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編 風雨之飄搖 第一章 腳底抹油的天子

第一編 風雨之飄搖

第一章 腳底抹油的天子

至此,這場因討伐四鎮之亂而引出李希烈、朱泚、李懷光的更大兵禍,歷時五年,總算戰火平息了。然而,藩鎮世襲和自立統帥也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事隔不久,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陳仙奇,自為留後,朝廷也只能承認。
唐朝是封建時代鼎盛的朝代,唐帝國國力鼎盛時,連羅馬帝國也無法望其項背。羅馬帝國覆滅后,就再也沒有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而唐帝國滅亡后,中國還在,後面還有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這現象無疑值得思考,正如錢穆先生所言:「這是中國歷史最有價值最堪研尋的一個大題目。」
逃跑的皇帝一行經咸陽到達奉天。德宗還來不及喘口氣,便急忙下詔徵發附近各道的兵馬入援。左金吾大將軍渾瑊(音jiān,同堅)率先來到奉天護駕。
代宗李豫死後,太子李適(音kuò,同擴)即位,就是唐德宗。
德宗的母親為沈后。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匆忙出逃,當時還是廣平王的代宗李俶(后易名為李豫)未及帶上沈氏。沈氏淪入叛軍之手,被押送到洛陽。後來唐軍收復洛陽,廣平王李俶在東都掖廷中重遇沈氏,本打算迎歸長安,卻因廣平王準備北上破賊事宜,依舊把沈氏留在洛陽。不久,史思明再度舉兵叛亂,重陷東都洛陽,沈氏重新落入叛軍之手,且從此下落不明。代宗即位后,派人四處尋訪生死不明的沈氏,並立沈氏之子李適為太子。李適登基為德宗后,立即尊沈氏為皇太后,繼續派人尋訪母親的下落。

三、代宗出逃:吐蕃入侵

李懷光一走,朱泚陷入孤立。渾瑊守住了奉天,也跟李晟彼此呼應。唐大軍進逼長安。興元元年(784年)五月,李晟收復了長安。朱泚和姚令言帶領殘兵敗將,向西奔逃,在途中都被部下殺死。河中守將紛紛投降,李懷光不知所為,自縊而死。這次歷時半年多的涇原兵變總算結束了。
經歷這次事件,哥舒翰和楊國忠二人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由暗鬥發展到明爭。楊國忠得到這一消息,愈發恐慌,對兒子說:「吾無死所矣!」近在咫尺的哥舒翰的存在,使他有如芒刺在背。而哥舒翰同樣終日不安,一直無法下定決心,誅殺楊國忠。後世有句著名的話:「自古未有權臣在內,大將能立功于外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三》)哥舒翰的遲疑不決不但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大唐的天下。
郭子儀率軍趕到,預備從背後襲擊史思明,形成前後夾擊之勢。然而,形勢突然起了戲劇性的變化,郭子儀剛要布陣,突然狂風大作,剎那間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對面不見人。史書中記載說:「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飛揚的塵土中,只見人影憧憧,來回移動奔跑。交戰雙方都大驚失色,均以為是對手追來,紛紛逃散,潰不可止。唐軍往南逃跑,史軍則往北逃跑。甲仗、輜重委棄于路。唐軍九路人馬,大多潰逃,只有李光弼、王思禮兩支部隊全軍而歸。由此可見當時天氣之惡劣,著實令人膽戰心驚,聲威絕不亞於今日的沙塵暴。
人們習慣將一個美好的時代稱為「黃金」時代,因為黃金是貴重之物。這種黃金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次,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這的確是一個閃耀著黃金般光輝的時代,一個政績彪炳、安定繁榮的時代,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光芒萬丈的時代。無論是內政、外交、軍事,還是文化、藝術,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渾瑊受命到平涼與吐蕃相尚結贊會盟,吐蕃伏兵突起,唐軍毫無戒備,多數被殺,渾瑊奪馬隻身逃回,入朝請罪。德宗不予追究,令其還河中。吐蕃原想捉獲渾瑊,使馬燧因力主和議得罪,一舉再滅唐朝兩員大將,然後攻取長安。因渾瑊逃回,計劃因而停止。
安祿山見強攻不靈,便命部下崔乾祐事先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率四千名老弱病殘的部隊屯于陝郡,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但哥舒翰不為所動。他心中非常清楚,儘管他手握所謂的二十萬大軍,但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人多而不精,且全無鬥志,所以他堅持閉城。但哥舒翰忘記了,在他背後,還有一雙虎視眈眈的眼睛在盯著他,正尋找機會除掉他。
玄宗設置的這一防禦體系在對外防禦上是較為嚴密的,它們之間可以相互配合,互為犄角,同時,又可以彼此牽制,互相防範,不至由於兵力過重而導致邊將作亂。但制度是一回事,具體執行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最大的問題就是將帥久任,不按時換防。由於府兵制的廢止和募兵制的實行,當兵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種職業(類似當今的雇傭兵)。而邊兵在邊地長期駐守一地,久不更調,便逐漸變成了地方節度使的私人勢力。兵士只知將帥,不知有皇帝。這無疑就增加了邊將擁兵自重的可能性,為其作亂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到後來,更演變出了一人身兼數鎮節度使的情況,危機更加嚴重。
當時神策軍中有十幾名士卒,不願意如此狼狽地離開長安,竟然天真地攔住僖宗,說黃巢是來幫助皇帝清除田令孜等奸臣的。田令孜大怒,當即殺了這些軍士,帶著僖宗繼續往四川逃跑。安史之亂時,玄宗也是在蜀中避難。田令孜步此後塵,除四川的地理因素外,還因為田令孜的弟弟陳敬瑄此時正擔任西川節度使(即靠擊球第一贏得節度使位置的那位)。這樣,僖宗一旦入川,依舊在田令孜的控制之中。
大軍臨行前,僖宗親自到章信門送行。張承范已經預料此行不妙,提醒僖宗說:「聽說黃巢有賊兵數十萬,而潼關外只有齊克讓飢卒萬人死守,現微臣僅以兩千多人屯兵關上,無後繼糧草支援。以此來拒賊,實在令我寒心!願陛下催促諸道精兵早來增援。」中心意思就兩件大事,一是速運糧草,二是速搬救兵。對此,僖宗含糊應承道:「愛卿先去,援兵不久即至。」事實證明,後來潼關迅速失守,就是敗在內缺糧草、外無援兵這兩件事上。
安思順此為安祿山族弟,在安祿山謀反前,他曾經多次向玄宗奏報族兄安祿山將要謀反。安祿山起兵反叛后,玄宗因為安思順先已奏報,所以不加問罪,但還是將其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改任戶部尚書。安思順也樂得在長安享清福,然而,哥舒翰卻不想放過他。哥舒翰素來與安思順有矛盾,此時又大權在握,於是就故意偽造了一封安祿山給安思順的信,讓人假裝送信,然後在潼關城門口抓住此人,獻給朝廷。同時還列舉了安思順的七條罪狀,請求玄宗處死安思順。
「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玄宗的小名。「楊妃」指楊貴妃。意思是說當年玄宗逃難,天下人都怪在楊貴妃頭上,認為紅顏禍水。如今對於僖宗而言,卻是怪不到女人頭上了。
一開始,唐官軍勢大,四鎮接連吃了敗仗。山南東道梁崇義被淮南節度使李希烈所殺。成德李惟岳先被幽州留後朱滔打敗,後為成德兵馬使王武俊所殺,首級被送到京師。淄青李正己急怒下病死,其子李納擅領軍務。四鎮中去了二鎮,田悅和李納頓時勢孤力單,不得不各自困守一角。局勢對剩下的二鎮極為不利,唐朝廷也認為天下不日可平。
僖宗的即位不但沒有絲毫改變,反而令政局更加混亂。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七月,飛蝗自東而西,所過食草木葉及五穀皆盡。而京兆尹楊知至卻當殿向皇帝撒謊說:「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二》)如此滑天下之大稽的謊言,僖宗竟然信以為真,於是,朝廷上下,「宰相皆賀」。
此時,唐朝廷已經知道潼關部分唐軍將士因斷糧潰散的消息。僖宗匆忙任命前京兆尹蕭廩為東道轉運糧料使。蕭廩畏死,不願意臨危受命,竟然上書稱病,請求退休,結果惹怒了僖宗,當即被貶為賀州司戶。
黃巢見唐軍無箭可射了,便派人抓來一千多平民百姓,讓這些人掘土填潼關外的壕溝。不久,壕溝被填平,黃巢軍順利通過了壕溝,並在當晚放火,將唐軍關樓燒得一乾二淨。在準備正面進攻的同時,黃巢還派部下尚讓從禁坑的谷中小道迂迴到關后,預備前後夾擊。
淮西招討使李勉為救襄城,採用了圍魏救趙之計,派兵乘李希烈後方空虛,直搗李希烈巢穴許州(今河南許昌)。李勉本是一心為國,不料德宗竟不理解,以為李勉也是想趁機撈一把,為自己謀取利益,立即派遣宦官指責李勉違詔。李勉被迫從許州撤兵,半途中李勉軍遭到李希烈軍伏擊,大敗,襄城因而更加危急。
正月十五是古代的上元節,亦稱燈節。唐朝自立國以來,京師長安一直有個習俗:正月十五日前後三夜,解除夜行之禁,整個長安的大街小巷,燈明如晝。百姓們無不夜遊,車馬塞路。後來,唐宮廷也加入了觀燈的行列,由官方所引導的上元燈火極盛。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的第二年,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夜,于京城安福門外設置高二十丈的燈輪,燈輪披掛錦綺,飾以金銀,錯雜五萬盞燈,燈輪如萬花開放的巨樹。宮女上千人,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又從長安、萬年兩縣少女、少婦中挑選千餘人,在燈輪下踏歌,三夜縱歡。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狂歡盛景。為了裝飾京師盛大的場面,唐朝廷甚至不惜耗費巨資。一花冠,一中帔,價值萬錢,場中每一個女藝人的服裝首飾費就達三百貫。民間少女少婦的衣服、花釵、媚子也都由朝廷支出。
這時顏真卿已經七十多歲,年老體衰,同僚們都勸他向皇帝辭職不去,但他毅然領命前往。顏真卿到達淮南汝州(今河南臨汝)后,對李希烈曉以大義,勸其息兵罷戰,讓人民免受戰禍之苦。李希烈不聽勸告,反而要挾顏真卿協助他反唐。顏真卿自然不肯屈服,李希烈便將他扣押起來。
自從代宗朝宦官魚朝恩因擅權被殺后,皇帝有所警惕,不再任用宦官掌管軍隊。所以,此時德宗身邊只有宦官及隨從一百多人。司農卿郭曙正帶著家兵數十人在禁苑中打獵,聽說德宗出走,也立即趕來扈從。而右龍武軍使令狐建正在軍中教練射箭,得知消息后也率領部下四百人迅速趕來。
潼關失守后,京師無險可據。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二夜半時分,長安城尚在一片寂靜之中,玄宗率同楊貴妃並楊國忠兄妹、太子李亨等皇子皇孫、同平章事韋見素、御史大夫魏方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宮監將軍高力士等重要人物,暗中潛出延秋門,向西逃去。除了六軍士兵外,隨行的官員、親友不過百餘人。大部分臣僚和皇族都被遺棄在京師,棄而不顧,甚至包括住在宮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子、皇孫等。玄宗因此成為唐朝歷史上第一個逃離京師長安的皇帝。當時,文武百官都不知道皇帝去向。
當時叛軍內部也相當不穩定,李懷光的一些部下不願意跟隨叛亂,有些將士投奔了李晟。而長安城內的朱泚對李懷光也保持警惕,兩人產生了很深的隔閡。李懷光內憂部下兵變,外怕李晟襲擊,乾脆帶著人馬逃到河中去了。
玄宗事先已經派太監王洛卿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員準備接待。到了咸陽,派出的太監王洛卿和咸陽縣令都已經逃走了。再派太監去徵召,官吏與民眾都沒有人來。逃難的皇帝飢餓不堪,只得以楊國忠臨時買來的胡餅充饑。隨行太監好不容易找到當地百姓,向他們說明了情況。百姓們送來了一些粗飯,其中摻雜有麥豆。皇子皇孫們平時養尊處優,哪裡吃過這樣的飯,但是實在餓得慌,也顧不得什麼體面,沒有碗筷,便用手撈著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還沒有吃飽。
大宦官仇士良曾指點他的弟子們說:「皇帝不能讓他閑著,要經常用美女歌舞和錦衣美食麻醉他,而且要天天變花樣,這樣他就沒工夫想別的事了,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事了。同時盡量不讓他讀書,更不能給他接近書生的機會,那樣他會看到前朝的滅亡,心中一旦憂慮國家前途,我們這些人就要被疏遠遭斥責了。」少年繼位的僖宗就在這樣「天天變花樣」的環境中長大,只知道一味貪玩,與宮中宦官、優人狎昵。與僖宗最親近的宦官是田令孜。僖宗還是晉王時,田令孜為晉王府小馬坊使宦官,二人關係親密,已經開始共同起卧。僖宗即位后,擢升田令孜為神策軍中尉,把政事悉數委付給他,還親切地稱他為「阿父」。
