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附錄 三 武田信玄的戰術與戰略

附錄

三 武田信玄的戰術與戰略

利用八十場戰役來分析信玄的戰略和戰術,應該是可行的。
而且在作戰技術上來看,從甲府盆地要進攻東南諸國,必須沿富士川南下,翻越籠坂峠和小佛峠。當時這兩座山谷只能容人馬通過,軍事上居次要地位。
這次戰爭,謙信先於七月二十三日在善光寺布陣,信玄也由諏訪經和田峠,到上田,集結大軍,在川中島的大塚布陣。兩軍就隔著犀川,相距三公里對峙。
第四次大戰發生在四年以後的永祿四年,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一般所說「川中島之役」通常是指這次戰爭。
重視保存實力的持久戰(典型的戰國大名)。
第四次激戰的真相
和他們相比,信玄宿敵謙信的越后,面積達一二五七七平方公里,人口也高達五十五萬,不論面積或人口都是其他大名的三倍。
史書上讚揚信玄騎馬兵團精銳,但仔細分析戰例,並不確實。
假如看了前例,以為信玄處理戰俘是採取溫情主義,那又錯了。除了前面所舉的例子,他也曾經在攻打飯田的神之峰城后,把城主以下主要部將的脖子套上鐵環,雙手反綁身後,流放到甲斐富士五湖之一的河口湖上的鵜之島,然後在一年以後,再在湖畔的船津浜把他們全部斬首。
這時信玄的政治力發揮作用了。在今川義元的調停下,兩軍簽署和約,規定同時撤退。武田家確保善光寺以北上杉軍的安全,上杉家也承認犀川以南是武田的地盤。善光寺附近是非武裝地帶,破壞旭山城。
攻城戰比機動戰優異。
同時,當時戰爭的主宰者是「戰國大名」(諸侯)。他們選擇戰爭的名目;決定開戰時間;擬定作戰大綱,所以戰爭勝負往往取決於大名的才能。而這些大名彼此才幹實力接近,又會使戰事勝敗懸盪不決。
天文十五年(一五四六年)信玄攻擊佐久的內山城。在三年前父親因武田派被殺,懷恨在心的大井貞清,糾集反武田派的武士聚在內山城。城被圍攻十二日,糧食吃光,大井派只好投降。信玄很欣賞貞清的氣概,不但沒有殺他,反而讓他做手下一員大將,任職甲府。
就在信玄下令攻擊的同時,謙信也下令部隊轉向善光寺。上杉軍依命令在十日上午五點,天將亮時到達川中島。當時川中島被濃霧包圍,斥堠無法活動,視野也受到限制。
川中島之役根據一般記載,在十二年之間,總共發生過五次戰爭。和同一個敵手打了五次仗,都無法分出勝負,這點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如果雙方主將都是平庸之材,或許打許多次仗,不會有結果。可是川中島之役的主將全是戰國當時的上上之選,有這樣的結果就叫人費解了。為了揭開這個秘密,我們先來看看這五次戰爭的概況。
《孫子》兵法是中國兵書中的代表作,和德國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合稱東西方兵書雙璧。不管哪一本書至今仍是一流兵書,廣受重用。
全憑將領才幹的戰國時代
當時被稱為豪族的武士各自擁有領地,所以無法像後來安土桃山時代或江戶幕藩體制下那樣機動,在戰鬥技術、作戰持久力上也較弱。信玄的宿敵越后的上杉謙信就面臨同樣的問題,仗打太久,部下開始厭戰,居然任意跑回家。這種情形使得軍事家意識到不得不確立後世的軍制了。
攻城時遇到守軍抵抗,如果雙方作戰,守方全部戰死,自然就不需要處理戰俘或降將,可是通常都會碰到戰後處理這個問題。
