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十三章 決定命運的一年——戰爭的轉折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十三章 決定命運的一年
——戰爭的轉折

20日,羅馬尼亞方面軍所屬俄、羅各集團軍向福克沙尼、多布羅加發起突擊,一度進展順利並粉碎德奧聯軍反突擊,但因其他戰線失利,被迫於26日停止進攻,后在德奧聯軍反擊下撤至國境線。25日,德軍攻佔捷爾諾波爾,至28日迫使俄西南方面軍撤至原出發地以東布羅德、茲巴拉日、茲布魯奇河一線。俄國戰線實際上已經瓦解,整個建制的部隊逃亡,在這之後很少有激烈的戰鬥,德軍和奧匈軍如入無人之境。在1918年到來之前,德奧軍隊已經清除了俄軍在加利西亞的殘餘。在整個7月間,俄軍僅西南方面軍就損失13萬多人,各方面軍傷亡和失蹤的總數超過15萬人。6月進攻沒有取得進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士兵厭戰、不願為與其水火不相容的資產階級打仗,俄軍各方面軍之間協同不緊密,各方面軍內的指揮不力,而且彈藥物資缺乏,後備兵力不足。前線的失敗,促使俄軍部分下層官兵轉向革命,主張俄國立即退出戰爭的布爾什維克黨深得人心,讓渴望和平的俄國人民倒向了布爾什維克。
1917年4月9日復活節的清晨,在阿拉斯市以北維米鎮附近的維米嶺拉開了阿拉斯戰役的序幕,參加戰鬥的加拿大4個師進行了為期數月的周密準備,對維米嶺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猛烈炮轟,霍恩指揮的英軍第一軍團與艾倫比指揮的英軍第三軍團,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和毒氣攻擊之後,一舉突入法肯豪森指揮的德第六軍團的防線之內,英軍很快獲得了空中優勢。在戰役開始的第一天,加拿大軍隊猛攻並奪取了維米嶺山脊。高夫指揮英軍第五軍團在南面實施助攻,沒能取得進展。經隨後幾天的戰鬥,英軍的推進慢慢停了下來,雖然取得了戰術勝利,但沒能達成突破。
當折磨人的戰事在西線連綿不休之時,俄國爆發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食物短缺、駭人聽聞的傷亡人數,導致1917年頭幾個月不斷增長的示威遊行和罷工。3月11日,杜馬不服從沙皇要它解散的命令,街道上發生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到處都出現了動亂,而軍隊拒絕參与鎮壓。3月15日,沙皇在普斯科夫的陸軍總部退位,「願上帝保佑俄國」是他的祈禱詞和墓志銘。一天後,沙皇的兄弟尼古拉大公拒絕繼承皇位,幾天之內,沙皇及其家族成員即被逮捕,羅曼諾夫家族的統治永遠結束了。沙皇政府的統治倒台,從時代的角度看,這標志著一切專制統治殘餘的消失,代之出現的是由一些不成熟的政黨組合建立的臨時政府。為了加重其混亂,德國允許流亡在外的革命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乘坐一悶罐列車通過德國領土返回俄國。
但被盲目樂觀的部下包圍著的黑格卻向倫敦報告一切良好,他的情報部長查特里斯上將和參謀長朗塞羅特·基格爾特別樂意充當這種欺騙性宣傳的工具。戰鬥結束時,基格爾正在返回倫敦的途中,這是他第一次親臨前線巡視。他哀嘆道:「仁慈的上帝,我們真的有必要派部隊到那裡作戰嗎?」進攻的英國第二集團軍約22萬人,而防禦屬於德軍第四集團的約13萬人,照這形勢,如果硬攻,無疑會讓英軍搭上幾萬條性命也未必能拿下,於是英國人決定巧取。在地質學家經過詳細考察后,決定採取挖洞爆炸的戰術,經過工兵們的艱苦努力,一共挖了5000多米長的隧洞,通往德軍陣地下的22個爆炸室。而德國人則一直針對英國人的作業埋設反坑道炸藥包或進行對壕作業,這場黑暗中的戰鬥,在炮彈破壞的地面下長達幾十米的距離上進行,不時導致坑道內的肉搏戰,士兵們相互卡對方的咽喉,用鎬和鐵鍬將對方打死。
1917年3月3日,群眾的反抗活動首先在彼得格勒爆發,普梯洛夫工廠的工人開始罷工,10日發展成為反對飢餓、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沙皇制度的政治總罷工,罷工人數達到25萬人。沙皇政府下令開槍鎮壓參加示威和集會的群眾,從而激起了人民更強烈的反抗,11日,布爾什維克維堡區委員會決定將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12日起義席捲全城,駐守彼得格勒的士兵拒絕向工人開槍,大批轉到革命方面。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此時尚在前線指揮軍隊作戰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對軍隊和國家的控制,混亂中,杜馬的成員得到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支持,取得了國家的統治權,成立了俄國臨時政府。3月15日,沙皇把他的退位書送給他非常藐視的杜馬議長,正式賦予了臨時政府權力。從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大罷工開始到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止,在8天內,沙皇制度徹底崩潰了。
儘管德軍新的陣地與縱深野戰工事相結合,極其堅固,但是,剛愎自用的尼韋爾並沒有灰心喪氣。他發起的進攻比以前規模更大,也組織得更好。他廣泛地散發進攻計劃和指令,甚至在倫敦的宴會上對女士們公開談論即將來臨的交戰,沒多久,德國人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了解就和尼韋爾一樣多了。
「二月革命」進展之迅速,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二月革命」這樣快地取得勝利不是偶然的,沙皇制度的殘酷壓迫和帝國主義戰爭,促使社會各種矛盾尖銳化,激起人民極大的反抗力,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對沙皇的主力軍,在革命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組織了自己的領導機構——蘇維埃,武裝力量掌握在工兵代表蘇維埃的手中。蘇維埃掌握了實際的權力,其成員中,孟什維克佔了大多數。布爾什維克則由於在戰爭中遭受鎮壓,大多數領導人還在監獄和流放地,列寧此時在瑞士,斯大林還在流放地。在隨後的8個月里,一個由資產階級組成的臨時政府和在整個俄國發展起來的「蘇維埃」共同分享政權。
在經歷了三年帝國主義戰爭后,俄國的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大部分工廠因缺乏原料而無法開工,各種生活必需品十分緊張,工人和農民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無產階級專政的階級基礎受到削弱,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結束戰爭以爭取喘息的機會就顯得尤為重要。列寧根據當時蘇維埃國家剛剛建立,紅軍正在組建之中,國內反革命力量還很猖獗等情況,主張接受條件,退出戰爭,締結和約。在簽約談判時,布爾什維克的黨中央發生了意見分歧,以列寧為代表的主和派主張接受屈辱和約以求喘息時機,以布哈林為代表的主戰派反對簽訂屈辱和約,主張進行革命戰爭,以托洛茨基為代表的「中間派」則主張「不戰不和」。1918年1月2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60人出席的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僅15人,最終,列寧的主張因處於少數而未能被通過。
維米嶺是法國阿拉斯市以北維米鎮附近的山嶺,這個地方是德國在整個西部戰線守衛得最好的。因為維米嶺是高地,所以雙方都認為這是一個軍事戰略重地。英國和法國都在1915年進攻維米嶺,但結果都是以慘敗告終。單法軍方面,就有15萬士兵陣亡。1917年,協約國決定再次向維米嶺進攻,此次執行進攻任務的是加拿大軍。