哥舒翰在潼關始終採取了固守的策略,據守天險,阻叛軍于潼關之下。叛軍主力徘徊潼關之下,長達半年之久,卻始終無法逾越天險,成為令人難堪的膠著狀態。哥舒翰擔心玄宗怪他不肯出戰,之前多次向玄宗上言,強調自己固守的策略:「祿山雖竊河朔,而不得人心,請持重以弊之,彼自離心,因而翦滅之,可不傷兵擒茲寇矣。」
朱泚見強攻不行,便將奉天團團包圍,攻打了一個月。城中糧食全都吃光了,情況非常危急。關鍵的時刻,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晝夜兼程,趕到奉天救援。奉命東討田悅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此時也回師向西救援。朱泚一看形勢不妙,便撤了對奉天的包圍,退回長安固守。
叛亂平定后,唐朝廷已經精疲力竭,加上屢屢進犯的吐蕃已經成為一個邊境的巨大威脅,所以史朝義自殺后,唐廷並沒有追究其他的安史舊部,反而就地委任他們為節度使。這些從前的叛將和唐朝廷在平叛過程中任命的節度使治下領地,即所謂「藩鎮」,大的有十余州之地,小的也有三四州。節度使們強迫轄區內所有壯丁從軍,僅留老弱耕作,所以一般都能擁兵數萬,自己任命文官武將,不繳納貢賦,儼然獨立王國。還締結婚姻,互為表裡。一些強藩,如河北、山東等鎮節度使,擁兵自大,父死子襲,演變成割據勢力。內地節度使也程度不同地與朝廷保持著離心狀態。至此,藩鎮雄踞一方,割據的局面逐步形成,朝廷中央集權大大被削弱。史稱「河北藩鎮,自此強傲不可制矣」。
此時的局面對唐軍極為有利,然而唐軍沒有主帥,沒有統一的指揮,彼此牽制,貽誤https://read.99csw.com了戰機。安慶緒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發兵五萬南下,在鄴城外與唐軍相遇。唐軍中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四部率先與史思明激戰,雙方各有死傷。
自懿宗時起,唐朝廷的政治已經開始腐爛。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六月,陝州(治陝縣,今河南陝縣)大旱,百姓無法生活,選出代表向朝廷派來的觀察使崔蕘「訴旱」,要求減少賦稅。崔蕘為人「以器韻自矜,不親政事」,他滿不在乎地指著院子中的大樹說:「此尚有葉,何旱之有?」(《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一》)並下令杖責前來「訴旱」的百姓代表。陝州百姓得知消息后大怒,群起圍攻衙門。民情洶洶,崔蕘被迫逃走,半路上因口渴,到民舍求水喝。主人聽說他就是崔蕘,立即端來了一瓢尿給他喝。官民間關係的緊張程度,由此可見一斑。這還只是冰山下的一角。懿宗時期擔任翰林學士的劉允章在《直諫書》中已用「國有九破」描繪過當時緊迫的局勢:「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可見唐帝國的形勢已經是岌岌可危。
歷史上有「洛陽紙貴」的佳話,說的是西晉太康年間左思做《三都賦》,描繪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的景貌,因文辭華麗,氣魄宏大,在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讚,競相傳抄,一下子使洛陽的紙昂貴了好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即便如此,洛陽紙還是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以抄寫這篇千古名賦。而在僖宗身上,竟然也發生了「長安鵝貴」的笑談。因為大唐天子性喜賭鵝,長安的鵝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甚至叫賣到五十緡一頭。緡為古代貨幣單位,一緡為一串銅錢,一串一千文。這鵝的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最貴的洛陽紙。
馬嵬驛事變以後,玄宗繼續西逃。太子李亨卻被當地的百姓留住,主持抗叛大局。從此,太子李亨的身份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從馬嵬坡一路收拾殘兵北上,臣民爭相前來歸附。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西南)即位稱帝,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至此,玄宗以凄涼謝幕的方式退出了帝國的政治舞台,唐朝最漫長和最光輝的玄宗時代到此結束了。
剛好這時候,有吐蕃使者二十多人攔住楊國忠的馬,訴說沒有東西吃。楊國忠未及回答,士兵就喊道:「國忠跟胡虜謀反!」楊國忠爭走,被士兵擒殺。士兵們又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以及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德宗大怒,決意平藩,先派使者與吐蕃、回紇講和,以免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邊境暫時安定后,唐朝廷從西京抽調防秋兵(防止吐蕃秋季入侵搶糧的軍隊)一萬兩千人,同時調集朔方、關中、太原,西至蜀漢,南盡江、淮、閩、越諸道兵,打算一舉殲滅抗命的四鎮。
最後再提一下這場戰禍中的最大功臣李晟和渾瑊。
無能的皇帝,囂張的宦官,腐敗的朝廷,跋扈的藩鎮。大唐晚年所面臨的,始終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局面。直到五年後,公元885年三月,僖宗才得以返回長安。此時,黃巢已經兵敗身死,然而,黃金甲過後的長安,已經成為一座荒涼破敗的廢城,再也無法承載一個帝國京師的使命,而唐王朝也接近滅亡的尾聲。實際上,在公元880年這一年,在僖宗僅攜宦官逃離長安的時候,大唐帝國最後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
田承嗣,平州盧龍人,世事盧龍軍,以豪俠聞名天下。開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祿山盧龍軍前鋒兵馬使,在和奚、契丹人的戰鬥中屢立戰功,升至武衛將軍。田承嗣善於治軍,在任兵馬使時,安祿山曾在一個大雪天巡視各軍營,初走進田承嗣軍營,營內寂靜無聲,彷彿一個人都沒有,但進入營內檢閱士籍,又無一人不在營內。安祿山大為稱奇,從此開始器重田承嗣。
哥舒翰聞訊大驚,立即上書玄宗,認為:「賊既始為凶逆,祿山久慣用兵,必不肯無備,是陰計也。且賊兵遠來,利在速戰。今王師自戰其地,利在堅守,不利輕出;若輕出關,是入其算。乞更觀事勢。」從奏表上看,哥舒翰與當初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守潼關時的觀點完全是一樣的,都是主張堅守潼關,然後派朔方軍北取范陽,佔領叛軍老巢,促使叛軍內部潰散。這一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策略在當時是切實可行的,不僅是哥舒翰,就連身處河東前線的朔方軍主將郭子儀、李光弼也持相同的觀點。二人在奏書中說:「翰病且耄,賊素知之,諸軍烏合不足戰。今賊悉銳兵南破宛、洛,而以餘眾守幽州,吾直搗之,覆其巢窟,質叛族以招逆徒,祿山之首可致。若師出潼關,變生京師,天下怠矣。」顏真卿也上言:「潼關險要之地,屏障長安,固守為尚。賊羸師以誘我,幸勿為閑言所惑。」反對哥舒翰出戰的奏章紛紛而上。
張承范一行退到野狐泉時,才遇到增援前來潼關的奉天援兵二千人。張承范喟然長嘆,說:「你們來晚了!」
潼關因水得名。據《水經注》記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又稱沖關。這裏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居高臨下,中有禁坑、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自東漢以來,潼關便是易守難攻的要塞,元人張養浩寫盡了潼關地勢的險峻:「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山河表裡還有個典故。《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楚之戰前,子犯勸晉文公決戰,說即使打了敗仗,晉國「山河表裡,必無害也」。這裏用此成語,意為潼關形勢異常險要。
德宗即位之初,本來對宦官預政十分警惕,但經歷了涇原兵變后,他又開始重用宦官。關於這一點,在後面講述宦官勢力的崛起時,還會詳細論述。德宗這種前後矛盾的性格,註定了他一生濃厚的悲劇色彩——皇帝有心無力,面對的始終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局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唐帝國在中唐時期的政治面貌。
代宗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回到京師,完全是郭子儀的功勞。此後,唐將領僕固懷恩叛唐,連年引回紇、吐蕃、党項等族兵威脅關中,京師長安一再戒嚴。代宗不忘當年被迫逃離長安之恥,一度欲親征。
號稱「秦婦吟秀才」的唐末詩人韋莊也有《立春日作》一詩:
史朝義逃回老巢范陽后,其得力部將薛嵩、張志忠、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歸順唐朝廷。史朝義見大勢已去,打算離開中原,投奔奚和契丹,結果被李懷仙追殺。
十二月初三凌晨,黃巢與尚讓開始前後夾攻潼關,關上唐軍飢餓不堪,剛一交戰,便全線潰散,王師會自殺。張承范見大勢已去,換上便服,率領殘餘士兵倉皇逃走。
整個開元年間,唐朝的君臣和百姓就在歌舞昇平中度過,還有什麼比生活在這樣的盛世更令人心滿意足呢?唐朝,成為東方的傳奇。長安,成為傳奇的樂土。
唐朝廷聽到黃巢進師的消息后,急忙調河東(駐太原府)、天平等藩鎮兵進剿。然而,農民軍勢如破竹,如風捲殘雲,攻克了東都洛陽。唐東都留守劉允章率百官迎降,坊市晏然。其時,農民軍號稱六十萬,勢力極盛,大有探取天下於唐朝廷囊中之意。
當時潼關左側有一個山谷,平日禁止人往來,以便榷征商稅,所以人們稱其為「禁坑」。農民軍兵臨關下時,唐潼關守將倉促間沒有派兵到禁坑防守。齊克讓部下潰軍亂鬨哄闖入禁坑,禁坑山谷中長滿了荊棘、灌木和長藤,茂密交織,猶如蜘蛛網,行人難以通過。然而,唐潰軍一哄而上,一夕之間,便踏成了一條平坦的大道。
德宗出發前,還生怕李懷光猜疑,加封李懷光為太尉,並賜鐵券,以示信任有加。然而,使者到咸陽宣布聖旨時,李懷光更加懷疑,因而態度十分倨傲無禮,當著使者的面將鐵券扔在地上說:「聖人疑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
德宗即位前,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已經病死,時年七十五歲。田承嗣有十一個兒子,但他最喜愛侄子田悅,臨終時命田悅為留後,讓諸子輔佐。這時候的藩鎮,基本上已經造成子孫世襲的事實,唐朝廷的任命不過成了形式。德宗即位后,急切地想改變這種狀況。剛好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自任為留後。李惟岳接管了成德的所有事務后,還需要朝廷形式上的那一紙同意他繼襲的詔書。但德宗新皇帝上任三把火,說什麼也不同意給李惟岳正式任命的詔書。
唐末農民戰爭爆發后,節度使勢力進一步膨脹,唐朝廷對藩鎮的控制力也喪失殆盡。各藩鎮爭戰不已,兼并頻仍,遂演成北方五個朝代更迭、南方九國(北漢在北方)政權紛立的分裂割據局面。一直到北宋初,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節度使才失去實權,成為榮譽之職。
當時諸道一心要削弱田承嗣的實力,瓜分地盤,開始倒也能齊心協力,各道合兵,勢力頗大。田承嗣手下一些趨炎附勢之徒感到害怕,暗中有投降的意思。田承嗣生怕落個眾叛親離的下場,便派遣使者向朝廷上表,表示要「束身歸朝」,意思是打算交出兵權,親自到長安向朝廷請罪。唐朝廷竟然相信了田承嗣的話,下令諸道暫時停止進攻。田承嗣用一招拙劣的緩兵之計,輕而易舉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隨後,田承嗣採取挑撥、分化、拉攏等種種手段,充分利用諸道之間的矛盾和各自的利益,順利地瓦解了諸道聯盟。
