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輯 西來風雨——美國所藏秘檔解讀 附:訪美漫記

第三輯 西來風雨——美國所藏秘檔解讀

附:訪美漫記

在斯坦福大學

曾昭掄文件,內容為1946年曾所著《中國民主同盟的非常時刻》。
美國東海岸各地綠化得都很好。有一天,蔡慧玉博士陪我去參觀美國開發時期的一座磨坊,驅車幾十里,完全穿行於蒼翠欲滴的樹海中。我多次在弗吉尼亞上空飛行,從機上俯視,只見一片鬱鬱蔥蔥,無涯無際,看不見裸|露的石頭和黃土。
門,門神,蔣門神,均指蔣介石,取《水滸》中武松醉打蔣門神之義。

亞洲學會年會與華李大學的「在野黨」討論會

說是國會山,其實並不建築在山上,只不過基礎很高,須拾級而上,頂部為圓穹形,高入雲天,望之如山而已。國會大廈純用白色,周圍是廣闊的綠地,在藍天的映襯之下,顯得分外壯麗。國會大廈的東側是國會圖書館和法院大廈,西側則是倒影池、草地,草地兩側分別排列著國家藝術館、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航天博物館、植物園、威爾遜中心等建築,遠處則是高聳的華盛頓紀念碑,碑后又是倒影池,最西端則是開放式的建築——林肯紀念堂,從東到西,形成以國會大廈為主的中軸線。白宮則被置於中軸線的西北側,是一組以兩層為主的建築,和巍峨的國會大廈比,顯得既矮且小。這一設計,和明清時代的北京以紫禁城為中心迥異,反映出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下形成的不同觀念。
黎安友教授曾經告訴我,閱讀胡佛檔案館的資料沒有一年的時間不行。我粗粗涉獵之後,確有同感。10月12日,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在一座幽靜的庭院中舉行招待會,會後得知胡佛檔案館藏有我尋找多時的資料,李又寧教授也從東海岸打電話來勸我再住一段時間,但來華進修的哥大博士生季家珍(Joan E. Judge)女士正在北京等我,日本慶應大學的山田辰雄教授和京都大學的狹間直樹教授又邀請我途經日本時停留幾天,日程已經作了安排,不便改變了。10月15日,告別舊金山,踏上了歸國的旅程。
張嘉璈文件,內容為1945年至1957年期間張的日記、信件、報告等,涉及二次大戰結束時中國東北的經濟形勢,中、蘇關於收回東北的談判等方面。
國會圖書館中文部藏有豐富的中文典籍,善本也很多。有一幅朱熹的手跡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他善本,因非研究興趣所在,時間又緊,沒有閱覽。我在該館主要的查找目標是有關胡漢民的各種資料,收穫不少,有幾種小冊子是他處難以見到的。胡漢民晚年在香港創辦的《三民主義月刊》,該館有完整的微卷,也是研究胡漢民的重要資料。
資料讀懂了,就有個複印、抄錄的問題。由於來不及徵求胡氏後人的同意,不能複印;加上我在哈佛又只有兩周停留時間,機票早就作了一攬子的安排,無法更改。這樣,就只能抓緊時間手抄了。經過極為緊張的工作。終於在離開波士頓前對主要內容作了摘錄。
學人見面總離不了談學術。從走出機場起,我們就縱論起歷史來。汪榮祖教授和我談起了他在陶成章和宋教仁之死以及陳炯明事件等問題上的新看法,此後,我們幾乎天天談,極盡促膝論學之樂。
哥大有一所很好的中文圖書館——東方圖書館。該館不僅藏書豐富,而且大概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圖書館。無論何人,無須辦理任何手續,均可自由入館閱覽。哥大還有一個珍本和手稿圖書館,中國口述歷史及其資料就收藏在那裡。
李璜文件:李璜本人捐贈。文件時間自1922年至1971年,內容有李的著作、論文,1945年在美國的日記等。

