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輯 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和醫生的人文素質

第一輯 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和醫生的人文素質

後來在我再結婚後,又遇到了一個很類似的情況。我現在的妻子也是在懷孕五個月時候發高燒,也是到了40度,當時我就很慌了,趕緊把她送到301醫院。醫生給她打了青霉素,打完后燒有點退了,我就把她帶回家了。回家后體溫又上升到40度,我就把她送到離住處最近的一家醫院,是一個年輕的女醫生接待的,安排住了院。做青霉素皮試過敏,我說在301打不過敏,可不可以從那邊拿葯,醫生說可以。我就與301的醫生聯繫,那時候也沒有手機,只能用內科的電話,打了兩次也沒有聯繫上。這時旁邊的小護士說話了,說你打電話要記在我們內科的賬上的,不能再打了。我當時真不知該說什麼好了,就要求轉院到301。那個女醫生不同意,接著她不知跑哪裡去了。在這個醫院里待了幾個小時,沒有任何治療措施,妻子的體溫在繼續上升,我心裏特別著急。我到醫生值班室,四五個年輕的醫生坐在那裡聊天,我請求她們趕緊給我辦出院手續,她們說病人不是她們管的。可是,管我妻子的那個女醫生怎麼也找不到了。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把妞妞的事情告訴了她們,我警告她們,再出事我肯定找你們算賬,她們這一聽才著急了,總算同意我們出院。
問:我經常在想,物理世界是運動的,宇宙是運動的,那麼從精神世界來說呢,我們的思想是運動的,哪怕是在睡覺的時候,也還在做夢,那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說,精神也是在運動的。死亡的時候,我們的肉體也在運動,轉換成其它的形式存在,那麼有什麼理由說,我們的精神卻突然中止了呢?
人文精神第二個方面是對頭腦的尊重,對於每個人來說,也就是要實現他自己頭腦的價值,要用他的頭腦,要發展他的頭腦固有的能力。頭腦有什麼能力?就是理性思維的能力,就是智力。人的智力素質最重要因素是什麼呢?我認為有兩個,一個是好奇心,一個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有頭腦的人,一個智力素質好的人,他一定是對世界始終保持好奇心的,始終有旺盛的求知慾的,始終喜歡用自己的頭腦進行獨立思考的。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智力的運用本身就是享受,從好奇心的滿足中,從知識的獲取中,從獨立思考中,他能感受到莫大的快樂。這裏我想強調一點,就是智力生活本身就具有一種價值,它滿足的是人的高級屬性,不應該用人的低級屬性的滿足也就是功利的尺度來衡量它。但是,在現實中,能夠始終保持智力的活潑和敏銳的人並不多。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許多人在走出學校以後,基本上沒有什麼智力生活了,不讀書,不學習,不想問題,只是在那裡謀生,把全部精力用來追求物質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很可悲的。
另外,我覺得醫生有一個特別好的條件,就是觀察人,研究人性。病人不僅僅是病人,病人首先是人,他有靈魂,有自己的生活。人在生病的時候特別容易表現出人性的各個方面,包括弱點和優點,每個人都不一樣,這裏面有非常豐富的關於人性的材料。如果你對觀察人有興趣,你真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你還可以寫作,事實上有很多大文學家是從醫生的職業轉過來的,像我國的魯迅、郭沫若,俄國的契訶夫,原來都是醫生。當然,你不一定要當作家,但是不妨也養成寫作的習慣,美國很多醫生都有這個習慣,不是醫學寫作,完全是人文寫作,把自己在行醫生涯中的觀察、思考、體驗寫成書出版。
現在在中國,看病難,看病貴,葯價虛高,醫療腐敗,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公害,報紙上陸續揭露了不少,觸目驚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根據資料歸納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幾點。
答:我想優秀的人都有孤獨的一面。孤獨的概念有兩個理解,一個是不被別人理解,因為優秀的人,他走在前面,跟得上他的人比較少,另外一個是,優秀的人對孤獨的體驗更深刻,從孤獨中體驗一種美,一種跟天地的交流。其實,人際關係往往是會妨礙這種體驗的,比較優秀的人大概更願意獨處,與人際關係遠一點。所以,你的表現也許是一種優秀的徵兆。

第一部分 人文精神和醫生的人文素質

我的一個強烈感覺是,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太缺乏善良了,太缺乏同情心了。東西方的哲學家都認為,同情心是人性中固有的,它是人類社會全部道德的開端和基礎。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心,孟子就說他是非人也。一個社會如果普遍沒有同情心,這個社會也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完全不適合人在裏面生活。造成今天這種情況的原因很複雜,最重要的是體制,不良體制把市場搞亂了,結果腐敗滋生,老百姓遭殃。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藥品審批部門的腐敗。杭州一家醫院的院長談到,按正常程序,一、二類新葯的審批手續費用是4.8萬元,批文的評審過程至少要5年,而現在審批一種新葯快則一個星期、最多幾個月就出來了。費用是多少呢?原先是四萬多元,現在是幾百萬到上千萬元。2004年,葯監局受理了10009種新葯申請,同年美國同類機構只受理了148種。哪裡有這麼多的新葯?而且都審批通過了!無非是老葯新包裝,換個名稱,然後把價格翻許多倍。藥物審批部門的腐敗十分嚴重,去年葯監局醫療器械司和藥品註冊司的司長都被抓起來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現場互動