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中,黃巢率農民軍攻克汝州(今河南臨汝)。黃巢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黃巢一直特別想當天平節度使,幾次以此為條件與唐朝廷講和),不及休師整頓,便馬不停蹄地揮師北進,並傳檄唐官軍說:「各宜守壘,勿犯吾鋒!吾將入東都,即至京邑,自欲問罪,無預眾人。」(《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四》)懾於農民軍強大的聲勢,一些唐地方官軍勢力果然只擺出觀望的姿態,不敢輕易撩撥黃巢的兵鋒。
李懷光千里迢迢趕來奔赴國難,自認為竭心儘力,忠心耿耿,而皇帝近在咫尺,竟然不肯召見,自然非常不滿。於是領兵屯駐咸陽,不肯進兵。並多次上表揭露宰相盧杞、宦官翟文秀等人的罪惡。德宗身邊的大臣對盧杞這樣處置功臣也很不滿,議論紛紛。德宗不得已,貶宰相盧杞為遠州司馬,殺宦官翟文秀。
社會經濟的繁榮必然推動文化的發展,盛唐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碩果累累。唐詩最為後世稱道,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均為空前絕後的文學奇才。大書法家張旭、顏真卿,大畫家吳道子、大音樂家李龜年的藝術成果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他舞蹈、雕刻、塑造等藝術,也無不創造了輝煌成就。
這一事件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涇原之變」,由此直接造成德宗成為唐朝歷史上第三個逃離長安的皇帝。
玄宗後期,府兵制度遭到了破壞。府兵自備兵甲衣糧,成為士兵的沉重負擔。府兵原來是三年輪換,但因為邊防戰事頻繁,戍期延長。邊將不僅侵吞士兵財物,而且強迫士兵服苦役。這樣,沒有人願意當府兵。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廷只好停止徵發府兵,實行募兵制。招募來的士兵,軍器、衣糧由政府發給,長期服兵役,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軍費開支。
段秀實自知韓旻一旦回到京師,假公文一事必然敗露,便與將軍劉海賓商議,計劃殺死朱泚。當天,朱泚召段秀實議事。段秀實戎裝入見。聽說朱泚打算稱帝,段秀實勃然大怒,用手中的象牙笏擊打朱泚。朱泚頭破血流而逃。但劉海賓等人遲遲未至,段秀實當即被殺。之後,與段秀實暗中相結的將軍劉海賓等人都被殺。
來自博野和鳳翔的增援唐軍聽到潼關失守的消息后,退到了渭橋一帶。在渭橋駐守的還有田令孜所招募的新軍。博野軍遠道而來,個個都是風塵僕僕,看見新軍都穿著新衣皮裘,異常華麗,自然十分憤怒,說:「這些傢伙有什麼功勞能穿上這樣好的衣服,我們殊死拼戰反倒受凍挨餓!」於是大肆搶劫新軍的衣服,並由此而嘩變,倒戈相向,為黃巢軍作嚮導,往長安進發。
實行府兵制的時候,地方兵力分散,中央握有重兵。而在募兵制下,中央招募的多為市井無賴,不堪一擊。地方團兵裝備差、數量少,也很虛弱。只有邊鎮軍力強大,至「猛將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國無武備」。邊防的駐軍日益增多,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節度使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玄宗先後緣邊設置安西、北庭、河東、河西、朔方、范陽、平盧、隴右,劍南節度使和嶺南五府經略使,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唐軍各路人馬共六十萬,共圍相州鄴城(今河南安陽市)。郭子儀命部隊引漳河水淹鄴城,城中糧盡。困守在城中的安慶緒日子相當不好過,鄴城中開始缺糧,一斗糧食需要七萬錢,而米價最便宜的時候不過幾文錢。糧食吃完了,連鄴城的老鼠都值錢起來,一隻要數千錢。而且也出現了「人相食」的情況。鄴城中有人想要暗中投降,卻因為城中被淹,水太深,無法輕易出去。
許多來華的胡人(唐人對各國人士一律統稱為「胡人」,外國商販稱之為「胡商」「胡賈」,外國僧人統稱為「胡僧」,外國女子統稱為「胡姬」)見識了唐朝舉世無雙的繁榮,樂不思蜀,以至不想回國,乾脆就留在了中國。當時西域少數民族普遍嚮往東方樂土,都城長安更是眾望所歸的聖地,所以這裏雲集著數量驚人的西域胡人,有時可達二十萬之眾。長安獻藝的歌、舞、百戲、幻術(雜技)等高手,以及與他們相伴而來的是在長安開設飯鋪酒肆、歌樓舞榭的胡商胡姬,他們很快就成為唐朝文化大視野中的一道新奇風景。
十月,河陽一戰,李光弼軍大敗史思明。上元元年(760年)九月,肅宗下詔:「郭子儀統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陽,還定河北。」由於宦官魚朝恩從中作梗,事竟不能行。二年二月,李光弼與史思明戰于邙山,官軍敗績,河陽、懷州再陷。三月,史思明被其長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于洛陽即皇帝位,改元顯聖,密使人至范陽殺其異母弟史朝清及不附己者。其部自相攻殺,數月范陽方定。
令唐朝廷無比頭痛的四鎮稱王問題還沒有解決,又出了淮南節度使李希烈的叛亂。
田承嗣一直是安祿山的心腹死黨,後來雖然歸順唐朝,竟然還公然為安祿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稱之為「四聖堂」。唐朝廷卻對其無可奈何。代宗還將自己的女兒永樂公主嫁給田承嗣的兒子田華,著意籠絡,「意欲固結其心」。但田承嗣本性凶頑、反覆無常,皇帝的恩寵只能適得其反,使他驕橫傲慢,更加肆意妄為。
這篇詔書由陸贄起草。陸贄以駢文擅名。他的駢文對偶齊整,語義流暢,氣勢極盛,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陸贄尤長於奏疏,以深摯的情感和雄暢的辭辯見長,史稱「有唐以來,未曾有之」。這篇《奉天改元大赦制》充分顯示了陸贄的文學才華。文中以痛切之辭,直書君過,文筆犀利,情感激烈。據說,詔書下達之日,「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激發」(權德輿《唐贈兵部尚書宣公陸贄翰苑集序》)。詔書的感染力由此可見一斑。王武俊、田悅、李納見到詔書的赦令后,都主動去除了王號,上表謝罪。這三人重新歸順朝廷,固然是因為考慮到自身的利害關係,但也有被詔書感動的因素在其中。
神策軍士多為長安富室子弟,這些人當初並非真的想當兵,而是靠賄賂宦官挂名軍籍,藉此厚得廩賜。平時,這些富家子弟出身的神策軍士平時都是華衣怒馬,怡然自得,很少操練,更談不上經歷過戰陣。一聽說要出征,嚇得父子抱頭痛哭。不少神策軍士暗中用金帛雇長安的商販和貧窮百姓代自己出征。這樣的一支軍隊,自然談不上有任何戰鬥力。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
朱泚為前任涇原節度使,因弟弟朱滔(即自立為冀王的幽州留後)反叛唐朝,牽連到他,被德宗解除了兵權,留住在長安私第,掛著太尉的名。姜公輔這話的中心意九九藏書思是:即便德宗要走,也應該帶上朱泚,否則後患無窮。
當時至少有四名女子自稱沈氏,但都被人識破是屬假冒之人。德宗雖多次受騙,卻始終不願放棄追查沈氏的下落。直至德宗之孫憲宗李純在位之時,才徹底放棄希望,正式為沈氏舉哀,以禕衣一副下葬。

二、玄宗出逃:安史之亂

四、德宗出逃:涇原兵變

安史之亂前,玄宗還只是緣邊設置節度使,一切都是為了邊防的需要。而安史之亂時,唐朝廷為了平叛的需要,開始在內地也設置節度使(多為掌兵的刺史),凡是叛軍南下必經之處,均設節度使或者觀察使。結果,各地節度使甚至職位稍低的觀察使乘機擴大勢力,逐漸形成藩鎮(又稱方鎮)林立的局面。安史之亂后,藩鎮的危機不但沒有絲毫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
然而,好景不長。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說過:「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史記·平準書》)又提出要「見盛觀衰」。遺憾的是,玄宗沒有借鑒歷史經驗,他看到了繁榮強盛的表面,卻沒有看到背後更深刻的政治危機。天寶年間,人君德消政易,宰相專權誤國,邊將包藏禍心,唐朝的政治與經濟境況急轉直下,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社會大動亂就此爆發了。
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覺察到李懷光的異常,提醒德宗應該有所防備,並建議任命副將趙光銑等人為洋、利、劍三州刺史,各領兵五百人駐守,以防患於未然。德宗此時還是信任李懷光,因此沒有採納李晟的建議。
代宗聞報后,命郭子儀為西京留守。郭子儀入京,派將分屯畿縣,表請代宗回朝。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慰勞郭子儀說:「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相當於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長孫全緒等也被加官晉爵。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就在哥舒翰固守潼關、與楊國忠明爭暗鬥的這段時間,戰場的形勢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由於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當地百姓的無比憤怒,大失人心。平原太守顏真卿、常山太守顏杲卿等率軍民奮起抗擊叛軍,河北多郡相繼響應。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先後率軍出井陘,入河北,在九門、嘉山等地,接連大敗史思明部,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范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叛軍東進、南下又被張巡、魯炅阻於雍丘和南陽。安祿山前進不得,後方又受到威脅,軍心動搖,打算放棄洛陽撤回范陽。戰爭形勢出現了明顯有利於唐軍的轉機。十分可惜的是,政治陰謀決定了事態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唐軍因為內訌,自己為進退兩難的安祿山打開了潼關的大門。
玄宗一行逃跑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北)時,唐禁軍將士因飢餓疲勞而十分憤怒,並認為楊國忠是罪魁禍首。禁軍將領陳玄禮想殺掉楊國忠以平民憤,並請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想取得太子的支持。太子猶豫,沒有明確表態。
僖宗一行人倉皇經金光門離開長安,重新上演了一百二十四年前(756年)玄宗為躲避安史之亂而西逃入蜀的一幕。大唐天子不知去向的消息很快傳開了,長安城一片大亂,軍士及百姓爭先恐後地闖入皇家府庫盜取金帛。
經歷了八年動蕩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再無法達到開元天寶時期的太賓士世。而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數年間,邊兵精銳者大都徵調入內,稱為「行營」。吐蕃乘機步步深入,盡占河西、隴右之地。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九月,安史之亂平定不久,唐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叛唐,引吐蕃軍東進。
備受壓力的哥舒翰見皇帝降旨嚴厲切責,知道勢不可止,于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初四領兵出潼關。出關前,哥舒翰似乎已經預料到此戰必然失敗,不禁撫膺慟哭。兵法雲:「將能而君不馭者勝。」而現在哥舒翰處處受到朝廷的牽制,明知不該輕易出關,卻因被詔命所迫,不得不出戰。可以說,他是懷著視死如歸的悲痛心情踏上了征程。從根本上說,失敗將不可避免。唐軍主帥的陣前痛哭,昭示了一個王朝無可奈何的沒落。
僖宗即位后不久,濮州王仙芝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曹州人黃巢也積極響應,加入了王仙芝的隊伍,並逐漸崛起,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聲望甚至超過了王仙芝。天下大亂之時,各地紛傳狼煙,而朝廷內部各將領大都擁兵自重,與中央矛盾不斷,可謂內憂外患,處境堪憂。
到了太宗的曾孫玄宗這裏,則開了一有動靜就率先逃跑的先例。回想當年太宗的英姿,真令人生出「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的感慨。
