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覺醒與解脫 人皆有自救的能力

九、覺醒與解脫

人皆有自救的能力

周:正見一定是中道?
周:怎麼判斷我現在獲得的是不是正見?
濟:可以自己去審視。佛法中,什麼是無常,什麼是無我,什麼是空,都有相應的認識標準,同時還可以通過實修體證。
周:這不是覺醒,而是覺醒的反面——麻醉。
濟:佛教所說的覺醒,並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清醒」,也不是與「難得糊塗」對應的「洞明世事」。為什麼世人會通過喝酒來麻醉自己?因為他們覺得清醒的時候想法很多,又不能解決,更煩惱,更痛苦,所以通過喝酒來暫時忘記。這樣的清醒,和佛教所說的覺醒是完全不同的。
周:如果對覺醒做廣義的理解,那麼可以說,一切精神導師都主張,人生的目標就是覺醒。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蘇格拉底說: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佛陀也說:不知正確的教法而活百年,不如聽聞正確的教法而活一日。這些教導read.99csw.com高度相似。當然,對覺醒的定義會有差異。在佛教中,覺醒的涵義除了解脫還有什麼?
周:用一個概念來概括佛教的話,是不是解脫?終極目標就是解脫?
濟:佛陀最大的貢獻就在於,發現人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在迷惑煩惱的背後,生命還有覺醒的潛質。一旦開發這種潛質,就能解除困惑,擺脫煩惱。換言之,生命本身就有自救的能力。佛陀的這個發現,給人類帶來了希望。這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共所在。其他宗教往往把問題都歸於救世主,而不是靠自己解決。但救世主到底能不能解決?是另一回事。
濟:用覺醒來表達,應該更完整。解脫還偏向否定。
周:當一個人沒有真正醒悟時,這些對於他來說僅僅是一個知識、一個觀念,怎麼真正變成自己的心識?
濟:佛教所說的覺醒,是對生命如read•99csw•com實、透徹的認識,同時,它還是生命內在的強大力量。真正的覺醒,是以如實的認識為基礎,進而落實到心行,開啟生命內在的覺性。只有這樣,才能走出迷惑的泥潭。他知道世界真相是什麼,不會有認識上的迷惑;他知道怎麼做才是自利利他的,不會有選擇上的矛盾。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有什麼值得煩惱,有什麼可以痛苦的呢?所以說,覺醒的意義正在於此。
周:世界本來是一個虛空,認識到這個真相,人不是感到絕望,而是獲得了自由。這也是佛法的獨特之處。柏拉圖和基督教都是因為不能容忍虛空,所以才要設定一個理念世界或上帝。
濟:所以佛法特彆強調正見,即如實見。如實,就是符合事實真相。生命真相到底是什麼?你只有看清以後,才能擺脫錯誤認知。世界本是無盡的虛空,而我們的心更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完read.99csw•com全可以在其中自由自在。但我們有了錯誤設定之後,就會形成一個陷阱,把自己束縛其中,不得自在。所有的不自由,都來自心的狹窄設定和執著。當你發現這個設定原本是不存在的,就沒有什麼能束縛你了。
周:人人都有覺醒的潛質,開發這個潛質,就是認清生命真相的一個過程。
周:解脫就是解除迷惑,而生命本身蘊含著解除迷惑的能力。所以,要依靠自己固有的潛質,用自己的覺悟照亮自己的生命。
濟:如實見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擺脫迷惑系統,二是如實了解生命。佛法非常強調中道,所謂中道,不是一種折中,而是遠離偏見,擺脫片面認識。當你產生片面認識時,就只見其一而不見其他,並由此影響你的生命狀態。
濟:正見的建立,沒有離開緣起,需要通過不斷的聞思和實踐,是一個理解、接受、運用的過程。因為理解,才能建立正確九_九_藏_書標準;因為接受,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自身觀念;因為運用,才能將聞思得來的概念化的觀念,真正落實到心行。如果僅僅是概念上的認識,沒有落實到心行,有時反而更糾結。就像有些人,好像能看得破,但又放不下,還不如稀里糊塗的人好過。也因為如此,往往會讓自己和他人對學佛產生懷疑。只有當佛法正見真正成為自身觀念、心態及生命品質,無論你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如法的,都會讓生命有正向的成長。
濟:是的。佛法認為,每個眾生都有覺悟潛質。在佛性層面,眾生和諸佛是完全平等的。為什麼兩者的顯現如此不同?就在於迷和悟,即迷惑和覺醒的生命。《六祖壇經》告訴我們:「前念迷即是眾生,后念悟即是佛。」當生命陷入迷的狀態,就像進入烏雲,四顧茫然,不見天日。當生命進入悟的狀態,就像進入晴空,萬里無雲,一片澄澈。迷和悟不過是一步之遙,https://read•99csw.com雲彩和藍天也不過是一步之遙,只要跨過去,並不遙遠。
濟:對。
周:相同點就是覺醒的潛質。
濟:佛法認為,凡夫和佛菩薩的根本區別,就是迷和悟。從人格而言,凡夫和佛菩薩有著天壤之別,一個煩惱重重,一個悲智圓滿。如果就這個結果來說,我們往往對修行沒有信心,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品質。所以我們要去尋找兩者的共同點,及最初的分歧從何而生?只有找到相同點,修行才有希望。否則就像蒸沙不能成飯一樣,是不可能修出來的。
濟:除了對負面的否定,還包括對正向的開顯。佛教認為,佛陀有三種功德,即斷德、智德和悲德。斷德是涅槃的功德,徹底平息生命內在的迷惑煩惱;智德是對智慧的成就;悲德是對慈悲的圓滿。所以除了否定之外,更重要的是正向開顯。
周:那麼,覺醒和解脫的關係,也許可以這樣來界定:唯有通過覺醒,才能真正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