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附錄 一 中越關係兩千年

附錄

一 中越關係兩千年

李鴻章違背了清政府事先向他下達的談判原則。5月6日,李鴻章只和富尼埃談判了兩三個小時,中間還需要翻譯,就接受了法國提出的條件。如此迅速地達成兩國間的重大協議,在歷史上是少見的。而清政府在聽取了李鴻章牽強附會的報告后,覺得無可奈何,也竟然批准了李鴻章的所作所為。1884年5月11日,李鴻章與富尼埃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款》。
公元937年,楊氏牙將矯公羡殺楊廷藝而代之。次年,楊氏舊將吳權又擁兵擊敗矯公羡,佔據了安南,史稱「前吳王」。公元944年,吳權死去,楊廷藝之子楊三哥自立,稱平西王。公元950年,吳權次子吳昌文驅逐楊三哥,自稱「晉王」,史稱「后吳王」。
公元979年,丁朝發生內亂,丁部領和兒子丁璉被殺,將軍黎桓擁立丁鏈之弟丁睿。次年,宋朝「聞安南郡王及子鏈遇弒,發兵征討」。歷史地看,這可以看作是中國封建王朝對越南的第一次侵略。公元981年,宋軍在白藤江被擊敗退兵。
距今300萬年時,這塊山地再度被流水沖刷成波狀起伏的準平原,遍布亞熱帶森林與草原。
《後漢書》作者范曄(398~445)這段話,對三郡之地歷史情況的複雜性,作了一個很有深意的註腳。
以上所述,可以稱作中國與越南的古代關係史。
法軍得寸進尺,於1867年佔領整個南圻。在此期間,越南南方人民不顧政府阻撓,一次次舉行抗法起義。1868年,阮文歷領導的農民起義失敗,阮文歷在就義前說:「只要大地上還生長青草,越南人民就決不停止對法國侵略者的抵抗。」
1075年12月30日(北宋熙寧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李常傑軍攻陷廣西欽州,三天後又陷廉州(今廣西南寧)。越南的官修史書記載,李常傑軍在廣西進行了殘酷的屠殺,所攻陷之處,「盡屠其民凡五萬八千人,並欽、廉死者幾十余萬」。《宋史》記載:「交趾兵大舉入侵,攻陷欽、廉州,兵民死者十余萬口,擄婦女小弱者七八萬口。」
「交趾」在哪裡?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古地理學家紛紛進行了嚴密的考證:交趾最初是對中國西南部的泛稱。中華民族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繁衍發展,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中部和北部地區。
條約共五款,第三款最具實質性:「中國南界既經與法國以實在憑據,不有侵佔滋擾之事。中國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並於法越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均置不理。」這個條款事實上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侵佔。
在接二連三的軍事挫敗中,清朝政府軟下來了,命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談判。法國代表、海軍艦長富尼埃提出先決條件,必須先撤銷在連年來的中法談判中表現堅決的曾紀澤的駐法公使職務。清政府接受了這個條件,於4月28日將曾紀澤免職。
歷史地看待「二征問題」,要尊重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當時的三郡地區是漢朝版圖的一部分,是由中央政權治轄的邊疆。因此,馬援征討二征的軍隊,是一個國家的內政問題,不涉及外交。而越南和中國之間的國家關係,還要到此後1000年才發生。
《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在清朝政府內部引起強烈不滿,李鴻章受到許多大臣的抨擊,深感壓力沉重。1884年5月17日,富尼埃在離開天津前又以命令式的口吻,將法國單方面規定的在越北向中國軍隊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通知李鴻章。李鴻章沒有同意法方的規定,但也不明確表示反對,而且沒有立即向皇帝報告。
遠古時期是神話和傳說的天下。
安南承認並接受法國的保護權,以及此類型的關係在歐洲外交的法律之觀點上所有的後果。意即法國將總理安南政府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切外國的關係。安南政府只有通過法國的中介始得與該外國作外交上的交通。
1874年3月,法國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條約的要點是,越南承認在外交上受法國的監督,法國佔有南圻,在越南享有治外法權。
160萬年前,全球性的第四紀大冰期來臨了,這塊準平原繼續抬升,形成高原。古猿因此走下高山,進入河谷,在這塊土地上繁衍,從而使這裏成為著名的古人類發祥地。在雲南北部元謀出土的拉瑪古猿化石和「元謀人」猿人頭蓋骨化石證明了這一點。
隨著人類文明史的到來,中國古籍最早記錄了那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情。司馬遷著《史記》以《五帝本紀》為第一篇。他注意到了「交趾」,刻竹而書:「唯禹之功為大,(地)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南撫交趾,北發西戎。」
