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六章 再征高句麗 錯過

第十六章 再征高句麗

錯過

據柏楊先生推測,楊萬春將軍很有可能在不久之後被淵蓋蘇文以詭計召回平壤,進而以謀反罪名秘密處決。儘管這一切都是推測,但最後的結果是,這個堪稱高句麗民族英雄的將軍居然沒有在正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這本身就是一場悲劇。
在土山完工之後,李道宗委派果毅都尉傅伏愛率軍駐紮在土山山頂,以防高句麗守軍突襲,這是唐軍唯一的制高點,必須萬無一失,一旦丟失,後果不堪設想。
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
第二天,也就是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李世民設想中的受降儀式正式開始,剛剛搭好的受降帳篷馬上派上了用場,一分鐘都沒有耽誤。
李道宗說道:「高句麗傾國以拒王師,平壤之守必弱,願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則數十萬之眾可不戰而降。」
每一個驚天動地的勝利背後,必定潛伏著波濤洶湧的風險,這是戰場的定數,也是人生的定數,同時原本這也是李世民一生的寫照。
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日,李世民揮軍攻向了安市城(今遼寧省海城市),在這裏李世民先後三次錯過了出奇制勝的機會,這三次錯過讓他一生痛心不已。
遠征高句麗,原本為了打出軍威,同時也為調整心情,現在遠征半途而廢,軍威也打了折扣,李世民原本不暢快的心情更加雪上加霜。
眾人堆土土堆高,經過唐軍士兵的不斷努力,土山工程終於完工了,此時的土山已經高出了安市城的城牆,與城牆的直線距離只有幾丈遠,安市城守軍的一切動向都暴露在唐軍的眼皮底下。如果以土山為跳板向安市城發起攻擊,城中男子集體被坑殺已經可以進入倒計時。
從此薛仁貴成為李世民重點培養的青年將領,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李世民對薛仁貴說了這樣一番話:「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貞觀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下令班師,遠征高句麗以這樣一個結果平淡收場。李世民命唐軍裹脅遼東城、蓋牟城的所有居民渡過遼河,從此你們不再是高句麗的國民,而是大唐的子民。
三萬余名降兵片刻間各得其所,出國的出國,回家的回家,坑殺的坑殺,自此十五萬援軍塵埃落定,再無痕迹。
調配停當后,李世民又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忽悠高延壽,一件事是安排明日受降。
以三萬對十五萬,李世民的壓力可想而知,不過他並不著急,他已經在內心中替高句麗軍隊虛擬了三套作戰方案,然後他自己再見招拆招,一一拆解。
現在十五萬高句麗大軍已經在唐軍的誘導下進抵安市城東南八里,安營紮寨,高句麗與靺鞨兵連營達四十里,陣勢咄咄逼人。
此戰唐軍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鎧甲一萬領,收穫頗豐。
這個幾乎以一己之力挽救高句麗危局的將軍儘管為李世民所欣賞,卻不為淵蓋蘇文包容。在目前朝鮮的所有正史中,居然都沒有楊萬春這個名字,而我們知道他的名字,都是來自朝鮮的民間傳說。
高句麗士兵不由自主地向後敗退,三萬唐軍趁勢向高句麗軍大營撲去,前後夾擊,此時高延壽才想起分兵抵抗,然而來不及了,陣營已經大亂,混亂中的十五萬大軍分崩離析,各自為戰,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這一戰高句麗兵陣亡兩萬餘人,傷者無數,高延壽集合殘兵靠山紮營想要頑抗到底,然而這個想法也成了奢望。
由於兵力的捉襟見肘,奇襲平壤計劃胎死腹中,李道宗也不敢堅持,只能將遺憾埋在心中,集中精力應對眼前之敵。
跳躍的李世民遇上了步步為營的李世勣,很難說誰對誰錯,以往很有自己主見的李世民這一次沒有堅持,他認同了李世勣的說法,說道:「以公為將,安得不用九_九_藏_書公策。勿誤吾事!」
在十五萬大軍兵敗的傳染下,安市城周邊的后黃城、銀城守軍紛紛棄城而逃,並且把逃跑的風氣傳染了下去,從安市城往外數百里內已無人煙,唐軍要想進攻平壤,就需要先通過數百里無人區!
