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兩虎相爭 長安過招

第二章 兩虎相爭

長安過招

楊國忠說安祿山日後必反,抗體說:「別聽他的,他是忌妒安祿山。」
楊國忠向李隆基舊話重提:「安祿山可能謀反。」李隆基習慣性地搖了搖頭,不可能,絕不可能!楊國忠追加一句:「如果陛下不信,不妨徵召安祿山進京面聖,我料定他不敢來,不信您就試試。」
這個要求,李隆基居然同意了。
不久,安祿山又向李隆基提出了要求:
就在楊國忠等著看笑話時,天寶十三載正月初三,安祿山來了。
安祿山的痛哭感染了李隆基,把李隆基也弄得唏噓不已,唉,挺好的孩子,居然被楊國忠逼成這樣,楊國忠也真是的!此刻,憐惜在李隆基的內心中佔據了上風,再加上以前的疼愛與欣賞,安祿山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鞏固,而楊國忠的話,他再也聽不進去了。
這批翰林學士中,有兩個人格外引人關注,一位是刑部尚書張均,一位是太常卿、駙馬張垍(娶李隆基的女兒)。這二九*九*藏*書人是哥倆,他們的父親是曾經出任宰相的文學大家張說。
楊國忠心中一陣竊喜,好,這下安祿山這小子要徹底暴露了,我看你敢來!
這就是錯愛。
李亨的話,李隆基依然沒有聽進去。
太子李亨說安祿山日後必反,抗體說:「別聽他的,當年安祿山沒參拜他,他是心裏記仇。」
兩天後,安祿山終於如願以償,李隆基任命他為代理全國牧馬總管,雖然是一個代理,但牧馬的事,他說了就算。
儘管史書沒有提及楊國忠在此期間的作為,但以他的性格,一定會拚命破壞安祿山的好事,然而安祿山最終還是如願,這說明,這一回合較量,安祿山還是佔了上風。
李隆基沉思一會兒,決定放棄原來的想法,不過該有的恩寵還得有,還是封安祿山為尚書左僕射,另外賜一子為三品官,一子為四品官。
這個要求非常致命,如果這個要求如願,這便意味著以後全國的戰馬盡在九_九_藏_書安祿山的掌握之中。
從內心來講,李隆基真不相信安祿山會謀反,自己那麼多恩寵加到他的頭上,他怎麼還會謀反呢?
愛一個人太深,總會在不經意中產生無數個辯解理由。
李隆基知道自己說服不了楊國忠,那就讓事實來說話吧。
楊國忠頓時坐了蠟。
沒有理由啊!
有哥舒翰加盟,楊國忠更有了底氣,天寶十二載年底,楊國忠將矛頭再次指向安祿山。
安祿山並沒有急於報復,他的心中還籌劃著更大的事情。
要說楊國忠確實只是一個小混混,雖然混上第一宰相的高位,但這麼多年智商還是不見長,安祿山是有謀反之心,但並沒有把柄落在你楊國忠手裡,因此安祿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長安對他而言,抬腳就進。
讓楊國忠眼前一亮的是太子李亨,他也是來勸告李隆基的,李亨與楊國忠的基調一樣:安祿山有野心,日後必反。
不久,李隆基又作出一個決定,他要給安九-九-藏-書祿山加一個宰相頭銜。
張垍剛起草完詔書,楊國忠便找到了李隆基。
李隆基的愛本身沒有錯,但他愛錯了人。
李隆基的命令很快傳了下去,翰林院學士便開始起草詔書。
戰馬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意義,或許可以等同於20世紀坦克對於陸軍的意義。
此次受命起草詔書的便是張垍,張垍滿心以為這是李隆基對自己的信任,卻沒有想到無意之中捲入一場是非,進而影響了他的一生。
然而李隆基並不自知,他的錯愛還在繼續。
安祿山的宰相生涯就這樣還沒有開始便結束了,楊國忠以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但安祿山還是知道了,於是安祿山與楊國忠的恩怨又加深一層。
接著說翰林院,翰林院發展到後來,翰林學士的地位與日俱增,朝中不少有文學素養的官員都成為翰林學士,因為在這裏,離皇帝更近。
縱使他最愛的楊貴妃說安祿山日後必反,抗體說:「別聽她的,她是替楊九九藏書國忠傳話的!」
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楊國忠心中直呼晦氣。
這一次楊國忠非常討巧,他抓住了安祿山的七寸——目不識丁,這一抓非常關鍵。
幾天後,楊國忠的眼前一亮,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安祿山淚流滿面地對李隆基說:「臣本胡人,受陛下恩寵被擢升到如此高位,這便引起了楊國忠的忌妒,臣恐怕不久就會被他害死了!」說完,安祿山淚如雨下。
這一切怪只怪李隆基對安祿山「疼愛」得太深了,因此在他的體內產生了抗體,這個抗體可以應對一切不利於安祿山的「謠言」。
看看,在魯智深時代,打鐵的都是待詔。
待詔在李隆基時期還是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到了宋朝就臭大街了。《水滸傳》里有一回,魯智深下山找鐵匠鋪打禪杖和戒刀,一進門魯智深跟鐵匠打招呼,便說:「兀那待詔,有好鋼鐵嗎?」
請求兼任御馬總監和全國牧馬總管。
天寶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李隆基任命九_九_藏_書安祿山為御馬總監、隴右牧馬總管,相比于安祿山的要求,略微打了一個折扣。
翰林院是在李隆基登基之後出現的,功能是招攬各類有文學才能的人,另外和尚、道士、書法家、畫家、琴師、棋手、法術師也在招攬行列,這些人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名字——待詔,意思是隨時聽候皇帝的差遣。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曾經在翰林院當了幾年待詔,而這幾年待詔生涯也是他一生引以為榮、閃閃發光的關鍵履歷。
李隆基以為安祿山滿意了,但安祿山還是不滿意:「我要當全國牧馬總管。」
至此,安祿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楊國忠只能叫苦不迭。
楊國忠說:「安祿山雖然有軍功,但他目不識丁,怎麼能當宰相呢?任命他當宰相的詔書一下,恐怕四夷就會輕視朝廷。」
隨即,李隆基下詔,命安祿山前往長安晉見。
這次晉見對於安祿山而言是一場完勝,因為他不僅粉碎了楊國忠的讒言,而且在關鍵時刻倒打一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