那麼,從醫生的人文素質來說,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標準,就是看他能不能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慾,保持對知識的熱情,保持過智力生活的習慣。我認為優秀的醫生應該始終是一個學者,一個科學家,而不僅僅是一個憑著自己的經驗去治病的人。他始終是一個研究者,一個研究型的醫生,保持著探索事物、探索人體、探索疾病的強烈興趣。據我觀察,任何領域的優秀者都是一個終身學習者,那麼在醫學領域里尤其應該這樣。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看過一本書,是美國醫學人文學家劉易斯.托馬斯寫的,叫《最年輕的科學——觀察醫學手記》。就像書名所提示的,他把醫學稱作最年輕的科學,因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醫學是不能治病的,它起到的只是一個安慰作用,直到1937年磺胺葯發明了以後,醫學才真正能夠治病了,才成了名副其實的醫學。作為最年輕的科學,醫學中可以探索的空間太大了,醫生在這個領域里工作真是大有可為的。所以,我覺得一個醫生保持探索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醫療和教育都是基本人權,是社會公正的重要方面,而現在這兩個領域的情況十分相似,都是政府財政投入過少,都是放手把公益事業推向市場化。目前的所謂市場化,實質上是具有壟斷地位的公立醫院和學校通過不正當競爭獲取高額利潤。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對醫療衛生籌資和分配的公平性進行排序,在191個成員國中,中國的排序倒數第四,醫療不公平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了必須立即解決的地步。主要責任當然在政府,解鈴還須繫鈴人,政府應該採取有力措施,確保醫療體制在整體上回歸公益性,同時懲治醫療腐敗。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年的醫療市場化過程對於醫生的人read.99csw•com文素質是一個檢驗。在同樣的體制下,有的人利用體制的弊病大肆牟利,有的人比較能夠自律,有少數人挺身而出與腐敗作鬥爭。總的來說,我認為檢驗的結果並不理想,證明我們的醫生的確大有必要提高人文素質。
下面我想分兩個部分來談,第一個部分就談一談人文精神和醫生素質的關係,第二個部分立足於人文精神來分析一下現在醫學和醫療界存在的問題。
問:周老師,您的講座使我很受觸動。我想問的是,在您受尼采這些哲學家的影響之前,在您的童年您思考的話您都思考什麼?您受他們的思想影響,那是不是可以說他們的靈魂在您的身上繼續延續了下去呢?在您死的時候,您會不會因為您的思想在聽了您講座或者看過您書的這些人身上延續下去呢?因為這個您會感覺很平靜嗎?
問:尼採的悲觀主要表現是什麼?
面對醫生,我想強調的是你們一定要清醒,不要被這個環境敗壞,然後又去進一步敗壞這個環境。醫生的工作是以生命為對象的,與生命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如果要談醫生的人文素質,第一個人文素質就是要對生命有同情心,要善良,善良是醫生第一要具備的品質,是醫生最基本的品質。我認為一個醫生不管他信仰什麼,首先都應該信仰生命,尊重生命,也就是說,應該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你可以是一個佛教徒,對生命懷有一種慈悲心,你也可以是一個基督徒,對生命懷有敬畏之心,如果你都不是,那麼你至少應該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以博愛之心去善待生命。這幾種態度只是形式不同,共同的實質是對生命的尊重。一個不是人道主義者的醫生,一個沒有基本的善良品質的醫生,不管他的醫術多麼高明,都不是一個夠格的醫生。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就很贊成前幾年陳可冀院士提出的一個想法,就是應該在醫生裏面提倡非職業閱讀。就是不要光讀專業書,興趣面和閱讀面都要寬一些,要多讀一些人文方面的書,包括哲學、文學、歷史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東西是真正能夠熏陶人的心靈的。我曾經到南極生活過一段時間,有一件事使我感觸很深。在那個地方,有好幾個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考察站,每個站里都有自己的醫生。俄羅斯考察站離我們的長城站不遠,我們去他們站參觀,見到他們的醫生,他的房間里擺滿了書,醫學書有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文學書。他正在讀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談起雷馬克,他竟然熱淚盈眶。看到這種情形,你會感覺到,你面對的不是一個技術人員,而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我們站里也有醫生,大部分空閑時間幹什麼呢?無非是聊天、打牌。這個對比真是令人感慨,這就叫做素質不同啊。
答:這是一個很有詩意的題目。我覺得,一個人的靈魂只要足夠深刻,就會發現那藏在靈魂深處的東西就是孤獨。他會發現,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限的,他面對的是無限的虛空。這是一種大孤獨感。當一個人經歷重大苦難的時候,這種大孤獨感就會突現出來。我寫過一篇文章叫《人人都是孤兒》,裏面就講了這麼一個意思,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有父母有朋友等等,有這樣那樣的人際關係,但是,在真正的苦難面前,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你只能自己承受。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死亡,每一個人只能自己去面對和承受死亡,在這個時候,父母、兒女都幫不了你。從這一點來說,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
問:近一百年來,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產生大的自然科學家,也沒有產生大的哲學家,您認為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國是否會產生大的哲學家?