所以謙信只因為武田軍進攻北信濃,對自己的老巢春日山城造成威脅,就冒然決定出兵北信濃,未免有些草率。難道在大前提之下,對其他威脅不能採取其他手段嗎?單以在北信濃打仗,所花的精力是否值得,就有待商榷了。
武田信玄的戰術、戰略究竟受了甚麼軍事思想的影響?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因地利分興亡

一、軍事思想

例如天文十四年(一五四四年)小田原的北條氏康大軍進入駿河,今川要求信玄出兵相助。信玄率兵沿富士川南下,在吉原與北條軍接觸,只花了十天,信玄就成為今川和北條間的仲裁人,兩軍協議停火。這件事使信玄聲名大噪。
這種希望把損失降到最低,就能達成出兵目的的做法,是當時戰國大名(諸侯)的共同願望。有趣的是,中世紀末期歐洲也有同樣的思想。結果發展成就算打仗,也只有小規模接觸,不會影響大局的情況。歐洲要一直到二百年後,才由法國的拿破崙做出興亡國家的大戰爭。
攻守同盟和攻略出兵九*九*藏*書
激戰一直持續到下午三點,武田的迂迴隊到達后戰況改變。信玄只追擊到犀川,下午十點全軍回到海津城,第二天回甲府。謙信在善光寺收容撤退的部隊,於十月上旬回春日山城。兩軍都戰死三千人以上。
經過了將近一個月令人窒息的對陣狀態,不論信玄或謙信都希望透過對陣而達到目的。謙信佔領妻女山,達到恫嚇信玄的效果;而信玄也判斷雙方都會無事撤離戰場。於是信玄參考山本勘助的意見,將武田軍分為兩個部份。不過,把兵力分散是為了警戒,不是為了和敵人決戰。甚至「炊煙」可能也是為了給上杉軍撤走的暗示呢。
而信玄不論攻打諏訪、小笠原或村上,只要出兵就可以獲勝,當然他要舍守為攻了。
信玄連忙率領一萬七千名士兵,經上諏訪、和田峠到川中島,途中聚集當地部隊,合成兩萬大軍。接到海津城的報告,信玄對謙信在妻女山所布的軍陣大感意外。
基本上採取孫子兵法
最常用的自保手段是「婚姻政策」和「人質交換」。站在現今的立場來看,這些手段實在無視人權,可是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里,骨肉之情也都淡化了吧!
另外,永祿九年(一五六六年)攻擊上野國箕輪城時,守將長野業盛在激戰二十天後自殺。信玄大概被業盛猛烈的防守戰力感動,于城破后,將箕輪城中生還的二百名士兵歸入自己軍中。
擅長指揮奇襲,不太會研究新兵器。(張玲玲譯)
信玄是否喜愛孫子兵法;而孫子兵法又在信玄大小八十多場戰役中有過甚麼具體的功效?這點在分析信玄的戰略、戰術上是極重要的條件。《孫子》的作者據推測可能是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或三國時代魏的曹操,不論吳或魏,都是動亂中的國家。由於環境相仿,《孫子》中所揭示的理論可能被信玄視為字字珠璣,佩服不已呢。以下我們舉幾個例子加以分析檢討。
考慮戰後處理,有六分勝利就會滿足。
閏十月末,兩軍自陣地開拔,結束了兩百多天的對陣。這次對陣時間之長,在信玄戰史上當屬首例,而旭山的洋槍也首次出現在甲越戰史上。只是洋槍的威力不可得知。
信玄二十九日把武田軍全部集中到海津城,然後再對陣十日。兩軍開到戰場,至已過半個月了。日子一久,有很多其他的問題會產生,像士氣低落,糧食缺乏等。當然這些問題,雙方軍隊都會有,可是為甚麼兩雄遲遲不肯開戰呢?
