情說理卻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就人的判斷來說,都能接受人類社會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一般道理準則,這就是所謂的「人之常情」。
一、互相矛盾的判斷
這種方法就是模仿對方的說辯,構造出一個相似的喻例,然後以喻例向對方設難,造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效果。
成帝聞聽,甚感言之成理,遂命班婕妤退處後宮。班婕妤靠著她的如簧之舌,使一場憑空飛來的橫禍,化險為夷。在她巧妙的回答里,她首先沒有正面回答自己有沒有向鬼神詛咒,而是把成帝一方的注意力引向另一個有利於她自己的話題——「鬼神天命」。
★層層遞進,步步展開
參議員辯論中使用的是邏輯上中項不周密的錯誤三段論形式,貝爾克里模仿這種推論形式,得出了「參議員先生也是鵝」的結論,對方自然難以接受。這樣對方推論的荒謬性就暴露無遺了。
三、從許多相同的事情中找出原因
日前鄙人在酒席上發言,說「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婊子養的」。事後有人向我興師問罪。我考慮再三,覺得此話不恰當,而且也不符合事實。故特此登報聲明,把我的話修改如下:「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婊子養的。」
生活中,有些人故意刁難別人,憑空虛構一個虛假的命題,讓人左右為難,對此,我們也如法炮製,虛構出相應的「虛」與之對抗。
「出售各式禮帽?」最後一個朋友對剩下的詞也不滿意。「誰也不指望你白送給他,留那樣的詞有什麼用?」他把「出售」劃去了,提筆想了想,連「各式禮帽」也一併「砍」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畫了一頂帽子嘛!
杠鋪老闆問:「大仙因何下臨凡界?」
在交涉有關錢財問題時,為了防止突發事件,最好的方法便是利用「正當的名義」,也就是以公眾的利益為前提,來掩飾「自己的需要」,即使最終的目的仍是為了自己,也能冠冕堂皇地義正辭嚴一番了。
農民高聲回答說:「我算計它等會要放臭屁,先把它糊住!」
主人又向伊索吩咐道:「那我明天要再辦一次宴席,菜要最壞的。」
★小中見大,觸類旁通
齊孝公為什麼要攻打魯國呢?原來,當時齊桓公已死9年,齊孝公一直想繼續桓公的霸業,繼續號令諸侯,稱雄中原。無奈他既沒有桓公的魄力和才能,也沒有管仲那樣的賢臣輔佐,齊國的國力已不如以前,因而諸侯離心,號令不靈。齊孝公想以征伐來九九藏書重振國威,但是憑現在齊國的軍力,已不能遠征其他強國,只有攻打近鄰弱國,才有取勝的把握。恰好這時魯國發生飢荒,齊孝公就做出了伐魯的決定。
三、虛構「罵」的對象
有的時候一些話很難說出口,這時可以適當變化一下說話的方法。指桑罵槐是一種間接表達自己意見的方法。它不僅僅被用在對別人的辱罵上,它還可以用在一些很難表述的觀點上。
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使用「擒賊擒王、直接破的」的方法,最便捷有效的辦法是列舉大量確鑿無疑的事實,在鐵的事實面前,任憑對方如何信口雌黃也於事無補。
1982年秋,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了一次中美作家會議。
談話中對方若故設「陷阱」,以謬論相刁難,其用意無非是企圖造成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面;答則顯示無知,不答則表明無能,這種情況用「以謬制謬」最為恰當。
孟子說:「跟少數人欣賞音樂的快樂,跟多數人欣賞音樂的快樂,究竟哪一種更快樂呢?」
「狀元郎,您住的地方像一座大橋,這兩條河就像兩個轎桿抬著您,能不中狀元嘛!」
黑人領袖道:「閣下既有志於靈魂解放,地獄靈魂多,何不下地獄?」
學員戍:我同意乙的看法。另外再補充一點,最好能夠用儀器測定一下它上面血跡的年份,若與耶穌遇難的年份相近,那就更有說服力了。
◎聲東擊西攻擊對手
有個人在朋友家做客,天天喝酒,住了很久還沒有啟程之意,主人實在感到討厭,但又不好當面驅逐。
第二個類比推理的具體過程是:桃樹上的桃子不具有沒人栽的屬性,也不具有沒人澆水的屬性,也不具有應該由不栽樹、不挑水的人來摘的屬性;而抗戰的勝利果實不具有不通過流血犧牲而得來的屬性。而這一點與桃樹上的桃子不具有沒人栽、沒人澆水的屬性類似。於是,就可以根據桃子不具有應該由不栽樹、不挑水的人來摘的屬性而推知:抗戰勝利的果實不具有應當由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抗戰絆腳石——蔣介石壟斷的屬性。
陳賈把齊王與古聖人相比,以聖人也有過錯為齊王的過錯開脫,如果就此討論,顯然不會得到什麼結果。於是孟子轉換了論題,通過如下的類比反駁了陳賈:
反方國政系立即抓住正方論據中出現的「貝多芬」發出反擊:「正方錯了,貝多芬恰恰是在貧困交迫的情況下才寫出《命運交響曲》這樣輝煌的作品的!」
不是所有的對抗例證都存在著漏洞,更多的情況下,辯方的對抗是嚴謹縝密、毫釐不差的。這時候,避開對抗的衝擊力,從側面突發反問進行「強攻」,是行之有效的反對抗技法之一。但是有一點,這個反問必須直接攻向對方的立論點,不能有任何偏差,否則就會影響反對抗的力度。
唐高祖時,國家還未統一,李世民率領將士正在前方浴血奮戰,而唐高祖李淵卻大興土木,修起了極為豪華的披香殿。時任諫議大夫的蘇世長在慶善宮披香殿陪唐高祖進餐,酒喝得正酣暢盡興,蘇世長突然向唐高祖發問:
相傳,文成公主既聰明又美麗,熟讀經、史、詩、文,通曉古卜,是一個極有見識的女子。當時有許多人向她求婚。對眾多的求婚者,文成公主提出了一個條件:誰能提出一個難倒她的問題,她就嫁給誰。眾多的求婚者都提出了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問題,但文成公主對此均能對答如流,使他們高興而來,敗興而歸。
陳毅任上海市市長的時候,幹部實行供給制,為了不給國家增添負擔,想勸岳父回老家。顧慮直接提出,老人容易產生誤解,陳毅同志就繞了個彎,先問老人家共產黨好還是國民黨好。當老人家說出國民黨任人唯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時,陳毅同志說:「說得好,所以國民黨要倒台……那您喜歡不喜歡您的女婿也這樣?」老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決定回老家去。
二、模仿對方的說辯形成一個相似的喻例
庸芮對太后的這番話,就是一個典型的兩難推理:
兩難法是一種奇特的雄辯絕招,論辯中使用頻率很高,運用兩難法,常令對手進退不能,寸步難行。
革命導師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時的話就能充分地說明這一道理。(見第十四章「攻擊對方的矛盾」一節)
某青年教師想接姨媽來城裡治病,但不好直接對妻子說,擔心妻子不同意,弄得不快活,於是這一天早早回家做了一鍋紅棗飯。妻子下班回來,端起碗就高興地問:「這棗真甜啊,哪來的?」丈夫說鄉下姨媽捎來的。妻子不無感慨地說:「姨媽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棗來!」丈夫說:「那還用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媽把我撫養大的嘛!」妻子說:「她老人家這一生也真夠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嘆了口氣,說:「聽捎棗的人說,姨媽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不等丈夫把話說完,妻子說出了丈夫想說還未說出的話:「那就接來唄,到醫院好好治治。」
蘇世長答道:「我的確不知道是陛下修的,我只看見披香殿奢侈得就像殷紂王的傾宮和鹿台一樣,就斷定不是興天下的君王所為的,所以誤認為是隋煬帝修的。如果真是陛下修的,那實在是不妥了。我以前在武功舊宅侍奉陛下的那一陣子,看見陛下的住宅僅能遮風擋雨,而陛下已很滿足了。如今續用隋宮留下的宮室已夠奢華了,可又建新的,陛下怎能避免重蹈隋煬帝的覆轍呢?」
南北朝時,范縝曾著《神滅論》,認為形體和靈魂是一體的,形體存在則靈魂存在,形體毀滅則靈魂也隨之毀滅。他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神之於質,猶利之於刀;形之於用,猶刀之於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無刀,舍刀無利。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指桑罵槐,隱含侮辱
對一些錯誤的思想、觀點,如果我們能及時抓住對方在概念、判斷、推理中的某些悖論,借用原話,指出其不能自圓其說的邏輯矛盾,對方的論點就不攻自破了。
孟子說:「一個人單獨地欣賞音樂的快樂,跟大家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究竟哪一個快樂呢?」
對國王進諫,直來直去效果不會太好,孟子由小至大、由遠至近,由輕至重,逐漸觸及論題本質,結果使得齊王無言以對,只好岔開話題。
從前,有個縣官非常可惡,凡來縣衙打官司的百姓如果不給錢,就會被他打得死去活來。當地有個藝人編了齣戲,叫《沒錢就要命》。演出那天,縣官也去了看戲,一看演的是他自己,當時就火了,沒等戲演完,就回到縣衙,命令衙役把這個藝人傳來審問。那個藝人聽說縣官傳他,就穿了龍袍,大搖大擺地跟著去了。縣官一見藝人帶到,便把驚堂木一拍,喝道:
②類比的事物在已知相似或相同的屬性與推出的屬性之間相關的程度越高,則結論可靠程度越高。
羅文錦便道:「那麼,人們為何又叫它金錶呢?由此可見,茂隆皮箱行的案件,不過是原告無理取鬧、存心敲詐罷了!」
「對不起,先生。現在天下雨,我們無法修理;天晴后,就又不需要修理了。天氣不是下雨就是天晴,所以不是無法修理,就是不需要修理。」
「我是說,你是不是想去干車工。」老闆解釋道,又問,「干車工就比干廚師強嗎?」
庄辛於是變直言進諫為層層剝筍,連設四喻,從小到大,由物及人,層層遞進,步步進逼:
說完,大爺翻身上驢,揚長而去。
這種反駁是將類比推理隱含在語言形式之中。儘管在語言的表層上不顯山,不露水,但在語言的深層,卻蘊含著難以置辯的力度,使反駁既含蓄又有力。所以,就是一向精明的拿破崙,也不得不對布里昂的反駁發出由衷的喝彩。
在這種方法中,根據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否具有對稱性,可以將其分為對稱、非對稱、反對稱三種情況。要辯論取勝,就必須善於把握事物之間的這些不同的關係,然後巧妙論證。
一、轉移「罵」的對象
五十多年前,美帝國主義的發言人艾奇遜在為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在中國的黑暗統治辯護時,胡說什麼中國革命的發生是由於人口太多的緣故。對此,毛澤東同志反駁道:
蘇東坡拿起筆來寫了幅字:「日落香殘,掃去凡心一點。火盡爐寒,備把意馬牢拴。」和尚得到了大學士的手墨,十分興奮,立即掛到大堂之上,並且不時得意洋洋地對著過往香客炫耀一番。
◎繞開對方的避諱點
二、限製法
王答:「撤掉他!」
以虛克實是虛實相剋法的一種,除此以外,還有以實克虛、以虛克虛。
正方:一位名作家寫了本書《愚昧比貧窮更可怕》,說明了治愚比治貧更重要,可見對方同學似乎是沒有看過這本書呀!