總之,我認為醫生應該有豐富的心智生活和精神世界,應該是精神富有的人,這是醫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素質的第二個方面。
實際上西方醫學人文學對於現代醫學是有很多反思的,集中到一點上,就是認為現代醫學有一種非人性化傾向。這種傾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化,就是治病不治人,把病人看作病的載體,醫療技術施與的對象,而不是看作人。我剛才提到的劉易斯.托馬斯,他在那本書里對這一點也有精闢的闡述。他說從1937年發明磺胺葯以後,醫療技術突飛猛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醫學的非人性化。他舉例說,以前醫生給病人看病有兩種最常用的辦法,一個是觸摸,一個是交談。這兩種方式是很人性化的,病人感覺你是把他當成人的,不嫌棄他,關注他的感受,醫生和病人之間有一種比較親切的關係。可是現在呢,只有最好的醫生才會這樣做,絕大多數醫生都不這樣做了。我想,他說的「最好的醫生」當然不是在技術意義上說的,而是在人格意義上說的,指那些有人文修養、有人情味的醫生。那麼,在那以後,人性化的醫患關係被什麼代替了呢?被複雜的機器和技術代替了。現在病人到了醫院以後,醫生根本不碰你,也不和你談話,簡單問幾句,就給你開一堆化驗單、檢查單什麼的,讓儀器和機器去診斷。如果住院,情況好不了多少,醫患之間也很少有交流,住院病人基本上成了一個號碼。
面對這些醫生,我當時的感覺是什麼?她們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可是我完全沒有辦法用我熟悉的語言和她們說話。我熟悉的是什麼語言?就是人文語言呀,就是講人性、講道德,但她們聽不懂。所以我後來在一篇文章里說,我不希望我們的醫科大學培養出的是穿白大褂的野蠻人。這類事情真的使我怕進醫院,讓我感到對醫院的恐懼要大於對疾病的恐懼,有了病寧願熬過去,能不上醫院就不上。所以說,醫生的人文素質,他對生命的態度,影響真是太大了。當然有許多很好的醫生,但不可否認,像這種對病人冷漠、對生命冷漠的醫生也不少。
問:在你所有的著作當中,一個清晰的主題是您對生命的珍愛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那麼,您又是我國著名的尼采專家,尼採在我們一般人心目當中似乎是一個悲觀主義哲學家,對人生有一種悲劇的或悲觀的態度,我們對尼採的這種印象是否一種誤讀呢?您能不能給我們素描一下尼采?
就這一點來說,我對我們醫院的情況不那麼樂觀,其實我是很少去醫院的,我可以講講自己的一個經歷。我寫過一本書叫《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是寫我死去的第一個女兒的,她一歲半的時候死於視網膜母細胞瘤,我不能斷定這個病是醫院造成的,但是肯定是有關係的。妞妞的母親懷孕五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夜裡,發高燒到40度,我把她送到她的合同醫院。當時只能看急診,在挂號后,那個內科的醫生不在,護士就讓我們到喉科去,說你先排除會咽炎。我們就又掛了耳鼻喉科的號,去看后沒有會咽炎,又回到了內科。原先接待我們的那個護士換班了,剛才我們一直在等的那個醫生回來了,是一個中年女醫生。我帶著我的妻子向她介紹了一下情況,她一看說,你們是耳鼻喉科的病人,不是我這邊的病人,我不管。我給她看內科挂號單,說明我們還沒有看,她說我不管,你這病已經看過了,你別來找我了。她說不是已經診斷了,是咽喉炎,我九-九-藏-書說咽喉炎是耳鼻喉科的診斷,你從內科的角度給她看一下。她說診斷完了我不管了,然後她就再也不理我們了,無論跟她怎麼說,告訴她我的妻子是個孕婦,她都不理。這時候我的妻子臉漲得通紅,不停地咳膿痰,流眼淚,她看都不看一眼,若無其事地給別的病人看病。當時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也流眼淚了,只好帶著我的妻子走了,臨走時我說了一句話:「你不是人。」我心裏想,這也是一個會懷孕的女人嗎?對一個重病的孕婦,她竟然抱這樣一種冷酷的態度。回家以後,妻子的體溫上升到40.8度,趕緊送另一家醫院,也是處理不當,長時間透視,還拍了兩次X光片。後來我看書知道了,而且一些普通小醫院的黑板報上也寫著,孕婦不能照輻射,輻射的可能後果之一就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妞妞去世后,和這個悲劇有關,我們的家庭破裂了。
最原初的原因是政府投入嚴重不足,迫使醫院走市場化的道路。政府投入不足這個問題很有趣,在中國,一個是教育,一個是醫療衛生,政府的投入在財政預算裏面占的比例屬於全世界最低之列,同發達國家相比不用說了,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比,中國在教育和醫療上的投入也都是偏低的,屬於後面幾名,不禁令人想問一下政府的人文素質。政府投入的不足,開啟了這些年學校和醫院市場化的閘門。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政府大幅度減少公立醫院撥款,據現任衛生部長說,政府撥款僅占醫院總收入的7%~8%,其餘靠醫院自籌。那麼醫院怎麼來籌呢?只有從病人身上拿。政府給醫院對藥品加價15%的權力,那麼醫院給病人開藥越多越貴,從藥費中得到的收益就越多,於是醫院在運作的時候給科室下指標,讓科室分成,刺|激醫生多開藥開貴葯,這樣形成了一個以葯養醫的格局,最後的負擔實際上都落到了老百姓身上。據統計,在2004年醫療衛生的總費用中,政府支出佔16%,老百姓佔55%。
問:我讀了您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為您感動,這件事情是很不幸的,非常同情您,但是經過了這件事,您是不是對醫生有成見?我作為醫生十多年的經驗,或多或少我們都付出了一些情感,或者我是憐憫他,或者我是尊重他,但是作為一個醫生呢,有的時候你必須站在理性的一面,因為有一些治療是非人性化的,對一般人來說是接受不了的。我不知道您心目中完全人性化的醫生應該是什麼樣子?