方案一上策,方案二中策,方案三下策,高句麗軍會採用哪個方案呢?李世民認定會是方案三,因為十五萬打三萬優勢太明顯了,更何況這三萬唐軍還是孤軍!
這次接見為薛仁貴的戎馬生涯起了個好頭,愛才心切的李世民直接擢升白丁薛仁貴為游擊將軍,從今以後你就是從五品官員了,享受副廳級待遇!
城險兵精,眾志成城,安市城之戰已經進入死局。
此時鎮守安市城的高句麗守將叫楊萬春,是一個性格剛烈的主,權臣淵蓋蘇文奪權之後,命令高句麗境內各城向自己表忠心,諸多城市紛紛響應,唯獨楊萬春鎮守的安市城對淵蓋蘇文的命令置若罔聞,壓根兒沒有搭理。氣惱之下的淵蓋蘇文派兵對安市城進行了攻打,然而沒想到,楊萬春鎮守的安市城針扎不進,水潑不進,淵蓋蘇文乾瞪眼沒辦法,只能聽任楊萬春繼續鎮守安市城,以後再找機會慢慢收拾他。
為了拿下安市城,李世民將李世勣和李道宗兵分兩路,李世勣在城西側攻打,李道宗在城東南側攻打,兩軍齊發,安市城再無寧日。
怪只怪,時機不對,皇帝沒有心情!
一生善於出奇制勝的李世民為什麼會錯過這個大計謀呢?根源就在於這一次他想求穩,五千精兵奇襲平壤聽起來不錯,然而執行起來必定風險重重,與驚天動地的大勝如影隨形的一定是傷筋動骨的慘敗,而這一次李世民是慘敗不起的,他手中的王牌原本就不多。
就在高延壽準備下令發起攻擊時,李世民的戰鼓先敲響了。長孫無忌大軍從山北進軍揚起的灰塵告訴李世民他們已經準備好了,而西嶺的李世勣早就嚴陣以待。李世民一聲令下,戰鼓齊鳴,號角連天,三萬唐軍發起了對十五萬高句麗軍的衝鋒。
順便說一下,我的大學時代就是在遼寧瀋陽度過,我非常了解那裡的氣候。在那裡,一過十一國慶節(農曆一般為九月份),氣溫便急轉直下,秋風肅殺沒幾天,冬季就會迅速來臨。貞觀十九年的李世民就是處於那樣一個氣候轉冷的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上,不退兵也得退兵,對於冬季,唐軍根本沒有抵抗能力。
從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日抵達安市城開始,李世民在安市城下足足耗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這兩個多月中他先後錯過了三次出奇制勝的機會,最終還是被這座孤城擋住了遠征高句麗的步伐。
堡壘往往從內部攻破,高延壽和高惠真的話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李世民能夠採納,此次遠征高句麗或許可以以勝利收場,然而李世民偏偏沒有採納,只能再一次與勝利錯過。
精兵五千,直撲平壤,這就是李道宗出奇制勝的奇襲建議。倘若李世民能夠採納,遠征高句麗的結果就會被改寫,然而這個奇思妙想被李世民錯過了,他居然沒有批准。
現在李世民和李世勣恰恰相反,他們把城圍死了,而且把城裡人的生路全斷了,城破之日就是城中男子集體被坑殺之日,還有比這更差的結局嗎?沒有!既然死守是個死,城破也是個死,那麼不如死守到底,總比平白無故被坑殺好得多!
我的天!這是神,是人,還是鬼?