1771年,爆發了越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暴動——由阮岳、阮惠、阮侶(也稱阮文岳、阮文惠、阮文侶)三兄弟領導的西山起義。1785年,西山軍消滅阮福映軍事勢力的有生力量,並擊敗阮福映引來的暹羅軍隊,次年北上消滅了鄭楷的軍隊。1788年,苟延殘喘的后黎朝國王黎維祁讓母親和兒子到中國廣西,向清朝的兩廣總督孫士毅痛哭求援。清軍以此為由出兵侵犯安南,佔領升龍。1789年,清軍敗於阮惠的西山軍,退回中國,從而結束了中國封建王朝對越南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侵略。
吳赤烏十一年(公元248年),孫權任陸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陸胤在交州11年,「奉宣朝恩,流民歸附,海隅肅清……自胤至州,風絕氣息,商旅平行,民無疾疫,田稼豐稔……至被詔書當出,民感其恩,以忘戀土,負老攜幼,甘心景從。」(《三國志·吳書·陸胤傳》)說明東吳政權對交州的統治是有成效的。到三國末年,陶璜就任都督、交州牧。他治理交州30年,直到東晉時期。陶璜政績遠播,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擁戴。至南朝時,交州增為七郡。
18世紀後期,原先統治安南南方的阮福映軍隊被西山農民起義軍擊潰后,阮福映逃往暹羅乞援,在那裡結識了法國主教百多祿。百多祿勸阮福映與法國結盟,阮福映答應了。1787年,百多祿代表安南回法國,在凡爾賽和路易十六政府訂立條約,法國給予阮福映軍事援助,阮福映則將土倫和崑崙島割讓法國,並允許法國商人在安南享有免稅和壟斷貿易的權利。只是因為兩年後爆發了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條約規定的條款才沒有實現。但是,百多祿在簽約后不久回到了印度法屬殖民地,他出面調來了若干軍艦和士兵,抵達安南南部鑄炮練兵,與西山軍對抗。
今天的越南北部,古稱「交趾」。交趾這個地名,在中國遠古時期九九藏書的傳說中就露面了。
但就在這時,另一支由七艘軍艦組成的法國艦隊於8月18日進攻順化河口的炮台。20日,千余名法軍登陸,打垮了越南守軍,在次日清晨佔領炮台。22日,法國全權代表何羅芒來到順化,向越南國王發出最後通牒:「從明天起24小時的時限,以全部接受或全部拒絕我們的條件,不作討論……如果你們拒絕這些條件的話,便有更大的禍患等待你們……越南的名字將不再存於歷史。」(《中法戰爭》卷7,363頁)
安南(越南)承認接受法國的保護權,在一切對外關係上法國將代表安南。在外國的安南人將受法國的保護。
柬埔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早在公元l世紀就出現過早期國家扶南。到19世紀,柬埔寨國勢衰弱,成為越南和暹羅王朝爭奪的對象。第一次《西貢條約》的簽訂,使法國殖民者從越南君主手中奪取了對柬埔寨的宗主權。1863年,法國殖民者強迫柬埔寨的諾羅敦國王簽訂了「保護條約」。根據「條約」,法國向柬埔寨派遣一個留守使,實施對柬埔寨的保護。沒有法國的允許,柬埔寨不得接受其他國家派遣的領事。1867年,法國又與暹羅簽署條約,暹羅承認法國對柬埔寨的保護。
在越北戰場,1884年12月,中國西線軍隊發起進攻,將法軍包圍在越北重鎮宣光達70餘天。期間黑旗軍還設下埋伏,重創自河內出援的法軍。但是,在東線作戰的中國軍隊連連受挫。1885年2月,鎮南關失守,法軍得以抽出兵力,解宣光之圍,並由此路侵入中國雲南的馬關和麻栗坡地區,在長達150公里、寬約80公里的中國土地上耀武揚威。
法國殖民者的意圖很明顯。如法國海軍將領杜普雷1873年給海軍部和殖民部的信中所說:「我們出現在這塊富有的土地上,出現在這塊與中國交界也是中國西南省份物產出口的地方,據我的意見,是一個關係到我們今後在遠東地區爭霸的生死問題。」
漢武帝時,中央政權的力量益發強盛起來。漢武帝乃決定消滅趙越割據勢力。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拜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南征。出兵之際,原屬趙越諸侯國的桂林郡監居翁起兵響應,傳「諭甌駱屬漢」,協助中央軍隊消滅割據勢力。「甌」「雒」是象郡和交趾郡的古代別稱。司馬遷為此寫下了「甌、越相攻,南越動搖」的感嘆。(《史記·南越列傳》)
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和郡縣制的完善,過去三郡地區那種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制度衰亡了。到東漢末期,三郡地區原有的部落組織大部分瓦解。從東漢以後,史籍中就再也見不到「雒王」「雒侯」「雒將」這些古老的稱呼了。中原文化與三郡文化互為交融,彼此影響。自秦漢以降,1000多年間,中原和三郡地區只通用一種文字——漢字。漢字在三郡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官方文告或是爾後的科舉考試都通用漢字,重要的政治、歷史、文學、醫學著作都用漢字撰寫。現代語言學家研究,在越南語詞彙中保存的漢語詞彙或發源於漢語的詞彙,約佔越語詞彙的一半以上。