問:我從讀您的《守望的距離》等書當中體會最深的,就是一種特別寧靜的指向內心的感覺。我今天想提兩個問題:您今天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醫學與人文精神,我想問這個跟我們所追求的真善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第二個問題,對資本主義階段中的異化現象,即人的需求和經濟的發展是矛盾的,這個您怎麼看,並且怎麼解決它?
問:對我們年輕的醫生來說,怎麼樣才能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
二、對頭腦的尊重:醫生要有豐富的心智生活
答:出世和入世的「世」,是指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功利世界,那麼,入世就是很投入,很在乎,出世就是超脫乃至捨棄。入世也有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在乎小功利,謀個人的私利,有的是在乎大功利,謀社會的公利。我想,作為一個正常人,終歸是要入世的,入世終歸是基本的狀態。但是,最好在心態上還是有出世的一面,我自己反正是這樣的,在投入的同時對我的外在生活保持一個距離,就是站在比較高的位置上,從人生啊、宇宙啊的大背景去看自己經歷的事情。如果你能夠常常站到一個大背景下去看世俗生活中的沉浮,就會有比較豁達的態度。總之,把入世和出世結合起來,在入世的同時保持出世的心態,我覺得是最好的狀態。
問:按照您的說法,靈魂本來是高貴的。但哲學上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不同說法,不知道您認為哪一種是對的?如果是後天培養的話,你認為高貴的靈魂應該如何培養?
人的精神屬性,除了頭腦之外還有靈魂,我覺得靈魂與頭腦是有區別的。頭腦是一種思考能力,追求的是知識,靈魂則是一種精神的渴望,追求的是意義,人要活得有意義,有品位,有尊嚴。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生命是人身上的動物性,頭腦是人身上的人性,而靈魂是人身上的神性,也就是超越性。因為人身上有這神性的因素,有對生命的神聖意義的追求,所以人是高貴的。我們現在對高貴這個概念已經很陌生了,大家都把金錢和財富看得最重要,沒有人去理會高貴不高貴,可是在古希臘羅馬,高貴曾經是最重要的人生價值。人是因為有靈魂而高貴,靈魂本來就應該是高貴的。所謂高貴,就是說在生活中,在你的行為中,你能夠意識到和體現出你身上的神性,意識到和體現出做人的尊嚴。
答:真、善、美是通常對於精神價值的一個概括,相對應於人的精神結構中的三個方面,就是理性、意志、情感。那麼,我講的人文精神的三個方面,后兩個方面就是談精神價值的。其中,頭腦就是理性,追求的是真,靈魂實際上包括了意志和情感,靈魂的高貴相當於意志,追求的是道德和信仰,也就是善,靈魂的豐富相當於情感,追求的是美。關於異化問題,我認為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肯定是有道理的,就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進步同時也是退步。不過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比如說,如果資本主義是指市場經濟,那麼市場經濟這個東西究竟是暫時的還是永恆的?人類能不能不要市場經濟?如果是永恆的,異化就不僅僅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現象了。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這個變化亦好亦壞,帶來了許多新價值,也毀掉了許多老價值,我覺得這種情況恐怕是無法避免的。
生命是珍貴的,這個道理似乎誰都懂。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每個人只有一條命,死了就不能復活,我相信醫生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個事實,對這個事實比誰都見得多。因此,一個理所當然的結論是,我們應當珍惜生命,關愛生命。
答:我不知道怎麼樣用科學來解釋,人死了以後,人的精神也好、人的靈魂也好,它的去向。我覺得科學無法解釋這一點。你剛才講的那個推論,由死後物質的身體轉化成另外的形式推出精神也轉化成另外的形式,這是一個類比,一個假設,對此我們無法證明。按照唯物主義哲學來講,精神不過是物質的一種功能,思維不過是我們頭腦的一種功能,隨著物質的解體,它的功能也就不存在了。我本人不相信這樣的解釋,不相信靈魂只是肉體的功能,沒有肉體靈魂就不存在了。但是,我也不敢相信肉體不存在後靈魂還存在,我沒有親歷這方面的證據。現在有很多舉證,比如說瀕死體驗,死後復活,前世記憶,但這些東西我只能姑妄信之,沒有辦法判斷。我只能說,我希望靈魂是存在的,它不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死亡。我只能希望這樣。
再有一個原因是藥物流通領域嚴重腐敗。藥廠生產了這麼多老葯翻新的貴葯,都要推銷出去,同時醫院又有創收的需要,於是雙方就互相配合。通常的read•99csw•com做法是,藥廠派出或雇傭大量所謂的醫藥代表,有人統計全國有兩百多萬人,這些人到醫院推銷葯,手段是層層給回扣。對於醫院和醫生來說,葯價越高,加價和回扣就越多,利益就越大,所以貴葯反而容易銷出。有這樣一句話:一個醫藥代表腐蝕一座醫院。有人形容說,從藥廠到開處方的醫生,形成了一條集體腐敗的食物鏈,當然被吃的是病人,同樣效果的葯到了病人手上,價格不知翻了多少倍。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和大量低收入家庭根本看不起病,又有什麼奇怪呢。
今天第一次不是作為病人坐在醫生的面前,感覺好多了。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人文精神和醫生的人文素質》。我想通過這個題目來談一談我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因為現在面對的是醫生,所以我就聯繫一下實際談一談醫生的人文素質問題。但聯繫實際的這一部分我是很不自信的,因為我的觀察、我的體驗都很有限,而且往往是從病人的角度看,這個角度有它的片面性,我希望你們從醫生的角度給我糾正。
問:聽您演講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以使人產生長久的共鳴。我雖然是一名醫生,但我從小喜歡歷史和哲學。我常產生孤獨和憂鬱感。我喜歡一個人在大海邊、山上一個人享受寧靜。請問,優秀的大師是不是都是孤獨的?
