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十三章 崛起的羅馬帝國

第三十三章 崛起的羅馬帝國

當時,羅馬法律規定,軍事領袖不能將其所領部隊帶離該部防區,否則便被視為「違法行為」。而那個時候愷撒的防區與義大利之間橫亘著一條盧比肯河。至公元前49年,愷撒宣布「事已至此,無路可退」,然後率部越過盧比肯河,向龐培所在的羅馬進發。
此時,市民雖然名義上依然還享有「選舉權」,但有名無實。實際上,這一時期的羅馬共和國的政體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元老院,它也是羅馬政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最初的時候,元老院是一個由貴族組成的實體,後來它則變成一個由各方有影響的人物組成的團體,而這些人又是由執政官或監察官及那些握有實權的官員召集促成的。這種元老院的組織結構不像美利堅的參議院,倒是跟後來英國的上議院十分相似,英國的上議院是由權威政界人士、大地主、大商賈組成。布匿戰爭后的3個世紀里,元老院一直是羅馬的意志與政治思想中心。
然而,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和吞併西西里后,羅馬帝國雖然仍保留有傳統的同化痕迹,但新的擴張模式卻也逐漸顯露、出現。如,西西里被征服后,便被羅馬人當成了戰利品,宣布其為羅馬人的財產。當時的西西里地區,土地富饒,百姓勤勞,羅馬人便利用這些獲取財富。同時,戰爭也為羅馬人提供了許多的奴隸。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之前,羅馬帝國的許多居民都是擁有市民權的農民,參軍是他們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在他們為國家盡義務時,他們在羅馬的田地均因此負了債,而羅馬國內的奴隸農業也日益興旺且規模越來越大。所以,當這些士兵從戰場上回到家中時,發現他們面臨著來自西西里和新殖民地產品的競爭。時代發生了變化,共和國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西西里在被征服的同時,西西里的百姓也落入羅馬富有的債主與競爭者的手中。羅馬帝國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第二個階段——富人冒險家的共和國。
愷撒擊敗龐培后,曾遠征古埃及,並深深地迷戀上了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美艷絕倫的克婁巴特拉。似乎是受到了克婁巴特拉的影響,愷撒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將「神兼君王」的古埃及思想帶回了羅馬。之後,愷撒把自己的雕像供奉于神廟裡,並題詞:「獻給無敵之神」。但是,行將熄滅的羅馬共和之火,在最後關頭閃現出抗爭的火花,元老院殺死了愷撒,而愷撒倒下的地方正是死於其手的政敵龐培的雕像的腳下。
那些古代帝國的中心一般都位於美索不達米亞或古埃及的各大流域,與它們比起來,羅馬這個新興的共和國的中心更靠近西面。這種帝國中心的西移,極有可能將文明帶進某些新地區和新民族。此時,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已經極度擴張,東南方向延伸至西班牙和摩洛哥,西北方向則推進到今天的法國、比利時和英國,東北方向則擴張至匈牙利和俄羅斯南部。但在另一方面,羅馬帝國卻沒有在中亞及波斯等地建立自己的殖民統治,因為羅馬距離這些地方實在是太遙遠了。當時,羅馬帝國中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如諸多北歐雅利安語系民族和世界上所有的希臘民族,不過,羅馬境內的哈姆特人和閃米特人的數量比以往任何一個帝國都要少。
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read.99csw.com紀,就國內政治而言,羅馬的歷史可謂乏善可陳,這是一個收效甚微的革命暴動時期。由於篇幅有限,關於當時的複雜的鬥爭場景,如試圖讓貴族等特權階級將土地還給自由民的鬥爭,提出廢除部分或全部債務的議案等等,這裏便不贅述了。總之,這一時期,各種各樣的暴動和內戰在羅馬接二連三地出現。
