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六、生死與輪迴 生命是大海,今生是浪花

六、生死與輪迴

生命是大海,今生是浪花

濟:這個「不死」是不是長生不老呢?佛陀最後也入般涅槃了,是不是他的修行沒有圓滿呢?其實不然。因為他已經體證到空性,體證到不生不滅的層面。對他來說,生死只是換個場景而已。就像你體會到大海的博大時,就不會在意浪花的生滅了。
周:能夠預知死時,從容離去,這很不尋常。不過,我覺得最難的還是能夠洞察死後的歸宿。
周:這樣的人很少吧?
濟:所以在根本上,人還是對死亡充滿恐懼。這種恐懼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對生的貪著和依戀,一方面是不知道死後去向何方的恐慌。想著現在活得好好的,要這樣要那個,忙來忙去,一口氣不來,擁有的一切都與己無關,而且不知道接下來即將面對什麼,的確會讓人不知所措。
濟:不少禪宗大德都能如此,《五燈會元》就有大量記載。其實不一定非是高僧大德,有些看似普通的老人家,深信凈土,願力真切,加上念佛得力,也能預知時至,自在而去。
濟:當你沒有融入大海時,就會執著于每一朵浪花,因為這對你來說就是一切。而在九*九*藏*書浪花的境界,大海的確是無法想象的,只能作為一個比喻。從浪花看到大海,需要的是智慧和修行,再多的想象也是無能為力的。
周:佛教認為生死乃唯心所起,沒有我執就沒有生死的迷惑,我覺得是擊中了生死問題的要害。但是,恐懼死亡是生命的本能,如何解除這種恐懼?道理多麼明白,恐懼死亡的本能仍在,光靠道理是解除不了的。所以,是不是因為這個緣故,才需要有各種各樣的修鍊,需要戒、定這些輔助手段?
濟:在佛教中,「了生死」確實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但不是全部。佛法的核心目標,是從迷惑走向覺醒,一方面要解決各種負面心理,一方面要開發生命中無限的潛能,即佛菩薩那樣的大智慧和大慈悲,而不僅僅是「了生死」,這隻是建立於生命覺醒的一種能力。
濟:這是需要有真修實證的。如果僅僅靠猜測,是推理出來的,那確實會有疑惑,不知道實際結果會怎樣;但如果你確實看到,體會到,就不存在疑惑了。很多修行者在明心見性九九藏書后,體認到生命內在的覺性,對生死不再有任何疑惑和恐懼,從而來去自如,坐脫立亡,生死自在。這樣的人對於自己未來的去向自然充滿著信心。
濟:首先是如何認識生死。當然,認識本身有不同層次。之所以明白道理后,恐懼的本能還在,那是因為僅僅明白了概念,並沒有得到實證,沒有從內心確認這個道理。通常,概念也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面臨強大的對境時,概念就抵擋不住了。至於平常的人,尤其是現代人,普遍缺乏對生死的認識,因為看不清,就一味逃避這個問題。唯物論認為人死如燈滅,聽起來似乎無所畏懼,但是不是真的無所謂?其實也未必,更像是一種「無知者無畏」式的任性:管他呢,反正現在沒死!
周:在生死問題上,佛教好像有兩個思路。一是看清生本身是假象,生死迷惑源於我執,破除對生命的執著就不會有生死迷惑。二是看破生死界限,生命是永恆的海洋,並不存在死。我想知道,這兩種思路,哪個是佛教更為主張的?
周:對,一是不能割捨生時的快樂,九*九*藏*書二是不能接受死後的虛無。
濟:對生死的恐懼,很大程度上的確來自對明天的未知,不知道歸宿在哪裡。其實,未來就取決於今天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把握當下,就是把握未來。如果你對自己的每個行為都有把握,就不必擔心未來的歸宿。古今中外,很多高僧大德生死自在,就是因為他們明了生命的相續,還有強大的願力和定力,才能在生死關頭做得了主。當然,這個過程的確需要修行,不是隨便想想就行的。
濟:但輪迴說會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完整性,不僅看到現在,還知道生命有過去,有未來。把生命比作大海的話,人的一生就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如果立足於浪花,你會覺得人生非常渺小,轉瞬即逝。如果立足於大海,我們對生死現象就會更從容。因為死亡並不是結束,它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浪花是不斷生滅的,大海卻不增不減,如如不動。
周:也就是說,第一個思路是生命無常,由這個思路開啟第二個思路,即追求不死。
周:但是很重要?
濟:生命的延續就是緣起。緣起有自身規律,九九藏書那就是無常,就是有生有滅,這是它的真相。你先要看清楚,然後還要通過修行來體證。釋迦牟尼佛當年就是因為看到生老病死,想到青春、健康、美貌、榮華富貴的背後,就是衰老、疾病和死亡的隱患,而從衰老、疾病和死亡的結果,再來審視青春、健康、美貌和榮華富貴,會覺得這一切短暫而虛幻。你會發現,自己擁有的一切都在死神的控制下。如果我們追求的價值在這裏,這個價值其實還是沒有價值,哪怕為之忙碌一生,最後還是什麼都抓不住。所以佛陀想到,不應該用人生來追求如此虛幻的東西,應該追求更為永久的、不死的東西。
濟:它是一個現實問題,是佛陀當年出家修行的契機之一,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和解決的。
濟:修行就是讓我們認識這個大海。不僅是知道大海這個概念,而且要通過實修,體認生命大海的存在。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知道了浪花和大海的關係,但浪花歸於大海時會怎樣?生命又會以怎樣的浪花出現?我們有沒有把握?還是取決於修行。所以,我們既要了解生命的規律,還要九九藏書知道怎樣改造生命,將自己導向更有價值的未來。修行有兩個層面。從普通層面來說,是通過信仰建立一份依賴,並遵守相應的戒律和修行,從而看清塵世的虛幻短暫,對未來去向充滿信心,知道那將帶來更好的處境和更究竟的快樂。有了這樣的信念,走的時候就能坦然面對。加上佛教有臨終關懷,包括心理引導、助念等項目,幫助臨終者安詳離去,告別今世。相比之下,那些充滿恐懼,在搶救、掙扎中毫無尊嚴地死去的人,實在是太可憐了。
周:問題在於,作為一朵浪花,這個大海對於我們來說完全是不可知的。
周:唯物論才讓人絕望呢。
周:看清塵世的虛幻短暫是容易的,但是怎樣才能對未來的去向充滿信心,相信那是更好的處境呢?
周:浪花和大海的比喻很好,給人以踏實的感覺,但這會不會只是一個比喻呢?語言是會迷惑人的。
周:看來最後的關鍵是證悟大海,融入大海。
周:我曾經聽到一位高僧說,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了生死」。從佛陀當年出家的動機,到生死問題在後來佛教中的位置,能否做這樣的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