一、對生命的尊重:醫生要有善良的品質
答:我不是因為讀了尼采等等才開始思考的。我覺得,我後來走的路跟我小時候的性格關係非常大,我小時候非常敏感又比較內向,早就有了對人生的困惑,這類問題常常悶在心裡面,自己慢慢想。比如說死亡問題,當我知道我自己也會死的那一天,我受的震動太大了。我不認為尼採的思想在我身上延續或者我的思想在別人身上延續,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思考者,一個人思想的真正形成主要地不是來自其他思想家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經驗造成的,包括內在經驗,不光是一種經歷,而是一個人性格所造成的他的內心體驗,這種東西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尼采,在很大程度上他是把我自己的東西激活了,啟示了一種表達方式,但感受是我自己的。我相信,凡真正能提出自己的思想的人,他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的話,外來的影響其實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答:從尼采認為世界和生命本無意義這一點來說,他是悲觀的。從他認為人應該也能夠為生命創造意義這一點來說,他又是積極的。不妨說,他的悲劇世界觀是一種積極的悲觀,一種悲觀的積極。
我們說尊重人的價值就是要把人當人來對待,既把自己當人來對待,也把別人當人來對待。聽起來這好像很平常,其實才不容易做到呢,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只有心靈高貴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比如醫生對病人的態度,真正以一種人文態度對待病人,把病人當人,這並不容易,但從這裏面就可以見出一個醫生的靈魂品質。實際上所有精神高貴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待人平等,越是精神高貴的人他待人越平等,他知道做人的尊嚴,他自己有做人的尊嚴,同時他也會將心比心,尊重別人的做人的尊嚴。凡自尊者必定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必定沒有自尊,因為他根本不知人的尊嚴為何物。其實,當一個人不把別人當人的時候,他也就已經是在不把自己當人了,他已經暴露自己沒有人的尊嚴和品質了。
在這一點上,我想中國目前的情況極其嚴重。我們國家以前是醫療特權化,認權不認人,老百姓和有權者的醫療條件簡直天差地別,這個問題也許比以前有所好轉,現在至少你有錢的話可以買到較好的醫療服務。但是,現在市場化的問題產生了,而且問題是無規則的市場,官商勾結,醫商勾結,把市場搞亂,普通百姓的醫療權受到嚴重侵犯。現在看一個普通的小病往往也很貴,醫院給你開很貴的葯,使勁擴大你的醫療消費。醫院從創收出發,創收成為主要的考慮,病人治病的真實需要不予考慮或者只是很次要的考慮。有的醫院完全是認錢不認人,公然見死不救,即使你病得快要死了,本來立即採取措施是能夠救活的,但是只要你沒有交錢,那麼對不起,我不接收,結果就是死亡。這樣,弱勢群體實際上被排除在了醫療服務之外,根本看不起病,最後他們落到了誰的手下?庸醫,偽劣藥品,他們只能靠那些。現在中國的老百姓苦啊,苦在兩個地方——教育和醫療,尤其是廣大貧困農民,對於他們來說,家裡供一個孩子上大學,這個家基本上就垮了,家裡出了個重病人,這個家也基本上就垮了,是這樣一個情況。因此,在農村的一般人家,誰要得了重病,為了不拖垮這個家,本人基本上選擇不治,除了等死沒有別的出路,醫療權作為基本人權被剝奪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上面我從人文精神的角度談了我認為醫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素質,總起來說是六個字,就是:善良,豐富,高貴。善良,就是對生命有同情心,醫生應該是一個人道主義者。豐富,就是有活潑的智力生活和豐富的心靈生活,醫生應該是一個學者、科學家。高貴,就是有尊嚴、有信仰、有社會責任感,醫生應該是一個知識分子。下面,我想從人文精神出發談一談醫療界的現狀。

第二部分 批評現代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

我自己認為,人文精神和醫學、醫生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從人身上最寶貴的三個東西來說,與生命關係最密切的是醫學,與頭腦、靈魂關係最密切的是教育。但是,你們看,現在老百姓最痛恨的腐敗是什麼?當然也痛恨政府官員腐敗,但是最痛恨的還是醫療腐敗和教育腐敗,因為這兩個領域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生命權和發展權。醫療的對象是生命,教育的對象是頭腦和靈魂,這兩個領域都是直接和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打交道的,本來是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可是,今天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這兩個領域,在中國恰恰是最缺乏人文精神的,這實在令人痛心。所以,醫院和學校請我講人文精神,我就特別願意,我覺得真應該向醫療和教育工作者大聲疾呼,當然光大聲疾呼還不行,我們還必須遵循人文精神來改變現在的醫療體制和教育體制。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醫生的人文素質的第三點,就是要有高貴的靈魂。一個優秀的醫生不光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一個科學家,而且應該是一個知識分子。我說的知識分子並不是僅僅從事某種知識性的工作,知識分子首先應該是一個精神上富有、高貴的人,可以說就是精神貴族。我們以前批判精神貴族,其實精神貴族有什麼不好,精神賤民才不好呢,人在精神上應該富有、高貴,做精神富豪、精神貴族,真正可悲可恨的是物質上很富有,社會地位上很榮耀,精神上卻十分貧乏低賤。現在人們討論知識分子的概念,特彆強調他的社會責任感,知識分子當然要有社會責任感,但是社會責任感的動力和基礎是什麼?應該是內在的精神追求,是嚴肅的靈魂生活。一個沒有精神追求、沒有靈魂生活的人,他去關注社會往往是從功利出發的,他九*九*藏*書不可能有真正的責任感。所以,我覺得靈魂的高貴是更根本的,一個有高貴靈魂的人,他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才稱得上是知識分子。
