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覺醒與解脫 從覺醒到解脫

九、覺醒與解脫

從覺醒到解脫

周:覺醒是不是擺脫迷惑的另一種說法,擺脫了迷惑,也就是覺醒?
濟:如果了解大乘菩薩的人格,就會看到生命的另一面。比如漢傳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菩薩中,觀音菩薩代表大慈悲,大到什麼程度?能對每個眾生心生慈悲時,這種慈悲才是圓滿的。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慧,包括通達真理、解除煩惱的根本智,也包括應機設教、引導眾生的差別智。地藏菩薩代表大願力,即「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擔當。普賢菩薩代表大行願,做每件事都能以盡虛空、遍法界的無量眾生為所緣對象,這種願力是永無止境的,「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力無有窮盡」,而且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的。四大菩薩的精神和人格,就是對生命正向力量的開啟。如果把這些當作象徵性的說法,可能也就https://read.99csw.com聽聽而已。但你認真體會一下這些菩薩的願力,體會一下這種人格的偉大,會覺得無比震撼。
濟:解脫的確是佛法的核心。
濟:你說的解脫比較偏向對負面的否定,但要明確,否定的是什麼?不否定的是什麼?這點非常重要。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帶著迷惑來穿衣吃飯,也可以不帶著迷惑來穿衣吃飯,要否定的是迷惑的心,而不是穿衣吃飯這件事。解脫也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什麼都不做,解脫的核心是放下而不是放棄。我們要放下的,是內心的迷惑和執著,幫助你更有智慧地生活,是這樣一個道理。
周:印度其他宗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有一個代表宇宙本體的大我,叫神、梵天或上帝,都追求和這個大我合一的境界。佛教有沒有這樣的追求?我覺得,凈土或極樂世界https://read•99csw.com也好,成佛也好,都是象徵性的說法。佛教並不是說,你最後就和釋迦牟尼合為一體了,沒有這種說法。成佛就是覺悟的意思,完全擺脫迷惑的意思,成佛就是一種徹底的解脫。
周:我也相信真正解脫以後會生活得更好,這一點我完全相信,而不是沒有生活了。
周:從中西方的哲學和宗教來看,我大致歸納了五種人生觀。第一是理性的人生觀。這在西方哲學中是主流,讓你理性地面對人生的各種問題,包括生死問題,因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規律,你就必須理性地接受。第二是道德的人生觀。中國儒家是代表,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把人做好,人生就圓滿了,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第三我稱之為審美的人生觀。以莊子為代表,把個體的小我和宇宙的大我融合為一體,進入「與天地精神相往來read.99csw.com」「與造物者游」的境界,但這是只一種主觀的感受,其實是一種審美的境界。第四是信仰的人生觀。最典型的是基督教,只要信仰上帝,相信靈魂不死,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第五就是佛教,我稱之為解脫的人生觀。佛教有一整套智慧的教育法和具體的修行方法,對於解決生死問題也許是最徹底的。就解決人生的終極意義問題而言,理性的和道德的人生觀實際上是在迴避,認為不必考慮;審美的人生觀給你一種朦朧的感覺,一個似是而非的回答;基督教是你一個完全肯定的回答,告訴你人生有終極意義;我覺得佛教其實是告訴你,不存在終極意義,對終極意義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迷惑,要從這個迷惑中解脫出來。能不能這樣說?
濟:解脫的思想和印度的宗教文化有關。整個印度的文化、宗教、哲學,都是以追求解脫為核心。那九_九_藏_書什麼才是解脫?在這個問題上,其他宗教或是理解為上升天堂,或是理解為梵我合一、進入重生等等。從佛法角度來說,解脫既意味著擺脫迷惑,也意味著對覺性的開發。如果沒有開發覺醒的能力,根本就無法擺脫迷惑。
周:解脫是究竟的解決?
周:從三法印來說,解脫是佛教的一個主旋律。我覺得佛教的特點就在於找到一條路,能真正解除人生的各種苦惱。用什麼辦法解決?就是讓你解脫。四諦法門最後也是要讓你解脫,其他花言巧語都是假的。
濟:同樣穿衣吃飯,但因為你的心不一樣了,世界也不一樣了。不是說解脫了什麼都不要,澄清這一點很重要。大乘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主角維摩詰居士是當時毘舍離城中的富豪,他整天在參加社交活動,出入宮廷、商家等各種場所。但他對世俗生活沒有任何黏著,走到哪裡都在給別人傳播佛法,https://read•99csw.com所謂「雖處居家,不著三界」。他不僅事業發達,還有德行,有智慧,深受大眾尊敬。這部經典在漢傳佛教影響非常大。
濟:對覺醒來說,僅僅擺脫迷惑是不完整的。解脫只是覺醒的一個方面,當然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
周:所以入世和解脫是可以兼顧的,該得到的時候就得到,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
濟:幾千年來,人們始終在關心: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為什麼活著?對於這些生命永恆的困惑,所有宗教和哲學都試圖做出自己的詮釋。但它是不是合理的解釋?是不是究竟的解決?
周:我原來理解小乘就是自己解脫,大乘是不僅自己解脫,還要讓眾生解脫,並不是說讓眾生過上幸福的物質生活、情感生活,而是要讓他們解脫,所以佛教是否定性的。我並不認為這是佛教的一個毛病,反倒是其他思想體系所不具備的優點,否定性正是佛教的深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