哥舒翰得到消息后,知道楊國忠的部署都是針對自己,怕遭暗算,背後受敵,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上表,奏請將駐紮在灞上的軍隊歸潼關軍隊統一指揮。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初一,哥舒翰以商討軍情為由,將杜乾運召到潼關,隨後借故將其斬首,由此吞併了灞上軍隊。
至此,自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范陽起兵,中經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再起范陽,到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結束戰亂,前後共歷七年又三個月,史稱「安史之亂」。戰亂過後,皇權低落,盛世不復再來。節度使勢力形成的藩鎮自河北、山東擴展到河南、江淮,此起彼伏,形成割據局面,直接導致後來唐朝的滅亡。
左金吾大將軍渾瑊率唐軍浴血苦戰,堅守危城。為了攻城,朱泚派人造了特別大的雲梯。渾瑊得知后,事先在城牆邊掘通了地道,地道里堆滿了乾柴,還在城頭準備好大批松脂火把。叛軍攻城時,箭如雨點般密集,唐軍根本無法還擊。叛軍兵士便開始攀援雲梯,打算攻入城中。不料雲梯一架架都陷進了地道,城頭上的唐軍又往下扔火把,點燃了地道里的乾柴,燒著了雲梯。大火熊熊中,雲梯上的叛軍被燒得焦頭爛額,紛紛掉了下去。渾瑊趁機率唐軍從城門殺出,朱泚叛軍大敗。
僖宗李儇為懿宗李漼的第五子,最開始受封為晉王。在懿宗的八個兒子中,李儇毫無出眾之處:既非長子,也非嫡子(懿宗在位十年,未曾立后,獨寵淑妃郭氏及淑妃所生女同昌公主,同昌公主之死還造成了唐朝的一樁大冤獄,此事後面再提);相貌既不英俊,才幹也不突出。按理來說,皇位無論如何都不會落到這樣一個人身上,史書卻記載說,懿宗病危之際,下詔立李儇為太子。制書中特意強調說,李儇「孝敬溫恭,寬和博厚,日新令德,天假英姿,言皆中規,動必由禮」(《舊唐書·卷十九下·僖宗本紀》)。表面上看來,李儇得以繼承皇位,是因為其人才出眾而為其父皇懿宗所賞識。而實際上,他是在懿宗病歿后,為宦官神策軍左軍中尉劉行深和右軍中尉韓文約所立。神策軍是一支朝廷禁軍,創立於天寶年間。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肅宗命令九個節度使出兵,圍攻盤踞相州的安慶緒。但這次出兵不設主帥,只以宦官魚朝恩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視各軍將領。史書上對此解釋是,「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勛,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但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其實並不是郭子儀、李光弼等元勛誰不好統領誰這麼簡單,而是由於安祿山叛亂的事實,使得肅宗心有餘悸。他既想利用節度使來平定叛亂,又不能完全相信他們,更不放心將幾十萬唐軍單獨交給某一個威信與實力都很強的節度使。這樣,造成的結果卻是:唐方軍令不一,各節度使又互不為謀,矛盾重重。而更為嚴重的是,在朝廷與節度使的矛盾中,宦官勢力乘機滋長,致使宦官專政成為唐朝中後期最嚴重的問題。
到了這個時候,各藩鎮「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上寬仁,一聽其所為」。代宗皇帝「聽其(藩鎮)所為」是事實,不過不是因為寬仁,而是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了。
段秀實,原名顏,字成公,陝西千陽人。幼讀經史,稍長習武,言辭謙恭,樸實穩重。玄宗時舉為明經,隨後拋棄功名從軍,積功至涇州刺史兼涇原鄭潁節度使。段秀實總攬西北軍政四年,吐蕃不敢犯境,百姓安居樂業。後來,宰相楊炎嫉恨段秀實,削去了他的兵權,召到京師任司農卿(官名,九卿之一,掌錢穀)。朱泚認為段秀實一定怨恨朝廷,有心拉攏。不料段秀實卻是心向朝廷,他見無法推脫,就假意留在朱泚身邊,暗中聯絡將軍劉海賓等人,準備找機會殺掉朱泚。
在農民軍北渡淮河之前,唐宰相豆盧瑑曾想出一招緩兵之計,主張封黃巢為天平(今山東東平北)節度使(黃巢曾一再向唐朝廷請求妥協,想做天平節度使或廣州節度使),等到黃巢到天平就藩時,朝廷再發兵除掉他。另外一名宰相盧攜卻是主戰派,堅決不同意,認為只要發兵守住泗州,農民軍便會被阻在潼關之外不能入關,不會有什麼作為。僖宗惶然無主,採納了盧攜的建議。然而不久后,農民軍北上,淮北告急。盧攜生怕皇帝降罪,惶恐不安,乾脆躲在家裡稱病不出。隨著前線唐軍的敗報不斷傳來,京師也開始人心惶惶,長安充滿了恐怖氣氛,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冤楊妃。
當時的百姓,不僅在家安居樂業,出外旅行也很舒適,道路暢通,行旅安全。《通典》記載:開元時東至洛陽、汴梁,西至關中歧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肆豐溢,每個驛站都出賃驢馬供客人騎乘。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淳府,皆有驛站和店鋪。杜甫描寫從秦州(今甘肅天水)通西域(今新疆)的驛舍有池、有沼;有林、有竹。還有一個數據,很能說明社會的安定和太平,即:官民犯罪的人很少。據說開元十八年(730年),全國犯罪入獄的僅二十四人。
自從唐朝立國以來,安史之亂無疑是唐王朝史中最重大的事件,安史之亂也被認為是唐朝的轉折點——一個本來富饒、穩定和遼闊的集權帝國,經過安史之亂后,演變成一個鬥爭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國家。甚至安史之亂是被認為是整個中國史的一個大轉折點,它不但對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且充當了強烈的催化劑,產生了嚴重和深遠的後果。
在一個封建朝代,集中出現了如此之多足以垂范千古的傑才俊士,是玄宗統治前期文治武功的最好寫照。
此時,只有自稱「楚帝」的李希烈尚據淮西抗命。貞元二年(786年)初,李希烈部將連續進犯襄州、鄭州,均被唐軍擊退。四月,淮西大將陳仙奇毒死李希烈,殺其親眷,舉眾歸順朝廷,陳仙奇被授為淮西節度使。
涇原兵士衝進了宮,發現皇帝已經跑了,就強行打開官庫,大肆搶掠,一直鬧了一夜。第二天,涇原兵士也搶累了,心滿意足了,卻不知道該如何收場。眾人便去找節度使姚令言。姚令言自知事已至此,他無法再置身事外,唐朝廷必定會將一起罪責攤到他頭上,但他有心無膽,知道自己不能堪大任,便出主意擁戴朱泚為主。
幾乎所有的長安人都在擔心未來,有能力有門路的人則暗中開始為自己謀取後路。可當今天子僖宗卻是個例外,他一大早就起了床,興緻高昂,冒著嚴寒出了大明宮,趕去兄弟們的王府。不過,十九歲的僖宗急忙趕去王府並非為了什麼軍國大事,而是要去與諸王蹴踘、擊馬球、鬥雞、賭鵝。
王思禮見四周地勢險要,不敢貿然前進,只是步步為營,節節推進。叛將崔乾祐竟帶著羸兵前來挑戰。他們隊列不整,東一堆,西一簇,三三五五的簡直就像從未習過隊列的百姓。唐軍士兵見此境況,不由得發起笑來。不待王思禮發令,士兵就搶先突進。眼看追及叛軍,叛軍卻馬上偃旗退避。王思禮於是揮兵直追,龐忠等接應部隊亦隨後跟進。於是兩軍爭先恐後地擁入山峽,只見兩旁都是懸崖峭壁,中間只有一條越來越窄的隘路,令人毛骨悚然。王思禮感到不妙,停下觀望。
四鎮之亂開始后,田悅先派兵搶攻邢、磁二州及臨洺,率先挑起了戰端;李正己派兵扼守徐州甬橋、渦口;梁崇義阻兵襄陽,切斷了唐朝廷江淮和江漢的糧道。
李懷光的反叛使局勢更加惡化,不少唐大臣都投降了朱泚。在關鍵的時候,李晟力挽狂瀾。他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以忠義激勵將士,保持了唐軍將士的士氣,長安附近的唐軍都自願接受李晟指揮。
各藩鎮為了維護統治,除拚命擴充軍隊外,還挑選精勇組成親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襲,親黨膠固」,有著共同一致的利益。節度使對牙兵供給豐厚,往往能得他們的拚死效力,但這也使牙兵十分驕橫,只要節度使對他們稍不如意,他們就或殺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變易主帥,如同兒戲」的局面。眾藩鎮中,尤其以田承嗣最為跋扈難制。
這時候,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弟李寶正(田承嗣女婿)在魏州打馬球時,馬突然受驚,意外撞死了田承嗣之子田維。田承嗣怒而杖殺李寶正,由此惹得李寶臣大怒,兩鎮關係立即惡化。李寶臣又聯絡與田承嗣素來不和的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兩人一起向朝廷上表,陳述田承嗣的累累罪狀,請求討伐。剛好代宗也想利用各節度使之間的矛盾,削弱藩鎮的實力,便下令河東、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陽、澤潞諸道發兵,共同討伐田承嗣。
此時,長安又發生了段秀實被殺事件。
黃巢攻克潼關后,留成令環據守,繼續東進。潼關為京師長安的門戶,雄關天險一開,長安再無險可守,陷落已經是早晚的事。
就在十四天前的正月初一,唐朝天子僖宗李儇(音xuān,同喧。唐朝的皇帝愛改名字,李儇原名李儼)下制書,改乾符七年為廣明元年,制書中說:「自古繼業守文之主,握圖御宇之君,必自正月吉辰,發號施令。所以垂千年之懿範,固萬代之洪基,莫不由斯道也。」(《舊唐書·卷十九下·僖宗本紀》)其實,這不過是唐朝廷一種冠冕堂皇的說法而已。僖宗選擇在內憂外患的時候更改年號(年號起源於漢武帝,后成為皇帝當政的時代標誌),無非是希望通過改元,結束先前倒霉的年頭,從頭有個新的開始。
當時天下人都認為安祿山叛亂是因為楊國忠驕橫放縱所致,無不對楊國忠切齒痛恨。哥舒翰部將王思禮曾經暗中勸哥舒翰說:「祿山阻兵,以誅楊國忠為名。公若留兵三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國忠,此漢挫七國之計也,公以為何如?」哥舒翰搖頭不應。王思禮又道:「若是上表,未必便如所請,仆願以三十騎,劫取楊國忠至潼關斬之。」哥舒翰愕然道:「若如此,真是哥舒翰反,不是安祿山反了。此言何可出諸君口?」王思禮不敢再說。
玄宗對哥舒翰與安思順的舊怨相當清楚,甚至還充當過和事佬出力和解過。此時,他不是不明白安思順是被哥舒翰誣陷,但正值要藉助哥舒翰之時,就不得不犧牲安思順了。安思順自然也不甘心坐以待斃,派人賄賂巴結宰相楊國忠(楊貴妃堂兄),請楊國忠出面求情。然而,玄宗為了籠絡哥舒翰,已經下定了決心。天寶十五年(756年)三月初三,安思順和他的弟弟太僕卿安元貞都被處死,家人流放到嶺南。
德宗當太子時,曾受過回紇的侮辱,因此他一直痛恨回紇。德宗在位期間,一直是和吐蕃、戰回紇,企圖利用吐蕃來抑制回紇。然而,適得其反的是,吐蕃因此而輕視唐朝。貞元元年(785年),吐蕃入侵,卻被李晟打敗。吐蕃認為,唐朝良將不外是李晟、馬燧、渾瑊三人,尤其是李晟令人畏懼,於是打算採取離間計。貞元二年(786年),吐蕃派兵二萬到鳳翔城下,聲稱李晟叫我們來,為什麼不出來犒賞。到了第二天,吐蕃軍不戰而退。如此幼稚的伎倆,德宗竟然信以為真。宰相張延賞乘機毀謗李晟。李晟晝夜哭泣,請求出家為僧,德宗不許。
張承范在關前防守的壕溝被黃巢軍填平后,才想起來派部將王師會率八百士兵去守禁坑,但還是晚了一步。當王師會率軍趕到禁坑時,黃巢大軍已經通過read.99csw.com
貞元三年(787年),吐蕃又派人向馬燧求和。李晟認為不可,堅決不同意。馬燧對李晟有嫌怨,便主動附和張延賞,力主講和。德宗削去了李晟兵權,派渾瑊為會使。
齊克讓剛剛鬆了口氣,唐軍士卒卻突然自亂了起來。唐士卒們因為多日不食,已經餓極了,狂怒之下開始呼喊喧鬧。一發不可收拾之下,士卒們放火燒毀了營寨,自行潰散,各自去謀生路去了。齊克讓身為唐軍主帥,只能眼睜睜地望著,無力阻止。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太上皇玄宗、肅宗相繼去世,宦官李輔國擁立太子李豫即皇帝位,為代宗。代宗任命長子李適(音kuò,同擴)為天下兵馬元帥,會諸道節度使及回紇于陝州,共同進討史朝義,史朝義兵敗后北逃。而中原百姓的苦難並沒有結束,因為唐朝廷向回紇借兵,事先與回紇有約定,答應收回洛陽后,財寶皆歸回紇所有。「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虜掠,三月乃已。比屋盪盡,士民皆衣紙。」之前,士民很多次對勝利抱有希望,現在「勝利」已經來臨,結果反而更加失望。
田令孜聽說黃巢率大軍已進入關中,恐怕天下人追究自己的責任,於是歸罪於宰相盧攜。僖宗昏庸,不由分說,貶盧攜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盧攜申訴無門,只得喝毒藥自殺身亡。
襄城一旦陷落,東都洛陽便將吃緊。德宗急忙從西北抽調涇原(治所在今甘肅涇川縣北)的兵馬去救援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了五千人馬途經京城長安。適逢天降大雨,涇原兵士全身都濕透了,凍得發抖。而唐朝廷派京兆尹王翔犒賞軍隊。王翔帶給軍隊的儘是粗米鹹菜。涇原兵士大怒,產生了嘩變,鼓噪攻入長安城。姚令言正要入朝辭行,聽說部下嘩變后,急忙趕來勸解士兵說:「諸君失計!東征立功,何患不富貴,乃為族滅之計乎!」(《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八》)
