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張說時代 一張一弛

第七章 張說時代

一張一弛

在這之後,張說對這十二萬人加以訓練,訓練結束,將這十二萬人分屬十二衛,每個衛一萬人,這十二萬人分成六個批次,輪流擔任宿衛,這樣困擾李隆基數年的「徵兵難」問題在張說手中徹底解決。
從此,唐朝「兵」「農」分離,軍隊逐步走向職業化,這是一件好事,然而好事的背後也隱藏著危機。(到安祿山時再細說)
就這樣,張說理直氣壯地將陸堅駁了回去,同時又贏得了李隆基的又一層認同。
幾天時間,便募集了十二萬人,都是當打之年的青年男子。
然而,這樣的好事也有人反對,中書舍人陸堅便提出了反對意見:麗正書院無益於國,白白浪費,懇請陛下將之取消。
被麗正書院網路的都有哪些人呢?
張說就是這幫人的領導,李隆基命他兼任麗正書院院長。
這下就九*九*藏*書到了「無兵可征」的地步。
按照唐朝慣例,男子二十歲開始服兵役,六十歲才能免除兵役,在二十歲到六十歲這段時間里,每年都要有幾個月為國家服兵役,生命不息,服兵役不止。需要指出的,服兵役都是義務的,飲食、鎧甲甚至武器都需要自備(薛仁貴跟隨李世民東征高句麗就是自費出征),而且所在家庭並不因此減免其他勞役。
他們的具體職責是什麼呢?
經過長達十年的折返跑,張說終於重登相位,此時朝中共有三名宰相,排名如下:源乾曜、張嘉貞、張說。
第一件大事,兵制改革。
一、校勘文章;
因此,麗正書院的設立,對於文化而言是好事。
李隆基當時就驚了,裁軍二十萬?一旦邊境有事怎麼辦?
這個慣例從北周的府兵制而來,即農忙https://read•99csw.com時正常進行生產,農閑時進行軍事訓練,國家有事時緊急集結出征打仗,實行的是「兵農合一」。這種制度對於生活在草原的民族很容易實現,對於以農耕為主的社會,當國家規模較小時也可以實現,而當國家規模很大、戰爭比較頻繁時,府兵制的弊端就顯現出來。
砸場子的人來了,張說也不含糊:
對於文化人來說,這是一份美差。
張說前後鎮守幽州、并州時,唐朝邊境的駐軍達到了六十萬人,而此時東突厥已經式微,無法對唐朝構成真正威脅,六十萬人就顯得多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著名詩人賀知章,此時的身份是太常博士;秘書監(皇家圖書院長)徐堅;監察御史趙冬曦。
到李隆基開元年間,府兵制已經到了崩潰邊緣,服兵役的家庭要九*九*藏*書麼漸漸貧困(主要勞動力服兵役經常會耽誤農耕),要麼服兵役的人身體漸漸貧弱。漸漸地,「逃兵役」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正值壯年的男子紛紛遠走他鄉,逃避服兵役。
張說擔任宰相后便給李隆基提出建議:裁軍二十萬,讓這些人回鄉務農。
張說這一招果然奏響,招募令發出,青壯男子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很多是原來逃避兵役的,現在看到招募令,便火速地加入到宿衛的行列中來。
自古帝王在國家無事時,不是建造宮殿,就是追求女色,當今皇上卻偏偏喜歡文學。聘請知識分子,闡釋各家經典,這麼做對國家貢獻很大,花費又很少。陸先生的話,是何等地沒有見識!
改革完兵制,張說又把精力放到文化上,在他的推動下,李隆基設立了麗正書院。麗正書院的功能相當於皇九_九_藏_書家編譯院,用來網路當代知名的文學人士。
從排名看,張說只是第三宰相,但這個第三宰相很快就做了幾件大事。
滷水點豆腐,一點就靈。
削減完邊防軍,張說又把目光投向了拱衛長安的衛軍(類似於現在的中央衛戍區部隊)。
其實,想加入這十二萬人行列,難度也不小,首先要求身高五尺七寸以上,唐代一尺相當於現在的30.7厘米,五尺七寸相當於現在的1.75米,這個要求可不低。
李隆基仔細一想,張說說的不無道理,六十萬的邊防軍規模確實有些過大,還妨礙農業生產,張說久在邊塞,說的應該是實情。李隆基同意了,這樣唐朝邊境的士兵數量就從六十萬削減到四十萬,精簡掉的二十萬全部投入農業生產,從而增加了國家租賦。
面對這個現象,張說提出了改革:
招募壯士充當宿九_九_藏_書衛,所在家庭不再承擔其他勞役,同時給予這些壯士優厚待遇。
二、為李隆基伴讀,隨時解答李隆基的疑問;
張說說:「臣久在邊塞,知道其中的內幕,現在這些駐軍,很多都被當官的用來擔任護衛或者辦事的雜役,根本沒有用在國防上。況且想禦敵制勝,兵在精而不在多,根本用不了那麼多人,還耽誤正常的農業生產。如果陛下還有憂慮的話,臣願意以全家一百來口的性命作為擔保。」
三、享受國家提供的豐厚待遇。
公平地說,麗正書院的設立是一件好事,對於唐朝的文化發展有極大的促動作用。中國的社會傳統就是這樣,上行下效,上面喜歡什麼流行什麼,下面也就會跟風。唐朝為什麼會成為詩的國度,一是文化發達到一定程度,二是唐朝的很多皇帝都喜歡詩,本身就是詩人,李世民、李治都是不錯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