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七章 盛衰無常——變幻莫測的東線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七章 盛衰無常
——變幻莫測的東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軍隊與同盟國軍隊在巴爾幹半島南部進行了幾次作戰。1915年10月1日保加利亞對塞爾維亞宣戰,10月5日,英法聯軍15萬人不顧希臘的中立國地位,在希臘東北部港口薩洛尼卡強行登陸。薩洛尼卡是希臘第二大城市和希臘馬其頓地區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馬其頓地區和薩洛尼卡州的首府,英法聯軍企圖藉此控制希臘並進而增援塞爾維亞和黑山,但由於行動遲緩,英法聯軍在中途遭到保加利亞軍隊攻擊,未能及時給塞爾維亞軍以直接有效的支援,當年底,聯軍撤到希臘境內的薩洛尼卡固守待援。11月底,塞爾維亞軍被迫撤到希臘西部伊奧尼亞海中的科孚島。12月中旬,英法聯軍退到預先有防禦準備的薩洛尼卡登陸場,因而形成了薩洛尼卡戰線。
1914年10月,索羅欽率領「亞沃士」號突然襲擊了俄國在黑海的港口塞瓦斯托波爾和敖德薩,揭開了土耳其參戰的序幕。土耳其加入同盟國集團參戰後,土耳其的陸軍部長恩維爾·帕夏不顧德國軍事使團團長馮·贊德爾斯將軍明智的規勸,率軍進入了與俄國糾纏不清的高加索地區。俄國的沃龍佐夫將軍指揮下的10萬名俄軍,被部署在卡爾斯附近以阻止恩維爾的進軍。俄軍企圖搶先攻入土耳其的亞美尼亞,以粉碎土軍的進攻計劃。
在同盟國的陣營之內,關於戰略思想也分為兩派。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強烈要求對搖搖欲墜的俄國實施全力一擊。法金漢雖然也承認戰爭現已變成了消耗戰,但他相信只有在西線取勝才能贏得戰爭,他指出,在東線取得戰術性勝利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俄國有廣闊的地域和巨大的人力資源。但德皇站在興登堡的一邊,因此,德軍決定在西線採取防禦姿態,而在東線則尋求對俄作戰的決定性戰果。根據從俄軍無線電報和其他來源獲悉的消息,德軍總部相信俄國大公有自己的一套「龐大計劃」,他們相信一俟冬季轉暖,俄國大公就會襲擊東普魯士,一路北上,向托倫推進,同時另一路在北面從科夫諾方向出發。俄軍兵源絕無短缺之憂,可以無限供應的馴服農民正在沙皇的國境線內接受軍訓一旦有了軍服、裝備和武器,這些人員便可以補充不足的編製或增加軍隊的人數。鑒於奧匈的虛弱,1915年初,法金漢決定必須由德國來承擔進攻的任務。他的主要目標並非像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所鼓勵的那樣大肆入侵俄國,而是有限制地發動戰役以消滅俄國軍隊並迫使俄國人後退,從而消除他們對奧匈的戰略威脅。隨著這種有節制的戰役,德國人開始了他們精心策劃的陰謀損毀俄國政治和軍事士氣的努力。
5月初,戈爾利采戰役開始了。這場戰役的打法和德軍以往的傳統作戰方法完全不同,這次德軍並沒有採取以往那種大規模迂迴包抄的戰術,而是採用了直接從中間突破。在戈爾利采正面寬約50公里的戰線上,由四個德國軍組成的德第十一集團軍在4月份完成了戰役集結。為了確保戰役的勝利,德軍還特地為奧軍配備了一批優秀的軍官並準備了充足的彈藥。為了不被俄軍發現正在集結的部隊,德軍讓自己的前沿部隊都穿上了奧軍的軍裝。
土耳其的參戰改變了戰爭的格局,已經為1914年的失敗所動搖的俄國,現在幾乎完全被切斷了來自英法的物資供應,而這些東西正是俄國賴以實施持久戰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西方的協約國也正焦急地欲重新獲得通往烏克蘭糧食產地的通道。精明強幹的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提議立即採取行動,奪取達達尼爾海峽並恢復聯接地中海和黑海、經由土耳其海峽到俄國的重要供應線,而英國的陸軍大臣、陸軍元帥基欽納伯爵則強烈堅持要在西線一決高低,在英國戰爭會議上經過一番持久和激烈的爭吵之後,一個針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兩棲行動計劃被勉勉強強地通過了。

十四、英、土、俄三國的能源爭奪——波斯戰線

七、以一敵五——俄土索契角海戰

奧斯曼土耳其有一個無價之寶,就是它的地理位置,正好處在各條交通要道的會合處。德國人鑒於兩線作戰的局面已是不可避免,急於爭取這個可以封鎖黑海出口的土耳其帝國,以切斷俄國從英法得到的補給的海路,德皇宣稱:「現在該做的事情就是要讓巴爾幹各國的槍炮全都做好對準斯拉夫人的準備。」這個時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老態龍鍾,被稱為「西亞病夫」,早已風光不再,它在中東、北非的領土紛紛喪失,強大的俄國從北方不斷蠶食這個衰老的帝國。儘管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失掉了許多,但在1914年的時候還是要比法國、德國、奧匈加在一起還大,此時的奧斯曼帝國是一個令人垂涎的潛在結盟對象,如果奧斯曼帝國參戰,它所控制的地域將會對戰局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1908年時,英國、俄國和奧匈帝國等國家都對奧斯曼帝國虎視眈眈,想要瓜分其所轄的巴爾幹地區。為了推翻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統治,也為了不讓土耳其被外國進一步瓜分,青年土耳其黨人決定舉行武裝起義。1909年4月13日凌晨,效忠於蘇丹的首都第一軍團的部分士兵包圍了議會,要求驅逐議長,並取締青年土耳其黨人的組織。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隨即下令撤換首相,並責令各省總督保護教法。面對這個局面,在馬其頓的青年土耳其黨人立即組成由恩維爾統率的「行動軍」,在4月23日開進君士坦丁堡,三天後控制了土耳其的首都。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通過議會廢黜了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把他的弟弟穆罕默德·賴希德立為新的蘇丹,也就是穆罕默德五世,恩維爾由此成為了全國矚目的「自由英雄」而受到推崇和讚揚。
在此次戰役還沒開始時,協約國就已預見到了這次進攻,由法國將軍薩拉伊指揮的3個師的先頭部隊就已經在希臘港口薩洛尼卡登陸,但隨著保加利亞第二集團軍切斷了通向薩洛尼卡的鐵路線后,就阻止了薩拉伊的部隊與處於困境的塞爾維亞軍會合。薩拉伊的部隊退卻到薩洛尼卡,置身於綽號為「鳥籠」的堅固防禦陣地,準備抗擊保加利亞軍和態度不明確的希臘軍隊的進攻。總數達42萬的塞爾維亞軍隊中,只有一些零星的小部隊得以越過阿爾巴尼亞的群山,逃到亞得里亞海東岸免於被俘,16萬軍隊和900門大炮則成了保加利亞人的「戰利品」。

德軍士兵在馬祖里湖附近一個偽裝得很好的陣地中各就各位。
2月13日,奧古斯圖夫的俄國守軍在兩翼被包抄、後面受威脅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撤離了自己曾英勇防守的陣地。德軍於14日開進奧古斯圖夫,在城中抓獲5000名戰俘,緊跟軍隊前進的德皇,于當日訪問了該城,並向勝利的軍隊表示了祝賀。由於俄第二十軍在奧古斯圖夫的頑強抵抗,使俄國第十集團軍的主力得以撤至利普斯克-奧索維茨要塞一線,德軍向東南方向進攻的道路被封鎖了。德第八集團軍已經推進到博布爾河一線,希望攻擊奧索維茨要塞,奧索維茨的堡壘構築在它所在的大平原僅有的幾處高地上,德軍竭盡全力攻城,但毫無結果,冬季戰役已近尾聲,俄第十集團軍雖沒有全部落入陷阱,但損失了20多萬人,作為一支有效戰鬥力量的俄第十集團軍已是不復存在了。
一支匆忙集結的英國遠征軍在漢密爾頓將軍的指揮下正在從英國和埃及到加利波利半島的途中,而漢密爾頓本人這時正在一艘英國戰艦上觀戰。1915年3月中旬,當第一批部隊抵達利姆諾斯島的穆德羅斯灣時,從英國來的先遣隊被發現沒有按規定裝載,火炮和彈藥不在同一條船上。1915年3月25日,該艦隊不得不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在那裡重新進行戰鬥裝載,將人員、槍炮、彈藥等裝于同一條船上。這耽誤了一個月的時間,與此同時,土軍完全警覺到即將迫近的登陸行動,開始完善其防禦部署。德軍的馮·桑德斯負責全面指揮,他以大約6萬名守軍在半島上構成彈性防禦體系。
1918年9月,英、法聯軍在薩洛尼卡戰線發起了進攻戰役,截至9月22日,英、法聯軍用騎兵和航空兵發動攻勢,並於29日佔領了斯科普里。至9月底,德第十一集團軍陷入合圍,9月30日投降。在這種情況下,保加利亞由於爆發了弗拉達亞起義而退出戰爭,10月初,保加利亞在薩洛尼卡簽訂了停戰協定。
戰役計劃不周、準備不足、陸海軍協同不力、低估土軍戰鬥力和未達成戰役突然性等,是英法聯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戰役的直接後果是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丘吉爾被調離內閣。事實上,假如有更雄厚的財力和更細緻的戰略部署,這次兩棲登陸襲擊計劃便有可能順利實施,協約國軍隊便有機會在歐洲東南部開闢新戰場。因為在後來的戰爭中,這種戰略被證明是完全可取的,成攻與失敗,其實僅一線之隔,達達尼爾遠征的想法是很好的,但實施的結果是可悲的。加利波利半島戰役也是聲譽的創造者和破壞者——基欽納無懈可擊的名聲被玷污,費希爾爵士於5月辭職,接著不久丘吉爾下台,漢密爾頓除寫回憶錄之外永遠與軍人生涯絕緣。然而在這次戰役中指揮土耳其軍隊的凱末爾則福星高照,被歡呼為「加利波利的救星」。
俄軍在馬祖里湖的冬季戰鬥中被逐出東普魯士,為興登堡贏得了陸軍元帥的軍階,由他統領東線的全部軍隊,魯登道夫則成為他的參謀長,兩個人現在都堅定地認為,如果手頭有足夠的部隊,可以用一場戰役中把俄國擊敗。法金漢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他深信戰爭將在西線取勝,因而決定把他的主力集中在西線,只在奧匈帝國出現困境后,他才勉強把4個軍從法國調往加利西亞。1915年夏秋兩季,俄軍不得不面對德軍近40個師和幾乎全部奧軍無休止的進攻,俄軍的素質和組織結構因連連受損均已削弱,又處於武器彈藥供應最糟的階段,沙皇的軍隊在1000多公里的防線上遭受到德軍時而在這裏時而在那裡的連續攻擊,防線一再被突破,他們被迫作迅速的縱深退卻。