戰國大名的領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與幕府時代的領土性質不同,它不是政府的土地,而代表一種個人的勢力範圍。當然在各個有勢力的大名之間,也存在著不少地方土豪。他們通常都會聚集在一起,因為如果不團結,很容易會被大勢力并吞。
永祿五年(一五六二年)這段期間,信玄致力於把信濃收歸己有。他趁著和上杉謙信對峙的空隙,又把矛頭對準小田原的北條,進攻北關東的上野國。信玄選擇九月十日秋收之際行動,搶走箕輪、惣社、倉賀野等地的稻穀,同時在十一月更由上野攻武藏,行經之處燒毀民家,正如「疾如風,侵掠如火」,非常快速的由一個村子攻到另一個村子。
信玄從十六歲第一次上戰場,到五十三歲死亡,其間大大小小至少打過八十場仗。其中有一些戰役太小,以至被嚴格的史學家刪除,否則可能還不只這個數字。例如寫信玄的書中常提到天文九年(一五四零年)一月十六日信玄在長野縣南佐久郡南牧村攻下海尻城,同月三十日又被平賀源心奪回,已回甲府的信玄聞訊立刻率兵圍攻海尻城,殺死三百一十三名平賀軍。但是這段史實僅見於《甲陽軍監》一書,其他寺廟的古籍、回憶錄、信件等文字記載或碑文上都沒有提到這場戰役,因此可信度不高。
溫情和殺戳的戰後處理
另外以數學來看,從海津城到妻女山有8.3公里,行軍速度一小時兩公里,隊伍長(假設單兵距離一公尺)十二公里。以這些數目字為前提,武田軍的先頭部隊從海津城出發,到妻女山謙信陣地背後,需要四個小時,若等尾端軍隊也一起開到,則需要六個鐘頭。換句話說,不到上午十點,大軍是無法全部到達妻女山背後的。所以史書上的記載,恐怕有錯誤。
偵察、牽制、兩軍對峙
第二次戰役是在弘治元年(一五五五年),又叫「大塚對陣」。信玄為了能專心於北信濃之戰,在前年與北條、今川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當時今川為了應付上洛;北條為了對抗里見、上杉,也九*九*藏*書都希望維持西方國境的安全。
攻城型武將
村上義清來求救時,謙信已取代其兄晴景出任家督,入春日山城。雖然當時他正在為統一越后國忙得不可開交,可是還是決定幫助義清,出兵信濃。當時謙信二十四歲。
這些理論都帶有濃厚的抽象意義,這一點和德川期的軍事學有著相同的傾向。這個特徵也可以算是東洋軍事學的一大特色吧。日本的軍事學最早可以溯至遣唐使吉備真備對下級武士講述諸葛孔明和孫子兵法。
《甲州流軍學》至今仍留有十幾篇,可是從它著書的經過來看,信玄自己並不知道。這個情形和中國古書《論語》的著成差不多,《論語》雖然是孔子的語錄,但並不是孔子寫的,而是他死後由他的弟子編纂而成。小幡勘兵衛留下的《甲州流軍學》的核心部份是築城方法和五個準則。例如準則之一的「防禦準則」,即表示「所有的防禦應複雜,最好有四重或五重,防禦線應拉長」。
 成功不成功
攻城戰三十八回十回
遭遇戰四回二回
攻略出兵十九回一回
甲斐和越后兩國中間是信濃。信濃面積一三五八六平方公里,人口大約四十五萬。由於山嶺阻隔,信濃被村上(更科、埴科)、小笠原(安曇、築摩)、木曾(木曾谷)、諏訪(諏訪、伊那)、平賀(南佐久)等五個豪族瓜分。
信玄處理戰俘就是這樣反覆無常,而且沒有甚麼年輕時激烈,到老穩健的情形。他處理戰俘的紀錄以殺戮居多,不過因各種情況而異。有時會因對方過去與武田的關係、未來人員的補充等因素採取不同的措施。可能像信玄這樣的武將,在那種情況下也來不及深思,就憑直覺判斷敵人生死了吧。
上杉軍在九月五日,武田軍在十月初各自班師。上杉軍和信玄擦肩而過,沒有達成原來作戰的目的。
可是,在一五零零年代後期,軍事方法面臨轉換期。那就是自信玄著手做部份改革,而由比信玄小十三歲的織田信長完成的「兵農分離」軍事制度。