在1917年11月的軍事鬥爭中,一群布爾什維克士兵與一輛裝甲車的合影。

二、壯觀的「地下城」——阿拉斯之戰

在1917年3月俄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中,沙皇政府被推翻,代表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臨時政府掌權。與此同時,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政權也建立了起來,兩個政權並存的俄國走到了十字路口。臨時政府與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蘇維埃展開了鬥爭。臨時政府極力主張繼續參戰,直到協約國取得「最後的勝利」。蘇維埃擔心軍官團隊會採取支持臨時政府的行動,於是在3月15日以蘇維埃的名義發read•99csw.com布了著名的「第一號命令」,以此剝奪了軍官們的軍事管理和訓練權。這一命令傳遍了整個俄國的武裝力量,儘管臨時政府下達了相反的命令,但結果卻是部隊的軍紀喪失了,俄國陸軍和海軍像春天消融的冰塊一樣崩潰了。兵變的士兵和水手殺死了很多軍官,其他軍官則直接被士兵大會罷免。到5月前,估計軍官團隊中有一半以上的軍官被清除了,他們其中有許多是有經驗的軍人。
拉夫爾·科爾尼洛夫,俄國「二月革命」后的俄軍總司令,實際上他既反對布爾什維克,也反對臨時政府,是個反蘇維埃的舊派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時,拉夫爾·科爾尼洛夫任西伯利亞第九師師長,不久轉任第四十八師師長,使該師有了「鋼鐵四十八師」的稱號,1916年升任西南戰線第二十五步兵軍軍長。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后,國家杜馬首領、大地主羅德江科任命拉夫爾·科爾尼洛夫為彼得格勒軍區司令,自此他以令人炫目的速度上升,7月19日被任命為俄軍最高統帥,但他對此並不滿足,要求授予他近乎獨裁的權力。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於7月1日冒險在加利西亞向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軍隊發動發動了一場所謂克倫斯基攻勢,妄圖借戰爭來消滅革命,但這次冒險進攻遭到慘敗,10天內俄軍損失6萬人。前線失利的消息傳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和其他革命群眾走上街頭,舉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還蘇維埃。臨時政府派出軍隊進行血腥的鎮壓。戰場上的失敗,使布爾什維克退出戰爭的主張更得人心,11月,布爾什維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蘇維埃中贏得了多數,整個俄國、幾百個蘇維埃都通過了要求把全部權力轉交給蘇維埃的決議。機不可失,布爾什維克在11月以彼得格勒蘇維埃的名義發動了一次奪權運動。隨後不久,莫斯科的政權也被蘇維埃奪取,這就是俄國的「十月革命」。在「十月革命」中,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彼得格勒的冬宮只有一隊女兵和幾名軍官保衛,克倫斯基化裝逃跑了,曾經支持自由主義而不支持暴君的溫和社會主義者們退出政府,以列寧和托洛茨基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奪取了政權。托洛茨基大聲對溫和社會主義者們喊道:「你們的戲演完了。從現在起,到屬於你們的地方——歷史的垃圾桶里去吧!」
這時科爾尼洛夫的支持者——騎兵第三軍,向彼得格勒開進,聲稱除了科爾尼洛夫不聽任何人的命令。後來雙方妥協,科爾尼洛夫被放出了大牢,出牢后的科爾尼洛夫南下頓河流域,1918年4月在頓河流域領導他那幾千人的殘軍,在轉移根據地途中強攻葉卡捷琳諾達爾時,科爾尼洛夫在司令部被人扔進一顆手榴彈炸死,鄧尼金接替他統領這支隊伍,並把科爾尼洛夫秘密埋葬,但紅軍趕到后把他的屍體挖出來挫骨揚灰。由於科爾尼洛夫的叛亂,使得布爾什維克黨的力量迅速壯大,並使當時的形勢變得對布爾什維克黨的武裝起義十分有力。克倫斯基過後說,如果不是科爾尼洛夫的叛亂,臨時政府也不會那麼早就垮台。可以說,是科爾尼洛夫葬送了俄國的臨時政府。
9月1日,德軍為消滅俄軍第十二集團軍,奪取俄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並對革命的彼得格勒直接造成軍事威脅,在里加方向上實施了進攻戰役。以科爾尼洛夫為首的俄國最高統帥部已獲悉德軍正在準備進攻,卻不採取抗擊進攻的措施。科爾尼洛夫甚至還準備把里加登陸場和里加讓予德軍,以此作為破壞工人和士兵的革命成果並在國內建立軍事獨裁的借口。那幾日,彼得格勒在雙重驚慌之下過活。里加陷落使前線更加迫近了,7月7日早晨,總司令得到電報,那是內閣總理的命令,要他把職權交卸于總參謀長,立即到彼得格勒去。事情如此轉變,全非意料所及,科爾尼洛夫明白,自己的雙重陰謀被人發現了。他決定不屈服,於是發表告人民書,其中說:「臨時政府受了蘇維埃中占多數的布爾什維克派之脅迫,行事完全依照德國總參謀部的計劃,且與敵軍在里加登陸同時,謀害軍隊並擾亂祖國。」科爾尼洛夫以維護首都秩序為借口,把親信部隊克雷莫夫的哥薩克第三騎兵軍和由高加索山民組成的「野蠻師」調往彼得格勒,他不僅要鎮壓工兵代表蘇維埃,而且向臨時政府提出最後通牒,逼臨時政府成員全體辭職,並把全部政權轉交給他。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不得不求救于蘇維埃,而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掌權的蘇維埃又不得不借重於布爾什維克黨。由於克倫斯基不清楚手下的將軍們是否會予以支持,結果向布爾什維克黨的赤衛隊求援。