四、雪崩的俄軍——華沙易幟

1916年夏,在波斯的西部地區,一支2萬多人的土耳其軍隊佔領了波斯的重要交通要道哈馬丹,並直接威脅到波斯西部地處厄爾布爾士山南麓離德黑蘭不到100公里的加茲溫城。由俄國將軍巴拉托夫指揮的約8萬名俄國部隊開到了此地,並對土耳其軍隊展開了反攻,而在南部的英國軍隊也展開了配合進攻,在英俄軍隊的兩面夾擊下,人多勢眾的俄軍迅速攻佔了土耳其軍隊佔領下的伊斯法罕、哈馬丹以及由親德人物組成的波斯「臨時政府」所在地克爾曼沙赫,土耳其軍隊被迫從波斯撤回到自己的邊境內,由同盟國所支持的波斯「臨時政府」也隨同遷到了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7年2月,俄國和英國的軍隊在克爾曼沙赫會師,自此,奧斯曼土耳其在波斯的勢力被驅逐了出去。
對達達尼爾海峽的進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戰役,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是突破達達尼爾海峽的最賣力的倡導者,他於1914年聖誕節前夕曾提出疑問:「難道除了把我們的軍隊送去啃佛蘭德斯的帶刺鐵絲網以外,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了嗎?」丘吉爾希望在歐洲戰場以外開闢一條「外圍戰」,他的目光投向了衰老帝國土爾其所控制的達達尼爾海峽。佔領達達尼爾海峽的回報是豐厚的,此舉可以建立一條經由黑海到俄國的可靠補給線,最終迫使土耳其退出戰爭,建立一條巴爾幹戰線,援助塞爾維亞,這樣奧匈帝國或許會崩潰,真可謂一箭雙鵰。
1881年11月22日,青年土耳其黨人領袖恩維爾·帕夏生於伊斯坦布爾一富商家庭,他的父親埃米尼·阿赫梅德是土木工程師,恩維爾從小就跟隨父親到摩拿斯提,在那裡上學,直到進入摩拿斯提的軍校,畢業后又到伊斯坦布爾軍事學院繼續深造。恩維爾從小的願望就是成為一名軍官報效國家,在軍校上學期間,他只是專心於學習,而對那些與軍事無關的事從不上心。在君士坦丁堡軍事學院畢業后,獲騎兵上尉軍銜的恩維爾被派到馬其頓的第三軍參加對當地游擊隊的鎮壓。當時的馬其頓是奧斯曼帝國各種矛盾的焦點,當地的各種勢力非常活躍,也是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活動中心,那裡的現實對恩維爾產生了影響,他漸漸捲入了青年軍官的政治活動中,而且還加入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組織。到1908年,恩維爾已成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中央委員。
普特尼克的第一集團軍構成了對奧匈第六集團軍交通線的嚴重威脅,直到11月份,波斯尼亞才清除了塞爾維亞部隊,康拉德對裝備不良的塞爾維亞軍隊擊敗他的軍隊非常憤怒,決心結束這種局面。現在,它的戰鬥兵員在數量上與塞爾維亞相比,約佔三比二的優勢,在武器裝備和彈藥的數量與質量方面也佔有很大的優勢。在山區冬季嚴寒條件下經過頑強的拉鋸戰,到11月15日,普特尼克在亞達爾河之戰中的司令部所在地瓦列沃落入奧匈第六集團軍之手,塞軍在奧軍的進攻面前步步退縮,到22日波蒂奧雷克的戰線已經跨過科盧巴拉河,經過激戰,奧軍以重大傷亡俘虜塞軍8000多人,繳獲大炮40門。奧匈軍隊開始從側翼迂迴到貝爾格萊德,在奧軍的攻勢下,普特尼克乾脆放棄首都貝爾格萊德,把部隊撤往西南山地,拉長奧軍的補給線。他利用奧軍後方的科盧巴拉河水泛濫,於12月3日發動了一場凌厲的反擊,再一次粉碎了佔優勢的奧軍,並收復了貝爾格萊德。到12月15日,奧軍向塞爾維亞發動的第三次攻擊被擊退,奧軍處於徹底潰敗狀態,被迫越過科盧巴拉河,退到原出發地。
土耳其最終倒向了同盟國,俄國於11月4日向土耳其宣戰,英國和法國接著在11月5日也宣戰了,這下子戰爭的血刃便伸展到另半個世界,俄國通向地中海的出口也被堵死了。土耳其的參戰自動開闢了幾個新戰區,協約國不得不分兵於美索不達米亞、蘇伊士和巴勒斯坦,奧斯曼帝國的最後瓦解、中東往後的歷史,都是「戈本」號這次航程造成的結果。假如「戈本」號不到達伊斯坦布爾,土耳其未必會在德國一方參戰,英國便不需要發動土耳其戰役來打通對俄國的支援通道,那麼就不會有英國人在達達尼爾戰役和加利波利戰役的慘敗,而英國人在達達尼爾戰役和加利波利戰役的慘敗,又對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起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如果說一艘戰艦改變了一次世界大戰的政治格局,那只有「戈本」號可以擔得起這個稱號了。
一度稱霸歐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到19世紀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權不斷削弱,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的地區處於四分五裂狀態之中,已成為昔日帝國的「遺產」,這為早已覬覦的歐洲列強大開了爭奪的方便之門。在這些「遺產」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兩條海峽對各列九_九_藏_書強最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是溝通黑海與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金橋」,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實際上,自從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的革命推翻老蘇丹,建立了以他的比較通情達理的弟弟為首而由「統一與進步委員會」主持的政府以來,在隨後的6年中,土耳其確實已經開始返老還童。「一戰」前夕的1914年8月,德國與土耳其政府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將其拉入同盟國集團,11月2日,又促使土耳其對協約國宣戰。英、法乘機發兵中東,全面奪取土耳其帝國的地盤。英國進兵的主要方向就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西亞地區,英軍於11月22日佔領了巴士拉。
塞爾維亞全境已被德國、奧匈和保加利亞三國軍隊佔領,1916年8月,羅馬尼亞經過幾次猶豫后,答應同協約國一起戰鬥,條件是奧匈帝國垮台後,它要求得到特蘭西瓦尼亞的全部領土,布科維納和巴納特也要割讓給它,同時它還要求俄國軍隊進入多布羅查地區,以協助它保衛南部邊界免遭保加利亞的侵犯。1917年6月,希臘也站到協約國一邊投入戰鬥,使巴爾幹戰場的形勢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
與英法遠征軍對峙的是得到德國幾個師加強的保加利亞兩個集團軍。自從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后,加利波利半島的協約國軍隊一部、義大利軍隊、俄軍兩個旅、塞爾維亞集團軍調入薩洛尼卡作戰。1916年底,雙方在斯特魯馬河和莫納斯蒂爾一帶經一系列局部戰役后,轉入陣地防禦。這時協約國駐希臘軍隊的規模已擴大到約25萬人,除英軍的5個師以外,還有4個法國師、6個重新編組的塞爾維亞師、1個義大利師,甚至還有1個俄國旅。由於薩拉伊後方的希臘軍隊態度曖昧,部分地動員,又部分地複員,這就使得協約國的軍隊在希臘北部也建立了一條從奧爾法尼灣到普雷斯帕湖的防線。
這場戰役拖了好幾個月,但是頭幾天就決定了它的結局,處於敵人制高點控制下的灘頭遭到火力掃蕩,旨在擺脫西線式的僵局而採取的翼側迂迴行動也陷入了塹壕戰的困境,雙方一再發起進攻,但戰果甚微,而傷亡巨大。隨著地中海炎夏的到來,瘧疾和痢疾導致大批人員喪生。在5月間,一艘土耳其驅逐艦用魚雷擊沉英國戰列艦「巨人」號,一艘德國潛艇用魚雷擊沉「凱旋」號和「威嚴」號,達達尼爾海峽變成了英國人逐漸擴大的傷口。直到此時,英國政府仍然不肯改變策略,約3萬多枚炸彈被送往加利波利,3支英國軍團也於8月被派往前線增援。到8月初,聯軍已增至12個師,8月6日夜,聯軍在蘇弗拉灣登陸並隨即轉入地面進攻,遭土新編第五集團軍14個師頑強抵抗,進展甚微。8月6日,新一輪的登陸戰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的蘇弗拉灣拉開,由於土耳其人在蘇弗拉灣的防守比較薄弱,英軍在登陸時未遇到太多抵抗,只是部隊上岸后未能及時向內陸推進佔領制高點,寶貴的戰機再次被錯過了。

