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輯 為教育把脈 把賭注下在素質教育這一邊

第三輯 為教育把脈

把賭注下在素質教育這一邊

2010.8
我收到一個今年應屆高中畢業生的來信,她叫王卉媛,在信中詳細敘述了她抵制應試教育並獲成功的經歷。大致情況是,在父母順其自然的教育態度和自己興趣至上的學習態度支配下,從小學到中學,她似乎一直不用功,也沒有上任何課外班。但是,她喜歡看「閑書」,包括簡本英文小說,高中時迷上了相對論、哲學等,興之所至,還看動漫,看電視的科學類節目,寫作,畫畫。她的課內成績長期平平,但奇迹般地後來居上,最後輕鬆地考入了北大中文系。
我真不認為考上北大有什麼了不起。我在給王卉媛的回信中說:「北大現在也沾染了這個時代的許多毛病,你仍要獨立思考。」遵循應試軌道考進名校的人多的是,她的特別之處在於,從不以名校為目標,考上北大因此彷彿只是一個意外收穫,是堅持自我素質教育的一個副產品。她在應試上的成功不是證明應試正確,而是證明對付應試可以有別的方式。我一向認為,在學生階段,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是看是否擁有了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read.99csw.com。喜歡學習,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安排自己的學習,這就是好的智力素質,這樣的學生不管是否考進名校,將來都會有出息。
還有的網友認為,王卉媛只是一個特例,她有天分,愛學習,所以能實施素質教育,絕大多數孩子不肯主動學習,就必須實施嚴格的應試教育。我們的確看到,現在不喜歡學習的孩子似乎占多數,然而,正如王卉媛所指出的:現在的學生之所以學得那麼痛苦,就是因為在應試體制下被殘忍地剝奪了「喜歡」的能力。學習不快樂原是應試教育的惡果,怎麼能反過來把它當作應試教育的理由呢。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惡性循環,越應試就越不愛學,越不愛學就越強化應試,走進了死胡同。人都要追求快樂的,現在許多孩子之所以沉湎於玩電腦遊戲、網聊、追星、八卦,就是因為在學習中得不到快樂,只能用低級快樂來替代了。人的天賦當然有差別,但是,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只要正確引導,每一個孩子都能盡其天賦生長得最好,這正是素質教育的目標。所以,天賦的差異絕非實施應試教育的借口。
其實,只要真正注重素質的read.99csw.com培養,有了好的智力素質,應試也不會太困難。智力是一種綜合素質,其效果一定會體現在需要運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課和考試。王卉媛對語文和英語的死板教學方法十分抵觸,但因為喜歡讀文學作品和英文小說,結果課內成績也能輕鬆地保持優秀。她如此談自己的體會:「應試考查的是素質中的冰山一角,擁有整座冰山的孩子當然不會害怕有人來試探他的邊沿。」有網友認為此言涉嫌為應試教育辯護,我理解她的真正意思是,即使應試只考查露出水面的東西,你仍應該讓自己擁有整座冰山,而不只是一塊浮冰。針對某些網友譴責她能上北大是應試上的不公平,對她的自我素質教育卻毫無所感,一位網友說得好:「這是很悲哀的,簡直就像放著金子不拿,卻和別人爭奪分配石頭的公平。」
反響非常熱烈,許多人表示讚賞和受到鼓舞,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網友們圍繞這個案例展開了討論。被質疑得最多的一點是:王卉媛考上了北大,你為她叫好,你豈不仍是在用應試的結果衡量教育的成敗?是否可以認為,她的方法不是應試的,而最終的評價指標仍是應試的?對於這個質疑,read.99csw.com好些網友替我做了回答,他們指出:這個故事的主題與北大無關,作為一次突破應試教育的階段性成功,北大隻是做了一次檢測的量具,這個故事真正的主題是有關教育,有關人的成長和人才的培養;即使沒有考進北大,只要她保持喜歡、興趣、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這在任何一所大學,都將使她收穫到更多,也必將為她今後的人生帶來更有價值的東西。這些話都說得非常好。
王卉媛在給我的信中一再為自己的幸運表示不安,覺得這對於許多掙扎在應試體制中的孩子來說是一種不公平。我回信勸慰她說:「不公平是體製造成的。在一場規模巨大、曠日持久的災難中——今天的教育正是這樣的一場災難——有大量遇難者,只有少數倖存者,這是沒有辦法的。難道所有人都遇難才公平嗎?當然不,為了戰勝災難,為了災后重建,倖存者越多越好,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機會成為倖存者,這本身就是一種貢獻。」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應試體制的弊端有目共睹,業已引起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注,但積重難返,改革之路艱難而漫長。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不是無能為力的。把主要力氣花在素質教育上,嚮應試教育爭自九-九-藏-書由,能爭到多少是多少,在應試體制面前保護孩子,能保護一個是一個,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種責任。在一切戰爭中,保存和發展有生力量是一個基本原則,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戰中也是如此。可以確信,抗爭者的隊伍壯大了,兩種教育之間的力量對比就會發生變化,應試體制要不變也難了。現在它既然已經失人心,那麼,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它也失天下吧。
我相信,類似的案例一定還有不少,只是這一個碰巧讓我知道了。我還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處在矛盾之中,一方面對應試體制的禍害有切膚之痛,另一方面又怕抗爭會使自己遭到淘汰,只好痛苦地被它拖著走。對於他們,王卉媛的案例尤其具有激勵的作用,能夠在抗爭這一邊增加一個砝碼。因此,在徵得她的同意之後,我把她的信和我的回信發表在了我的博客上。
事實上,王卉媛考上北大多少帶有偶然性,她自己也為她運氣太好感到不安。有網友指出,她的這種方式充滿風險,完全有可能在應試上失敗,所以家長們哪敢冒這個險。我們的確不能低估應試體制的威力,與這個體制抗爭的人未必都像王卉媛那樣幸運,一定會有人在考場上折戟read•99csw•com。應試體制實際上把所有學生和家長逼入了一個賭局,一邊是應試教育,另一邊是素質教育,看你把賭注下在哪一邊。現在的情況是,絕大多數人把賭注完全押在了應試教育上,竭盡全力想成為贏家。在我看來,這樣做的風險其實更大,如果贏了,不過是升學佔了便宜而已,如果輸了,就輸得精光。相反,把賭注下在素質教育這一邊,適當兼顧應試,即使最後在升學上遭遇一點挫折,素質上的收穫卻是無人能剝奪的,必將在整個人生中長久發生作用。所以,以素質的優秀為目標,把應試的成功當作副產品,是最合理的定位。
我在我的公開郵箱中發現了這封信,讀得津津有味。今年一月,我出版《寶貝,寶貝》一書,書中敘述了我在女兒的教育上的做法,也是把快樂和興趣放在第一位,鼓勵她看「閑書」、想問題,不上任何課外班,結果很好,即使在應試上也名列前茅。我的女兒畢竟剛升初中,王卉媛已經度過應試教育中最艱難的中學階段,她的案例是更有說服力的,證明了在應試體制下,個人——包括作為個體的學生、家長、教師——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堅持素質教育,與應試體制相抗爭,並且做到在這個體制中也不成為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