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白蓮之亂 第四節

第四章 白蓮之亂

第四節

金幼孜之言有理,瞻基聽了心下稍安,可這時楊士奇又道:「怕就怕他是深藏不露!放眼天下,還未有比皇位更誘人的。趙王為此苦心積慮多年,甚至不惜雇凶劫殺太孫,由此可知,他對皇位其實也是垂涎三尺、志在必得!現在漢王雖敗,但趙王本身並未受挫折,想讓他就這麼輕易放棄,怕也沒那麼容易!」
楊士奇說罷,房內眾人都目瞪口呆。過了好久,瞻基才一抹頭上冷汗,吶吶道:「果真如此的話,那本宮應該立即揭發三叔陰謀!否則如何安坐?」
「可要是唐賽兒所言屬實呢?」正在這時,一直沒吭聲的楊士奇突然冒出一句。緊接著又道,「若唐賽兒胡言亂語,那咱們自可置之不理。可要是其所言是真,那這事情就麻煩了!」
「是!」楊榮強使自己穩住心神,思索許久,方道:「此事真假難料!首先,照唐賽兒說辭,她是從馬鬍子口中得知此事,而當日受所謂北京的王爺所雇的,又是馬鬍子的哥哥,這中間隔了好幾層。所以雇傭馬鬍子之兄的是否是趙王,以及馬鬍子的交待是真是假,這都不好說!」
「而且唐賽兒的心意也不能斷定!」金幼孜憂心忡忡地道,「雖說殿下與唐賽兒有舊,此次又放其離去,但她畢竟是白蓮教匪首。誰能保證她不會利用往日情分,故意使個絆子?朝廷是白蓮教的死敵,要是能挑唆得殿下與趙王反目成仇,致使廟堂再起紛爭,那對白蓮教可是有益無弊!」
文淵閣是內閣閣臣們辦公之所。當年初設內閣時,共選解縉、黃淮、胡廣、胡儼、楊士奇、楊榮、金幼孜七人入閣。後來胡儼調任國子監祭酒,解縉、黃淮相繼下獄,胡廣也于兩年前病逝,永樂未再命人遞補,現在內的便只剩下楊榮、金幼孜、楊士奇三人。聽得馬雲傳旨及太孫造訪,三位閣臣一起來到門口迎接。馬雲先把旨意傳給楊榮,隨即回武英殿繳旨。待馬雲走遠,瞻基笑道:「離京數月,三位師傅也不考校考校功課,看本宮有無長進?」
計議再三,瞻基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苦笑一聲道:「士奇師傅言之有理。可若唐賽兒之言是真,那三叔簡直就是當年二叔的翻版!就算現在不能下定論,但仍需未雨綢繆,以防萬一!」
「這……」瞻基啞口無言。本來他對唐賽兒所言並不懷疑,但這時聽了兩位閣臣的分析,他又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沒什麼大不了?」永樂掃了柳升一眼,冷冷道,「去年黎利被李彬逼得躲到寮國深山中,當時本就該繼續追剿。可李彬卻以為黎利已是冢中枯骨,翻不起大浪,於是就此撤兵。可結果如何?不到一年,黎利死灰復燃,攪得交趾天翻地覆,兩個三品大員因此殉國!」說到這裏,永樂的聲調驟然升了好幾拍:「除惡務盡!否則黎利就是前車之鑒!」
過了好一陣,永樂總算開腔:「報捷的露布朕幾天前已經看到,這次爾等打得不錯,短短兩三個月,便平定山東全境,比那個不爭氣的李彬要強得多!」
三位閣臣你一言我一語,把瞻基撩撥得愈發不安。他萬萬沒有料到,一場看似平常的剿匪,竟牽引出這麼多始料未及的故事,並一步步地將自己帶入層層荊棘當中。想到遷都后或將面臨的重重危機,瞻基心中頓時布滿九-九-藏-書憂慮。
出了文淵閣,瞻基仰起頭,深深吸了口氣。現在他要做的,就是協助皇祖父永樂,實施籌劃多年的遷都大舉了!