奧匈帝國將軍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因錯誤地指揮了1914年奧軍入侵塞爾維亞的行動而被撤職。
有「上帝的後花園」之稱的保加利亞是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它與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馬其頓、希臘和土耳其接壤,擁有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陸軍,一旦它決定倒向何方,巴爾幹的戰局必將有重大變化。戰爭開始時,保加利亞多少有些親德的嫌疑,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一戰」爆發前,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曾經給過保加利亞大量的貸款支援。大戰爆發之後,協約國和同盟國在巴爾幹諸國展開了一系列宮廷活動,雙方都對有「東方的普魯士」之稱的保加利亞開出了一系列報價:正企圖強行攻佔達達尼爾海峽的協約國開出的價碼是讓它重獲1913年丟給土耳其的東色雷斯(君士坦丁堡除外)。由於德軍在法國和波蘭的勝利,同盟國的報價顯得更加誘人——整個馬其頓、西色雷斯、南多布羅加和薩洛尼卡全部歸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本土的尼什以及阿爾巴尼亞的幾小片地區則作為額外的獎賞。
不過,希臘人做夢也想不到,開疆闢土的國王兩個月後會死在兩隻猴子手上,希臘現代史也因此而改變。10月2日,亞歷山大一世為了保護他的寵物狗而被兩隻猴子咬傷,並因此而喪命。亞歷山大一世的死,不僅使希臘失去了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直接導致了這場希土戰爭的失敗,而且還導致了希臘的內亂。可以說這兩隻猴子結束了一度強盛的希臘歷史。1921年6月,希臘政府拒絕協約國的和平調解,7月佔領了屈塔希亞,並企圖攻佔土耳其新政府所在地安卡拉,土耳其軍隊撤退到薩卡里亞河東岸,連續激戰近一個月,終於阻止了希軍進攻。
馮·桑德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了近2萬土耳其軍隊抵達蘇弗拉灣,搶先在薩里巴依爾山脊設置了一道臨時防線,成功遏制了協約國軍隊前進的步伐。9月戰事開始又陷入僵局,至年底,因巴爾幹戰線形勢不利,聯軍被迫停止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于次年1月撤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人進行的這次撤退,比這次戰役的任何其他階段都要出色,在撤退中沒有出現任何傷亡。此役,英法聯軍傷亡14·6萬人,土軍損失18·6萬人。
在突破達達尼爾海峽的戰役中,加利波利半島登陸戰役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在戰法運用、武器和兵種投入上,都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登陸作戰的特色,被譽為「最具現代意義萌芽的登陸作戰」。丘吉爾的想法不可謂不美妙,可是在實際實行中,卻忽視了作戰細節,結果這場戰役導致了英國的一場大失敗。
根據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分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準備后,協約國部隊同時展開登陸行動。但是由於澳新軍團士兵缺乏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軍事情報也嚴重不足,在頭兩天戰鬥中損失1·8萬人,才勉強登陸並建立了灘頭陣地。誰知地圖竟然和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明明標的是1·6公里的海灘,實際卻不足1·2公里,而且只有30米左右寬,兩端被懸崖峭壁所阻塞。眾多的部隊、牲畜、炮和補給品,擁塞在這塊巴掌大的地方,結果亂成一團,根本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陷入了難以防守的境地,被居高臨下的土耳其軍隊打得狼狽不堪,傷亡慘重。為了擴大登陸場,英國統帥部決定實施第二次登陸,英國從本土向加利波利半島增調了約13萬人,隨著援兵的到達,8月,英軍再次實施進攻,但再次以失敗告終,登陸部隊在海灘上處境十分困難,僅8月間的傷亡就在4萬人以上。面對這種不利局面,伊恩·漢密爾頓堅持反對撤兵的提議,這導致他在10月被解職並被召回國內。這場戰爭是伊恩·漢密爾頓一輩子的恥辱,結束了他的軍事生涯。在退休后,伊恩·漢密爾頓是退伍軍人組織中的領袖人物,也是1928年創立的英德協會的創始成員之一和副主席,這個協會促進了英國親德的情緒。漢密爾頓與該協會在希特勒崛起后,形容希特勒為「偉大的阿道夫·希特勒」,並以希特勒仰慕者自居。伊恩·漢密爾頓一生以8種語言出版過168本著作,目前有約3000家圖書館珍藏他的作品。
第二年春天到來時,英國的情報官員珀西·賽克斯爵士和少數英屬印度當局的軍官在南波斯地區招募當地部落的騎兵,組成了一支「南波斯洋槍隊」,這隻用英國武器武裝起來的隊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肅清了波斯南部地區的親德勢力以後,成為了波斯南部地區的霸主,並在實際上獨自控制了法爾斯、錫斯坦和俾路支斯坦等幾個省,迫使波斯政府不得不在一年後承認「南波斯洋槍隊」的合法地位。
到1915年底,東線從波羅的海的里加到鄰近羅馬尼亞邊界的切爾諾夫策,綿亘900多公里。這一年俄國的損失,死傷逾100萬人,還有100萬人被俘,加上在1914年5個月期間的傷亡,又是一個200萬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撤掉了叔父尼古拉大公最高司令官的職務,尼古拉大公成為宮廷陰謀、政權內部的腐敗和戰場上的災難的犧牲品。沙皇受皇后的影響解除了尼古拉大公的指揮權后,把他派到高加索去。沙皇以米哈伊爾·阿列克塞耶夫為參謀長,自己親自擔任最高統帥,並親自到前線督戰。俄國仍在戰鬥,但沙皇已鑄成了他最後的一次大錯。
為了徹底擊敗塞爾維亞,德國急切地要將保加利亞拉到同盟國一邊來,整個1915年7月期間,在索非亞舉行了德國人與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的談判,在感情上一直親德的保加利亞政府對俄國所蒙受的巨大災難及其軍隊的全面撤退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此時英軍在加利波利半島上的戰鬥支配著他們的行動,因此,保加利亞不為德軍在東線的節節勝利所動,而是靜候南方戰事的結局,到8月15日,英軍全線失敗,保加利亞才決定加入同盟國。1915年9月6日,保加利亞與德國簽訂了秘密的友好同盟條約和參加對塞爾維亞作戰的軍事協定,規定在德、奧兩國沿多瑙河和薩瓦河發動聯合進攻一星期之內,保加利亞攻打塞爾維亞前線的東側。9月23日,保加利亞發布動員令,軍隊開始沿保塞邊境和保希邊境集結。
由於協約國軍隊在薩洛尼卡的登陸,康斯坦丁一世再次罷免了和協約國站在一起的韋尼澤洛斯首相,任命斯庫魯迪斯為新任首相,1916年4月,為了抗議協約國幫助戰敗的塞爾維亞軍隊在希臘的塞薩洛尼基避難,以及義大利進入北伊庇魯斯,康斯坦丁一世宣布希臘合併北伊庇魯斯。6月,協約國向希臘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解散希臘軍隊,斯庫魯迪斯因此下台,扎伊米斯就任首相。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土耳其為了改善軍備,曾經向英國訂購了兩艘2·2萬噸的戰列艦,土耳其為此已經付清了全部的款項,然而當土耳其海軍人員接收戰艦時,英國人卻借口歐洲局勢緊張,把軍艦扣了下來,變成了英國的戰列艦。這兩艘軍艦花了土耳其300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這筆錢是土耳其在巴爾幹戰爭敗北后,深知必須使自己的武裝部隊重整旗鼓的民眾捐款籌措起來的,英國在正式通知土耳其這樁地道的強盜行徑時,根本不提賠償兩字,在他們眼中,奧斯曼帝國還不如兩艘白搶來的軍艦重要。現在,索羅欽的兩艘戰艦,就是德國在土耳其天平上重重投下的一顆砝碼,德國公使和索羅欽中將覲見帝國的統治者蘇丹,慷慨地表示願意將這兩艘最新、最好的戰艦交給土耳其使用,這一擊打中了土耳其蘇丹的要害。英國人的強盜行徑令土耳其政府十分憤怒,而現在德國人卻主動送來兩艘如此優秀的戰艦,令土耳其人欣喜若狂,「戈本」號於是被改名為「亞沃士」號,「布雷斯勞」號被改名為「米蒂里」號,德國水兵換上了土耳其海軍服,而索羅欽將軍依然指揮他的戰艦,更被奧斯曼土耳其蘇丹任命為土耳其海軍總司令。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塞爾維亞總參謀長普特尼克正在奧匈帝國的巴特格萊貝格接受治療,在奧匈帝國的戰爭動員期間,被布達佩斯官方抓住。但是,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下令不僅讓老元帥走人,而且還安排一列專門列車送他回貝爾格萊德。這種紳士的姿態,也只有像弗朗茨·約瑟夫那樣既有尊嚴又有禮貌的君王才能做得出來,但奧匈帝國皇帝的騎士精神後來讓康拉德和奧匈帝國軍隊吃夠了苦頭。塞爾維亞擁有野戰部隊約24萬人,再加上預備部隊共動員兵力近40萬人,有火炮600多門。攝政王亞歷山大親王擔任武裝力量總指揮,戰場實際指揮為總參謀長普特尼克將軍。塞軍以一部兵力部署在西部和北部同奧匈接壤的邊界,將主力集中部署在瓦列沃以東多山地區之預設陣地,以防禦姿態迎擊來犯的奧匈軍隊。

五、土耳其的「自由英雄」——恩維爾·帕夏

英法開始對康斯坦丁一世及其政府施加壓力,但希臘國內的親德派發動了反協約國宣傳,法國上將毛瑞斯·薩拉伊派出軍隊登陸,並向雅典逼近。12月,雙方軍隊發生交火,因為此次事件,雅典爆發了反韋尼澤洛斯的運動。為了報復,協約國於12月19日承認韋尼澤洛斯政府,薩萊伊的法國海軍封鎖了希臘。在協約國軍隊的壓力下,1917年5月,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被迫讓位給他的二兒子亞歷山大,然後和喬治王儲一同流亡國外。年輕的亞歷山大王子被另立門戶的韋尼澤洛斯首相扶上了王位,亞歷山大熱衷於建立一個以伊斯坦布爾為首都、以雅典為經濟中心的大希臘國家,6月,希臘加入了協約國一方,希臘軍隊在邊境開始對保加利亞採取行動。
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歐亞交界處的高加索地區小國,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公里,在它的歷史上,始終處於俄國和土耳其的佔領之中,是俄、土之間一塊有爭議的地方。俄軍高加索集團軍主力薩勒卡默什支隊也越過了俄土邊界,在大雪紛飛的氣候條件下,與土耳其軍展開了激戰,一舉擊退了土耳其的先遣部隊,並於12月初攻至馬斯拉哈特、尤茲韋蘭、阿爾迪一線。土耳其第三集團軍計劃以第十一軍從正面牽制俄軍,以第九、第十軍向北經奧爾圖、巴爾德茲對俄軍薩勒卡默什支隊實施深遠迂迴,切斷其與後勤供給基地的聯繫,將其殲滅在薩勒卡默什地區,進而奪取卡爾斯和喬治亞。當時土耳其軍隊共有15萬人和近300門火炮,而俄軍約有10萬人和300門火炮,在人數上土耳其軍隊佔有優勢。但土耳其軍隊冬季作戰的條件極差,在開戰之前,由於凍傷和開小差就使恩維爾的兵力至少損失了1·5萬人。

十、達達尼爾戰役——土耳其的雄起之戰

18世紀,波斯的薩珊王朝滅亡后,陷入了近一個世紀的混亂,最後土庫曼愷加部落奪取權力,遷都現在的德黑蘭,建立了愷加王朝。但愷加王朝在19世紀遭受列強入侵。俄國人奪取了它在外高加索和中亞的部分領土,英國人則奪取了波斯南部部分地區,1907年英俄協定更是劃分了它們兩國在波斯的勢力範圍,波斯政府所能控制的地方僅有德黑蘭附近不大的地方。
俄國十月革命后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條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又發生了內戰,高加索地區的局面非常混亂,宗教的、民族的以及與土耳其的糾紛不斷,而由協約國支持的白俄軍隊在這一地區也有著很大的勢力。面對這種情形,當時英國內閣中的一些死硬的帝國主義分子和反蘇派都極力主張把波斯當作支持白俄分子對新生的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開戰的基地。1919年8月,英國與波斯政府簽訂了協議,由英國人的顧問去改組波斯的軍隊,實際上就是由英國人掌控了波斯的軍隊,以此為條件,波斯得到了英國的一筆貸款,通過貸款,英國人則進一步加強了對波斯的經濟控制。英國read•99csw.com政府興高采烈地認為,波斯這個重要的能源產地,已經完全落入了英國人的手中。

在戈爾利采-塔諾攻勢中被俘的上百萬俄軍士兵中的一部分。
著名的東方快車之路——德皇威廉二世曾希望有朝一日它將成為大吹大擂的「柏林-巴格達鐵路」的主要連接段——是經過塞爾維亞的,事實上,這個武裝起來進行戰鬥的小國對同盟國的補給線和德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戰略行使著否決權。羅馬尼亞不聽招呼,土耳其必須得到援助,塞爾維亞則從中作梗,法金漢確信必須消滅塞爾維亞,同時爭取保加利亞。

十一、澳新軍團的傷心地——加利波利半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波斯宣布中立,但是與它相鄰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則要求它驅逐其領土上的8000多名俄軍,否則的話它將「代為驅逐」。然而地位跟英俄殖民地差不多的波斯是做不到這點的,於是土耳其的軍隊就開進波斯,擊退了波斯西北部地區的俄軍,並佔領了波斯亞塞拜然地區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在波斯的南部地區,土耳其軍隊佔領了英波石油公司在巴格達和巴士拉的全部資產,並進而威脅到英波石油公司當時最大的油田——波斯西南端的阿巴丹。

三、獅子博兔——戈爾利采突破

索契角海戰打成了平手,俄國人的死傷略多一些,但雙方的戰艦基本都保住了。經此一戰,雙方都認識到了敵手的實力,從此不再急於挑起戰鬥了,黑海方面的海上戰鬥沒再發生,土耳其控制南岸,俄羅斯控制北岸,形成了一種暫時的平衡。這種平衡對德國還是有利的,因為它切斷了俄國與英法在海上的聯繫。但索羅欽對此卻並不滿意,他到土耳其不是來觀賞風景的,在「亞沃士」號修好之後,它又出現在了黑海的海面上。對於「亞沃士」號的出現,俄國人這次不再出動它們航速較慢的戰艦了,12月底,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沃士」號觸到了兩枚俄國人為它特設的水雷,從而受到了重創。幸虧「亞沃士」號「皮糙肉厚」,沒有被當場炸沉,逃回到港內的「亞沃士」號從此進入了大修時期,在以後的半年中,它再也沒有出現在海面上。