哈佛緊張的兩周

亞洲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是美國學術界和教育界的權威學術組織,會員近5000人,絕大多數為在美國各大學任教的學者,會址設於密西根大學。
我早就知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長期從事近代中國名人的口述歷史工作,成績突出,而且積累了大量資料。1986年12月,我在翠亨村參加「孫中山和他的時代」國際討論會,見到主持該項工作的韋慕庭教授。韋教授是美國有名的中國近代史專家,治學嚴謹,成績卓著。這時已過古稀之年,退休多時。見面之後,我向他打聽哥大口述歷史的情況,蒙他熱情相告。回國后又蒙他惠贈《中國的國民革命》(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等著作及《張發奎回憶》縮微膠片,又蒙他和我的好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和州立大學教授汪榮祖聯名,向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申請,邀我赴美訪問。經過了一些周折之後,終於在1990年3月31日成行。
宋子文文件,內容為宋30年代與40年代的函電、著作、備忘錄、報告、照片等,是該館中國近代名人中最有價值的檔案,惜目前大部分不開放。
我的大部https://read.99csw.com分時間都在胡佛研究所檔案館看檔案。該館以收藏共產主義資料聞名於世。我一進館,管理員就送給我厚厚的兩本列印目錄,一本是館藏共產主義資料目錄,另一本是館藏中國資料目錄。有了這兩本目錄,對該館的藏品情況就可以瞭然于胸了。
胡適日記:縮微膠捲,抗戰期間胡適任駐美大使時所攝。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也存有一份。現台灣已影印出版。但哥大所藏仍有影印本所未收者。此外,膠捲中並有胡適父親的著作及生平資料多種,如《鐵花先生遺著手稿》、《鐵花公履歷》、《鐵花公家傳》、《鐵花公聞見雜錄》、《鐵花公行述》等。
顏惠慶文件,內容為英文自傳打字稿(台灣已出版)。
李書華文件:李書華本人捐贈。內容為1922年至1972年期間各方給李的信件,包含大量名人手跡。其中以李石曾的信件最多,200餘通,其次為吳稚暉,約60通,此外為蔡元培、胡適等。