1875年,法國駐華公使羅淑亞將第二次條約的內容通告了清朝政府。清政府主管外交的恭親王奕認為該條約違背了中國的宗主權,予以拒絕。他說:「約中有承認越南為獨立國之語,為中國所不解。越南自古為中國屬邦,故中國政府不能公認此條約。」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路博德平定嶺南,重新設置了9個郡,由中央政權直接管轄。這9個郡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就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郡、縣的刺史和縣令兩級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在轄地推行《漢律》。從此以後1000多年的漫長時期,被越南史學界稱作「北屬時期」。其原因主要在於,這三郡故地是漢、晉、隋、唐朝代遼闊版圖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法戰爭結束,法國確立了在越南的殖民統治。殖民者在越南的南、中、北圻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殖民統治制度:南圻是「直轄領地」,廢除原有的統治機構,設法籍總督;中圻稱「保護領」,保留阮氏小朝廷,同時派駐法籍總督;北圻為「半保護領」,形式上由阮氏政府派出「經略使」治理,實際上由法國殖民者遙控,以後又廢除「經略使」制度,併入「保護領」。
公元621年,唐朝設置交州總管府。公元679年,改為「安南都護府」,是為全國四大都護府之一,「安南」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安南都護府,不但對當地農民實行「租庸調法」,還對當地士大夫推行科舉制度。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頒令規定,安南和嶺南、桂府、福建等地一樣,每年可以選送進士和明經入仕中央,同時在安南開辦學校。為了遴選人才,還在安南專設了「南選使」。一批安南知識分子參加了科舉,其中最出類拔萃的當屬唐德宗時期的姜公輔。
清朝政府還應越南政府之請,於1881年底至1882年初,從廣西、雲南派出兩支軍隊進駐北圻,同時暗中資助早已由廣西進入越南的太平天國起義軍余部劉永福的黑旗軍。
1858年8月,法國遠東艦隊聯合西班牙軍艦,進犯越南中部的土倫。因受越南軍民的抗擊,法、西聯軍未獲預期的戰果。次年2月,法軍南下進攻嘉定,付出重大代價后得手,繼而攻陷西貢。1859年6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攻中國天津的大沽口初戰失利,侵越法軍僅留800人盤踞西貢,其餘全部調往中國增援,已經發動將近一年的法國侵越戰爭不得不中止。
與此同時,法國殖民者在柬埔寨也得手了。
1044年和1069年,李朝軍隊兩次大規模向南侵犯,攻入南方的占城國(在今越南南方),劫獲大量財物。李朝又扭過頭來向北侵犯。1075年12月,李朝軍事重臣李常傑率軍十余萬人,侵犯中國廣西。李朝動起干戈的借口是,廣西官員沈起、劉彝「潛起蠻峒兵,繕舟船,習水戰,禁州縣不與我(越南)貿易」。(見《越史略》和《大越史記全書》)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發大軍,「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群、南海(郡),以適遣戍」。「陸梁地」指嶺南的遼闊地域。秦朝的南疆已擴展到今天的廣西南部,而此時的越南中、北部地區,大致還處於原始社會後期,是一片布滿原始森林的土地。九九藏書
中法戰爭由此爆發。
1887年,法國將越南和柬埔寨合併為「印度支那聯邦」。19世紀末,又將寮國併入。印度支那聯邦中央機關首腦是由法國政府任命的總督,受法國政府殖民部領導。法國殖民者一方面將越、老、柬三國合併在一個聯邦內,另一方面又不斷製造矛盾,這一切都為日後印度支那問題的複雜化種下了禍根。
李朝的實力漸漸強盛起來,很快邁出了侵略擴張的步伐。從1014年起至1060年,李朝軍事力量6次侵擾中國邊境,積弱的宋朝政府保持克制態度。
北宋不得不進行反擊,以郭逵為主帥,統兵十萬,兵力與李常傑大體相當,於1076年6月冒著盛夏從湖南出發,不顧瘴癘疾病造成的大量減員,于年底進至中越邊境與越軍接戰,又進至越南境內和越軍對峙于裘江、如月江兩岸。激戰月余,雙方互有勝負。李朝弘真、昭文兩王子戰死,兵員傷亡甚重;宋軍不服水土,加上戰鬥激烈,損失也很大,後勤供應越來越困難。這時李朝「遣使詣宋軍門納款以求緩師」,(《越史通鑒綱目》正編卷三)宋軍也意識到無法徹底擊敗越軍,於是雙方議和,宋軍班師。從那以後到南宋末年,雙方沒有大的邊境衝突,李朝則始終向宋朝進貢。
中國古代典籍曾記載,3000多年前,交趾以南的「越裳國」有使者北上見周公的故事。《尚書大傳》中的《周傳·歸禾篇》說:「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幽遠,山川阻深,音使之不通,故重譯而朝。」這個「越裳國」和今天的越南有什麼關係嗎?現有史料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暫存此一說以待識者吧。
——《後漢書·賈琮傳》
一、清朝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佔領并行使保護權。條約第一款規定:「越南諸省與中國毗連者,其境內法國約明自行弭亂安撫。」在第二款中,中國表示:「凡有法國與越南訂立之條約、章程,或已訂者,或續立者,現時並日後均聽辦理。」