令人痛心的是,其實此時張亮的部隊已經抵達了建安城,完全可以與李世民合兵一處執行奇襲平壤的計劃,只可惜那個年月,「交通基本靠走,溝通基本靠吼」。儘管建安城與安市城已經近在咫尺,然而兩軍愣是沒有聯繫上,白白錯過了天賜良機。
暫且不管高句麗read•99csw.com人的翅膀,先來說說那個白盔白甲的怪物,這個怪物不是神,不是鬼,而是人,一個青史留名、至今不衰的大唐名將,他的名字叫薛禮。薛禮這個名字還有點陌生,那就再說他另外一個名字,薛仁貴,三箭定江山的薛仁貴!
三千三百名靺鞨部落士兵,全部坑殺!誰讓你們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竟敢跟大唐作對!
事實證明,高延壽和高惠真想得很好,也想得很對,只可惜,這一切悄悄地換了一個主語。滿地找牙、一敗塗地的不是唐軍,而是他們自己!
長孫無忌的依據很簡單,天子親征不能處於險地,殘敵尚未肅清,不能冒險出擊,否則一旦被抄了後路,後果不可設想。
貞觀十九年十月十一日,李世民抵達營州,在這裏他命人收集遠征高句麗士兵骸骨,統一安葬于柳城東南,用太牢祭奠。據《資治通鑒》記載,此戰遠征高句麗,唐軍陣亡將士將近兩千人,戰馬死亡率更高,達到80%。
然而這一次,李世民卻倒向了長孫無忌一邊,他放棄了行兵用險,選擇了萬無一失。這次選擇讓他的最後一次親征只能以平淡收場,登基以來的養尊處優已經磨平了當年的銳氣,現在的李世民已經背叛了當年的自己。
然而該耽誤的還是耽誤了,後來的事實證明李世民的跳躍是對的,李世勣的步步為營是錯誤的:安市城城險兵精,繞過容易,攻取卻難上加難,而偏偏李世勣就與安市城較上了勁,這一較勁就讓李世民又一次與勝利擦肩而過。
震驚之餘,李世民下令全力攻打,奪取土山。然而,談何容易,高句麗守軍居高臨下,佔據有利地形,唐軍由低到高仰攻,雙方在地利上已是天壤之別。
然而繳獲容易處理,降兵卻難處理,該如何處理這三萬多降兵呢?李世民給了這三萬餘人三條路,只是這三條路是李世民指定的,降兵只有認命,沒得選!
高句麗守軍很有眼色,很會挑時候,專等李世民出現的時候大肆謾罵。他們未必認識李世民,但他們認識唐朝皇帝的旗幟,只要皇帝旗幟出現,就是他們大肆謾罵的開始,綿綿不絕,層層疊疊。
安市城依山而建,東高西低,李世勣負責的城西一側,進攻難度非常大,因為地理位置決定了高句麗守軍居高臨下,而李世勣則要從低到高,採用最難受的進攻姿勢——仰攻!如此一來就讓李世勣的進攻大打折扣,進攻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隨即李世民命人為楊萬春送去一百匹綢緞,作為他忠於王事的一種勉勵:雖然你是我的敵人,但是我依然欣賞你!
此時唐軍陣營中有兩個人站了出來,他們提出了一個建議,如果這個建議被採納,唐軍遠征高句麗的戰局依然有可能做活。
幾乎所有人都動了心,除了長孫無忌。
李世民派使節對高延壽說道:「我以爾國強臣弒其主,故來問罪;至於交戰,非吾本心。入爾境,芻粟不給,故取爾數城,俟爾國修臣禮,則所失必復矣。」大國天子說話就是霸道,同時又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給你一種既可和又可戰的煙霧彈,而高延壽也在不經意中被這個煙霧彈給迷惑了,他居然有一點相信了,表現是戒備竟有所鬆弛,這一鬆弛可要了親命。
李世民遠遠地看著楊萬春,心中有氣惱也有佩服,普天之下能擋住我李世民兵鋒的沒有幾個,而你楊萬春就算一個。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縱是敵將,也值得尊重。
眾將攻了三天,毫無結果,土山依然在高句麗士兵的控制之下。
然而,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果毅都尉傅伏愛居然不在陣中,他居然趁李道宗管束不力之際私自離崗了!這次離崗要了唐軍的親命,也要了傅伏愛的小命。
安市城下,唐軍重重包圍,雙方進入膠著狀態,高句九-九-藏-書麗守軍在守城的同時還用上了無成本的防守武器——謾罵,漫無邊際的謾罵讓唐軍憤怒到了極點。
順著這個話頭說說楊萬春的結局,不說則已,一說全是眼淚。
在李世民退兵之際,高句麗守將楊萬春出現在安市城的城頭,就是他將李世民牢牢地擋在了安市城的城牆之下,也為高句麗贏得了喘息之機,此刻他來到城頭做什麼呢?