攻城戰法中有兩項要素。一個是當時各國的交換情報戰。甲方可以派間諜長期潛入乙方收集高度情報,乙方也能在甲方大張間諜網。這個情形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似乎不可思議。如果現在兩國發生戰爭,由於人種、語言上的差異,再加上時間限制,比較不可能安排這樣的間諜。但是信玄那個時代,國境相接,又都是日本人,根本無法區分敵我,而且出外打仗沒有時間限制,才可能花好幾年在敵國設情報網。正因彼此對對方都了如指掌,奇襲戰很難奏效,所以信玄的戰役中奇襲戰極少。同時,武將類型也是採取何種戰法的要素。和人性相同,有一種人喜歡走偏鋒,以奇制勝;另一種人則喜歡按部就班,正面攻擊。信玄可以算是後者的代表吧。當然,如果只固定用某一種戰法是不配成為一流武將的,一定要因應情況,選擇正擊或奇襲。只是歷經數十年的戰績,多少反映出他個人的性格罷了。
天文十一年(一五四一年)信玄實現他的計劃,打敗諏訪氏,把諏訪郡納入版圖。天文十九年又佔領以信濃守護家族自居的小笠原長時的深志城,也就是現在的松本市。
除了小型戰爭,作戰是需要有強大國力支持的,特別是經濟力與軍事力。信玄生長的戰國時代,和現在差不多,經濟上主要靠農業,除了氣候影響有一期收割,二期收割外,主要差別在耕地面積。換言之,國力的大小就等於領土大小。於是戰國中沒有一個大名不是在晝思夜想如何擴大自己的領土。
土門周平(日本軍事史學會理事、作家)
好,現在來分析戰爭。武田信玄的戰役中幾乎沒有防守戰。儘管他不能確保甲斐老根會不會被人拔走,但他一直保持對來犯的敵人進攻。只有在早期戰力還比較弱的時候,會派兵駐防邊界,等戰力充沛后,他都是毫不猶疑的採取攻擊。當然信玄能採取主動,也和前面所說的地理環境有關,武田家興盛初期,北條、今川等大國都沒有攻打過甲斐。
當時善光寺別當小御堂主的山粟田家代表武田家,據守善光寺西https://read.99csw.com方的旭山要塞。信玄的謀略十分成功,他送了三千兵、八百張弓和三百挺洋槍給旭山。
也有江戶期的軍事家稱,信玄此役使用的是「啄木鳥戰法」,意思是說啄木鳥會敲樹榦,等把蟲子引出時,再一口吞下去。不過這種說法不耐深思,而且據最近動物學者指出,啄木鳥根本沒有上述的習性呢。
信玄的策略是只要逼犀川以北的上杉軍撤退就可以,所以沒有必要強渡犀川。他採取持久戰。上杉軍雖然攻城的經驗很豐富,長期在平野作戰倒還是頭一次。士兵們在面對這個遙不可測的對峙陣中厭戰,士氣低落的情緒迷漫。
二、戰術面
——此陣用意何在?
由此可見,信玄是一個典型的攻城型武將。同時,他攻城的成功失敗比是四比一,代表他五次攻城,只有一次失敗,這個紀錄也相當驚人。
謙信部署軍隊由妻女山轉向善光寺。在不了解敵方動態的情況下,謙信一邊移動部隊,一邊偵察敵情北上。結果在濃霧中不期與武田軍接觸,展開大戰。
雄霸甲斐的武田大軍,其基本策略是,與北條、今川維持和平狀態,以確保國境東南方的安全,同時各個擊破信濃豪族。而信濃國的地理狀況,也很適合信玄的戰略計劃。
一、戰略面
五次大戰
大戰的地理檢視
七月下旬武田軍準備妥當,開始進攻。信玄經過佐久口,佔領上田南方的塩田城。上杉軍則於九月上旬展開行動,洗劫南部川中島。信玄雖派出遊擊隊在上杉軍出沒的地方予以反擊,可是本人卻一直守在塩田城。
當時信玄所採取的戰略,和以前幾次一樣:避免決戰,最好能在相互了解的情況下退兵。信玄相信如果一旦發生決戰,萬一武田軍戰敗,是會亡國的。
武田家的祖先是源氏,源義家在「后三年之役」曾用大江匡房學來的孫子兵法屢戰屢勝。這件事日本文部省在戰前的教科書中亦曾提到,因而家喻戶曉。如果和信玄有關的圖中常畫的「風林火山」的旗子是真有所本,而風林火山又出自孫子,便可判斷信玄精通孫子兵法。
信玄戰略的特色是「攻略出兵」,大概有二十次紀錄。當信玄平定甲斐國,開始和今川、北條的勢力接觸,就採取合縱連橫結盟自保的戰略,儘管其間也有一些改變,不過基本上是連今川、德川以抗北條。
上杉謙信生於享祿三年(一五三零年)一月,比信玄小九歲。當他父親去逝時,宿敵上條定憲曾趁機攻進府內(上越市直江津),謙信不得不披掛盔甲,護送亡父靈柩。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亂世之子。
不擅長攻擊堅固的山城,重視活用間諜戰、擾亂戰。
武田信玄便處於這樣的時代洪流中。
如果我們用現代戰術的角度來看,首先謙信在山頂看見海津城冒起炊煙,又看到武田軍移動,於是才決定撤走。而如信玄這樣的武將,如果真想打仗,一定會悄悄進行,怎麼會在夜襲前生起炊煙呢?