做客布萊克斯堡

會議於9月22日下午結束,我搭乘亞利桑那大學麥金農教授的便車到華盛頓D. C.,在那裡繼續做了半個月研究。10月7日,返回加州。
在美國各公私單位中,國家檔案館收藏的中國資料數量最大,質量也最高。除總館外,還有13個地方分館。總館的檔案分為民事檔案和軍事檔案兩部。其中,民事檔案部又分為立法與外交,司法、財政與社會,科學、經濟與自然資源,綜合等分部;軍事檔案部又分為海軍與早期陸軍,近代陸軍司令部,近代陸軍戰場等分部。關於中國問題的檔案主要保存於外交分部,種類繁多,分類辦法也比較複雜。其他各分部有關中國的檔案也很多。該館工作人員為我簽發兩年有效的閱覽證是有道理的,他哪裡知道,我在美國的整個訪問期不過三個月,延長之後也才半年呢!
該館收藏的中國近代名人檔案主要有:
布萊克斯堡是座大學城,陳學校外,鎮上人口不多。每家都有很大的一片綠地,圍以高大的喬木,使人有「人家盡在綠樹中」的感覺,汪教授的住宅前後就有很大的一塊草坪,與白色的三層小樓相掩映,宛如一座鄉間別墅。但是,當地又完全不像鄉間。有一天晚上,汪教授夫婦陪我逛商場,那規模、氣魄與商品的豐富,絲毫不亞於紐約的大商店。
亞洲學會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當年的年會為第42屆。4月6日,我和李又寧教授一起飛赴芝加哥參加會議。會議在帕瑪之家大飯店(The Palmer House Hotel)舉行,有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和歐洲等地的千余名學者參加。會期四天,安排了105場報告和討論,其中35場討論中國問題。關於現實的論題有《現代化理論與中國的現實》、《中國的法律改革》、《中國的法律與經濟》、《改革下的中國地方政府》、《中國的大眾文化》、《向蘇聯「老大哥」學習與中國的社會科學》、《重新檢討我們對中國政治的理解》、《台灣的政治與經濟變革:指導式的民主化呢?還是由下而上的壓力?》等。關於歷史的論題有《蒙古人統治下的中國》、《晚明的金錢與道德》、《戴震的哲學》、《晚清華南與東南地區的暴力和重建》、《近代中國的教會學校》等。在關於中國歷史的討論中,有兩場討論會特別引人入勝。一是李又寧教授主持的《胡適和他的朋友》,台灣的張朋園、美國的周質平等教授都提出了很出色的論文。李又寧教授提出的論文是《胡適和韋蓮絲》,闡述胡適留學時期和一位才貌雙全的美國女郎的友誼和愛情。胡適為什麼沒有和這位美國女郎結婚,卻和一位小腳女人過了一輩子呢?論文提出的問題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興趣。李又寧教授近年來倡導組織國際胡適研究會,出版胡適研究叢書。就在亞洲學會舉行年會期間,胡適研究會召開了成立會。《胡適和他的朋友》的專場討論實際上是胡適研究會的活動。另一場引起人們興趣的討論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魏克曼(Frederic E. Wakeman)教授主持的《民國時代的上海文化》,宣讀的幾篇論文都很有深度。
不,不孤,均指李宗仁,取《論語》中「德不孤,必有鄰」之義(李字德鄰)。
我原定在哥大停留一個月,由於珍本和手稿圖書館的資料太豐富了,我不得不改變計劃。黎安友、曾小萍教授及時而有效地幫助了我,爭取到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支持,這樣,我就將在哥大的時間延長為三個月。一直到7月4日,才戀戀不捨地離開紐約,飛赴波士頓。9月1日,我從華盛頓返回紐約,準備西行,又抓緊時間,到珍本和手稿圖書館閱覽了幾天。
9月1日,返回紐約。
水雲,指汪精衛。宋代詞人汪元量有《水雲詞》,九-九-藏-書故由此取義。
何其采文件,內容為何1930至1972年間的日記、通訊、報告、備忘錄、照片等,涉及這一時期中國的政治事件及中美、中蘇關係。
7月18日,離開波士頓南飛,在華盛頓換機,轉飛弗吉尼亞州的羅諾克。汪榮祖教授約定在那裡接我。步出機場,汪教授及其夫人陸善儀女士、新從哥大畢業來此執教的蔡慧玉博士都來了。汪教授工作的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及州立大學在布萊克斯堡,離機場還有幾十公里,於是登車繼續旅行。
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孔祥吉教授在哈佛大學訪問,我到波士頓的時候,承他到機場相迎。他鄉遇故知,倍感親切。
和紐約一樣,華盛頓的乞丐以及無家可歸者較多。我去國會圖書館的路上,有一棵大樹,樹下住著一個老太太,睡在簡單的卧具上,雖颳風下雨亦不例外,其他如以路邊的椅子為家,從垃圾桶內尋找食物等情況,也偶有所見。
張歆海文件,內容為1941年至1947年期間的函件、著作、剪報,涉及中美關係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方面。
我在汪榮祖教授家裡住了兩周,受到殷勤招待,過了一段極清閑的生活。當時正是盛夏,但布萊克斯堡卻涼爽得很。我對汪榮祖夫婦說:我這是避暑來了。