由於羅斯福感到薩克斯的類比很有道理,故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議。
顧及情面,有些話不便直說,可以用事實兜圈子。
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有這麼一段對話:
唐高祖非常不滿,對蘇世長說:「你的勸諫好像很直率,但實際上很狡詐。你難道不知道這座殿是我修的,卻故意說是隋煬帝修的?」
◎揭露對方的矛盾
★遁詞巧辯,故意曲解
生物學教授:「為什麼蝙蝠能在黑夜穿過茂密的樹林?」
西安事變,最後終於得到了和平解決。
紀曉嵐說:「買書就得先看,不看,怎麼知道哪本書好?」
「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御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你們都認為對方的財產分得多,自己分得少,是嗎?」
侯白在沒有做官前,住在家鄉,無甚名聲,但鋒芒已初露。當地的地方官剛到任時,侯白便去拜見。回來后他對幾個朋友說:「我能讓新來的官學狗叫。」朋友說:「哪有官老爺聽別人的擺布學狗叫的?你若真能做到,我們請你喝酒;若不能,你就請客。」侯白答應了。
這則故事也可以讓我們悟出一點道道來,這就是:以這種現象比那種現象,以此道理比彼道理,以已知比未知,從而由現象一致達到結論一致,能夠生動地證明自己的觀點。
非同尋常的一句話讓在場的國民黨軍官們平靜下來,周恩來緊接著連發五個問題,層層剝筍:「可是,殺了他以後怎麼辦呢?局勢會怎麼樣呢?日本人會怎麼樣?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會怎麼樣?各位想過嗎?」
有一個人拜訪一位將軍,這個人拿出自己發明的士兵制服給將軍看,說,這制服是防彈的。
客人一聽,拔腿就走了。
首尾統一,前後完整,這是對辯論邏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首尾統一,前後完整,才有完整的說服力。
廟裡的老和尚看到穿著很普通的蘇東坡,勢利地不太搭理,蘇東坡見此情形,只好報上姓名,老和尚一聽,原來是有名的蘇大學士,就完全變了一個樣,百般殷勤地奉上好茶。待蘇東坡欲離去之時,和尚堆起了一臉的諂笑,要求題字留念。
蒙蔽別人最關鍵的在於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目的。不能讓人發現,更不能讓人預見,所以詐者蒙蔽他人時,常玩的把戲便是聲東擊西。假裝瞄準一個目標煞有介事地佯瘦一番,其實暗自瞅准別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後伺機施以致命打擊。有時他似乎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實際上是在騙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賴,目的在於突然發難而出奇制勝。
「二難術」是極有力量的辯論工具,善用的人可以使對方逃不出他的結論而陷入兩難境地,無論古今中外,雄辯大師們都極善於使用「二難術」,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用「二難術」令對方進退維谷的生動例子。
掌柜想他是在瞎說,於是隨手拿起一本紀曉嵐剛看過的書說道:「要是你當著我的面把這本書背下來,我就把它白送你;要是背不下來,就永遠別再來白看我的書了!」
反方:中國政府說,生存權、溫飽權是人的第一權利。對方如何回答。
齊景公問子貢:「何人是你的老師?」
類比相推用於辯論中的反駁,更具其獨到的特色,更能顯示出它的論證性與機智性。類比反駁如果運用得好,不但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而且非常生動、幽默。
墨子見公輸般口稱「仁義」,正中下懷,立即借題發揮,慷慨激昂地說:「請允許我向您進言。我在北方聽說您造了雲梯,要去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本來就是土地多,人民少,卻拚命在戰爭中葬送掉自己本來就不足的人民,去爭奪自己已經很多了的土地,不能算是聰明;宋國沒有罪,卻要去攻打它,不能算仁愛;懂得這個道理,卻不身體力行,以理抗爭,不能算忠臣;抗爭不達到目的,就不能算堅強;殺一個人認為不義,卻去殺多數人,不能以此類推事理。」
與對方觀點不相同時,不直接否定對方的觀點,而是巧妙地先以事明理,再以理論事,使對方否認自己的觀點,就是用道理兜圈子。
◎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繫
丘吉爾是很善於運用此法的。著名的幽默家、劇作家蕭伯納甚至都被他譏諷得敗下陣來。有一次,蕭伯納派人送兩張戲票給丘吉爾,並附上短箋說:「親愛的溫斯頓爵士,奉上戲票兩張,希望閣下能帶一位朋友前來觀看拙作《賣花女》的首場演出,假如閣下這樣的人也會有朋友的話。」
展喜繼續講下去:「從前,周公和姜太公協助周武王滅商,後來又共同輔佐周成王,功勛卓著。太公被封為齊侯,周公的長子被封為魯侯。成王慰勞他們,特賜齊魯兩國結盟。盟約中寫道:『世世代代,子子孫孫都不要互相侵害。』這個盟約至今還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著。」
巴依染布否定了所有的顏色,是一個「虛」概念;阿凡提以牙還牙,排除來取染布的任何一天,也是一個「虛」概念,以虛制虛,令巴依無言以答。
生物學教授:「當我們把它的雙眼遮住,或讓它失明,它仍能完全正常地飛行,這又是為什麼?若去掉它雙眼的蒙罩,將它的雙耳遮住,它飛行時就會到處碰壁,這又該如何解釋?」
原來,方尚書先悄悄溜進御用廁所,用蜜糖在牆上寫下五個大字,然後藏了起來。待時機一來,他就聞聲而出。
展喜領教后,立刻驅車向邊境趕去。當趕到邊境時,恰好齊軍簇擁著齊孝公也剛到達。趁著齊軍尚未進入魯境,展喜迅速出境迎了上去。他向齊孝公施禮后,先命隨從把犒勞齊軍的物品抬上去,然後對齊孝公說:「我國國君聽說您在百忙中親自前來,將要屈尊駕臨我國,特地派我前來犒勞您的隨行人員。」
演繹是指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個別性的結論的邏輯方法,這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方法。由於前提中必然蘊涵結論,所以,只要前提是真的,其結論也必然是真的。作為一種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推理過程,演繹對豐富辯論者的知識、增長辯論者的經驗、加強辯論者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辯論中,正確地掌握和使用演繹推理方法,不僅有利於我們周密地進行論證,滴水不漏地表述自己的觀點,不給對手以可乘之機,同時,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及時抓住對手的把柄,揭穿對手詭辯的伎倆。所以,演繹推理也是出色的辯論者常常使用的邏輯方法之一。
那麼,帶什麼禮物呢?方尚書左思右想,沒想出一個好辦法。
「好,一言為定!」紀曉嵐當即把兩隻小手一背,仰頭望天,果然把那本書背下來。
狄斯累里順勢接招,然後乘勢重重反戈一擊,使格萊斯頓飲恨落敗。
阿凡提說:「我明白了,我一定照辦。」
李縣官一聽,氣得大叫起來,心想,李百萬這小子竟敢挖苦嘲弄本官,敗壞本官名聲,我非得給他一點顏色看看不可!於是,縣官馬上下令:「把李百萬給我捆來!」
他及時地「借」了員工們強烈的愛國熱情之「勢」,恰到好處地加以點撥指引,順勢將大家的熱情引導到工作上,不僅很快恢復了辦公秩序,還藉此「東風」激勵員工們努力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這位領導運用命令式的語言表達形式,雖然也可達到停止議論的目的,但他無法使大家的思維從「女排比賽」中走出來。當人的思維朝著一定的方向進行,特別是當人處於亢奮狀態時,命令式的語言、強迫的手段效果都不好。因此,碰到上述此類突發事件時,只有借其勢,用巧妙的語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導,才能達到扭轉局勢的目的。
一次,趙飛燕在漢成帝面前告班婕妤的狀,誣陷她曾向鬼神詛咒過成帝。成帝聽后大怒,遂傳訊班婕妤,眼看她就要大禍臨頭了。
通過這個二難推理說明,無論鬼神為哪種情況,詛咒成帝都對自己沒有好處,從而雄辯地證明自己沒有向神明詛咒過,非常有利地向成帝澄清了是非。
在使用層層遞進法時,要注意「層層」,即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省去中間環節,不要跳躍式遞進。其次,還要注意「遞進」,所談之事,雖可謂漫無邊際,但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始終向實質性問題這個方向靠近,不可偏離。
★虛實相剋,左右逢源
★迂迴進攻,破除障礙
齊威王不解地問:「喝一斗就醉的酒量,怎能喝上一石?」
桓公又說:「豎刁身為貴族,知道我喜愛宮中生活,他就自己閹割自己來侍奉我。他如此愛我,我怎麼還要疏遠他呢?」
湖南自古是「七山一水兩分田」,這一年,「蒙主隆恩」,免了山糧,老百姓個個歡喜。
請看子貢與齊景公的一次辯論:
