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二章 危險關係 拜師

第十二章 危險關係

拜師

李世民即位后,王珪的機會來了,本著人盡其才的原則,李世民一揮手,王珪又從雋州回到了長安,跟著新李老闆繼續打工。
在王珪之前,唐朝公主的眼中是沒有公婆的,公主在婆家沒有盡兒媳之禮的,一句話,你娶的是公主,是大爺,恰恰不是兒媳。
「降乘」之禮爭到最後,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上奏,從此三品以上官員路遇親王不必降乘,李泰概莫能外。
李淵起兵攻入長安后,丞相府司錄(相當於組織部長)李綱向李淵引薦了王珪,這才結束了王珪長達十四年的流亡生涯。後來王珪進入了太子李建成帳下,一直效力到武德七年,結果這一年發生的楊文干謀反事件,讓王珪替李建成頂了雷。楊文干謀反可能是受李建成指使,也有可能是被秦王李世民誣告,總之真相難辨,李淵不捨得處理李建成,只能拿李建成的手下出氣,一揮手就把王珪發配到了雋州(今四川省西昌市),算是為20世紀的衛星發射事業做點早期的開發工作。
為了加強這次任命的嚴肅性,李世民特意指示李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無過!這話是不是看著有些眼熟,沒錯,劉備臨終時對阿斗就這樣說過,抬出這樣的句式,只能說明李世民對這次指派老師很上心,很重視。
自此,李泰每次見到王珪必定先跪下叩頭,而王珪同接受南平公主的禮儀一樣,泰然處之!
無招即是有招,不爭也是爭,王珪以正禮儀之名卻起到幫李泰收心之實,儘管李世民九-九-藏-書的辯解被魏徵否決,但在李世民和王珪的維護下,李泰的聲名與日俱增,不可阻擋!
如此一來,李世民的用意已經若隱若現,讓正定《五禮》的王珪出任魏王李泰的老師,背後的潛台詞已經快成了明台詞。
賓禮:接待賓客之禮。
說起來王珪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受盡磨難,父親死得早,幼兒時期的王珪就成了孤兒。可能是早年喪父的原因,王珪性雅澹,少嗜欲,志量沉深,能安於貧賤,體道履正,交不苟合,由此深得叔父王的讚賞,王對他的評價是:「門戶所寄,唯在此兒耳。」
從爭禮的結果來看,作為老師的王珪似乎讓李泰吃了虧,其實恰恰相反,王珪非但沒有讓李泰吃虧,反而在這場爭禮之後得到了莫大的好處,那就是避免風頭過盛。
不符合禮儀,即為非禮!
這個惡習延續了二十年,到王珪這兒,終於給扳過來了。
從此,唐朝公主過門之後向公婆行兒媳之禮成為慣例。
在李世民慈愛的江水中,李泰茁壯成長,到貞觀十一年,李泰迎來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師,這位老師的名字叫王珪。
略顯遺憾的是,王珪老師對李泰的庇護只維持了不到兩年。貞觀十三年王珪老師去世,享年六十九歲,倘若王珪老師能夠硬挺到貞觀十七年,或許李泰順利登頂也為未可知!
非禮?難道朕的規定是非禮?
李世民有些惱火,衝著王珪吼出了一句:「你們以為自己很高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們?」https://read.99csw•com(卿輩苟自崇貴,輕我諸子。)
從五禮的內容不難看出,有了五禮,國家才算得上真正的國家,而王珪正是為唐朝正定《五禮》的核心人物。為了《五禮》,王珪從貞觀八年一直干到了貞觀十一年,歷時近四年終於將《五禮》正定完畢,書成之日,李世民賜帛三百緞,封其一子為縣男。
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嘉禮:和合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
王珪的「老生常談」他本人讀懂了,李世民也讀懂了,李世民在得知王珪的教學內容后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兒可無過也!意思是說,只要聽懂了王老師的課,李泰一生都不會有太大的過失。
「降乘」,通俗地講,就是下車行禮。李世民原本規定三品以上官員路遇親王需要下車叩拜行禮,然而這個規定到貞觀十二年遇到了抵抗,禮部尚書王珪上奏:三品以上遇親王于路皆降乘,非禮!
李泰說道:「忠孝之道,已聞教矣,願聞所習。」王珪答曰:「漢東平王蒼雲:『為善最樂。』」(做善事最快樂!)
儘管李泰沒有真正弄懂王珪的課,王珪卻不動聲色,于公于私都在不遺餘力地幫助李泰,很快王珪用一個特殊的方式曲線救國,這個方式叫:爭禮!
從王珪的話語來看,多數都是老生常談,然而就是這些老生常談,古往今來真正讀懂的又有幾個?最樸實的話往往最有深意,最直白的話往往更有價值,只可惜,多數情況下,這read.99csw.com些話都被視為「老生常談」而棄之如敝屐。
