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太阿倒持 兵制改革

第十四章 太阿倒持

兵制改革

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睿宗李旦任命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唐朝節度使由此正式發端。
隨著時間的推移,府兵制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於是在開元十年張說便建議李隆基改革兵制,改徵兵為募兵,一舉招募了十余萬精兵,是為「騎」。
范陽節度,安撫奚、契丹,總部在幽州(今北京市),兵力九萬一千四百人;
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總部在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兵力三萬零九百人;
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靺鞨,總部在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兵力三萬七千五百人;
嶺南五府經略,安撫夷、獠,總部在廣州,兵力一萬五千零四百人;
天寶元年,唐朝直接統治的州達到三百三十一個,名義上歸唐朝統治的read•99csw•com州達到八百個,在邊境上,共分九個節度(戰區)、一個經略(軍事指揮區)。
節度使和方鎮由此漸漸成為主角。
方鎮,即節度使手下的兵鎮,起源是邊將的屯防區。在唐朝初年,戍邊的兵鎮,大的叫軍,小的叫守捉、城、鎮,這些整合到一起便稱為道(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
邊境所有兵力達四十九萬,馬八萬余匹。
隴右節度,防禦吐蕃,總部在鄯州(今青海樂都縣),兵力七萬五千人;
時間進入開元二十五年,「騎」也不夠用了,於是李隆基下詔:
當這個國防體系運行通暢時,李隆基可以通過這個體系去開疆擴土,比肩漢武;而當這個體系運行受阻,局部病毒發作時,這套關係李唐江山社稷安危的https://read.99csw.com國家安全體系便到了崩潰的邊緣。
高宗永徽年間以後,有的大都督官銜中就出現了「使持節」字樣,意思是在本道代表皇帝行使職權,這就是節度使最早的雛形,不過那時還不叫節度使。
東萊守捉,總部在萊州;東牟守捉,總部在登州;兵各一千人。
各地節度使根據軍、鎮的重要程度,審計兵員額度,可以在現有各兵種以及流動人口中招募壯丁,用以充當長期戍邊的士兵。這些士兵除享受正規士兵待遇外,另外給予田宅,一切待遇從優。
原本太阿倒持就是授人以柄,偏偏李隆基在張守珪落馬之後又鍾情于那個叫安祿山的胡人,正是這個胡人最終成為李隆基國防體系的最大病毒。
無論是薛訥還是賀拔延嗣,九九藏書總之唐朝的節度使已經開始發端,再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到李隆基天寶元年,節度使已經成為絕對的主角。
然而他卻沒有意識到,九個節度和一個經略兵力已經達到了四十九萬人,如此龐大的邊兵規模已經與京城形成本末倒置之勢。
開元之前,每年供給邊境士兵衣服糧食所需費用不過二百萬;
安西節度,主要安撫西域,總部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縣),兵力兩萬四千人;
朔方節度,防禦突厥,總部在靈州(今寧夏靈武縣),兵力六萬四千七百人;
在此之前,唐朝的兵制以府兵、騎為主體,府兵是「兵民合一」,「騎」相當於准職業化。而在此之後,戍邊士兵全部由招募而來,不再由全國各地府兵輪流鎮守,這就讓戍邊的士兵走向了職業化。
這次職業化https://read.99csw.com,對於唐朝而言是一把雙刃劍,這把雙刃劍在刺向敵人的同時,也對使用這把劍的主人發出攝人心魄的道道寒光。
北庭節度,防禦突騎施、堅昆,總部在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兵力兩萬人;
也有一種說法是,景雲元年(公元710年),薛仁貴的兒子薛訥出任幽州節度使,是為唐朝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節度使。
河西節度,隔斷吐蕃和突厥的聯繫,總部在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兵力七萬三千人;
這紙詔書看起來簡單,實際卻是一道兵制改革的分水嶺。
天寶之後,每年用衣一千零二十萬匹,糧食一百九十萬斛,在國防史無前例得到加強的同時,國家的軍費開支與日俱增。
唐朝初期,原本沿用的是府兵制,兵民合一,國家無事時則耕種於田野,read.99csw.com另外按照排班順序,輪流前往長安拱衛京師。如果邊境有事,則授命大將領兵出征,戰罷士兵回家,大將還朝,各就各位。這樣的好處在於,士兵不存在失業和無家可歸的情況,而將帥平時手裡無兵,即便想作亂,也是無米之炊。
此外還有長樂經略,總部在福州,兵力一千五百人;
河東節度,與朔方成掎角之勢,防禦突厥,總部在太原府,兵力五萬五千人;
末大本小,太阿倒持。
隨著西線戰事又起,李隆基將兵制改革提上了議事日程。
唐朝開國到李隆基天寶年間之前,一直採用這種體制,軍、城、鎮、守捉的長官叫作使,而道則設大將一人,叫作大總管,後來改叫大都督。
至此,李隆基完成了對邊境的布局,他自認為這是一個堪稱完美的國防體系,一個有唐以來最為龐大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