公輸般問:「先生有什麼指教?」
老闆又問:「為什麼非走不可?嫌這裏工資太少?」
或者鬼神有知,或者鬼神無知;
如果說我家墓地不吉利,那麼,我就不會當皇帝;
有一個克里特島的人說:「所有克里特人說的話都是謊話。」一個擅長辯論的人就問他:「你這話是不是謊話?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就不是所有克里特人說的話都是謊話,因為你本身就是克里特人;如果你這句話不是真話,那就是你在那裡扯謊,既然所有克里特人說的話都是謊話,這句話也是謊話,那就得承認有的克里特人說的話不是謊話了。」
「是聖人啊!豈止是賢人呢?」
◎類比的種類
在一次辯論「對外開放與走私販私關係」這一論題時,一方認為走私販私都是對外開放造成的,另一方對此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
在這批囚徒中,有一位是極其聰明的。當輪到他來選擇處死方法時,他說出了一句巧妙的話,結果使得國王既不能將他絞死,又不能將他砍頭,只得把他放了。
在1986年亞洲大專辯論會上雙方抽到了「外來投資能夠確保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增長」這一辯題。無疑,從命題上看,正方處於不利地位。對此,正方巧釋題眼,別開新意,開場就提出「確保」並不是指「百分之一百地保證」。並通過例證說明,為己方論點開闢了廣闊的活動舞台,牢牢把握了辯論場上的主動權,並最終獲勝。
官問道:「如果這樣的話,我家也須養條能叫的狗,但到哪裡去弄狗呢?」
由於「反向類比」中類比的本象(欲證明或駁斥的論題或證據)與類象(用來作比的事例)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且「聯繫」使二者可比,啟示人們去領悟類比后的結論;「區別」則造成人們的心理落差,從而能產生很強的幽默詼諧的效果。
直觀類比,是指運用真實感人的具體事例,通過事物間的微妙聯繫進行推理,使辯駁具體直觀,形象生動。它不糾纏于抽象爭論,而是把問題引到了具體事例中去,避免了抽象說理的枯燥。
反向類比,就是故意取兩個在一系列屬性上已風馬牛不相及的對象進行比較,以此來推論和駁斥對方的觀點,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辯駁目的。
鐵拐李道:「你先說。」
在辯論中,一方面要守住陣地,穩紮穩打,不能貪圖一時之利口不擇言,言語出錯,給對方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又要洗耳恭聽,捕捉對方的言語、邏輯錯誤,一有機會,立即盯住,窮追猛打。
藝人指了指身上的龍袍說:「我是皇帝,怎能給你下跪?」
對某人對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而你又一時說不出誰是誰非,這時就要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含蓄地迴避。
方尚書道:「君無戲言。」
生物學教授考察了蒙住蝙蝠耳朵與不蒙住耳朵的不同情況:蒙住耳朵不能正常飛行,不蒙則可以正常飛行,這兩個場合其他情況都相同,只有蒙住與不蒙住耳朵不同,因而得出結論:蝙蝠是以耳朵探測方向的。生物學教授由於正確地運用了探因求異法,所以得出了無可辯駁的結論。
觸龍見時機已到,於是把話題引申一步,說:「老臣認為您愛兒子愛得不夠,遠不如您愛女兒那樣深。」太后不同意觸龍的這個說法。觸龍解釋道:「父母愛孩子,必須為孩子作長遠的打算。想當初,您送您女兒遠嫁燕國時,雖然為她的遠離而傷心,抱著她哭,可是又禱祝她不要返回,希望她的子子孫孫相繼在燕國為王。您為她想得這樣長遠,這才是真正的愛。」太后信服地點了點頭。觸龍接著說:「您如今儘管賜給長安君許多土地、珠寶,如果不使他有功于趙國,您百年之後,長安君能自立嗎?所以我說,您對長安君不是真的愛護。」觸龍這番話闡明了對兒女要從長遠著想,才是真愛的道理,說得趙太后心服口服。太后立即吩咐給長安君準備車馬禮物,送他去齊國當人質,催齊國出兵。齊國很快就出兵解了趙國之圍。
孟子:「周公不知道」。
著名作家劉紹棠一次在某地演講,有人發問:「共產黨這麼英明偉大,為什麼就不能容納一點點自由化的東西呢?」聽罷此言,劉紹棠「呼」地站起來,大聲問道:「你們看我的身體怎麼樣?」見他身體魁梧,紅光滿面,大家齊說:「健康!」這時,他說:「儘管我劉紹棠如此壯實,但是,要讓我吃下一隻死蒼蠅,我決不!」這絕妙的反駁,頓時博得熱烈的掌聲。
新媳婦看見小姑穿上一件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買的,也想要一件,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於是高聲對小姑說:「嗬,從哪裡買來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見她誇羊毛衫,知道她喜歡,也知道了她的意思,於是在一旁答話:「從對門商場買的,剛到的貨。我先買一件,讓你們穿上試試,要看中了,下午再買一件,讓你們倆一人一件。」
客人們都被伊索說得頻頻點頭,哈哈大笑起來。
子貢答道:「我終身戴天,並不知道天有多高;我終身踐地,並不知道地有多厚;我求學于仲尼,就如同拿著勺子到江海中飲水,滿腹而去,又怎麼知道江海有多深呢?」
古代的一個皇帝腳踩馬蹬,挺身懸空,為難一位年輕美麗的聰明姑娘:「你說我是上馬還是下馬?」姑娘沒有正面回答,而是不慌不忙地一隻腳踩在門外面,一隻腳踩在門檻上,反問皇帝說:「你說我是進門還是出門?」皇帝於是啞口無言。
「不知道。」
觸龍勸說趙太后,是運用以迂為直策略的典範。
抗戰勝利的果實應該屬誰?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樹,樹上結了桃子,這桃子就是勝利果實。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屬於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奴,我不准你們摘。我們在報上駁了他。我們說,你沒有挑過水,所以沒有摘桃子的權利。我們解放區的人民天天澆水,最有權利摘的應該是我們。同志們,抗戰勝利是人民流血犧牲得來的,抗戰的勝利應當是人民的勝利,抗戰的果實應當歸給人民。至於蔣介石呢,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是人民抗戰的絆腳石,現在這塊絆腳石卻要出來壟斷勝利果實,要使抗戰勝利后的中國仍然回到抗戰前的老樣子,不許有絲毫的改變。這樣就發生了鬥爭。同志們,這是一場很嚴重的鬥爭。
辯論的過程是一個對抗與反對抗九-九-藏-書的過程,而對抗中又以例證對抗為常見。以例證對抗為例,談一下反對抗技巧。
層層遞進作為論辯技巧是指論辯要有層次性。不管論或辯、攻或防,都要像剝竹筍一樣,一層又一層,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層遞進,步步深入。
聽到這些,老太太態度溫和了許多,和威伯聊起了雞蛋的事情。但威伯指著院子里的牛棚說:「老太太,我敢打賭,你丈夫養的牛趕不上你養雞賺錢多。」
「到您——」展喜又拱了一次手,這次是表示向齊孝公致敬:「即位之後,諸侯都滿懷希望說:『他一定能繼承桓公的業績,和各國親睦相處。』我們魯國人也認為用不著聚集軍隊來防守東面的邊境。」
有時候,利用這種方法還可以進行勸辯,做到按普通程序所做不到的事情。
老闆說:「可是,你也許不明白,眼下生意蕭條呀,要是你在別的老闆手下干,也許還沒這麼多。不是嗎?你看隔壁麵館的那個女孩子,才有你工資的三分之二多。」
唐高祖思考再三,肯定了蘇世長的話。
廚師機智地將作家寫書與母雞下蛋進行類比,反駁了作家只有從事過寫作才能有權對文學作品進行品評的論題,使人忍俊不禁。
指桑罵槐(或謂春秋筆法),應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要運用各種謀略,「指桑」而「罵槐」,施加壓力配合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於比較強大的對手,也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
這時,鮑西婭扮成律師為安東尼奧辯護,她對夏洛克說:「你得請一位外科大夫,免得他流血過多,送了命。」夏洛克非置安東尼奧于死地不可。他說:「借據上沒有這一條。」鮑西婭說:「這借約上寫的是給你一磅肉,可沒有給你一滴血,這說明割一磅肉時不能出一滴血。另外,割的肉,不能多於一磅,不能少於一磅,否則都是違反契約的,那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夏洛克左右為難,只得作罷。
這一組對抗中,辯論雙方都選取了權威言論作為例證。權威能製造不容置疑、無以反駁的特殊效應。正方在不可能正面向權威發起攻勢的情況下,突然反問:
帽店開張了,來往顧客看見招牌上醒目地寫著「湯普森」幾個大字,下面是一頂新穎的禮帽圖樣。大家都異口同聲稱讚這個招牌做得好。
在辯論中,辯論者常常要「擺事實,講道理」。而事實總是個別性的東西,道理則是一般性的東西。那麼,一般性的原理怎樣從個別性的事實中產生出來呢?只有通過對個別性的事實進行歸納、概括才能得出。所以,歸納推理已成為辯論者廣泛運用的邏輯方法之一。作為一種辯論技巧,歸納證明既可以通過具體的事實來說明某個道理。運用具體的論據來支持某個論題,又可以通過列舉一些事實,從中歸納出一個與原論題相矛盾的結論來,從而駁倒原論題。