之前,征服者在興建都城之時,都是以一位豐收之神的神廟為中心,在其周圍興建城市,從而形成統治。然而,到羅馬帝國時期,這種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了。羅馬人興建自己的神廟,並在其中供奉他們所信奉的神靈。羅馬人的神靈與希臘人的極為相似,都是一些有人性|欲望的、神聖的、不朽的神祇。遇到特殊情況,羅馬人也會用活人進行血祭——這種傳統大概是黑膚色的伊特魯里亞人傳過來的。儘管如此,當羅馬不再繁榮時,羅馬的神廟和祭司也從未在羅馬歷史上扮演過任何重要角色。
羅馬帝國建立之後,沒有像波斯帝國和希臘帝國一樣迅速衰敗,而是在長達數個世紀的歲月中不斷發展,越來越興旺發達。以往古老文明帝國的征服者往往極容易被其所征服地區的文明所同化,如米堤亞和波斯的統治者僅經歷了一代就被巴比倫完全同化了,他們接受了巴比倫萬王之王的王冠,還接受了神廟和祭司思想;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繼位者們也被輕而易舉地同化了;塞琉古王朝建立的宮廷組織形式與尼布甲尼撒所建立的極為相似,而且塞琉古王朝還效仿後者的管理方法;托勒密家族統治古埃及后,便被完全古埃及化了。與先前的閃米特人在征服蘇美爾後就被蘇美爾化一樣,這些征服者都不可避免地被同化了,唯獨沒有被同化的征服者便是羅馬人。
儘管當時羅馬帝國的內部政治、經濟一片混亂、內戰頻發、社會動蕩不安,但是羅馬的版圖卻沒有縮小,反而不斷擴大,並在公元前100年達到了歷史的頂峰。不過羅馬的擴張並不是持續穩定的,如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的擴張一度出現低潮;在馬略重建羅馬軍隊之前,擴張速度也曾停滯不前;斯巴達克斯起義期間,羅馬領土擴張的計劃再度遭到阻遏。而這一時期,愷撒在高盧境內,即今天的比利時、法國一帶,建立了軍事領袖的威望。那時高盧境內的主要居民也屬於凱爾特族系,與被稱為加拉提亞人的高盧人一樣,後者曾佔領義大利北部,繼而入侵小亞細亞,最後定居在那裡。後來,愷撒又將入侵高盧的日耳曼人驅逐出高盧境內,並將高盧併入羅馬的版圖。公元前55年至公元前54年,愷撒曾兩渡多佛海峽,入侵不列顛,但是均未能佔領那裡。與此同時,龐培也努力鞏固羅馬帝國往東直抵黑海的各征服地區。
公元前89年,整個義大利的自由民都變成了羅馬市的市民。從形式上而言,羅馬帝國終於成為一個擴張的大城市了。到了公元212年,每一位羅馬帝國的自由民都被賦予了市民權,這也就意味著所有出席羅馬市民會議的人都享有投票選舉權。
代議政體這一模式從來沒有在羅馬共和國出現過,也從未有人提出以推舉市民代表來爭取人民的利益。這對研究歷史的人來說是一定不能忽略的。羅馬共和國的平民會議,如果九九藏書與英國的下議院和美國的眾議院一比較,就顯得太微不足道了。這種平民會議,不過徒有模式,雖然其在理論上代表了全體市民的意志,但在實際上卻毫無意義。
公元前1世紀中期,元老院依舊被視為羅馬行政中心,元老院具有任命執政官和其他官員的資格,而後者的權力也是元老院所賦予的。當時,為了維護羅馬共和國的偉大傳統,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許多政治家都在進行著不懈的鬥爭,其中最為傑出的政治家便是西塞羅。但是這種爭取市民權的精神,隨著自由農民的不斷減少而逐漸在義大利人群中消失了。當時義大利四處可見奴隸和貧民,但他們不僅沒有爭取自由的慾望,甚至對自由完全沒有概念。而此時,元老院中的共和國領袖已經沒有力量可以依靠了,而那些曾令他們感到害怕並試圖加以控制的軍人冒險家們,其背後則擁有強大的軍團支持。於是,這些冒險家們凌駕于元老院的領袖之上,瓜分了羅馬帝國的統治權,如克拉蘇、龐培和愷撒對羅馬所實行的「前三頭政治」統治。後來,克拉蘇對帕提亞人發動卡爾戰爭,結果卻被對方所殺。隨即,愷撒與龐培反目。龐培於是轉而支持共和政體,他以愷撒違抗元老院命令、藐視羅馬法律為由,主持通過了對愷撒進行審判的法案。