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33計 慧眼識人——剛愎自用只會亂了大局 活學活用

第33計 慧眼識人——剛愎自用只會亂了大局

活學活用

(2)憑資歷佔據高位之人自然不願放棄自己的位置,儘管他們的知識已經老化,遠不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而且,有資歷之人在工作中處處佔得先機,年輕有為之人就很難得到擢升,有才之人難以得到利用,他們的才能得不到發揮,團體就少一點力量。久而久之,這些人也會另擇高枝。
事實上,其貌不揚而有才能的大有人在。他們雖相貌一般,但有一顆善良的心,有經世之才。領導者對這些人若能加以重用,則會受益良多。戰國時候的齊宣王就是不以貌取人而被人傳頌的典範。當時齊國有一醜女子,名叫鍾離春,以才識知名。齊宣王聞說後下令召見她,問以治國安邦之道,鍾離春從容應答,縱論國事,分析利弊,高瞻遠矚,策論服人。於是,齊宣王就按鍾離春之策,傳令拆漸台,罷女樂,退諂諛,招直言,立太子,並拜鍾為王后。這樣,在鍾離春的輔助下,齊國日益富強。齊宣王選人不以貌取,還把鍾離春立為王后,真是難得。
人才優秀是比較而來的,這就好比物品的相對價值,有比較才有鑒別。有時候為了完成某個任務,領導者往往要從一群人中選出最適合這個工作的人。但如果大家都各有所長,而且平時表現都很好,領導者可能會難以抉擇,為此而傷透腦筋。
以上事例說明選擇人才要從多方面考慮。領導者擇人應廣收「五湖四海」之人才,根據他們的不同情況然後加以任用。龔自珍曾說:「善相馬者天下無棄馬;善相士者天下無棄才。」正好說明了兼收並蓄的擇人態度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不拘一格選人才為人辦事最忌按定式而沒有變道,擇人也是一樣。領導者選人既不能拘泥於前人所定的規則,也不能被世俗的種種風氣所束縛。同時領導者還應時時接收新思想,在必要的時候打破自己的思維方式,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選擇人才。

不要以貌取人

咨以謀略識才在古代就是納土常用的方式,比如,諸葛亮與劉備定三分天下之勢,朱元璋向劉伯溫詢問爭天下的謀略,等等。
有什麼好的辦法選出稱職的人才同時又把人際關係協調好呢?有。競爭擇優則最佳。領導者可把他們叫在一起讓大家來競爭,方式各種各樣,可以採取演講的方式,可以舉行模擬大賽,還可以九*九*藏*書提出問題解決方案等,總之方法很多。通過這樣的考察,就基本可以選擇出自己需要的人才了。
現實中,某些領導者偏好以貌取人,但相貌並不等於能力,相貌好也不一定就能辦事。許多員工相貌堂堂,卻是「花瓶」一個,難成大事。對那些貌不驚人但才能出眾者,領導者若能以誠相待,委以重任,那麼他們定會一心一意地跟隨你。並在不經意中創造出奇迹。
擇人論資排輩,其害處主要表現在:
德才兼備,選而用之,整個團體才能更好地發展。領導選擇賢德之人加以任用,就外部而言可以樹立良好的形象。一方面大量的賢德之人慕名前來;另一方面下屬公司帶來了信譽併為公眾所接受。

擇才不以資歷,而以能力

賢德之人,人皆愛之,這樣的人才領導者猶愛。就如同荷花的美麗與高潔,賢德之才的能力與自身的道德都蔚為可觀,在工作中不僅可以以技服人而且還能以德服人。有這樣的一批人才,領導就可以放鬆很多,下屬之間的關係在這批人的推動下就可以良好地運轉。
要知道收音機的音質如何,打開放一段聲音便知;要知騾馬的腳力如何,牽出去蹓幾圈便知;要知人的能力如何,問問就知。為了識別某人是否有才,領導者可以把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先閑聊幾句,等對方靜下心來以後,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拿出來問問對方,如果他能對答如流,並能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對某些重點問題的個人看法,就可以判斷這或許是一個人才。或者對方能說出一點零星的看法,但不成體,條理紊亂、語無倫次,一聽便知這種人只可小用不可大用。如果對方一問三不知,很顯然不是能委以重任之人。
根據劉伯溫的分析,在東西兩方,攻打陳友諒,只有自守之力的張士誠很可能按兵不動;而攻打張士誠,「剽悍魯莽」的陳友諒定會乘虛而入。而且時局關鍵不在張士誠,而在陳友諒,滅了張士誠,陳友諒依然儼然強大,而滅了陳友諒,則張士誠聞風喪膽,「天下之形成矣」。這樣一來,朱元璋心裏豁然開朗,劉伯溫也順理成章的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現代一些領導者在擇人而用之時,情不自禁地就考慮其資歷、聲望。在選擇人才之時從其資歷和聲望來考慮可以更九_九_藏_書快地作出決斷,但這些只能說明過去,不能說明將來,而且現實中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大有人在,因此資望只能是一個可供參考的方面而已。除資歷聲望以外,一些領導者還以文憑等來選擇人才。文憑僅僅反應一個人讀了幾年書,學了哪些東西;至於運用的能力如何則有待實踐檢驗。面對選拔人才的陳規陋習,龔自珍大聲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從來有識之士就倡導擇才應不拘一格,作為一個現代的領導更應如此。