劉行深等人之所以要立李儇為帝,首要的原因就是他年紀小,性情貪玩,便於宦官控制;第二個重要原因則是因為李儇生母王氏的母族微賤,且王氏早已經病逝。這樣,即使李儇長成,也成不了氣候,朝政依舊在宦官的掌控之中。
玄宗得知楊國忠被殺后,只得親自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玄宗又讓高力士去問原因。陳玄禮出面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玄宗開始還不同意,但軍士鼓噪不已。玄宗深知大勢已去,無論如何都無法保住楊貴妃的性命,這才流淚賜楊貴妃自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嵬驛事變」。正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云:
朱泚本來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如今天賜良機,立即趁機接管了長安兵權,與河北諸鎮割據勢力遙相呼應。翰林學士姜公輔的擔憂不幸應驗。
張承范見大敵當前,情勢危急,派人向唐朝廷告急:「臣離京六日,甲卒未增一人,饋餉未聞影響。到關之日,巨寇已來,以二千餘人拒六十萬眾,外軍飢潰,蹋開禁坑。臣之失守,鼎鑊甘心。朝廷謀臣,愧顏何寄!或聞陛下已議西巡,苟鑾輿一動,則上下土崩。臣敢以猶生之軀奮冒死之語,願與近密及宰臣熟議,未可輕動,急徵兵以救關防,則高祖、太宗之業庶幾猶可扶持,使黃巢繼安祿山之亡,微臣勝哥舒翰之死!」(《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四》)言語之間頗有氣勢。關於安祿山和哥舒翰,後面提及安史之亂時會有詳述。
使者回報后,德宗這才相信李懷光起了反意,下令加強戒備,同時加任李晟為河中、同絳節度使,繼而又加任為同平章事,將挽救唐朝的危機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顯然,情況已經十分危急,而田令孜和朝廷官員卻瞞著僖宗,使皇帝安心玩樂,田令孜自己更加胡作非為,「用權亂天下」,賣官鬻爵,都不告訴僖宗,便徑直矯旨去辦。史稱田令孜有回天之力,中外為之側目。當時的宰相盧攜依附田令孜,凡事都聽從田令孜,朝政一片混亂。在這樣的狀況下,火山終於爆發了。
此時,叛軍伏兵突起,居高臨下,從山上投下滾木擂石,唐軍將士全部擁擠在隘道,兵力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用氈車在前面衝擊,試圖打開一條通路。為了活命,唐軍將士開始奪路衝鋒,隊伍一下子全亂了套。哥舒翰指揮失靈,人心渙散,士無鬥志。
十二月初五清晨,文武百官退出朝堂,聽到博野軍作亂、已經逼近長安的消息,立即各自分路躲藏。田令孜聽說亂兵已入長安城,驚慌失措,立即率神策兵五百人,擁僖宗出逃。事出倉促,僖宗身邊只帶了三名妃嬪和福、穆、澤、壽四王,壽王即後來的昭宗。宰相和文武百官都不知道僖宗西行,自然也沒有跟隨。身邊沒有良將忠臣,這也成為後來僖宗完全受制於田令孜的原因之一。
代宗見田承嗣忌憚薛嵩,乾脆用薛嵩來制衡田承嗣。薛嵩尚有名將遺風,被委以重任后,「感恩奉職」。但薛嵩一死,田承嗣便立即發難,慫恿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作亂,趕走薛嵩的弟弟薛崿,薛氏部眾皆歸田承嗣所有。薛崿無處可去,只好逃到京師長安,「素服於銀台門待罪」(《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四·薛嵩傳》)。唐朝廷一直對田承嗣無可奈何,自然也不好怪罪薛崿,只能「詔釋之」。
奉天解圍后,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自恃功高,認為德宗會親自召見厚賞。他性格粗疏,看不起宰相盧杞等人,經常對人說盧杞等人奸詐、諂媚,天下之亂,都是這些人造成的。盧杞得知后,心中恐懼,生怕李懷光會在德宗面前詆毀自己,便暗中阻止德宗召見李懷光,命李懷光立即引軍收復長安。
會盟失敗后,唐朝廷上下震驚,宰相張延賞被迫辭職。德宗感覺到危機重重,坐立不安,於是起用傳奇人物李泌為宰相。李泌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一生不願意做官,這時候卻答應出山任職。李泌見德宗猜忌李晟和馬燧,極力保薦,這才保住了兩員大將。他又多方開導德宗,說服德宗同意與回紇和親,用回紇來牽制吐蕃。李泌對德宗貞元時期的內政外交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他的策劃下,唐朝廷說服南詔歸唐。這樣,本與吐蕃友好的回紇、南詔都歸順唐朝,吐蕃陷入孤立,處境困難,對唐朝的威脅得以解除。
高仙芝率軍東征時,監軍邊令誠曾向高仙芝建議數事。邊令誠平日寸步不出宮門,哪裡懂得軍事。高仙芝自然沒有聽從,邊令誠卻因此懷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關后,邊令誠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敗退之事,並說:「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意思是封常清誇大賊勢,動搖軍心;高仙芝擅離陝州,私吞軍糧,都不堪重任。
宦官高力士有個養女高氏對皇宮舊事非常了解。女官李真一曾經伺候沈氏,記得沈氏容貌。有一次,李真一看到高力士養女高氏,發現她的年紀和容貌跟沈氏很像,又熟知宮中典故,因而懷疑她就是沈氏。高氏自己也含糊不清。李真一向德宗報告后,徳宗以為找到了母親,欣喜若狂,立即派人隆重地迎接高氏回上陽宮。高力士養子知道真相,怕惹禍上身,告訴德宗高氏並非沈氏。德宗大失所望,但仍然好好對待高氏,讓她回家,還對身邊的大臣說:「我被欺騙一百次也無悔,為的是找到我的親娘。」
十二月初二凌晨,黃巢軍開始猛攻潼關,張承范竭力率軍抵抗。戰鬥十分激烈,一直從寅時打到申時。潼關上的唐軍弓箭用盡,無矢可射,只得用石頭投向黃巢軍。
郡侯逐出渾閑事,正是鑾輿幸蜀年。
而僖宗卻對此不聞不問,只顧沉浸在各項遊戲運動中。他好騎射、劍槊、法算、音律,精通賭博,喜蹴鞠、鬥雞、賭鵝,興趣愛好不少,樂此不疲,甚至有時一練起蹴鞠就是二三個時辰,連飯都忘了吃,急得身邊的太監侍女們團團轉。
不久,王思禮與哥舒翰密謀一事便傳到楊國忠的耳朵里,有人對他說:「今朝廷重兵盡在哥舒翰之手,哥舒翰若援旗西指,于公豈不危哉!」楊國忠聞言后大駭,急思對策,然後對玄宗說:「兵法『安不忘危』,今潼關兵眾雖盛,而無後殿,萬一不利,京師得無恐乎!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人訓練于苑中。」玄宗覺得這話有理,立即讓楊國忠去辦此事。楊國忠迅速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訓練,由他的親信劍南軍將李福、劉光庭分統領。楊國忠還是不放心,又奏請招募一萬人屯兵于灞上,由心腹將領杜乾運統領,名義上是抵禦叛軍,實際上卻是為了防備哥舒翰。
僖宗回到京師后不久,屁股在寶座上還沒有坐穩,還對五年的動蕩生涯驚魂未定時,便因為動亂再一次腳底抹油,被迫逃離了長安。而他的繼位者昭宗(僖宗同母弟)也有數次逃跑的經歷,這兩節到後面再行敘述。
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博田悅、淄青李正己、山南東道梁崇義各派使者,與成德李惟岳暗中勾結,「潛謀勒兵拒命」。於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東道「遙相應助」,四鎮連兵,公然與唐朝廷叫板較量,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四鎮之亂」。
節度使的權力也愈來愈大,他們不僅統兵,而且逐漸掌握了當地的民政、財賦、刑法權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這無疑是地方割據勢力產生的最適宜的土壤和溫床。這些節度使表面上聽命于朝廷,實際上陽奉陰違。為了拉攏部下,常向朝廷要求大量授以其部下官爵。官多俸祿多,朝廷的軍費開支因此大大增加。
李儇即位當日,封定鼎功臣劉行深、韓文約為國公,並由他們在宮中執行政務。其時,僖宗只有十二歲,年紀幼小,不能主政,一切朝廷政務都把握在宦官手中。
不過,田承嗣雖然飛揚跋扈,卻對老將郭子儀極為敬重。郭子儀曾派遣自己的部將去魏博。田承嗣對來者十分客氣,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並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
十二月初一,黃巢軍前鋒自洛陽經陝(今河南陝縣)、虢(今河南靈寶)直指潼關。農民軍聲勢極其浩大,「白旗滿野,不見其際」。唐潼關守將齊克讓和張承范不但兵少,而且已經斷糧幾日。唐軍將士吃都吃不飽,哪裡還談得上保家衛國,因而士氣極為低落。齊克讓為了鼓舞士氣,率先出戰,黃巢軍小敗。但不久后,黃巢大軍趕到,農民軍大聲吶喊助威,聲震華山和黃河,地動山搖,令唐軍膽戰心驚。齊克讓拚命督軍死戰,唐軍總算不至於潰敗。從午時一直到至酉時,雙方奮戰了大半天,眼見天色已暗,這才停戰,各自收兵回營。
大敵當前,潼關卻冤氣衝天,大將未死敵手,這是歷史上最可悲最可嘆的地方。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當朝名將,長年擔任邊關主帥,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最後卻死非其罪。玄宗擅殺大將,不僅自毀長城,使唐廷喪失了兩員具有作戰經驗的大將,還引起了軍心的動搖。當時潼關將士相繼呼冤,只因敕命煌煌,不敢反抗,但心中憤憤不平者大有人在。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民心和軍心開始背離,大唐失去了最寶貴的財富。
九月,肅宗以廣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開始了反攻。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正當郭子儀、李光弼等奉命收復洛陽、長安兩京之際,叛軍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等所殺。唐軍乘機反攻,又借來回紇兵助援,於九月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安慶緒退保鄴郡(今河南安陽)。史思明投降,肅宗以其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河北復為朝廷所有。十二月,太上皇玄宗還京。至此,玄宗離開長安已經一年有餘。
京師的富商被搜刮光了,田令孜又想打京外富戶及胡商的貨財。這時候,與田令孜私交甚好的鹽鐵轉運使高駢急忙上書阻止,說:「天下『盜賊』(指黃巢等起義軍)蜂起,皆出於饑寒,獨富戶胡商未耳。」田令孜聽了覺得有理,這才停止了強取豪奪的行為。
玄宗此時已經是一個老人,長年的酒色麻醉了他的思維,加上受安祿山造反的刺|激,對將帥開始極度不信任,尤其高仙芝還是高麗人,聽了邊令誠的一面之詞后,登時大怒,不假思索地派邊令誠赴軍中斬高仙芝與封常清。
馬嵬煙柳正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
田承嗣對另一節度使薛嵩的地盤一直虎視眈眈,有心爭奪攻伐。薛嵩也絕非善輩,對田承嗣甚為警惕,暗中有所防範。
握手相看誰敢言,軍家刀劍在腰邊。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初一,德宗聽從翰林學士、考功郎中陸贄的建議,下詔「罪己」,即著名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宣布赦天下,除朱泚外,赦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朱滔之罪,並停間架、除陌之類。
顏真卿不但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還是當時一個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亂前,他擔任平原太守。安祿山發動叛亂后,河北各郡大都被叛軍佔領,只有平原城因為顏真卿堅決抵抗,沒有陷落。後來,他的堂兄顏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響應,並公推顏真卿做盟主。在抗擊安史叛軍中,立了大功。代宗即位后,顏真卿被封為魯郡公。所以,人們又稱他顏魯公。
十二月初四,唐朝廷發布詔書,任命黃巢為天平節度使,令他即日蒞鎮。這其實就是宰相豆盧瑑曾經提議的那一招緩兵之計。不過時過境遷,如今這一招,只是唐朝廷一廂情願的妄想。黃巢已經今非昔比,長安就在眼前,他已經勝券在握,決不會因為一個小小的節度使封號便就此退兵。