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帝國,是一個新興的主宰西方世界的帝國,它不管在哪方面都與舊時支配這個文明世界的各大帝國不太相同。首先,它不是一個君主國家,這個帝國不是任何一位偉大的征服者所開創的;其次,它不是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的帝國。在它之前,雅典在伯里克利時代就已經擁有諸多的盟國和附庸國,而迦太基在和羅馬進行布匿戰爭之前就已經控制著包括撒丁、阿爾及利亞、科西嘉、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西班牙和西西里的大部分地區。但是,羅馬卻是歷史上第一個免遭毀滅並繼續發展的共和政體的帝國。
在幾個世紀中,羅馬人以自己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國家,使用自己的法律,遵循自己民族的習俗。希臘人在血統上與羅馬人關係密切,所以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他們是唯一對羅馬文明產生影響的民族。從本質上來說,羅馬帝國是歷史上首先嘗試用雅利安模式統治強化帝國的國家。就此而言,羅馬帝國採用的是一種全新的統治模式,羅馬帝國是一個擴張了的雅利安共和國。
羅馬帝國的擴張是獨具一格的。它先賦予易於管理的城市市民權,然後再將這種市民權推廣至帝國各處,其結果是:作為征服者的羅馬人不僅沒有被同化,反而將征服者給同化了。這是歷史上的一種全新局面,與以往被同化的往往是征服者恰好相反。正是借用這種擴張方式,羅馬將所有的征服者都同化了。
所以,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后,羅馬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之中。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失去了土地,有的人則因為奴隸的競爭而退出了有利可圖的行業,但更不幸的是他們被剝奪了可以扭轉這一局面的政治權利,也無從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見。對於他們而言,唯一能夠表達自己意見的途徑就只剩下暴動和罷工了。
一般而言,我們將羅馬帝國的擴張分為四個階段。
羅馬歷史進行到這裏,其疆域之廣已經到九-九-藏-書達歷史的頂峰。當時,羅馬佔有不列顛的大部分領土,特蘭西瓦尼亞也被納入羅馬的統治範圍並被稱為「達契亞」行省。到圖拉真統治時期,羅馬的統治範圍又越過了幼發拉底河,到達了另外一端。而哈德良則放棄了大規模的擴張,更著眼于防守,他的所作所為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世界的另一端——中國這個東方古國曾發生的事情。像中國的秦始皇一樣,哈德良也修建了用於抵禦北方野蠻民族的城牆,其中一段矗立於不列顛境內。另外,他在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建設防衛柵欄。同時,他還放棄了部分圖拉真時代擴張的領土。
從某種角度來看,羅馬帝國的這個實驗是失敗的,但是換一種角度看,這個實驗或許還沒有完成。當初羅馬人一直為「如何治國」而煩惱,如今歐美國家仍在為這個世界性的難解之題而憂慮。
此後,他的繼位者依次為提比略·愷撒(14—37年)、卡利古拉、克勞狄、尼祿,此後又有圖拉真(98年)、哈德良(117年)、安東尼奧·庇烏(138年)和馬可·奧勒利烏斯(161—180年)。所有這些羅馬皇帝都曾是軍隊的領導者,是士兵們將其推上皇帝寶座的,不過也有人是被士兵拉下皇位的。時間一長,元老院逐漸退出羅馬的歷史舞台,其位置被皇帝和官員所取代。
在此階段初期,羅馬只不過是一個極小的國家,國土面積不過方圓20英里。羅馬人對其周邊的同宗強國發動戰爭,只是為了能與之結盟,而不是為了毀滅對方。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內亂紛爭后,羅馬市民逐漸懂得了妥協退讓。那些被羅馬征服的城邦,有的成為羅馬的一部分,同時也獲得參政議政、投票選舉的權利,從而被徹底羅馬化;一些則成為權力自治的城市,擁有在羅馬經商貿易、成家立業的權利。為鞏固自己在新征服的地區的統治,羅馬人在這些地區設立享有各種特權的殖民地,還在各戰略要塞設置營寨,並派大批的軍民前往營寨駐紮,還到處修建公路。經過一系列的征服調整后,整個義大利不可避免地被羅馬化了。