協約國堅持增強其在薩洛尼卡的力量,圖為英軍從運輸船上卸下一匹戰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開始時,恩維爾本來還想觀望一下戰局的發展情況,但英國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欺人太甚,把土耳其用民眾的捐款在英國買的兩艘大型戰艦無理扣下了,而且根本不提賠償問題,把奧斯曼帝國看得還不如兩艘軍艦值錢,這種恥辱令土耳其人忍無可忍,正好這時德國由索羅欽率領的兩艘戰艦「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因受到英國海軍的堵截而送給了土耳其,以恩維爾為首的土耳其政府接收了這兩艘戰艦。1914年10月,索羅欽率領由「戈本」號改名的「亞沃士」號突然襲擊了俄國在黑海的港口塞瓦斯托波爾和奧德賽,造成既成事實,迅速把土耳其拖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恩維爾以拯救土耳其的使命自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土耳其開闢了三個戰場。第一個戰場是在自己家中打的,1915年2月,英國人氣勢洶洶的打上門來了,土英之間爆發了達達尼爾戰役,這場戰役共打了三個多月,土耳其人固然傷亡慘重,但英國人更是慘敗而歸,這是一場土耳其的勝仗,後來被稱為「土耳其之父」的凱末爾在這場戰役中嶄露頭角。
9月初,普特尼克的塞軍第一集團軍越過薩瓦河,進入奧匈佔有的波斯尼亞,意圖切斷奧軍第六集團軍的補給線。波蒂奧雷克有能力將他們趕出去,但是他的努力在塞爾維亞軍堅強的防禦前失敗了,不管他是率第六集團軍越過德里納河去威脅普特尼克的左翼,還是試圖從後面切斷他的右翼,或者進攻其中堅部隊,都同樣被迫停滯不前,而且損失慘重。
登陸是已經成功了,但是其目標卻未能達到,於是戰爭進入了第二階段,即一連串的徒勞的正面攻擊。5月1日,土軍第五集團軍向灘頭陣地發動反攻,經過三天激戰,漢密爾頓的部隊死傷近半,但第五集團軍也只能控制高地,無法趕走已經登陸的澳新軍團。到5月底,狹小的戰場上布滿了雙方的8000多具屍體,空氣中充滿了惡臭,在醫務人員的敦促下,英軍指揮官與土軍商定,雙方實行9小時的安葬休戰。登陸最終以要命的僵局告終,現代武器高效的殺傷能力使雙方都不可能衝破這個死結,土耳其人佔據著高地,協約國軍隊擁有海岸,任何一方都不能將其敵手從其防禦陣地撼動半步。正午的太陽十分熾熱,幾乎找不到一點樹蔭,在塹壕中的飲水供給很少,幾乎不夠解渴。無人地帶中的死屍臭味,散布在整個地區之中,塵土結成了濃霧。儘管有了醫師的預防措施,到處還是布滿巨型的蒼蠅,只要打開一聽罐頭,馬上就會圍滿了蒼蠅,在吃飯時和睡覺時,若能有一小塊紗帳掩護著,那在塹壕中簡直就是天堂了。
「埃弗斯塔菲」號的射擊還是準確的,在第一輪炮火中,就有一發命中。305毫米炮彈可不是普通的戰炮可比,它當即炸毀了「亞沃士」號的一門105毫米炮,並引爆了它的彈藥。俄國人準確又兇猛的打擊,使本來充滿自信的索羅欽開始擔心起來,在對射中他開始懷疑自己以一對五的決定是不是錯了,但此時俄國艦隊的情況也很不佳,他們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混亂,原本是5艘戰艦統一的作戰變成了各自行動。在戰鬥中真正在和「亞沃士」號對戰的,實際上只是設備比較先進的「埃弗斯塔菲」號,「亞沃士」號要遠比「埃弗斯塔菲」號先進,它的第一輪齊射也擊中了「埃弗斯塔菲」號,這兩艘戰艦糾纏到了一起,「亞沃士」號挨了數發炮彈后艦上起火。但「埃弗斯塔菲」號的處境更加危急,死傷慘重,而其他的俄國戰艦沒有對「亞沃士」號形成有效的威脅。就在安德烈焦急萬分之時,「亞沃士」號忽然停止了攻擊,它加大速度從戰場上撤走了。俄國海軍的頑強抵抗,使索羅欽的鬥志受到影響,他不敢再拿「亞沃士」號冒險了,因為他實在是輸不起。
流亡國外期間,恩維爾出版了自己的戰爭回憶錄《的黎波里》,流亡中的恩維爾在政治上一直很活躍,開始時企圖與凱末爾爭奪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權,在凱末爾地位穩固以後,恩維爾先是投靠蘇共,但不久又投入了反布爾什維克活動,開展泛伊斯蘭運動,1922年8月在帕米爾高原被蘇聯紅軍擊斃,終年40歲。被擊斃后的恩維爾被埋在當地,直到1996年,土耳其政府才把他的遺骸從塔吉克運回國。8月4日,在恩維爾死亡74周年之日為他舉行了國葬,恩維爾的遺骸被安葬在伊斯坦布爾的烈士陵園中。
1914年11月,俄國與土耳其雙方的海軍在克里米亞半島以南的海面上展開了索契角海戰,11月15日,安德烈海軍中將率領俄國的黑海艦隊主力南下,襲擊土耳其港口特拉布宗。俄國這次派出的艦隊陣容龐大,共有近30艘戰艦,其中有5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17日晨,俄國黑海艦隊襲擊完特拉布宗后,又在海面上搜尋土耳其的運輸船隊,結果是徒勞一場,就在安德烈下令艦隊返航時,他們一心要尋找的土耳其船隻出現了,只不過不是土耳其的運輸船,而是德國送給土耳其的「亞沃士」號和「米蒂里」號。原來在接到特拉布宗港口的被襲報告后,在對形勢做出估量后,索羅欽斷然決定出戰,儘管在戰列艦的數量上是一比五,但索羅欽對自己的「亞沃士」號有信心。
5月2日的閃電式進攻中,德國使用了飛機,丟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批炸彈,德軍以空前猛烈的轟擊,摧毀了喀爾巴阡山到維斯瓦河一線的俄軍陣地,俄國第三集團軍是這次突然打擊的重點對象。到5月4日,該集團軍幾乎已被殲滅,德奧聯軍一舉突破俄軍防線,並不斷擴大突破口,俄國大本營匆忙抽調部隊增援,但零星投入的部隊,無法扭轉局勢。馬肯森在隨後兩周內向前推進了約160公里。成千上萬名感到茫然的俄國士兵被俘虜,整個俄國戰線土崩瓦解。俄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攻克、且只堅守了很短時間的喀爾巴阡山脊終於被迫放棄了。德軍粉碎了俄第三集團軍主力及零星投入戰鬥的援軍后,向桑河推進,迫使俄軍放棄戈羅多克陣地,從側后威脅部署在喀爾巴阡山脈一線的俄軍西南方面軍主力。與此同時,德奧聯軍突擊集團對俄軍喀爾巴阡山脈防線實施正面進攻,迫使俄向德涅斯特河撤退,6月底更將俄軍全部趕出了加利西亞。此役,俄軍兵力部署分散,後勤補給困難,損失慘重,僅馬肯森的部隊就俘獲了15·3萬名俘虜和300門火炮。
幾個月的戰鬥使雙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傷亡或被俘的塞爾維亞人約達10萬之眾,奧匈軍的損失也不相上下。塞爾維亞人為了懲罰奧軍,幾乎不遺餘力,把一切一切都投入戰爭,而奧匈帝國編年史上因而又增添了這一最不光彩的可恥失敗,波蒂奧雷克被奧匈皇帝解除軍職,宣布退役,取代他的是歐根大公。

十二、「東方的普魯士」——保加利亞

一、「巨人同矮子」的戰爭——奧、塞之戰

由於在西線的戰鬥陷入了僵局,難以取得決定性的進展,奧匈帝國的局勢開始顯得重要起來,一慣主張西線至上的法金漢第一次違背自己的意志開始關注東線了,德皇的希望是能藉此一舉重創俄軍以達到迫使俄國單獨講和的目的。但法金漢不是這樣想,他從來也不認為對俄國的作戰能夠速戰速決,他只是想對俄國來一次沉重的打擊,只要能在一段時間內削弱俄軍的實力就心滿意足了,因此只有4個德國新編軍被派到了戈爾利采前線。