原來,那個時候打仗的特色,一個是兩隊人馬沖在一起廝殺;另一個就是在廝殺前講究兵力的配置。也就是所謂「態勢戰術」。為了在態勢戰術上取得優勢,主將莫不全心投入布陣的工作。因為陣的好壞往往是勝敗的關鍵。
為貫徹目的,會輕易退卻。
謙信出兵信濃的決定,以長期的眼光來看,不知是否妥當。因為他本來的大目標是滅了小田原的北條,掌握關東地區大權后,上京與朝廷和幕府接觸,接近權力中心。
不斷的擴張領土主義(典型的戰國大名)。
綜觀信玄的戰役,他只有三次是受到別國入侵而出兵防衛,其他七十幾次全是單純的攻擊,這個紀錄實在驚人。而所有的攻擊戰中,如果依分類來看,成功或失敗撤退的紀錄如下:
第五次大戰發生在永祿七年(一五六四年)。謙信首先於八月十日攻川中島。信玄緊接著自塩崎附近出動。兩軍又在川中島西南部對陣,經過六、七天後,於十月雙方撤兵。可見雙方雖然數度接觸,但都沒有決戰的意圖。
接下來攻打北信濃名門、以信濃源氏自豪的村上義清,將日後成為問題的川中島南部一帶納入己有。該地區其他的小豪族,雖然紛紛投效武田,但是村上義清自葛尾城逃走,跑到越後向上杉謙信求援。這便是川中島之戰的背景。
足利幕府建立的將軍——諸國守護——守護代——地頭的階級統治體系徹底瓦解。這是一個下克上、爭亂動蕩的時代。有趣的是,天皇和將軍雖然對政治無力,可是他們所代表的權威卻有高漲的趨勢。
天文十六年(一五四七年)的佐久、志賀城攻略戰中,城read.99csw.com主笠原新三郎以下士兵大半戰死,城攻陷后城主夫人、女人、小孩共一百多人,據記載被送到甲斐,以一人三貫錢到十貫錢賣給奴隸販子。由於這件慘事,弘治三年(一五五七年)信玄攻打長野市葛山城時,到了戰爭末期,葛山城內所有女人和小孩都跳落城后懸崖自殺。
上杉軍在八月十四日出動一萬三千名士兵,只在善光寺附近留了三千名兵力,其他主力通通南下,佔領千曲川南方的妻女山。
武田信玄生於大永元年(一五二一年)十一月,死於天正元年(一五七三年)四月。他五十三歲的生涯,正好跨越了近世前期與室町時代後期。一般說來,日本歷史以永祿初年,也就是一五六零年前後為界,開始進入真正的戰國爭亂時代,而武田信玄正好身逢其時,當然他的戰術和戰略也受到時代的影響。
可是經過兩個禮拜對峙,部下的精神狀態開始煩躁起來。九月九日在海津城開軍事會議時,山本勘助便提出:武田軍主力部份從妻女山南方攻上杉軍,另一部份攔截跑到善光寺平地的上杉軍的計劃。這個作戰計劃立刻受到全體贊成。現存的史書上都記載著,信玄曾下令一萬二千名士兵采迂迴路線攻妻女山,八千士兵攻擊八幡原(善光寺平地)。可是以現代的戰術常識來看,這個命令問題很多。首先是繞到背面攻擊的士兵太多。而且要在晚上,走山路摸到敵陣背後,應該是輕快的機動部隊,但是我們看到的大戰圖,卻都有馬。這一點實在不合戰理。
弘治三年(一五五七年)引發第三次衝突。二月信玄派遣支隊進攻葛山城,上杉軍也在四月十八日越國境南下。奪回武田的山田城、福島城和香坂城,先頭部隊到達坂木、岩鼻。
雙方就這樣不引發主力衝突,光打游擊戰。然後上杉軍在九月下旬,武田軍在十月上旬各自班師回朝。這次戰役中,謙信不曉得是不是直接指揮上杉、北信的聯合軍。
川中島第一次戰役又叫布施戰役。天文二十二年(一五五三年)武田大軍趕走北信濃的最後豪族村上義清,進入葛尾城。才不過十四天,就接到報告說,上杉軍攻打千曲川北岸、姨舍山北麓的八幡社(更埴市)。當上杉軍開始攻打葛尾城時,信玄率領大軍後退到松本,避開與上杉軍決戰。