第一階段,從公元前390年羅馬人遭高盧人劫掠開始,一直延續到公元前240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我們也可稱之為——同化的共和國階段。這一階段或許正是羅馬歷史上最美好的、最具特色的時期。這一時期,羅馬貴族與羅馬平民之間的衝突逐漸平息;伊特魯里亞人對羅馬的威脅也日益消除;貧富差距已經慢慢縮小;大多數羅馬居民都具有公益心。這一時期的羅馬帝國屬於一個自由的農民共和國,與公元1900年前的南非布爾共和國以及公元1800年至1850年的美國北方聯邦是很相似的。
羅馬的百姓從來沒有對壓迫、奴役他們的人給予迎頭痛擊。而那些有權勢的富人則永遠慾壑難填,在取得對平民的控制權后,又在其上建立一支新力量——軍隊,用以壓迫平民。
像愷撒大帝這樣的人物,是極容易給人們創造無限遐想空間的。他的形象往往被擴大了,超乎了其本身的真實價值和意義,使其成為了一個象徵,一個傳奇。在我們看來,愷撒大帝的行為有一個重要意義,其標志著羅馬軍人共和國時期的結束,羅馬擴張的第四個階段——早期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到來。
研究歷史九*九*藏*書的人應該謹記,在整個羅馬帝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不僅僅表現在政治方面,而且也表現在社會和道德方面。人們往往會冒出不合常理的想法,認為羅馬帝國的統治是完整的、穩定的、牢固的、完善的、神聖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比如麥考利的著作《古羅馬之歌》中,就將羅馬元老院和羅馬市民、老加圖、西庇阿、戴克里先、愷撒、君士坦丁大帝、演說、角斗、凱旋、基督徒殉道等所有一切都混在一塊了,將其繪製成一幅莊嚴又殘忍的圖畫。事實上,我們應該對圖畫中的每一個元素都進行一番解析,因為它們源自不同的歷史階段,經歷了不同的滄海桑田,其變化之大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比威廉時代的倫敦與今天的倫敦的變化更加深刻驚人。
馬略的出現,標志著羅馬帝國發展到了第三個階段——軍人共和國時期。在這一時期,羅馬雇傭軍的將領們為了爭奪羅馬的統治權,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其中,與馬略爭奪最厲害的便是貴族蘇拉,此人曾跟隨馬略出征非洲。兩方的爭鬥一觸即發,雙方都大開殺戒,數以千計的人在這場權力爭奪戰中或被殺戮或被放逐,他們的財產遭到了拍賣。在經歷了這種殘酷的廝殺和鎮壓了斯巴達克斯起義之後,羅馬帝國則進入了各種政權不停更迭的時代,而這些政權的領袖個個都是手握軍隊實權的人,他們分別是盧卡拉斯、龐培大帝、克拉蘇和愷撒。克拉蘇鎮壓了斯巴達克斯起義;盧卡拉斯攻陷了小亞細亞,后又進軍亞美尼亞,但在搶掠了巨額財富后便歸隱了。後來,克拉蘇又率大軍攻打波斯,結果卻被帕提亞人所敗,並且死在了戰場上。愷撒與龐培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較量,終於在公元前48年有了結果,龐培落敗並死在了古埃及。從此,羅馬就成了愷撒大帝一個人的天下了。
自迦太基文明逐漸衰落後,北非也逐漸成為一個半開化的國家,即努米希亞王國。羅馬帝國與努米希亞王國的國王朱古達經常出現軍事摩擦,而且也多次發生過戰爭,但羅馬帝國始終未能征服努米希亞王國。為了能儘早結束這場顏面盡失的戰爭,人們將馬略推舉為執政官,由他來指導作戰。馬略一上任,便立即下令招募雇傭兵,然後又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最終,這支軍隊打敗了朱古達的軍隊。公元前106年,朱古達被戴上手銬腳鐐,押往羅馬。後來,到了規定的卸任時期時,馬略卻不肯交出兵權,而是倚仗其新建兵團的支持,非法執政,而此時的羅馬又沒有其他力量能夠壓制他。