但是,就我們國家的現狀來說,普遍存在的卻是對生命的冷漠乃至冷酷。我是很少看報紙的,隨便翻一翻,殘害生命的事件比比皆是,很觸目驚心。尤其是和生命有密切關係的領域,比如說我們的醫療,有很多病人的生命本來是可以挽救的,完全因為玩忽職守,耽誤治療時機,或者乾脆因為病人沒有交夠錢就拒絕治療,病人就死了。還有假藥,假醫療器械,到下面的醫院就非常多,再比如說前一段河南因為非法賣血造成艾滋病流行,還有偽劣食品,接連不斷的礦難,等等。
問:您如何理解靈魂深處的孤獨?
答:我講的靈魂高貴好像不牽涉到人性善惡的問題。哲學家們講人性惡,實際上指的是人的生物性,講人性善實際上指的是人的社會性,而我講靈魂的高貴指的是人的精神性,我覺得與人性善惡問題的所指不同。
不過,從人文素質來說,一個醫生僅僅讀專業書、探索專業問題還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寬闊的精神視野,豐富的精神生活。其實,真是要用科學家的標準來衡量的話,局限在某個狹小專業領域里的人不能算科學家,只能算是專家,而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罷了。真正的科學家,比如愛因斯坦,往往是興趣面很廣的人,其實任何領域里有大作為的人都是這樣。在我看來,這是很自然的,如果你是一個好奇心活躍的人,一個以思考本身為樂趣的人,你當然不會只對專業感興趣。尤其是醫生,你是和人打交道的,你自己必須首先是一個人性豐|滿的人,才能夠對人性和人的心理有真切的了解。
我覺得我們的醫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病人與親情隔離。現在有的醫院允許家屬陪同了,但多數醫院仍執行嚴格的探視制度,探視時間非常有限,住院跟坐牢差不多。實際上病人很容易感到孤獨,是最需要親情的,何況中國的醫院在護理方面相當粗糙,病人還常常需要親屬的照顧。我現在的女兒是在協和醫院出生的,早上五點鐘生出來后,我在手術室外的走廊上匆匆看到一眼,然後醫生就請我走了,不讓我進病房。我妻子是剖腹產,麻藥過去了很疼的,非常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顧。可是,她不但沒有人照顧,她自己還要照顧剛出生的孩子。直到那天下午的規定時間,我才被允許探視,她說那一天她不知道是怎麼過來的。我覺得這樣把產婦、孩子與做丈夫、父親的隔離開來,這樣的規矩很不人道。
在病人身上只見病不見人,把病人只看作施展技術的對象,不是人文關懷的對象,這是現代醫學非人性化的一個方面。那麼,針對這個問題,西方醫學人文學強調,醫學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人學,醫生所面對的不僅僅是病,而是作為整體的一個完整的人。因此,應該確立以患者生活為中心的治療目標,使病人在生病的時候仍然能夠過正常的人的生活,一種健康充實的生活。
什麼是人文精神?在西文裏面,我想對應的詞應該是humanisms,一般譯為人道主義、人文主義,人文精神也應該是這個詞。如果直譯,實際上就是「人主義」,它的含意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根本,以人為最高價值。我們的執政黨現在經常說「以人為本」,我想也是這個意思。簡單地說,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價值,要把人當人來尊重。那麼,怎麼樣才算尊重人的價值呢?人的價值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我覺得人身上有三種東西是最寶貴的,是人的價值的體現。第一個是生命,生命是最基本的價值,沒有了生命,別的都談不上。生命是人的生物屬性,人不但有生物屬性,而且有精神屬性,使人區別於其他一切生物和動物。我把人的精神屬性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的頭腦,人是有頭腦的,有理性的,有思考能力的,所以人身上第二個最寶貴的東西是頭腦。除了頭腦,人還有靈魂,人不光能思考問題,而且要追求生活的意義,有精神追求,人需要有意義感,我把這個東西稱作靈魂,所以人身上第三個最寶貴的東西就是靈魂。因此,具體展開來說,尊重人的價值就體現在對生命的尊重、對頭腦的尊重、對靈魂的尊重。
把病人當人來對待,這在我們現在的醫院是一個特別應該強調的問題。本來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病人不是病,而是人,是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尊嚴的活生生的個體。尤其在一個人生病的時候,往往是他最脆弱的時候,是他的尊嚴感最敏感也最容易受傷的時候,他進醫院的時候其實是很自卑的,帶著一種受判決的心情,有種種顧慮和擔憂,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的態度就會對他發生巨大的影響。當然,醫生自己往往意識不到,畢竟每天看的病人太多了,但是我還是想提醒這一點,就是你要記住,病人對醫生如何對待他是有非常敏銳的感覺的,你尊重他,待他親切和藹,他打心底里感激你,你不尊重他,他的屈辱也會在心底里藏許多天。一個人在受病痛折磨的同時,還在醫生那裡受氣,這個時候的心境真會沮喪到極點,真會覺得世界醜惡,人生毫無樂趣。相反,你真正善待他,那就可能不但挽救了他的生命,而且挽救了他對世界和人生的信心。可是,在我們現在的醫院里,病人常常感覺到不被當作人對待的屈辱,這是許多人的經驗,我希望我們的醫生們能夠反省這個問題。我本人認為,從整體上看,我們的醫生亟需加強人文修養,現在多的是片面技術型的醫生,平庸謀生型的醫生,少的是人文型的醫生。一個醫生只有自己具備了人性的尊嚴,他才會尊重病人的人性的尊嚴,自己是人性豐|滿的人,他才會把病人當作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完整的人對待。