在美期間,我參加過兩次學術討論會,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光甫文件:由陳本人捐獻,約計3000件。第一部分為1936年至1942年陳所參加的對外借款、貿易談判文件,如1936年的白銀談判、1938年的中美桐油借款談判等。第二部分為陳的日記(1942~1950)、回憶、筆記等。
香山後人,指白崇禧。唐代詩人白居易字香山,故由此取義。
哥大珍本和手稿圖書館還藏有其他近代中國名人自傳手稿,如:張嘉璈,199頁。陳啟天,238頁。王正廷,258頁。陳公博,260頁。對於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說來,哥大收藏的這些近代中國名人傳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以為,價值更高的卻是這些名人的檔案資料。珍本和手稿圖書館這方面的收藏有:
毛炳文文件,內容為自傳概略,涉及抗日戰爭及1945至1949年的國內戰爭。
梅貽琦文件,內容為梅1949至1956年間的日記、通訊,涉及這一時期台灣的政治與教育。
7月5日,會見哈佛燕京學社吳文津館長。吳館長既是圖書館學家,又是中國近代史專家,承他相告並惠允閱讀館藏胡漢民晚年往來函電。這是一批珍存於保險柜中的未刊資料。粗粗翻閱之後,我立即被這批材料迷住了,感覺到它包含著30年代中國政壇的大量秘密,但是,它使用了許多隱語、化名,很難讀懂。這倒激起了我強烈的興趣。於是,一邊閱讀,一邊揣摩,幸而大部分破譯,舉例如下:
淵,指張繼,取《禮記》「溥溥淵泉,時而出之」之義(張字溥泉)。
美國國家檔案館也在以國會大廈為主的中軸線附近。閱覽和利用都極為方便。我去時填了一張小表,登記了護照號碼和閱覽範圍,幾分鐘后就得到了有效期長達兩年的閱覽證。
辛亥革命前後,舊金山是中國維新派和革命黨人在美洲的活動中心,兩派在當地都創辦過許多報紙。對於這些報紙的現存情況,有心人編了一本《美、加圖書館庋藏北美洲中文報聯合目錄》(Chinese Newspapers Published in North America 1854~1975)。根據這份目錄,我在胡佛圖書館查閱了《華西申報》(1853)、《舊金山唐人新聞紙》(1874)、《文記印字館報》(1891)、《華洋新報》(1893)、《文興日報》(1903)、《美洲少年報》(1910)、《少年中國晨報》等幾種報紙,這些均已攝成微卷,可惜的是除《少年中國晨報》外,都已留存不多。我查了另一種工具書《歐洲圖書館所存中文報刊目錄》(A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European Libraries),留存更少,看來,它們大都已從天壤間消失了。
矮,矮子,指李濟深;有時指日本。
其他如馬二先生指馮玉祥,八字腳指共產黨,都是容易想到的。隨著化名的破譯,有關函電的內容也就豁然貫通。終於從這批函電中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秘密——胡漢民曾幾次準備發動軍事起義,推翻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政府。
孔祥熙文件:孔曾將他收藏的部分文件帶到美國,夏蓮蔭從其中選擇了一部分攝成縮微膠捲。最有價值的為西安事變來往電稿,約在600件以上,其他重要文件有駐外使節報告(1936~1944),行政院工作報告,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議事錄、大事記(1938~1943)、國民黨中常會第1九_九_藏_書34次會議報告事項、記錄,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機密情報摘錄,工業發展計劃,海防計劃,民國財政總檢討,蔣孔之間的通訊等。
李宗仁文件:大部分為1949年至1951年期間李宗仁及其私人代表甘介侯與美國政府及各方的函件。
8月1日,離開布萊克斯堡,飛赴華盛頓D.C.。
一個美國教授對我說過:美國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這是正確的。
年會同時舉辦書展,美國各大學出版社都展出了近年來出版的新書。我國也有一個展台,展出的書卻有點不倫不類,看來有關部門不懂行。
我在斯坦福大學訪問期間,還見到了兩位學者。一位是柳無忌,一位是謝幼田。柳無忌教授是柳亞子先生的公子,住在斯坦福大學附近的孟樂公園,已經八十多歲,但老驥伏櫪,壯心不減。近年來組織國際南社研究會,出版《國際南社學會叢刊》和《國際南社叢書》。我和王學庄教授共同編著的《南社史長編》亦蒙列入。謝幼田教授是國民黨元老謝持先生的哲孫,正在胡佛研究所訪問。他根據謝持未刊日記等資料完成《謝惠生先生年譜長編》一書,台灣國民黨黨史會準備出版,但不同意書中的若干觀點,將以加註的形式表示異議。此書出版后,必將引起學界的注意。