俄軍在嚴寒的高加索地區行軍作戰。在苦寒之地的軍事行動能否成功,往往與季節有關。

八、「詩人將軍」——伊恩·漢密爾頓

12月22日,土耳其軍隊對俄軍發起了進攻,土耳其軍的第九和第十軍在初戰中取得了小的勝利,擊退了俄軍的奧爾圖支隊,並於三天後攻佔了巴爾德茲,深入到了俄軍主力的後方。俄軍薩勒卡默什支隊在土軍第十一軍的突擊下,退守邊境一線,並增調援軍加強薩勒卡默什地域的防禦。由於高加索地區山路崎嶇難行,風雪交加,寒冷異常,加上指揮不力,根本無法協同作戰,在俄軍的反擊下,深入到俄軍後方的土耳其軍隊遭到了很大損失。從29日起俄軍開始實施反擊,到月末穩定了戰場上的態勢,並迫使土耳其軍隊在兩天後開始撤退。這時已是1915年的1月。1月3日,土耳其軍隊企圖包圍俄軍的兩翼,但被俄軍的反攻所阻止,並被擊潰。俄軍在全線展開了反攻,圍殲土耳其第九軍殘部,在十多天中將土耳其軍隊擊退到原來的出發陣地。
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8萬人的遠征軍,其主力由當時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組成,即「澳新軍團」,英國任命有「詩人將軍」之稱的英國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負責指揮這次戰役。但這次作戰計劃一直給人一種漫不經心之感:向加利波利派去的地面部隊從未受過任何水陸兩棲作戰的訓練,連最簡單的問題也還未搞清,如那裡有水岸嗎?有公路嗎?土耳其防禦的力量所在和弱點各是什麼?漢密爾頓在倫敦受命時,對加利波利半島的情況更是幾乎一點也不了解。英法遠征軍在亞歷山大向登陸地域出發的準備工作既暴露又進展遲緩,致使敵軍得以判明戰役意圖,並採取措施加強了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防禦。
18日清晨,克里米亞半島南端的索契角海面籠罩著淡淡的霧靄,索羅欽所指揮的「亞沃士」號和「米蒂里」號追上了正在返航的俄國艦隊,俄國的艦隊也發現「米蒂里」號發出的黑煙,併發出了「敵艦在我前方」的警報。安德烈馬上命令他的5艘戰列艦互相靠攏。俄國人這樣做是有原因的,他們發明了一種遠距離多艦協同炮擊同一目標的打法,以數量上的優勢彌補質量的不足,雙方的輔助艦隻都知趣地閃開戰場,讓真正的主角一較高低。「亞沃士」號從間斷的霧靄后出現時,正在俄國戰艦的右前方。安德烈等的就是這個時機,他下令各艦轉舵,和「亞沃士」號夾成90度角,佔據了有利位置。在距離7000多米時,俄國人的305毫米重炮可以一顯威風了。但由於擔任火力指揮艦的「伊萬·扎拉圖斯特」號看不到對手而沒發出射擊的命令,當距離縮短到了7000米以內時,已經明顯看到「亞沃士」號在緊急轉向,以便齊射它的10門280毫米大炮。安德烈再也不能等待了,他自己的那艘戰艦「埃弗斯塔菲」號馬上開火,索契角海戰拉開了戰幕。
一艘戰列巡洋艦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服務於兩個帝國,當兩個帝國都從世界上消失以後,它依然像一個老水手一樣活得自由自在,這艘戰艦就是德國的莫爾塔克級戰列巡洋艦「戈本」號,而兩個帝國則是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艘服役時間長達60餘年的戰列巡洋艦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沒有一艘戰列巡洋艦能夠打破它的長壽紀錄。「戈本」號,也就是後來土耳其海軍的「亞沃士」號戰列巡洋艦,於1912年于德國漢堡下水后正式投入服役,在它誕生的時代,戰列巡洋艦還是一種嶄新的艦種,因為它兼具戰列艦的強火力與巡洋艦的高速度而成為各國海軍競爭的主要戰艦,作為德國海軍的新銳戰艦,無論進攻還是防禦,「戈本」號在當時都是一艘令世人生畏的重型戰艦。
但是隨後不久,俄國便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的統治,留駐在波斯境內的俄國軍隊失去了來自國內的支持,很快就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8個月後,俄國又爆發「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蘇維埃政府宣布廢除了此前沙皇政府在波斯所簽訂的全部條約。對於英國來說,它在波斯的一個競爭對手消失了,這是它獨霸波斯的大好機會。英國隨即派出它的軍隊,解除了駐紮在伊斯法罕、哈馬丹等地的俄軍武裝。至於駐紮在波斯北部亞塞拜然省並由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俄軍部隊,英國雖然也派出了軍隊,但並沒有取得什麼進展,而此時在法國的正面戰場上大戰正酣,英軍也抽調不出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波斯方面。
「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駛進達達尼爾海峽,事後很久,丘吉爾凄然承認說,它所帶來的「屠殺、痛苦和毀滅,其程度之烈,就一隻船來說是空前的」。協約國這時意識到九-九-藏-書問題的嚴重性了,為了拉住土耳其保持中立,它們對土耳其許下了許多的好處,但為時已晚。土耳其是以艦炮宣戰的,1914年10月,索羅欽率領「亞沃士」號突然襲擊了俄國在黑海的港口塞瓦斯托波爾和敖德薩,揭開了土耳其參戰的序幕。面對「亞沃士」號的強大火力,俄軍猝不及防,布雷艦「普魯特」號被擊沉,4500噸的驅逐艦「普希金艦長」號被擊成重傷,塞瓦斯托波爾港口露天堆放的彈藥堆棧被擊中發生大爆炸,損失慘重,改懸土耳其新月旗的「亞沃士」號初戰告捷。
在第一次布爾戰爭中,漢密爾頓不幸受傷后被俘,但在回到英格蘭養傷時,卻被視為英雄,並被介紹給維多利亞女王。1897他成為第三旅的旅長。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漢密爾頓在布隆方丹和比勒陀利亞這699多公里的戰場上參加了10場對壘布爾人的重要戰役。1899年11月,漢密爾頓所部被布爾人圍困於萊迪史密斯,由於沒能充分加強他所轄防區的防禦陣地,結果在布爾人圍攻瓦根山時英軍損失慘重,儘管如此,他仍被羅伯茨勛爵任命為當地的中將指揮官,率部從布隆方丹向約翰內斯堡進軍,並於1902年4月在魯伊瓦爾取得大捷。1903年伊恩·漢密爾頓返回英國任軍需總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晉陞為上將。在1915年的加利波利半島戰役中,受丘吉爾推薦,伊恩·漢密爾頓受命領導地中海盟軍遠征軍佔領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及君士坦丁堡。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一年,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在塞薩洛尼基遇刺身亡,康斯坦丁在悲劇的氣氛中繼承了希臘王位,被稱為康斯坦丁一世。康斯坦丁有個身為俄國皇帝的外祖父,從小又在德國受過教育,並且還娶了德國皇帝的女兒索菲亞,因此在「一戰」中,他的情感總是向著德國人的,他拒絕了首相奧斯·韋尼澤洛斯要希臘參与三國協約的建議,並且使希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地位。
英國本來沒考慮在加利波利這個地方開闢戰場,只是尼古拉大公於1915年1月送了一封信給基欽納勛爵,請求英法開闢土耳其戰線,以緩和它在外高加索的壓力。這激發了英國陸軍部的興趣。5個月前俄國曾不顧一切戰略上的考慮,答應協約國的要求,在東線進攻德國以減少西線的壓力,現在俄國在波蘭同德軍、在高加索同土耳其軍同時爭鬥,大公企求某種對別處土耳其軍的牽制行動,海軍的或陸軍的都可以。此時的協約國和同盟國在法國北方及比利時一角的戰線上正陷入僵持狀態,雙方都在北海到瑞士的道路兩旁大挖戰壕、相互對峙,這致使雙方在1915年裡都鮮有機會突破戰爭的重圍,軍事策劃人員越來越希望開闢新戰場,法國也希望採取「外圍戰略」來打破僵局。在英海軍大臣丘吉爾的積極倡議下,英國皇家海軍制定了向德國力量最薄弱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發動水陸兩棲襲擊的計劃,決定乘機奪取具有戰略意義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佔領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以迫使土耳其退出戰爭。
現在,進攻塞爾維亞已經萬事俱備,四個集團軍即將從三面撲向那個人數很少但兇猛的民族,一個德國集團軍和一個奧德混成集團軍正在向多瑙河、貝爾格萊德和薩瓦河進軍,保加利亞第一集團軍已部署到位,準備向歷史名城尼什攻擊,保加利亞第二集團軍準備回身向南,切斷起自薩洛尼卡的鐵路,使這個在劫難逃的國家與世界隔絕,得不到任何形式的援助。當時只有400萬人口的保加利亞,軍隊的人數卻超過了50萬人,全部動員起來可達85萬,他們被分為三個集團軍,第一集團軍在北,第二集團軍在南,開赴馬其頓前線,協助從北面和西北挺進的德奧軍隊。保軍人數佔壓倒性優勢,而且剛剛參戰,士氣正旺,毫無疑問地佔了上風。從這年秋季起,塞爾維亞受到德國、奧匈和保加利亞三國軍隊的大舉進攻,由於傷寒流行,在這一年的夏天約有15萬塞爾維亞士兵染病,喪失了戰鬥力,三面受敵的塞軍無力抵抗,只得向南撤退。塞爾維亞軍隊被迫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向阿爾巴尼亞方向撤退,塞爾維亞政府和塞軍最高指揮部決定將政府、議會和軍隊一起經阿爾巴尼亞撤退到亞得里亞海濱地區。從塞爾維亞政府認識到他們的危險程度之時起,首相帕希奇就一直不停地呼籲求援,西方協約國必須給他派遣15萬人的軍隊,否則肯定全盤皆輸,他強烈要求,最起碼協約國應掃清鐵路線上的敵人以保證塞軍的退路,但是英法兩軍參謀部表明,採取這樣的行動根本不可能。
為了鎮壓人民反抗並防止義大利佔領土耳其的士麥拿,協約國支持希臘對小亞細亞的領土要求,希臘於1919年5月15日佔領士麥拿,挑起了第二次希土戰爭,1920年6月間,希臘的軍隊佔領了色雷斯地區。10月,又佔領了葉尼舍希爾和伊奈古勒,土耳其軍隊的反攻非但沒能收復失地,反而又喪失了一些重要的戰略據點。1920年8月,土耳其被迫同協約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通過這個條約,希臘獲得了包括阿德里安堡和加利波利半島在內的全部色雷斯地區、愛琴海諸島以及士麥拿附近地區,希臘達到了自獨立以來的最大疆域。
意土戰爭正酣之際,巴爾幹半島又起風波。巴爾幹地區的諸小國,在列強的支持下,發動了巴爾幹戰爭。疲於奔命的土爾其為了應付巴爾幹地區的危機,不得不被迫向義大利讓步。1912年10月,意土兩國在洛桑簽訂和約,土耳其放棄了它對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的主權,恢復兩地的舊稱利比亞,並承認義大利繼續佔有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簽訂《意土和約》后恩維爾離開班加西回到伊斯坦布爾。由於在巴爾幹戰爭中的連連失敗,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威望開始動搖,親英的自由和睦黨人趁機推翻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政權,但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自由和睦黨人也是接連失敗,不得不割地求和,返回首都的恩維爾再次參与並領導了一次政變,使政權再次回到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手中。

六、改寫歷史的戰艦——「戈本」號


英軍及其盟友曾發動過許多次攻勢,但由於越來越多的協約國軍隊陷入困境,土軍受到的傷害實在有限。
到1915年4月,俄國在沿喀爾巴阡山脈的廣闊戰線上,支配著每一條通向匈牙利的公路,而且俄國的佔領城市,威脅著奧匈帝國的後方。康拉德認識到,單靠他的軍隊,是推不動尼古拉大公的軍隊的,此外,南面醞釀著的危機,也使奧匈帝國處於危險中。1915年5月,西線相對平靜,東線奧匈帝國面臨俄軍大舉入侵的威脅,內部不穩,加上義大利和羅馬尼亞即將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對奧匈壓力甚大。德國統帥部為支援奧匈,穩定東線,決定從西線抽調兵力,對俄國西南方面軍右翼發動大規模進攻,計劃突破維斯瓦河上游與貝斯基德山麓之間的戈爾利采地區,圍殲俄國第三集團軍。
1914年11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加入了同盟國,協約國為了進攻土耳其,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達達尼爾戰役,希臘首相韋尼澤洛斯答應協約國派一支軍隊參与進攻達達尼爾海峽,但他的這一想法遭到了希臘陸軍總參謀長約安尼斯·梅塔克薩斯和國王的反對,從此康斯坦丁一世與韋尼澤洛斯決裂,韋尼澤洛斯辭去了首相的職務,國王選擇了親德的季米特里奧斯·古納里斯組建政府,但是隨著1915年大選,韋尼澤洛斯所在的黨獲勝,韋尼澤洛斯於8月起又回到了首相的位子。
但是革命后的俄國也很快顯示出了它的力量,它對波斯的影響力在日漸加強,這使得英國人感到,要對付來自俄國的挑戰,還需要繼續投入代價高昂的力量,而此時才經過大戰的英國,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其他的事務,而且它還正面臨著一個令其頭痛的問題,那就是在它控制下的愛爾蘭正在鬧獨立運動,英國人對此使用了大量的軍隊進行彈壓。英國一貫善於去別的國家製造「民族獨立」,現在輪到它自己面臨這一問題了。在這種疲於應付的情況下,英國人在波斯的企圖不得不半途而廢,駐紮在波斯的英國陸軍開始從波斯撤離,使自己離開那個大泥潭。
當年9月,韋尼澤洛斯與海軍總司令保羅·孔杜里奧提斯在克里特成立了一個與中央敵對的政府,韋尼澤洛斯的敵對政府控制了希臘北部、克里特和愛琴海諸島,韋尼澤洛斯的支持者紛紛在塞薩洛尼基會合。但是俄羅斯與義大利反對這個政府。俄羅斯反對是因為康斯坦丁一世的母親是俄羅斯的公主,而義大利人則把韋尼澤洛斯當作他們染指小亞細亞的潛在敵人。英法擔心引起希臘內戰,所以在表面上沒有承認韋尼澤洛斯政府。
5月4日,俄軍的後備軍試圖進行反攻,但他們的反攻無濟於事,只不過是起了掩護前線潰敗的部隊撤離的作用。德、奧兩軍並肩出擊,全線突破了俄軍的防線。經過7天的戰鬥之後,敗退的俄軍大部被殲,俄軍損失慘重,有14萬人被俘,所有的武器都落入了德軍的手中。到了6月中旬,俄軍被迫放棄加利西亞,退到了布羅德以西20公里和布恰奇以西15公里一線。德奧軍在戈爾利採的突破,使俄軍在1914年開戰以來和在喀爾巴阡戰役中取得的勝利全部化為烏有,而且還出現了即將喪失波蘭的危險。
1915年的夏季戰役中,大批德軍對俄軍防線實施連續的進攻,德軍帶著奧軍長驅直入,這正是康拉德長期夢寐以求的,但是這種作戰方式是奧匈帝國的軍隊從來也沒有能力實施的。俄軍放棄了一個又一個城市、一條又一條河流,被趕出了加利西亞,被趕出了波蘭,整個戰線瓦解于德奧聯軍凌厲的攻勢之下,所有的鐵路轉而為入侵者服務。現在德國人致力於布格河和維斯瓦河之間的廣闊防區,大部分俄軍集結在那裡。在這次兩路並進的大規模進攻中,興登堡向東南前進,從東普魯士越過那累夫河,直趨布格河,同時馬肯森向北方前進,直趨布列斯特地區,同時德皇子萊奧波爾的第九集團軍正在迫近華沙,尼古拉大公的唯一選擇只能是使他的軍隊從華沙這個突出部分脫身出來,在敵人發動猛攻前痛苦地奔跑逃竄。
魯登道夫想先發制人,自從德軍統帥部將1915年戰局的重心從法國戰場轉移到俄國戰場后,他們得到了從最高司令部爭取來的4個軍的增援,計劃以第八、第九和第十等三個集團軍的兵力向俄軍右側實施深遠迂迴,擬用突擊集團從北、西兩個方向實施兩面夾擊,圍殲在希萊嫩西南170公里正面上展開的俄國西韋爾斯將軍所轄的第十集團軍。德國和奧匈在東線的全部軍隊將聯合發動雙管齊下的大規模進攻,一路在東普魯士,另一路遠在喀爾巴阡山地區,同時向俄國大公的南、北兩冀展開攻勢。法金漢曾對此尖刻地指出,相隔600公里的兩翼進攻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聯繫,魯登道夫對奧匈的軍隊也不抱幻想,在軍事行動中,他們全身心放在北翼的德軍上。