在唐軍六神無主、群龍無首之際,幾百名高句麗守軍已經從城牆的缺口處殺了出來,直奔守護土山的唐軍士兵。此時的土山只是崩塌了一部分,依然是有效的制高點,瘋狂的高句麗守軍正是來爭奪這致命的制高點。
李道宗構築的這座土山可要了親命,工程量巨大,前後耗去了六十天,日夜不停,最後總計耗去人工五十萬人次。按照現代工地的勞動報酬標準,假設每一個勞工工作一天報酬為五十元,李道宗構築這座土山的人工成本達到了二千五百萬元,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座土山的工程量。
崩坍的土山倒向了安市城的城牆,城牆因此被壓塌了一段,如果此時唐軍順勢攻城,安市城城破的厄運在劫難逃。
對手,朋友!
高延壽以下三千五百名酋長,加授武職散官,押往長安;
這一次,李世民和李世勣這對君臣過了嘴癮,卻犯了兵家大忌。兵家圍城講究「圍師必闕」,也就是說圍城時不要把城徹底圍死,要給裏面的人留下所謂的突圍縫隙,有突圍縫隙存在,被圍的人就不會殊死搏鬥,而會在生存慾望促使下選擇突圍,而突圍時,正是圍城部隊對之實現有效打擊的時刻。
忽悠完高延壽,李世民還不忘交代有關官員,趕緊在行宮寶殿旁邊搭建受降帳篷,後天中午就要用了,急活!
失敗的情緒一直籠罩著李世民,以至於一項跨時代的科技發明都讓他厭惡不已。
世界上有一種遺憾讓人銘心刻骨,這種遺憾就叫作錯過!無論是錯過愛情,還是錯過成功,錯過給人帶來的遺憾無葯可醫!
謾罵之下,李世民怒不可遏,急火攻心,恨不得將安市城一口吞下,一旁的李世勣看出了皇帝的憤怒,當即提議:「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准奏!
在退兵的當天,李世民在安市城下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展示唐軍軍威,雖然不能攻城征服你,至少在氣勢上壓倒你。
對於這場死磕,李世民充滿期待,也充滿擔憂,因為此時他手中的牌並不多,能用於與高延壽死磕的機動部隊只有三萬人。李世勣步騎混編一萬五千人,長孫無忌精銳士兵一萬一千人,李世民親自率領的步騎四千人,這就是李世民此戰的全部家當。或許很多人會問,剩下的唐軍做什麼去了?剩下的唐軍也沒閑著,一部分從事後勤運送糧草,一部分包圍安市城,不肯多動員部隊的李世民這一次遭遇了捉襟見肘。
安市城東南角的李道宗沒有閑著,他正在大興工程,構築土山,他要構築一座大大的土山,這座土山就是他攻城的最後法寶。
然而,不堪設想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餘下所有高句麗士兵全部釋放;
方案二:救援安市城,救出全城軍民后火速撤退,雖不能取勝唐軍,但至少可以保存實力;
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二日,決戰開始。
然而再多的兵在李世民看來也不過是餃子餡,只是用來包的而已。李世民火速地將手下三萬機動部隊進行了調配,李世勣率領一萬五千步騎兵在西嶺構築陣地,正面迎擊高句麗兵;長孫無忌率精銳士兵一萬一千人從山北峽谷迂迴出擊,衝擊高句麗兵後衛部隊;李世民自己率步騎兵四千攜帶戰鼓旗幟,登上北山,全體以戰鼓號角旗幟為號,一起發動攻擊!