紐約100天

近年來,台灣近代史研究所也大力從事口述歷史的記錄和整理,成績顯著,著名的歷史學家郭廷以、沈雲龍等都曾參与其事。其在1961年至1965年期間完成者曾作為禮物贈送給哥大,計41人,名單如下:張其煌、張知本、張廷鍔、張維翰、趙恆惕、陳肇英、戢翼翹、秦德純、周庸能、鍾伯毅、傅秉常、賀國光、向瑞彝、熊斌、胡宗鐸、龔浩、雷殷、李鴻文、李品仙、李文彬、李毓萬、劉景山、劉航琛、劉茂恩、劉士毅、馬超俊、梅喬林、莫紀彭、白瑜、沈鴻烈、石敬亭、孫連仲、萬耀煌、汪崇屏、吳開先、楊森、袁同疇、張嘉璈、陳啟天、徐恩曾、王正廷。上述諸人的口述歷史,除徐恩曾外,均為中文,但附英文提要。另有5人,無口述歷史,但有照片、紀念冊一類物品,為鄧家彥、陳光甫、陳果夫、孔祥熙、莫德惠。
哈佛燕京學社是美國有名的中文圖書館,館藏豐富,精品很多。善本室主任戴廉先生向我介紹,僅《永樂大典》就有十數冊,但我實在無暇分心。善本室還藏有不少明代小說,其中有些已是孤本。這些我倒是翻了翻。多年以前,我曾經和人合作,想寫一本《中國小說史話》,寫了一半,彼此都忙於他事,就扔下了。
華盛頓D.C.是美國的首都,整齊、靜謐,完全不同於紐約的喧鬧、繁華。由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居蜜博士的安排,我住在圖書館后的一位美國老太太的家裡,走不了幾分鐘,就是以國會山為主的建築群。
黃郛文件,不開放,內容當與哥倫比亞大學珍本和手稿圖書館所藏同。

