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貳 世事·人情 避地何心遇晉人:張縉彥

貳 世事·人情

避地何心遇晉人:張縉彥

此人頗有些不倒翁的氣味,走到哪裡,也是興緻勃勃。——其實,他一生中,在寧古塔這最後幾年,或是最興緻勃勃的一段時光。當初來寧古塔時,便浩浩蕩蕩地帶著大批圖書,十來名歌姬,一副要紮根邊疆,從此樂不思蜀的架勢。到了寧古塔,便呼朋引類,送往迎來,主持起事務來。
在到寧古塔之前,他的大半生可以用「游移」二字概括。在正史中,他是入「貳臣傳」的。先是,李自成兵臨城下時,他從兵科給事中給超擢為兵部尚書。此時此職,乃是俗話所謂的「別人偷驢你拔橛」。轉眼間大順軍進城,他便投降,後來又逃走,到家鄉治兵,和南京的福王搭上https://read•99csw•com關係,仍得授原官。順治三年,走投無路的張縉彥又向洪承疇投降,從此改做大清的官。最後因黨爭和文字獄的緣故,流徙寧古塔。
謫戍到寧古塔的詩人很多。這些人大抵敏感而脆弱,從嫵媚的江南,落到這舉目無非荒山古磧、白草黃雲的地方,心情可想而知。這時張縉彥便要出場,請他們聚會,幫他們安排生活,或許還將隨遇而安的享樂哲學傳輸給他們。比如有一位祁班孫,初到時極其苦悶,慢慢就高興起來,學著張縉彥的樣,置辦女樂,還娶了一妾,給自己煮蘑菇吃。不過此人最終未能安心於邊疆建設,日夜謀歸,九-九-藏-書後來以賄得脫,逃回浙江,做了和尚,不到四十歲就死了。
這樣的人,氣節二字是絕談不上的。但明末士人的遭遇,實在凄苦。不唯政局早已崩潰(在漢人建立的百年以上政權中,明朝肯定是最壞的一個),信仰也發生危機。貳臣如此之多,而堅守大義的那一班人的抗爭又如此激烈,都說明著一些情況。生死事大,不能以責人。只好說儒家建立的兩大評價體系,一曰忠信,一曰仁義,內在便是衝突的。至於低賤的戍卒或土人,自己還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不然張縉彥死後,寧古塔不會滿城皆哭。
清初流放罪人到荒徼之地,最有名一處是黑龍江的寧古塔。九九藏書傳說中舜流共工於幽州,不過是如今的河北遼寧一帶;須到得寧古塔,才知祖國之地大物博。從北京出發,要走上幾個月,沿途人煙絕滅,白骨暴野。活著走完這長路的人,見到目的地,本該油然而生倖存之感,但面前的景色又會讓他心中一涼:幾個零落的村屯散布在海浪河邊的平野,而那個被一種像是柵欄的東西圍著的大村子,就是聲名響亮的寧古塔城,黑松流域第一要鎮,滿洲發祥地,寧古塔昂邦章京和兩位副都統的駐所,流放者中的大多數從此將要度過餘生的地方。
在這些活動中,意外地展現出一種享受生活的獨立姿態。——之所以說意外,因為這些性格,在從https://read.99csw•com前的張縉彥身上,簡直是找不到。
張縉彥給自己做過不少辯解,今日讀來無趣。他晚年在寧古塔時,不知心裏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但我們看到的是,徙寧的士人,有各種立場,各種身份,有順民,有遺民,有曾當政的大員,有民間的反對派,都相處得極好。在寧古塔,政治消失了,生活並沒隨之破碎,反倒恢復了些自治,甚至——雖然身為罪人——比關內的人更自由。
寧古塔的第一位士人領袖,便是今天要說的張縉彥。
他(以及流人楊越)的另一件功德之事是教授當地土人以中原的耕種之術。
清政殘暴,流人極多。曾有那麼兩句詩,「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九-九-藏-書,說的是塞外流人之眾,成千累萬。另一種說法是「居民共道天氣暖,遷客來多天意轉」——流人一多,氣候也跟著轉暖了。在寧古塔,十三省無省無人,倒像個代表會議;名卿碩彥至者接踵,相噓相濡,翻將邊外絕域,化成避世桃源。
名詩人吳兆騫說張縉彥雖是「河朔英靈(張是河南新鄉人),而有江左風味」。張縉彥在寧古塔發起七子之社,約了一班吳兆騫這樣的人,重新玩起過去的一套,載酒征歌,竟無虛日,看來是要將這煙瘴之地,認作山陽竹林了。他性喜山水,遍訪當地風景——名山大川自然是沒有的,但小山小水還是頗可登臨,其中多數連名字也沒有,他便一一給取上名字,記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