限製法是指在形勢對己方不利的情況下對辯題巧妙恰當地提出一些限制的技法。使用這種方法往往能夠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公輸般無可置辯,只好承認自己為楚國造雲梯去攻打宋國的錯誤。
防彈衣防不防彈,用槍彈一檢驗便可立見分曉,防彈衣的發明者不敢用子彈來檢驗,足以證明他所謂的發明不過是騙人的把戲而已。
兩難制敵術是一種神奇的雄辯絕招,有些詭辯者往往用錯誤的兩難來發難,對此要巧妙破解。
張齊賢處理這件案子的訣竅就在於正確地把握了「少於」這種關係。從邏輯上分析,「少於」是一種反對稱關係,甲少於乙,則乙必定不會少於甲。雙方都認為自己分得的財產少於對方,把雙方的財產交換一下,雙方都得到了自認為多的那份,自然就不會有什麼話了。
在這裏,墨子先借請求公輸般助殺北人的一番話來「聲東」,誘使公輸般亮出「我是仁義的,不能隨便殺人」的觀點。這既為墨子的下文蓄了勢,也給墨子的「擊西」提供了最需要的大前提,墨子迅即抓住戰機,以公輸般造雲梯以備攻宋的鐵的事實和此舉一不智、二不仁、三不忠、四不義的雄辯分析,向公輸般連發責難。這段「擊西」字字千鈞,句句透闢,公輸般卻辯無辭,除了認錯,別無他路。
抓住對手的破綻,給予致命的攻擊,比單純的攻擊對方的論點要有力的多,通常情況下,這樣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格萊斯頓出言露骨,咄咄逼人。此話一出,震驚四座,所有的國會議員都屏住氣息,四下頓時變得鴉雀無聲,一片死寂。大家都想看看,狄斯累裏面對此一嚴重的侮辱性攻擊,到底如何答辯。每一個人都把視線集中在狄斯累里身上,引領期盼著他的回答。
客觀事物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關係,我們要認識客觀事物,辯論取勝,就必須準確把握客觀事物之間的關係。關係論證法就是通過準確把握客觀事物之間的關係來進行辯論的方法。
孟子:「有。」
使用聲東擊西法,從人的心理來看,也是一種可取的方法。愛面子是人皆有之的自尊心的表現,如果在語言或者行為上直接損傷了對方的面子,那麼,即使這個語言或者行為是善意的,對方也難以接受,而聲東擊西法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一點。
地主正瞪圓雙眼準備發作,一看農民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忍不住笑了。他問農民:「喂,你這是幹啥?」
杠鋪老闆又問:「有何濟世仙方?」
◎找准關係,邏輯推理
阿凡提開了個小染坊,巴依很想刁難他一下。這天,巴依來染布,對阿凡提說:「阿凡提,我染的顏色普通極了,它不是紅的,不是藍的,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不是綠的,不是黃的,也不是青的,你明白了嗎?」
大爺非常氣憤,可是又難以責罵這個無賴,於是猛然轉過身子,照準驢臉就是兩巴掌,罵道:「出門時我問你城裡有沒有朋友,你斬釘截鐵地說沒有。沒有朋友為什麼人家會請你吃麵包呢?」對準驢屁股又是兩鞭子,說:「看你以後還敢不敢說謊。」
還有一次,劉紹棠在南開大學的一次報告會上講到文學創作要堅持黨性原則時說:「每一個階級的作家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即使是真正的東西。也是有所寫有所不寫的,無產階級的文學更是如此。」這時,一個學生在台下遞上來一個條子說:「劉老師,您說作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覺得不應該這樣。既然是真實的,就是存在著的;存在著的就應該給以表現,就可以寫。」劉紹棠拿著這個條子問是哪位同學寫的。台下一位女同學說:「是我寫的。」劉紹棠見是位漂亮的女孩子,就開玩笑說:「你把你的學生證拿給我看看好嗎?」這位女同學迷惑不解。劉紹棠說:「我要看看你的學生證是不是貼著臉上長瘡的照片。」「我為什麼要把長瘡的照片貼在學生證上啊?」劉紹棠又問:「長瘡時你怎麼不拍個照片呢?」「長瘡時誰拍照片,怪寒磣的。」劉紹棠說:「你不在長瘡時拍照片,更不會把長瘡的照片貼在學生證上,這說明你對自己是看本質的。因為你是漂亮的,長瘡時的不漂亮是暫時的,它不是你最真實的面目。所以你不想照相留念,更不想照這樣的照片貼在學生證上。共產黨的某些缺點是需要批評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是涉及許多方面問題的,應由黨內採取措施去更正。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來不可,這豈不是要共產黨把長瘡的照片貼在共產黨的工作證上嗎?為什麼你對自己那樣公正,對共產黨卻是那樣不公正呢?」
喬治莞爾一笑說:「恰恰相反。我如果批評老闆,僱員喜歡;如果批評僱員,老闆喜歡。我或者批評老闆,或者批評僱員,總是有人喜歡,我何樂而不為呢?」
就在威爾斯在法庭上信口雌黃、氣焰十分囂張時,馮燦的辯護律師羅文錦從律師席上站起來,從口袋裡拿出金懷錶,高聲問法官:
同樣的例子,我們還可以發現中國字的「好」字和「妙」字都是一個褒義詞,那麼請問「妙」字和「好」字是不是用「女」字旁開頭呢?(掌聲)
「你喝了牛奶,二元錢一杯啊!」
杠鋪老闆聽罷,又是一陣哈哈大笑:「你說你葫蘆里的靈丹妙藥能醫治百病,我看不盡然。」
在這個緊急關頭,周恩來鎮定自若,霍地一聲站起來,猛地一拍桌子說:「你們要幹什麼?你們這是要救張副司令嗎?你們的行動恰恰是幫了蔣介石的忙,是蔣介石歡迎的!你們以為這樣干就可以營救你們的張副司令回來嗎?不!這恰恰是害了張副司令!因為你們的行動破壞了團結,分裂了東北軍!你們在犯罪!」
一是要順著對方的心理趨勢進行論辯。順著對方的心理趨勢,很重要的是以對方的認識基點為起點。不管對方認識如何,它總是一個客觀存在。因此,使用此法最忌諱的是一開始就提出分歧觀點。
在有些場合,利用「聲東擊西」的技巧,把相同意思的話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效果迥異。有時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無窮。
隱含類比,是指不直接將兩類事物進行對比,而是僅就其中一類事物進行說明,真正的結論留給對方去領悟。這種方法富有啟發性和暗示性。因而比一些直接辯論術的可接受性要強些。論辯中的反駁,有時雙方劍拔弩張,言詞激烈;有時卻需要氣氛輕鬆,話語委婉。「隱含類比」,就是具有后一種功效的辯術。
如果鬼神無知,向它們詛咒沒有什麼用處;
反方馬上以牙還牙:
運用限製法,關鍵在於其限制要恰當巧妙,既要在辯題限制后,使己方從原來的無話可說變成口若懸河,遊刃有餘,又要限制得天衣無縫,讓人感覺沒有篡改辯題之嫌。否則,留給對方把柄,必敗無疑。
有一天,老臣觸龍要面見趙太后,趙太后認為觸龍一定是來勸說自己用長安君當人質的,她真的擺開了吐唾沫的架勢。沒想到觸龍慢條斯理地走進來。見了太后,關心地說:「老臣的腳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來見您,我擔心太后的身體不舒適,今天特地來看望。怎麼樣?您的飯量沒減少吧?」太后答道:「我每天多吃粥。」觸龍又說:「我近來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堅持散步,飯量才有所增加,身體也漸好。」趙太后聽觸龍的每句話都不提人質的事,怒氣也漸漸消了。兩位老人親切地攀談起來。
這個聰明的囚徒說:「要對我砍頭。」
淳于髡從小到大,由物及人,層層比喻,步步進逼,最終破的,使齊威王很受教益。
★簡單歸納,全面論證
如果公主不能告訴松贊干布那個可以難倒她的問題,那麼,松贊干布的這個問題就難倒了公主,文成公主就得成為松贊干布的妻子;
黑人領袖的類比反駁,言辭簡潔,辯鋒犀利幽默,即使辯論對手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也恐怕難以抵擋這種有力的反擊。
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詩人艾論·金斯伯格請中國作家蔣子龍解個怪謎:「把一隻5斤重的雞裝進一個只能裝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麼辦法把它拿出來?」
大廚張亮暫時委身一家個體小餐館打工。幹了一個月,為了使苛刻的老闆為自己增加工資,他設計了一套論辯方案。
「古代的君子,有錯就改,現在的君子卻將錯就錯。古代的君子有了錯,就像日蝕月虧一樣,人人都能看見。當他改正時,人人又都能敬仰他。現在的君子,豈止是將錯就錯,還要找借口為自己辯護。」
主人被伊索弄得無言以對。
★捕捉破綻,窮追猛打
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該怎麼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薩克斯向美國總統羅斯福面呈了一封由英國核物理學家西拉德起草、愛因斯坦簽署的重要信件。其內容是督促美國政府要搶在希特勒前面研製成原子彈。然而,羅斯福看了信卻不以為然。為了說服總統,薩克斯在同羅斯福共進午餐時,講了一個故事。輪船發明家羅伯特·富爾頓在一次拜訪拿破崙時,建議他成立一支由蒸汽機船組成的艦隊,在氣候惡劣的時候,也能順利地在英國登陸。可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拿破崙卻不相信,竟發狂地嘲笑富爾頓:軍艦不用帆?靠你發明的蒸汽機?哈哈!這簡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議!結果,天才的科學家被轟了出去。假若當時拿破崙採用了這個建議,那世界歷史就將重寫。羅斯福聽了這個故事,終於被說服,接受了美國應趕快研製原子彈的建議。