「有功就是有功!」永樂大手一揮,道,「朕非不明事理之人,功過還是看得清楚的!」
見他二人進屋,永樂陰沉的臉稍稍舒緩了些。二人行禮畢,永樂指著面前兩個凳子,示意他們落座,旋又對馬雲道:「馬上去文淵閣,命楊榮擬旨,嚴斥李彬討賊不利之過,命其加速進剿,年內必須把黎利給朕擒回京城!」
聽話聽音,三位閣臣立刻知道瞻基這是有事要找他們商議,遂不再多說,只請瞻基進入閣中。
眾人聞言俱是一凜。半晌,金幼孜方道:「可趙王為何要殺太孫?殺了太孫,他又有什麼好處?」
楊榮和金幼孜這時也從震驚中恢復過來。聽了瞻基的話,金幼孜想了一想,道:「防範自是必然。不過殿下也無需擔心太過。既然趙王打的是漁翁得利的念頭,現在東宮與漢王勝負已分,他既是聰明人,自就會棄了這份妄想!前幾年漢王和紀綱合謀作亂,他始終未有介入,由此看來,這位王爺還是識時務的。」
瞻基心中倏地一緊。自永樂元年世子高熾入主東宮后,北京就一直由趙王朱高燧留守,至今已近二十年!以前因著高燧一直不顯山不露水,瞻基對趙藩並未多加關注,但現在細想下來,他頓發現這股勢力其實非同小可。
瞻基與柳升正胡思亂想間,議事閣房門被推開,方賓一臉灰敗地走了出來。見到瞻基,方賓擠出一絲比哭還難看的笑容,作了個揖,又對著柳升點點頭,旋失魂落魄地去了。瞻基和柳升見狀,一聲也不敢吭,只小心地躬著身子跟著馬雲進入房中。
永樂這句話仍是誇讚,但瞻基和柳升聽在耳里,卻總覺得有些彆扭。這時,永樂又問道:「那個唐賽兒是怎麼回事?怎麼就讓她逃了?」
永樂即位不久,便在原先的上十二衛基礎上,又增設上十衛,將追隨自己靖難的燕藩嫡系抬入上直衛序列中,使天子親軍的總數擴充到二十二衛。而這新增的上十衛中,金吾左衛、金吾右衛一直駐守南京,燕山左、右、前三衛在永樂初年一度在南京駐紮,後來隨著永樂帝位穩固,在一征漠北結束后便又重新調回北京,而剩下的羽林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則從一開始就駐防北京。這也就是說,在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有多達八衛的北京上直衛親軍是聽命于高燧的。只要高燧有心,他完全會在這漫長歲月里,對這支軍隊施加各種各樣的影響。而再加上一直跟隨高燧駐紮在北京的常山三護衛,自己這位三叔已不聲不響地在未來的大明京師中掌控了多達十一衛的軍力!
「知人知面不知心!何況殿下與唐賽兒已分隔九年,這其間她歷盡滄海,殿下豈能保證她的心思仍與當年一樣?」金幼孜頓了一頓,又反問道:「敢問殿下,當初您與她分別時,可曾料想到她現在會變成白蓮教的匪首?」
「阿!」瞻基與柳升如蒙大赦,趕緊行禮退了出來。出了武英殿,二人均覺滿身大汗。這時馬雲也跟著出來,三人遂一道往外走。走到半路,瞻基問馬雲道:「怎麼本宮不在這幾個月,read.99csw.com皇爺爺的脾氣似乎大了好些!」
先聽瞻基說與白蓮教妖女曾有情緣時,三位閣臣已是驚訝得合不攏嘴。又得知賽兒言當年追殺瞻基的劫匪是北京的王爺所雇,三人更是瞠目結舌。待瞻基說完,三人面面相覷許久,竟是一個也說不出話來!