擇才要唯賢唯德

(1)賢愚不分、賞罰不明導致效率低下。如果一個公司常年都是有資歷者獨居高位,並且自然地得到較高的薪水,而年輕有為之人卻只能在不起眼的崗位上耗費青春,所得也極為有限,長此以往,其積極性不可避免地就下降了,有的忍受不了這種屈辱,就跳槽到其他地方。用人論資排輩最易挫傷那些積極上進、年富力強的新人。
出山之前,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潛心鑽研學問、探索天下時勢。劉備起兵抗曹,但因為沒有好的謀士而節節敗退。他聽說有叫諸葛亮者極其有才,便三顧茅廬,終於得見諸葛亮。隨後,劉備與諸葛亮談論天下時勢。劉備說:「如今天下大亂,漢室將衰,奸臣專權,主上蒙塵。我自不量力,欲為天下伸張正義,卻因智術短淺,屢屢失敗。然此心此志,猶未改變。望你能為我出謀劃策。」
領導者擇才而任,還應注意把賢德兼備的人才用到關鍵的位置上,一方面為自己管人用人樹立榜樣,另一方面把這些人放在重要位置而不必擔心「禍起蕭牆」。
資歷只能作為一個擇人的參照,用人時更應著眼於一個人的能力。若有才,即便是沒資沒歷的「毛頭小子」也該予以重任。
某些領導擇才愛以貌取人,對相貌好討人喜歡的就關懷有加,對那些相貌平平的就避而遠之。這其實是一種極不明智的做法。

通過問詢謀略選擇人才

明代朱元璋效法劉備三顧茅廬,也以同樣的方式識得劉伯溫,從而為實現天下歸一邁出了很好的一步。以自己的真誠感動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劉伯溫,使他歸於自己帳下。為了投桃報李,劉伯溫給朱元璋謀定天下大計:「你利用九-九-藏-書天下大亂的時機,從民間發展自己的勢力,雖然白手起家,但是做事業卻處處順應民意,打出的旗號也光明磊落,這是王者之師的風範。現在我們面臨兩個敵人,西面是陳友諒,東面是張士誠。陳友諒佔了饒、信、荊、襄之地,幾乎擁有了大半個天下;而張士誠僅僅擁有南疆沿海之地,他的勢力向南只不過到了會稽,向北只不過到了淮陽,他行無定勢,成不了氣候。陳友諒以蠻力對待他的部下,跟隨他的人都心懷怨怒;而且陳友諒剽悍魯莽,從來不把和別人交戰作為一種難事,然而實際上打幾次仗后就一定使百姓勞苦。部下怨恨就不可能給他賣力,老百姓勞苦就不能擁護他。所以陳友諒會容易戰勝的。擒賊先擒王,獵獸先獵猛,現在的戰略最好是征服陳友諒。陳友諒的地盤最廣,戰勝了陳友諒,你得天下的事就定了。」這段宏論極似諸葛亮的隆中對。他對時勢的把握如此透徹,使人一下便知他的戰略意圖。

通過競爭來選擇

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伯樂一次在馬場中走,人們都跑過來找伯樂去評判誰的馬最好。伯樂走過去看了看,一言不發,他把繩索全部解開,幾鞭飛起,群馬奮蹄飛奔。這時,他轉過頭來問人們:「哪匹是最好的千里馬?」大家一致認為跑得最快的就是。領導者在選人的時候,用上這種方法就簡單多了。
李斯在《逐客諫書》中曾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了要招納任用各處的人才而對一些細小的東西不以計較。
人才如同人體的血液,沒有新的人才注入就沒有活力。許多領導者不囿於陳規,反對以資擇人,大胆地任用有能之人,從而鑄就了事業的成功,且為後世所傳誦。劉備大軍壓境,孫權大胆地起用年輕有為的儒將陸遜,終使劉備敗走白帝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斯福總統任命艾森豪威爾為「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總指揮,就資歷而言,他的上邊有近二百位職位較他高的將領,但羅斯福用人得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爭取了關鍵一步。