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為鞏固其統治,配合西線英法聯軍作戰,決定於6月對德奧聯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其企圖是以西南方面軍向利沃夫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北方面軍、西方面軍和羅馬尼亞方面軍實施輔助突擊。在主攻方向上,俄軍步兵和炮兵人數分別是德奧聯軍的三倍和兩倍。此次俄軍動用的是最精銳和受影響最小的部隊,包括許多西伯利亞人和芬蘭人。被俄國內階級鬥爭的激化及蘇維埃在軍隊和國內的影響增大嚇破了膽的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力圖一旦獲勝就解散蘇維埃和士兵委員會,結束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粉碎革命力量,首先是布爾什維克黨。如果進攻失利,就把罪責推給布爾什維克黨,指控它瓦解軍隊,並撲滅國內革命。協約國則指望依靠數百萬俄國大軍在1917年戰勝德國。
在經歷了1916年索姆河戰役的慘重傷亡后,英法聯軍得出了一條血的教訓:跟裝備精良、戰術多變的德國步兵師硬碰硬,無異於大規模自殺!他們變更了作戰策略,提前三個月在德國人的眼皮底下挖掘出了一條規模宏大的地下通道,復活節這一天,在猛烈的炮火打擊和毒氣攻擊之後,隨著英軍第三突擊師發起進攻信號,2·5萬名英法聯軍從指定出口衝出地面,奇迹般地出現在德軍的面前,向駐紮在阿拉斯的德軍第二和第六步兵師發起突襲。緊接著,由霍恩指揮的英軍第一軍團與艾倫比指揮的英軍第三軍團,也一舉突入德軍第六軍團的防線之內。
俄軍總司令部得到克倫斯基的電報,要他們阻止那些開向彼得格勒及其近郊的一切軍隊,叫他們退回原來的駐防地。但科爾尼洛夫在電報中批示不執行這個命令,隊伍仍向彼得格勒開去。三個師的騎兵裝在軍用車上,由鐵路開向首都去。克倫斯基給彼得格勒士兵的命令中說:「科爾尼洛夫將軍曾宣誓過愛國家和盡忠人民的,如今卻從前線撤退軍隊,派來攻擊彼得格勒。」列寧在揭露這個反革命計劃時寫道:「地主資本家以及同他們站在一起的軍官已經組織起來了,他們準備進行並且已經在進行罪惡滔天的活動,把里加(然後把彼得格勒)出賣給德國人,給他們開放戰線,讓布爾什維克軍隊遭到殺傷。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資產階級掌握全部政權,為了使地主在農村的統治得到鞏固,為了讓工農的鮮血灑遍全國。」
在尼韋爾的指揮部里,總參謀部的成員不明白已經陷入絕境,以為有些討厭的機槍碉堡造成了延誤,但這些碉堡很快就會被打啞的,芒讓又發出了催促前進的命令。勇敢的塞內加爾人,第一次辜負了他們的法國夥伴,冰冷的雨雪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他們凍傷的手不能拿步槍,他們蹣跚前進,直到他們的軍官被打死。然後他們轉過身來,急忙奔向後方。這次挫敗壓垮了法軍本已瀕臨崩潰的士氣,兵變隨之爆發。首先是一個連的士兵集體拒絕執行進攻的命令,繼而是幾十個團的士兵紛紛效仿。不少士兵還揮動著紅旗,唱著《國際歌》,進行反戰示威。法國陸軍發生了兵變,這也許是現代史上一支龐大軍隊中發生的最大兵變。徒勞無益的流血,無止境的戰鬥,不充分的休假,貧乏的娛樂設施,官兵間無法彌合的鴻溝,德國的宣傳以及俄國革命,所有這一切都起了作用,整師整師的部隊拒絕執行任務,兵營貼滿了布告,宣布士兵們拒絕再回到九九藏書塹壕去,在巴黎,失敗論者無所顧忌地宣傳他們的和平主張。
1917年初,許多俄國人民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獨裁及其政府的腐敗積怨已深,他們認為沙皇不理解俄國人民的需求與意願,而他們絕大多數是俄國惡劣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受害者。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糧食短缺也促進了革命的形成。在軍事上,俄國在大戰期間蒙受了慘重的損失,這更加深了俄國人民對尼古拉二世無能統治的觀點,俄羅斯人已經對現行的體制感到厭倦,首都彼得格勒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為了為即將發動的尼韋爾攻勢做準備,英軍決定發起一場阿拉斯戰役。1917年伊始,阿拉斯又成為了同盟國與協約國軍隊爭奪的焦點,同盟國一旦奪占阿拉斯就等於洞開了巴黎的門戶,整個法國便岌岌可危。從1914年到1916年,阿拉斯幾易其手,英法守軍在一片廢墟上加緊修建防禦工事。與此同時,攻勢凌厲的德軍在小鎮東部虎視眈眈,他們正在向這裏集結重兵,最高統帥路德維希甚至已讓人鑄好了紀念碑,準備在破城之日將它安放于小鎮的中心。

