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怯寞的心

怯寞的心

烏爾沁,你想疼人,想關心人,想呵護人,想回報人,老天是會再給你機會的!我替你預料,也許便會有一個你的林櫻般的姑娘,情願進入你的生活,並被你的生活所接納……果真如此,我定當捧花以賀!
作者少兒時特有的經歷和經驗,使之對於別人對待他的友好或不好,內心反應深切又相當敏感。還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畢業於北京一所大學的中文系,之後投考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而且一直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還從事著語言文字和文學專業方面的研究。
作者在題記之「補遺」中這樣寫道:「我覺得你是這世界上最狠的一種媽,也是最自以為是的一種媽,還是最滅絕女人味道的一種媽。這都是為什麼?」這幾行字,顯然使一個兒子對生母的抗議,具有了聲討般的力度。
它實錄了一個兒童因父母離異的持久的「冷戰」,幼小心靈所經歷的種種屈辱、苦楚、無奈和曾留下了怎樣的創傷,以及曾受過怎樣的虐待。書中沒有誇張,沒有企圖騙人淚水的編造,沒九*九*藏*書有刻意的渲染,因而其實也沒有什麼「觸目驚心」之處。這個「文件」比之某些報刊上所登載的那些極端的血淋淋的冷酷的個例,它的實錄內容基本上是平常的,是生活里司空見慣的,是並不超出於我們成人的經驗所告訴我們知道的。
都是女性。
我相信此書將為報刊、電台、電視台提供值得評說的話題。它是我迄今為止所讀過的最為特別的一本書。它是書中的異類。
故此書又絕不僅僅是一部譴責性的社會「文件」。不,不是的。在許多章節中,許多段文字中,表達了作者對於親情,對於愛和世間愛心發自肺腑的、纏綿又虔誠的讚頌。
本書的社會「文件」的意義正在這裏。
倘沒有她們給予他的愛,他少兒時期那一顆怯寞的心,那一顆充滿了屈辱、苦楚和創傷的心,不知會導致他此後以怎樣的眼界觀望社會,以怎樣的心理對待社會,對待生命和人生……
他感受到了我對他的友好。他不知該如何回報。他是把那種友好看得太重了。而在read•99csw.com我這兒,在我們許多人的尋常生活中,那其實又是普通的,看得太重反而顯得小題大做。
何況,在20世紀60年代,在當代中國,又有幾對夫妻的離婚能做到理智又文明?
作者在他的題記中稱他的書是「文件」。這也就等於是在強調——他一開始就明白自己在寫一本什麼樣的書。那寫的莫大的衝動,一開始就是「非文學」的。我同意作者的自知之明。故我也不以文學賞析的眼光看這一本書。因為那麼一來,與作者的初衷就南轅北轍了。不錯,此書的確可以被認為是一部「文件」。
故我在讀完此書稿之後,見到他時我說的第一句話即:「小烏啊,你是現在的你,而非另外的你,這很令人感動,你知道嗎?」
我幾乎敢斷言——烏爾沁的《不良父母》將受到格外的關注。甚至,受到格外的重視。
正所謂——離婚時不懂得經驗。僅就此一點而言,作者的父母,也未嘗不是時代的犧牲品。我想,只不過他們各自有苦難言欲說還休罷了。
https://read.99csw.com者緊接著又質問生母:「據我奶奶講,你跟我爸還沒結婚的時候就已打得一塌糊塗了,是嗎?那當年當時,你們還結個什麼婚?有病?……」
一個兒子在寫給生母的信中進行如此質問,讀來令人身冷。然而,一個兒子又是多麼有權利進行如此質問呢?我當然並非離婚事件的反對者。相信作者也不是。父母離異了的兒童,也並不百分之百地全都淪陷於不幸之境。但確實的,在不少離婚事件中,少兒變成了父母雙方「冷戰」或「火併」的無辜的犧牲品。正如無辜的平民往往成為戰爭中窮兵黷武、狂轟濫炸的犧牲品。怎麼避免兒女變成這樣的犧牲品?
因之,此書也是一部關於愛和愛心的實錄性的「文件」。
我去了。他感激我。但他的感激似乎也太充滿在他內心裡了,多次在我面前情不自禁地涌溢出來。這曾使我大困惑,大不解,大不自在。常想他何以偏那樣子呢?區區小事,不該頻掛嘴上的呀!讀了他的書稿,我明白了:「若有機會得到點滴呵護,我便read.99csw.com會牢記在心,慢慢品嚼回想它們,尋找機會給予回報」……
真的,倘讀者讀完此書,假如知道作者正在監獄里服刑的話,想必也不會太驚訝的……
錢鍾書先生逝世后,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文藝報》曾於1999年4月3日,頭條整版登載過一篇悼念和追憶錢先生的長篇文章,便是作者寫的。
然而,他沒有變成另外的他。我認為,除了他自身的靈魂中某種可貴的向上掙扎的東西在起作用外,還要歸功於他少兒時期某些好人給予他的愛。比如他的奶奶、他的繼母也是他幼兒園阿姨的陸老師、他的小姑、他童年的小女友煢煢以及他成年後的戀人林櫻……
我說的是發自內心的話。
最後我還想說,雖然我是那麼理解作者,支持他在自己是成年人以後,代許許多多仍與自己有同樣遭遇的少兒發出譴責和抗議——但同時卻還是要祈祝他和自己的生父生母達成最大限度的諒解。
於是,由此書引起的種種關於社會理念方面的討論,更是我絲毫也不懷疑的——諸如關於離婚、關於單親家庭以read.99csw.com及二度組合家庭的親情問題、關於此類家庭少兒們愛的缺失和對愛的渴望……
我因作者請到河南省進行一次文學講座而結識了作者。
真是異類嗎?那麼,請自己讀它,請自己下結論。
除了譴責和愛,此書的再一種價值和意義,乃是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它對於我們研究少兒心理在正常家庭中和單親家庭中與重組家庭中的狀況,對於我們研究少兒心理在父母親和睦的環境中和在父母相互敵視的環境中的截然不同,也不失為真實的一個「文件」。
我們不能對許多事情的質量要求過高。包括親情。我們以平常心希望之,親情絕對是可以失而復得的。而若反之,幾乎一切事情都可能會令我們大為沮喪。
這份「文件」,或者還可以被認為是世紀末的人們,在回溯和懷舊過去情感時分,渴望獲得更多關愛的一個縮影。
然而誰若讀此書,還是會不時地掩卷長嘆,撫額沉思。實際上,這是一個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少兒,對於自己的親生父母的抗議性「文件」。這從書名便已體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