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輯 心靈的橋樑 誠實和超脫——《歲月與性情》二版序

第十輯 心靈的橋樑

誠實和超脫
——《歲月與性情》二版序

在本書香港三聯版的自序中,我曾表示:我的作品從來僅僅是訴諸那些獨立的讀者的,我也僅僅看重他們的反應。我所說的獨立的讀者,是指那些不受媒體和輿論左右的人,他們只用自己的頭腦和心來閱讀。隨著圍繞本書初版的噪音逐漸平息,我越來越多地聽到了他們的聲音,包括讚賞和理解,也包括認真的批評。我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初版之時,一位朋友對我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這本書出晚了。第二句是:這本書出早了。他的意思是:中國早該有這樣的書了,但是中國現在仍缺少懂它的讀者。當時,面對眾聲喧嘩,我覺得他說得有理。有一個人在這裏嚴肅地反思自己的經歷,大家卻只盯著其中的所謂隱私起鬨。我的感覺是,我完全走錯了地方,原以為是去和朋友談心,聽見了鬨笑,才發現自己是走進了一個大娛樂場。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人們不能容忍嚴肅,非把嚴肅化為娛樂不可,如果做九-九-藏-書不到,就乾脆把戲侮嚴肅當作一種娛樂。好在媒體是不會在某一個話題上長久停留的,它必須不斷製造新的熱鬧方可生存,從而使任何目標物都不會被糾纏得太久。我自己得到的教訓是,不管出版方多麼熱情,我都不要接受用暢銷書的方式做我的書,那樣幾乎必然會使它走錯地方,走到不相干的人群中去。
又比如書中對情愛經歷的反思,輿論一時為之嘩然。這個時代真是奇怪,人們容忍甚至欣賞一|夜|情、泡妞、養情婦等,可是,倘若你在情愛上認真,婚姻有過挫折,人們就叫嚷起來了,從道德上來評判你了。人們樂意聽艷聞和風流故事,卻忌諱你做誠實的自我解剖。有一些人(女性居多)表示對我失望,是因為她們原先把我想象成一個哲人,而哲人似乎應該是只有靈魂、沒有肉體的,現在發現我也有肉體,甚至還有過婚變,於是感到震驚。她們原先是把我看錯了,我的確不是一個read•99csw•com抽象的哲人,而是一個有七情六慾的普通男人,對此我深感抱歉。還有一些人(男性居多)責備我作為一個學者,本應該好好做學問,不該拿自己的私生活做文章。我要告訴這些正經的人,所謂私生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財富,如果為了當學者必須放棄它們,不許把它們變成一種精神產品,我就不當學者好了。對於我來說,有比學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生活本身。其實,做學問首先也是我的一種私生活,即一種個人的精神生活,如果它僅僅是公生活,我完全可以不做。
作為中國社會近幾十年巨大變遷的親歷者,我從自己的個人視角出發,對不同時期的時代實景也做了比較詳盡的描述。其中,第二部《北大歲月》描述了「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思想文化專制,第三部《農村十年》描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中國農村,第四部《走在路上》描述了改革初期的解凍。我只九-九-藏-書寫我看到的實景以及與之關聯的個人命運和心境,不用今天的理論去規範它們,在眾多的集體回顧中,這或許另有一種價值吧。
2008.12
多位讀者指出,第四部的內容跳躍、斷裂、繁簡失衡,不像前三部那樣有正確的節奏,讀起來也不如前面有快|感。他們的批評是對的,這也是我自己的感覺。這一部肯定是要重寫的,不過不是在現在,今後適當的時候,也許會把它獨立出來,專寫一本書敘述1978年後的歷程。
其實,對於人們所認為的那些隱私,我自己完全不覺得是什麼隱私。比如性覺醒的風暴,哪個男孩沒有經歷過啊,當我事隔幾十年回看這個在風暴中痛苦掙扎的男孩時,我的確覺得他不是周國平,而是世界上所有的男孩。男孩成長中一個如此普遍、如此重要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去正視它、認識它,反而要忌諱?不止一位母親因為書中九九藏書的這個內容誠摯地向我道謝,感謝我幫助她們懂得了自己的孩子,她們的反應使我足可以藐視那些無知的起鬨了。
我的書一向是很安靜地走向讀者的,唯有這一本似乎是一個例外。初版之時,始則招來了媒體的一陣喧嘩,繼而又給我惹來了一場官司。它本來也是一本安靜的書,卻因為圍繞著它的噪音而不得安寧了。四年半后的今天,這些噪音皆已沉寂,我把它重新出版,相信它可以在一種於它合宜的氛圍中與讀者見面了。
如果我是一個讀者,我會認為,知道一個叫周國平的人自幼及長經歷了一些什麼事,這沒有絲毫意義。如果這本書中的確有一些對於讀者有價值的東西,那肯定不是這個周國平的任何具體經歷,而應該是他對於自己經歷的態度,那是任何一個讀者都可以採取的。我自己認為,這種態度有兩個要點。一是儘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歷,尤其是不愉快的經歷,把經歷當作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儘可能地九*九*藏*書超脫,從自己的經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自己當作認識人性的標本。我相信,無論誰用這樣既誠實又超脫的眼光看自己,他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外部經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
我在《北大歲月》中寫郭世英時涉及一個人,因此惹來了官司。在寫作時,我已估計到可能惹麻煩,為了對亡友和歷史負責,仍決定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情況。這場官司若從原告在媒體上宣布算起,到二審結案,持續了兩年多,我為此耗費了許多精力,但並不後悔。主要的收穫倒不是我勝訴了,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在世的當事人包括原告本人都發表了大量陳述,互相參證,使得事情的真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楚。在本書中,對相關事情的記述基本準確,且不是重點內容,我就既不做修改,也不做補充了。排除了官司的干擾,對本書這些章節的閱讀會更加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