在伊普雷最富代表性的戰場上,擔架兵每次護送傷員都要蹚過極深的爛泥塘。
為了迫使布爾什維克政府屈服,並停止托洛斯基的滔滔雄辯,2月18日德軍恢復了對俄國的進攻,1918年2月18日,柏林增強了壓力,德軍在前線大舉進攻,侵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並從北面威脅彼得格勒。向前推進只遇到微弱抵抗的德國部隊,於2月佔領了波羅的海諸省,進佔烏克蘭和基輔,甚至深入克里米亞和高加索。隨著「白軍」反對「紅軍」,俄國爆發了內戰,全國一片混亂,彼得格勒受到德軍的威脅,列寧於是下令把首都搬到了莫斯科。由於俄國軍隊的瓦解,又面對德國和奧匈的利益要求,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只能選擇委曲求全的道路。最初的談判失敗之後,德國人的快速推進終於使許多人認識到,革命的言辭不能遏止軍事力量。在德國人推進到距離他們的首都僅有100多公里的緊迫形勢下,蘇俄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緊急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托洛茨基轉而支持列寧,會議結果以七票贊成、五票反對、一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列寧的提案。蘇俄政府連夜通知德國方面,同意簽約。
當時為達到最大殺傷效果,英軍先期對德軍梅西納防線進行了猛烈炮擊,7日凌晨炮擊突然停止,躲在後面貓耳洞里的德軍便按常規紛紛湧上前線陣地準備迎戰,而這正是英軍期待的。英軍引爆了炸藥,22個爆炸室共有19個成功起爆,這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坑道爆破作業,據說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居然連最遠在倫敦和都柏林都能聽到!在17天全面炮火準備之後,英軍以總量達45萬公斤的高爆炸藥,在德軍位於山嶺的防線上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達成了突然性。在英軍空中火力的掩護下,精心制定的攻擊計劃得以有條不紊地實施,普魯默的第二軍團成功地奪取了德軍在梅西納的防禦陣地。

六、葬送臨時政府的俄軍總司令——拉夫爾·科爾尼洛夫

當時俄國境內兩權並立,臨時政府權力極為不穩定,為了撲滅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於7月1日冒險向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軍隊發動進攻,但這次冒險進攻遭到慘敗,10天內俄軍損失6萬人。前線失利的消息傳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和其他革命群眾走上街頭,舉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還蘇維埃。臨時政府派出軍隊進行血腥鎮壓,發生了著名的「七月流血事件」。「七月流血事件」發生以後,堅決主張對革命群眾實行武力鎮壓的科爾尼洛夫被臨時政府任命為最高總司令,他想借軍隊平亂,要求同意他用一切手段來恢復秩序。科爾尼洛夫深信俄國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吃敗仗更是令民族自尊與榮耀受損。他認為這全是布爾什維克黨人所造成的,在他的眼中,列寧與布爾什維克那一眾叛國通敵的部下都必須除之而後快,打倒蘇維埃、整頓軍紀和整頓政府,都是他的目標。

四、戰爭史上最大的坑道爆破——梅西納山脊之戰

五、俄國的最後攻勢——六月進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俄國在軍事上嚴重受挫,到1917年,士兵死傷數百萬,俄國的經濟也瀕於崩潰。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隨著冬天的到來,前線開小差的士兵已在100萬人以上,士氣十分低落。開小差的士兵公然住在家裡,不受當局的干涉,腐敗和低效率傳染到社會的各個部門。1917年2月,當沙皇離開皇村去位於莫吉廖夫的總參謀部時,一些大公、地方貴族、杜馬中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代表曾來到皇宮覲見,企圖讓尼古拉相信,再不進行政治改革,革命馬上就會爆發。甚至軍隊代參謀長瓦·古爾科將軍也警告沙皇:「陛下,您在有意為您自己準備絞刑架。請不要忘記那些烏合之眾是不會講禮貌的。」可是,對於他的300年皇朝可能遭到危險的這些預兆,沙皇尼古拉二世仍然無動於衷。當杜馬議長提出警告,叛亂正在席捲這個國家時,尼古拉二世寫信給皇后:「這個大腹便便的羅德江科,又給我寫了一篇胡話,我甚至不願回答。」

三、「屠夫」引發的兵變——「尼韋爾攻勢」

1917年11月7日,俄國發生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兵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蘇維埃政權剛剛建立時,俄國還處在同德、奧匈等國交戰的狀態,為了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俄必須迅速退出這場帝國主義戰爭。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建議各交戰國立即停止戰爭,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公正和約。但是,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集團根本不理睬蘇俄的和平建議,蘇維埃俄國被迫單獨與德國及其盟國開始和平談判。1917年12月3日,雙方在白俄羅斯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開始停戰談判。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依約,蘇俄將喪失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和白俄羅斯一部分共計約100萬平方公里領土,並向德交付60億馬克賠款。當時出席布列斯特會談的蘇維埃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等人堅決反對,率代表團退出了和談。

「二月革命」開始時,列寧還在流亡,但幾天後他就回到了俄國。
出身於軍人家庭的尼韋爾博學多才,能言善辯。他是法軍中少有的一名重視宣傳鼓動的將軍,他認為,軍人的勇敢精神來自他們對戰爭的熱情,而軍人的戰爭熱情,則需要指揮官的嘴巴來激發。尼韋爾尤其善於通過宣傳使上級支持他的計劃,特別在上級不理解他的計劃時,他更需要這樣做。他能在一幅巨大的西線挂圖前面,手持一根教鞭,滔滔不絕地介紹他的部隊擁有足夠的能力打勝這次戰役。這位霞飛的繼任者血氣方剛而且好大喜功,他勸說法國政府實施無情的、猛烈的進攻。他計劃對努瓦榮大突出部翼側實施一次大規模的「巨人般的拳擊」,這裡是協約國三年來力圖消滅的那個突出部,但是德軍又一次率先行動了,不過這一次是退卻而不是進攻。從2月25日到4月5日,德軍在魯登道夫的巧妙指揮下,退到有利於德軍作戰的興登堡防線,撤退最多近50公里,這是三年大戰中在西線最大的一次運動。
為了引誘克倫斯基和談,奧斯卡·馮·胡蒂爾指揮的德國第八集團軍渡過德維納河,於9月3日佔領里加,九*九*藏*書只遇到零星的抵抗。胡蒂爾運用突然性、夜行軍、短促而猛烈的炮火準備、徐進彈幕射擊,以及滲透和機動這一整套戰術,效果非常明顯。德軍派遣了一支兩棲遠征隊去佔領里加沿海諸島嶼,構成對彼得格勒的威脅。早在8月初,科爾尼洛夫就已下令將「野蠻師」和騎兵第三軍從西南前線調到尼維爾-諾伏索可尼基-維里基路基這個三角形鐵路地帶來,借口是做保衛里加的後備隊。這是進攻彼得格勒時一個很便利的根據地,身為總司令的科爾尼洛夫又調動一個哥薩克師到維堡和白俄羅斯中間的地帶來,這個拳頭直對著首都的面孔打去,從白俄羅斯到彼得格勒只有30公里的距離!

