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自我與無我 因為無我,所以慈悲

四、自我與無我

因為無我,所以慈悲

濟:佛法有真諦和俗諦之分。從真諦的角度來說,自我是虛妄的,沒有本質的存在,但同時還從俗諦的角度認可它的存在,認可生命悲歡離合的各種狀態,否則就屬於佛法批評的斷見了。關於空和有的關係,佛法歸納為「畢竟空,宛然有」。從本質上說,根本就了不可得,但如果徹底否定它的存在,則是斷見,同樣是不可取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對眾生慈悲?每個生命的習性不同,在生活中,有的從小樂於助人,只要覺得好的東西,就主動積極地和他人分享;也有的天生對人不感興趣,不願和外界有什麼接觸,更談不上利他了。所以,佛教對人有種性之分,包括菩薩種性、緣覺種性、聲聞種性、不定種性和無種性。對於菩薩種性之外的其他種性來說,尤其需要培養慈悲心。而在消除我執之後,你會感受到自己和六道一切眾生從根本上是一體的,這樣就更容易生起同體大悲之心。就像你身上哪裡痛了,手本能地就會去撫慰、施救。如果真正認識到自己和眾生無二無別,自然會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read.99csw.com,慈悲也會成為本能。佛法認為,如果一個人只顧個人解脫,對覺性的開發是不完整的,屬於偏空的智慧。雖然也能解脫,但不是對生命潛能的圓滿成就。
濟:我們為什麼會和眾生形成對立?就是因為建立並執著自我。這種執著就像一道圍牆,把「我」圍在其中,與眾生產生隔閡、對立。
濟:無自性,同時也說明了我們和眾生的關係,以及為什麼要生慈悲心。
濟:大悲心的成就更離不開眾生。我最近在講授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論中告訴我們:在學佛路上,佛和眾生同等重要。首先要有佛陀指引方向,幫助我們開發智慧,但要成就慈悲,就離不開眾生。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一切眾生猶如樹根,諸佛菩薩猶如花果,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眾生就像樹根,諸佛菩薩就像花果,以大悲心為樹根澆水,才能開花結果。論中甚至講到,當眾生傷害你的時候,也要對他心懷感恩,感恩他來成就你的修行。因為不是誰都願意來傷九-九-藏-書害你的,看起來是他在傷害你,其實他是通過傷害自己來成就你,真正受到傷害的是他自己。在這部論中,寂天菩薩以非常理性的思辨,幫助我們從各個角度認識利他的重要性,從而調整觀念,修正心態。
周:佛教的慈悲,我一直理解為一種大悲憫。我們作為有情來到這個世界,卻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是無根的,生命本身是虛幻的,用我的話說,人人都是孤兒,都是空空世界里的過客。由這種大悲憫,產生了對眾生的大愛。慈悲慈悲,慈是從悲而來的。
濟:寂天菩薩說,在成佛道路上,眾生和佛同等重要。這個重要並不是說,眾生和佛在功德上是一樣的,而是說,佛菩薩幫助你成就智慧,眾生幫助你成就慈悲,兩者缺一不可。佛法認為,利他也能開發智慧。為什麼這麼說?人之所以不能解脫,就是因為陷入錯誤的自我狀態。我們設定了一個自我,在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中,又會不斷強化自我的感覺,越陷越深。反之,如果一個人不斷想著社會大眾,想著利益他人,就是弱化我執的九-九-藏-書過程。當我執被不斷弱化,建立在我執上的所有煩惱也在逐步瓦解,覺性就得以顯現出來。所以利他不僅能成就慈悲,同時也在開顯智慧。
周:對於惡人、不義之人,持一種接納的態度,可以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寬容,就是知道他是身不由己,受經歷、習慣、環境、業力、情緒等等支配,在這個意義上予以諒解。另一個是修身,一切負面遭遇都是自己修身的教材。耶穌也主張,有人打了你的左臉,你就把右臉也讓他打。在這一點上,孔子比較有分寸,他主張以直報怨,反對以德報怨。從社會的角度說,對惡人是必須懲治的,當然,懲惡也是為了讓他從善。
周:這部經論造于什麼時代?
周:不是一個最高的境界?

畏冰 攝
濟:這是印度佛教中後期寂天菩薩所造的論典,也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論典。作https://read.99csw.com為大乘佛子,從選擇菩提心,以發展覺醒的心作為生命目標,再到完整開發生命內在的覺性。在此過程中,不同經論是從不同角度給我們提供指導。
周:破除我執之後,可以消除人與人鬥爭的根源,會變得寬容平和,但未必是仁慈。如果每個自我都是虛幻的,就會產生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幫助他們?這會有什麼價值?西方哲學有一個觀點認為,每個「我」都是有價值的,每個生命體都是寶貴的,每個人都應該熱愛自己的生命。我愛我的生命,看重我的自我,就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知道別人也是愛他的生命、看重他的自我的,所以要同情和幫助別人。仁慈的邏輯是這樣推出來的,是從有我推出來的,和佛教正相反。
濟:無自性,是看到一切事物的虛妄本質,搞不好確實會導向虛無。這個關係到底在哪裡呢?從我們自身到世間一切的存在都是現象而已,本身沒有任何對立,也沒有任何界限。現象和現象的存在,以及現象和生命的存在,完全可以融為一體。但在現實中,大到國家、民族之間的衝突,小read.99csw.com到個體之間的衝突,可謂比比皆是。為什麼會這樣?這些衝突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執有關——是我執進行的自我保護。可見,我執正是我們不能廣泛接納他人、平等慈悲眾生的關鍵所在。只有消除這個「我」,我們和眾生才是一體的,息息相關的。佛法所說的無我,就是要拆掉我們和眾生之間的這道牆。
濟:對,那只是個人解脫。要成就無上菩提,必須帶領眾生共同解脫。在修行過程中,要廣泛接觸眾生,才能斷惡修善,圓滿悲智。比如破除貪著,可以通過不斷布施來修習。當你願意傾盡所有地幫助每一個人,就代表內心已沒有任何貪著了。再如嗔恨心,也要在受到挫折時才能得到檢驗,看自己還會不會被境界所轉。如果沒有眾生作為對境,就很難發現自身問題。
周:這個關係是怎樣的?
周:很有道理,利他本身是一種無我的實踐,而無我就是覺醒,就是智慧。
周:我對此還有些困惑,無自性好像還會導致相反的情形:既然我是無自性的,你也是無自性的,大家都是虛幻的存在,都是在假象中生活,何必認真?我何必管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