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大白之戰中的瞻化

第九章

大白之戰中的瞻化

唐柯三日記就記載:「白利頭人來謁,表示不願歸藏,聲淚俱下,為之惻然。」
1931年5月8日,旅長馬驌致電軍長劉文輝:「據古路、通宵兩村專人飛報,藏番由德格出發之前穹雅代本已於日前率兵五六百人,先後到達昌太奪古寺,隨遣人持傳牌到古路、通宵,命兩村頭人辦站,兩三日內定當進犯瞻化。」這裏的古路、通宵兩村今天都屬於新龍縣,也就是彼時的瞻化縣。
八、恢復商業交通。
蒙藏委員會無權決斷,把這個協議上呈行政院定奪。
5月21日,劉文輝致電蒙藏委員會:「藏兵分道猛攻,瞻化被圍,當經飛令羅營往援,至麥理山,與敵激戰數小時,已將敵擊退,佔領疆格村,並經馬團長成龍率兵由馬邱廠前進。殊上瞻橋樑被敵破壞,並將加拉溝及順山之線扎斷,各方道路,均被挖斷,敵騎復增加至七八百之多,敵眾我寡,進展困難,瞻城遂失陷,羅營因此被敵包圍。經賞拉格總保,冒險由深山砍柴小道,順谷背山溝底引導出險。」
七、馬驌、瓊讓互派員致謝;
在當時藏軍德門代本夫人云中卓瑪的回憶材料中,瞻化縣知事張楷在俘虜生活中還可以設宴款待藏軍軍官。材料中說,一天,上面發放下來「准許亞絨(瞻化)守兵返回原籍四川的證書和徵用沿途役畜的路條」。幾天後,張楷一行便來到德格。代本德門的夫人和另一藏軍代本凱墨等藏官受到邀請,前去出席「亞絨守軍」的宴會。「吾即應邀前往,席上除了上述人員,另有翻譯一人。席間凱墨稱:『本人尚未接到關於諸位事宜的噶倫阿丕訓示,故請安心留駐幾日,吾亦改日設便宴款待各位』。」凱墨代本也不是說客氣話,真的就開始籌備宴席,不想正在此時,又接到駐昌都噶倫阿丕的通知:「將亞絨守軍暫行扣留德格。」這使凱墨大為惱怒:「噶倫阿丕對我事先招呼都不打一聲,卻擅自發證籤條,遣返亞絨守軍。可今日又下令將其扣留德格!」文中只說這位代本對上級噶倫的不滿,沒有再提那個回請張楷等的宴會有沒有舉read.99csw•com行。
1931年12月10日,行政院同意了這個條約:「查唐委員與西藏代表瓊讓議定解決康案條件八項,揆諸現在情勢,尚合機宜,仰即電知該委會即照此辦理。」署名是「院長蔣中正」。
10月20日,唐柯三以母親患病為由,請求終止使命回京盡孝。
此後,中央致達賴電,唐柯三致駐昌都的噶倫信,從要求對方退兵,又加上一條,釋放張知事,把這兩條作為談判條件。但藏方只爭論談判地方,而對撤兵和釋張兩條不做答覆。
協議簽訂后的12月14日,唐柯三日記又記瞻化縣長張楷釋放事:「查張等一行三十餘人到甘已一月,瓊讓借口請示達賴,不肯釋回。」不釋回也可以,你至少得管俘虜吃飯吧。但他連飯也不肯管,因為此前議定的兩萬元伙食費不包括此後的這些日子。所以,唐柯三在日記中說,「既未便向藏方借糧,而康定當局亦無何種接濟,張之隨員人等有沿街叫賣衣物以資糊口者。余以有關政府顏面,不能坐視,屢贈款接濟,今已三次矣。」這恐怕也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聞。得勝方不管俘虜的伙食費,對方所付的伙食費用光了,就不再管飯。
「康軍(二十四軍)收復白利失陷地,進佔申科、湯古、維堆,圍攻大金寺,久不能克。達賴電請中央制止康軍前進。中央電劉總指揮發令制止。飭蒙藏委員會派員赴康調處。康軍遂停攻。