七、退出「一戰」——俄國「十月革命」

尼韋爾是個十分重視宣傳工作的指揮官,他非常重視部隊的思想動態。在尼韋爾指揮的一些戰役中,法軍之所以能在不利條件下取得輝煌戰績,除去其他原因外,的確與他的宣傳鼓動分不開。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戰爭中法軍的最大嘩變,卻發生在他直接指揮的前線部隊,這次嘩變導致他被免職。在凡爾登,是靠對進攻計劃進行冷靜但充分的說明來鼓動戰士熱烈獻身的。這一次,尼韋爾擔心不那樣做他的部隊就會背叛,下令進行堪與好萊塢報刊宣傳員相比的宣傳運動,對戰略和目標加以提綱挈領的作戰計劃都發給士兵,軍官對士兵作宣傳講話,以引導他們對決定性的勝利抱有信心,所以不可避免,德軍也得到了這個情報。
6月29日,所謂的「克倫斯基攻勢」在加利西亞開始了。布魯西洛夫指揮著為數不多的還有戰鬥力的俄軍部隊向倫貝格實施進攻。進攻從7月1日發起,俄第十一、第七集團軍從波莫爾扎內以東、別列扎內地區向利沃夫實施突擊,楔入德南方集團軍防線,不久受阻。在南線與奧匈軍作戰的拉夫爾·科爾尼洛夫將軍指揮的第八集團軍卻推進了30多公里,在其側翼的羅馬尼亞軍隊和俄國軍隊也取得了某些成果,但這隻是一個短暫的勝利。為俄軍的勝利所震驚的德軍統帥部將13個德國師和3個奧匈師由西線調到東線,使其兵力幾乎增加一倍。隨著德軍抵抗的增強,以及俄軍後勤供應的中止,俄軍的戰鬥熱情和紀律性急劇衰退。7月19日,溫克勒爾將軍指揮的德奧軍隊從佐洛切夫、波莫爾扎內地域轉入反攻,沿利沃夫至捷爾諾波爾鐵路實施主要突擊。俄軍第十一集團軍無心戀戰,幾乎未作抵抗,便大批撤出陣地,向後方退走。
1917年4月9日,復活節的清晨,法國北部阿拉斯城外的維米嶺上,大雪紛紛飄落。4個師的加拿大步兵靜靜地等待著總攻的信號,冰冷的雪花讓他們想起萬里之遙的家鄉和親人,就在前一天,許多士兵寫下了可能是他們最後的家信。士兵們臉上毫無表情,他們清楚面對的將是怎樣的戰鬥,但心裏的熱血在燃燒,這是他們第一次為了年輕的加拿大的榮譽而戰。在這之前,加拿大軍在「一戰」中幾乎沒什麼表現,為了贏得此戰的勝利,加軍將其4個師調集來參与維米嶺戰役,並制定了良好的作戰方案。加拿大軍隊在2日就開始用炮轟擊德軍的戰線,總共用了100多萬發炮彈來轟擊維米嶺,此次轟擊持續了一個星期,是在這次戰役之前從未有過的。在復活節這一天,加拿大軍隊開始向德軍的防線發起總攻,經過3天的激戰,加拿大軍隊以傷亡1·1萬的代價控制了整個維米嶺,而德軍方面大約有2萬多名士兵陣亡,4000餘人被俘虜。

尼韋爾只在最高司令這個位子上坐了很短的一段時間。
7月22日,英軍集中3300多門火炮猛烈轟擊阿尼姆指揮的德第四集團軍,並施放毒氣,隨後英法聯軍在16公里正面上發起衝擊,攻佔梅西納-維夏埃高地,8月8日,德軍為恢複原態勢發起反突擊,被擊退。戰至15日,德軍被迫從突出部全部撤出。此役,德軍損失2·7萬餘人,英軍損失1·7萬餘人。在隨後的幾天中連降暴雨,戰場泥濘,聯軍坦克有的陷入泥潭,有的被德軍炮火摧毀,由於長時間的進攻準備,突然性已完全喪失,德軍縱深防禦已很好地組織起來,在最初取得一些進展以後,英法聯軍的攻擊陷入了困境而停頓下來。直到11月初,英軍奪取了帕斯尚代爾嶺和帕斯尚代爾村莊,攻勢才結束,英軍佔領的伊普雷突出部向前推進了約8公里。在伊普雷第三次大戰中,協約國軍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黑格於10月末最終放棄帕森達勒的進攻時,英軍傷亡已近30萬人,加上法軍和英屬聯邦軍隊的傷亡人數,協約國死傷超過40萬人,德國為27萬人。協約國沒有實現摧毀德軍潛艇基地的戰略目標。
1916年10月將終時,凡爾登之戰看來要失敗了,法軍指揮官尼韋爾下令進行奇襲,德軍措手不及,退出了早些時候他們攻佔過的所有地方。對尼韋爾來說,這是鴻運高照的時刻,法國人渴望有一位英雄,就把他稱為勝利的締造者。尼韋爾誇口說,他掌握著勝利的關鍵,但他拒絕透露他的戰略。1916年12月31日,霞飛退休,「凡爾登的英雄」尼韋爾接替了他。
梅西納戰役算是「一戰」中第三次伊普雷戰役的組成部分,伊普雷地區位於比利時西部,易守難攻的獨特地形使其不斷成為英德雙方的突出部,所以竟然經歷了三次你死我活的戰役,雙方都無所不用其極,共有80多萬士兵傷亡於此。1917年,沙俄爆發革命而退出「一戰」,使德軍可以集中力量對付西線,英法擔心德國乘機向西線調兵,決定在伊普雷地區先發制人,摧毀佛蘭德斯沿海的德軍潛艇基地,進而從奧斯坦德和澤布呂赫發起突擊,因此協約國決定在伊普雷地區先發制人發起進攻。從擔任指揮的第一天起,黑格便一直對佛蘭德斯抱有濃厚的興趣,把它視為可能發動一次進攻戰的基地。但在1916年,法國面臨的形勢迫使英軍不得不發動索姆河戰役。到了1917年,黑格完全能夠立足於自身進行選擇了,因此他選擇了佛蘭德斯。這種選擇以一定的戰略合理性為後盾,即考慮到以被佔領的比利時為基地的德國潛艇對協約國船隻構成的嚴重威脅。