可惜,溫室蔬菜;可憐,陳元壽用心良苦卻成空。
在李世民揮軍攻九_九_藏_書向安市城的第二天,高句麗北部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軍向安市城增援,他們的背後是高句麗士兵以及靺鞨部落士兵的混合部隊,總計十五萬人。鼎盛時高句麗全國軍隊數量在三十萬左右,這一次高延壽和高惠真帶來了一半家當,就是要與李世民進行一場死磕。
死一般的沉靜,無人應答!
方案三:畢其功於一役,與唐軍決戰!
提出建議的正是高句麗降將高延壽和高惠真,兩人說道:「我們既然已經委身於大國,就不能不拿出我們的真心實意,期望天子能早日建立大功,我們也能與妻子團聚。目前安市城守軍為了保護家人,個個奮勇作戰,安市城一時半會不容易攻下。我等率十余萬大軍都敗在唐軍手下,高句麗國內更是聞風膽寒,現在烏骨城守軍都是老弱殘兵,不能堅守,如果唐軍發兵攻打,早上到晚上就能攻克,其餘當道的小城,必定望風而逃,這樣唐軍一路收集沿途的糧草,一路向前,平壤必定守不住了!」
為了構築土山,李道宗採取了一手攻城,一手建設的方法,一方面唐軍對安市城的攻勢不減,每天至少進攻六七次,讓安市城守軍疲於奔命,唐軍的拋石車已經屢次轟開了安市城的城牆,然而安市城的守軍非常頑強,哪裡有缺口,哪裡就有堵缺口的守軍,一有缺口,守軍就迅速擋上柵欄,然後迅速修復。唐軍多次反覆,就是無法打開安市城的缺口,最後的寶只能押在李道宗的土山上。
顯然長孫無忌追求的是萬無一失,然而古往今來,行兵用險,戰場之上如果只追求萬無一失,那麼就必定與大勝無緣。沒有無緣無故的勝利,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如果你追求行兵萬無一失,那麼你就註定與勝利漸行漸遠。
這次意外的起因還是李道宗的腳。
不出李世民所料,高延壽和高惠真確實採用了第三方案,在他們看來,以十五萬大軍救援安市城方案一和方案二都太保守了,要救就救個徹底,要救就要把唐軍打得滿地找牙,一敗塗地!
十一月十六日,李世民經過易州,易州司馬陳元壽讓老百姓利用地窖,燃起溫火,種植出新鮮蔬菜呈獻給李世民,沒想到這也觸了李世民的霉頭。
沒有將領主事,守衛土山的唐軍很快敗下陣來,唐軍費了五十萬人次的土山落入高句麗守軍的控制之中。隨後高句麗守軍在土山周圍挖掘了壕溝,重兵防守,土山不再姓唐,改姓高了!
李世勣是指望不上了,要想攻城還得指望李道宗。
方案一:十五萬大軍一直向前,與安市城結成營壘,同時扼守高山險要堅守不戰,放縱靺鞨騎兵出來騷擾唐軍,屆時唐軍進不能立即攻克,退又有沼澤河流阻隔,勢必坐困山中,進退兩難;
在唐軍發動進攻的同時,天際夏雷陣陣,閃電交加,此時有一白盔白甲的怪物彷彿從天而降,揮舞著兵器向高句麗士兵的陣營殺了過去。
此戰,唐軍攻陷玄菟、遼東等十城,遷居唐朝居民達七萬人,殺死高句麗士兵四萬餘人,這在別人看來是大勝,而在李世民看來則是失敗。
人順的時候連老天都幫忙,這一戰又證明了這一點。
此時的李世民先不去想無人區,他的目光集中在眼前的孤城安市城上,他不相信這座孤城能擋住他的刀鋒,更不相信這座孤城會是他解不開的死結,不會,絕不會,李世民的征戰史上沒有死結。
此時李世民其實得到了一個釜底抽薪、出奇制勝的建議,提出建議的正是江夏王李道宗。
耗費李道宗無數心力的土山居然崩坍了!