聽永樂誇獎,二人心中一寬,忙起身作揖道:「此全賴陛下洪福,臣不敢忝居其功!」
聽永樂如此說話,瞻基心中愈發惶恐,趕緊把腦袋垂得更低。柳升在此次平叛中與瞻基相處的頗為不錯,此時又想給這位未來的大明天子做個人情,見永樂如此糾結于唐賽兒逃匿一事,遂幫瞻基開脫道:「依臣看來,白蓮叛賊已全軍覆沒,區區一個唐賽兒,就是漏網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利用遷都的機會,藉助皇祖父和朝廷之力瓦解盤踞北京的趙藩勢力。瞻基找到了化危為機的最佳辦法。雖然這裏頭也隱藏著風險,但既然遷都已成定局,瞻基便只能因勢利導,引導局勢朝有利於自己的一方發展。確定這個思路后,瞻基心中頓有了主意。見三位閣臣仍面帶憂色,瞻基展顏一笑,道:「三位師傅所慮甚是。不過當今大明四方安定、國運昌隆;本宮身為皇太孫,亦上應天命,下順民心。當此盛世,縱有宵小心存不軌,只要本宮秉持正道,以堂皇之力相應,必能無往不勝!」
「皇爺爺為何發怒?」瞻基問道。
「趙王真的會賊心不死嗎?」瞻基正心緒煩亂間,金幼孜又有些猶疑地道,「趙王威勢遠不如當年的漢王,他要還念念不忘這非分之想,就不怕重蹈漢王覆轍?」
「重蹈覆轍?」楊士奇無可奈何地一笑道,「現在的漢王照舊是親王,成天在樂安逍遙快活。與皇位的誘惑相比,此等覆轍,就算重蹈了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遵旨!」三人見瞻基把話題轉到遷都上頭,頓明白他不願再提趙王之事。於是也只能順著話頭答應。瞻基見三人拱手,滿意地點了點頭,遂笑道:「回宮半日,尚未去見父親殿下,實是罪過。三位師傅且自便,本宮先告辭了!」說完,便邁出房門,大步流星地去了。
趙王留守行在二十年,勢力盤根錯節,這始終是個隱患。皇祖父現在在位或還好些,但他老人家畢竟已年過花甲,一旦駕崩,三叔還會不會這麼老實可就不好說了。要是在之前,朝廷地處江南,要想制約北京的趙藩勢力多少都顯得有些鞭長莫及。可一旦遷都,朝廷對北京的控制力就將大大加強。而作為皇太孫,作為大明王朝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他朱瞻基完全可以借倚皇祖父之威,仗朝廷之勢,將三叔在北京的勢力逐一剪除!
「那是以前的事了!何況那時她還是良民!」瞻基不想在與賽兒的關係上糾纏,遂道:「師傅請只管議唐賽兒所言之事即可!」
「不!」楊士奇又搖搖頭道,「殿下奈何趙王不得!」
「爾等都出去吧!」交待完,永樂揮揮手道,「爾二人剿滅教匪,不日朕自有獎掖!」
瞻基和柳升聞言,心中俱是一沉。自打前年交趾清化府巡檢土官黎利扯旗反叛以來,一度被鎮壓下去的交趾亂賊又一次肆虐起來。張輔、沐晟回朝後,豐城侯李彬接任總兵。李彬平叛不利,致使交趾形勢江河日下,叛亂此起彼read.99csw•com伏,讓朝廷傷透了腦筋。這次交趾布政司左右參政同時被殺,足以見交趾局勢敗壞到了何等地步!本來這次平定山東之亂,朝廷循例當舉行奏凱嘉禮,但就在渡江前,一道聖旨發來,臨時將嘉禮取消。聖旨並未明言原因,當時瞻基和柳升還不明其故,此時聽了馬雲的話,頓才恍然大悟。
四人一起來到楊榮的值房。楊士奇最後一個進屋,他剛回過身將房門關好。瞻基便一臉鄭重地道:「本宮這次去山東,偶察一事,需跟三位師傅商議!」說完,他便將賽兒與他的往日糾葛,以及這次臨走時告訴他關於九年前遇劫一事幕後主謀的情況說了,只隱去自己私放賽兒一節不提。末了,瞻基朝三位閣臣一揖,道:「此事太過駭人,本宮難辨真假,還請三位師傅代為參詳!」
柳升一旁插口道:「也是!又是山東又是交趾,天下竟沒一時安寧。陛下已經年過花甲,就算身子仍康健,精力也不如往常。每天被這些糟心事攪和,換誰都受不了!」
進入南京城后,隨征京衛各自返回駐地,柳升與瞻基二人直接進宮復命。永樂命在武英殿議事閣召見。二人剛進武英殿,便聽房門緊閉的議事閣中隱隱傳來永樂的訓斥之聲。二人面面相覷,這時馬雲過來對瞻基行了個禮,小聲稟道:「殿下和柳侯稍等,皇爺在跟方本兵說話!」