一、加拿大遠征軍的榮譽之戰——維米嶺大捷

但是德國在得到通知后並沒有停止進攻,並於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儘管《布列斯特和約》十分苛刻,在列寧的堅決主張和極力爭取下,還是先後被布爾什維克黨的七大和蘇維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會批准。至此,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沉寂了下來。由於俄國退出戰爭,德國因此能夠集中主要兵力在西線作戰。《布列斯特和約》是一個條件十分苛刻的掠奪性條約,使蘇俄喪失了近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它的簽訂使蘇俄擺脫了戰爭,鞏固了政權,粉碎了協約國企圖利用德國之手扼殺蘇俄的陰謀。1918年11月13日,即協約國對德停戰協定簽字后兩天,蘇俄政府宣布廢除此條約。
1917年5月「尼韋爾攻勢」受挫后,法軍士氣低落。英國遠征軍司令黑格計劃由英軍在伊普雷東南部的梅西納地區單獨發起進攻,以消除德軍防線突出部,改善英軍態勢。為了奪取具有鉗製作用的梅西納山嶺,英國第二軍團司令普魯默經幾個月的努力,使得英法聯軍的這一攻勢得以提前付諸實施。當時德軍在梅西納山脊早已建立了強大的防線,有無數複雜的壕塹和堅固的碉堡,加上居高臨下的地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很久以來,佛蘭德斯一直是一片巨大、原始的水窪澤地,當地居民在此挖掘了縱橫交錯的排水溝渠。每年8月這裏都要降下大量雨水,黑格就是選擇了這樣一個地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1917年7月15日,英國軍隊開始猛烈炮擊,炮擊九_九_藏_書一直持續了7天,完全摧毀了當地的排水系統。7月底步兵佔領了靠近伊珀爾的帕森達勒高地。8月的第一天就開始下雨,炮火和雨水很快將鄉野變成一片淤泥黏滑的窪地。受領進攻任務的部隊是普魯默指揮的英國第二集團軍,當面守軍是阿尼姆指揮的德第四集團軍,面對著這一大片的沼澤和河渠,英軍的攻勢只好暫停。

包括里昂·托洛茨基在內的俄國代表團抵達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與德國進行和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人們重建了阿拉斯小鎮。為了紀念在此戰役中作出英勇貢獻的加拿大戰士,法國政府將維米嶺上的1平方公里的土地贈送給了加拿大,用以建造維米嶺紀念碑,以紀念那些在此倒下的加拿大士兵。現在,屬於加拿大的維米嶺是個戰爭紀念博物館,由退伍軍人部管理。光陰荏苒,直至1990年,當地一個名叫阿蘭·雅克的男子決心對神秘的阿拉斯「地下城」展開調查。起先,雅克發現了「布倫海姆」區域,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多片未知隧洞區逐漸浮現。當時的英法聯軍部隊如何進駐地道,以及發起進攻的過程細節也被雅克一一整理出來。如今,阿拉斯小鎮當年挖掘的規模宏大的地下城也在修復后改建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以展示當年的戰況。
布爾什維克黨成為了反對科爾尼洛夫叛亂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彼得格勒的4萬多名工人武裝和1萬多名衛戍部隊嚴陣以待,幾千名波羅地海的水兵趕到首都,各地的工人赤衛隊和革命士兵控制了通往首都的交通要道,布爾什維克黨還派出大批人員到叛軍中進行宣傳解釋工作,叛軍推進處處受阻,內部開始瓦解。布爾什維克黨同克倫斯基、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結成暫時聯盟,共同對付科爾尼洛夫。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和士兵積極地行動起來,波羅的海艦隊的水兵也積極地投入到粉碎科爾尼洛夫叛亂的鬥爭中。9月12日,克雷莫夫看到叛亂成功無望而自殺,科爾尼洛夫被撤職並被逮捕。叛亂被粉碎了,布爾什維克黨領導武裝起義的形勢也開始成熟。
此時,經過4天血戰,西線最堅固、號稱牢不可破的維米嶺已被加拿大軍徹底攻佔。此後,英法聯軍大獲全勝,以1000多人的微小傷亡擊潰了整個德軍師團,成功將戰線向前推進了十多公里,身後的巴黎從此安枕無憂。阿拉斯地道戰也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戰役,而維米嶺之戰也成為了加拿大軍隊的榮譽之戰。但是由高夫指揮英軍第五軍團在南面實施助攻沒能取得進展,經隨後幾天的戰鬥,英軍的推進慢慢停了下來。雖然協約國的軍隊在阿拉斯戰役中取得了戰術勝利,但沒能達成對德軍戰線的突破,這次戰役英軍傷亡近9萬人,德軍傷亡近8萬。
貝當知道法軍必須休整和恢復元氣,他告訴英國人,在協約國等待美國人來幫助扭轉局勢期間,英國必須肩負起西線的重擔。法國反偵察機構的新聞控制措施極為嚴密,完全封鎖了法軍兵變的所有消息。當這一消息最終透露到魯登道夫時,已經太晚了。英軍重新發起的進攻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並將德軍預備部隊吸引到北部戰線,兵變的全部內容一直對外界保密達十幾年之久。為了使法軍恢復自信心,貝當在夏末和秋季組織發動了兩次小規模的有限攻勢。8月,法國第二集團軍佔領了凡爾登的一個高地,俘獲德軍1萬名,10月,在埃訥河上的馬爾邁松,法國第十集團軍藉助坦克的協同作戰,拔除了蘇瓦松突出部,奪取了埃訥河上諸高地。這兩次攻勢都經過精心準備,兩戰均取得小勝,損失甚小。
平步青雲的尼韋爾將軍在被任命為法國陸軍總司令時,已60歲了,凡爾登戰役中那句引起所有協約國遐想的有名的口號「他們不得通過」,雖然常被人認為是貝當所創造,其實是尼韋爾創造的。尼韋爾和他的助手芒讓將軍籌劃了一個計劃,他們想發起一個攻勢,收復德軍在最初進攻凡爾登期間奪取的杜奧蒙炮台。1917年4月的阿拉斯之戰,實際是英軍為尼韋爾的攻勢所做的準備。法國總理潘勒韋被尼韋爾的如簧之舌所打動,表示:「將軍,如果你進攻的結果,只是收復我們這片廣大的領土和它所包含的一切,政府和國家將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尼韋爾聽后,報之以微笑道:「這有什麼?不過是不足道的小小勝利而已。我在埃訥河聚集的120萬士兵、5000門火炮和50萬匹馬,不是為了這樣一點點戰果的。」最後,他終於說服統帥部支持他發動了這次攻勢。
在「十月革命」中,由列寧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與工人代表蘇維埃聯手推翻了彼得格勒的臨時政府,布爾什維克取得各政府部門的領導權,並奪取了農村的統治權。在彼得格勒,來自全俄的蘇維埃召開了一次全體大會,被命名為「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新政府」,並將工人民兵部隊組織為紅軍。為結束戰事,布爾什維克馬上就開始討論俄國退出戰爭的問題,1918年3月,布爾什維克領導人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隨後國內就爆發了內戰,戰火持續了數年,最終由布爾什維克獲勝,從而為蘇聯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1917年4月9日那個可怕的復活節早晨,英軍對德軍的興登堡防線西北翼,即位於該地之維米嶺開始發動攻勢,在交戰的第一周消耗的火炮及彈藥約達9萬噸。當大炮仍在阿拉斯轟鳴時,由法軍四個集團軍組成的強大主力部隊,於4月16日對德軍發起突擊,法軍在蘭斯北部發動的這場攻勢被稱為「尼維爾攻勢」。法軍所要攻擊的對象是伯恩的德軍第七軍團和比洛的德軍第一軍團。由於尼韋爾自信地公開誇口將取得勝利,德軍對法軍的進攻早已知曉。在攻擊之前,德軍飛機驅逐了法軍空中觀察員,德軍炮火不斷轟擊仍處於行軍中的法軍坦克。法軍的炮火移動彈幕相對於步兵移動過快,而步兵不得不對付德軍預先計劃的炮兵和機關槍火力以及局部的反衝擊。尼韋爾的助手芒讓,是法國陸軍中最頑強的指揮官,他的部隊給他的綽號是「吃人的人」和「屠夫」,他是藐視生命的,甚至藐視他自己的生命。