十三、從搖擺到參戰——「一戰」中的希臘

11月15日,俄國安德烈海軍中將率領黑海艦隊主力南下,襲擊土耳其港口特拉布宗,俄國艦隊的陣容浩大,主力是5艘老式戰列艦,輔助兵力為3艘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但巡洋艦中沒有一艘的機動能力比得上「米蒂里」號。索羅欽中將下令「亞沃士」號和「米蒂里」號出發應敵,雙方在克里米亞半島以南的海面上爆發激戰,這次戰鬥,被稱為索契角海戰。
第二條戰線是在高加索地區與土耳其的世仇俄國人開打的。俄國人早就對土耳其的領土垂涎三尺,戰爭開始后,乘土耳其忙於其他戰線,在高加索地區對土耳其發起了進攻。戰爭之初俄國人取得了勝利,但在1917年俄國發生革命后,俄國因為戰爭而崩潰,土耳其軍趁機打下整個高加索,甚至進軍南俄草原,這次算土耳其獲勝,但其自身離滅亡也沒有多少日子了。第三條戰線是在中東地區,一戰時的中東地區形勢異常複雜,當地的阿拉伯人要求獨立,而英法又在介入,在這條戰線上土耳其軍初期取得了許多勝利,但到1918年聖城耶路撒冷丟失后,土耳其軍在中東一敗塗地。「一戰」結束后,土耳其徹底失去了它對中東地區的統治權。到1918年10月,「一戰」已進入末期,隨著保加利亞退出戰爭以及英國軍隊在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戰線轉入反攻,恩維爾不得不放棄他的大突厥斯坦的夢想,同年10月30日,土耳其被迫簽訂了《摩德洛斯停戰協定》,這標志著青年土耳其黨人政權的終結,11月4日統一進步黨舉行非常大會,決定自行解散,恩維爾此後流亡國外。
如果說羅馬尼亞人是巴爾幹的那不勒斯人,那麼保加利亞人就是低地蘇格蘭人,保加利亞人頑強、勤勞、節儉、沉默寡言,以倔強著稱,當地有句諺語這樣說:「保加利亞人可以坐在牛車上獵到野兔。」大戰中,保加利亞最想得到的是馬其頓,這也是它的國王——在歐洲被稱為「狡猾的斐迪南」——的一個目標,因為擁有馬其頓不但可以控制愛琴海岸,而且可以掌握連接中歐和南歐以及中東的山谷和鐵路。
丘吉爾所支持的這一計劃,其實施結果糟糕透頂,所以直到現在仍備受各方譴責,因為英國人犯了一個重大失誤——他們嚴重低估了土耳其人及其作戰技術,認為達達尼爾的陳舊防禦是非常脆弱的,土耳其靠近君士坦丁堡的沿岸兩座兵工廠,都暴露在戰艦的近距離平射火力之下,一支協約國艦隊能夠不費力地穿過達達尼爾。土耳其軍也認為直到1915年2月25日,在加利波利半島的任何地點成功登陸將是可能的,用陸上兵力攻佔海峽也將是比較容易的。英國皇家海軍出發了,他們穿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了馬爾馬拉海,企圖征服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如果能夠成功殲滅土耳其的勢力,俄國便能從南部邊界運送部隊前去支援對德作戰,再加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等中立國的參戰,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力量平衡將發生極大的改變。德土聯軍指揮部獲悉英法企圖后,在德國軍事顧問利曼·馮·桑德斯將軍的勸說和幫助下,土耳其將其在達達尼爾海峽的防衛力量都集中在離愛琴海最近的12海里處,並擴大了海峽入口處的雷區,增設了保衛雷區的炮台,還在從入口到凱費茲岬之間高高的海岸上安裝了可以移動位置的榴彈炮。此時達達尼爾海峽防衛的唯一弱點是火炮的大口徑炮彈不足,而不是防禦工事不夠堅固。
「一戰」結束后,希臘獲得了小亞細亞的一些土地作為補償。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韋尼澤洛斯根據戰時協議希望能遊說各國讓希臘獲得更大的利益,以實現偉大理想,包括在伊庇魯斯北部、色雷斯及小亞細亞建立一個龐大的希臘區。當年,雖然面對義大利的反對,但希臘仍能獲得巴黎和會允許佔領了土耳其的伊茲密爾。
與40多萬奧匈部隊隔河對峙的4https://read.99csw.com5萬塞黑聯軍,雖然狼狽,不過也算從某種意義上在完成著自己的任務,因為塞爾維亞只是個300多萬人口的小國,動員到40萬人,已經是極限了,儘管兩次打敗奧匈軍的進攻,然而自身畢竟也有損耗,野戰部隊一度下降到27萬左右,經過首相巴西奇的瘋狂徵兵,才將野戰部隊維持在35萬人水平線上。
俄國大公軍隊的隨軍英國聯絡軍官諾克斯爵士早就預見到了俄國的潰敗,因為年輕的新兵只訓練了4周,就被送去參戰了,他們往往還沒有摸過步槍,更不必說射擊了。沒有武裝的後備軍蹲在後方,等待從一位負傷或死亡的夥伴那裡接過一支步槍,身居高位的俄國軍官,不去設法解決這樣那樣帶關鍵性的軍事問題,而是視若無睹。俄第三集團軍的潰退,導致友鄰兩個集團軍的全線後退,俄軍西南方面軍先後放棄所佔領的奧匈要地,於6月底退回俄國本土,第三集團軍損失殆盡。由於德奧集中兵力火力在狹窄地段實施正面突破,忽視了迂迴包圍,俄國西南方面軍得以保存了部分兵力。
為了不讓從法國調離的德軍引起敵人的注意,德國人搞了一些小動作用以吸引協約國的注意力,4月中旬,德軍在伊普雷施放了毒氣,德國人在手頭缺乏兵力的情況下,輕率地就將毒氣這種致命武器暴露了,英法真是應該好好感謝東線的俄軍。為了使這次軍事行動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德國人建議奧匈帝國軍隊應該以退卻的方式誘敵深入,將敵人引入匈牙利,但奧軍統帥康拉德不同意。他既不願意放棄自己的領土,也不願意鼓勵他的軍隊退卻。

二、戰局的重心轉移——馬祖里湖的冬季

俄國大公並未被捉住,他不失時機地退卻,8月5日俄軍撤離華沙,德奧軍的切斷運動僅僅變成了尾追,維斯瓦河整個防線已為俄軍所放棄,當秋雨來臨,泥漿阻塞道路,隆冬為這個飽受痛苦的民族設起屏障的時候,俄軍擺脫了危亡,站了起來,建築了一條從波羅的海海岸的里加到羅馬尼亞邊界的寂靜的連綿的防線,在他們前面,取得全面勝利的希望並未破滅。1915年8月5日,德軍終於開進華沙,並在華沙組建了臨時戰區政府。從1914年8月23日興登堡擔任德軍指揮官到1915年8月5日在華沙組建臨時戰區政府的一年時間里俄軍損失慘重,數十萬俄軍被打死或者被俘獲,軍隊的補給迅速減少,很多士兵連步槍都沒有,德軍的勝利讓俄軍高層無計可施。但法金漢不願把他的兵力分散得太單薄,他中止了德國在東線的所有主要攻勢,把德國在那條戰線的活動降低到局部性戰鬥的規模。
在海軍炮火的支援下,協約國軍隊于白天實施兩路攻擊。一個登陸點選在半島一端的赫勒斯角;另一點選在阿勒角,該點位於半島的西南,在第一點北邊約24公里處。兩點的攻擊不能相互支援。與此同時,法軍一個師在海峽的亞洲海岸實施佯動性登陸的同時,一部分海軍在布萊爾實施佯動,該點位於半島的脖頸處,在赫勒斯東北80公里,以吸引馮·桑德斯的注意力。澳新軍團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安扎克海灣的沙灘上登陸,完全是由於幸運,這次水陸兩棲的攻擊恰好發生在土耳其人認為不具什麼戰略重要性的地區,所以他們沒有派遣重兵防禦。然而,俯視著那片沙灘的那些斷崖解釋了土耳其人信心的依據——在土耳其人來到這裏防衛它們之前,安扎克人是不可能攀上那些高地的。協約國3月18日的海上進攻流產後,土耳其政府就把加利波利半島的指揮權交給了德國駐土耳其的軍事使團頭目馮·桑德斯將軍,馮·桑德斯接受指揮權的條件是把所有能用的火炮都調到加利波利半島,並在現有的5個師之外再加1個步兵師。當協約國部隊在4月25日抵達時,兵力已被對方超過,土軍居高臨下,火力又佔壓倒性優勢,協約國軍隊成了名副其實的活靶子。
德、奧、保三國對塞爾維亞的威脅所造成的間接後果,是使得英法不顧希臘的中立,於10月5日在薩洛尼卡港聯合登陸,但在隨後的戰鬥中敗於保加利亞第一集團軍,被迫退回希臘境內。置身在薩洛尼卡的塹壕軍營中的協約國軍隊,一面修築公路、碼頭和鐵路,一面待援,這樣度過了1916年的頭幾個月。他們佔領了希臘的領土,而這個國家顯然是中立國,他們沒有接到明確的指示,倫敦給五個英國師的命令把它們局限於發揮一種模稜兩可的、基本上是原地不動的作用。
但無論這次戰役在戰略上有什麼優點,實行這樣的作戰行動都是極其冒險的。丘吉爾說服了海軍上將們,動用皇家海軍試圖突破那些馬爾馬拉海入口處的要塞,他們抱著這樣的希望:一旦那些戰艦通過海峽,他們就能夠進攻君士坦丁堡並造成土耳其的崩潰。但是來自土耳其陸地炮兵的頑強抵抗與在海峽布下的水雷一起挫敗了這一企圖。地跨歐亞的土耳其是連接歐亞兩洲的陸上通道,所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則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且戰略地位格外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正如一位英國歷史學家所說:「這裏的主人如果不是強悍的獅子,那就要成為別人獵取的羔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恰恰成了悲劇性的「羔羊」。

