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六章 再征高句麗 出征

第十六章 再征高句麗

出征

與張亮遙相呼應,李世勣大軍攻佔蓋牟城之後稍事休整,隨即南下直撲遼東城。這顆擋住隋煬帝楊廣兩次兵鋒的硬釘子終於迎來了第三撥拔釘人,這一次結果會如何呢?走著瞧!
蓋牟城是高句麗當時的重要城市,與遼東城遙相呼應,要想拿下遼東城必須先攻下蓋牟城,不然唐軍就將兩面受敵,同時蓋牟城也是高句麗重點經營的城市,這裡有唐軍最需要的東西——糧食。
然而,聲東是假,向北才是真,李世勣在做出一系列東進假象之後迅速揮軍向北,在高句麗守軍還在瞠目結舌之際,李世勣已經從通定鎮渡過遼河,挺進到了玄菟(今遼寧省瀋陽市)。這一出其不意的進攻震動了整個高句麗國,高句麗國境內所有城市立刻緊閉城門,閉門自守,不好了,李世勣來了!
褚遂良則提出,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般情況下大唐出兵必勝,但是萬一此次失利呢?一旦失利就很有可能重蹈隋朝的覆轍,越想發兵報復越報復不了,最後的結果可能會影響國家安危。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世民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將軍常何等率江淮、嶺南、三峽勁卒四萬,戰船五百艘,同時在長安、洛陽招募士卒三千人,總計四萬三千人從萊州出發,橫渡黃海,直擊高句麗首都平壤;任命太子詹事、左衛率李世九九藏書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步騎六萬以及蘭州、河州二州降胡向遼東城進發,兩軍合勢並進。
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敵勞,五曰以悅當怨,何憂不克!
李世民採用的方法與隋煬帝楊廣的方法一樣,同樣是兩路並進,同樣是海陸夾擊,只不過楊廣已經失敗了,那麼等待李世民的又是什麼呢?
在李世民從定州出發后不久,李世勣正式吹響了出征高句麗的號角。
卑沙城四面懸崖峭壁,只有西門坡度稍緩可以攀上,這唯一的漏洞被唐軍抓住,卑沙城破只是時間的問題。由於卑沙城是遼東半島的最南端,高句麗對此的經營並不用心,防守非常稀鬆。當夜,右驍衛將軍程名振率軍抵達,副總管王文度迅速爬上城牆,裡應外合,卑沙城破!
貞觀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李世民從定州出發,留下高士廉、劉洎、馬周、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右庶子高季輔同掌機務,輔佐太子李治。
「生子如狼,猶恐如羊」,生個男孩即使有著狼一樣的性格,家長還是擔心孩子像羊一樣柔弱,因為男孩要頂天立地,需要有堅毅的性格。李世民這個第一家庭的家長同樣需要磨礪兒子的性格,因此他沒有把李治留在長安,而是帶到了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
然而唐軍畢竟是存在的,而九九藏書且不只李世勣和李道宗這兩支,此時營州都督張儉也率軍渡過遼河,直撲建安城(今遼寧省蓋州市),大破高句麗軍隊。
李世民對李治說道:「今留汝鎮守,輔以俊賢,欲使天下識汝風采。夫為國之要,在於進賢退不肖,賞善罰惡,至公無私,汝當努力行此,悲泣何為!」
幾乎就在李世勣挺進玄菟的同時,遼東道副總管李道宗率領的數千士兵兵臨新城(今遼寧省撫順市北)城下,折衝都尉曹三良甚至率領十余名騎兵直接衝到了新城的城門下,挑釁了半天,卻遭遇了死一般的寂靜。
對於李世民的御駕親征,褚遂良更是舉雙手加雙腳不贊成,以萬金之軀,輕行遠舉,不敢想象,令人擔憂。
如此一來,同時有三支唐軍攻入高句麗境內,高句麗的壓力越來越大,疲於抵抗。