可以說,羅馬帝國是以一種獨特的、人們從未預測到的新式發展模式進行發展的。而羅馬人就在這不知不覺間,開展了一項規模宏大的行政管理試驗。但是,這卻不能算是一項成功的試驗,因為羅馬帝國最終還是陷入了全面崩潰的境地。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羅馬帝國的管理方法及管理模式,都不斷發生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的幅度特別大。羅馬帝國一百年間的變化,要比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及孟加拉等地區經曆數千年的變化還要大。它始終不斷變化著,但從來沒有固定的發展模式。
古羅馬有著這樣的習俗:出現緊急軍情時,全國就會推舉一位「獨裁者」並賦予其至高無上的權力,以解決危機。愷撒擊垮龐培的統治后,就被推舉九九藏書為這樣的獨裁者,任期十年。公元前45年,他又被推選為終身獨裁者。事實上,愷撒已經是羅馬帝國的終身統治者了。其間,有人建議他稱帝,但愷撒考慮到自5個世紀前伊特魯里亞人被逐開始,羅馬人便深深憎惡帝制,所以他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但他卻接受了帝王的地位和實際權力。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之前,羅馬軍隊的士兵都是自由的農民。戰爭爆發時,國家臨時組建軍隊,農民們根據自己的情況,或騎馬或步行開赴戰場。對近距離的戰爭來說,這樣的作戰部隊還是比較有優勢的,但如果遇到長期征戰或遠途作戰時,他們的局限性便顯現出來了。而且,隨著奴隸數量的增多、土地兼并的日趨嚴重,原來那種具有自由精神的農民士兵就顯得越來越缺乏了。就在這時,平民統帥馬略進行了一項軍隊建設改革,引進了一種新的戰鬥力量。
羅馬帝國政體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平民會議,它也被稱為羅馬全體公民的集會。當羅馬還是一個方圓僅20英里的小國時,這樣的集會經常舉行。但是,當羅馬的勢力擴張到義大利之外時,這樣的集會便不復存在了。以前,人們總是在朱庇特神廟或羅馬城牆上舉行集會,只要號角一響,平民便會聚集過來參加會議。但是後來,這些地方慢慢變成了市井無賴、政治掮客們的聚集場所。在公元前4世紀,平民會議還能制約元老院,並且代表廣大市民的權利與要求,但是到布匿戰爭結束時,平民會議已經毫無意義了,再也不能有效限制有權勢的人的行為了。
農民出身的羅馬士兵為了爭取自由和參政的權利,進行了200年堅持不懈的抗爭,終於贏得了100年的特權。然而,一場布匿戰爭(第一次布匿戰爭)卻讓這一切付諸東流。
公元前73年,由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起義掀起了義大利暴動的高潮,義大利的局勢更加混亂。這些參加暴動的奴隸擁有強大的戰鬥力,他們中多數人都曾是羅馬競技場上訓練有素的角鬥士,因此這次的暴動來勢兇猛。奴隸起義大軍死守在當時似乎是死火山的維蘇威火山,頑強地抵抗著羅馬大軍,他們整整堅持了兩年。但是,他們最終失敗了,遭到了血腥殘酷的鎮壓。公元前71年,6000名斯巴達克斯戰士在亞壁古道被羅馬大軍所俘,並被活活釘死在一條由羅馬通往南部國境的公路兩旁的十字架上。
到這裏,羅馬帝國的擴張便宣告結束了。
後來又有三位羅馬野心家為爭權奪勢,進行了十三年的鬥爭,在羅馬史上留下了「后三頭政治」的故事。這三位野心家分別是李必達、安東尼和愷撒的養子屋大維。屋大維和他的養父一樣,掌管著貧窮而強悍的西部各省,招募最精銳的士兵。公元前31年的亞克西姆海戰中,他唯一的對手,即安東尼被他擊敗,於是屋大維成了羅馬帝國的統治者。然而,屋大維卻與他的養父愷撒大帝的做法不同,他從來沒想過做神當皇帝,也沒有哪個女王使他神魂顛倒,他將自由還給了羅馬人和元老院,還拒絕了獨裁官一職。元老院為了感激他,讓他享有實權而非名義上的權力。屋大維不稱帝,而是被稱為「奧古斯都」,或者「元首」。屋大維于公元前27年被封為「奧古斯都·愷撒」,又于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成為羅馬的第一位皇帝。