擇才要兼收並蓄

一般說來,有資歷有身份的人大都有一定的能力,比起年輕人來,他「走的橋比人家走的路還多」。但資歷只是反映https://read.99csw.com過去工作的經歷,不能說明以後的發展。而且在某些時候,這些人資歷高只是因為多年的積累而成,其本人並沒有多大能力。故擇人而用之時領導者千萬不要迷信資歷。
周恩來總理一生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鞠躬盡瘁。很早周恩來就與毛澤東等人一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才能與品德深得毛澤東讚賞。毛澤東走上領導地位以後都把周恩來作為自己身邊最得力的助手。周恩來在調和黨內關係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被譽為「人民的好總理」。毛澤東對周恩來的信任就是基於周恩來的才能與品德。
謀略識人在於一問一答之間,對方的思維和做事能力、應對能力都一覽無遺。領導者可以很快地判斷眼前的人是大才還是小才或是不才,從中領導者還可大略地預見對方的發展。有時,領導者還可以從對答之間知道對方的抱負和人品。
資歷是指一個人的資格和閱歷,它是多年的工作積累而來的。人們常說:「薑是老的辣。」確實,在一個崗位工作長久之後,自然地就形成了一套思路,比如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經驗。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用人都注意兼收並蓄。一方面用人無國界,蹇叔本是宋人但最後做了秦國的大臣,伍子胥也不是吳國人卻做了吳國的大將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另一方面各國都注意招納不同等次的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長全都納于門下。這時各國諸侯納士成風,比較著名的有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等。他們誠心求賢,一時賓客盈門,其中既有曠世奇才,也有「雞鳴狗盜」之徒。人才不可以說不雜,但在危險之時他們都各顯神通。可見擇 才重在一個兼收並蓄。
唐太宗用人也遵循這一原則,他提出選擇人才要「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則成盡其才」。在他即位前或是即位后都注重人才的選拔,注意搜羅天下各方面的人才,而對其他方面不以計較。他生前重用了蕭璃、秦瓊、程咬金等異己集團的人才。特別是大臣魏徵,即位前魏徵幫助太子李建成策劃爭取皇位,「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還是重用了魏徵,魏徵後來也以強諫而出名。
經過幾番體察,諸葛亮對劉備已有較多的了解,認為劉備是理想的人君。於是便把隆中十年所觀察的天下形勢作了九_九_藏_書一番精闢的分析:「當今天下,豪傑割據爭雄,不過形勢已漸漸明朗。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佔據江東,歷經三代,深得民心,可作盟友;荊益三州地勢顯要,然據有者皆無能之輩,將軍若能得這以為基地,內修政治,外結孫權,一旦局勢有變,即可令將士北伐洛陽,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一席話令劉備茅塞頓開,深感此人智術超群,助自己功成名就非他莫屬,於是便誠懇地請求他出山相助。
在戰場上導彈可謂高科技武器,但光有導彈是打不贏一場戰爭的,它還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在企業中,領導只用高層的管理人才,沒有科技開發人才也是不行的,一個團體就如同一部大的機械,需要各個部件的合作才能正常工作,有時就是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也會起關鍵作用。
領導者要用好人就必須具有兼收並蓄的思想,既要選擇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也要用些在某方面有專長的人才。
一言以概之就是擇才任才要「兼收並蓄」,即在大的方向的前提下,把人才的不入主流的方面暫且擱置在一邊而「求用存異」。兼收並蓄實質就是取其所長而容其所短。擇才是為用人做準備,用人最講究要「用人如器」。「世代有賢」,但賢有大賢與小賢之分,大賢大用,小賢小用。其實每個人都是人才,能否起到應有的作用,關鍵是要看領導怎麼擇才而用了。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領導者在用人的時候切忌以貌取人,只重外表不重能力。
近代史上,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一方面他聘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如陳獨秀、李大釗等做教授;同時又聘請辜鴻鴻等一批守舊的文人講學,蔡元培的這一方針實質是要讓新舊思想相互競爭最後適者生存,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而且繁榮了學術並推動北京大學的發展。
通過競爭來選擇人才,不僅可以得到最好的人才,而且還可以擴大選才範圍發掘潛才。常言道:「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由於種種原因,很多真才實學的人往往才不外現,也不為人所知。通過競爭,領導者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身邊藏龍卧虎,人才濟濟。另外,通過競爭還可以分清賢愚,這就如同「賽馬場上選良駒」,不辨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