圖為散落在一條低矮小路上的法國士兵的屍體。與尼韋爾的夸夸其談讓協約國付出的高昂代價相比,這點傷亡不過是九牛一毛。

由於士氣低落,加上軍中布爾什維克黨積極分子不停地進行革命的政治宣傳,俄軍在克倫斯基攻勢中潰不成軍。圖為不滿的俄軍士兵自願向德軍投降。
49歲的芒讓是專為戰爭而活著的,他自稱非常讚賞他的非洲部隊,可是他毫無內疚地命令他們沖向猛烈的機槍火力。法國精銳的塞內加爾部隊被調來針對堅強的據點充當進攻的先鋒,法軍以大無畏的進攻精神奮勇向前,終於抵達並奪取了德軍第一道防禦陣地,隨後被德軍阻止。法軍反覆實施攻擊但沒能取得什麼進展,整個攻勢是一個大失敗。在5天的戰鬥中,法軍共付出了近12萬人的代價,以至於有人譏諷尼韋爾指揮進行的此次戰役是「尼韋爾的屠宰場」。
經過4天血戰,西線最堅固、號稱牢不可破的維米嶺就此落入了協約國軍隊的手中,而維米嶺之戰繳獲的武器和俘虜數量都超過了之前所有的戰役。這場戰役是加拿大軍隊開戰兩年多以來的頭一次大捷,整個戰場為之震動。也是加拿大軍隊第一次作為國家武裝整體出現在戰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士兵們並肩作戰九九藏書,證明了他們擁有同樣出色的軍官、同樣英勇的戰士,能攻克最堅固的堡壘。此戰役以後,加拿大軍已經成為了西線戰場最強大的部隊,在索姆河戰役后,更是贏得了「先鋒隊」的聲譽。戰後法國政府把維米嶺周圍1平方公里的領土送給加拿大,以感謝其在此戰役中的貢獻和犧牲。
1917年結束了,在黑格和尼韋爾各自獨立的攻勢中,交戰雙方一共付出了50萬人以上的代價,極大地消耗了兩大戰爭機器的戰爭資源,但卻沒有取得明顯的戰果。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黑格在佛蘭德斯和阿爾土瓦實施代價高昂的進攻,其主要目的是將德軍的注意力從南邊虛弱的法軍身上引開。在這一點上,他取得了成功,1917年法軍得以脫離險境至少應部分地歸功於黑格。新的一年到來之際,英法兩國都將其充滿渴望的目光轉向至今絲毫未損的美國人力資源上。
1914年9月末,3萬加拿大遠征軍從魁北克城上船出發,經過短暫訓練,被派往法國前線。整整兩年,士兵們在塹壕戰中拼殺,看著同伴死於冷槍、疾病、毒氣,在機槍彈雨中倒下。1916年7月,在阿拉斯南邊的索蒙,因為英軍總部黑格將軍的瞎指揮,協約國軍隊一天內傷亡近5·7萬人。紐芬蘭團一次衝鋒,軍官全部損失,幾乎全團覆滅。索蒙之敗后,協約國在西線太需要一場像樣的勝利了,於是把目標投向了法國阿拉斯市以北的維米嶺。
1916年,參戰的任何一方都不存在真正的成功:凡爾登戰役嚴重削弱了法國;英國在索姆河也沒得到什麼特別的好處;俄國國內陷入了革命的邊緣。另一方面,奧匈帝國又承受了新的失敗,德國也經歷了幾乎令其無法承受的巨大消耗。交戰各方在精疲力竭之中就像一個個被揍暈了的拳擊手,惶惑地走進了1917年,沒有人看得出這場漫長的屠殺活動行將結束。從1917年2月起,魯登道夫準備了一道正面大為壓縮但組織嚴密的防禦地帶——興登堡防線,又稱齊格菲防禦地帶。該防線位於從阿拉斯到蘇瓦松防線之後約30公里處,興登堡對此表示讚賞,並決定撤到新的防線。縮短的防線用較少的師即可堅守,因此可以提供更多的機動預備隊。在德軍原來的防線和新的防禦地帶之間,田野荒蕪,村莊和城鎮被夷為平地,叢林被燒毀,水源被投毒,道路遭到破壞。實際的撤退從2月開始到4月結束,整個過程極為秘密。
這場革命很快就變成了杜馬執行委員會中比較溫和的自由主義者同社會主義者建立的工人和士兵委員會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有一個叫阿列克塞·克倫斯基的人,他是一個具有傑出口才的律師,成為臨時政府的首腦。「二月革命」勝利后,德國有意讓列寧借道德國返回了俄國,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是反對對外戰爭的,而這正是德國所希望的。列寧回到彼得格勒之後,徹底改變了布爾什維克支持臨時政府的政策,同時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的陣營也產生分裂。一部分孟什維克黨人和左翼社會革命黨人加入了布爾什維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領導的區聯派也全體加入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時的德軍除堅守他們的防線外,停止了東線的一切軍事行動,魯登道夫高興地注視著溫和派和布爾什維克之間在擴大裂痕,他知道非正式停戰可以阻止這兩個派別團結起來共同保衛俄國。老練的德國特務偽裝成士兵,聚集在前線,雙方在溫暖的陽光下交起朋友來,俄國士兵乾脆不理會作戰的命令,紀律已經破壞,上百萬人開了小差。
尼韋爾擔任法國陸軍的最高統帥時,充滿了信心。為他的「凡爾登戰法」所震驚,人們對他的堂皇宣告是沒有爭議的,「這個經驗是確定了的。我們的戰法已經經過試驗。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我們一定勝利。」尼韋爾的計劃,包括由法軍與英軍對一個巨大的、無掩護的德軍突出部位進行雙管齊下的強擊。1917年4月16日,大大加強的米歇爾指揮的法國預備集團軍,在從蘇瓦松至蘭斯64公里的戰線上向德軍發起進攻,以奪取捨曼代達姆。這是一條與戰線平行的一系列植被茂密的岩石山嶺。芒讓的第六軍團和馬澤爾的第五軍團實施主攻,迪歇恩的第十軍團實施近距離支援,其後是費約爾的第一軍團。法軍攻擊軍團的兵力總數達120萬人,共7000門火炮。尼韋爾的計劃並不是沒有優點的。德國的突出部兵力配備薄弱,易受攻擊,在1916年夏的索姆河之戰中,防禦部隊犧牲慘重。但是如果德軍事先知道,勝利是不可能的。不過指揮官們用樂觀代替了判斷,訂出了不可能實現的速度。芒讓誇口說,他的部下能以1分鐘27米以上的速度跑步前進,並且能繼續保持這種步伐至少幾公里,對此表示懷疑的意見則受到壓制。