渾瑊,鐵勒族渾部人。曾任中郎將、左廂兵馬使、大都護、節度使、左金吾衛大將軍等職。善騎射,屢立戰功,以忠勇著稱。在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亂中,渾瑊先後隨名將李光弼、郭子儀、僕固懷恩出戰河北,收復兩京。唐永泰年間,吐蕃十萬大軍攻唐。渾瑊戍奉天(今陝西乾縣),臨危不懼,親率兩百驍騎,沖入吐蕃營,生擒蕃將,因此而勇冠諸軍。之後,渾瑊又屢破吐蕃兵進擾,在唐軍和朝廷中很有威望。眾人看到他的到來,心裏才逐漸安定。
這時,崔乾祐命精騎從南面山谷迂迴到唐軍背後殺出,唐軍腹背受敵,亂作一團,互相排擠踐踏。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號叫之聲驚天動地,一片凄慘之狀。唐后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而守在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只帶數百騎得以逃脫,從首陽山西面渡過黃河,進入潼關。潼關城外有三條塹壕,均寬二丈,深一丈,逃回的人馬墜落溝中,很快就將溝填滿,後面的人踏著他們得以通過。
郭子儀知道后,立即派人去見回紇首領,說要與他們聯合攻擊吐蕃。回紇人一向很尊敬郭子儀,但由於事先聽了僕固懷恩的謊言,不相信郭子儀還活著,一定要親眼見了才肯相信。於是,郭子儀帶上幾個隨從,準備去回紇軍營。郭子儀之子郭晞擔心父親的安全,拉著父親的馬不讓走。郭子儀大怒,用馬鞭抽過去。郭晞一縮手,郭子儀已經提馬沖了出去。郭子儀到回紇營前,卸下盔甲走進營去。回紇首領們認出老將軍,紛紛下馬參拜。郭子儀向回紇大帥葯葛羅說明情況,曉以大義。葯葛羅本來以為郭子儀和代宗都已經死去,現在親眼看見郭子儀還活著,才知道上了僕固懷恩的當,於是與郭子儀當場歃血盟誓。吐蕃得知消息后,擔心受到唐朝與回紇的聯手攻擊,連夜撤退。郭子儀派精騎追至靈台(今甘肅靈台縣)西原,大敗吐蕃,西部邊境暫告安定。
到了下午,天氣驟變,東風勁吹。崔乾祐眼見時機到了,急令部下將幾十輛裝滿乾草的大車縱火焚燒,堵塞通道,使唐軍無法前進。頓時烈焰騰空而起,濃煙瀰漫,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還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髮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
皇帝在盡情玩樂的時候,帝國的大廈卻日益傾斜九*九*藏*書,搖搖欲墜。廣明元年(880年)秋七月,黃巢率十五萬農民軍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東)渡過長江,唐軍不戰而潰,黃巢未損一兵一卒,便佔領了和(今安徽和縣)、滁(今安徽滁縣)二州,從而進圍天長(今安徽天長)、六合(今江蘇六合),兵勢極盛。當時唐朝廷負責指揮各路兵馬聯合進攻黃巢軍的是諸道行營都統高駢(祖父為憲宗朝平定西川的名將高崇文)。淮南將領畢師鐸(原為黃巢麾下將領,后投降高駢)勸高駢主動出戰。高駢尚在猶豫,他身邊的術士呂用之生怕畢師鐸立功受寵,力勸高駢避開黃巢兵鋒,堅守不戰。高駢好神仙之術,對術士呂用之極為信任,於是不肯出戰黃巢,只是派人向朝廷上表告急,奏稱黃巢軍六十萬,距離揚州已經不足五十里。
唐朝廷倉促應戰,封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東討平叛。封常清為沙場老將,足智多謀,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所率皆為沒有經過訓練的新兵。而叛軍卻是訓練有素的精兵勁旅,史稱「祿山精兵,天下莫及」。封常清屢遭敗績后,洛陽失守,封常清與高仙芝退保潼關,安祿山大軍隨即逼近潼關。
鎮守于太原的李光弼認為史思明終究還要叛亂,就勸肅宗任命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使之與阿史那承慶共圖史思明。但此事被史思明查出,殺死了烏承恩,並積極籌劃,等待時機再次起兵。
唐僖宗並不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逃離京師的皇帝,也不是最後一個。而第一個腳底抹油的唐天子就是創造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
玄宗不問青紅皂白地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后,各地的援軍不斷趕至京師,玄宗任命安祿山的死敵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負責守潼關。哥舒翰率軍進駐潼關后,立即加固城防,利用潼關險要的有利地形,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十一日,安祿山派兒子安慶緒率兵攻打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初戰大捷后,哥舒翰立即將矛頭指向了長安的死敵安思順。
十一月十二日,僖宗急召群臣在延英殿奏對。田令孜拋出了預謀已久的方案,提議僖宗奔西蜀避難。這是公然倡議逃跑,僖宗雖然年輕貪玩,但還是知道這是件丟臉的事,不但丟了自己的臉,也丟了祖宗的臉,因此相當不悅,但又不好直接反對「阿父」。剛好這時候,潼關守將齊克讓派來求援的使者到來,僖宗便請田令孜發兵守潼關。
對於一個突然擁有了巨大權力的宦官而言,權勢只能激發他更大的慾望。田令孜恃寵而驕,為了徹底把持朝政大權,他極力慫恿僖宗玩樂。比如僖宗賞賜無度,動不動就賜給樂工和伎人錢財,而且數目巨大,多以萬計,因而導致國用匱乏。國庫沒錢了,入不敷出,田令孜便勸僖宗採取沒收長安富商(包括外國和本國商人)財產的辦法,商人有反抗者立即送到京兆府打死。這時候的皇帝比土匪強盜還要厲害,不僅是明搶,被搶人稍微不願意還要送命。整個長安一片混亂,人人自危。然而,「宰相以下,鉗口莫敢言」。這樣,靠田令孜的餿主意弄來不少錢,好糊弄僖宗繼續玩耍。
尤其可悲的是,當德宗銳意削藩遭受嚴重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他的統治又繼續了二十年,但一直沒有從最初的失敗中真正恢復過來,並開始對藩鎮姑息養奸。終德宗之世,藩鎮自為留後、彼此攻戰,不絕於史。而唐朝廷竟行「姑息之政,是使逆輩益橫,終唱患禍」。
吐蕃軍隊殺入長安,擁立金城公主之侄廣武王李承宏為帝,改元大赦,設置百官,任命原翰林學士于可封等為宰相,攝理朝政。隨即開始在長安大肆劫掠,洗劫府庫和市民財物,焚毀房舍。士民們紛紛避亂逃入山谷,長安幾乎成了一座空城,「蕭然一空」。
公元880年,對於僖宗而言,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年。就在這一年,他成為唐朝開國以來第四位逃離京師的皇帝(第一位是玄宗,第二位是代宗,第三位是德宗)。唐末詩人羅隱有《帝幸蜀》詩詠僖宗西逃一事:
消息傳到奉天,德宗非常懊悔過去聽信讒言,貶黜了段秀實,併為之流淚不已。時朝野上下讚歎:「自古歿身以衛社稷者,無有如秀實之賢。」(《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段秀實傳》)
朱泚隨後即位稱帝,自稱為「大秦皇帝」,改元「應天」。稱帝以後,朱泚殺死滯留在長安來不及逃跑的唐皇族七十多人,親自帶了兵馬,前去攻打奉天。當時,朱泚叛軍有數萬人,而唐守軍僅有數千人,兵力對比懸殊,奉天一度十分危急。
僖宗西逃入蜀后,各地節度使不思進取,要麼隔岸觀火,要麼趁火打劫,整個中原陷入巨大的混亂和災難之中。當時自稱為「天地最窮人」的詩人杜荀鶴有《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一詩,記載了當時百姓水深火熱的苦難: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八月,李希烈發兵三萬,圍攻襄城(今河南襄城)。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平盧節度使兼范陽節度使又兼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稱「奉命討伐楊國忠」,發所部三鎮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兵共十五萬,號稱二十萬,起於范陽(今北京西南),大張旗鼓,南下直趨兩京。而此時此刻,大唐天子玄宗皇帝正在華清宮與楊貴妃縱酒放歌,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前線主帥與後方宰相的內訌,消耗了寶貴的精力和時間。哥舒翰憂心忡忡,「恐為國忠所圖」(《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病情加重。他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處理日常軍務,只好把軍事大權交給了行軍司馬田良丘,田良丘不敢專斷。哥舒翰又讓部將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思禮、李承光二人爭執不和,難以配合,全軍號令不一。加上哥舒翰到了晚年,因位高權重,軍紀雖然一如既往,但卻不關心士卒疾苦。監軍李大宜在軍中時,不但不管事,還整日以與將官賭博、飲酒、彈琴為樂,而普通士兵卻連飯都吃不飽。玄宗派人慰勞軍隊時,士兵反映缺少衣服,玄宗特意做了十萬戰袍賜予軍隊,但哥舒翰卻壓住不發,以至兵敗之後,衣服仍藏在庫中。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征戰,卻連最根本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自然心中充滿怨恨,由此導致了上下離心。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哥舒翰統兵「用法嚴而不恤,士卒皆懈弛,無鬥志」。有威無恩,正是哥舒翰後來失敗的原因之一。
這時候,宦官田令孜意識到情況不妙,便打起了腳底抹油的小算盤。他先向僖宗推薦自己的親弟弟陳敬瑄(田令孜本姓陳,后拜田姓宦官為義父,冒姓田)和私黨楊師立、牛勖、羅元杲四人出鎮蜀中(四川),想學當年的玄宗,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便可以挾持皇帝,逃往蜀中避難。僖宗同意了。
公元880年,唐僖宗廣明元年正月十五,整個長安城籠罩在凜冽的北風之下。時逢佳節,長安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岸的城市,卻不見絲毫節日的喜慶氣氛,反而呈現出一派蕭疏蒼涼的氣派。顯然,這是相當反常的一件事。
德宗預備親自帶領禁兵到咸陽,以勞軍為名,督促各將進兵征討,尤其是要督促李懷光。有些居心叵測的人趁機挑撥離間,告訴李懷光,說德宗用的是漢高祖偽游雲夢的計謀,打算趁機擒獲各將。李懷光大為恐慌,至此,才下定了謀反的決心。
顯然,唐玄宗的開元盛世被人懷念為唐代最光輝的時期,是有充分理由的。然而,僅僅隔了一百六十年,盛唐氣象已風光不再,就連京師的上元燈火也成為了陳年舊跡。
張承范率軍路過華州(今陝西華縣)。正值華州刺史裴虔餘遷任宣歙觀察使,城中無主,華州軍民全部都逃入了華山,城中空蕩蕩的,「州庫唯塵埃鼠跡」。幸運的是,華州的人雖然跑光了,但糧倉中還有千余斛米,張承范便讓軍士們帶上三天的糧食再行。到達潼關后,唐軍在青草茂密處搜得隱匿的村民一百來人。張承范便讓這些村民運石汲水,做好守城的準備。
快半夜時,逃難的一行人到達金城(今陝西興平),縣令和縣民也早逃走,但食物和器物都在,士卒才能夠吃飯。當時跟隨玄宗身邊的官吏中,藉機逃跑的人很多,宦吏內侍監袁思藝就趁夜色逃走了。金城驛站中沒有燈火,人們互相枕藉而睡,也不管身份貴賤地混睡一起,皇室貴族的威風掃地已盡。
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開作甃城磚。
德宗命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討伐田悅、朱滔、王武俊三鎮。結果,李懷光率領的唐官軍大敗,朱滔、王武俊與田悅、李納四鎮重新結盟:朱滔為盟主,自立為冀王,稱「孤」;田悅立為魏王,王武俊立為趙王,李納立為齊王,均稱「寡人」。
哥舒翰一見地形,便立即發現中了崔乾祐的奸計,想要擺脫困境,卻已經來不及了。於是,他乘浮船在黃河中流指揮戰鬥。當時制高點為叛軍所佔領,情況十分危急,唯一的出路只有奮勇向前,衝破前面叛軍的堵截,殺出一條血路。哥舒翰見崔乾祐兵馬不多,便督促將士奮勇前進。由於山道狹窄,唐軍如同滾竹筒中裝滿的豆子,只能一個挨一個前擠后擁地向前滾。

一、僖宗出逃:黃巢起義

李懷光公開謀反后,派他的部將趙升鸞悄悄進入奉天,約定晚間火燒乾陵,讓趙升鸞做內應,挾持德宗。趙升鸞將此事告訴了渾瑊。渾瑊急報唐朝廷,請德宗速離開奉天去梁州(今陝西漢中)。德宗命令渾瑊戒嚴。渾瑊從朝中出來,部署尚未停當,德宗已經慌慌張張地離開奉天西行。朝臣及將士隨德宗而行,情形非常狼狽。