德皇威廉二世在戰列巡洋艦「戈本」號上會見土耳其戰爭部長恩維爾·帕夏。
1月下旬,德軍和奧匈軍隊轉入進攻,向桑博爾和斯特雷實施突擊,幾乎與此同時,俄軍第八集團軍也發起了進攻。由於在山地複雜地形條件下進行冬季作戰,雙方又多次發生遭遇戰,俄軍進展遲緩,直到2月初,俄軍第八集團軍右翼才佔領喀爾巴阡山的科內奇納、巴利格魯德地段。在斯特雷方向,俄軍頑強防禦,但方面軍左翼軍隊在德奧聯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被迫向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撤退。依照魯登道夫的計劃,他的北翼大軍將突然前伸,穿過安格拉普河-勒岑湖區一線,抓住那裡的俄軍第十集團軍並殲之於瓮中。為了掩蓋德第九集團軍的部隊向北調動,德第九集團軍的余部於1月31日在博利莫夫發動了一場追求轟動效應的進攻,此次戰鬥的一個特點是旨在引起紛紛議論,因此它第一次使用了1·8萬枚毒氣彈。2月7日德第八集團軍在奧古斯圖夫方向對俄軍左翼發起進攻,翌日德第十集團軍向韋爾日博洛沃和蘇瓦烏基方向上的俄軍右翼實施迂迴突擊,德軍這兩個集團軍的進攻出乎俄軍統帥部的意料,在俄第十集團軍總退卻時,步兵第二十軍陷於困境,在經過頑強的防禦戰後被圍困於奧古斯圖夫,該軍的頑強抵抗阻止了德軍進攻達10天之久。
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恩維爾擔任土耳其軍隊的總參謀長,在德國的軍事顧問團團長奧托·馮·桑德斯將軍的幫助下收復了故都亞得里亞堡,贏得了民族英雄的聲譽。1913年建立的恩維爾·帕夏、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阿赫邁德·傑馬勒·帕夏「三雄」寡頭政權,將土耳其拖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淵。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國拉攏下,宣布同英、法、俄斷交,12日宣布開戰。
戰艦的慘重損失徹底改變了協約國的策略,英國人決定放棄單純使用海軍作戰的方案,而實施陸海軍聯合作戰,由登陸兵奪取加利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築壘工事,以保障艦隊突入馬爾馬拉海,然後從陸上和海上實施突擊,攻佔君士坦丁堡,現在該輪到陸軍出場了。
為了進襲匈牙利並迫使奧匈帝國退出戰爭,俄軍最高統帥部計劃於1915年初經東普魯士對柏林實施主要突擊,俄國第十集團軍擔任助攻,布魯西洛夫將軍的第八集團軍承擔主要任務。德軍統帥部獲悉喀爾巴阡戰役的準備情況后,急速派軍馳援盟國,決定由康拉德和興登堡分別從東普魯士和喀爾巴阡山對俄國發動鉗形攻勢,以期殲滅集結在波蘭的俄軍。
保加利亞的威脅態度引起了塞爾維亞的密切注意,塞方立即著手做軍事準備,英法則努力勸告塞爾維亞將馬其頓割讓給保加利亞以避開迫在眉睫的危險,但有同樣的執著和勇氣的塞爾維亞人拒絕了這些建議,並準備迎擊他們所痛恨的巴爾幹鄰國的進犯。塞爾維亞集合它的軍隊以抵抗保加利亞從東邊的入侵,但它不知道可怕的德軍正準備從北面進行突襲。對塞爾維亞的致命打擊,是由德國一位叫亨奇的上校參謀策劃、由德國陸軍元帥馮·馬肯森指揮的,共有四個集團軍,其中奧匈第三集團軍、德國第十一集團軍從北面進攻,保加利亞第一集團軍從東面進攻,另一個保加利亞集團軍,即由索非亞直接控制的第二集團軍則從東南方向開進塞爾維亞,切斷通向薩洛尼卡的鐵路線。完成集結后的保加利亞在1915年10月1日對塞爾維亞宣戰,斐迪南在他慷慨激昂的宣戰詔書中聲稱:「歐洲戰爭很快將勝利結束,我號召保加利亞武裝力量和人民起來保衛國家,向背信棄義的鄰居開戰,解放遭受塞爾維亞奴役的我國兄弟,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神聖的,上帝保佑我們的軍隊!」
奧匈帝國同塞爾維亞作戰,就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對比來說,是一場「巨人同矮子」的戰爭。經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軍隊已疲憊不堪,缺乏軍餉和武器,塞爾維亞經全國動員后只有40萬現役和預備役兵力,它面對的是擁有200萬全副武裝的強大的奧匈帝國軍隊。各協約國的內閣都想當然地認為,塞爾維亞在大戰中將很快被奧軍輕易擊潰,然而,當在1914年8月的最後一周時,已經沒有一個奧匈帝國的士兵留在塞爾維亞領土上,奧軍曾蜂擁而入,又被狼狽攆出,他們在德里納河和薩瓦河丟掉了大量士兵的性命,而這些士兵是加利西亞迫切需要的。奧軍總司令康拉德將軍,對發動一場戰爭要比打一場戰爭更為擅長,他在戰前的計劃,是壓服塞爾維亞,同時派出大批軍隊到加利西亞,對俄國發動攻勢。但當康拉德把他的6個集團軍分到兩線作戰時,實際上取消了勝利的機會,他派波蒂奧雷克去塞爾維亞戰線,進一步減少了那些機會。
俄國人對即將來臨的攻擊完全沒有察覺,駐防加利西亞的西南方面軍指揮部對於敵人準備進攻的情報置若罔聞,他們認為西南方面軍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對付德國第八集團軍以及奧匈第三集團軍的部分兵力。而對付這些敵軍,俄國人認為完全沒有什麼問題。關於戰場指揮權的問題,考慮到奧匈帝國方面的尊嚴,戰場上的指揮權雖然交給了德國的馬肯森將軍負責,但又規定馬肯森隸屬於康拉德的奧軍司令部領導。當然,這隻是形式上的,事先已經商定,在戰鬥中康拉德並不向馬肯森發出任何指令。4月底,德國第十一集團軍已經全部進入攻擊位置,這時俄軍已經發現了前線驟然增多的德軍,但是俄軍的指揮官季米特里耶夫並沒有請求增援。炮擊在5月1日開始了,整整轟擊了一天一夜,俄軍的大炮幾乎沒有任何回擊,他們的炮彈奇缺,根本沒有對戰的能力。德國人的炮擊摧毀了俄軍的所有工事。次日凌晨6時,在一陣異常猛烈的炮擊之後,隨著德軍炮擊向俄軍後面的移動,德軍發起了衝鋒。第一線的俄軍沒有抵抗,拚命向後逃去。直到德軍衝到俄軍的第二道防線,才開始受到俄軍的阻擊。
希臘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南端,陸地上北面與保加利亞、馬其頓以及阿爾巴尼亞接壤,東部則與土耳其接壤,東部瀕臨愛琴海,西南臨伊奧尼亞海及地中海,是巴爾幹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
服役后的「戈本」號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家海軍第四戰列艦分艦隊的主力戰艦之一,1914年初,正是歐洲戰雲漸漸聚集的時候,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明爭暗鬥、互不相讓,戰爭爆發的危險隨時都能來到。作為德國海上力量存在的象徵,「戈本」號和它的輔助戰艦「布雷斯勞」號被派往直布羅陀海峽,成為德國在地中海地區僅有的水面戰鬥力量。當時德國艦隊的規模在世界雖然僅次於英國位居第二,但是它在亞得里亞海卻只有兩艘戰艦,也就是2·3萬噸的戰列巡洋艦「戈本」號和巡洋艦「布雷斯勞」號,法英兩國的海軍部都把眼睛盯在「戈本」號上,認為這艘德艦是英法艦隊在亞得里亞海的心腹大患,裝甲堅固、火力強大的它隨時可能攻擊法國航行在地中海水域的運輸艦,而這的確也是「戈本」號及其「布雷斯勞」號當初被派到地中海上游弋的一個重要原因。
3月18日,羅貝克海軍上將奉命指揮又一次海上進攻,幾乎大功告成,下午2時前,土耳其守軍火力減弱,幾乎停止射擊,炮手們士氣低落,有些火炮遭到破壞,通信器材被摧毀,火力控制系統也受損,但是命運之神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背棄了英國人。在發起進攻前,海峽已經被反覆掃蕩過,都認為海峽8公里以內沒有水雷了。可是,英軍不知道,一隻土耳其小船在主要布雷區外放了一排新水雷,當16艘軍艦企圖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時,2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觸雷沉沒,3艘驅逐艦受重創,羅貝克只好令所有倖存的艦隻返回愛琴海。英國人不知道,此時的士軍,彈藥已經消耗了一大半,剩下的穿甲彈已不足30發,而水雷則已用光了。
剛開始時,恩維爾很贊成奧斯曼帝國中的各民族團結平等,曾說從此以後在藍天之下奧斯曼各民族兄弟一律平等,再也不分什麼保加利亞人、希臘人、羅馬尼亞人、猶太人,都要以身為奧斯曼人而感到光榮。其實他的這個主張,從根本上來說,是希望奧斯曼帝國不要再鬧分裂。可事情並不像恩維爾所希望的那樣,奧斯曼帝國屬下的各民族是不可能安於現狀的,在各種外國勢力的插手下,奧斯曼帝國屬下的各民族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越演越烈。青年土耳其黨人掌握政權以後不久,就開始推行大奧斯曼主義,鎮壓各民族的獨立運動,對外奉行親德政策。曾做過奧斯曼帝國駐德武官的恩維爾對於德國人的效率和組織性非常讚賞,是個徹底的親德派,他曾說「土耳其是土耳其人的,但要有德國的幫助」,把土耳其的命運同德國拴到了一起。

英法海軍的戰艦排成一列穿過達達尼爾海峽的入口。

原德國戰列巡洋艦「戈本」號在土耳其服役時被改名為「亞沃士」號,「布雷斯勞」號則被改名為「米蒂里」號。
馬肯森指揮的德軍第十一集團軍和奧匈的第四集團軍負責實施這次戰役,由馬肯森統一指揮。德奧軍隊的任務是在戈爾利采和格羅姆尼克一帶突破西南方面軍的陣地,在薩諾克以西https://read.99csw.com合圍德米特里耶夫指揮的俄軍第三集團軍,並向佩列梅什利和利沃夫發起進攻。在敵對兩軍之間的無人地帶,是一片開闊的丘陵,在德軍開始攻勢之前幾天從這個地區撤退所有非戰鬥人員時,俄軍也顯然漠不關心。俄軍並不注意德軍所挖掘的深溝,而滿足於僅足以隱蔽跪著的士兵的塹壕。俄軍還選擇丘陵和村莊作為支援陣地,這是一個嚴重的戰術錯誤,因為德國大炮很容易發現這些射擊的目標。德第十一集團軍擔任主攻,奧匈軍在兩翼配合,在35公里寬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了10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的兵力,俄國西南方面軍戰線長達600多公里,兵力分散,沒有應付德奧軍發動進攻的準備,俄第三集團軍在德軍預定的突破地段上只部署有5個步兵師,防禦工事薄弱,等到戰鬥開始,德國人才充分認識到俄軍的虛弱情況。三分之一以上的俄軍連步槍都沒有,指揮官為了保存彈藥,甚至奉命每門炮每天不得發射炮彈三發以上。
放棄單純使用海軍的方案后,協約國決定採用陸海軍聯合作戰:由陸軍攻佔加利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工事,保護艦隊進入馬爾馬拉海。但英法遠征軍準備工作既暴露又進展遲緩,洞悉對手戰略意圖的土耳其統帥部在德國軍事顧問馮·桑德斯的幫助下,火速抽調軍隊至戰區,並集結炮兵部隊,嚴陣以待。
馬拉海,企圖征服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如果能夠成功殲滅土耳其的勢力,俄國便能從南部邊界運送部隊前去支援對德作戰,再加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等中立國的參戰,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力量平衡將發生極大的改變。德土聯軍指揮部獲悉英法企圖后,在德國軍事顧問利曼·馮·桑德斯將軍的勸說和幫助下,土耳其將其在達達尼爾海峽的防衛力量都集中在離愛琴海最近的12海里處,並擴大了海峽入口處的雷區,增設了保衛雷區的炮台,還在從入口到凱費茲岬之間高高的海岸上安裝了可以移動位置的榴彈炮。此時達達尼爾海峽防衛的唯一弱點是火炮的大口徑炮彈不足,而不是防禦工事不夠堅固。
漢密爾頓是一位具有相當戰爭經驗的軍人,忠誠,有騎士風度,具有想象力和文人氣概,但卻缺乏激勵部隊行動的能力,當基欽納與他討論情況時,只是這樣向他說:「假使艦隊通過了,君士坦丁堡就會自動陷落,那麼你不僅是贏得了一個會戰,而是一場戰爭了。」雖然如此,他卻未給予任何具體的指示。當時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8萬人的遠征軍,由於缺乏敵方情報及輕視對手,所以整個陸地戰役從開始到結束成了一場災難。由於一開始計劃以海上攻擊為主而非登陸作戰,倫敦的陸軍部沒有來得及制定作戰計劃,伊恩·漢密爾頓對於他的敵人的唯一知識,來自於1912年的土耳其陸軍操典、一張不完善的作戰區域地圖和在最後一分鐘衝進書店買來的君士坦丁堡旅遊指南,在他離開倫敦的時候,他甚至沒有選定在半島的登陸地點。
4月25日夜,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準備后,由漢密爾頓指揮的澳新軍團主力在加利波利半島南端登陸,漢密爾頓對怎樣登陸並沒有周密的打算,只是把登陸地點劃定在半島南端兩邊的32公里內,至於灘頭陣地的選擇,由現場指揮官自行決定。遠征軍中瀰漫著一股盲目自信的情緒,但是,海軍的大炮並沒能壓制住土耳其人的抵抗,英軍最終被迫在大白天冒險登陸赫勒斯角的五個海岸,並不幸地成為土耳其炮手們的絕佳靶子。澳新軍團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但登陸軍隊根本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土耳其軍隊在馮·桑德斯的指揮下,隨即進行了猛烈的還擊,經過一夜的混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又陷入了僵持局面。形勢令人絕望,儘管漢密爾頓收到來自澳新軍團的信息,告知「士氣極度低迷,如果明天部隊還要面對這樣的炮火襲擊,很可能會以大敗收場」,他仍然毫不妥協,回電道:「除了挖土把自己像鴕鳥一樣地埋起來,暫時別無他法,現在你們就只管挖吧,直挖到你們安全為止。」