李鴻章的「成就」僅僅在第四款:「法國約明,現與越南議改條約之內,決不插入傷害中國威望體面字樣。」
實事求是地說,古代的中越兩國宗藩關係,主要表現為封建政治倫理依附關係,以及宗主國的某種保護關係。自清代以後,中越兩國的雙邊關係更加密切,這種宗藩關係也就更顯微妙。按當時慣例,越南向清朝政府的貢物一般是象牙二對,犀角四座,細紈、絹布各200匹,沉香600兩,速香1200百兩,砂仁、檳榔各90斤。1716年,康熙皇帝下令免去象牙和檳榔的進貢。至乾隆時,又諭令進貢「不妨就該國所有,如土紈、絹布均可進奉,不必拘成定例。所謂不惟其物,惟其意也」。到了這時,清朝政府所看重的,就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天朝」尊號了。
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堂而皇之地來到越南首都順化。巴德諾要求,越南把中國政府的冊封大璽交出來,他要送交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巴德諾宣稱:「我們認為要緊的是,這個中國給予的東西,不要再作為中國宗主權的標誌而存在。」
1882年3月,法國軍官李威利率軍5000餘人,戰艦28艘向北圻進攻,很快佔領河內。是年5月19日,劉永福率黑旗軍3000人與法軍在河內城西的紙橋激戰三小時,擊斃李威利,挫敗法軍。8、9月間,黑旗軍又和法軍接戰兩次(即懷德和丹鳳之戰),儘管付出重大犧牲,黑旗軍都打勝了。
在朝野一片反對李鴻章的聲浪里,清政府覺得有失面子,所以在訂約后嚴令駐越軍隊「仍扎原址,進止機宜,聽候諭旨」。
宗藩關係,是封建社會(也包括資本主義社會的早期殖民主義時代)特有的產物。它的基本含義是:「宗」是本源,「藩」為屏衛,宗主國對藩屬國的外交和國防有所控制;藩屬國首腦對宗主國稱臣,定期朝貢。宗藩關係使藩屬國處於半獨立狀態。然而,具體到兩國的宗藩關係上,其表現形式往往是多種多樣的。
1257年,兀良合台率一支精銳的蒙古騎兵進攻安南。這支人數不多的隊伍迅速擊敗了陳朝的軍隊,于次年攻佔京城升龍(河內)。在蒙古軍攻佔升龍的第七天,安南國王奉表請罪稱臣。由於解除了進攻南宋的後顧之憂,蒙古士兵又難以適應安南的炎熱氣候,兀良合台只在升龍停留九天就撤回了雲南。
在越北戰場的越南守軍則配合中國軍隊作戰,擴大了戰果。
條約雖然已經簽訂,但是法方簽約人何羅芒在事先並沒有得到政府的批准,條約內容是他臨事而擬的。在法國政府看來,這個條約肯定了在此之前越南與中國的傳統關係,所以仍不滿意。9月15日,法國正式向中國提出了一個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要點為:從越北東海岸北緯21度至22度之間的某一地點起,劃定一線至老街。這條線以北到中國之間的地帶為中立區,中法雙方都不佔領。這方面的實質,是用劃出一個狹窄中立區的辦法,迫使中國撤出駐越南的軍隊,承認「中立區」以南的越南領土都歸法國佔領。
法國大革命一度打斷了侵略印度支那的計劃,待拿破崙統治法國已穩,侵略越南的步伐就加緊了。1817年,法國要求越南履行1787年條約,被越南拒絕。1857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法國即抽出艦隊開向遠東,力圖擴大與中國的貿易,決定先取越南,再以越南為跳板向中國滲透。
距今1.5億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晚世,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隨後,大陸板塊漂移、碰撞、對接,燕山期造山運動興起,地殼隆起,中國西南部變成一個遼闊的準平原。
此前,黎桓已於公元980年即位,史稱前黎朝(981~1009)。黎桓取得白藤江之戰的勝利后,即千方百計尋求北宋的諒解和承認。公元986年,北宋冊封黎桓為安南都護,靜海軍節度使,實際上承認了黎朝的合法性。整個前黎朝時期,越南遣使11次赴宋,北宋遣使7次入越,由此確定了中越兩國的宗藩關係。
此時,成吉思汗的蒙古族部落崛起了。1234年2月,蒙古軍與南宋軍聯合滅金,隨即形成蒙宋對峙的局面。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平定雲南,意在從西南側后迂迴攻擊南宋。忽必烈班師后,大將兀良合台留鎮雲南。
歷史的產物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中存在。中越兩國的宗藩關係就是一個歷史範疇,是封建制度下君臣關係在國際交往中的一種反映。在這樣的宗藩關係下,對於越南的內政,除了安南君主的請封和受冊封外,中國封建王朝一般並不加過問,更不向越南派駐軍隊。所以不能將中國與越南封建王朝間的宗藩關係等同於近代西方國家與殖民地、附屬國之間的關係。同時,隨著封建制度的興衰,一旦歷史條件變化,中越兩國宗藩關係的消亡是必然的。從整體上看,鴉片戰爭前,中越間的宗藩關係基本上是小國依附大國的政治不平等關係。鴉片戰爭后,中九_九_藏_書國和越南都受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兩國都面臨淪為殖民地的苦難深淵。共同的危險為此時的中越關係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抵禦殖民主義侵略。在這一點上,中越兩國的宗藩關係起了一個人們始料未及的紐帶作用——使中越兩國在共同的敵人面前團結起來共同抗爭。這有歷史為證。