解鈴有時候不一定需要系鈴人,有魏徵這樣的萬金油在,一般的難題還是解得開的。魏徵又一次站了出來,說道:「親王們的位次在三公之下,而九卿和八座也都是三品官員,級別要麼與親王持平,要麼比親王還高,這樣在路上遇到,還要下車叩拜,確實不符合禮儀!」(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為王降乘,誠非所宜當。)
在李世民的手下,王珪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禮部尚書等要職,李世民看重他,一是因為他善於進諫,二是因為他知禮。李世民指定王珪擔任李泰的老師,看重的恰恰就是王珪的知禮。
吉禮: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
凶禮:哀憫弔唁憂患之禮。
其實定兒媳之禮只是王珪小試牛刀,王珪真正為李世民所欣賞是因為一本書,書的名字叫《五禮》。
言為心聲,若是李世民沒有廢立之心,焉能將這樣的話說出口,居然說出倘若太子夭折的話,一定是心有所想!
貞觀十一年,李世民的女兒南平公主下嫁王珪的兒子王敬直,按照以前慣例,南平公主不需要對王珪夫婦行兒媳見公婆之禮,然而這一次王珪對慣例說了「不」。
在當時的長安城中,年長皇子留守京城的只有李承乾和李泰,李承乾作為太子接受路遇降乘的禮儀是合法的,因為他是儲君,而李泰作為親王接受降乘的禮儀則是不合適的,一來與太子享受了同樣https://read•99csw.com待遇會讓人非議,二來也在無意之中增加了三品以上官員對李泰的反感,畢竟路遇降乘,不僅折騰人,而且折騰心,人家服從的只是皇帝的規定,而並非你李泰本人。取消降乘,讓路遇的高官不再對著李泰折騰,其實無形之中拉近了李泰與高官的距離。
王珪話說到這個份上,南平公主無言以對,李世民也不便多說,南平公主只得按照兒媳拜見公婆的禮儀對王珪夫婦行了大禮。大禮包括給公婆敬奉裝滿水果的果籃和供公婆洗手用的水盆,形式不重要,內容很關鍵:進了王家門,就是王家人,得有規矩。
此時的李世民腦子有些亂,一方面他知道維護禮儀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又想提高親王們的地位,尤其是李泰的地位,結果這一亂,話就脫口而出:「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
王珪說道:「今主上欽明,動循法制。吾受公主謁見,豈為身榮,所以成國家之美耳。」意思是說,當今皇上英明神武,一舉一動都合乎法度,我接受公主的拜謁,不是為了顯擺我自己,其實是為了成就國家的美談!
然而即便李世民心有所想,魏徵卻不為所動,直愣愣地回應了李世民一句:「從周朝以來,都是子承父業,沒有兄終弟及的,就是為了不給庶子們留念想,斷了爭位的根源,當國君的更要警惕!」(自周以來,皆子孫相繼,不立兄弟,所以絕庶孽之窺窬,塞禍亂之源本,此為國者所深戒也。)
然而天有不測風九*九*藏*書雲,就是這個王叔叔險些給王珪帶來一場大禍。王後來在隋朝漢王楊諒的帳下效力,楊廣即位後跟著楊諒一起反叛楊廣,結果兵敗被誅。叔叔王被誅,侄子王珪也脫不了干係,按律應當連坐論處。幸好王珪反應快,逃跑的速度也快,沒等楊廣派兵來抓,就一溜煙地跑進終南山藏了起來,這一藏就是十幾年。
當然老師不是白當的,既然已經當了李泰的老師,就得給李泰上課,王珪給李泰上的最重要一堂課核心只有兩個字——「忠孝」。
李泰問王珪何為忠孝,王珪答曰:「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盡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當年可以享天佑,余芳可以垂後葉。」
其實王珪的祖上也很有來頭,他的祖父是王僧辯,南梁重將,一度呼風喚雨,只可惜不夠謹慎,被競爭對手陳霸先打了襲擊,兵敗身死。王珪的曾祖叫王神念,在南朝也很有名,有一種說法說王神念的先祖是書聖王羲之,如果從這裏論的話,王珪得算是王羲之的後裔了,不過只是說說而已,未必當真。
只可惜,李世民的說法只是一廂情願,李泰儘管上了王老師的課,卻沒有真正讀懂!
王珪,其實是老熟人了,李建成曾經的左膀右臂,玄武門之後與魏徵一起被李世民重新啟用,在貞觀一朝風生水起。
禮,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禮貌,而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禮節、禮儀,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王珪為李泰爭的這段禮叫作「降乘」。
軍禮:師旅操演、征伐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