幾經磨難后,德宗對統兵的將領始終不大信任,他最終還是沒有恢復李晟的神策軍(禁軍)兵權。不僅如此,還用宦官竇文場、王希遷監神策軍左右廂兵馬使。從此,宦官專典禁軍。藩鎮割據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宦官的權力倒越來越大了。
德宗也急忙派宦官帶著二十車錢帛去慰勞兵士,想亡羊補牢,穩定局勢。然而,激怒的涇原兵士已經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但殺死了宦官,還用兵器脅迫姚令言向西進兵。亂軍入城后,立即開始衝擊皇宮。皇宮的禁衛軍無法抵抗,德宗倉促下無法可想,只好帶著太子、諸王、公主從宮苑北門倉惶出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翰林學士姜公輔極有遠見,攔在德宗馬前,特意提醒說:「朱泚(音cǐ,同此)嘗為涇原帥,得士心,昨以朱滔叛,坐奪兵權,泚常憂憤不得志。不如使人捕之,使陪鑾駕,忽群凶立之,必貽國患。臣頃曾陳奏,陛下苟不能坦懷待之,則殺之,養獸自貽其患,悔且無益。」(《舊唐書·卷一三八·姜公輔傳》)
剛好這時候汴宋留後病死,都虞侯李靈曜暗中結納田承嗣,仗著田承嗣的勢力,自任為汴宋留後。唐朝廷得知后大怒,下令討伐李靈曜。李靈曜勢單力孤,田承嗣急忙派兒子田悅救援,結果兵敗。李靈曜被俘虜,押送京師斬首。之後,代宗再次下令討伐田承嗣,諸道卻相互觀望,再沒有一人肯主動出擊。唐朝廷也無可奈何,只好就坡下驢,下令恢復田承嗣的官爵,不必入朝。這時,田承嗣已經佔據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擁有軍隊十多萬人,成為藩鎮中的最強者。
唐軍潰敗后,史思明屯駐鄴郡,殺安慶緒及其心腹等。安慶緒先前所據有的州縣及兵眾,至此盡歸史思明。乾元二年(759年)四月,史思明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改范陽為燕京。不久后,史思明攻入洛陽。此時的洛陽已經成為一座空城,但因其政治意義,史思明還是以洛陽作為自己的中心據點。
然而,此時德宗已經完全喪失了天子的氣度,只顧自己逃命要緊,根本聽不進去姜公輔的話。德宗一行出宮苑北門,預備逃去奉天(今陝西乾縣)避難。如果說德宗的老子代宗逃難還是因為外患的話,德宗逃離長安,則完全是因為內憂。而他自己在平藩中舉措不當,也是重要原因。
靈寶一戰,唐軍出關將近二十萬軍隊,逃回潼關的只有八千餘人。到了此刻,即便有潼關天險,唐軍也無足夠的兵力可守。六月初九,崔乾祐率兵攻陷潼關。此時,離哥舒翰痛哭出關不到五天時間。
九重天子去蒙塵,御柳無情依舊春。
母親淪陷於藩鎮叛軍之手,一直是德宗心頭恨事。所以德宗即位之初,即銳意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面。他接受了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以增加財政收入,同時也為討伐藩鎮提供必要的軍費。結果,引起了一場新的殊死較量。
十二月初三,黃巢陷華州,留部將喬鈐據守,自己親率大軍,直指長安。
玄宗在位的前期,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他在位的後期,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社會大動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在同一個皇帝手中達到了盛極,又在同一個皇帝手中而衰,在玄宗的身上,充分表現出一個歷史人物的複雜性。他以勝利者的姿態走上了政治舞台,卻以失敗者的形象降下了最後的帷幕。這真是人間最大的悲喜劇。
六月初八,哥舒翰率軍出靈寶縣西(在今河南省西部),與崔乾祐部交戰。靈寶南面靠山,峰巒陡峭;北臨黃河,波濤洶湧;而中間是一條七十里長的狹窄山道,可謂是用兵的絕險之地。崔乾祐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領弱兵與唐軍交戰,且戰且走。
就在玄宗遲疑不決的關鍵時刻,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不肯出兵是意在謀己,為了調虎離山,立即對玄宗說:「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玄宗久處太平盛世,不懂軍事,於是輕信了楊國忠的讒言,連續派遣中使催促哥舒翰出戰,以至往來使者「項背相望」(https://read.99csw.com《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哥舒翰傳》)。不久,又下手敕切責哥舒翰:「卿擁重兵,不乘賊無備,急圖恢復要地,而欲待賊自潰,按兵不戰,坐失事機,卿之心計,朕所未解。倘曠日持久,使無備者轉為有備,我軍遷延,或無成功之績,國法具在,朕自不敢徇也。」並派宦官邊令誠前去督戰。玄宗已經完全失去了年輕時的精明頭腦,急於求成,對敵我力量對比作了錯誤的判斷,加之聽信讒言,剛愎自用,驅使唐軍自尋死路。
此時,天下確實很不太平。關東(指潼關以東)民變蜂起,尤其以黃巢勢力最大,實力最強。民間有「金色蛤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的歌謠廣為流傳,朝野上下都是人心浮動。正因為是多事之秋,所以長安才一派凄涼氣氛,沒有多少過年的喜慶氣氛。絕大多數人都小心翼翼地貓在自己的家裡,圍在火爐旁,有些膽戰,有些心驚,只是期待早些度過這個實在不平靜的寒冬。
朱泚隨後派涇原將領韓旻(音mín,同民,韓旻亦工花鳥畫)率三千騎兵,前去奉天。名義上是去接德宗回京,實際上是去攻打奉天。段秀實得知消息后,十分著急,他擔心奉天德宗沒有足夠的兵力守衛,便想暗中盜取姚令言的官印,但沒有得手。於是段秀實在偽造的假公文上倒蓋上司農卿印,派人持假公文去騙韓旻回師。終於及時在駱谷驛截下韓旻,以姚令言之令命他返防。
長安的德宗非常得意,輕率地下詔三分成德鎮(被殺的李惟岳的地盤),由此招致幽州留後朱滔和成德兵馬使王武俊不滿,認為皇帝不是論戰功行事,因而對朝廷生怨。這便給了田悅可乘之機,田悅趁機派人與朱滔和王武俊聯絡,曉以利害,許以重利。朱滔和王武俊竟然倒戈相向,發兵援救被唐軍圍困的田悅。
郭子儀早先被皇帝猜忌,解除了兵權,因久不帶兵,部下早已散去,只帶身邊二十余騎趕往咸陽禦敵。到咸陽以後,郭子儀派人去朝廷發兵增援,程元振卻拒不召見。吐蕃率領吐谷渾、党項、氐、羌將領二十多萬人,隊伍浩浩蕩蕩數十里一路殺來,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帶領兩千精兵迎戰,打了一個勝仗。但畢竟寡不敵眾,最後兵盡被擒。
張承范生怕唐軍再發生兵變,將輜重和自己的私囊都拿了出來,全部散發給士卒,同時勉勵將士說:「諸君勉報國,救且至。」(《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下·逆臣下》)將士們十分感動,決定奮力拒戰。
哥舒翰受命于危難之間,卻利用國家的危難來對付政敵。如此胸襟之人任唐軍主帥,唐軍不免危矣!後世史學家評論說:「哥舒翰廢疾於家,起專兵柄,二十萬眾拒賊關門,軍中之務不親,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賊,旋致敗亡,天子以之播遷,自身以之拘執,此皆命帥而不得其人也。」(《舊唐書·卷一百零四·哥舒翰傳》)
十分可笑的是,僖宗讓這四個人用擊馬球來決勝負,以三川為賭,用輸贏來決定所授的官銜。陳敬瑄等四人在球場上馳騁奔突,縱馬角逐。結果,陳敬瑄得第一籌,因西川最富庶,當即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楊師立其次,為東川節度使;牛勖第三,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而羅元杲是最後一名,則不得遷擢。這就是僖宗創下的「擊球賭三川」,曠古奇聞。諸道行營都統高駢和鎮海節度使周寶還未發跡之前,均在右神策軍任職,默默無聞,卻因為善於擊馬球,而意外被僖宗賞識,竟然破格擢升為將軍,後來二人均成為顯赫一時的封疆大吏。
高駢的上表送到長安,唐朝廷上下人情大駭。一向貪玩的僖宗也暴怒了,下詔切責高駢,說他遣散諸道兵,致使唐軍無備,黃巢乘機渡江。僖宗嚴厲斥責的本意,是要督促高駢儘快出兵。高駢卻乾脆稱病不出,擁兵觀望。中央皇權衰落已久,高駢這樣的人大有人在,朝廷對其也無可奈何。
一些傳奇小說中記載薛嵩有侍女紅線,「善彈阮咸,又通經史」。阮咸就是琵琶。薛嵩對其極為寵愛,讓她管理各種文書,稱「內記室」。不僅如此,紅線還身懷絕技,她聽說田承嗣準備攻打薛嵩后,於半夜施展輕功趕到田承嗣所在的魏城,並潛入有重兵把守的田府,從田承嗣的枕邊盜走了裝有官印的金盒,沒有驚動任何人。事後,薛嵩派人將金盒原封不動地還給了田承嗣。還附上了一封信,信上說:「昨晚有人從魏城來,從您床頭上拿了一個金盒,我不敢留下,特派專使連夜送還。」此時,田承嗣正派人大肆搜尋金盒的下落,接到薛嵩的信后,大驚失色,知道對方身邊有能人,自此不敢小覷薛嵩。而消弭了一場兵禍的紅線卻功成身退,向薛嵩辭行。薛嵩挽留不住,便設宴為紅線餞行。當時有個叫冷朝陽的書生也在宴席中,當場填了一首歌詞:「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消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一曲唱罷,薛嵩不勝其悲,紅線也黯然淚下,隨後借口酒醉離席。自此,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子不知所終。事見《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五·豪俠三》。順便提一句,《太平廣記》中用不少篇幅描寫紅線的本領,據說這是中國書籍中最早正式描寫輕功的文字。
當時,郭子儀防守涇陽,手下只有一萬兵力。回紇和吐蕃人多勢眾,將涇陽合圍起來。郭子儀便命令將士加強防禦,不許出戰。這時候,僕固懷恩病死,吐蕃和回紇都搶著要做統帥,爭執不下,於是就分營駐紮。
唐朝自建國以來,一直加強邊防駐軍,以防範突厥和後來崛起的吐蕃。尤其是玄宗即位后,好大喜功,熱衷於對外擴張,即史書中所說的「開邊意未已,精兵皆戍北邊,使天下之勢偏重」。
就在同一天,僖宗來到左右神策軍中,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親自檢閱將士。田令孜被任命為左右神策軍內外八鎮及諸道兵馬都指揮制置招討使,楊復恭為副使,張承范為兵馬先鋒使兼把截潼關制置使。之後,田令孜急發神策軍弩手二千八百人,由張承范率領,趕赴潼關拒守。田令孜雖然名義上是諸道兵馬都指揮制置招討使,負責率神策、博野等軍十萬守潼關,但他只是遙領。
李懷光以屯兵不進的方式脅迫德宗貶斥了盧杞等人後,心中也開始不自安,開始有背叛朝廷的想法,但心中尚猶豫不決。他在咸陽駐守了幾個月,停滯不前,始終不肯出兵收復長安。德宗多次派中使催促他。李懷光總是以士兵疲憊為借口,不肯發兵。李懷光又暗中派人與長安城中的朱泚聯絡,預備互相勾結。
今日不關妃妾事,始知辜負馬嵬人。
十二月初五,僖宗逃走當天,黃巢軍前鋒柴存兵不血刃地進入長安。唐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文武大臣數十人于灞上迎接,表示歸順黃巢之意。不久,黃巢乘金裝肩輿,進入長安,從而實現了他年輕時的雄偉大志:「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只是,這黃金甲給長安百姓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巨大的災難。實際上,自從一百二十五年前,唐玄宗為了躲避安史之亂而倉促逃離京師后,長安就此開始了它多災多難的歷史。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唐由極盛轉入衰敗。
唐朝廷聽聞東都洛陽失陷,農民軍即將大舉西進入關,君臣束手無策,竟然只能相對而泣。
楊國忠出力營救安思順不成,開始意識到哥舒翰已經對自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此開始畏懼哥舒翰。
幸好郭子儀從商州到武關一路收集了四千人馬,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率兵出發,白天敲鑼打鼓搖旗吶喊,夜晚又燃起許多火堆,一路上作出聲勢浩大的樣子,讓吐蕃起了疑心,不知道郭子儀究竟帶來多少人。當地百姓也虛張聲勢,傳呼說:「郭令公從商州調集大軍,來攻長安了。」長孫全緒派人混進長安,暗中召集數百長安少年,半夜裡在朱雀街上敲鑼打鼓地大喊。吐蕃軍隊不知底細,還以為郭子儀的軍隊已經進城,不戰而走,連夜撤出長安西逃。陷落十五天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大唐天子竟然要如做賊一般悄然離去,生怕被人發現。當年玄宗東封泰山時,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四夷酋長扈駕從行,車馬列隊,延續百里,盛極一時。如今落魄至此,可嘆!盛唐已經成為了歷史,歷史就是如此無情!