八、城下之盟——《布列斯特和約》

前線戰事不利,後方的沙皇統治也開始搖搖欲墜了,1917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沙俄君主政體土崩瓦解。不久,以克倫斯基領導的杜馬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接管了俄國大權。與此同時,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政權也建立了起來。兩個政權並存的俄國走到了十字路口。克倫斯基的政府決定俄國將繼續參加戰爭,這個選擇讓渴望和平的俄國人民倒向了布爾什維克。
蘇維埃是一個代表工人、農民、士兵和水手的組織,在蘇維埃內部,最有影響的團體是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和布爾什維克,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都是支持臨時政府的。臨時政府決定不讓俄國退出戰爭,激起群眾的極端不滿情緒。工人和士兵們不信任臨時政府,但信任蘇維埃的領導人,臨時政府的權威就建立在蘇維埃領導人的威信上。這種現像被列寧稱之為「雙重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繼續奴役廣大勞動人民,並且千方百計地撲滅革命火焰。工人和士兵組織稱為蘇維埃的委員會,起初同新政權合作,但不久他們進一步向布爾什維克影響下的左翼靠攏,因為布爾什維克要求結束戰爭和廢除私有財產。德國謀求同俄國單獨講和,以便在西線集中所有軍隊。為達到這一目的,代表德國最高統帥部的魯登道夫,採取有意的冒險行動,以使俄國退出戰爭。
應該說法國部隊都是勇敢的,對戰爭所引起的苦難也是有思想準備的,在21個月的戰爭中,法軍傷亡人數已達300萬以上,但現在他們再也不肯被趕去受屠殺了,在謀求補救的一切合法手段遭到否定之後,部隊爆發了反抗,在此後兩個月中,法國陸軍處於癱瘓狀態。尼韋爾連同他的大話全完蛋了。法蘭西為瀕於崩潰邊緣的局勢不寒而慄。在極度失望之際,法國政界把權力移交給喬治·克里孟梭——一個始終以冷酷的態度看待危機的政治家。轉過來,他又任命「凡爾登的救星」貝當接管了法軍的指揮權,去重新組建軍隊。克里孟梭竭力使巴黎恢復秩序,貝當則用強制性手段整頓軍紀。貝當以其老練、堅定和公正平息了兵變並恢復了形勢,約55名叛亂首領受到處決,法國繼續進行戰爭。

在阿拉斯之戰中,一隊英軍炮兵在發射后朝著新的打擊目標重新校準野戰炮。
1917年9月1日,馮·胡蒂爾指揮德軍第八軍團攻擊俄軍戰線的北端,他在德維納河的西岸實施牽制性進攻以威脅里加。與此同時,德軍三個師通過浮橋渡過該河並包圍了要塞,同時,發動進攻的部隊向東快速推進。長時間的預先炮火準備已被省去了,而代之以短促而猛烈的集中射擊,隨後步兵立即實施攻擊。這是「胡蒂爾戰術」的第一次運用。俄軍第20軍團陷入一片驚慌,並向東逃竄。德軍僅抓獲了近1萬名俘虜,雙方的傷亡都很小。在同一時間,一支小型兩棲遠征部隊佔領了里加灣的奧塞爾島和達戈島,並且在俄國大陸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