甲斐,西北接壤信濃,東南與武藏、相模毗鄰,南方隔著富士山和駿河相對。國中央是平坦的甲府盆地,富士川、釜無川、笛吹川縱橫流過。
一決雌雄
戰爭是人類的產品。通常戰爭最初並不是在理智的情況下進行,而是紅了眼盲目胡干,等事後再編排一個堂皇的理由。這個情形和企業的管理營運相似。沒有一家公司一開始就以實行凱恩斯的理論為志,大家還不都是為了如何賺錢絞盡腦汁,然後再回過頭檢討,先做好市場調查,不正符合「重視資訊」?準備獨佔性的新產品同時在全國推出,不也符合「奇襲」的原則?有時原因和結果正好本末倒置呢?
信玄死後不久,他手下武者奉行的兒子小幡勘兵衛,在江戶開了一個軍事補習班,主講《甲州流軍學》。「武田軍法」「信玄流」和越后流、長沼流合稱江戶期軍事學三大主流。
任用好戰士和活用農民奴隸。
另一個「仁心的準則」指出:帶軍作戰除了要懷有慈悲心,也要講究布陣,利用陰陽的隊形克敵致勝。
第一次交手,雙方都在北信濃不穩定的局勢下,做「敵情偵察」和「實力調查」。上杉軍攻擊,為了要得到救援村上義清的名義。信玄則因為初次與上杉軍衝突,採取孫子兵法第十一之九地篇中「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信條,先查探敵人的實力。
將軍之下管理京都的叫「管領」,管理關東的叫「公方」。將軍或天皇透過他們,調停大名之間的紛爭戰亂。相形之下,大名們實際上更接近朝廷和幕府了。在分析信玄戰略和戰術時,應特別留意這一點。
戰國大名發跡的地方,多半四面環山。面積通常只有四四六零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十七萬左右。
以戰略的地理位置來看,甲斐東北的武藏、相模為北條所據,南邊駿河一帶是今川的地盤。對好不容易才崛起的武田而言,北條和今川都是強敵,趨弱避強乃是兵家常事,自然武田要擴大領土,首先會朝信濃下手。
這個對陣因為上杉軍所處的地勢較高,武田軍不但地勢低,後方補給線又長,戰略上的地位相當不利,好在旭山可以威脅到上杉軍的西翼,而稍取平衡。
提到武田信玄一定會使人聯想到川中島之役,而提到川中島也會想到武田信玄,可見兩者之間的關係密切。
另一方面,上杉謙信在給上杉軍九_九_藏_書轉進的命令中只提到「向川中島出發」、「如遇敵兵則轉往善光寺」,並沒有攻擊武田軍的企圖。
接下來我們分析他三十八次的攻城戰役,其中除了幾次奇襲戰外,其他全部都是強攻、力攻、或維持數月的圍城戰,不攻陷城池絕不罷休。
原來他們都在等待出擊的時機。打仗就像劍道比賽一樣。雙方對看,是在找出對方毛髮般的空隙,予以迎頭一擊,並不是獃獃的像兩根電線杆似的站在那裡。這個時機或許只有千分之一秒,一眨眼就失去了。
經過軍事上劇烈的盛衰興亡的教訓,各領主、土豪開始組成近衛隊,編收地痞流氓,訓練他們成為突擊部隊。豪族的家挖起壕溝,築起城牆,牆頭設置瞭望台,儼然成為一個利於防守的城池。
雙方就以這個情形,從八月二十四日對峙到二十九日。另一個信玄不得不考慮的是,謙信還在春日山城中留了二萬部隊。謙信這麼做當然是為了維持國內治安,以及可以居中策應。可是春日山城到川中島只有六十公里,只要謙信一聲令下,不到一天半就可以殺到戰場,這一點對武田軍可是大大的不利。