正是基於楊萬春鎮守安市城,李世民才想到了迂迴作戰的辦法,在他看來,不必急於拿下安市城,完全可以繞過安市城先攻打建安城,等攻打下建安城之後再回軍包圍安市城。如此一來,安市城就處於唐軍的完read•99csw.com全包圍之中,就算打不下,圍也把它圍死了。
不務正業,只知諂媚,要你何用!李世民一皺眉頭,免職!
李世民已經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他已經耗不起了,時間已經進入農曆九月,嚴寒即將到來。
不久,李世民病了,病不僅在身上,更是在心裏!
向李世民叩拜,行送別之禮!
其實對於安市城,李世民是有考慮的,早在攻克遼東城之後,他就把安市城提上了議事日程,一向講究變通的李世民聽聞了安市城守將的事迹。他已經意識到這將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他甚至動了繞過這塊骨頭的念頭,然而這個念頭卻被李世勣給打消了。
先是高延壽發現自己上當了,大唐皇帝居然說話不算話,不是說不打嗎?不打怎麼還讓李世勣構築陣地了,這分明是打的架勢啊,太不講究了!
長孫無忌說道:「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僥倖。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
對於高句麗降將,李世民既保持著大國皇帝的風度,也保留著咄咄逼人的鋒芒,指著高延壽等人說道:「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於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
三次奇襲良策胎死腹中,三次無可奈何的錯過,此時遠征高句麗的唐軍已經與驚天動地的大勝漸行漸遠,只能集中精力對付安市城這根難啃的骨頭。
李世民指揮手下各路兵馬將高延壽的殘兵團團圍住,根據事後統計,此時高延壽的殘兵還有三萬六千八百人,其餘的十多萬士兵要麼陣亡,要麼逃亡,總之指望不上了,雪上加霜的是,長孫無忌率領一部分士兵切斷了附近的所有橋樑,想要撤退?插倆翅膀先!
原來在構築土山的過程中,李道宗不慎扭傷了腳,影響了行走,為此李世民還親自為李道宗針灸了一次,讓李道宗又感動了一番。然而皇帝的針灸形式大於內容,李道宗的腳一時半會兒並沒有好利索,這就極大地影響了李道宗的工作效率,進而影響了他對手下士兵的管束力度。
高延壽和高惠真兩個敗軍之將率三萬六千余名士兵向李世民投降,為表誠意,高延壽一干人等膝行(膝蓋跪地)爬到李世民的面前,請求寬恕。秦末諸強拜見項羽時用上了膝行重禮,現在高句麗降將對李世民也用上了。
遠征高句麗正是薛仁貴軍事生涯的起點,也是這位名將起飛的地方。實際上薛名將在戰前的身份就是普通老百姓,他是自願來到遠征軍中效力,為的就是博取日後的富貴。臨行前,他對自己的妻子說道:「放心吧,此行一定成功,一定會贏得日後的富貴!」
其實,聽完高延壽和高惠真的話,李世民動了心,多數隨行官員和將領也動了心,官員們甚至建議召喚張亮的那部分軍隊合兵一處,進攻烏骨城,進而進攻平壤。
薛名將說到做到,他怪異的裝扮為唐軍贏得了勝機,也為自己迎來了一生的轉機。李世民在北山高處看到了這個怪異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觸動了他的好奇心!
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將果毅都尉傅伏愛斬首示眾,然而已經於事無補,即使再斬一萬個傅伏愛也挽救不回丟失的土山,更挽救不回唐軍已經失去的時間。
李世民心中嘆息不已,他赦免了雙腳赤|裸請求處罰的李道宗。雖然李道宗管束不力,按罪當死,但是李世民願意給敗軍之將機會,更何況李道宗先前還有攻克蓋牟城和遼東城的功勞,算了,特赦!
遺憾的是,李世民這一跳躍性戰略思想被李世勣給否決了,因為李世勣覺得這太冒險。李世勣說道:「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軍糧皆在遼東;今逾安市而攻建安,若賊斷吾運道,將若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則鼓行而取建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