華盛頓D.C.印象

黃郛文件:縮微膠捲,據黃郛夫人沈亦云提供的文件拍攝。最早的文件為1913年,但絕大部分文件為1924年以後與段祺瑞、陳炯明、馮玉祥、章炳麟、張群、唐有壬、蔣作賓、譚延闓、楊永泰、何應欽、汪精衛、蔣介石等著名人物的往來函電。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有北京政變(1924)、寧案交涉、濟案交涉、《塘沽協定》及其善後談判等。
一次是亞洲學會第42屆年會。
國會圖書館手稿部收藏有大量美國人的手稿,但我卻在那裡意外地發現了宋慶齡的一封信。
蔣廷黻文件:數量不大,時間自1947年至1964年,內容有官方和私人通訊、剪報等。
哥大的上述收藏使我有如入寶山,目不暇接之感。可以說,每次閱覽,都有重要發現;每天出館,都有一種豐收的喜悅。特別值得稱讚的是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不僅認真負責,彬彬有禮,而且多方關心讀者。例如,有一次,我從櫃檯上取複印件,工作人員特別為我加了塑料包裝,並提醒我說:外面下雨了。
顧維鈞文件:約9萬件,是該館僅次於杜魯門的第二大檔。內容有顧的日記、函電、回憶、手稿、講演稿、印刷品、照片等。20年代以前的文件較少,大部分文件為1932年至1956年期間的產物。
這是一次小型的學術會議,參加者五十餘人。提交會議的論文有《張君勱和南京時期的中國國家社會黨》、《羅隆基和三十年代的反對政治》、《自由主義的最後據點:儲安平和他的〈自由論壇〉(1945~1949)》、《作為一個政黨的救國會》、《鄧演達和第三黨》、《黃炎培和中華職業教育社》、《梁漱溟和鄉村建設派》、《晏陽初與平民教育運動》、《1943年至1949年的吳晗和民主同盟》、《二十年代的安那其分子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批判》等。
國會圖書館中文部的工作人員都是中國人,對我都很友善。中文、朝文九_九_藏_書部主任王冀博士是已故東北軍將領王樹常先生的公子,很健談,正在為張學良寫回憶錄。居蜜博士是居正先生的孫女,清史專家。她正在研究西山會議派,有很新穎的觀點和視角,曾專門和我討論過。蒙她盛情,8月7日為我舉行了一次午餐會,邀請華盛頓D. C. 地區的中國學專家與會,由我介紹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狀況。
我到達紐約機場的時候已是深夜,聖若望大學的李又寧教授正在等我。李教授是韋慕庭教授的高足,1989年來華訪問時相識。她治學蹊徑獨辟,多有獨到之見,文筆優美,待人熱情,我在美訪問期間,始終得到她細心、周到的照顧。4月2日上午,由李又寧教授陪同,去哥大東亞所拜會曾小萍(Madeleine Zelin)教授,她研究清前期歷史,近年來研究四川自貢鹽業史,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過了一兩天,又會見了該所的黎安友(Anderw J. Nathan)教授,他研究中國政治,正當盛年,是美國中國學界正在上升的一顆明星。我在東亞研究所期間,也得到了他們二位熱情的幫助。韋慕庭教授已經遷居賓州的一所老人院,特意偕夫人於4月10日專程來紐約,主持了歡迎我和台灣張朋園教授的宴會。同月19日,我在該所作了關於中山艦事件的學術報告。
趙恆惕文件,內容為1921年致譚延闓函。
我的房東是一位美國老太太,到中國訪問過,對中國和中國人都懷著美好的感情。為了幫助我提高美語聽說能力,每天晚上都安排一個話題,和我聊天。有一天,還駕車陪我參觀波士頓郊外的歷史古迹,並說:和您的國家比起來,我們的歷史太短了。
馬,馬鳴,均指蕭佛成,佛教有馬鳴菩薩,由此取義。
薛君度先生在馬里蘭大學任教,也見過一面,他向我介紹了新成立的黃興基金會的情況。
張發奎文件:縮微膠捲。由張發奎的訪問者夏蓮蔭拍攝。文件時間自1935年至1953年前後,系張自大陸帶到香港者。內容有張1937~1947年的日記、抗戰時期第四戰區文件、《桂林會戰至日本投降軍事史稿》(1944~1945年8月)、胡志明給張的信函、海南島資源與建設計劃、1949年以後組織第三種力量的文件等。
會議也有幾位來自美國之外的學者:加拿大新布朗士威克大學的徐乃力教授,論文為《國民參政會的小黨派》;蘇聯社會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員伊凡諾夫,論文為《雜談1949年與1950年之間的中國政界》;澳大利亞格利夫斯大學教授馮兆基,論文為《中國青年黨:在國民政府中作為忠實反對黨的另一種方式》。我向會議提交的論文為《50年代在香港和北美的第三種力量》。陳炯明的公子和張君勱的女公子都參加了會議。陳炯明的公子且多次插話。顯然,他對孫中山與陳炯明的關係持有獨特的看法。
我在紐約共生活了一百多天。未到紐約之前,印象中的紐約是座很不安全的恐怖城市。我曾問李又寧教授,是否如此。李教授笑著說,沒有那麼嚴重,接著說了一句英語:「Enjoy Yourself!」鼓勵我在紐約快樂地生活。不過,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了,只在哥大博士候選人孫躍峰先生等陪同下,瀏覽過幾次市容。給我的印象是,紐約確實很繁華,摩天大樓挨肩擦背地聳立著,處處顯示出這個社會的高度發展水平,但是,貧窮現象也確實存在,經常可見伸手要錢的乞丐。不過,要討論起美國的乞丐現象的成因,那就複雜了。
在口述歷史項目之外,珍本和手稿圖書館還藏有梁啟超、孫中山、宋慶齡、伍廷芳、蔣介石、陳潔如、宋美齡、胡適、毛澤東等人的資料。有一種中國的舊式賬簿,自1842年至1925年,應是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的好資料。
遠,指鄧澤如,鄧字遠秋,從中取一遠字。