現在李世勣、李道宗這兩員名將坐鎮,蓋牟城註定無法擋住唐軍的兵鋒,從四月十五日到四月二十六日,蓋牟城抵擋了十一天,到第十一天實在抵擋不住了,李世勣揮軍攻入了城中,俘虜兩萬餘人,繳獲糧食十多萬石,大大減輕了唐軍的糧草壓力,也正符合孫子所說「因糧于敵」。(從敵人處繳獲糧草為我所用。)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李世民下詔,遠征各軍以及百濟國軍隊、新羅國軍隊、奚部落軍隊(灤河上游)、契丹部落軍隊九_九_藏_書(遼河上游)各軍分道直擊高句麗。至此,李世民已經完成了戰略布局,從這一刻開始,至少有六隻拳頭分六個方向向高句麗揮去,至於高句麗能不能挺住,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說完,李世民親佩弓矢,手結雨衣于鞍后,此戰他已經把自己皇帝的身份放在腦後,這一次他不是皇帝,而是衝鋒陷陣的將軍。在他拍馬離去的一瞬間,他終於找回了久違的衝鋒感覺。久違了沙場,久違了雄兵,我李世民又回來了!
對於李世民的出征,朝中是分成兩派的,一派是鷹派,一派是鴿派,鷹派以主戰的李世勣為代表,鴿派以主和的褚遂良為代表。
此時的朝中大臣,多數站在褚遂良一邊,他們反對遠征高句麗,更反對李世民御駕親征。然而李世民就是李世民,一旦決定就很難更改,況且此戰于公于私他都要打,即使一百頭牛也拉不回,即便魏徵在世,也未必能讓李世民回頭。
蓋牟城是不幸的,它面對的是初唐兩大名將李世勣和李道宗,這二人是當時碩果僅存的三大名將中的兩位,同時也是李世民最看重的兩位。
《禮記》有雲:儲貳鎮中,意思是說皇帝不在,則由儲君鎮守,全面主持工作。在李承乾做太子時一直維持著這個慣例,然而這一次李世民有了獨特的安排,他沒有把太子李治留在長安或者洛陽,而是把九-九-藏-書長安交給了房玄齡,洛陽交給了蕭瑀。李世民把房玄齡和蕭瑀這兩名重臣放在留守的位置上,就是為了給李治錘鍊的機會。
種種跡象表明,李世勣的軍隊很有可能直接向東,因為這條路線距離最短,最便捷,而李世勣軍隊確實也做出了向東的態勢,這一下將高句麗軍隊的重心都吸引到李世勣的東線上。
李世勣大軍旗開得勝,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的開局也非常不錯,他的部隊從萊州出發,跨海北上,直接攻擊卑沙城(今遼寧省大連市)。
「欲使天下識汝風采」,這是李世民的刻意安排,也是一個父親的用心良苦。
當時李世勣駐軍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出軍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向東穿過懷遠鎮,一是向北直指通定鎮,向東還是向北呢?
事實上,從貞觀十七年立儲以來,晉王李治一直沒有像樣的功績,這在李世民看來是致命的缺憾,如此何以服眾,何以君臨天下,更何況李治生性柔弱,這讓李世民非常擔心。
當時李靖已老,侯君集已誅,尉遲敬德忙於研究長生不老避禍,此次征戰遼東只是作為左一馬軍總管隨軍出征,已經註定與主角無緣了。此時與李世勣和李道宗齊名的只有薛萬徹,不過同李世勣和李道宗相比,薛萬徹的起伏太大,李世民評價他說,要麼贏得驚天動地,要麼敗得潰不成軍。李世勣與李道宗則不https://read.99csw.com同,他們不會有驚天動地的大勝,也不會有潰不成軍的慘敗,古往今來的名將,均是精於此道!
李世民已經決定御駕親征,長安和洛陽就處於權力的真空地帶,該留下誰鎮守長安和洛陽呢?
最先攻入高句麗的李世勣和李道宗呈現出不可阻擋的態勢,在新城和玄菟耀武揚威之後,兩人迅速合兵一處,包圍了真正的目標蓋牟城(今遼寧省撫順市)。
李世民為什麼這麼自信呢?他自己給出了五個理由:
李世勣舉出對薛延陀汗國的陳年往事,貞觀十五年薛延陀汗國犯邊,李世民準備大舉討伐結果被魏徵叫停。時隔三年,惡果出現,薛延陀汗國依然在邊境製造摩擦,由此可見,該討伐的一定要討伐。
臨別之際,太子李治哭泣不已,這幾天他一直在哭,一是心裏沒底,二是不忍與父親分別。看著哭泣的李治,李世民的心中有一絲酸楚,難為他了,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就要挑起社稷的重擔,然而不如此也不行,自己百年以後他還是要獨立承擔,是時候讓他接受磨鍊了。
打開卑沙城這個缺口,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迅速派出總管丘孝忠挺進鴨綠江口,形成海陸合圍之勢。
不是城死了,而是人死了,怕死了!守衛新城的高句麗守軍騷動不已,就是沒有人敢迎戰,得了,閉上眼,就當他們不存在。
在李世民看來,等待他的除了勝利,還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