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貳 世事·人情 得天下者得民心:朱元璋

貳 世事·人情

落後就要挨打,先進就要挨罵。

得天下者得民心:朱元璋

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走到三山街,在一個老太太門口歇腳。聽說老太太是蘇州人,便問張士誠在蘇州如何。老太太說,張士誠不戰而降,蘇州人不受兵戈之苦,很感念他的恩德。第二天朱元璋在朝中發牢騷:京師十萬人,怎麼沒有一個人能像這個老太太,背地裡說我的好?
張士誠為人寬厚,比朱元璋更得人心,但得天下的不是他。朱元璋起兵後行「寨糧」、「檢括」,與剽掠無異,卻能得天下。他高興地說:「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暖融融。」這位彌賽亞,對民心很可能別有自己的見解。比如,他或許已覺察到民心和民意是兩回事。曾有十三人因為說「朝廷法度厲害」,全家成年男子都被處死,婦女流放;他的九*九*藏*書一條有名的榜令,是禁止人「不思朝廷凡事自有公論,但不滿所欲,便生議論,捏寫匿名文書,貼在街巷牆壁」,違者全家處死。——管不了你的心,還管不了你的嘴呀?未得表露的民心,總沒什麼大用。
但在民間,朱皇帝的口碑竟還不錯,尤其是與他的為人相比。這已不是「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所能解釋的了。王朝自馬背上得來,得民心不如得士心,得士心不如得軍心。「都很狡猾」的士人,一開始或要鬧點彆扭,遲早要加入新朝以自保。士是民的精神領袖,還是其傳記作者。士心一旦收攬,民心也就粗定了。
朱元璋得到了民心。明朝也得到了,而且靠著士人的越俎代庖,享祚近三百年。九*九*藏*書看來,「得民心者得天下」雖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但有比它更有道理,也更合實情的一句話,便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按他的榜令,對說謊的人、通姦者和騙子小偷的處罰都是死刑(曾有人偷賣草束,被凌遲處死)。自以為道德無瑕的人,說不定會為此歡呼呢。但你一旦認可了這種任意處置的權力,就不要再抱怨這種權力干涉到你的生活。
在底層,個體的人心與整體的民心已有很大的區別,而且,提出民心論的先賢,假設的是處於理想狀態中的民人。這種狀態,自秦漢以後,怎麼可能接近呢?百姓在精神上早被征服,這時再談什麼民心向背,不過是拿幻象來自我娛悅罷了。
古代,帝王得天read.99csw.com下,總要說上膺天命,下饜民心,而非智競力爭而來。天命如何,人不知鬼不覺,你說什麼便是什麼好了;至於民心,似乎是有些準兒的事,所以不但帝王藉此來合成王朝的合法性,老百姓也跟腔學調,拿它來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瞧啊,我就是天視天聽的民!我就是載舟覆舟的水!還有格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動聽,然而可惜,是句謊言。
還有呢。民間的醫生,只能稱醫士、醫者,不能稱大夫、郎中。梳頭人只許稱「梳篦人」,或稱「整容」,不許稱待詔。萬一叫錯了呢?「治以重罪」。又軍人子弟只許演習弓馬,否則便是不務正業,學唱的,割舌;下棋的,斷手;踢球的,卸腳;做買賣的,充軍。要是吹read.99csw.com簫呢?「連上唇連鼻尖割了」,看你拿什麼吹。
除非明朝人是很特別的一種人民,否則無法想像,這樣一位皇帝,這樣一種統治,會得什麼「民心」。
史書里總有許多材料,證明開國皇帝得民心以得天下,亡國皇帝反之。那些都是剪裁塗飾過的。朱元璋自己認為元朝之亡,在於綱紀廢弛。「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他治道的中心是使民戰慄,而對民心,則是半信半疑。明確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命題的是孟子。朱元璋下令把《孟子》中不順耳的話都刪掉,其中便包括所有對「民心」的討論。若全信民心論,他不敢刪《孟子》;若全不信,他不必刪《孟子》。
比如,同姓結婚的,處死;私改名姓的,處死。違反官https://read.99csw•com定的服式,穿「半截靴」的,處死;違反官定的髮型,孩子剃「一搭頭」的,閹割。你要喝酒嗎?有「鄉飲酒禮」,犯者打五十,甚至充軍。你要聽戲嗎?只許演「義夫節婦,孝子賢孫,勸人為善,及歡樂太平者」,別的不但不能演,連戲本子也不能看,「敢有收藏者,全家殺了」。
朱元璋畏懼無業游民。《大誥》里明明白白地寫著「逸夫處死」。榜文則說,百姓都要就業,外出要知道本人下落,到哪裡去,去做什麼;人們互相監督,若有人遠行不知下落,或日久不回,里甲鄰居不告發的,一律充軍。另一條是規定看病的、算卦的,都只能在本地行業,不許遠遊。
流傳有許多朱元璋治吏的故事,身受吏治之苦的平民聽著很滿足。不妨再看看他的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