義大利知名女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以其對採訪對象挑戰性的提問和尖銳、潑辣的言辭而著稱于新聞界,但是,繞彎子的提問方式也是她取勝的法寶之一。在採訪西方評論界認為專橫、殘暴的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布托的時候,法拉奇不是直接問他「據說您是個法西斯分子」,而是將這個問題轉化為「據說您是有關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拿破崙的書籍的忠實讀者」。
「先生有志於黑人解放,非洲黑人多,何不去非洲?」
總之,或者不會接受詛咒,或者詛咒無用。
「可是咖啡我不是給你了嘛!我沒喝。」
聽完這個故事,傑弗遜明白老友的意思,他那自負、焦躁的情緒終於平靜下來。「宣言」草案經過眾人的精心修改,更加完善,成了內容深刻、語言完美的不朽文獻。
四、隱含類比
國王看著這個窮農夫,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只聽農夫不慌不忙地講道:「很久很久以前,您的祖父欠了我祖父一大筆錢,到了您父親手上,這錢連本帶利就欠得更多了。到了您手上,您不但欠我比您父親更多的錢,還欠我一個女人。」農夫講完,臉上堆著笑問道:「陛下,這個故事你聽過沒有呢?」
公元前265年,趙國的趙太后剛執政不久,秦國便發兵來進攻。趙國求救于齊國。齊國提出必須以趙太后的兒子長安君作人質,才肯發兵相救。但是趙太后捨不得小兒子,堅決不允。趙國危急,群臣紛紛進諫。趙太后堅決地說:「從今日起,有誰再提用長安君作人質,我就往他臉上吐唾沫!」大臣們不敢再說了。
「你這書攤上好書倒是不少,不過我看完后就能背了,還買它何用?」
在反駁錯誤觀點時,我們既可以反駁對方的論點,也可以反駁對方的論據,還可以反駁對方的論證。但是,相對來說,反駁對方的論點是一種最直接的方法。「擒賊擒王、直接破的」就是這樣一種在辯論中直接反駁對立方論點的方法。這種方法直接去揭示對立方論點的錯誤、虛假,或者邏輯上的混亂。直接反駁對立方論點的具體方法很多:可以舉事實反駁,也可以進行分析反駁,還可以澄清概念來進行反駁。
而那位旅客當即針鋒相對地反駁道:
◎選擇有代表性的小事
這時,周恩來抓住「戰機」,分析了西安事變的性質,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考慮問題的基本原則,把那些主張殺蔣的國民黨軍官們聽得心悅誠服。
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有一定的原因,任何原因都會產生一定的結果,因果聯繫是客觀事物最普遍的必然聯繫,也是現象之間普遍聯繫的表現形式之一。「析因論果,尋找聯繫」就是通過找出某一現象的原因,以因果聯繫為根據得出結論的辯論方法。
東漢時有個陳蕃,有一天他父親的好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一屋,屋內雜亂,齷齪不堪,薛勤便問:「孺子何不洒掃以待賓客?」陳蕃罵道:「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按照對方的思維模式往前推,或者以對方的核心論點為前提進行演繹推論,最後得出一個明顯錯誤或荒謬的結論,這種方法叫順水推舟法。
這個主管氣極了,想要破口大罵,但是礙於新規定,自己必須以身作則。不管怎麼說,這位聰明的主管還是罵了人。你猜!他是怎麼罵的?這位主管罵得幽默!他在屬下畫的那隻「蟬」的尾巴後面,畫了一團煙!你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吧!他是說:「知了!知了個屁!」
當年,方尚書做官不久,皇帝令他還鄉祭祖。方尚書想,自古以來,衣錦還鄉是最榮耀的事,要是能為父老鄉親們帶點禮物,豈不是錦上添花?
有研究者考察某城市地面下沉的原因時,發現「抽取地下水少的地區,地面下沉得便少;抽取地下水多的,地面下沉得就多」。因此他得出結論「抽取地下水是地面下沉的原因」。這裏使用的就是這一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使用因果論證來表達看法和說服別人,因此,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邏輯來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繫。
我們在認識客觀事物,進行論辯時,要善於從高層次上,以敏銳和透徹的觀察力,選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某個點、某個方面,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小中見大,觸類旁通,進而認識到事物的整體,揭示事物的本質,取得辯論的勝利。
在論辯中,這一謀略的運用表現為明說東,暗指西,「聲東」是假相,隱藏真實的意圖,「擊西」才是最後的目的。
通過罵其他的事物而達到罵論敵的目的,如何選擇一個能與論敵有一定聯繫的事物加以譴責是關鍵所在。不少農民不是雄辯大師,卻是運用這種方法的高手。
在一個黑暗的夏夜,一個衣服濕透的人跑到刑警大隊,向偵察員報案:
◎演繹推理,揭穿對手
在辯論中,為了說出一些難以說出的話,這時不妨裝作自己不知道的樣子,以發問為借口將問題巧妙地提出來。儘管是十分難說的問題,但這樣一問,卻能夠變得易如反掌,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
杠鋪老闆一見,說道:「原來是神仙到了,有何貴幹?」
◎巧設條件,取得勝利
後來,秀才中了狀元。那位風水先生沒等請就主動上門說:
管仲反駁說:「公子開方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怎能真正對你好呢?他們都是包藏著不可告人的狼子野心啊!」
這句話使得國王左右為難。如果真的把他砍頭,那麼他說的就是真話,而說真話是應該被絞死的。但如果把他處以絞刑,那麼他說:「要對我砍頭」便成了假話了,而假話又是應該被砍頭的。或者絞死,或者砍頭,都沒有辦法執行國王原來的決定,結果只得把他放了。
這裏,薩克斯同羅斯福的談話中就含著一個同向類比推理:
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伊索,年輕時曾經給貴族當過奴隸。有一次,他的主人設宴請客,客人都是當時希臘的哲學家。主人命令伊索備辦酒席,要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伊索專門收集各種動物的舌頭,準備了一席「舌頭宴」。
唐朝宰相魏徵,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說辯家。他輔佐唐太宗長達17年,進諫數百次,多為太宗採納。他的說諫窮追不捨,說理透徹,充滿邏輯力量,不得不令人折服。
侯白答道:「它們『嗚嗚』地叫。」
「為何如此說?」鐵拐李問道。
「請大人自己去量量,如果不對,我爹甘願受罰。」劉伯的小兒子得意地說。
一個領導走進辦公室時,看到幾個人正在為昨夜的女排比賽議論紛紛。面對這一意外情況,這位領導沒有命令大家停止議論,而是興緻勃勃地加入了討論,談起了自己的感想,二三分鐘后,大家靜下心來聽他講時,他卻巧妙地將話鋒一轉:「中國女排的勝利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它證明了中國人的偉大,但是中國在科學技術、經濟建設上還很落後,被人瞧不起,我們也要有女排這種拼搏精神,把我們的科學技術、經濟建設搞上去……」這位領導運用的就是「因勢利導」的語言藝術。
◎識破矛盾攻擊對方
有一天,香客里來了個文人,對著掛在大堂中央的這幅字捧腹大笑。上氣不接下氣地對正覺得莫名其妙的老和尚說:「日落香殘是個『禾』字,凡字去了一點就是『幾』字,合起來就是個禿字。爐去火是為『戶』,再加上馬就是『驢』,所以他是在罵你是禿驢哪!哈!哈!」
「是!」雙方齊聲回答。
妻子在星期天說一起去看話劇,如果你不願去,你就可以問去看電影如何。
論辯必須充滿嚴密的邏輯思路。在進行邏輯思維時,人們的思想前後必須保持同一。保持同一,是指在論辯中,論辯者的思想必須具有確定性和首尾一貫性。違反了這一規律就會犯偷換概念和偷換論題的錯誤。
一次兩人面對面坐著喝酒,主人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來傷人。有個商人販賣瓷器,忽然遇見一隻猛虎,張著血盆大口,撲了過來。說時遲,那時快,商人慌忙拿起一個瓷瓶投了過去,老虎不離開,又拿一瓶投了過去。老虎依然不動。一擔瓷瓶快投完了,只留下一隻,於是他手指老虎高聲罵道:『畜生畜生!你走也只有這一瓶,你不走也只有這一瓶!』」
羅文錦高舉金懷錶,對法庭上所有的人說:「有關係。這是金錶,但是請問,這塊金錶除表面是鍍金的以外,內部的機器都是金制的嗎?」