懸崖和峽谷是最有加利波利半島特色的地形,而這種地形中的絕壁則是設置防空壕的極佳地點。圖為新澳軍團在其中一個防空壕內。
大戰爆發前,「戈本」號收到了絕密電令:「德意志帝國已經對俄國宣戰。並立即將對法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實際上,早在進入地中海之前,索羅欽就接到命令,德國隨時有和法國進入戰爭狀態的可能,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德國地中海分艦隊的任務便是立即投入戰鬥,襲擊法屬北非的軍事設施,然後向西撤退,穿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德國的公海艦隊會合。戰爭爆發后,「戈本」號和巡洋艦「布雷斯勞」號發現自己遠離本土基地,已處在英國地中海艦隊的四面堵截之中。德國潛在的敵人英國早就派出一支艦隊來追蹤德國的「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官、海軍上將伯克利·米爾內奉命咬住這兩艘德國戰艦,並在英國對德國宣戰的第一時間擊沉它們。「戈本」號的艦長索羅欽將軍在指揮德國這兩艘戰艦甩開英國艦隊的圍剿后,得到了一個新的命令,放棄原有的作戰方案,不再返回德國本土,而是向西開往當時還是中立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當德國領導人看到有必要對不願宣戰的土耳其人施加壓力時,發現這兩艘戰艦還有更重要的任務有待完成,那就是用這兩艘戰艦,去促使土耳其人對協約國開戰。

九、俄土爭奪亞美尼亞——薩勒卡默什之戰

伊恩·漢密爾頓,陸軍上將,參加過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第一次英布戰爭、馬赫迪戰爭等戰役。他被認為是一位極具天賦的軍官,因勇敢、有魅力和智慧出眾而聞名。他生平最值得稱道的一場戰役就是在加利波利之戰負責指揮命運多舛的地中海遠征隊。這是一場以英軍失敗而告終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英法聯軍唯一成功之處是,他們在撤退時無一傷亡,堪稱傑作。伊恩·漢密爾頓在日記中對於加利波利之戰這樣寫道:「這沒有什麼,只是其中一方一定不會贏得這場戰爭。」
1922年8月,土耳其軍隊開始發動反攻,在沙卡利亞河擊敗了希臘的軍隊,希臘軍隊開始全線潰退,土耳其軍隊奪回了士麥拿,並在16日將最後一批希軍趕出了小亞細亞。土耳其在對希臘的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后,法國和義大利隨即宣布不承認《色佛爾條約》,並與土耳其大國民議會議和。協約國被迫同意廢除《色佛爾條約》,並於瑞士洛桑重新展開和談,1923年7月簽署了《洛桑條約》,希臘被迫將東色雷斯、伊姆雷斯島和特內多斯島歸還給了土耳其,從此放棄了對士麥拿的領土要求。
波斯第五大城市阿巴丹是波斯石油輸出的集散之地,也是英波石油公司所在地。在「一戰」中,隨著汽車、坦克、飛機和軍艦等機動性很高的武器裝備被大量運用於戰場,石油和內燃機改變了戰爭的各個方面,甚至包括海、陸、空機動作戰的基本含意。石油已經越來越多地為英國所依重,完全可以說,沒有石油,戰爭機器將無法正常運行。為了保護英波石油公司在阿巴丹的油田和煉油企業,1914年底,英軍在波斯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胡澤斯坦登陸,隨後在阿拉伯河一帶擊退了土耳其軍隊的進攻。英軍登陸前,德國的間諜曾企圖在阿拉伯河炸船以堵塞前往阿巴丹的航道,但是這個計劃沒能得逞。
當時被稱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被人們被為一塊肥肉,誰都想咬上一口,1911年秋,義大利利用動蕩的國際局勢和土耳其的嚴重困難,決定向的黎波里塔尼亞派遣海軍艦隊,並對土提出領土要求。遭拒絕後於28日以當地義大利人受到傷害為由發出最後通牒,29日對土耳其宣戰,從海上炮擊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地,意土戰爭爆發。戰爭爆發后,恩維爾自告奮勇親自前往北非前線指揮戰事,在那段時間里,恩維爾同他的部下青年軍官凱末爾發生了摩擦。這兩個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恩維爾是個沉醉於大的計劃、大的理想而忽略細節的人,而凱末爾是個現實主義者,他重視可靠的材料和數據,沉醉於大計劃而忽略細節的恩維爾後來終於走上了投機冒險的道路。
半個多世紀以來,波斯飽受英俄的侵略和掠奪,因此朝野上下自然都同情英俄的敵人德國,而德國也想藉著波斯這種反對英國和俄國的民情把波斯拉入同盟國的陣營,好共同對付英國和俄國。1915年,大批俄軍在裏海南岸的恩澤里港登陸,隨後南下包圍了波斯的首都德黑蘭。波斯政府中的親德分子帶著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公使匆忙逃出了都城,在位於德黑蘭以南約150公里處的庫姆成立了「民族保衛委員會」,隨即該組織就把總部遷到了300公裡外由土耳其軍隊佔領下的克爾曼沙赫城,成立了波斯的「臨時政府」,還組建了一支近5000人的軍隊。
俄軍在沃龍佐夫的指揮下阻止並打退了土耳其軍向卡爾斯的推進,並使之遭受重大傷亡。此役,土耳其軍隊陣亡了3萬多人,在撤軍途中還凍死了成千上萬的人員,只有大約2萬多名有效戰鬥人員抵達了埃爾祖魯姆。俄軍以傷亡不到3萬人的代價殲滅了土耳其軍隊9萬多人,併為進一步向土耳其領土縱深推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一戰結束后,恩維爾放棄了戰場指揮權,返回了君士坦丁堡。而沃龍佐夫因為沒能乘勝追擊敗退中的土耳其軍隊,不久也被調走,他的職務被較具有主動性的尤登尼奇將軍所取代。
1853年出生於科孚的漢密爾頓是克里斯坦·漢密爾頓和瑪麗亞的兒子,1856年他的母親在他的弟弟維若克出生時難產而死,給他帶來了深深的悲傷。在1870年提出參軍的申請前,他在切姆和威靈頓學院接受教育。1872年漢密爾頓被英國陸軍錄取,和薩克福團一起在桑赫斯特軍官學校參加短期培訓,不到一年後,他轉調到位於印度的第九十二聯隊,開始了他長達25年的海外服役生涯。伊恩·漢密爾頓是一個語言天才,被稱為「詩人將軍」,除了英文,他能說德語、法語和印度語,是個迷人、典雅、親切的典型英國上層名流。他曾兩次被推薦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但在第一次被認為太年輕了,第二次則是軍階太高了。他的左手幾乎殘廢,因為其手腕在第一次布爾戰爭中受重傷;他的左腿比右腿短是在一次從馬上墮下而導致的傷害。在經過參謀學校進修之後,伊恩·漢密爾頓接受了羅伯茨勛爵的邀請,成為他的副官,隨後他跟隨羅伯茨回到印度,並晉陞為上尉。在為羅伯茨撰寫報告和演講稿的工作中,漢密爾頓的文字功夫日趨熟練,188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未來的戰鬥》,這本書的思想被應用於在印度部隊的訓練中,尤其使部隊的步槍射擊水平獲得了提升。
波斯是中東最早發現和生產石油的國家,從1912年到1918年,波斯的石油產量增長了10倍以上,從每天1600桶增加到近兩萬桶。到1916年後期,英波公司滿足了英國海軍全部石油需要的五分之一。布希爾是波斯伊斯蘭共和國布希爾省的省會和最大城市,位於波斯灣沿岸,是該國主要的港口城市之一,1915年4月,德國駐布希爾領事、有「波斯的勞倫斯」之稱的威廉·瓦思穆斯,利用波斯人仇恨英國和俄國的契機,把當地的各部族爭取到了自己一邊,在由親德的波斯軍官指揮的波斯軍隊的幫助下,驅逐了波斯南部廣闊地區的英軍,攻佔了以綠洲花園和文化故都聞名的設拉子城。在德國和土耳其間諜的鼓動下,波斯西南部的阿拉伯遊牧部落還切斷了馬斯傑德·蘇萊曼和阿巴丹之間的幾處主要輸油管道,致使石油運輸停頓了近半年之久。
德國人非常希望能在經濟不發達但有潛在價值的中東地區進行經濟滲透,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建立自己的影響已經有十多年了,在英國人與土耳其的宿敵俄國人達成公約后,土耳其人更願意與德國人加強友好關係,後來他們要求德國派一個軍事使團訓練土耳其軍隊,作為答覆,奧托·馮·桑德斯將軍于大戰爆發后抵達伊斯坦布爾,任土耳其陸軍的監察長,開始訓練和整編土耳其的陸軍。當時土耳其與德國簽訂了一項秘密條約,但在參戰的問題上土耳其還沒有下定決心。德國決計再拉它一把,1914年8月5日深夜,索羅欽下令兩艘戰艦開往土耳其,英國至少動用了10艘戰艦在等待著「戈本」號,但英國人沒有想到德國人已經改變了主意。他們認為「戈本」號會向西返回德國,所以把主力擺在了西邊,東方只放了一艘巡洋艦「格雷塞斯特」號,而這一艘巡洋艦是擋不住德國這兩艘戰艦的,「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順利駛進了奧斯曼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港口,德國隨後宣布把這兩艘戰艦送給土耳其海軍。
由18艘英國主力艦、4艘法國戰列艦和輔助艦隻組成的英法聯合海軍機動部隊,於1915年2月19日駛進達達尼爾的入口處,卡登上將準備在加利波利半島實施登陸。作為土耳其西南延伸部分的加利波利半島,有近100公里長,6~16公里寬,島上荒蕪多山,俯視達達尼爾海峽的許多山脊和陡坡為土軍提供了優良的防禦陣地,擁有380毫米口徑大炮的聯合艦隊很快打啞了土軍的炮台,隨即派出突擊部隊登陸。當突擊部隊向海峽旁的山峰攀登時,卻遭到了土軍隱蔽在懸崖後面的炮火的襲擊,艦隊向土軍陣地盲目開火,沒有獲得什麼戰果,聯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上將是個敏感的人,不具備納爾遜那樣的毅力,因緊張而病倒,後來在瀕於精神崩潰的情況下被當作傷病員送回國,職務由海軍上將約翰·德·羅貝克繼任。
普特尼克自返回塞爾維亞后就負責了塞爾維亞軍隊的指揮工作,糟糕的身體狀況使他只能待在火車上按照地圖指揮塞爾維亞軍隊作戰。奧匈軍隊在波斯尼亞總督波蒂奧雷克將軍的率領下,投入近50萬兵力向德里納河的塞爾維亞軍隊發起進攻,爆發了米爾戰役。波蒂奧雷克作為波斯尼亞總督,自從未能保護費迪南大公不被暗殺以來,一直沒有恢復過來,現在他憂慮而怯懦,擔心自己也可能遭到暗殺,拒絕在其部隊前露面,只在遠離戰場的地方作出他的「決定」。面對波蒂奧雷克指揮的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奧軍,普特尼克指揮的人數稍少但勇敢頑強、能吃苦耐勞的塞爾維亞軍雖裝備不足,但由於參加了巴爾幹戰爭而富有戰鬥經驗。8月16日,塞爾維亞軍隊在亞爾達河實施了猛烈的反擊,由於康拉德把參戰的第二集團軍抽調到俄國戰線,使得塞爾維亞軍在數量上略佔了優勢,奧匈軍的首次進攻被止住了,戰鬥陷入了塹壕戰的僵局,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12天內,奧匈付出約5萬人的代價,不久奧匈軍隊就被塞爾維亞軍隊從德里納河的對岸趕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