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卷 胡適說哲學 楊朱的哲學主張

上卷 胡適說哲學

楊朱的哲學主張

不求久生不死,也不求速死,只是「從心而動,任性而游」。這是楊朱的「自然主義」。
實者,固非名之所與也。
大概這種厭世的悲觀,也都是時勢的反動。痛苦的時勢,生命財產朝不保夕,自然會生出兩種反動:一種是極端苦心孤行的救世家,像墨子、耶穌一流人;一種就是極端悲觀的厭世家,像楊朱一流人了。
孟孫陽曰:「若然,速亡愈于久生,則踐鋒刃,入湯火,得所志矣。」楊子曰:「不然。既生則廢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將死則廢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於盡。無不廢,無不任,何遽遲速于其間乎?」
然則……其可焉在?曰:可在樂生,可在逸身。善樂生者不窶,逸身者不殖。

悲觀

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名實」兩字乃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如今先解釋這兩個字的意義,再略說這個問題的歷史。按《說文》「實,富也。從貫,貫為貨物」。又「寔,止也(段玉裁改作「正也」,非也),從,是聲。」止字古通「此」字。《說文》:「此,止也。」《詩經·召南》毛傳與《韓奕》鄭箋皆說「寔,是也」。又《春秋》桓六年,「寔來」。《公羊傳》曰:「寔來者何?猶雲是人來也。」《榖梁傳》曰:「寔來者,是來也。」寔字訓止,訓此,訓是,訓是人,即是白話的「這個」。古文實寔兩字通用。《公孫龍子》說:「天地與其所產焉,https://read.99csw.com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名學上的「實」字,含有「寔」字「這個」的意思和「實」字「充實」的意思。兩義合起來說,「實」即是「這個物事」。天地萬物每個都是一個「實」。每一個「實」的稱謂便是那「實」的「名」。《公孫龍子》說:「夫名,實謂也。」同類的實,可有同樣的名。你是一個實,他是一個實,卻同有「人」的名。如此看來,可以說實是個體的、特別的;名是代表實的共相的(雖私名〈本名〉也是代表共相的。例如「梅蘭芳」代表今日的梅蘭芳和今年去年前年的梅蘭芳。類名更不用說了)。有了代表共相的名,可以包舉一切同名的事物。所以在人的知識上,名的用處極大。老子最先討論名的用處,但老子主張「無知無欲」,故要人復歸於「無名之朴」。孔子深知名的用處,故主張正名,以為若能正名,便可用全稱的名,來整治個體的事物。儒家所注重的名器、禮儀、名分等等,都是正名的手續。墨子注重實用,故提出一個「實」字,攻擊當時的君子「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楊朱更趨於極端,他只承認個體的事物(實),不認全稱的名。所以說:「實無名,名無實。實者,偽而已矣。」偽是「人為的」。一切名都是人造的,沒有實際的存在,故說「實無名,名無實」。這種學說,最近西洋的「唯名九_九_藏_書主義」(nominalism)。唯名主義以為「名」不過是人造的空名,沒有實體,故唯名論其實即是無名論。無名論的應用有兩種趨勢,一是把一切名器禮文都看作人造的虛文,一是只認個人的重要,輕視人倫的關係,故趨於個人主義。
又托為管夷吾說養生之道:
「以蘄久生,可乎?」曰:「理無久生……且久生奚為?五情所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古猶今也;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既見之矣,既聞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也乎?」
又托為晏平仲說送死之道:

養生

楊朱的人生哲學只是一種極端的「為我主義」。楊朱在哲學史上佔一個重要的位置,正因為他敢提出這個「為我」的觀念,又能使這個觀念有哲學上的根據。他說:
肆之而已,勿壅勿閼……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也,敦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又說:
上文所引「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從性而游,不逆萬物所好」,已是楊朱養生論的大要。楊朱論養生,不https://read.99csw.com要太貧,也不要太富。太貧了「損生」,太富了「累身」。
實無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矣。
(摘自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中國哲學史大綱》)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哲學的根本方法在於他的無名主義。他說:
這是為我主義的根本觀念。一切有生命之物,都有一個「存我的天性」。植物動物都同具此性,不單是人所獨有。一切生物的進化:形體的變化、機能的發達,都由於生物要自己保存自己,故不得不變化,以求適合於所居的境地。人類知識發達,群眾的觀念也更發達,故能于「存我」觀念之外,另有「存群」的觀念;不但要保存自己,還要保存家族、社會、國家;能保存得家族、社會、國家,方才可使自己的生存格外穩固。後來成了習慣,社會往往極力提倡愛群主義,使個人崇拜團體的尊嚴,終身替團體儘力,從此遂把「存我」的觀念看作不道德的觀念。試看社會提倡「殉夫」、「殉君」、「殉社稷」等等風俗,推尊為道德的行為,便可見存我主義所以不見容的原因了。其實存我觀念本是生物天然的趨向,本身並無什麼不道德。楊朱即用這個觀念作為他的「為我主義」的根據。他又恐怕人把存我觀念看作九九藏書損人利己的意思,故剛說:「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忙接著說:「力之所賤,侵物為賤。」他又說:
有生之最靈者,人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衛,肌膚不足以自捍禦,趨走不足以逃利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資物以為養,性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
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袞衣綉裳而納諸石槨亦可:唯所遇焉。
楊朱的年代,頗多異說。有的說他上可以見老聃,有的說他下可以見梁王。據《孟子》所說,那時楊朱一派的學說已能和儒家、墨家三分中國,大概那時楊朱已死了。《楊朱》篇記墨子弟子禽子與楊朱問答,此節以哲學史的先後次序看來,似乎不甚錯。大概楊朱的年代當在西曆紀元前440年與前360年之間。
孟孫陽問楊子曰:「有人於此,貴生愛身以蘄不死,可乎?」曰:「理無不死。」

為我

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從性而游,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名譽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百年壽之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提以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九九藏書。量十數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亦亡一時之中爾。則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而美厚復不可常厭足,聲色不可常玩聞,乃復為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退。遑遑爾,竟一時虛譽,規死後之餘榮;偊偊爾,慎耳目之觀聽,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於一時,重囚纍梏,何以異哉?

楊朱其人

又說:
楊朱主張為我。凡是極端為我的人,沒有一個不抱悲觀的。你看楊朱說:
楊朱的為我主義,並不是損人利已。他一面貴「存我」,一面又賤「侵物」;一面說「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一面又說「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他只要「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這是楊朱的根本學說。

無名主義

楊朱所主張的只是「樂生」、「逸身」兩件。他並不求長壽,也不求不死。
楊朱的哲學,也是那個時勢的產兒。當時的社會政治都是很紛亂的,戰事連年不休,人民痛苦不堪。這種時代發生一種極端消極的哲學,是很自然的事。況且自老子以後,「自然主義」逐漸發達。老子一方面主張打破一切文物制度,歸於無知無欲的自然狀態;但老子一方面又說要「虛其心,實其腹」、「為腹不為目」、「甘其食,美其服」。可見老子所攻擊的是高等的慾望,他並不反對初等的嗜欲。後來楊朱的學說便是這一種自然主義的天然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