該館收藏的美國來華人士的檔案則因數量太多,難以一一介紹。其重要者有: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梅樂斯(Milton E. Miles)、魏德邁(Alhert C. Wedemeyer)、楊格(Arthur N. Young)、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拉斯馮(Nathanile Peter Rathvon)、荷馬里(Lee Homer)、布斯(C. B. Boothe)、林百克(Paul Myron Wentworth Linebarger)、謝潑德(George W. Shepherd)、威廉(Maurice William)等。
張君勱文件,內容為1947年張致馬歇爾和魏德邁的函件。
熊式輝檔案:由熊的遺孀及其子女捐獻,約500件,均為中文。內容有日記(1930~19九_九_藏_書74)、自傳(1907~1950)、江西省文件、中華民國駐蘇俄軍事代表團交涉報告書(1945~1946)、蔣介石致熊式輝函(1930~1948)等。
在我到達斯坦福大學之前,黎安友教授早已為我作了介紹,因此,我一進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證以至收信盒等都已準備好了。中心的傅得道(Theodore Nicholas Foss)先生並立即陪我到胡佛圖書館會見張陳富美博士,領取了閱覽證。當日下午,又見到了中心主任范力沛(Lyman P. V. Slyke)教授——一位有著廣闊研究視野的中國近代史專家。4點鐘,我就坐到了胡佛圖書館的閱讀器前,開始讀《少年中國晨報》的微卷。
跛兄,跛哥,均指陳銘樞。1931年陳在香港,所住旅館失火,陳從窗口跳下,自此不良於行,故以此稱之。
金問泗文件,內容為談話記錄、備忘錄、報告,涉及中國與荷蘭、挪威、丹麥、波蘭、捷克等國的關係及中日戰爭等。
汪榮祖教授原來就讀於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后赴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蕭公權門下繼續深造,畢業后至弗吉尼亞任教至今。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及州立大學名實相副,以理工為主,學校圖書館收藏的中國書只有二十四史和《魯迅全集》。汪教授憑著個人的力量收集了十幾萬冊書,寫作並出版了《史家陳寅恪傳》、《康(有為)章(炳麟)合論》、《史傳通說》等多部著作,使人不得不為之嘆服。尤其難得的是汪教授通識廣聞,中學、西學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的《史傳通說》追步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和《管錐篇》,熔東西史學於一爐而共冶,是史論中少有的淵博之作。他還是詩人,寫了不少清麗可誦的舊體詩。
李漢魂文件:均為複印件。內容有李漢魂自1926年至1946年期間的日記、回憶錄初稿(1949)等。
我到達加州以後,住在離斯坦福大學比較遠的鄉村裡。9月11日晨,我出門上路。原以為可以像在東海岸時一樣,邊走邊打聽,豈知加州鄉間絕少行人,走著走著,就迷了路。一位公共汽車司機讓我上車,送給我一張地圖,車開到一個地方停下,囑咐我在此換車。但左等右等,不見車來。我向一位高個子的過路人打聽,這位過路人便熱心地為我解說。俗話說,人生地不熟。我越聽越糊塗。過路人見我著急,便回去將自己的車開來,一直將我送到斯坦福大學。——我在美國見過許多普通人,都很熱心,樂於助人。這隻是一個例子,斯坦福大學有一所東亞研究中心,還有一所胡佛研究所,都很有名。
陳潔如文件,內容為陳與蔣介石結婚及婚後至離異的回憶。
由於喜愛國會山附近的景色,我常常在晚間出來散步,遵從到過美國的有些中國學者的教導,兜里放著20元美金,準備在遇到不測事件時交出。據說,一點錢交不出,就有可能被傷害了。不過,我這20元錢始終沒有派過用場。
黃仁霖文件,內容為回憶、演講、剪報、照片,涉及中國民族運動、二次大戰、戰後台灣等方面。
我參加的另一次討論會是「二十世紀中國的『在野黨』」研討會。該會在弗吉尼亞州的歷史名鎮萊克辛頓舉行,由當地華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的金若傑(Roger B. Jeans)教授主持。我已經離開東海岸,到了斯坦福大學,由於金若傑教授的盛情邀請,於是,又於9月20日東飛,重返弗吉尼亞。下機時,與魏克曼教授和胡佛研究所的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教授相遇,都是來開會的。墨子刻教授身材魁梧,雄辯健談,在去萊克辛頓的路上就和我談起中國革命中的烏托邦問題。魏克曼教授曾任美國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是美國研究中國學的權威之一,但卻毫無架子,平易近人。我原以為他比我年齡大,結果談起來,我卻成了「兄長」。
哥大的中國口述歷史工作開始於1958年,由何廉及韋慕庭兩位教授主持。其入選範圍為:1.政府高級官員;2.軍事領導者;3.反對黨領導人;4.社會有影響的人士。根據上述原則,哥大東亞研究所對17個民國時期的人物進行採訪,整理了他們的口述回憶。其情況是:張發奎,1000頁。陳光甫,167頁。陳立夫,尚未完成。蔡增基(Choy Jun-ke),341頁。何廉,450頁。胡適,786頁。沈亦云,489頁。顧維鈞,11000頁。孔祥熙,147頁。李雙魂,239頁。李璜,1013頁。李書華,243頁。李宗仁,1000頁。蔣廷黻,250頁。左舜生,304頁。劉瑞恆,未完成。吳國楨,391頁。上述諸人中,胡適、沈亦云、蔣廷黻、李璜的回憶已在台灣出版;何廉、顧維鈞、李宗仁三人的回憶已在大陸出版;張發奎的回憶則在美國以縮微膠片的形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