一天,一個農夫來到國王跟前說:「我講一個絕妙的故事,我敢保證,您一定沒聽過。」
有人問文藝理論家:「你對當前爭論最大的某某演員是怎樣看的?」理論家回答:「過去我與某某素不相識,直到前不久開會時聽了她的發言才算認識了她。關於某某的爭論我不了解,無從談起。只覺得對於像她這樣的優秀演員,我們一定要珍惜,不應過多地苛求。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人文環境不好,文化的營養很不足,在這種條件下,能夠達到這樣的表演藝術水平,太不容易了。我們應充分敬重她,不要苛求我們的演員。苛求,是一種罪惡。」
要想用二難制敵術制服對方,就必須注意各路設卡,使對方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感到為難,這樣才能使對方無法逃遁,束手待擒。
在使用層層遞進法時,要注意「層層」,即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省去中間環節,不要跳躍式遞進。其次,還要注意「遞進」,所談之事,雖可謂漫無邊際,但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始終向實質性問題這個方向靠近,不可偏離。
18世紀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在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時,這樣論證:
如果鬼神有知,它們不會接受壞人的訴說;
著名的幽默大師馬克·吐溫喜歡向人家借書,他的鄰居想出一個辦法,以期扭轉他的習慣。當馬克·吐溫提出要借閱某一本書時,這位鄰居說:「可以,可以。但是我定了一條規則:從我的圖書室借去的圖書必須當場閱讀。」
上面例子表明,從構成對抗的例證本身發掘於己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可以有效地進行反對抗。
定義法是給辯題中某些關鍵字眼做出有利於自己利用事實、展開論點、爭取觀眾的定義,從而先發制人,佔據主動。
如果你的說法能成立的話,那我的感冒就是開了窗的緣故。那麼為什麼開了窗以後,有些人感冒,更多的人卻身體健康地領略著大好春光?問題只能從自身去找了。同樣,三中全會以後,經濟上對外開放了,其目的就在於利用當前國際有利條件,借外國財力之水,灌溉我國現代化之花。我們一是主權在握,二是開放有度。問題是國內有些不法分子,看見金燦燦的洋錢洋貨眼花繚亂,猶如蠅之趨腥,營營追逐。這能怪罪于誰呢?對外開放之後,面對海外花花世界的影響,從中央到地方,曾不斷發表過堅定而清醒的告誡,以期引起警惕,希望人們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因此有逐臭者,也有潔身自好者,有沉溺者,更有新形勢下的「南京路上好八連」……
大爺連忙從驢背上跳下來說:「謝謝您的好意。我已經吃過早飯了。」
「因勢利導」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原文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和領兵作戰一樣,在辯論中因勢利導的辯術同樣有著很大的作用。「勢」,就是對方思想發展的趨勢,「勢」是導的條件,只有找到「勢」才能進行「導」。「導」則是疏導,就是在辯論中順著對方思維發展的趨勢,由淺入深提出一系列問題,逐漸否定對方的觀點,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這個農民巧用兩難,各路設卡,皇帝說是謊話或不是謊話都感到為難,終於使得皇帝進退兩難。
將軍回頭一看,防彈九*九*藏*書衣的發明者已不見蹤影。
◎以虛克實,出奇制勝
桓公終於有所悔悟,答曰:「善!」
「掃天下」治國安邦乃堂堂大業,陳蕃有這種雄偉志向固然是好,但一個連自己屋子都懶於掃的人,他真的能夠去「掃天下」嗎?薛勤的反問,以小中見大術,一針見血地駁斥了陳蕃的狂妄不實。
識破矛盾也是邏輯的一種方法。找到對方的漏洞,識破對方的矛盾,對於快速攻下對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識破矛盾,是我們贏得辯論的有效方法。
一星期後,這位鄰居向馬克·吐溫借用割草機。馬克·吐溫便運用直仿術回敬對方,他說:「當然可以,毫無問題。不過我定了一條規定:從我家裡借去的割草機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皇帝無奈,只得下旨道:「免湖南山糧。」
「我們搓擦凍僵了的雙手,手便慢慢暖和起來;我們使勁敲擊冰冷的石塊,石塊能發出火光;我們用鎚子不斷地錘擊鐵塊,鐵塊也可以熱到發燙……由此可知:運動能夠產生熱。」
農民十疤子得知此事後,跑到縣衙大廳里,幾扁擔把那大金匾砸了個稀巴爛。
張亮先以意欲跳槽的假象造成先聲奪人之勢,從而為論辯勝利爭得了先機,也為後邊的論辯埋下了伏筆。後來,張亮運用了求異的論辯方式,借車工來做對比,巧妙地提出了工資少的問題。當老闆拿洗碗工來做擋箭牌時,他機智地再度運用差異辯駁的方法,點明廚師與洗碗工的本質工別,終於迫使老闆承認自己的身價。由此可見,打工族要老闆給自己加薪或者升職,也可以聲東擊西。
面對舒爾茨的矛盾觀點,鄧小平從多種層次、多種關係、多種現象進行分析:先指出美國實際上有三個政府,這三個政府究竟誰代表美國,這是作橫截面的矛盾分析;然後又針對中美關係發展的進程,作縱向的矛盾分析,並將橫向思考和縱向思考綜合起來,從縱橫矛盾的分析中,揭露其實質問題予以反駁。
◎抓住邏輯錯誤,窮追猛打
齊宣王說:「當然是跟多數人一起欣賞更快樂。」
二、用道理兜圈子
「由遠及近」是說先把論辯的命題隱藏起來,先談一些似乎與論題無關的話題,一見時機成熟,話題一轉,馬上拋出自己真正的命題,致使對手束手就範。
由遠及近,由此及彼是論辯術中最常用的戰術。它是先打「外圍戰」,再如剝筍一樣層層剝開,然後攻其核心,對方就不會再有反駁的餘地了。由遠及近的論辯方法,是一個推理過程,使用這一技巧時要注意,一是不要過早地暴露目標,以防對方有心理準備。二是一開始的話題要隱秘得有分寸,不能「隱」得太深,更不能離論題太遠,要注意與論題的聯繫。三是要注意整個論辯推理過程的邏輯性。
虛張聲勢在於虛而顯實,弱而示強。這也經常被用在辯論中,是戰勝對手的一個有力的武器。
掌柜大吃一驚,讚歎這孩子他日必成大器,就把這本書送給了紀曉嵐。
蕭伯納的幽默以尖刻著稱,所以這樣奚落丘吉爾在他來講並不過分。丘吉爾看了短箋當然不肯示弱,他馬上寫了一張回條加以還擊:「親愛的蕭伯納先生,蒙賜戲票兩張,謝謝。我和我的朋友因為有約在先,不便分身前來觀賞《賣花女》的首場演出,但是我們一定會趕來觀賞第二場演出,假如你的戲會有第二場觀眾的話。」
公輸般很不高興,斷然拒絕道:「我是講仁義的,不能隨便殺人。」
老太太被說得心花怒放。長期以來,她丈夫總是不承認這個事實。於是他把威伯視為知己,帶他到雞舍參觀。威伯邊參觀邊讚揚老太太養雞經驗豐富,並說,如果能用電燈照射,產的蛋會更多。老太太似乎不那麼反感了,反而問威伯,用電是否合算。當然,她得到了完滿的解答。兩個星期後,威伯在公司收到了老太太交來的用電申請書。
③類比對象之間共同的屬性越多,推出的結論就越可靠。
杠鋪老闆問:「誰先開言?」
四、複雜破壞的二難推理
一、探因求異
★有因有果,尋找聯繫
孟子說:「假如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子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呢?」
虛張聲勢是指故意假裝出強大的聲勢來嚇唬人的一種策略。《百戰奇法·虛戰》雲:「凡與敵戰,若我勢虛,為偽示以實形,使敵莫能測其虛實所在,必不敢輕與我戰,則我可以全師保軍。」所以,虛張聲勢也是在面臨危機時的一種應變術。
蘇東坡到莫干山遊玩了一天,又累又渴,遠遠看到了一個小寺廟,非常高興地跑過去要杯水喝,休息一下。
李縣官大怒:「大胆刁民,為何砸爛我的金匾?」
官說:「你不懂狗,好狗應當『汪汪』地叫,『嗚嗚』叫的,都不是善叫之狗。」
學員甲:我認為這件聖物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它就不可能在600年內一直被教友所珍藏、敬奉。
於是他召來兩名官員,分別將甲家的人帶到乙家去,把乙家的人帶到甲家去,人換地方而一切財產都不移動,分財產的文書則相互交換。這樣一來,雙方均無話可說。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富蘭克林和傑弗遜都是美國的開國元勛。「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傑弗遜當年風華正茂、文才過人。他最不喜歡別人對他寫的東西評頭品足。當他把起草的「宣言」交給委員會後,就坐在會議室外,等待審查通過。可是,過了很久,不見迴音,他就很不耐煩了。坐在他身邊的富蘭克林,唯恐這樣下去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就拍拍傑弗遜的肩膀,給他講了下面這個故事:有位叫湯普森的年輕朋友想開個帽店,他覺得,一個醒目的廣告招牌對帽店的生意很有好處,於是設計了一個廣告招牌:「湯普森帽店——製作和現金出售各式禮帽」,下面還畫了一頂帽子。他得意地把這個設計拿給各位朋友「提意見」。第一個朋友看了就不客氣地說:「帽店」一詞與後面的「出售各式禮帽」語義重複,建議刪去;第二位朋友則說:「製作」一詞也可以不要,因為你剛開業,顧客並不會因為帽子是你製作的就買,他們所關心的是帽子的質量和樣式,而這些,需由他們親自看到才行;第三位說:「現金」二字實在多餘,因為本地市場習慣現金交易,從不賒銷。經過接受這三位朋友的意見后,設計就只剩下:「湯普森出售各式禮帽」和那個帽子了。