公元42年,光武帝劉秀已經穩固了中央政權,拜名將馬援為伏波將軍,率軍南下收復三郡失地。馬援迅速消滅了二征的軍隊,于次年(公元43年)「斬征側、征貳,傳首洛陽」,並且一直進軍到日南郡最南端的象林縣,盡復三郡舊觀。
縱觀歷史,在越南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以後,中越雙方的戰爭只佔很少的時期,在大部分的歷史年代里,中越兩國保持著宗主國和藩屬國之間的關係,和平相處。兩國人民更是情深誼長,這是歷史的主導方面。隨著一部近代史的翻開,中越兩國則是休戚與共。在外國殖民者侵略的屠刀和炮火面前,中越兩國人民的鮮血流淌在一起。
1860年,英法聯軍打敗了中國清朝政府。10月25日,法國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隨後法國艦隊掉頭向南開往越南南部,進攻南圻。阮朝軍隊無力抵抗,1862年6月5日,順化朝廷與法國簽訂了第一次西貢條約,割讓南圻東部的嘉定、定祥、邊和三省及崑崙島。法國終於得到了可以進而吞併整個印度支那的橋頭堡。1863年,法國迫使柬埔寨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1009年,前黎朝將軍李公蘊在一次宮廷政變中篡位,建立李朝(1110~1225)。
1884年6月,法軍由越北陣地前出,執行「接防」計劃。6月23日,向諒山入侵的法軍與中國軍隊接觸。法軍宣稱:「和與不和,三日內定要諒山。」說罷,法軍即開槍射擊。中國守軍被迫還擊,將法軍擊退。中法戰爭再次爆發。
12月16日,以孤拔為統帥的法軍進佔越北重地山西,擊退黑旗軍。法軍迅速集結更多的軍隊,企圖在戰場上給中國軍隊以更大的打擊,迫使清朝政府屈服。1884年2月,米勒繼孤拔為法軍統帥,發起新的攻勢。中國的滇、桂兩軍將領昏庸怯懦,舉措失當,數萬守軍一敗塗地。3月12日,法軍佔領北寧,19日攻陷太原,4月12日佔興化。
條約第三款還明確,中國開放中越邊界:「所有法越與內地貨物聽憑運銷,並約明,日後遣其使臣議定詳細商約稅則,務須格外和衷,期於法國商務極為有益。」
1803年1月12日,清朝嘉慶皇帝批閱了阮福映的上表,表示不同意「南越」國號。四個月後的1803年5月26日(嘉慶八年四月庚午),嘉慶正式決定,批准阮朝國號為「越南」。嘉慶的諭文是:
言辭之謙卑,大抵如此。
《墨子·節用篇》說:「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
三、法國取得在中國西南通商的特權和在雲南修築鐵路的優惠權。
漢朝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封建王朝對三郡地區實行著有效的統治。在三國和兩晉時期,三郡曾改設為交州,下轄六郡。根據史書記載,三國初,呂岱任交州刺史,此後吳主孫權將他升任為安南將軍。呂岱治交州時,曾派遣從事朱應、中郎將康泰向南招撫林邑、扶南、堂明諸國。林邑在今越南中部;扶南在今越南南部及柬埔寨的一部分;堂明在今寮國境內。由於漢使南來,這些小國君主均遣使奉貢。呂岱在交州12年,居官清正,歷年不致俸於家,以至妻子饑寒。
清朝政府未能利用軍事勝利取得的有利態勢,就和法國政府於1885年4月4日匆忙簽訂了巴黎停戰協定。這個協定的實質是,清政府明令批准不久前訂立的喪權辱國的《中法天津條約》,下令越北戰場的中國軍隊分期撤回國內;法軍則解除對台灣和北海的封鎖。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戰勝求和」的外交失敗。當然,這裏的問題還要複雜一些。1884年12月4日,朝鮮發生「甲申政變」,日本利用政變插手朝鮮事務,使正在進行中法戰爭的中國政府極為震驚。1885年3月,日本參議兼宮內卿伊藤博文作為特命全權大使前來中國,與中國政府談判「甲申政變」后朝鮮的地位問題。日本對正在為戰爭經費而困窘的中國政府進行了要挾,因此中國政府急於停止中法戰爭騰出手來對付日本。最終說來,負責談判的李鴻章又一次在對手面前拜了下風,《中日天津條約》於1885年4月18日簽訂,從此,日本加緊準備獨霸朝鮮和侵略中國的戰爭。
馬援經略三郡,「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並且重新整肅了漢朝法律制度,推行漢律漢儀。(《後漢書,馬援傳》)隨馬援南征的部隊中,有一部分將士從此定居於三郡,號稱「馬留人」,畢生開發這塊熱帶土地。從此,三郡的郡縣制度得以鞏固,奴隸制度再也無法維繫下去,只能被封建制所代替。馬援這一歷史功績也是為越南史學界所確認的。
條約簽訂之後,數萬中國官兵撤離越北——他們曾為之流灑了鮮血的土地。當年7月,劉永福也率領黑旗軍3000名將士離開越南,撤入雲南省文山。黑旗軍高擎了12年之久的抗法鬥爭火炬熄滅了。
丁部領建立的就是越南第一個朝代——丁朝(966~980)。公元973年,丁部領遣使向宋朝朝貢。宋太祖趙匡胤冊封丁部領為「安南都護檢校太師交趾郡王」,表示承認安南為宋朝的藩屬國。這就是中國和越南兩國正式外交關係的開端。
同時,中國軍隊在西線取得臨洮大捷,侵入雲南馬關、麻栗坡的法軍則陷入當地苗、瑤、壯、傣、漢民眾的圍攻之中。各族人民在麻栗坡猛洞苗族領袖項從周率領下,用大刀、弩箭等原始武器同法軍展開激烈戰鬥,終於把法軍趕出了國境線。
明朝對安南的統治是短暫的。此時的安南已經獨立數百年,決不屈服於外來統治,加之明朝的安南官吏中多貪婪殘酷之徒,當地人的反抗很快就發生了。1418年,黎利在藍山起兵抗明。經10年戰鬥,1427年支梭一戰,明軍敗北,退出安南,黎利建立后黎朝(1428~1789)。