「怕什麼!」楊榮一咬牙道,「當年漢王氣焰熏天,最終也只是一夢黃粱!何況一區區趙王?」
首先是行在六部。最初,朝廷只在北京設立行部,負責處理行在政務。但永樂七年御駕北巡,朝廷實際上也臨時分為南京和北京兩個,分別聽命于永樂本人和充任監國的太子高熾。而由於永樂在北京,所以北京的臨時朝廷更為重要,故當時六部堂官也大都扈從去了北京。但堂官雖然北上,可南京六部衙署里數以千計的辦事官和胥吏顯然不可能也去北京;而到達北京后的六部堂官要辦理公務,自然不能沒有下屬,於是朝廷便在行部之外,另設行在六部,從順天府和北直隸各州府中選調精明能幹中低級官吏人值。這批官吏的選拔是由留守行在的趙王高燧以及行部尚書郭資負責。北巡結束后,御駕返回南京,但因永樂當時已有意遷都,故並未廢除行在六部,而是將它們作為一個常設衙署保存了下來。這些年過去,除二次北巡其間,行在六部未有堂官當值,但是下面的辦事官卻是一直延續其職。現在朝廷即將遷都,形勢頓時發生了變化。
「漢王其實撈不到好處!」楊士奇搖頭道,「殿下被殺,傻子都會認為是漢王所為!百口莫辯之下,漢王就是不死,也會被皇上猜忌,從而失去奪儲之望。而沒有殿下,以當時太子的聖眷,也難以保住東宮之位,他趙王就正好可以渾水摸魚!」說到這裏,楊士奇苦笑道,「都說當今聖上是唐太宗再世。如此看來,他趙王沒準引而伸之,把自己比做唐高宗李治了!不過也是,他倆都是嫡三子,都有兩個為儲位長年爭鬥的哥哥,趙王由此產生效法李治的念頭,也不足為奇。」
誠然,一旦遷都北京,趙王代領八衛親軍的職責便就結束。但問題是,要抹殺趙王苦心經營十幾二十年所造成的影響,這絕非短期內可以做到。如果皇read•99csw•com祖父在世,憑著他老人家無與倫比的威勢,這十一衛兵馬受高燧蠱惑的可能或許還不大,可一旦皇祖父駕鶴西去,那可真就不好說了!想到這裏,瞻基的後背冷汗直流。本來,他對唐賽兒所言真偽還將信將疑,但此刻將趙王這些年的經歷認真分析后,他雖仍不敢下定論,但內心對三叔的戒懼已是大大增加。而與此同時,瞻基也愈發堅定了一個認識:雖不能斷定三叔心意到底如何,但在北京經營多年的趙藩終究是朝廷隱患!
馬雲臉上劃過一絲猶豫。他一向口風甚緊,從不敢在外人面前議論永樂。不過此時是皇太孫發問,他也不敢含糊應付。想了想,他方苦笑一聲,道:「皇爺年紀大了,最近遇的煩心事又多,所以性子就比往常急了些!」
又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三人才從震驚中恢復過來。楊榮撩起袖子抹去額頭上的冷汗,結結巴巴地道:「殿……殿下真和白蓮教妖女……」
瞻基這番大道理講的突兀且玄乎,三位閣臣不知瞻基心中想法,故一時都未明其意。瞻基也不想解釋,只一揮手道:「今日得三位師傅教誨,受益頗多!眼下山東匪亂已平,北京宮室不日即將落成,接下來遷都的籌備亦需抓緊。這是當今天下第一大事,三位師傅都是御前重臣,還望盡心竭力,助遷都大事順利進行!」
為了抵禦漠北胡虜襲擾,加強對北疆的經營,永樂將京城遷往靠近邊塞的北京。但北京畢竟太過偏遠,不利於掌控四方。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永樂在變南京為留都的同時,依然保留這裏朝廷機構,以維持對南方的控制。這也就是說,大明王朝從今往後將同時在北京、南京兩地都設立中央衙署!遵照此理,南、北兩京的六部衙門也都將保留。不過雖然兩京各設六部,但皇帝既然去了北京,那南京朝廷的地位自然大大下降,相應的南京六部也就不可避免地淪為雞肋。當然,作為朝廷重臣的原南京六部堂官肯定會調往北京六部,可下面那些普通辦事官則就不好說了。即將搖身一變成為正宗的北京六部中,有相當一部分官職會是舊有的行在六部官吏擔任,而他們中有相當部分都出自趙王的舉薦!雖然這些人都算不上重臣,也無能力決定重大國事,但他們卻星羅密佈於各個衙署中,是朝廷這個龐然大物得以正常運作的骨幹力量!沒有他們的盡忠職守,大明王朝的中樞頃刻間就會陷入癱瘓。想到將來的中樞衙署里會摻雜進大量的趙藩人馬,作為未來天子的瞻基不能不感到憂慮。