這種方法和上面的探因求同基本相同,只是探求的結果是「異」而非「同」。所謂探因求異,是指在被考察現象出現和不出現的幾種場合中,其他的情況均相同,只有一種情況不同,於是得出結論:這個不同的情況就是被考察現象的原因。
幽默大師蕭伯納想譏嘲丘吉爾沒有朋友,丘吉爾則直仿出蕭伯納的戲沒有第二場觀眾。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杠鋪老闆」的反駁就可以看出,在辯論中,辯論者的思維不僅要求有確定性,而且要求有連貫性。也就是要求在辯論中,思想、論斷必須首尾一致,前後一致。兩個互相反對或互相矛盾的判斷不可能同時為真,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假的。通過分析對方的辯論,抓住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然後加以揭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從而暴露對方辯論的荒謬,使其不能得逞。
「……如果治愚不比治貧更重要,為什麼中國人說『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笑聲,掌聲)
「你的話一點兒都不假,我是跟你的情婦睡覺才染上性病的。」
展喜的話是借回答齊侯提出的「憑什麼不害怕」展開的。他沒有從正義與非正義的角度去闡述,因為這對齊侯來說不容易接受。他特地從先王之命說起,從歷史上兩國先君共同輔佐王室,兩代先君聯合互助,說明都是在實踐周天子所賜的「世世子孫,不相侵害」的盟約。接著,講到對方本人,若把王命與盟約丟到腦後,何以面對先君及老兄弟!這樣,展喜所說不害怕的原因,處處在宣傳歷代君王的團結互助和對先君的忠誠,句句包含了對齊侯繼往開來、不會背棄先君之命的信賴與願望。這種不畏強|暴、渴求和平團結的凜然正氣和世代相承的傳統心理,不能不使齊侯忽然預感到對背棄先君之命,「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一種恐懼;再加上展喜運用了以柔制剛的語言藝術,早就給他留下了後退的台階,所以,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後,他只好啞然而退了。
★旁敲側擊,逆勢順取
有一位旅客住進某旅館,旅館的設施看上去還可以。但是,當天夜裡突然下了一場大雨,旅客發現衛生間漏水特別厲害,無法進去使用。於是,客人便打電話給經理,要求派人來維修。經理在電話中答道:
「我從衣袋裡摸出火柴划亮一瞧……」
「你在演戲,分明是假的!」
「經理先生,你說得不對。現在天下雨,就有修理的必要,如果天晴,就有修理的可能。天或者是下雨或者是天晴,所以或者是有修理的必要,或者是有修理的可能。」
當然,馬克·吐溫是運用直仿術開開玩笑而已。鄰居的規定還是勉強可以執行的,而馬克·吐溫的規定則是無法做到的。
層層遞進,形如剝筍,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可步步進逼,最終破的。這是人們經常用到的一種邏輯方法。
現在我當了皇帝,而我的弟弟卻死在戰場上,可見,我家的墓地談不上吉利,也談不上不吉利。
老太太消除了一些戒備,把門開了一點,探出頭來懷疑地望著威伯。威伯繼續說:「我看見你喂的多明尼雞種很漂亮,想買一打新鮮雞蛋回城。」
★反駁論據,直接有力
戰國時,楚襄王是個昏庸的國君。大夫庄辛直言進諫,楚襄王非但不聽,還訓斥庄辛是「老糊塗」。庄辛只好離開,到了趙國。不久,秦國佔領了楚國大片的國土。楚襄王有所醒悟,於是把庄辛找回來商量對策。
三、反向類比
19世紀末,在英國國會的議堂中,曾經發生過一次名留青史的激烈論戰。
這個案例中,罪犯使用賊喊捉賊的伎倆,企圖嫁禍於人,為自己開脫罪責。但他還是露出了狐狸尾巴。這是因為,他先說跌入河中(口袋裡的火柴就會濕透划不著),後來他又說划亮了火柴看見兩道傷口,這是互相矛盾的。由此可見報案人就是兇手,偵察員抓住對方的破綻,主動出擊,一舉便置對方于死地。
這兩個類比推理形象生動地闡明了抗戰勝利果實應當歸給人民的道理。
有因必有果,這是一種重要的辯論方法。這種方法對於某一事物來說,不僅可以使聽眾知其然,而且也可以使人知其所以然。
魯僖公得到齊軍要來攻打的消息,不敢派兵迎戰,卻派了大夫展喜帶著酒肉糧帛去慰勞齊軍。名為勞軍,實際上是叫展喜說服齊孝公退兵。展喜感到很難辦,就去請教自己的哥哥展禽。展禽,又叫柳下惠,就是歷史上那位「坐懷不亂」的有名君子,頭腦敏銳,富有謀略,而且善於辭令。他向弟弟面授機宜:「齊孝公之所以要伐魯國,目的在於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而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諸侯,不僅依靠武力征服,更重要的是一向以『尊王』,即以尊重周王室為號召。所以,你如果以周朝先王之命去說服齊孝公,定能成功。」
當我們的意見和觀念與人不同時,我們首先應當給予對方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且表明我們已接受了他的觀點,然後再委婉地述說自己的意見。比如當對方表達了他的觀念,而我們無法苟同時,我們可以說:「不錯,你的看法細密周到,但我認為在那種場合應……」這樣既能表現自己的風度,又能堅持自己的立場。
邏輯上,一個詞語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在巧辯中針對對方的無理主張,故意曲解某一詞語的意思,巧妙地換成另外一種意思,可出其不意地駁倒對方。
有一些對抗的例證,表面看來牢不可破。實際上如果稍作推敲還是可以反對抗的。
◎類比相推,靈活機動
王答:「和他絕交!」
杠鋪老闆不慌不忙地說:「既然能醫治百病,為何不把你的瘸腿治好?」
鐵拐李奔上擂台:「杠頭,鐵拐李和你比擂。」
孟子進見齊宣王,問:「你曾經告訴庄暴說您愛好音樂,有這麼回事嗎?」
設定條件是一種獨闢蹊徑的方法,主要是針對對方的一些模糊、荒誕、刁鑽,甚至是愚蠢的問題而施展的。
五、直觀類比
◎以小放大,歸謬反駁
十疤子說:「老爺,你剛上任,為何就掛起這貪贓枉法的招牌?」
上例中,反方抓住正方口誤,及時予以回擊,贏得了觀眾的掌聲,直逼對手落荒而走。
在明代戲曲家、通俗文學家馮夢龍(1574—1646年)的《古今概譚》里,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
沒想到范縝卻馬上回敬王琰,說:「嗚呼王子,知其祖先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
◎迂迴進攻的幾種方法
探因求同是根據被考察現象出現的幾個場合,如果其他情況都不相同,而只有一個情況相同,於是得出結論,這個相同的情況就是被考察現象的原因。
正方錯上加錯:「那他也必須在吃飽飯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創作呀!」
一般地說,在論辯過程中,論題應該明確,不能含糊其辭,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場合下,我們又不能直接表達我們的意見、觀點,只能採取指東說西或者指桑罵槐的辦法。
歸謬反駁是一種邏輯方法,在邏輯學中叫歸謬法,也就是從對方論題出發,引出一個非常荒謬的結果,從而證明對方的論題虛假。使用這種方法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把隱藏在深處的、不明顯的、難判斷的荒謬「顯微擴大」,從而使其荒唐的結論暴露無遺。因此,有人把這種方法稱為邏輯學上的「顯微鏡」。這種方法在辯論中被廣泛使用。
在辯論的過程中,很多辯論者都能夠自然地運用歸謬反駁這種推理方法,將對方論點中充當條件的部分,進行擴展與引申,找出一個比較特殊的條例,使這條例與對方的結論相悖,從而駁倒對方的觀點。
在「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關懷」辯論中,正方為了論證中國文字反映的男尊女卑,舉例說:
在《庄暴見孟子章》中有一段這樣的精彩論辯:
要提高類比推理的可靠性,我們要努力做到下面幾點:
模仿對方的邏輯錯誤,拿來批駁對方的觀點,這種方法能起到爹底抽薪的效果。
「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口而出的嗎?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啊!」
「咖啡是我們的啊!」
二是要積極主動地表示對對方的認同和肯定。在論辯時,對對方的談話中表現出來的觀點,只要是同意的,就應立即作出表示贊同的反應,但不宜太直接、太露骨。辯者要表現得若無其事,和對方談些他們感興趣的事,使自己的誠懇感情滲進對方意識里。要巧妙尋找話題,要適時適度讚美,通過你的發揮,對方與你的共同點得到了強調,有助於抵消對立的情緒。
鄭板橋的夫人通過比照,用情感兜圈子,然後畫龍點睛,終於說服了鄭板橋。