熊熊大火燃燒起來,就在「嘉隆王璽」被烈火熔為一個銀塊后一小時,巴德諾與越南輔政大臣和吏部大臣阮文祥等人簽訂了新的順化條約。條約的第一條為:
二、中法兩國勘定中越邊境線。條約第三款寫明:「自此次訂約畫押之後,限6個月內,應由中法兩國各派官員,親赴中國與北圻交界處所,會同勘定界線。」
至元三十年三月初四日安南陳上表,臣謹昧死百拜上奏:臣伏於今年二月十四日恭睹天使吏部尚書梁曾、禮部郎中陳孚奉賚天詔,俯臨下國,臣謹率宗族官吏,奔走道路,焚香迎迓。及至褥邊,躬近三呼,百拜跪讀。
中國軍隊在越北戰場的重大勝利使中國在外交上也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諒read.99csw.com山大捷的消息於1885年3月30日傳到巴黎,茹費理內閣當晚倒台,法國不等新內閣上台,就授權總統與中國談判。
法國將其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編成遠東艦隊,以孤拔為統帥,於8月5日向中國的台灣省基隆猛烈攻擊。侵略軍一度登陸,又被中國守軍逐回海上。8月23日下午,事先駛入福州馬江的法軍艦隊向福建水師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在戰前得到「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的命令,因而完全陷於被動。開戰僅僅30分鐘,經營多年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消息傳到北京,清政府已是不得不戰。三天後,清政府下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入侵。
東線的中國軍隊潰敗了,形勢萬分危急。在此緊要關頭,已經退休的老將軍馮子材毅然重披戰袍就任東線主帥,迅速穩定了戰局。1885年3月23日,法軍萬餘人向鎮南關內進犯,竄入馮子材精心準備好的戰場。馮子材指揮全軍奮戰,激戰三天三夜,法軍大潰,遺屍千余具,向南狂逃。是為中國軍隊取得的鎮南關大捷。至29日,中國軍隊克複諒山,法軍統帥尼格里受重傷。
越南官員在這個問題上作了爭執,最後雙方決定,將清朝冊封大璽當眾熔解。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治理三郡也有正直清廉的太守、刺史們的貢獻。「光武中興,錫光為交趾(太守),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後漢書·西南夷傳》)
距今3000萬年的新生代新第三紀早期,震撼全球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發生了,這塊準平原逐漸抬升,江河形成,滄海化為桑田,桑田又變成高山,中國的西南成為一個山巒重疊的地帶。
隋唐以後,由於中央政權實力的增強,三郡和中原的聯繫更加密切。初唐時著名文學家王勃的父親王福畤,曾經到過這塊熱帶地區當交趾令。王勃在前去交趾省親的路上途經江西洪都(今南昌),興緻昂揚,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然後繼續南行來到廣西的北部灣海邊,在乘船前往父親任所的航行中不幸落水溺死。(《新唐書·王勃傳》)
行文至此,應該就中越兩國關係史上的宗藩關係作一個說明了。
12世紀中葉起,李朝漸漸衰落。13世紀20年代,李朝殿前指揮使陳守度獨攬大權。1225年,陳守度逼迫年僅8歲的女皇帝李昭皇讓位,李朝滅亡,陳朝(1226~1400)建立,宋朝馬上予以承認。1229年,宋理宗遣使越南。
阮福映建立阮朝,稱安南王,立即奉表清朝皇帝,請求冊封承認,繼續保持與中國的傳統關係。這次,阮福映上表清廷:「請改國號為南越。」
原來,在《中法會議簡明條款》的法文本中,要求中國軍隊「立即」撤回,但清朝政府認為中文本「即行調回邊界」則不那麼迫切。李鴻章向清廷君主解釋時又說:「只需密飭邊軍屯紮原處,勿再進攻生事,便能相安,亦不背約。」
但是,今天的國際關係研究者應該把以往的國際關係放到它得以產生的歷史環境中去加以考察。
秦始皇死後,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當時任南海郡龍川令的河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趙佗趁勢擁兵自重,「擊並桂林、象郡」,割據西南一方。漢朝政權穩固以後,漢文帝以「休養生息」的方針治國,國勢漸強。漢文帝于公元前179年派陸賈出使嶺南勸降。趙佗立即奉書漢文帝,「頓首謝,願長為藩臣,奉貢職」,表示嶺南重入漢朝版圖。(《史記·南越列傳》)在此之前,趙佗曾設置交趾郡,轄境已伸入越南北部。司馬遷記載了這些史實,在他筆下,越南有了最初的由文字記載的歷史,迄今約為2000多年。
1883年8月25日,越南阮氏王朝與法國官員簽訂了城下之盟——《順化條約》。該條約的第一條規定:
從那以後,越南歷史上的每一個封建王朝,無不向中國皇帝奉表稱臣,「願長為藩屬」。而中國的封建朝廷為顯示「天朝之尊」,也總是樂意於封王封藩于越南,要求越南朝貢。同時,宗主國也承擔某種義務,「冊封」藩屬國,甚至在藩屬國內出現「篡位」的嚴重政治危機時,出兵干涉,「興滅繼絕」。而越南歷代王朝之所以向中國稱臣朝貢,主要目的則在於確立正統地位,以求得國內政治的穩定。顯然,封建時代的中越兩國宗藩關係,是建立在兩國統治者各自利益的基礎上的。從政治上說,這是一種不平等關係,中國的封建王朝曾多次在越南藩屬國「求援」的時候派兵攻入越南。