聽過瞻基解釋,永樂顏色稍緩,抬抬手示意他起來,道:「此非全是爾之過錯,關鍵還是劉忠玩忽職守!一萬官軍,竟被區區四五千匪寇打個落花流水!真不曉得他這個副總兵是做什麼吃的!」說到這裏,永樂鼻子里噴出一股粗氣,恨恨道:「要不是看著他最後為國捐軀,朕定會好好治他的罪!」
馬雲嘆了口氣,一臉愁容地道:「剛剛接到軍報,交趾叛賊黎利大敗王師,左參政馮貴、右參政侯保殉國!」
「趙王的勢力未必就不如漢王!」楊士奇意味深長地道,「馬上就要遷都了!北京可是趙王鎮守了二十年的地方!」
北京駐軍分為普通京衛和上直衛親軍兩部。其中北京普通京衛是北軍主力,最先歸由淇https://read.99csw.com國公丘福統率;丘福慘死漠北后,則歸由接任行在後軍都督府的隆平侯張信統領;而上直衛親軍雖名義上都直屬皇帝。但由於南北兩京相隔三千多里,故從一開始,北京的天子親軍就由趙王朱高燧代領。正是這部分親軍,讓瞻基心驚肉跳。
楊士奇幽幽道:「永樂九年時,太子與漢王平分秋色,可一旦殿下被立為皇太孫,那東宮就穩操勝券。所以趙王臨時出手,想殺掉殿下!」
而除了行在六部外,更讓瞻基擔心的是北京的軍事力量。
「唉……」瞻基心中一聲哀嘆。不過他也不敢勸永樂,只得暗暗祈禱,希望唐賽兒能逃過此劫!
「阿!」馬雲趕緊答應,旋出房門去了。房中只剩下永樂和瞻基、柳升三人。永樂坐在御案后,胸口劇烈起伏,想是還沒從交趾慘敗的震怒中恢復過來。瞻基和柳升嚇得大氣不敢出一口,只心驚膽顫地坐在凳子上,等永樂問話。
不過瞻基並不是一個甫遇危險便陣腳大亂之人,相反,他多年隨侍御前,耳濡目染之下,早已將永樂臨危不亂、化危為機的本領學得爐火純青。此時聽了閣臣們的議論,瞻基雖然心驚,但也由此理清楚了這一系列事件背後所隱藏的各種關節利害。待穩住心神,瞻基開始思索——遷都北京,朝廷固然將直接置身於趙藩的威脅之下,但對趙藩而言,這真的就是有利無弊嗎?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瞻基終於發現了一個機會:
這一下,瞻基和柳升均都坐不住了,趕緊跪伏于地,連連叩首道:「臣有罪!」「孫兒有罪!」
「都起來!朕已說過,爾等功過朕心中有數!」永樂不耐煩地擺擺手,道,「黎利的事也不能全怪李彬,當時是朕准李彬退的兵,為的是怕王師入境惹得寮國驚懼!不想最後竟留下這麼個禍根!不過吃一塹長一智,從今往後,朝廷對這些匪首,絕不能有絲毫手軟!」說到這裏時,馬雲正好回來複命,永樂指著他道:「你待會兒再去一趟文淵閣,命楊榮再擬道旨,付行部尚書郭資、山東布政使石執中,命他二人嚴查唐賽兒下落,一經發現,立即逮捕!若遇反抗,就地誅殺!」
三人一路絮叨,直走到午門前,柳升遂告辭出宮。馬雲要去文淵閣傳旨,瞻基也有事要跟幾位閣臣師傅商議,兩人穿過左順門,直朝文淵閣而來。
瞻基眉頭一皺,不悅道:「本宮了解賽兒,她不是這樣的人!」
瞻基一愣,隨即明白了楊士奇話中深意。這所謂的趙王雇凶,本來就無定論。即便是真,現在也是人贓俱無,僅憑唐賽兒道聽途說的一面之詞便要指證高燧,這未免太過草率。而且,要揭發高燧,瞻基首先就要把自己與唐賽兒舊情以及私放她逃脫之事公諸于眾。這事要是大白天下,瞻基立刻就會身敗名裂,堂堂皇室也會因此臉面盡失。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考慮,瞻基都只能忍辱負重,強咽下這口氣。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瞻基大驚失色道,「這不可能吧!真要把我殺了,那受益的也是二叔!」
瞻基身子一抖,趕緊回道:「此全是孫兒之過。當時教匪突襲魯軍大營,劉都司戰歿。孫兒率親隨趕到后一陣混戰,雖終全殲其軍,但亂軍之中,卻未能擒住匪首!」說到這裏,瞻基趕緊跪倒于地,道,「孫兒有罪!請皇爺爺責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