5月10日,馬驌又報:「接瞻化張縣長楷函稱,藏番已於三號由古路、通宵進據瞻城,特此飛報請示。」
劉文輝也通過唐柯三向中央表示:「已電商劉軍同意,如中央授予籌邊全責,補助餉彈,並飭青滇協助,不但收回甘瞻,並可恢復全康。」
任乃強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綱》一書中說:
但到了12月21日,蒙藏委員會又致電唐柯三:「所訂八條,外間頗多非議,旅京康人反對尤烈,本會及執事將為眾矢之的,望暫勿簽字,徐圖轉圜。」
11月7日,唐柯三報聞,劉贊廷與瓊讓議訂解決大白事件八項條件:
九*九*藏*書六、被擄漢軍放回;
最奇的是,瓊讓竟要求互相併不友好的談判對手「托購杭緞、線春各五匹」,並且指定「新花樣,其色要古銅、醬紫、深藍、菜灰」。唐柯三當然要理解為這是索要禮品,專門致電蒙藏委員會,「請購妥郵寄西康政委員會收轉,作為我饋送彼之物,祈速辦」。對敵雙方談判未開,而談判大員向對方提出這樣的要求,即便不是委婉索賄,也足以成為一樁奇聞。
9月,中央的答覆仍然是要和平解決:「中央慎重邊務,處理仍取和平。」
一、甘瞻暫由藏軍駐守,俟另案辦理;
唐柯三這位調處大員本負和平使命前來,此時也建議中央:「愚見中央若主張強硬,電飭川省速揀精兵數營出關,並利用民兵表示收複決心,再飭滇青兩省武裝警告藏軍,或不戰自退。」
7月8日,唐柯三電報:「今日抵爐霍。相偕劉贊廷赴甘與瓊讓商妥和議地點,並催噶倫前來負責談判。惟瓊讓函中竟謂瞻系已地,已將張知事及署員眷屬四十餘人解昌都矣。」
「大唐壩總保格子澤多來謁。據稱其父自投順漢官后,效忠無二,臨死尚囑其善繼父志,渠奉命惟謹。自去年藏軍攻佔甘孜,追其投降,彼不願服從,復無力抵抗,遂率數百人逃至爐霍地方安身,今特來懇求賞給諭單保護。余嘉獎犒賞,並給諭單令去。」
這時,事情似乎有了轉機。那就是藏方的談判代表瓊讓態度好轉了。劉贊廷從甘孜回到爐霍,「據稱受瓊讓托,請其回爐解釋,表示好感,並謂諸事易解決……張縣長等行抵大金寺,不日釋回」。這位張縣長,就是瞻化的張楷知事。張楷主政瞻化時,正逢一縣首長從知事改稱縣長,所以,史料中會有兩種稱謂交叉使用。
前方情形不斷上報中央。而這時的中央政府更是焦頭爛額,一面是東北方面日本人步步進逼,已在九·一八事變前夜,一面在南方正與幾個紅色根據地的紅軍作戰,所以,還是希望經過調處,和平解決大白事件。二十四軍軍長劉文輝這時任四川省主席,又任川康邊防總指九九藏書揮,但四川軍閥間彼此爭雄,二十四軍的主力拱衛在今瀘州、自貢、樂山等富庶之區,駐川邊軍隊只有馬驌所領一個旅下屬的一個多團。所以,也樂觀中央調停。
這個協議,過於委曲求全是一定的,等於變相承認了藏軍對甘孜、瞻化的佔領。所以,身為川康邊防總指揮的劉文輝當即致電蒙藏委員會,「聲明不便贊同」。最不贊同第一條、第三條、第七條,以及政府採買東西饋送瓊讓。
三、雙方前防各退後二百里;
蒙藏委員會還是請他留任,繼續和平使命。
這個張知事,正是任乃強先生瞻化視察報告中提到過的那位能幹的瞻化縣知事張楷。
在南京的西康籍人士為此更是群情激憤,「特組國防救亡會」對蒙藏委員會發出強烈要求:一、撤職查辦唐柯三;二、公布康藏交涉真相;三、甘孜、瞻對劃歸西藏,到底是蒙藏委員會的意思,還是唐柯三個人妄斷?