答:其實,我因為自己渾身都是毛病,才總結出了這麼多。我只是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努力的方向,只是覺得人應該這樣做。並不是我已經做到了。如果按這個標準衡量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有毛病。關於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我覺得需要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從內部條件來說,需要一定的天賦。愛因斯坦說過: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賜。當然任何人都可以培養,那麼這是一個能夠培養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了,在這方面拔尖的人是必須有一定的天賦的。另一個是外部的條件,外部條件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育,當然是好的教育,所謂好的教育就是能夠給獨立思考提供一個自由環境的教育。
答:說尼采是悲觀主義者,這可能有一定的誤讀。尼採的哲學是從叔本華那裡發展來的,叔本華是一個地道的悲觀主義者,他對生命的意義是完全否定的。尼采提倡一種悲劇哲學。悲劇哲學和悲觀主義哲學是有區別的,雖然出發點也是生命的無意義,就是大自然本身沒有給生命提供一個意義,但強調的是靠人的強大生命力來戰勝生命的無意義,給本無意義的世界和人生創造一種意義。我覺得尼採的取向與我今天講的是基本一致的,他最重視兩個東西,一個是健康的生命本能,另一個是高貴的精神追求,而高貴的精神追求根源於健康的生命本能。尼采反對同情,認為這是弱者九_九_藏_書的道德,在這一點上他有些偏激,我同意他對自強的強調,不過我認為自強並不妨礙對他人生命的同情。
三、對靈魂的尊重:醫生要有高貴的靈魂
醫療絕對不僅僅是技術,它本質上是精神事業,醫生應該是有信仰的人。當醫生不僅僅是一個職業,如果說是職業的話,它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不只是一個謀生手段。在宗教裏面,行醫這個行為是神聖的,這無論在基督教還是在佛教里都是如此。佛教中有藥師佛,他是如來佛的一個變身,佛同時也是行醫的。在《聖經.新約》里,耶穌在顯示奇迹時,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行醫,治療麻風病人、瀕死的病人、重病人等等,實際上就是通過治病救人來傳播福音,堅定人們對上帝的信仰。西方有很多人是為了信仰而行醫的,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奧地利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澤。這個人我覺得是非常偉大的。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在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哲學博士、神學博士,在斯特拉斯堡擔任神職,同時他又是一個音樂家,研究巴赫的權威。應該說,這時候他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他說我在三十歲以前要做自己的事情,從三十歲開始我就要為他人做事,要傳播上帝的愛,傳播基督的愛。但是到底做什麼呢?有一天他看到報道說非洲人民非常苦,完全沒有醫生,他立刻決定去非洲當醫生,把行醫當作實踐信仰的最好方式。他從來沒有學過醫,從三十歲開始,他用了八年時間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到三十八歲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后,他就到現在加彭共和國的一個小地方辦了一個診所,一輩子在那裡看病。他是長壽的,活到了九十歲,在那裡行醫五十多年,他把行醫完全看作是一個精神事業,是在拯救生命的同時傳播上帝的愛,實際上就是在鼓舞非洲窮苦人民對世界和人生的信心。我想我們的醫生倒不一定像他那樣信基督教,但一定要有信仰,這個信仰不是某種宗教,而是對自己責任的一種信念,就是要通過行醫來解除人們身體上的痛苦,通過行醫的人性化方式來增添人們精神上的信心,從而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如果這樣做,也就是在為信仰而行醫了。
答:我覺得我對醫生是沒有抱成見的,我相信有很多醫生是有人情味的。我也知道醫生不能光靠有人情味,這個東西不能治病,治病還是要靠理性、靠技術、靠醫學。但是,我認為現在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確實比較緊張,醫生對病人比較冷漠,這種情況相當普遍。我反對技術化當然不是反對技術,技術總是要的,我反對的是只有技術,沒有人文。有一些治療手段雖然殘酷,會對人體造成很大損傷,但為了治病必須採用,這不屬於我所說的非人性化。
問:在聽您的課之前,我是一個比較有優越感的人,但聽了您的課後,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毛病。請問:你認為獨立思考的培養需要哪些條件?