北宋時,皇帝的兩位親戚因分財產不勻輪番跑到朝廷里告狀,皇帝也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將這件案子交給了丞相張齊賢處理。張齊賢了解了案情之後,就把告狀的人都找來,問道:
拿破崙認為布里昂能藉著他的名聲而揚名後世,布里昂反駁這個觀點時,並沒有直接反駁,而是委婉迂迴,用亞歷山大的秘書同自己進行類比。既然現在的人們不知道亞歷山大的秘書是誰,那麼後人也將忘記拿破崙的秘書是誰。因而拿破崙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二、簡單破壞式的二難推理
這種方法是辯論的一種有效武器,在某些特殊的場合,它甚至可以使你在「山窮水盡」之時絕處逢生、出奇制勝。
二、同向類比
「只要您非常愛好音樂,那齊國便會很不錯了。無論您愛的是現在的流行音樂,還是古代的音樂都是一樣的。」
學者無言以對,只好認輸。
目標在東而先向西,欲要進攻先行退,避其鋒芒,迂迴誘導,這是以迂為直的方法在巧辯中的應用。表面上看,這是放著直道、近路不走而走曲道、遠路,實際上走的卻是一條達到目標的直道、近路。
官問道:「它們叫出什麼聲音來?」
三、直接模仿對方
老闆好像若有所悟,放低聲音說:「看來,你是真想跳槽啦,對吧?」
張亮反問:「很多嗎?一個月才幾百塊!說實話,累點我倒不計較……」
這個方法是指當某一種現象發生變化時,被研究的現象也隨之發生變化,從而判斷出該現象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
因此太后死後或有知,或無知,都不應讓魏丑夫陪葬。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別人有缺點而不予指出,任其發展,結果只能是害了別人。如果直接指出,又擔心對方接受不了,那我們不妨採用這種聲東擊西式的勸說技巧。
一席話,聽得楚襄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到了非納諫不可的境地。
所謂「破壞」,是因為在推理過程中運用了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後件式,由否定兩個假言前提的兩個後件而到否定它們的共同前件。
二、探因求同
「你就到那一天來吧!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也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也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更不是星期日。巴依,你知道了嗎?」
太原王琰乃撰寫文章嘲弄范縝:「嗚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他想用此堵住范縝的嘴巴,讓他俯首認輸,不再回駁。
王琰嘲笑范縝「不知道」自己祖宗的神靈在哪裡,范縝順著他的話鋒,認為既然你說我「不知道」自己祖宗的神靈在哪裡,想必你一定知道自己祖先的神靈在哪裡;范縝至此話鋒一擊,既然你知道祖靈之所在,為什麼不幹脆殺身到祖靈那兒去呢?范縝「順手牽羊」,順勢而攻,然後發動致命的反戈一擊,終於在這場論戰中獲勝。
紀曉嵐在與掌柜的辯論中,列舉「看書」與「不看書」這兩種情況,看書,看過就背下了所以不買;不看,不知道書好不好也不買,總之就是不買。這充分顯示了作為一個孩子的紀曉嵐的辯才。這裏使用的方法就是二難制敵法。
「牛奶是我用咖啡換來的啊!」
一位生物學教授通過試驗,發現蝙蝠具有以耳代目的活雷達特性,而另一位學者則持有不同意見。於是,兩人展開了辯論。
劉伯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中,小兒子知道了此事,第二天來到財主家。當財主問起這個問題時,小兒子說:「天地之間相距1234567公里,一點不多,一點不少。」
類比術是機智和聰慧的產物,它需要使用者將尋常的事例,加以不同尋常的聯想,使本象、類象有機結合,產生獨特的魅力。這就要求論辯者開拓空間思維,把握事物間的聯繫,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急中生智,快中求妙。只有這樣,才能使你的類比術不同凡響,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如果說我家墓地吉利,那麼我弟弟就不會死在戰場上;
所謂「複雜」,是與前面講的「簡單」相對而言的,指的是這一推論的結論是一個複合判斷(選言判斷)。其特點是:選言前提的兩個選言肢分別肯定兩個假言前提的不同前件,結論的兩個選言肢分別肯定兩個假言前提的不同條件。
清時的一天,曾國藩正在領兵打仗,突然來了一個告密者,得知一個統領準備叛變,而告密者就是這個統領的部下。曾國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將告密者殺了示眾。一會兒,被告密要叛變的統領前來給曾國藩謝恩。曾國藩臉色一沉,命令左右,馬上把這個統領推出斬首了。幕僚們都不知為什麼,曾國藩說:「告密者說的是真實的,我如果不殺他,這位統領知道自己被告發了,勢必立刻叛變,由於我殺了告密的人,就把統領給騙來了。」
中文有兩個字表示結婚的概念,一個是「娶」字,另一個是「嫁」字。男人是「娶」媳婦,女人是「嫁」給男人,那這個「娶」字它表示一種主動性,「嫁」字它表示一種被動性。(笑聲,掌聲)請回答!
齊魯兩國都是周朝初期分封的千乘大國,作為鄰國,原本世代友好,但到了東周和春秋時期,魯國逐漸衰弱,齊國逐漸強盛;兩國的關係,也變得時好時壞,時而結盟,時而發生戰爭。
指桑罵槐的好處,在於不直接針對具體對象,然而通過故事的情境性,又能轉換出受眾對強調之物的感受性——所謂說的是那裡的閑話,指的其實是這裏的事情。
有位小夥子來到咖啡廳,先要服務員小姐來一杯咖啡,過了一會他又叫服務小姐將咖啡換成了牛奶,他喝完牛奶之後,背起背包就要出門。服務小姐連忙提醒他:
◎明知故問,迂迴進攻
一、簡單構成的二難推理
管仲以其忠臣賢相的敏銳洞察力,通過對易牙、豎刁、公子開方等人的幾個生活片斷的精闢分析,剝開了他們的偽裝,識破了他們的韜晦之計,預測了事物的必然發展趨勢,做了一番精彩的論辯,具有一定的說服力量。
談著談著,觸龍向趙太后請求道:「我的小兒子叫舒祺,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愛這個小兒子,懇求太后允許他到宮中當一個衙士。」太后眼睛一亮,趕緊問觸龍:「他幾歲了?」觸龍答:「15歲。他年歲雖小,只是我想趁我在世時託付給您。」趙太后聽到觸龍這些愛憐小兒子的話,覺得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說:「真想不到你們男人也愛憐兒子啊!」觸龍說:「恐怕比你們女人還勝一籌呢?」太后不服氣地說:「不會的,還是女人更愛兒子。」
「雙刃術」的運用,與「二難術」相比較,方法略為簡單些。因為它無需像「二難術」那樣要選取「關節點」,可直接利用對方假言前提的條件(前件),導出與之相反的結果(後件),繼而推出與之相反的結論。這種反駁針鋒相對,顯得更為有力。例如:有些不愛學習的人曾這樣為自己的惰性開脫:如果一個人是「天才」,那麼就用不著努力(因為他不努力也比別人聰明);如果一個人不是「天才」,那麼也用不著努力(因為努力也沒用)。一個人或是「天才」,或不是「天才」,總之,都用不著努力。這裏邊就包含一個錯誤的「二難推理」,其錯誤在於支持前提的理由站不住腳,假言前提不能成立。
蔣子龍順水推舟,把這個難解之謎給解開了。
桓公說:「易牙是我的廚師。有一次我信口說,什麼山珍海味你都給我嘗過了,就是還沒有吃過蒸嬰兒的味道,結果易牙就把他剛出生不久的第一個兒子蒸給我吃了。他對我這麼好,我怎麼還要疏遠他呢?」
小中見大,是指論辯者善於從高層次上,以其敏感性和洞幽燭微的觀察力,從要說的事理中抓住某一個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點,觸類旁通,引申擴張,從而達到論證自己觀點正確,反駁論敵論點荒謬之目的的一種論辯方法。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載:齊王因為沒有聽從孟子的勸告,結果使燕國人反叛了齊國。齊王感到很慚愧,但有個叫陳賈的齊國大夫卻在孟子面前為齊王開脫。他說:「周公是什麼樣的人?」孟子答:「古代的聖人。」
次日,皇帝上廁所時,看見蒼蠅在廁所的牆上聚成五個大字,他覺得很稀奇,不禁念出聲來:「湖南免山糧。」
這裏,富蘭克林就是運用了類比術。通過類比,得出結論:如果傑弗遜能像湯普森那樣聽取朋友的意見,那麼,其所起草的宣言在眾人的修改下,就會成為一個完善的文獻。富蘭克林巧妙地運用了類比術達到了勸說傑弗遜的目的。
在醫院里,一位患有嚴重疾患的病人問醫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還有康復的希望嗎?」醫生回答:「你的病確實不輕,但是經過治療,安心養病,慢慢會好的。」
★聲東擊西,迂迴進攻
鐵拐李答道:「為拯救黎民百姓。」
二、自相矛盾的思維
假如有人問你:「某某小說寫得很不錯,你認為怎樣?」你可以回答「還可以,不過我更喜歡×××的小說」;
在辯論中,我們要達到反駁對方論證的目的,既可以直接指出對方推論的錯誤,也可以模仿對方的錯誤推論形式,推出令對方感到難堪的結論。這種方法也能有效地達到揭露謬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