當時信玄的注意力集中在西上野。以長期的眼光來看,佐久已完全納入武田勢力,接下來只要越過碓冰峠,對安定箕輪城周邊地區十分有利。於是他決定不和北信濃的上杉軍正面衝突,只要在國境外攔擊,叫他們撤軍就好。於是武田軍自上田附近行動,沿千曲川北上,攻擊上野原,遮斷南下的上杉軍的一部份補給路線。八月下旬雖然有正式衝突,可是因為信玄不準備做決戰,而草草結束。
測量戰略狀況優劣,謂之「地利」。一般人以為地利只不過是利用地理環境,使敵人不易進攻,其實地利好壞往往可以決定戰爭成敗。

二、川中島之役作戰分析

這些冷酷的數字除了顯示信玄是一個偉人、強者,也顯示出他指揮作戰的人性面。因為人不是全能的,不可能百戰百勝,偉大如信玄也會在五次戰役中碰上一、兩次失敗吧!這樣的觀念使得信玄不致成為一個架空的英雄,而是個有血有肉的武將。
信玄的父親信虎勇猛威武,制服山梨縣甲府盆地的石和附近的豪族,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終於平定甲斐國。
信玄聽說謙信佔領妻女山,就選定善光寺平地以西茶臼山為陣地。
應仁之亂以後,足利幕府的統治崩壞,使得全國各階級的運作陷於癱瘓,各大名據地為王,形成新興勢力。守護大名的代理或大臣將莊園據為己有,開賦稅,使役村人。
碰到與城無關的遭遇戰,他的紀錄就比較差了,三次遭遇戰中會有一次失敗。
當時全世界正處在一個講究團體與團體在戰場上肉搏,也就是兵學上所謂「密集隊形戰術」的時代。如義大利的馬基維利和瑞典的阿道夫,都在這段期間提出他們有名的「步兵團戰法」及「步兵、騎兵、炮兵混合戰法」。全世界都在做著這樣的軍事改變,日本自然不能例外。在信玄那個時代,最常見的作戰方式是:一個地方領袖敲著鼓吹著法螺,率領千名士兵攻擊對方軍隊。
相反的,信濃方面的地形就開闊多了,有諏訪口和佐久口。從諏訪口進入,不但可攻塩尻,往右還可攻松本、長野、中野、飯山;往左可攻木曾路。從佐久口進入,可攻小諸、上田、長野。這兩條路線十分接近,軍事上可互相支援,對武田十分有利。
但是信玄也不是一個全然采敢不許投降「全體殺光」政策的人。
第三次上野原之役后二年,信玄在犀川和千曲川交會的善光寺平原南端山腳附近,建築海津城。該城不但可以做為佔領大部份北信濃的武田軍的根據地,也可對抗上杉軍的攻擊。信玄本意是:前年三月今川義元在桶狹間被織田信長奇襲而敗亡,似乎可以趁機擴大駿河、遠江的領土,於是先築海津城以保護北方安全。但是越后的上杉謙信卻感到如芒刺在背。
總之九月十日早上,八幡原的武田軍在無意中和上杉軍交戰了。武田軍采一字橫排開,準備攻擊上午八點左右從妻女山下來的上杉軍,沒想到才上午五點就和上杉軍碰頭,雙方接觸后都認為攻擊是最好的行動方式。
信玄對戰後處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先講非人道的一種;天文十一年(一五四二年)諏訪攻略戰中,在包圍敵城一個禮拜之後,信玄要求和敵將議和。諏訪賴重、賴高兩兄弟信以為真,在護送至甲斐途中,于東光寺遇害。
信玄戰略·戰術概說
這種作戰情形是典型的攻略出兵,前後大概有二十次,在前述那些大規模的攻城、遭遇戰之間,伺機而動。這點也是信玄戰略上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