答:我的回答是沒有,我對這個前景是比較悲觀的,因為我覺得中國文化如果不改變它的這種實用性的品格,就不會有希望產生文化領域的大師。中國文化注重的是人和人的關係,而哲學的大師不是靠注重人和人的關係能夠產生的。哲學思考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思考根本問題的傳統和氛圍的話,大哲學家肯定是產生不出來的。德國有這樣的傳統、這樣的氛圍,所以產生了那麼多大哲學家。大師的產生需要土壤,這種文化土壤我覺得我們現在還不夠。所以,我現在特別想做的,就是呼籲改變我們文化的實用性品格,尊重精神本身的價值,不要那麼實用主義,那麼,也許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有希望。
問:什麼叫出世和入世?
現代醫學非人性化的另外一個表現是市場化。如果說技術化是治病不治人的話,那麼市場化就是認錢不認人,把病人僅僅看作消費的主體,賺錢的機會。醫院、製藥商、廣告商組成利益共同體,誘導醫療消費,製造保健市場,導致醫學邊界無限擴張,醫療負擔加重。與此同時,弱勢群體缺乏基本的醫療保障,備受庸醫的危害。針對這一點,西方醫學人文學強調,醫學是公益事業,醫療權是基本人權,應該健全醫生責任和病人權利的立法,對於醫療權從法律上給以切實的保障。
當然,我知道,作為一個醫生,目睹了太多的病痛,太多的生命的殘缺,生命的痛苦,生命的陰暗面,如果他多愁善感的話,那他是受不了的。一個有強烈同情心的醫生,他會承受很大的痛苦。所以,做一個醫生,神經必須很堅強,但是我想說,你的神經應該堅強,可是你的心腸萬萬不能變硬。最近我看了台灣一個醫生寫的一本書叫《實習醫生手記》,裏面有一段話說得非常好。他說:在醫生面前,病人是完全不設防的,完全順從地交出自己,暴露自己,當時我就想,誰有權如此坦然地審視自己一個同類的痛苦呢?我沒有這樣的權利,卻被賦予了這樣的權利,這是我的劫難。那麼,我的選擇是,我為生命有這麼多痛苦和不幸感到悲憫和憤懣。就是說,雖然保持同情心會非常痛苦,但他仍然保持這種對生命的敏感性,寧願為此承受痛苦。醫生經常接觸生命的陰暗面,時間久了的確是容易麻木的,但是我相信一個好醫生不會讓自己麻木。一個醫生對生命的態度直接關係到病人的命運,對病人來說,他的生命掌握在醫生手裡,尤其是當他的生命遭到威脅的時候,他來找醫生,他最後生命的結果是什麼樣,他完全是聽醫生來處置的。可能對於醫生來說,這不過是他處理過的無數個生命之一,他要治療和面對的無數個生命之一,對於病人本身來說,它卻是唯一的,是他的百分之百。如果發生了錯誤的治療,或者延誤了治療的時機,使得本來可以挽救的生命未能挽救,這對於醫生來說也許只是他的醫療生涯中的一個小事故,對於病人來說卻是萬劫不復,是全部生涯的徹底結束。所以,我希望醫生在面對病人的時候,多少還能保持一點兒設身處地的心情,完全設身處地當然不可能,但多少要有一點兒,情況就會很不同。
這是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醫生的人文素質第一條應該是同情生命,善待生命,應該有基本的善良,我覺得這是醫生必須具備的最起碼的、又是最重要的人文素質。
答:我提兩點建議。第一點就是讀書,要養成讀閑書的習慣。要讀大師的作品,讀哲學、歷史、文學的名著,這是一個很好的途徑。第二點,我覺得醫生的職業是很好的,它可以接觸人性的很多秘密,因為病人在醫生面前是不設防的,人性在關鍵時刻的表現,醫生都能看到。所以,你除了給病人治病以外,你還可以觀察病人,和病人交流,各種不同的人在得各種病的情況下的各種表現,你都注意觀察,這是一個觀察人性的特別好的機會。你看,美國很多醫生都有這樣的寫作|愛好,喜歡寫自傳,寫醫療生涯中一些難忘的東西,這是一個好習慣。很多醫生最後都成了作家,我想這不是偶然的。我建議你們經常記一點東西,養成寫筆記、札記、日記的習慣。這會推動你們進行觀察和思考,有寫東西的習慣的人,他的感官和頭腦是經常處在活躍狀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