叛亂的五鎮中,以李希烈兵強糧足,勢力最強。唐朝廷大為震驚。德宗找宰相盧杞商量,盧杞嫉恨顏真卿,為了借刀殺人,竟然向德宗建議派顏真卿去安撫李希烈。
導致唐朝滅亡的有兩大痼疾,一是宦官,二是藩鎮。唐朝一度軍事極盛,開邊不已,因此藩鎮之疾有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宦官專政擅權則是在朝廷中央集權與藩鎮鬥爭的夾縫中滋長起來的另一大腫瘤。唐朝自玄宗李隆基始,宦官的地位和官品大大得以提高。而安史之亂后,自肅宗李亨開始,宦官開始正式登上大唐的政治舞台。之後與藩鎮一樣,宦官成為尾大不掉的一大股勢力,不僅左右朝政,甚至還操縱皇帝廢立大事。僖宗李儇並非宦官所立的第一個唐朝皇帝,也並非最後一個。關於宦官和藩鎮,後面還有專門的篇章論述。
無能的皇帝,囂張的宦官,腐敗的朝廷,跋扈的藩鎮。大唐所面臨的,始終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局面。直到五年後,公元885年三月,僖宗才得以返回長安。此時,黃巢已經兵敗身死,然而,黃金甲過後的長安,已經成為一座荒涼破敗的廢城,再也無法承載一個帝國京師的使命,而唐王朝也接近滅亡的尾聲。實際上,在公元880年這一年,在僖宗僅攜宦官逃離長安的時候,大唐帝國最後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
國力強盛是開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標誌。自唐高宗以後,吐蕃強大,成為唐朝西境的嚴重威脅。武后時期,東突厥復興于漠北,契丹崛起於東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勢的緊張。許多在貞觀、永徽年間歸屬唐朝的地區重又脫離控制。玄宗即位后,加強鄰接地區的軍隊,開立屯田,大大充實了防務,又從東北到西北和南方設立了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疏勒、碎葉)、伊西北庭、劍南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以統一指揮戰守軍事。對外戰爭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開元五年(717年),唐朝從契丹手中收復遼西二十一州,重置營州都督府,漠北拔也古、同羅、回紇等都重新歸順唐朝。在西北,唐朝收復了碎葉城,並打敗了強悍的吐蕃、小勃律。通往中亞的道路由此重新被打開,唐朝對西域的主權恢復,唐朝的聲威遠播西亞。日本、朝鮮半島同唐朝的聯繫頻繁,南亞各國同唐朝交往不斷。各國的使者和商人來往不絕。
縱觀中國歷史,皇帝荒廢朝政、只顧享樂者並不少見,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朝代興亡更替的事發生,就不會出現厚厚的二十四史。所謂二十四史,實際上就是二十四個姓氏家族的統治史。只是僖宗的玩性遠於異常人,甚至已經到了孜孜不倦、廢寢忘食的地步。
開元時期,土地開闢,許多「高山絕壑,耒耜亦滿」。由於開源節流,國家財政日益豐裕,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十分廉宜。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茂。有杜甫詩為佐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尤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四道無豺虎,遠行不勞求吉日。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直到中唐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紙的國家。中國的絲綢沿著絲綢之路到了西方,馬上就成為羅馬貴族們手裡比黃金還珍貴的奢侈品。
玄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逃離長安的皇帝。之後,先後逃離京師長安的還有代宗(玄宗孫)和德宗(代宗子)。而這兩位皇帝的逃跑,都直接跟安史之亂有關,而深究安史之亂的根源,則跟唐朝的兵制有直接的關聯。
玄宗聽說封常清兵敗,便削其官爵,讓他以白衣在高仙芝軍中效力。高仙芝任命封常清巡監左右廂諸軍,以助自己。正當封高二人忙於加固防衛之時,悲劇發生了。
代宗時期,勢力最大、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時稱「河朔三鎮」。成德鎮(治恆州,河北正定),自762年李寶臣開始割據;魏博(治魏州,河北大名東),自763年田承嗣開始割據;盧龍鎮(治幽州),自763年李懷仙開始割據。他們各自擁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賦稅不入中央。甚至節度使的職位也往往父死子繼,或由部下擁立,唐中央只能加以承認,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鎮外,實力雄厚的還有六州節度使薛嵩(唐高宗朝名將薛仁貴之孫)。
唐邊境邊防空虛、兵力不濟,連連向朝廷告急。驃騎大將軍、元帥行軍司馬程元振竟然聞報不奏。十月,吐蕃、党項已進至邠州、鳳翔一線,長安告急。代宗急忙請老將郭子儀出任副元帥。
李希烈先前曾協助唐朝廷平定四鎮之亂。宰相楊炎曾經勸諫德宗,指出李希烈其人「無功猶倔強不法,使平崇義,何以制之」。李希烈為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曾為董秦(李忠臣)養子,董秦對他信任有加,而他最終卻驅逐了董秦取而代之。但德宗沒有聽從勸告,反而授予李希烈南平郡王的爵位,加任為漢南、漢北兵馬招討使,統領各道兵,討伐梁崇義。李希烈殺死梁崇義后,自認為有大功,因此攻佔了山南東道治所襄陽后,據為己有。唐朝廷另派節度使接管,李希烈相當不滿。稱王的四鎮充分利用李希烈對唐朝廷的不滿,對李希烈稱臣勸進。在巨大的權勢和名利的誘惑下,李希烈心動了,他自稱天下都元帥,公然與唐朝廷對抗,開始向唐境進攻。
公元626年,歷史上著名的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東突厥頡利可汗趁此時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預謀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率兵二十萬直逼長安。東突厥大軍駐紮在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四十里,京師大震。有人勸太宗離開京師避難,太宗卻鎮定自若,設疑兵之計,親率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便與唐結盟,領兵而退。
遍搜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
一行人路過左藏大盈庫的時候,楊國忠請求請將庫藏燒毀,以免大批庫存布帛為叛軍所得。玄宗心情凄慘,長嘆道:「叛軍來了沒有錢財,一定會向百姓徵收,還不如留給他們,以減輕百姓們的苦難。」過了便橋,楊國忠又命人將橋燒毀,以阻擋叛軍的追擊。玄宗知道后,說:「官吏百姓都在避難求生,為何要斷絕他們的生路呢!」立即派高力士帶人將火撲滅,留著橋樑給後面的士民逃命之用。
哥舒翰與行軍司馬田良丘乘船在黃河中觀察軍情,看見崔乾祐兵少,就命令大軍前進。王思禮等率精兵五萬在前,龐忠等率十萬大軍繼后,另派三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兩軍一交戰,叛軍偃旗息鼓假裝敗逃。
天寶年間,大唐的危機已經不是來自於外部敵人的威脅,而是自身邊防的勢力,「邊將日重」。天寶元年,全國軍隊五十七萬人,四十九萬都駐守在邊鎮,京城內外駐兵僅及邊軍的六分之一。此時的局勢,兵力的分佈內重外輕,精兵強將集中在北方的邊境,不免養虎成患,貽患無窮。在眾多邊鎮蕃將之中,以安祿山最為飛揚跋扈,身兼三處節度使,十余年不遷徙,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
而這時候天下的實際情況是,「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死屍),無所控訴,相聚為盜,所在蜂起」。這裏所謂「相聚為盜,所在蜂起」,是指農民起義在全國此起彼伏,雖然規模都不大,但卻已經是暗流洶湧。
代宗即位之初,正是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亂的最後關鍵時刻。為了早日平定叛亂,結束動蕩的局面,代宗不得不對安史方面投降的將領實行姑息和安撫的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面。不過,安史之亂最終是在代宗時平定的,這是代宗最為得意的事。
叛軍所到郡縣,唐朝軍隊幾乎沒有抵禦。從貞觀年間打敗東突厥以後,中原一百余年沒有戰爭,現在突然見安祿山叛軍氣勢洶洶過境,沿途百姓都驚恐萬分。各個州郡打開武器庫應戰,發現大部分器械已腐朽敗壞,不能使用。唐軍士卒不得不手持棍棒參戰。這就是史書中所講的「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安祿山部下均是唐軍精銳,能征善戰,郡縣守軍遠不及叛軍那樣訓練有素。既然無力抵擋,各郡縣便都紛紛打開城門,延納敵人。有些地方官吏逃走,有些被叛軍俘獲殺害,有些自殺在路旁,投降的也不可勝計。北京(太原)副留守被劫持,陳留、榮陽等郡連連失陷。整個大唐陷入極大的混亂之中。大動蕩的來臨,註定要改變很多人的一生。
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玄宗接到叛將崔乾祐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羸弱無備」的情報,此時滿朝文武正為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大捷而興奮,玄宗樂觀地估計了戰局,求勝心切,下令哥舒翰轉守為攻,立即出兵,收復陝郡、洛陽一帶。為此,玄宗還特意卜了一卦,卦相顯示說:「賊無備,可圖也。」
看到吐蕃軍隊越來越近,代宗無計可施,倉促間離京出逃,文武百官也都作鳥獸散,六軍奔散,長安城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