公元963年,吳昌文死去,安南大亂,12股割據勢力各占州縣,都自號「使君」,史稱「十二使君之亂」。十二使君中,丁部領實力漸強,公元966年,丁部領統一了安南,建立「大瞿越」國,自立為「大勝明皇帝」,建都華閭(今越南河內),起宮殿,置百官。從此,越南成為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
在三郡地區的開發中,漢族人發揮了巨大作用。《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凡交趾所統,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后頻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教化。」
從歷史上看,中國和越南的國家關係,產生於五代十國,中原大分裂的年代里。
唐朝末年的諸節度使混戰,嚴重削弱了中央政權,邊疆動蕩,朝廷已是鞭長莫及。公元905年,土豪曲承裕控制安南。公元907年,唐朝傾覆。此後50餘年,先後佔據中國北方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王朝都無力顧及南疆。割據江南的南越和南漢曾先後進兵安南。公元930年,南漢大將李順之率軍南下,俘獲曲承裕的孫子曲承美,將安南併入南漢。由於南漢力量太弱,次年,曲氏舊將楊廷藝再次割據安南。南漢索性把楊廷藝封為交趾節度使。
在這段長逾千年的歷史時期內,中原的許多生產技術,如施肥、灌溉、深耕,種桑養蠶,造紙制陶,以及建築、醫藥、冶鍊技術等傳到了三郡——安南地區。中原的風俗人倫之道,也逶迤南來,積淀在這裏。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也成了越南的傳統節日。
其實,在敗給蒙古軍之初,安南國王還腳踩兩隻船,向蒙古和南宋同時進貢。不久,安南國王發現蒙古的軍事力量要比南宋強得多,就斷絕了和南宋的關係。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之後,陳朝的朝貢和奉表更加頻繁。越南人黎則所撰《安南志略》卷六記載了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陳朝的一次奉表:
公元34年,交趾郡太守蘇定到任,與當地部落貴族雒將詩索的矛盾激化。公元40年,蘇定殺害了詩索,詩索妻征側與妹妹征貳舉兵征討蘇定。這就是2000年後越南史學界所稱的「二征起義」。二征的軍隊攻破了三郡的65座城邑。此時恰值漢光武帝劉秀初創政權,無暇南顧,二征軍隊佔領三郡之地約兩年。
在這時的安南,西山軍已經分裂成三個部分,各自的領袖沿襲舊日的統治。阮惠、阮岳於1792、1793年先後死去,西山軍削弱了。阮福映東山再起,於1788年攻佔西貢,1799年又奪歸仁,至此西山軍敗局已定。1801年,阮福映進攻順化,次年攻陷升龍,終於打垮了西山軍,阮朝(1802~1858)建立了。
西漢時期,漢朝中央政九九藏書權對南方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大抵沿用「與民休息」政策,逐步划縣而治,于任用刺史、太守、縣令等官吏的同時,也倚重地方世襲部落首領「雒將」的勢力。向三郡移民也在秦漢時期開始,漢族移民將鐵器和耕牛帶到了那裡,提高了三郡的社會生產力,也使三郡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的生產關係開始了瓦解的進程。
初唐時曾到安南(交州)的著名文學家還有杜審言等人。杜審言是五言詩名家,有《旅寓安南》詩一首流傳於世,詩曰:「交趾殊風候,寒遲暖復吹。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故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
至所請以「南越」名國之處,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封,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于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其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與古稱南越不至混淆。稱名既正,字義亦屬吉祥,可永承天朝恩澤。
《淮南子·主術訓》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
《新唐書·姜公輔傳》說:「姜公輔,愛州日南人。第進士,補校書郎,以制策異等授右拾遺,為翰林學士……公輔有高才,每進見,敷奏響亮,德宗器之。」公元783年唐朝權臣作亂,長安動蕩,姜公輔追隨唐德宗左右,對穩定局勢有功,被擢升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了宰相。姜公輔以直言敢諫聲聞朝野,後來因事與德宗意見相左,被貶為泉州別駕。他終老於福建泉州,墓葬泉州九日山。直到今天,九日山上還有「姜相台」和「姜相墓」供後人憑弔。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和巴德諾又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條約(越南條款)》,它的主要內容是:
1883年底,法國國會通過一項議案,撥款2000萬法郎,追加軍費900萬法郎,增派軍隊1.5萬人到越北,在12月中旬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
交趾土多珍產,明璣、翠羽、犀、象、玳瑁、異香、美木之屬,莫不自出。前後刺使率多無清行,上承權貴,下積私賄。財計盈給,輒復求遷代,故吏民怨叛。
阮福映定都順化,將全國分為南、中、北三圻(qí,音其)。待統治漸穩,阮氏朝廷對法國的殖民企圖有所警惕,於1825年和1833年兩次下令禁止傳教,「閉關鎖港」,但是已經晚了。
元朝很快就覆滅了,明朝代之而起。明初,中央政權力量強盛。1406年,明軍自廣西、雲南兩路入侵安南,迅速佔領安南全境,將其併入明朝版圖,由中央政府直接統治,設17個府。1414年,明朝在安南各個府、縣建立學校。
問題在於,明代以後的越南統治者,一面朝貢,在中國皇帝面前說盡好話,另一面也曾利用這種宗藩關係,麻痹中國朝廷,時而襲擾中國邊境。1396年,安南侵奪中國屬地丘溫、如敖等五縣。1468年,安南軍人侵廣西憑祥。1747年,安南入侵雲南廣南地區。入侵者擄掠人民財產,造成中國邊民的損失。這樣的事情史籍記載甚多,限於篇幅,難以一一列舉。
直到這時,越南和法國之間的政治衝突和交易才引起了清朝政府的關切。原因很簡單,在此之前的法越條約都是背著清朝政府幹的。另一方面,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政府內憂外患不斷,自顧不暇,所以只要越南朝貢如常,也就不作多問。
忽必烈即皇帝位后,曾兩次入侵安南。一次是1284年,元軍攻佔升龍,安南國王棄城出逃,其弟陳益稷投降,元軍即撤回。另一次是1287年,元軍又占升龍,但是不久元軍的運糧船隊被安南軍擊沉,元軍只得撤退。
后黎朝維持了百年的極盛狀態。16世紀以後,這個朝代的統治衰落了。后黎朝末期,權臣鄭松和阮潢形成兩個軍事割據勢力南北對峙。1627年至1674年,鄭氏和阮氏進行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內戰,實力都受到削弱。此後又維持了100年不戰不和的局面。就中越關係而言,后黎朝的黎利死後不久,中越雙方恢復了宗藩關係。
中國和越南的宗藩關係開始於公元973年。這年,丁部領遣子到中國朝見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為丁部領封了官銜「開封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封交趾郡王」。公元979年,丁氏父子被臣下所害,大將黎桓篡權。公元980年冬,宋太宗趙光義為挽救丁氏朝廷,同時也為了「收復失地」,派兵攻入越南,結果敗北。事後黎桓害怕宋軍再度南下,上表謝罪。宋太宗為此下詔說:「朕以交趾稱藩,代修職貢。昨聞賊臣篡奪,害其主帥之家,聊舉師徒,用申赴救,非貪土地,尋罷干戈。」(《宋史·交趾傳》)不久黎桓也被封為交趾郡王。
條約還確定,越南將平順省割讓給法國,並驅逐在越北的黑旗軍。
朝貢是維繫中越兩國宗藩關係的重要方式。根據歷史記載,凡屬朝貢,絕大部分「薄來而厚往」,即中國回賜的物品大大優厚于越方所貢之物。按照慣例,越南三年一朝貢,六年一遣使。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中國之於四夷,唯推誠待之……若彼來貢,亦令三年一來,所遣之人,不過五員,所貢之物務從簡儉,且需來使自持,庶免民力之勞。物不在多,亦唯誠而已。」(《明太祖實錄》卷122)作為慣例,中國皇帝的回賜是豐富的。金、玉器和綢緞、名瓷是回賜的主要物品。越南的朝貢使常常兼做買賣,將中國貨物販往越南,獲利極豐,因此視朝貢為美差。如果有人說,中國通過這種朝貢「最殘酷最野蠻」地剝削了朝貢者,那隻能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
清朝皇帝確定了越南的國名,並被普遍接受,沿用至今。
在當時社會,在遙遠的邊陲,不可避免地充斥著大批昏庸腐敗、以橫徵暴斂為能事的封建官僚。他們魚肉百姓,恣意妄為,必然激化邊疆的民族矛盾。
由雲貴高原上的橫斷山脈南出,大山演化成長山山脈,它是中南半島的脊骨。由中國境內向南流出的元江,在中下游易名紅河,它挾帶泥土沖積出紅河三角洲平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瀾滄江流出雲南,更名湄公河,以浩大的水勢流淌過寮國,向東南沖積出湄公河三角洲平原。大約在1萬年前,今天的越南南部漸漸露出水面。
順化條約的簽訂震撼了清朝政府。廣西巡撫亦於1883年9月底接到了越南國王向光緒皇帝報告法國強迫訂立順化條約經過的咨呈。鑒於威脅臨近,清朝大多數高級官員主張對法國採取強硬態度。至當年10月底,中法談判沒有達成協議,法國政府遂決定對中國再度訴諸武力。
越南方面,自第二次西貢條約簽訂后,阮氏王朝也感覺到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乃遣使向清朝政府告急,請求清軍援助越南抗擊法軍。清政府經過反覆商討,感到唇亡齒寒,於是命令駐英、法、俄三國公使曾紀澤向法國政府多次提出抗議並聲明:「越南受封中國,久列屬邦,該國如有緊要事件,中國不能置若罔聞。」(《曾惠敏公奏疏》卷4,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