四、穹壩、霞壩、朱倭均退還;
國民政府中央做出和平調處的決定,調解大員還在路上時,藏軍卻在節節進攻,川康邊防軍不戰而退,不久甘孜縣全境及爐霍縣一部陷落。
唐柯三主持下的這個協定,本是遵從中央旨意,卻遭到二十四軍方面和康區地方各界強烈反對。在此情形下,國民政府中央又收回了成命。其實,一部分在甘瞻地方的當地百姓頭人,眼看協定簽署后就要歸屬西藏地方管轄,也找到唐柯三申訴。
上面自然並不允准,命他在當地堅持工作。
原來,有時在血淋淋的戰爭中,也有這樣稍帶溫情的場景出現。
6月18日,唐柯三報告「準備出關」,也就是出康定,前往已是前線的爐霍。
不只瞻化一縣,藏軍還順勢佔領了瞻化南境外屬於里塘縣的穹壩、霞壩兩處地方。
終於到了這一年的最後一天,唐柯三在12月31號日記中說:「張知事等三十餘人均抵爐霍。此事交涉七閱月,藏方屢次失信,今始釋回。自念出關半載,惟此事得一結果,殊深愧怍。據該知事面稱,自由瞻化被脅西去,計共居昌都兩月,德格七十余日,甘孜四十余九_九_藏_書日。同行三十餘人中,婦女幼孩約十名。惟方甘夫婦,回至甘孜病故。余幸無恙。」
二、大白事由瓊讓秉公處理;
8月15日,唐柯三又致電蒙藏委員會:「瞻化上瞻總保多吉郎加密派人來稱:瞻境藏軍增至八百。德門代本召全瞻頭人宣布中央已將瞻讓藏,彼等不相信,特來探詢。如中央武力收瞻,願做內應,可出快槍千五百支。」
「甘(孜)、瞻(化)、爐(霍)、理(化)四縣人民聞之,異常惶恐,紛紛來謁,力陳誓死不願歸藏,聲淚俱下。餘力加撫慰,諭以無論如何,必設法將各失地收回,爾等放心,始各感謝而去。」
「藏軍乘康軍懈弛,協同大金寺僧,於民國二十年(1931)2月9日之夜,猛襲康軍。康軍倉促應戰,大敗潰。退入甘孜。見後方援軍尚遠,復退爐霍。朱倭土司素怨漢官,及是迎藏軍。藏軍遂佔領甘孜全縣及爐霍之朱倭一區,馳報達賴。達賴令更取瞻化。瞻化縣長張楷,糾民兵固守至5月,援軍不至,城陷被俘。藏軍遂占瞻化全境。」
五、大金寺欠漢商款速還;
17日又電:「劉贊廷赴甘月余,瓊讓毫不見。阿丕(駐昌都噶倫名)復劉信謂,占瞻乃收回原地,與達賴語如出一轍……自劉到甘后,由藏兵保衛,外方消息隔絕,有同監視。」
在此情況下,唐柯三束手無策,焦慮萬分,又電蒙藏委員會,「因患腦疾甚劇請准回京就醫」。
蒙藏委員會這時可能也意識到採辦杭緞作為禮品送給瓊讓頗為不妥,致電唐柯三:「杭緞昨交郵已追回。」
唐柯三於1933年曾刊行《赴康日記》一種,即是調解大白之戰那段時間的日記。於10月22日記敘:「晴。張知事楷差其士兵何某來見,據稱渠等三十餘人,阿丕本允送回,所給馬牌,即系填寫甘孜字樣。詎行至德格,忽不放行。現在天氣已寒,懇速賜交涉,早日釋回等語。」藏方為什麼把答應釋放的人又扣在半路呢?實質是要錢。那時藏方手裡除了瞻化俘虜的張楷縣長等三十餘人外,還有一百多名川康邊防軍的俘虜,加起來共有二read•99csw•com百人左右。藏方認為,釋放俘虜要用錢來籌謝。民國七年川藏衝突釋放俘虜時就得到過「巨款報酬」。唐柯三日記中對此也有記載:「藏方以民二、民七兩次放回川軍,均獲有巨款之報酬,頗思援前例要求。經餘力駁,謂既系墊付糧款,以二百人計算,每名月食糧價藏銀十元,十個月中,不過二萬元耳。再四磋商,始以藏銀二萬元定議。」並「議定分期歸還辦法」。錢不到手,對方便不肯放人,張楷一行,走到半路,又被扣留在德格。
幾天後,西藏駐京辦事處也給蒙藏委員會上了一函:「達賴喇嘛早經派代表到康靜候中央專員接洽。現當日本侵佔遼吉情形緊急,我國人精誠團結一致御外之時,愛國熱情誰不如我。宜亟泯國內一切糾紛,集中全力以赴之。」具體怎麼辦,沒有說。沒有說撤不撤兵,沒有說放不放人,也沒有說糾纏了幾個月之久的談判地點和人員問題,但說清楚了一點,知道你們遇上了大麻煩。
問題是,這樣的條約,西藏方面還有人反對,「有藏官上書達賴,反對退還穹霞、朱倭一條」。
10月11日,唐柯三再電:「阿丕來函,每自稱神聖國家、敝政府、拉薩國等語,妄自尊大如此,兵決不撤,亦不來甘。」
5月12日,一個民間請願團致電蔣介石、蒙藏委員會、劉軍長等:「頃接瞻化急報,藏派穹雅代本率兵數百,進圍瞻城,肆行掠索,迅即懇政府立派大兵,救民水火。」
12月22日,唐柯三日記:「晴。得成都友人電,謂當道始因省城各界對所訂條件不甚滿意,遂來電反對詰難……余非不知此案結束之日,愆尤必叢集於一身。但既遵奉中央意旨辦理,只有犧牲一切,外界責難,在所不計也。」
西藏地方政府自然也明了這時中央政府陷於何種困局,回電中央政府,說:「甘、瞻原屬藏地,應由藏軍佔領。唐特派員屢提撤兵,殊屬非也。」
記得一年前,1930年任乃強先生考察瞻化時,還誇讚張楷是一名能使當地政務「百廢俱舉」的幹員,但在此時川邊動蕩的政局中,也成為一株隨波逐流的飄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